以儿童福利院为基地开展引导式教育

以儿童福利院为基地开展引导式教育

一、将儿童福利院作为开展引导式教育的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田[1](2021)在《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孤儿的关爱与保护工作正在进入一个制度更完善、职责更清晰、措施更有力的阶段。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在现阶段的儿童福利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不断进步的儿童福利事业中,“模拟家庭”这一新型养育模式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福利院儿童因长期机构养育模式造成的亲情缺失,助其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但这种新型的养育模式对儿童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还未被广泛关注,政府、福利院、模拟家长对儿童的语文教育,以及语文学科对人格素养的养成作用也尚未得到重视。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成绩偏低的现象,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大,甚至存在厌学情绪,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语文运用能力,还影响着行为品质、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高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的语文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行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针对学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以文献的形式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用得到的学理概念和相关学术理论进行概念阐述,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从模拟家庭儿童的养育情况、接受教育情况等生存现状简要阐述,并对孤儿个性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奠定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对该福利院模拟家庭中儿童语文学习教育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调查结果分别从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是针对该福利院模拟家庭中儿童在语文学习方面产生的问题,从儿童、家长、福利院、政府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六部分是就语文学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儿童、家长、福利院和政府四个视角提出适用于普遍模拟家庭的可行性整改策略,希望引起社会对福利院儿童语文能力培养给予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认识语文教育对福利院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本论文提出的系列策略希望能够对今后该领域改进语文教育模式具有参考性价值,最终目的是希望福利院儿童能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通过语文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原生家庭培养出的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申莹莹[2](2020)在《以儿童为本的康复性景观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尹逊广[3](2020)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专业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儿童福利机构弃婴数量逐年递减、机构内儿童残疾程度呈现多样性的态势,以及社会上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儿童等困境儿童需要更多的专业照顾服务,加之我国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儿童福利机构必然要对各类专业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促进功能的转型发展。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先行先试,从加强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内部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探索儿童福利机构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路径,以有效应对和助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需求。

王莺燚[4](2019)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服务体系和制度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日益形成。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完善国家福利体系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得到体现。中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流浪儿童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长期问题。政府部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开展以来,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仅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质量,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还能缩减政府规模从而减轻财政负担。因此在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对流浪儿童的有效救助。在社会保障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化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对国外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流浪儿童的实施制度、合作关系、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我国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联合社会组织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既取得了物质、心理、卫生、归家等方面的成效,也存在购买制度供给不足、项目资金少、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问题的结论。作者对国内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救助的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借鉴相关经验,为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给出政府方面对策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建议,从而提升当地救助管理站购买服务的成效。

王婷瑾[5](2019)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不可置否。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核心阶段,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趋近,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将社会救助放于关键位置,对加强和改善社会救助提出了严格要求。近年,多件流浪乞讨人员极端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因此,社会救助进程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研究不可或缺,对加快建设流浪人员等社会底层群体的救助制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在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救助管理的概念阐释的基础上,选取善治理论、正义论、人权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分析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观察法和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研究调查。通过对S市流浪乞讨问题的现状及政府救助管理状况作调查研究,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及受助人员访谈,同时收集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数据、对人员构成、服务对象等进行调查研究。从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来源地方式、入站方式求助内容、离站方式几方面来描述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将S市流浪乞讨人员分为贫困流浪乞讨型、疾病流浪乞讨型、未成年流浪乞讨型、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和其他型等五种类型。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S市社会救助管理组织结构、针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流浪乞讨人员展开社会救助的服务内容等几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救助对象情况复杂、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最后结合和S市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分层救助和管理、提高救助主体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提出完善和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尽管各救助主体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开展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但并未将实践经验推广和应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总体仍停留在过去以物质救助为主的固有模式上。其次,目前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是以自愿原则为主,若其不愿接受救助,则不能强制对其救助。但现实中大部分职业乞讨人员拒绝救助管理站对其救助,造成流浪乞讨人员犯罪数量上升,和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犯罪行为打击不力局面,社会治安存在巨大隐患。最后,救助临时性限制了教育矫治的效果。仅靠在救助管理站内十几天甚至几天矫正教育,效果极差。部分受助人员特别是受助未成年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沾染不良习气较重,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讨论。

唐科研[6](2019)在《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弃婴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解决弃婴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要思考的。2011年,按照我国民政部要求,儿童福利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婴儿安全岛,它是儿童福利机构为社会弃婴提供的临时避难场所,体现了对弃婴权益的尊重与保护,也体现了国家对儿童社会福利的日益重视。随着我国各地婴儿安全岛的纷纷建立,弃婴问题也引来社会广泛讨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福利仅仅只是作为社会福利的一方面,财政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足,也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弃婴权益,对弃婴群体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儿童福利机构向前迈进的时刻,提高孤残儿童的福利水平以及弥补救助中出现的漏洞是刻不容缓的事情。X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最早一批开设婴儿安全岛的儿童福利机构,是西部最大且唯一开设安全岛的省会级福利院,其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为例,对弃婴救助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本文运用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儿童福利理论对弃婴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弃婴救助经验,我国婴儿安全岛的发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X市儿童福利机构进行了调研,阐述了X市儿童福利院在婴儿安全岛运行中遇到的困难,找到了婴儿安全岛运行中存在问题,也对当前对弃婴救助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如何加强和完善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对策和建议。

李欣怡[7](2019)在《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逐年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愈发重视。残疾儿童由于年龄低、康复效果好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与残疾儿童康复相关的设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将建筑策划融合于儿童福利康复中心这类建筑中,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家财政资源,建设切实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的设施。儿童福利康复中心的策划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技术整体考虑,以多方管理配合、投资运营支持、康复医疗发展来保证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本文依据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多学科交叉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以目标确定、条件调查、策划构想、成果表达为流程,构建完整的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体系。对儿童福利康复中心进行策划首先要完成针对策划内容的调查,将调查结果转化为建筑信息,反馈到建筑的策划方法中。在明确建筑类型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儿童福利康复中心的规模,以国内外儿童康复设施的实践案例为参考,分析现有的优势与不足,减少功能配置、空间体验和现实运营中的潜在问题。在满足设计规划要求、考虑社会条件影响、融合地域条件作用的前提下,提炼外部条件调查中的建筑信息,联系于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各类功能的切实需求和各类空间的使用倾向。同时展开内部条件调查,对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的策划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有依据、可操作的策划成果。最后将信息调查的结论落实于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方法中,以空间策划为主要内容,对建筑空间进行成长预测,提升建筑长期运营下的功能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结合形态策划完善具体的空间形式,通过框图和表格展示策划的成果。以技术策划保障空间策划、形态策划在设计、施工和运营中的效果呈现,也形成了完整的策划环节。以期指导下一阶段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有效开展。

鲍荻萌[8](2019)在《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残障儿童比例迅速上升,如何使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传统的院舍养护模式目前面临着极大挑战,尤其是在寒地城市,新建儿童福利院并没有根据气候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提出适应性设计策略,残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变弱,儿童福利制度仍存在将重点关注于对残障儿童重补偿而轻发展的目标上,儿童福利院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中国儿童福利体系需要提出新的照料模式与建筑空间来解决众多难题,而对于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的研究则能够系统的梳理这些问题,为设计师提供最佳设计思路。科学、合理的调查和认知设计条件并设置设计任务书,是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项目设计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梳理,提出了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构想的程序并以系统论模型的操作流程呈现出来,为后续设计奠定了基础。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策划构想模型的理论建构。结合系统论分析方法表达策划构想模型的要素;阐明策划构想模型的原则和特征;明确模型中的基本要素和附加要素;策划构想模型的结构建立;最后阐述策划构想模型的基本程序。其次是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的信息搜集阶段。信息搜集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将人们对于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空间诉求转换为建筑化的语言,通过调查同类建筑的资料和实地考察总结经验和不足,合理规避寒地城市儿童福利院建筑建成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在此基础上,明确设施类型、估算设施规模,完成外部及内部条件调查,明确建筑在特殊环境中的影响及使用人群特征、服务模式的组成等。最后是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构想模型和成果表达。在信息搜集阶段的基础上,该阶段主要采用平行并列的方式探讨建筑策划构想的功能构想模型、形式构想模型、技术构想模型,不同侧面共同组成建筑策划构想的全部内容,并以模式框图和文字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策划的结果。本文依据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学科交叉及时态调研法,探讨了完成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构想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及方法,以期为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

赵东喆[9](2018)在《F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关爱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福利事业是我国社会福利的工作重点,承担着我国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模式推进过程中需要整合多元社会资源,引导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儿童福利院关爱体系优化过程,即在儿童福利院为集中供养模式下的孤残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主体的整合模式。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及参与观察等方法,总结院舍照顾模式下F市儿童福利院关爱体系各部分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与孤残儿童成长过程多元需求的矛盾,并在优势视角及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从护育工作专业系统、多元志愿服务、行政资源支持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证构建关爱体系的可行性,并尝试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关爱体系的整合模式,从制度与管理层面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实现多元福利精准投放,从而促进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张翼[10](2017)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二、将儿童福利院作为开展引导式教育的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儿童福利院作为开展引导式教育的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学理界定与相关理论支撑
    (一)相关学理概念界定
        1.模拟家庭
        2.家庭语文教育
        3.语文素养
        4.福利院儿童
    (二)相关理论支撑
        1.劳伦兹的“发展关键期”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生存现状及个性分析
    (一)福利院模拟家庭养育情况简述
        1.养育对象
        2.养育环境
        3.养育模式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接受教育情况概述
        1.儿童就读学校情况
        2.福利院对儿童的培养教育情况
        3.模拟家长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个性心理状况分析
        1.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
        2.不易亲近,集体感不强
        3.理想缺失,有厌学情绪
        4.道德偏差,价值观不正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教育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一)儿童语文教育学情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分析
        1.儿童语文教育学情的调查目的、方式及对象
        2.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总述
    (二)福利院模拟家庭语文教育对儿童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1.家庭语文教育促进儿童情感修复,培养健全人格
        2.畅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渠道,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3.辅导检查语文作业,共同完成家庭实践课题
        4.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良好学习场所
    (三)福利院模拟家庭语文教育在儿童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儿童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2.儿童语文学习习惯较差
        3.儿童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及辅导渠道少
        4.儿童与家长之间缺乏语文沟通互动
四、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儿童方面
        1.认知偏差,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2.沟通不畅,语文学习质效不佳
        3.语文基础差,学习时间不充裕
        4.阅读量小,人文情怀把握不到位
    (二)模拟家长方面
        1.文化程度偏低,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有局限
        2.语文日常教育影响少,教育方式老套
        3.养育工作任务重,家庭语文教育角色不健全
        4.缺乏有效沟通,家长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福利院方面
        1.语文教育重视不够,学情掌握不全面
        2.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师资力量欠缺
        3.模拟家庭“标签化”严重,实践活动开展少
        4.语文学习资源缺失,文化气息不浓厚
    (四)政府方面
        1.教育情况掌握不到位
        2.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3.资金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4.社会舆论宣传不到位
五、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教育策略分析
    (一)儿童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语文的思想自觉
        2.加强沟通交流,挖掘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3.养成阅读习惯,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4.树立积极自我形象,唤醒自立自强的内在自觉
    (二)模拟家长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语文家庭教育影响
        2.提高沟通质效,把握语文学情及心理需求
        3.发掘教材智慧,掌握语文课本教学重点
        4.挖掘兴趣突破口,加强语文基本能力培养
    (三)福利院方面
        1.严把模拟家长文化关,加强教育培训
        2.完善福利院管理机制,工作职责系统化
        3.语文辅导长期化,强化心理健康疏导
        4.优化语文学习资源,创设多元语文实践活动
    (四)政府方面
        1.加强政策倾斜,解决孤儿接受教育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福利院软硬件建设
        3.提高福利待遇,扩充社工人员队伍
        4.加强舆论宣传,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结语
附录: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3)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专业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首先,建立以社会工作为主导的儿童安置服务体系
其次,从儿童入院抓起,完善医疗护理体系
第三,创立社会福利学校,打造特教服务体系
第四,巩固提升,拓展康复服务体系
第五,多专业紧密结合,构建孤残儿童成长发展支持网络
第六,创建工作标准,保证服务品质

(4)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外国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相关研究
        1.3.2 国内政府联合社会组织救助相关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浪儿童
        2.1.2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福利多元化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流浪儿童救助的发展情况
    3.1 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救助的发展历程
    3.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发展历程
    3.3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现状
        3.3.1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现状
        3.3.2 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概况
        3.3.3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四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情况
    4.1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介绍及救助概况
        4.1.1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介绍
        4.1.2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概况
    4.2 雅安市社会组织现状及流浪儿童救助概况
        4.2.1 雅安市社会组织现状
        4.2.2 雅安市社会组织救助概况
    4.3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4.3.1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的原因分析
        4.3.2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的流程
        4.3.3 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开展救助情况
第五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成效及仍存在的问题
    5.1 取得的成效
        5.1.1 物质救助成效
        5.1.2 卫生救助成效
        5.1.3 心理救助成效
        5.1.4 归家救助成效
    5.2 存在的问题
        5.2.1 购买制度供给不足
        5.2.2 监督力度不足、评估认识度不高
        5.2.3 社工专业化水平欠缺
        5.2.4 社会组织机构管理不足、社工流失率高
        5.2.5 救助工作的持续性难以维护
        5.2.6 项目资金不足,限制救助效果
第六章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经验借鉴
    6.1 郑州“类家庭”
        6.1.1 郑州“类家庭”具体做法
        6.1.2 郑州“类家庭”救助经验
        6.1.3 对郑州“类家庭”的评价
    6.2 昆明家馨社区
        6.2.1 家馨社区具体做法
        6.2.2 家馨社区救助经验
        6.2.3 对家馨社区的评价
    6.3 广东“类学校”
        6.3.1 “类学校”具体做法
        6.3.2 “类学校”救助经验
        6.3.3 对“类学校”的评价
    6.4 三种案例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对策研究
    7.1 政府方面的对策
        7.1.1 完善购买制度、细化准入标准
        7.1.2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
        7.1.3 科学监管、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估
    7.2 对社会组织的相关建议
        7.2.1 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竞争力。
        7.2.2 加强组织管理,组建流浪儿童救助专业、稳定团队
        7.2.3 合理整合社会资源,人力财力有效运用
        7.2.4 探索符合雅安市特情的救助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雅安市社会工作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 2:针对流浪儿童的观察以及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5)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浪乞讨人员
        二、社会救助
        三、救助管理
    第二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视角
        一、人权理论
        二、正义论
        三、善治理论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一、社会救助内容
        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
第三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结构与类型
    第一节 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简介
    第二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
        一、性别及年龄结构
        二、身体状况
        三、来源地方式
        四、入站方式
        五、求助内容
        六、离站方式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
        一、贫困流浪乞讨型
        二、疾病流浪乞讨型
        三、未成年流浪乞讨型
        四、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
        五、其他
第四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第二节 S市社会救助管理的组织结构
        一、S市人民政府救助工作程序
        二、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流程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一、针对成年人员提供服务
        二、针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第五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困境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不健全
        一、安置政策不完善,长期滞站现象无从应对
        二、缺乏配套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扶持政策
        三、社会救助制度本身弊端显露,应急措施无法可依
        四、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衔接
    第二节 社会救助对象情况复杂
        一、救助管理对象的甄别界定不够明确具体
        二、特殊人群社会救助难,缺乏长效机制
        三、少数民族、境外群体救助难度大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二、社工、社保等专业救助人才缺乏
        三、社会救助资金缺口较大
    第四节 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
        一、管理方式及内容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二、跨地区部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
        三、慈善组织和企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第五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一、救助管理理念落后
        二、救助机构对流浪者拒绝救助现象无从应对
        三、社会救助仅停留于物质,精神层面缺乏
        四、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低
第六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扶贫力度
        二、改进和细化救助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救助体系
    第二节 由社会救助管理向社会救助服务理念转变
        一、转变救助理念
        二、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
    第三节 建立社会救助多部门联动机制
        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加入救助队伍
        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三、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合救助能力
    第四节 实施流浪乞讨人员分层救助和管理
        一、明确救助对象和范围
        二、按照人员类别分类救助和管理
        三、外籍人员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殊管理
    第五节 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管理能力
        一、建立长效化与常态化协同机制
        二、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第六节 加快社会救助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技能
        三、培养引进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受助人员基本情况
    附录二 流浪乞讨人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弃婴
        2.1.2 弃婴权益
        2.1.3 儿童福利院
        2.1.4 婴儿安全岛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救助理论
        2.2.2 社会保障理论
        2.2.3 儿童福利理论
    2.3 婴儿安全岛在国外与国内的产生与发展
        2.3.1 婴儿安全岛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2.3.2 婴儿安全岛在国内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弃婴救助模式及安全岛存在的意义
    3.1 我国弃婴救助模式
        3.1.1 儿童福利院
        3.1.2 SOS儿童村
        3.1.3 民间救助
        3.1.4 收养
    3.2 婴儿安全岛存在的意义
第四章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X市儿童福利院概述
    4.2 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现状
        4.2.1 X市儿童福利院弃婴情况
        4.2.2 X市婴儿安全岛情况
        4.2.3 X市婴儿安全岛设置及制度落实状况
    4.3 X市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存在的问题
        4.3.1 接收弃婴数量超出X市儿童福利院承载能力
        4.3.2 婴儿安全岛运行混乱
第五章X市婴儿安全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内部环境
        5.1.1 运行经费有限
        5.1.2 人员素质及构成配备不到位
        5.1.3 无完善的婴儿安全岛运行机制
    5.2 外部环境
第六章X市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改进建议
    6.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及社会捐赠
    6.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6.3 建立完善的婴儿安全岛运行机制
        6.3.1 配备工作人员
        6.3.2 设置相应工作岗位
        6.3.3 完善收容诊治流程
        6.3.4 考核标准
    6.4 推动出台相应规章
    6.5 调动社会参与救助的积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残疾儿童
        1.2.2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
    2.1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概念与方法
        2.1.1 策划概念
        2.1.2 策划方法
    2.2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流程与保障
        2.2.1 策划流程
        2.2.2 策划保障
    2.3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特征
        2.3.1 科学性
        2.3.2 创新性
        2.3.3 实效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信息调查
    3.1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设目标确定
        3.1.1 建设目标类型划分
        3.1.2 建设目标规模拟定
    3.2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发展现状调查
        3.2.1 国内项目实践
        3.2.2 国外项目实践
    3.3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外部条件调查
        3.3.1 设计规划要求
        3.3.2 社会条件把握
        3.3.3 地域气候作用
    3.4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内部条件调查
        3.4.1 使用行为特征
        3.4.2 建筑功能需求
        3.4.3 空间使用倾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的方法
    4.1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空间策划
        4.1.1 空间内容构想
        4.1.2 功能规模构想
        4.1.3 组合方式构想
        4.1.4 空间构想预测
    4.2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形态策划
        4.2.1 感官环境构想
        4.2.2 童趣场景构想
    4.3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技术策划
        4.3.1 结构形式构想
        4.3.2 设施配置构想
        4.3.3 材料选择构想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功能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功能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析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 寒地城市
        1.4.2 残障儿童福利院
        1.4.3 建筑策划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策划构想模型的理论建构
    2.1 策划构想模型的组成要素
        2.1.1 策划构想模型的基本要素
        2.1.2 策划构想模型的附加要素
        2.1.3 策划构想模型的结构要素
    2.2 策划构想模型的构建
        2.2.1 构建策划构想模型的原则和特征
        2.2.2 策划构想模型的组分要素
        2.2.3 策划构想模型的结构建立
    2.3 策划构想模型的基本程序
        2.3.1 明确策划构想的目标
        2.3.2 收集并分析资料信息
        2.3.3 提取基本要素和附加要素
        2.3.4 建立策划构想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的信息搜集
    3.1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策划目标
        3.1.1 明确建筑类型
        3.1.2 估算建设规模
    3.2 寒地城市儿童福利院建筑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
        3.2.1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现状
        3.2.2 实地调研项目概况与分析
    3.3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外部条件调查
        3.3.1 寒地城市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3.3.2 寒地城市社会制度影响因素
        3.3.3 寒地城市冬季气候影响因素
    3.4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内部条件调查
        3.4.1 残障儿童的特征分析
        3.4.2 儿童福利院服务模式的组成分析
        3.4.3 残障儿童能力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的构想模型
    4.1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策划的功能构想模型
        4.1.1 用房名称及规模指标确定
        4.1.2 复合空间及环境融合
        4.1.3 功能构想模型的操作流程
    4.2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策划的形式构想模型
        4.2.1 空间属性及位置关系确定
        4.2.2 理念及形态意境提出
        4.2.3 形式构想模型的操作流程
    4.3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策划的技术构想模型
        4.3.1 寒冷地区结构及材料适配
        4.3.2 无障碍设施配置
        4.3.3 技术构想模型的操作流程
    4.4 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的策划成果
        4.4.1 设计任务书的生成
        4.4.2 设计任务书的表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福利院儿童需求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2 儿童福利院调研访谈资料整理
致谢

(9)F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关爱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背景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院舍照顾模式
        二、孤残儿童
        三、关爱体系优化
    第二节 主要理论背景
        一、优势视角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基于优势视角和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项目调研概述
第二章 关爱体系现状
    第一节 护育工作成效显着
        一、完善的硬件设施
        二、完备的岗位体系
        三、规范的安置办法
    第二节 志愿服务立体发展
        一、爱心探访服务
        二、文娱康乐服务
        三、专业特色服务
        四、陪护照顾服务
        五、日常协助服务
    第三节 行政资源有效支持
        一、制度建设长足进步
        二、护育模式深化发展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初具规模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二、社工站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当前关爱体系不足
    第一节 孤残儿童成长需求
        一、生活照料
        二、陪伴交流
        三、情感表达
        四、康复保健
        五、社会化
    第二节 护育工作专业系统存在不足
        一、工作负荷大
        二、负面情绪累积,职业倦怠严重
        三、规训作用弱,缺乏再社会化能力
        四、无法及时回应情感需求
    第二节 多元志愿服务
        一、志愿服务无法匹配真实需求
        二、志愿者缺乏岗前培训和专业支持
        三、服务开展忽视对象真实感受
        四、服务提供缺乏持续性、专业性
    第三节 行政资源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关爱主体筛选标准
        二、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三、院舍管理日益“封闭”
        四、“全人”理念逐渐落伍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一、管理分工不明确
        二、缺乏长期服务规划
        三、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四章 关爱体系优化研究
    第一节 升级护育工作专业系统
        一、提供情感与技术支持
        二、链接志愿资源
    第二节 完善多元志愿服务
        一、确立长期志愿服务标准
        二、培育优化长期志愿服务
        三、链接护育工作短板
    第三节 改善行政资源支持
        一、明确护育责任分工
        二、完善护育管理办法
    第四节 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一、提升社工理念意识
        二、参与社工服务项目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亟需发展的需求评估
        二、传统助残文化的标签和压迫
        三、友好型社会的营造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体系的完善
        1.1.2. 教育观念的改善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1.3.2. 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1.3.3. 特殊学生的称谓
        1.3.4. 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1.4. 研究内容
        1.4.1. 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学生障碍特征的理论研究
        1.4.2. 基于学生障碍特点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4.3. 对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空间的系统性设计要点研究
    1.5. 研究现状
        1.5.1. 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1.5.2. 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1.5.3. 特殊教育研究
        1.5.4. 素质教育模式下普通中小学的研究
        1.5.5. 国外相关研究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1. 国内首次系统完整的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理论
        1.6.2. 调研分析三大类儿童的障碍特点及对空间需求,提出空间设计策略
        1.6.3.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工作契机
        1.7.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7.3. 文献整理的方法
        1.7.4. 实地调研的方法
        1.7.5.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研分析
    2.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
        2.1.1. 我国近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2.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
        2.1.3.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动力
    2.2. 盲校调研概述
        2.2.1. 北京市盲人学校
        2.2.2. 浙江省盲人学校
        2.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2.2.4. 南京市盲人学校
    2.3. 聋校调研概述
        2.3.1. 广州市聋人学校
        2.3.2. 杭州市聋人学校
    2.4. 培智学校调研概述
        2.4.1.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2.4.2.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2.4.3.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2.5. 其他及综合类学校调研概述
        2.5.1.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2.5.2.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2.5.3. 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2.6. 国外特殊教育学校
        2.6.1.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2.6.2. 德国艾希施泰特特殊教育中心
        2.6.3. 美国羽毛河学院
    2.7. 调研分析
        2.7.1. 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2.7.2. 选址及规模
        2.7.3. 总平面布局
        2.7.4. 功能用房
        2.7.5. 教学设施
        2.7.6. 细部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与对空间需求分析
    3.1. 特殊儿童的感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1.1. 障碍学生的感觉缺陷特点
        3.1.2. 感觉统合失调
    3.2. 特殊儿童的知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2.1. 知觉能力不足
        3.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3.2.3. 空间认知能力有限
    3.3. 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特点
        3.3.1. 语言和言语障碍
        3.3.2. 过度情绪敏感
    3.4. 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及行为特点
        3.4.1. 障碍特点
        3.4.2. 对空间需求分析
    3.5. 行为需求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殊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设计策略的原则
    4.2. 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
        4.2.1. 教学组织的小班化策略
        4.2.2. 普通教学单元的综合化策略
        4.2.3. 教学空间的开放化策略
        4.2.4. 教学生活空间的一体化策略
        4.2.5. 康复教室的灵活化
    4.3. 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
        4.3.1. 针对视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2. 针对听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3. 针对听力障碍的交流方式补偿
    4.4. 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
        4.4.1. 噪声干扰房间的分区布置
        4.4.2. 空间节点干扰的优化处理
        4.4.3. 视线干扰的遮挡处理
    4.5. 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
        4.5.1. 增加空间表征
        4.5.2. 简化空间关系
        4.5.3. 设置触感地图
        4.5.4.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
    4.6. 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
        4.6.1. 校园总体布局有利于疏散防灾
        4.6.2. 建筑通行与疏散的合理组织
        4.6.3. 细部日常安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5.1. 选址与规模
        5.1.1. 选址原则
        5.1.2. 用地条件
        5.1.3. 校园规模与指标
        5.1.4. 用地构成
    5.2. 总平面布局
        5.2.1. 布局原则
        5.2.2. 布局要点
        5.2.3. 建筑布局模式
        5.2.4. 室外场地布局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用房设计
    6.1. 功能用房的构成
        6.1.1. 功能用房的分类
        6.1.2. 功能用房的组成
        6.1.3. 功能用房的设计模式
    6.2. 教学用房
        6.2.1. 盲校普通教室
        6.2.2. 聋校普通教室
        6.2.3. 培智学校普通教室
        6.2.4. 计算机教室
        6.2.5. 美工教室
        6.2.6. 实验室
        6.2.7. 律动教室
        6.2.8. 声乐及乐器教室
        6.2.9. 劳动教室
        6.2.10. 生活技能训练教室
        6.2.11. 情景教室
        6.2.12. 直观教室
        6.2.13. 教具制作室
        6.2.14. 盲文制作室
        6.2.15. 唱游教室
    6.3. 康复用房
        6.3.1. 康复课程的设置
        6.3.2. 康复用房的种类
        6.3.3. 体育康复训练室
        6.3.4. 心理咨询室
        6.3.5. 感觉统合训练室
        6.3.6. 视功能训练室
        6.3.7. 听力检测室
        6.3.8. 智力检测室
        6.3.9. 多感官训练室
        6.3.10. 语言训练室
        6.3.11. 引导式训练室
        6.3.12. 水疗室
        6.3.13. 定向行走训练室
    6.4. 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
        6.4.1. 阅览室
        6.4.2. 宿舍
    6.5. 体育场馆
        6.5.1. 风雨操场
        6.5.2. 专项场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性化细节设计
    7.1. 无障碍设计
        7.1.1. 无障碍设计的范畴
        7.1.2. 通行无障碍设计
        7.1.3. 操作无障碍设计
        7.1.4. 认知无障碍设计
    7.2. 室内环境设计
        7.2.1. 照明设计
        7.2.2. 声环境控制
        7.2.3. 通风采暖
    7.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
    研究的创新性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期刊文献
    学位论文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将儿童福利院作为开展引导式教育的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利院模拟家庭儿童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以W市儿童福利院为例[D]. 王梦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以儿童为本的康复性景观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D]. 申莹莹. 武汉工程大学, 2020
  • [3]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专业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尹逊广. 社会福利, 2020(05)
  • [4]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 王莺燚.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D]. 王婷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X市儿童福利院婴儿安全岛运行保障改进研究[D]. 唐科研. 西北大学, 2019(12)
  • [7]儿童福利康复中心建筑策划研究[D]. 李欣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寒地城市残障儿童福利院建筑策划研究[D]. 鲍荻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F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关爱体系优化研究[D]. 赵东喆.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以儿童福利院为基地开展引导式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