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临床教学模拟系统

实用的临床教学模拟系统

一、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淑婉[1](2021)在《面向手术室的多资源一体化协同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多数患者优先选择大型公立医院就诊,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总体利用率低下。其中,手术室作为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部门,承载着最关键的医疗环节。然而,医疗资源的多样性、应急医疗主体协同方式的多模态特性,给合理统一的手术室资源协同优化带来了挑战。此外,愈加细分的手术种类,繁琐的手术流程,和不确定的手术时长等复杂多变的动态需求,导致了手术室多资源优化难以兼顾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鉴于此,本文针对已住院的择期患者和突发应急事件入院的非择期患者,分别进行了常规情形下和大规模伤亡事件下的手术室多资源一体化协同优化研究,从而提高手术室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手术室资源调度研究的问题特性、决策层次、调度策略、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尚难以解决的多阶段问题和多院手术室资源联合调度问题。考虑择期患者的动态三阶段手术室协同优化和非择期患者的多院手术室协同优化,分别建立了三阶段手术室调度模型、固定运输路线手术室调度模型和非固定运输路线手术室调度模型,分析了调度问题的结构特性,构建有效的启发式算法。基于问题的NP难特性,提出了多种改进的元启发式算法,并在大量算例下验证了算法有效性和优越性。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研究了常规情形下考虑择期患者的动态三阶段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考虑手术风险等级,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数学模型,其目标是使所有患者的等待费用和手术室加班成本之和最小。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了患者分配的结构特性,并基于这些结构特性提出了两个构造启发式算法。证明了所提出的手术室调度问题是NP难题,设计了一种新颖有效的混合灰狼优化-变邻域搜索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其他竞争算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混合灰狼优化-变邻域搜索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收敛速度的优越性。(2)研究了考虑非择期患者固定运输路线的多医院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同时考虑了患者病情恶化和救护车卸载延迟情形,目标是最小化最后一场手术完成时间。推导了单手术室分配的结构性质,并基于这些结构性质提出了构造启发式算法。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混合萤火虫-变邻域搜索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三种常用元启发式算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混合萤火虫-变邻域搜索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考虑非择期患者非固定运输路线的多医院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建立了大规模伤亡事件下,联合救护车调度和多医院手术室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协同决策患者到多医院手术室的分配和手术排序方案,目标是最大化在最佳临床治疗时间之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由于所研究的问题是NP难题,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混合禁忌搜索-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其中设计了三个定制移除算子。使用精确求解器Gurobi求解模型,将小规模实例结果与所提出的混合算法做比较,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算例的实验,验证了混合禁忌搜索-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相较于其他同类算法的优越性和定制移除算子的必要性。本文系统地进行了面向手术室的多资源一体化协同优化问题研究,考虑手术风险等级、患者健康恶化、救护车卸载延迟等特性,建立了动态三阶段手术室多资源调度模型、固定运输路线手术室多资源调度模型和非固定运输路线手术室多资源调度模型,推导了问题结构特性,分别设计了混合灰狼-变邻域算法、混合萤火虫-变邻域算法和混合禁忌搜索-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实现了问题的求解。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考虑择期患者和非择期患者的同时调度是我们将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如何从院方角度和医务人员角度出发考虑多目标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结合实际情形考虑更多手术任务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从而设计更符合实际、易于使用的高效算法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肖文静[2](2020)在《基于屏幕空间次表面散射的实时人体心脏模型渲染》文中指出随着基于物理渲染理论(Physics-based Rendering,PBR)的发展以及GPU算力的提升,面向真三维显示的实时渲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医学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利用次表面散射技术对像人体组织器官这类材质内部不完全透明,同时具有半透、水亮包膜的表面特征的材质进行渲染,其渲染效果表现逼真。本文结合双向反射分布函数以及次表面散射技术渲染理论,并对Jensen的偶极子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获得了优化后的双向散射表面反射率分布函数(BSSRDF)。利用该函数改进的次表面散射渲染算法对心脏模型进行渲染取得了优秀的渲染效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根据人体心脏表面由心内膜、心外膜和心肌膜三层结构和光与生物软组织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心脏光照模型可以分解为表面高光项、表面漫反射项、内部单次散射和内部多次散射,为心脏次表面散射渲染相关的基础理论。(2)具体阐述了次表面散射的定义、性质和BSSRDF函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了五种次表面散射模型:偶极子模型、多偶极子模型、量化扩散模型、预积分模型、光扩散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其不同模型的渲染效果进行对比。(3)改进优化Jensen的偶极子理论模型:通过理论研究、影响占比,可以利用BRDF近似单次散射;通过引入曼哈顿距离算法计算最短距离,可以提高多次散射计算速度。利用优化改进的次表面散射算法进行实时心脏模型渲染,达到预期的软组织半透效果,与BRDF渲染算法、Unity 3D平台自带渲染算法进行比较在绘制速度上和渲染效果上有明显的优势。(4)设计实现虚拟心脏手术训练仿真平台,对渲染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利用本文算法的数据拟合曲线与蒙特卡洛离散渲染拟合曲线进行比较,二者相似度较高,说明算法是成功的。主观评价利用设计好的评价调查问卷进行渲染效果评估,通过平台的实际操作,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打分,比较最终的得分情况发现本文算法渲染的真实度最高。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圣[4](2020)在《超导电感储能型大电流脉冲发生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军事、医疗等领域对高电压、大电流脉冲功率技术的严格要求,高电压、大电流脉冲发生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以对脉冲发生器测试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脉冲发生器测试领域存在测量精度低、测量范围小等缺陷,无法满足高电压、大电流脉冲发生器的测试要求。为了监测脉冲发生器的放电特性、控制脉冲发生器的可靠工作,本文以虚拟仪器技术为核心,结合仿真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一套软硬件结合、多技术搭配的综合测试系统。首先,为了对脉冲发生器进行现场测试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基于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发生器,根据脉冲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Lab VIEW丰富的图形显示能力设计了脉冲发生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其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然后,采用现代测试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数据库等技术,设计了脉冲发生器测试系统,对脉冲发生器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硬件系统由计算机、数据采集卡、驱动电路板和电压电流传感器等组成,软件系统采用Lab VIEW来进行设计。在脉冲发生器参数测量算法中,采用基于EEMD的消噪算法,消除了噪声;采用基于最小二乘的数据拟合算法,准确的测量出脉冲发生器电流的峰值、脉宽等参数;采用SQL Server技术建立了测试系统的数据库,采用ADO技术将Lab VIEW与数据库进行了数据交互,实现了大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采用B/S模式,使用Lab VIEW内置的网页发布技术并结合Dreamweaver技术实现了脉冲发生器测试系统的远程发布和控制。最后,本文以两模块同步、异步触发的脉冲发生器为例来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能够准确控制脉冲发生器的工作过程,较好地测量出了脉冲发生器的峰值、脉宽等参数。并将现场测试结果和仿真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实测结果与虚拟仿真结果在波形上基本保持一致,说明了本文所设计的脉冲发生器测试系统能完全满足用户和实验人员对高电压和大电流进行测试的要求,该脉冲发生器测试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波形显示等方面均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测试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测试高电压、大电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脉冲大电流测试不精确以及对实验人员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问题。

徐敏[5](2009)在《基于COM的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文中指出手术仿真是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应用,而该应用本身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同时颌面部是人体生理结构中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临床手术最为重要的部位之一,颌面畸形矫正、整容、口腔修复,是颌面部最为经典的治疗形式。因此开发一款既符合软件设计标准又满足临床医学需求的通用颌面医学仿真系统是非常困难的。针对颌面部手术的特点:数量相对稳定的器官组织与不断增加与扩展的仿真功能,要求实现模型数据与行为仿真的分离。在深入研究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标准的产生、发展过程、技术原理及特点,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充分论证后,选择COM作为构建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发并实现了基于COM的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COM组件的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该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以方便的操作、简洁的导航信息,在三维环境中显示模型数据及基本的手术操作,并且在平台式手术规划及评估的基础上,提供了基本的临床手术功能。基于COM的原型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三大核心组件模块:模型管理、手术规划、手术评估,实现了WRL模型的读取、模型的显示与控制、多模型的拆分及层次关联、模型的切割及测量;采用了团队开发模式,缩短了平台的开发周期;具有了语言无关性、易升级性、可扩展性、封装性等多种特性;真正达到了模型数据与行为仿真的分离。同时深入研究了相关的仿真算法,主要包括:断层图像的配准、分割及提取、手术仿真的切割、三角剖分算法、组织结构间的测量、碰撞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算法。并在系统实现了基本手术仿真算法,并能都对同一仿真行为不同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通过使用COM组件技术实现颌面医学仿真系统的开发,总结归纳了一种可以在通用环境下快速开发出高效可用的颌面医学仿真平台的方法,最后通过功能的展示验证了基于COM的方法的通用性及可行性。基本达到了临床的仿真效果。最后总结了全文的工作,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米明,董有方[6](2004)在《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文中研究指明

付强[7](2020)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头,有着支撑面部外型,参与咀嚼、发音、美观等功能。肿瘤、外伤、感染等因素均会导致下颌骨连续性的破坏从而影响人的美观、发音、咀嚼、吞咽等功能,且由于面部畸形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首次应用游离腓骨瓣来修复重建颌骨的缺损的报道是在1989年,由Hidalgo在临床上实现。目前以腓骨瓣为代表的游离血管化骨组织瓣已经成为修复下颌骨较大缺损的主流方式。但传统游离腓骨瓣技术的应用存在手术技术敏感性高、手术耗时过长、难以达到精确的修复重建等不足。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对传统临床效果的量化评定,使临床效果的评价有了较大的进步。本实验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利用数字化技术评价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本次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国产数字化软件E-3D在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处理中的精确度分析目的:以传统数字化软件mimics为参照,分析E-3D在数字化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方面及解剖测量方面的精确度。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9月-2019年9月住院患者头颅MSCT3例,以Mimics软件重建后的3D模型为依据,进行数字化软件E-3D重建3D模型的偏差分析:将3例头颅MSCT的基础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两款软件分别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三维重建模型导入两款数字化软件的拟合度分析模块,进行两款软件重建三维模型拟合度分析的精确度比较;同时选取2例头颅重建的3D模型进行8组特定距离及2组特定角度的测量,进行两款软件测量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利用Mimics和E-3D两款软件分别获得3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偏差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01±0.15)mm、(0.01±0.16)mm、(0.01±0.33)mm,三维重建时间分别13S、14S,25S、24S,25S、25S。三维重建模型表面积分别为:头颅 1 2017.01cm2、2145.47cm2,头颅 2 3046.77cm2、3059.92cm2,头颅 3 3033.41cm 2、3025.96cm2,拟合度分析整体偏差分别为:头颅1 0.01mm、0.01mm,头颅2 0.01mm、0.01mm,头颅3 0.02mm、0.02mm。对于两组头颅的三维重建模型,E-3D和Mimics两款数字化医学软件在三维距离及角度测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3D与Mimics数字化软件相比,在三维重建效果与三维距离测量精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且存在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优势,E-3D可以用于临床影像数据的三维重建及测量。第二部分:数字化导板联合钉道转移技术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中的精确度研究。目的:将CAD/CAM技术制作的数字化导板及钉道转移技术应用于游离腓骨瓣重建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对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效果的精度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入我科治疗,应用数字化技术行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共6例,其中成釉细胞瘤患者4例,下颌牙龈癌患者2例。术前均行薄层颌面部及双下肢CT检查,数据以DICOM格式发送至普天阳公司进行数字化手术虚拟设计,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截骨导板,预弯含有钉道转移技术的重建板。术中利用截骨导板切除下颌骨病灶,利用塑型导板、截骨导板进行腓骨瓣的制备塑型、以及就位与固定。患者于术后一周行颌面部螺旋CT的拍摄,运用E-3D数字化软件对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将患者术前设计的STL文件及术后三维重建模型的STL文件导入3-matic research 9.0进行拟合度分析,验证数字化手术的精确性。结果:腓骨重建手术前后双侧髁突距离分别为123.71±8.35mm、125.26±6.90mm(P=0.247),双侧下颌角距离分别为 104.16±5.83mm、101.27±5.58mmm(P=0.94),患侧下颌角角度分别为 126.06±6.48°、124.67±7.28°(P=0.162),双侧髁突角度为63.69±4.88°、64.30±4.63°(P=0.533),以上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腓骨重建前后双侧髁突距离误差为2.76±1.47mm,双侧下颌角距离误差为2.5mm±1.86mm,患侧下颌角角度误差为1.98±1.4°,双侧髁突角度误差为1.98±0.85°,下颌骨颊侧切割误差为1.50±1.21mm,下颌骨舌侧切割误差为2.05±1.00mm。下颌骨重建端的整体误差为1.38±1.00mm,患侧髁突最大移位距离为7.91±3.79mm。结论:本次实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字化导板联合钉道转移技术的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数字化导板联合钉道转移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游离腓骨进行下颌骨重建重建提供了可重复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第三部分: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随访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目的: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的术后随访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入我科治疗,应用数字化技术行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共4例,其中成釉细胞瘤患者3例,下颌牙龈癌患者1例。追踪随访患者术后半年,拍摄颌面部MSCT。利用E-3D数字化软件将术前、术后1个周及术后6个月的MSCT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文件格式导入3-matic research 9.0软件中进行拟合分析,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下颌骨形态及位置的变化。结果:①健侧髁突形态学测量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髁突内外径分别为 20.74±0.59mm、20.57±0.35mm、20.48±0.75mm(P>0.05),髁突前后径分别为 10.14±1.27mm、10.01±1.38mm、9.80±1.49mm(P>0.05),髁突头高度分别为 16.35±1.29mm、16.27±1.03mm、16.21±1.09mm(P>0.05),髁突体积分别为 1.41±0.33 cm3、1.42±0.22cm3、1.48±0.26cm3(P>0.05)。②下颌骨测量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患侧下颌支长度分别为57.94±4.07mm、55.86±5.42mm、53.88±6.74mm(P>0.05),健侧下颌支长度分别为56.86±5.77mm、56.85±5.74mm、56.92±5.90mm(P>0.05),双侧髁突距离分别为 113.48±8.89mm、115.05±8.17mm、113.89f±8.53mm(P 均 P>0.05),双侧下颌角距离分别为 108.00±5.94mm、105.60±5.17mm、105.20±5.49mm(P>0.05)。③拟合度结果:4例患者整体下颌骨(术前VS术后1周)误差分别为:0.88±0.77mm、1.36±1.10mm、1.90±1.97mm、1.23±1.07mm;整体下颌骨(术前 VS 术后 6 个月)误差分别为:0.57±0.48mm、1.28±0.95mm、1.57±1.84mm、1.43±1.24mm;患侧髁突(术前VS术后1周)误差分别为:1.09±0.93mm、2.01±1.46mm、2.23±1.65mm、3.61±2.45mm;患侧髁突(术前 VS 术后 6 个月)误差分别为:0.57±0.36mm、1.06±0.96mm、1.68±1.51mm、2.29±1.37mm;健侧髁突(术前VS术后1周)误差分别为:0.54±0.40mm、1.26±0.95mm、0.96±0.74mm、1.41±0.92mm;健侧髁突(术前VS术后6个月)误差分别为:0.42±0.30mm、1.46±1.03mm、1.05±0.85mm、1.41±0.76mm。结论:利用重建钛板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后,由于咬合及咀嚼肌附着等因素的引导,患侧髁突会向原始位置发生移位,健侧髁突及整体下颌骨会因患侧髁突的移位发生代偿性的旋转移位,其旋转移位方向由患侧髁突移位方向决定。患侧下颌角会因应力集中及血供不良等因素发生部分吸收。重建下颌骨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对称性良好,无大范围改建或吸收。数字化三维测量技术是一种客观且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下颌骨重建手术后的改建变化规律,同时反馈指导临床手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精确度,恢复患者的面型外型及生理功能。

黄一峰[8](2020)在《3D SERS传感芯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能够检测超低浓度分子的“指纹”光谱分析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SERS的高灵敏度和准确性,引起了很多关注,并逐渐应用于环境保护、生物医学和痕迹检测等众多领域。但是,传统的SERS传感芯片多以二维(2D)结构的贵金属颗粒构成,存在灵敏度、稳定性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新型三维(3D)结构的SERS传感芯片因其能够提供高密度的“热点”,使得器件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广受科研人员追捧。本文利用磁力辅助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了一种3D磁性纳米颗粒(F-NPs)SERS传感芯片,并将SERS传感芯片成功应用于复杂土壤环境中的六氯苯残留检测和结直肠癌检测方面。首先,本文通过仿真重点研究了纳米颗粒镀层、尺寸、间隙以及微纳结构对SERS传感芯片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热点”往往出现在镀了贵金属的纳米颗粒间隙之间,同时,纳米颗粒的尺寸以及间隙对器件的性能都有重要影响,尺寸的不匹配以及间隙的过大都会直接导致增强性能的下降,此外,还发现3D SERS传感芯片中的“热点”密度远远高于2D SERS传感芯片。其次,探究了SERS传感芯片的制备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的SERS传感芯片(包括3D F-NPs、3D聚苯乙烯颗粒(PS-NPs)、2D F-NPs、2D PS-NPs SERS传感芯片),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通过对比实验系统的分析了材料、磁力辅助、尺寸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制备了性能最佳的400 nm 3D F-NPs SERS传感芯片。进一步对器件的各种性能测试表明:400 nm 3D F-NPs SERS传感芯片的增强性能大约是2D F-NPs SERS传感芯片的35倍,是相同尺寸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制备的3D SERS传感芯片的2倍。此外,400 nm 3D F-NPs SERS传感芯片具有超高灵敏度(4-氨基苯甲酸(4-ATP)极限检测浓度为10-12 M)和较高的稳定性(真空中至少可以保存7天)。最后,将SERS传感芯片应用于环境检测与医学临床诊断方面。在医学方面,通过SERS传感芯片收集癌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光谱数据,并对其分析发现两者血清成分之间的区别,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将癌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成功区分,其准确率为88.7%,特异性为100%;在环境检测方面,3D F-NPs SERS传感芯片能够成功的检测到自然土壤中的六氯苯残留,表明传感芯片具有多方面的应用前景。

刘柯[9](2016)在《基于贝叶斯理论和时空约束的脑电源成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是一种重要的脑功能成像技术。EEG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无创性、无放射性、高时间分辨率和经济性。因此,EEG已在认知神经科学和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头皮记录的EEG信号重构皮层脑活动称为EEG源成像。准确估计脑活动的位置和尺寸有助于我们理解认知过程的基本机理以及脑损伤的病理学特征。在临床上,比如癫痫治疗,准确确定病灶的位置和尺寸对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EEG源成像是一个严重病态的问题,存在无穷多解满足EEG记录。因此我们需要先验假设约束解空间以得到唯一解。传统的方法包括基于2范数约束和基于稀疏约束的源成像方法。然而,基于2范数约束的源成像方法的结果相比于“真相”过于弥散,且对源尺寸不敏感。与此相反,基于稀疏约束的源成像算法的结果过度局灶性,不能重构弥散源的尺寸。准确重构弥散源的位置和尺寸依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由于EEG信号中具有丰富的时域信息,许多研究已证明利用EEG信号中的时域信息能提高源成像的性能。本文在贝叶斯概率框架下,根据时域-空域先验约束,利用贝叶斯推断和凸优化技术,研究EEG弥散源成像算法,以更准确的重构脑活动。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表达式的EEG源成像方法:时空正则化EEG弥散源成像算法(spatio-temporally regularized algorithm for M/EEG patch source imaging,STRAPS)。该方法利用一个多变量自回归模型表示源信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考虑到卡尔曼滤波器在存储和计算上的挑战,STRAPS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计算源信号的近似解。相比于传统方法,STRAPS能更准确的估计弥散源的位置、尺寸和波形。与类似的模型相比,STRAPS在获得较满意的估计同时具有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存储需求。2.在经验贝叶斯框架下,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和时间基函数的源成像算法:贝叶斯弥散源电磁时空成像(Bayesian Electromagnetic Spatio-Temporal Imaging of Extended Sources,BESTIES)。BESTIES利用马尔科夫随机场表示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在时间上假设源信号是若干时间基函数的线性组合。利用变分贝叶斯推断和凸优化技术,得到了一个数据自驱动的源成像算法。MRF参数和时间基函数对源信号的贡献完全由EEG数据确定。与传统的基于2范数和稀疏约束的算法,BESTIES得到更准确的脑活动空间和时间模态估计。3.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提出了基于差分域稀疏和时间基函数的源成像算法:基于条件均值的差分域稀疏的弥散源成像(Variation Sparse Source Imaging based on Conditional Mean for Electromagnetic Extended Sources,VSSI-CM)。VSSICM利用源信号在差分域(相邻源之间的差)上的稀疏性,重构弥散源的尺寸。在时域上,将EEG记录和源信号同时投影到由若干时间基函数构成的子空间。VSSI-CM利用Laplace先验分布实现源信号在差分域上的稀疏。与传统的MAP估计不同,VSSI-CM将后验均值作为源信号估计。利用凸分析,将Laplace分布表示为不同尺度的高斯分布的上界。同时利用双环算法,得到一个完全数据自驱动的算法。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方法,VSSI-CM能更准确的估计皮层活动的位置和尺寸。同时,VSSI-CM也得到比MAP估计更好的重构结果。4.基于经验贝叶斯框架,提出了基于矩阵分解的源成像算法框架:基于时空基函数的源成像算法(Spatio-Temporal Basis Functions Source Imaging,STBFSI)。STBFSI将源信号分解为若干未知的时间基函数的线性叠加。在空间上,利用经验贝叶斯框架,假设源信号的协方差是若干协方差基的加权和。利用自相关决策(automatic relevance determination,ARD)机制,根据EEG信号自动确定与源信号相关的空间协方差基、时间基函数的数目以及各自的波形。STBFSI提供了一个基于时间-空间约束的源成像算法的框架,使得能够很灵活的利用其他成像模态(比如f MRI)的信息。

陆斌杰[10](2011)在《数字化的区域整体医疗改革方案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第一轮医疗卫生改革历经十年,尽管围绕投资主体、针对行政隶属关系探索医院集团的发展以及医院委托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行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普通民众对医疗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隐患。全体国民都关注着医疗行业的变革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值此新一轮医疗改革启动的关键年,论文研究了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弊端并提出了区域整体医疗方案。医疗改革作为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都关注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众多不同的改革方案以及对于各种方案的争议反映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缺乏扎实的理论及方法等基础工具,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区域整体医疗模式,包括区域整体医疗模式的建立,区域整体医疗的关键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示范,区域整体医疗模式的经济学理论论证,区域整体医疗模式的效益分析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分析我国当前医疗问题的原因。回顾十年医疗改革的实践,探讨分析其利弊得失,总结出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我国卫生资源的绝对不足和配置不均衡、卫生资源效率低下、各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同时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欠缺等导致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二,总结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基础。通过文献检索等总结国内外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对其中的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区域规模互联和数据挖掘等四方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做了综述,这些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对整个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论文提出的区域整体医疗模式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建设环境。第三,提出区域整体医疗模式。在分析了现有的各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出了区域整体医疗的概念,在当前体制和机制环境下,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和产权归属以及投入没有明显增长的基础上,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社会化分工来提高资源效率,构建区域整体医疗方案,比当前探索中的协同医疗更进一步,区域内核心大型医院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来“兼并”下级医院从而实现整个区域医疗机构形成虚拟的整体医院,在核心大型医院统领下统一运作的模式,从理论和技术上来解决卫生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解决普通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第四,区域整体医疗方案关键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示范。选取了区域整体医疗方案关键技术中的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示范来表明区域整体医疗方案对提高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的意义。第五,构建区域整体医疗方案数学模型并从经济学理论上论证其可行性。从经济学社会化分工理论出发,结合超边际分析方法,构造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区域整体医疗演进模型,并比较分析模型中的有关参数来进行区域整体医疗方案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期望为各级医院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第六,区域整体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了解区域整体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其被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论文设计了关于区域整体医疗方案的问卷调查,并选择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了大样本问卷调查,在了解民意的同时也是获取大量的客观数据,为分析和计算区域整体医疗的效益提供了基础数据。第七,区域整体医疗的效益分析。通过模拟区域整体医疗的真实场景,对影响普通病人就诊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归纳,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各因素导致对普通病人的就诊影响,分析并计算出病人的收益,结果显示病人不仅就诊费用大大降低,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就诊时间,表明区域整体医疗能够切实改善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论文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实现社会专业化分工,建立区域检验中心,实现卫生物流集中配送的方案。集中配送医疗标本和病人,既补充了国家卫生投入的不足,新增了卫生辅助行业,同时可以将医疗覆盖面迅速扩大到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符合国家宏观政策。2、论文提出通过信息技术“兼并”区域内所有的医疗机构,从而整合区域内的卫生资源来提高区域卫生资源的效率和效益,从技术上解决了新的运行模式的可行性,是在我国当前的体制和环境下切实可行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解决方案。3、论文将商业智能技术中的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作为区域整体医疗方案关键应用技术之一引入医疗行业,通过选择以单一学科的应用专家系统作为示例,描述其对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应用;通过示范性地举例来阐述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作用,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医疗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4、论文采用社会分工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和合作,并通过数学模型验证其有效性,从而为本文提出的医疗改革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弥补了这一领域理论基础的不足。

二、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手术室的多资源一体化协同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手术室调度的问题特性
    2.2 手术室调度问题的决策层次
    2.3 手术室调度问题的调度策略
    2.4 手术室调度问题的优化模型
    2.5 手术室调度问题的求解方法
    2.6 现状总结与趋势分析
第三章 考虑择期患者的动态三阶段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和模型
    3.3 NP难问题证明
    3.4 结构特性和启发式算法
    3.5 混合灰狼优化-变邻域搜索算法
        3.5.1 编码设计
        3.5.2 编码修正策略
        3.5.3 邻域结构设计
        3.5.4 算法框架和实施步骤
    3.6 实验及对比分析
        3.6.1 实验数据生成和参数设计
        3.6.2 数值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非择期患者固定运输路线的多医院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和模型
    4.3 结构特性和启发式算法
        4.3.1 单手术室调度结构性质
        4.3.2 单手术室调度启发式算法
    4.4 混合萤火虫-变邻域搜索算法
        4.4.1 编码设计
        4.4.2 编码修正
        4.4.3 邻域设计
        4.4.4 算法框架和实施步骤
    4.5 实验及对比分析
        4.5.1 实验数据生成和参数设计
        4.5.2 数值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非择期患者非固定运输路线的多医院手术室多资源协同优化问题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和模型
    5.3 混合禁忌搜索-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设计
        5.3.1 编码设计
        5.3.2 初始解生成
        5.3.3 禁忌搜索算法部分设计
        5.3.4 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部分设计
        5.3.5 自适应机制设计
        5.3.6 接受准则
        5.3.7 算法框架和实施步骤
    5.4 实验及对比分析
        5.4.1 实验数据生成和参数设计
        5.4.2 TS-ALNS和 Gurobi实验结果对比
        5.4.3 TS-ALNS和其他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5.4.4 移除算子和修复算子使用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相关图片信息
        附录 A.1 GWO-VNS、GWO、VNS、PSO算法收敛曲线图
        附录 A.2 FA-VNS、FA、VNS、PSO算法收敛曲线图
        附录 A.3 TS-ALNS、TS、ALNS、SA算法收敛曲线图
    附录B 相关表格信息
        附录 B.1 TS-ALNS、TS、ALNS、SA算法运行时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基于屏幕空间次表面散射的实时人体心脏模型渲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图形学中模拟物体材料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次表面散射实时渲染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组织架构
第2章 人体心脏结构和光与生物软组织的相互作用
    2.1 人体心脏物理结构分析和光照模型的分解
        2.1.1 心脏器官物理结构分析
        2.1.2 胸腔镜内光照模型的分解
    2.2 光的散射分类
    2.3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次表面散射理论研究
    3.1 次表面散射的定义和性质
    3.2 次表面模型的分类
        3.2.1 偶极子模型
        3.2.2 多偶极子模型
        3.2.3 量化扩散模型
        3.2.4 预积分模型
        3.2.5 光扩散模型
    3.3 次表面散射渲染的理论模型的建立
        3.3.1 单次散射
        3.3.2 多次散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次表面散射渲染算法实现
    4.1 图像数据采集和几何重建
    4.2 基于次表面散射的人体心脏模型渲染的实现
        4.2.1 渲染管线原理
        4.2.2 心脏的光照计算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渲染仿真评价
    5.1 客观评价
        5.1.1 实验原理
        5.1.2 实验装置
        5.1.3 评价分析
    5.2 主观评价
        5.2.1 实验过程
        5.2.2 实验结果
        5.2.3 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超导电感储能型大电流脉冲发生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脉冲发生器研究现状
        1.2.2 脉冲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脉冲发生器测试算法研究
    2.1 小波去噪算法研究
        2.1.1 小波变换
        2.1.2 小波去噪方法分析
    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消噪算法研究
        2.2.1 希尔伯特-黄变换
        2.2.2 消噪方法分析
    2.3 基于聚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消噪算法研究
        2.3.1 消噪方法模型
        2.3.2 聚合经验模态分解
        2.3.3 基于聚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消噪法
    2.4 脉冲测量算法研究
        2.4.1 最小二乘法分析
        2.4.2 曲线拟合分析
        2.4.3 基于最小二乘的曲线拟合算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发生器建模与仿真
    3.1 脉冲发生器设计
        3.1.1 电感充电过程分析
        3.1.2 电容充电过程分析
        3.1.3 电容放电过程分析
        3.1.4 晶闸管续流过程分析
    3.2 单模块脉冲发生器建模
    3.3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3.3.1 将Simulink电路模型生成DLL文件
        3.3.2 LabVIEW调用DLL文件
        3.3.3 Simulink和 LabVIEW联合仿真实现目标
    3.4 虚拟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构建及硬件设计
    4.1 测试系统网络结构
    4.2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脉冲变压器设计
        4.2.2 电源选型
        4.2.3 传感器选型
        4.2.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结果分析
    5.1 脉冲消噪程序设计
    5.2 脉冲测量程序设计
        5.2.1 脉冲宽度测量
        5.2.2 脉冲上升沿时间测量
        5.2.3 脉冲峰值及到达脉冲峰值时间测量
    5.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4.1 建立测试系统数据库
        5.4.2 数据存储程序
        5.4.3 数据查询程序
    5.5 远程测试程序设计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两模块同步触发测试
        5.6.2 两模块异步触发测试
        5.6.3 数据存储与查询分析
        5.6.4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基于COM的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虚拟手术概述
        1.1.1 虚拟手术的概念
        1.1.2 虚拟手术系统的组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M组件技术
    2.1 组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2 COM组件技术
        2.2.1 COM结构
        2.2.2 COM对象
        2.2.3 COM接口
    2.3 COM组件技术的开发
        2.3.1 COM的创建方法
        2.3.2 COM的调用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组件的颌面仿真原型系统
    3.1 为什么使用COM
    3.2 系统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3.2.1 研究目标
        3.2.2 系统的研究内容
    3.3 系统的架构及开发流程
        3.3.1 系统的架构
        3.3.2 系统的开发流程
    3.4 系统的功能模块及接口定义
        3.4.1 模型管理组件
        3.4.2 手术规划组件
        3.4.3 手术评估组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M原型系统的实现
    4.1 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4.2 服务器端的实现
    4.3 客户端的实现
        4.3.1 OpenGL环境的设置
        4.3.2 COM功能的调用
        4.3.3 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4.4 实现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4.4.1 字符串的转化
        4.4.2 COM中自定义类作方法参数
    4.5 系统的功能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5.1 三角剖分算法概述
        5.1.1 Delaunay三角剖分
        5.1.2 逐点插入法
    5.2 封堵算法的设计
        5.2.1 无孔洞的快速剖切面封堵算法
        5.2.2 含内孔的剖切面封堵算法
    5.3 封堵算法在原型系统中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国产数字化软件E-3D在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处理中的精确度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数字化导板联合钉道转移技术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中的精确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随访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数字化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3D SERS传感芯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拉曼光谱技术
        1.2.1 拉曼散射经典理论
        1.2.2 表面增强拉曼理论
    1.3 基于微纳结构的SERS传感芯片
    1.4 SERS传感芯片的应用
        1.4.1 环境监测
        1.4.2 食品安全
        1.4.3 生物医学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SERS传感芯片制备与表征方法分析
    2.1 光刻技术
        2.1.1 光学光刻
        2.1.2 激光直写光刻
        2.1.3 极紫外光刻
        2.1.4 纳米印压光刻
    2.2 刻蚀技术
        2.2.1 湿法刻蚀
        2.2.2 干法刻蚀
    2.3 自组装
    2.4 溅射技术
        2.4.1 直流溅射
        2.4.2 射频溅射
        2.4.3 磁控溅射
    2.5 表征方法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5.3 拉曼光谱
    2.6 实验试剂、仪器与测试平台
        2.6.1 实验材料
        2.6.2 实验仪器
        2.6.3 测试平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 SERS传感芯片设计仿真研究
    3.1 镀层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3.2 纳米颗粒间隙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分析
    3.3 纳米颗粒尺寸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分析
    3.4 微纳结构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分析
        3.4.1 2D结构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分析
        3.4.2 3D结构对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D SERS传感芯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3D SERS传感芯片的制备
        4.1.1 3D F-NPs SERS传感芯片制备
        4.1.2 3D PS-NPs SERS传感芯片制备
    4.2 其他SERS传感芯片的制备
    4.3 3D SERS传感芯片拉曼光谱分析
        4.3.1 3D F-NPs SERS传感芯片拉曼光谱分析
        4.3.2 3D PS-NPs SERS传感芯片拉曼光谱分析
    4.4 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4.1 纳米颗粒尺寸对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4.2 纳米颗粒材料对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4.3 微纳结构对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4.4 磁力辅助自组装对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5 3D SERS传感芯片性能测试
        4.5.1 灵敏度测试
        4.5.2 重复性测试
        4.5.3 生命周期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ERS传感芯片的应用
    5.1 结直肠癌检测
        5.1.1 样本制备
        5.1.2 拉曼测试及结果分析
    5.2 六氯苯检测
        5.2.1 六氯苯粉体定性测量
        5.2.2 复杂土壤环境中的六氯苯检测
    5.3 灭多威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贝叶斯理论和时空约束的脑电源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空间约束的源成像算法
        1.2.2 基于时间-空间约束的源成像算法
    1.3 EEG源成像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弥散源成像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正演模型
        2.2.2 STRAPS算法
    2.3 仿真数据分析
        2.3.1 仿真设计
        2.3.2 性能评价指标
        2.3.3 模拟实验结果
    2.4 实验数据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和时间基函数的弥散源成像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时空概率模型
        3.2.2 BESTIES算法
        3.2.3 算法应用细节
    3.3 仿真设计和性能指标
    3.4 结果
        3.4.1 仿真数据分析结果
        3.4.2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后验均值和差分域稀疏的弥散源成像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背景研究
        4.2.2 VSSI-CM算法
        4.2.3 TBF选择
        4.2.4 算法初始化和收敛性说明
    4.3 结果
        4.3.1 仿真数据分析结果
        4.3.2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矩阵时空分解的弥散源成像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STBFSI算法
        5.2.2 算法初始化
        5.2.3 空间协方差基的选择
    5.3 仿真数据分析结果
        5.3.1 定性分析
        5.3.2 定量分析
    5.4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1 性能评价指标
    A.1 ROC曲线下面积(AUC)
    A.2 空间弥散度(SD)
    A.3 定位误差(DLE)
    A.4 相对均方误差(RMSE)
附录2 BESTIES算法细节
    B.1 变分后验分布推导
    B.2 式(3-17)推导
    B.3 MRF参数 的推导
    B.4 BESTIES收敛性证明
    B.5 SEFA算法
附录3 VSSI-CM算法细节
    C.1 Laplace先验下后验分布的性质
    C.2 变分后验和式(4-11)推导
    C.3 内环优化算法推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数字化的区域整体医疗改革方案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LIST OF FIGURES
表目录
LIST OF TABLE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十年医疗改革历程回顾
        2.1.1 围绕投资主体的探索
        2.1.2 医院集团的发展
        2.1.3 医院管理集团的探索
        2.1.4 小结
    2.2 国内外医疗信息技术进展综述
        2.2.1 电子病历
        2.2.2 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
        2.2.3 信息资源共享的区域互联方案
        2.2.4 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技术)
    2.3 社会分工理论和超边际分析法
    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3章 我国社会医疗服务现状及其弊端分析
    3.1. 我国社会医疗服务现状
    3.2. 我国医疗信息化程度和现状
    3.3. 我国社会医疗服务的主要弊端分析
        3.3.1. 卫生资源的绝对不足
        3.3.2. 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3.3.3.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3.3.4. 医疗保险政策的局限性
        3.3.5. 医疗机构各自为政
        3.3.6. 医疗定价的计划经济指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整体医疗的模型及关键技术
    4.1.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解决方案
        4.1.1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的概念
        4.1.2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解决方案
        4.1.3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建设目标
        4.1.4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的建设意义
    4.2. 区域整体医疗模式设计
        4.2.1 物理架构设计
        4.2.2 数字化区域整体医疗方案信息化建设框架设计
    4.3. 区域整体医疗社会分工模型
        4.3.1 区域整体医疗的特殊性
        4.3.2 区域整体医疗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3.3 引入预期因素的分析
        4.3.4 结论
    4.4. 区域整体医疗关键技术: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
        4.4.1 产前诊断专家系统的结构
        4.4.2 产前诊断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
        4.4.3 产前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思路
        4.4.4 开发产前诊断专家系统的意义
    4.5. 区域整体医疗关键技术:数据整合和知识发现
        4.5.1 数据挖掘进入医院管理的必然性
        4.5.2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管理应用的分类
        4.5.3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两大方向
        4.5.4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应用的示例
        4.5.5 数据挖掘技术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理论模型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5.1 大样本问卷调查的背景
    5.2 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原始数据统计结果
    5.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5.4.1 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5.4.2 问卷调查结果
        5.4.3 讨论与分析
第6章 区域整体医疗的病人效益仿真分析
    6.1 仿真方法说明及数据来源
    6.2 区域整体医疗的病人效益分析概述
    6.3 区域整体医疗面向病人的效益分析
        6.3.1 病人就诊费用分析
        6.3.2 病人就诊花费时间分析
    6.4 区域整体医疗节省的病人总成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整体医疗的社会效益仿真分析
    7.1 区域整体医疗对政府的意义
        7.1.1 节省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投入
        7.1.2 床位共享产生的效益
    7.2 区域整体医疗对医院的意义
        7.2.1 医护人员工作绩效的提高
        7.2.2 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的提高
    7.3 区域整体医疗病人满意度分析
第8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论文的主要成果
        8.1.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8.2.1.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8.2.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区域整体医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医院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示例
附件三 排队论模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手术室的多资源一体化协同优化问题研究[D]. 朱淑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屏幕空间次表面散射的实时人体心脏模型渲染[D]. 肖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超导电感储能型大电流脉冲发生器测试技术研究[D]. 张圣.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COM的颌面医学仿真原型系统[D]. 徐敏. 青岛大学, 2009(10)
  • [6]一个实用的临床教学仿真系统[J]. 米明,董有方. 卫生职业教育, 2004(01)
  • [7]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D]. 付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3D SERS传感芯片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黄一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9]基于贝叶斯理论和时空约束的脑电源成像方法研究[D]. 刘柯.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10]数字化的区域整体医疗改革方案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陆斌杰. 东华大学, 2011(06)

标签:;  ;  ;  ;  

实用的临床教学模拟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