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一、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杨海军,李勇,张荣虎,马玉杰,王波,余朝丰,杨钊,唐雁刚[1](2021)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文中认为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利用最新的露头、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的基础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油气成藏模式和勘探潜力,并与邻区克拉苏构造带进行类比,明确了目前勘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的主要含油气层系为下侏罗统阿合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下侏罗统阳霞组—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辫状河三角洲下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巴什构造段和迪北—吐孜构造段分别发育复杂和简单的基底卷入冲断构造,吐格尔明构造段发育古隆起背景下的基底卷入背斜;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为构造定型期;烃源岩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湖相泥岩和煤系地层,中—下侏罗统储层为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源、储、盖"紧邻的组合模式是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条件;发育3类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吐格尔明背斜及周缘地区,裂缝性连续型致密砂岩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迪北—吐孜地区,构造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巴什构造段,均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整体具备形成规模连片油气藏的潜力,新发现油气圈闭22个,总面积为240 km2,预测石油资源量为3 200×104t、天然气资源量为3 500×108m3,随着全区三维地震部署的实施,有望发现更多圈闭。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与克拉苏构造带一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基础。对于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的油气勘探,需要在油气保存条件、构造精细建模、储层成因机制、钻完井与储层改造工艺优化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勘探层位应以中—下侏罗统为主,兼顾浅层、深层多目的层系,拓宽油气勘探领域。

王延霖[2](2021)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但其长期依赖的中低技术水平引发的“规模扩张”成长模式在当今时代不可持续,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技术服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产业获取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现状、融合绩效及民族地区特性要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了解产业融合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辅助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指数法等多种方法,从实地调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现状、水平及对绩效的影响,开展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探究民族地区特殊规律,并从政府治理模式、社会要素配置和关系文化等特性要素方面探究了相关的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1.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初现,并具有改造资源型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创新效应,同时民族地区更易引进技术应用类服务企业,融合模式也以平台型、参与型和基础建设型为。但目前由于相关概念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间及政府部门间的“搭桥”问题以及资金压力问题使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深化存在困难。2.利用熵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值表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已实现从“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2012年后稳定上升,但目前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示产业融合高高集聚区向东、向南转移态势显着,而民族地区则多被低融合水平省份包围,地域间协同效应不高。3.实证研究结果总体说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的多维度绩效提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创新绩效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实现。相比于非民族地区而言,以上提升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强,“技术追赶效应”凸显。4.民族地区的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和较高的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产业融合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提升效果,说明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及政府治理、高效的资本配置水平有利于引导稀缺资本应用到经济效益高和政府关注高的领域;但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在产业融合和创新绩效中呈负向调节作用,也说明民族地区的资本更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倾斜。民族地区较高的关系文化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5.民族地区中产业融合经济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说明其可充分借助高技术服务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影响,环境绩效方面虽然难以区分两种效应大小,但可借鉴非民族地区经验展开地域间的环保合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治理水平,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以及建设产业融合双方的能力体系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徐中华[3](2021)在《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物理模拟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重要实验手段,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基础。本文围绕岩性、前陆、深层和海域等领域的勘探需求,在调研国内外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室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起伏固体表面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时变增益放大采集技术、多阶微分拓频采集技术、双相介质模型制作技术、高温高压多相流体定量充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气浮运动与光栅定位控制技术、高分辨率与多道高效宽方位采集技术、3D打印制模技术等,研发新一代大尺度高精度高效率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实现了陆地起伏地表、海洋以及多相介质模型全方位、高分辨、高保真地震采集和响应机理的模拟,更好的支撑野外采集方案设计、复杂构造(地表)成像以及强非均质性储层定量解释。基于研发的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本文首先开展了三维双相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地震响应物理模拟研究工作,构建了反映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储盖特性、岩性组合、砂体展布、孔隙流体性质等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三维大尺度物理模型,模型制作充分考虑了海底形态、软泥层分布、砂岩储层物性特征以及断层发育情况等因素。然后基于制作的物理模型开展了多通道、多方位、高精度以及不同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对不同采集方式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质体成像结果更精确;宽方位和窄方位资料均能反映储层物性的变化;宽方位和窄方位资料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含气饱和度(油密度)的变化;当透镜体边界与采集方向垂直时,其边界成像更清楚。另外针对白云深水区物理模型及采集的地震数据,利用波形反射特征分析、层位追踪解释、储层样块参数分析、叠后属性分析、叠后波阻抗反演、叠前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等技术,测试了不同岩性、物性、岩性组合以及不同饱和流体条件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地震采集方式对刻画储层特征的影响,明确了含流体类型对于储层反射特征的影响,优化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震采集、处理方式,有力指导了该地区优质储层预测技术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研发的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可实现大尺度、高精度物理模型定位,多通道、高效率、高信噪比、深层弱信号采集,宽频、高分辨率超声波信号采集,高精度模型形态扫描等功能,可开展不同地表条件(山地、沙漠、沼泽、海洋等)、不同采集方式(激发、排列、组合)、不同油气藏类型(常规和非常规)以及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和地震响应机理研究,为提高地震勘探效率,探索地震定量成像与解释方法,助力地震勘探理论方法研究及实际生产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了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对于支撑科研生产以及勘探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设计更加经济、科学、可行的采集观测系统提供了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实用推广价值。

李彦龙[4](2021)在《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储层具有埋藏浅、固结弱、渗流难等特点,水合物开采工程面临着较大的地质风险考验,相应的试采方案对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调控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常规油气。特别是储层大规模出砂已导致全球数次水合物试采被迫终止,成为制约海域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工程地质风险之一。厘清水合物开采井控砂介质工况并制定合理的控砂参数对实现科学合理的出砂调控、保证开采井长期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据此,本文聚焦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控砂完井方案与完井参数优选评价问题,重点针对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对控砂完井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规律与主控因素分析;(2)砾石填充类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规律与主控因素分析;(3)水合物试采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挡砂精度优选方法;(4)水合物试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水合物二次生成导致的控砂介质堵塞是现场试采不可回避的工程问题之一,控砂介质中水合物二次富集堆积可导致控砂介质渗透率降低到初始渗透率的1%~2%;泥质在控砂介质表面的堆积导致二次水合物堵塞时间提前,加剧二次水合物堵塞程度;综合控砂介质的挡砂需求和防堵塞要求,推荐南海水合物试采井控砂介质挡砂精度设计采用“防粗疏细”的方法;为满足水合物长水平段水平井开采需求,须保证砾石充填作业的充填延伸极限不小于水平井建井延伸极限。水合物储层中充填延伸极限受地层平均水合物饱和度、滤失速率、充填砾石颗粒密度、砂比、携砂液粘度、携砂液密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轻质砂+低砂比+降粘剂”组合工艺,是延长充填延伸极限、拓宽砾石充填工艺在水合物水平井中应用范围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控砂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实验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挡砂精度优选方法,优化了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可为后续水合物开采井完井防砂方案设计和合理的生产制度确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对推进水合物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继涛,唐跟阳[5](2021)在《石油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非地震勘探类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地震勘探一直是石油勘探中的主流勘探方法。在石油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教学过程中,地震勘探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相对而言,非地震勘探由于只在石油勘探的初期有一定的应用,一般不是石油高校的专业课教学的重点。对石油高校勘查专业非地震勘探类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石油高校非地震勘探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目前,非地震勘探仪器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在工程地质类行业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在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的情况下,石油高校应增加对非地震勘探类课程的重视,多开设相关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很有必要的。

赵邦六,董世泰,曾忠,马晓宇,梁奇,张颖,郭宏伟[6](2021)在《中国石油“十三五”物探技术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根据日益复杂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分盆地、分领域制定物探技术政策,强化地震采集源头设计,严格过程管控,确保部署成效;开展老资料精细处理解释,挖掘资料潜力,瞄准生产瓶颈难题,强化科研攻关,提高解疑能力;强化分盆地、分领域技术研讨交流,加强物探地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基础工作,实施精益管理,促进有序稳健发展;发展完善了6类物探技术系列,形成19项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十四五"油气勘探开发重心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以及强复杂地表更复杂领域转移,提高难动用储量开发成效、提高老油气田采收率也面临技术挑战。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开发需求,针对八大重点领域,中国石油将按照集成推广、科研攻关、试验探索3个层次,发展高效、低成本、高精度物探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物探、深层地球物理勘探、油藏地球物理、井中地震等全新一代物探技术。

张怀榜[7](2020)在《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地震勘探的目的就是寻找国家需要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国内地表相对简单地区的地震勘探程度已经很高,复杂地表区逐渐成为了油气资源的的战略接替区。复杂地表指的是地表起伏大、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低于下伏地层、岩性复杂多变的地壳的极浅表层,常见的有复杂山地、沙漠戈壁、雅丹地貌、巨厚黄土塬、滩涂水网等。复杂地表给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地震资料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波能量衰减严重,子波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地震波场采集不充分、不均匀、不对称、连续性差,使得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较低。目前,国内在复杂地表区的表层结构调查与静校正、地震波对地质目标的照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采集脚印”压制等方面开展了多年攻关,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从激发和接收方面对地震波频带的拓展进行了攻关,但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均匀、不充分采集数据的地震波场恢复的研究则进展缓慢,因此,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波频带的拓展、地震波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波场高精度恢复和成像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复杂地表造成的地震子波频带窄、旁瓣多、分辨率低和成像及反演精度低的问题,研究了频带宽度、振幅谱形态与子波分辨率之间的变化规律,指出了最高频率、频带宽度和振幅谱形态对子波分辨率的决定性作用;研究了子波频带宽度和频率成分对地震波反射系数和波阻抗反演精度的影响,以及子波频带宽度对反褶积过程中压制随机噪声的影响,着重指出了3 Hz以下低频成分和频带宽度在波阻抗反演中的重要性和频带宽度对反射系数反演和对反褶积过程中随机噪声压制作用的影响,并通过Marmousi模型对地震波反演进行了验证。为了提高地震波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本文系统研究了具有频带宽、成像分辨率高、响应介质变化灵敏度高和信号保真度好的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推导了加速度地震信号的波动方程和加速度信号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程,对比了速度与加速度信号在信号与介质物性变化关系、信号的几何与波动特征、信号频谱、信号噪声、信噪比、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Hession和Marmousi两个地质模型,模拟了信号对浅部薄层、中、深部薄互层、楔形体、逆掩推覆体、背斜构造、不整合面、油水分界面、顶超、尖灭等地质现象的成像精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接收加速度信号,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并在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和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中见到了良好效果。加速度信号的试验与应用结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有效提高了地质目标的成像精度。为了提高波场恢复精度,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方法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观测系统设计、稀疏地震数据波场重构和处理技术,还以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进行的国内第一块压缩感知稀疏三维地震采集与波场重建试验为例,分析了压缩感知地震采集方法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稀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项成果:(1)总结出了地震波激发的优化原则:提高地震波最大频率是拓宽地震波频带的前提,低频拓展到3 Hz以下激发对波阻抗反演至关重要。在地震波频带较窄时(最高频率在70 Hz左右或低于70 Hz),应采用拓展低频的方法激发地震波,压制子波旁瓣;当地震波频带相对较宽时(最高频率大于70 Hz),应以提高最高频频率的方法激发地震波,提高地震波分辨率;激发的地震波振幅谱要有较缓的过渡带(主要是可控震源参考信号的设计),振幅谱的形态应是对称或向低频方向倾斜的。进而结合国内地震采集激发技术发展现状和已形成的成熟技术,总结形成了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宽频激发方法和可控震源非线性宽频激发方法,拓宽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的频带。(2)研究总结了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理论认为加速度信号的畸变小,保真度高,高频强,频带宽,响应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密度变化的灵敏度比速度信号高,加速度信号可有效提高复杂地表区的地震勘探精度。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检波器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加速度信号和新型加速度检波器的二维地震采集试验和三维地震采集应用效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显着提高了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Applied Geophysics期刊(SCI),两篇论文分别在2019年美国圣安东尼奥第89届SEG年会和2015年湖北宜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上发布,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本文对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理论的研究和对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的三维地震稀疏采集与重建试验分析的结果认为,贪心序贯策略下随机稀疏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l0和l1范数联合迭代的波场重构技术有效促进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提高,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技术、无线遥测节点采集技术、5G技术、卫星遥感实时定位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是未来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

李燕玉[8](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肖寒天,程海凤,易维启,董世泰,张研[9](2020)在《搭体系 重实践 构建物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物探技术已经成为"油公司"增储上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应用成效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以物探复合型人才实训班为例,通过强化石油地质、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理论,物探、测井、储层改造等新技术,油气田开发、储量评估、非常规与新能源等贯穿上游业务全过程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达到拓宽视野,全面提升地质—物探工作者综合研究与实战能力的目的。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以综合实践为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和专项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孔俊禹[10](2020)在《煤田地震资料Gabor变换子波缩放和反褶积处理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田勘探的各个阶段,为了保证安全高效开采,必须查明采区内小构造发育情况,其中对薄煤层及落差3~5m小断层精细刻画已成为煤田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由于地震信号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时变特性,本文在分析Gabor变换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Gabor子波缩放和Gabor反褶积方法,以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利用Gabor变换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对频率域地震道进行2D平滑估计子波的频谱,通过调整缩放因子对子波频谱执行缩放,并对子波频谱的自然对数做希尔伯特变换求其相位函数,使子波明显变窄。在进行Gabor反褶积处理时,以平滑后的地震道频谱作为子波频谱,在频率域用原始地震道频谱除以子波频谱求得分辨率较高的反射率系数序列,再通过Gabor逆变换实现对地震信号纵向分辨率的提高。使用Gabor子波缩放和反褶积方法对模拟数据、煤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处理后子波变窄,地震信号频带变宽,主频提升,大大提高了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同时,Gabor反褶积可以校正子波形状和粘弹性衰减,对煤田强屏蔽下的深层地震信号具有很好的补偿作用。本文共有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96篇。

二、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地质特征
    1.1 构造位置
    1.2 地层序列与沉积相展布
    1.3 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2 石油地质条件
    2.1 烃源岩分布与生烃强度
    2.2 储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3 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3.1 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史
    3.2 油气勘探潜力
4 讨 论
5 结 论

(2)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3.2 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1.3.3 民族地区的地域要素特性研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概念界定
        2.1.3 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界定
        2.1.4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2.1.5 资源型产业绩效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 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
        2.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2.3.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绩效影响机制
        2.3.3 民族地区特性及其调节作用
        2.3.4 研究的总体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及融合现状
    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
        3.1.1 发展历史
        3.1.2 发展特征
    3.2 民族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
        3.2.1 发展历史
        3.2.2 发展特征
    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现状——基于田野调查
        3.3.1 田野点介绍
        3.3.2 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内部高新技术服务融合的现象、成效与问题
        3.3.3 民族地方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方式及特点
    3.4 本章小结
四、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4.1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方法
        4.1.1 基于专利数据的测度和刻画
        4.1.2 投入产出法
        4.1.3 熵指数法
    4.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评价模型构建
        4.2.3 融合评价结果
    4.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评价
        4.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
        4.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融合水平对比分析
        4.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五、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绩效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
        5.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5.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5.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六、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环境绩效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6.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6.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6.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七、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创新绩效影响
    7.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7.1.1 研究假设
        7.1.2 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分析
        7.3.1 民族地区的基本回归结果
        7.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7.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创新绩效影响滞后性分析
        7.3.4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7.3.5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水平
        8.2.2 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
        8.2.3 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8.2.4 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能力体系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及应用情况
        1.2.2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室及其实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
    2.1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和原理
        2.1.1 概述
        2.1.2 地震物理模拟相似比原理
        2.1.3 地震物理模型制作材料及配比
    2.2 大尺度高精度三维坐标自动定位系统
        2.2.1 双龙门高精度定位采集测试系统
        2.2.2 单龙门高精度三维表面形态测试系统
    2.3 大尺度物理模型采集系统
        2.3.1 多通道海洋模拟技术
        2.2.3 单通道起伏地表陆地模拟技术
        2.3.3 时变增益放大采集技术
        2.3.4 多阶微分拓频采集技术
    2.4 物理模型制作新技术
        2.4.1 基于3D打印技术的物理模型制作技术
        2.4.2 双相介质模型制作技术
    2.5 高温高压多相流体定量充注地震物理模拟系统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尺度储层流体物理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1 研究区概况
    3.2 大尺度物理模型设计
        3.2.1 模型工区选择
        3.2.2 模型整体设计思路
        3.2.3 三维地层模型设计
        3.2.4 物理模型地层参数提取
    3.3 模型数值正演模拟
    3.4 大尺度物理模型制作
        3.4.1 模具制作
        3.4.2 各层材料配比测试
        3.4.3 含流体储层样块制作与测试
        3.4.4 物理模型浇筑
        3.4.5 物理模型表面形态质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尺度储层流体物理模型不同方位的采集及数据分析
    4.1 物理模型不同方位采集
        4.1.1 物理模型采集准备
        4.1.2 物理模型观测系统设计
        4.1.3 物理模型三维采集
        4.1.4 物理模拟资料分析
    4.2 数据处理
        4.2.1 振幅补偿
        4.2.2 预测反褶积
        4.2.3 多次波压制
        4.2.4 子波零相位化
        4.2.5 均方根速度建模及叠前时间偏移
        4.2.6 深度域层速度建模及叠前深度偏移
    4.3 数据对比分析
        4.3.1 宽、窄方位资料对比分析
        4.3.2 不同角度窄方位资料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层流体物理模型的储层特征与识别技术
    5.1 地层及储层反射特征分析、层位追踪解释
        5.1.1 地层及储层反射特征分析
        5.1.2 层位追踪解释
    5.2 储层样块参数分析
    5.3 叠后属性分析及叠后波阻抗反演
        5.3.1 叠后属性应用与分析
        5.3.2 叠后波阻抗反演
    5.4 叠前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5.4.1 叠前AVO分析及应用
        5.4.2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与分析
    5.5 储层流体预测方法研究
        5.5.1 储层流体预测方法优选
        5.5.2 流体预测方法优选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5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机械筛管类控砂介质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2.1.1 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2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过程分析
        2.2.1 堵塞过程中筛网介质拟渗透率的演化规律
        2.2.2 堵塞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演化规律
    2.3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影响因素分析
        2.3.1 介质堆叠层数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流速的影响
    2.4 机械筛网二次水合物堵塞机理其现场调控启示
        2.4.1 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机理探讨
        2.4.2 对水合物试采现场调控的启示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砾石填充类控砂介质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与泥质堵塞耦合效应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3.1.1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3.1.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3.2 典型砾石充填层中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特征
        3.2.1 陶粒中的典型水合物堵塞特征
        3.2.2 石英砂中的典型堵塞特征
        3.2.3 石英砂与陶粒堵塞特征差异
    3.3 温压条件对水合物堵塞影响规律
        3.3.1 初始压力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4 砾石颗粒性质对水合物堵塞影响规律
        3.4.1 砾石粒径的影响
        3.4.2 颗粒类型的影响
    3.5 预充填介质二次水合物堵塞经验预测模型
        3.5.1 堵塞机理
        3.5.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6 泥质堵塞与二次水合物堵塞耦合特征
        3.6.1 典型水合物-泥质双重堵塞特征
        3.6.2 双重堵塞与纯水合物堵塞特征差异
        3.6.3 泥质-水合物堵塞耦合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合物试采井控砂筛管最佳缝网孔径优选方法
    4.1 目标区储层粒度分布特征
        4.1.1 区域地质背景
        4.1.2 地层砂粒度分布特征
    4.2 “防粗疏细”筛管控砂精度设计方法
        4.2.1 “防粗疏细”的基本原理
        4.2.2 “防粗疏细”控砂精度优选步骤
        4.2.3 分层控砂条件下的控砂精度优选方法
    4.3 算例分析
        4.3.1 特定层位的最佳控砂精度设计
        4.3.2 分层控砂精度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分析
    5.1 水合物开采水平井完井方式
        5.1.1 常用的控砂完井方式简介
        5.1.2 水合物开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的挑战
        5.1.3 目标区地层及虚拟水平井信息
    5.2 充填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5.2.1 α波砂床高度
        5.2.2 充填循环压耗计算
        5.2.3 安全作业窗口
        5.2.4 泵注程序的设计
    5.3 充填延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5.3.1 充填延伸极限的定义
        5.3.2 地层因素的影响
        5.3.3 充填工艺参数的影响
    5.4 多级β波充填拓宽安全作业窗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认识和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石油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非地震勘探类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勘查专业非地震勘探课程设置背景
二、非地震勘探课程设置现状及相关分析
    (一)国内非石油高校勘查专业非地震勘探课程设置
    (二)石油高校勘查专业非地震勘探课程设置
三、对石油高校非地震勘探课程设置的认识及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建立非地震勘探课程师资队伍,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宣传、实践等环节
    (三)适当宣传,创新作为,拓宽就业渠道

(6)中国石油“十三五”物探技术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十三五”物探技术新进展
    1.1 建立物探技术管理体系,实现物探业务精益管理
    1.2 集成推广和科研攻关双管齐下,助推油气高效勘探开发
        1.2.1 发展完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提高资料品质
        1.2.2 形成“双高”“双复杂”地震处理技术,提高目标刻画精度
        1.2.3 发展复杂储层定量分析预测技术,提高储层描述精度
        1.2.4 发展重磁电震联合勘探技术,提高复杂岩性岩相预测精度
        1.2.5 发展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提高井中地震勘探精度
        1.2.6 智能物探技术研究初见成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描述精度
        1.2.7 技术应用成效显着,助推油气高效勘探开发
2“十四五”物探技术需求
    2.1 油气勘探开发面临形势
    2.2 物探技术需求
        2.2.1 复杂构造油气藏
        2.2.2 岩性—地层油气藏
        2.2.3 碳酸盐岩油气藏
        2.2.4 火成岩油气藏
        2.2.5 非常规油气
        2.2.6 深层—超深层油气藏
        2.2.7 海域油气藏
        2.2.8 油气藏开发
3“十四五”物探技术发展方向
    3.1 发展目标
    3.2 发展方向
        3.2.1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方向
        3.2.2 地震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3.2.3 地震解释技术发展方向
        3.2.4 井中地震技术发展方向
        3.2.5 重磁电技术发展方向
        3.2.6 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方向
        3.2.7 特色软件技术发展方向
4 结语

(7)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地表地震采集的研究现状
        1.2.2 子波分辨率及地震波反演的研究现状
        1.2.3 加速度地震信号研究现状
        1.2.4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贡献
        1.5.1 论文章节安排
        1.5.2 主要贡献
第2章 基于子波分辨率和地震波反演与频谱变化关系的宽频激发方法
    2.1 子波振幅谱与分辨率的关系
        2.1.1 相似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1.2 不同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2 子波频宽与地震波反演的关系
        2.2.1 子波频宽对反演的影响
        2.2.2 地震波反演模拟与分析
    2.3 地震采集中改善地震子波属性的途径
    2.4 宽频地震波激发方法
        2.4.1 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的宽频激发
        2.4.2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宽频激发
第3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理论分析
    3.1 加速度信号波动方程
        3.1.1 弹性波方程
        3.1.2 声波方程
        3.1.3 弹性介质SV和SH波方程
    3.2 加速度信号特征分析
        3.2.1 加速度信号在弹簧阻尼振动系统中的响应特征
        3.2.2 加速度信号与弹性介质的物性关系
        3.2.3 信号波形与波动特征
        3.2.4 分辨率与信噪比分析
    3.3 加速度信号有限差分波场模拟
        3.3.1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
        3.3.2 稳定性条件分析
        3.3.3 模型验证与效果分析
第4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的试验与应用
    4.1 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1.1 陆用压电检波器工作原理
        4.1.2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设计、制作与封装
        4.1.3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测试
    4.2 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2.1 检波器基本原理及单分量结构
        4.2.2 检波器的制作与封装测试
    4.3 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
    4.4 宽线二维和高密度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与效果
第5章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探索
    5.1 压缩感知基本原理
        5.1.1 压缩感知理论
        5.1.2 信号的稀疏采样
        5.1.3 信号的稀疏表达
        5.1.4 信号的重构
    5.2 基于压缩感知的非规则观测系统设计
    5.3 地震信号的稀疏表达
    5.4 压缩感知高密度数据重建处理技术
    5.5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5.1 工区概况
        5.5.2 压缩感知观测系统设计
        5.5.3 野外采集数据分析
        5.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煤田地震资料Gabor变换子波缩放和反褶积处理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地震信号时频分析与反褶积处理基础
    2.1 地震纵向分辨率
    2.2 Gabor变换
    2.3 反褶积基本原理
    2.4 小结
3 Gabor子波缩放滤波器设计与计算机实现
    3.1 Gabor子波缩放原理
    3.2 Gabor子波缩放滤波器计算机实现
    3.3 薄层地震信号Gabor子波缩放处理测试
    3.4 小结
4 Gabor反褶积
    4.1 Gabor反褶积原理
    4.2 单道地震信号Gabor反褶积测试
    4.3 楔形模型地震记录Gabor反褶积处理与分析
    4.4 算法抗噪性分析
    4.5 小结
5 实际应用
    5.1 勘探区概况
    5.2 实际地震数据高分辨处理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J]. 王珂,杨海军,李勇,张荣虎,马玉杰,王波,余朝丰,杨钊,唐雁刚. 石油学报, 2021(07)
  • [2]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D]. 王延霖.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D]. 徐中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4]南海目标区块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控砂介质堵塞模拟与控砂参数优化研究[D]. 李彦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5]石油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非地震勘探类课程设置研究[J]. 马继涛,唐跟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08)
  • [6]中国石油“十三五”物探技术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思考[J]. 赵邦六,董世泰,曾忠,马晓宇,梁奇,张颖,郭宏伟.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1)
  • [7]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D]. 张怀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9]搭体系 重实践 构建物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 肖寒天,程海凤,易维启,董世泰,张研. 石油组织人事, 2020(04)
  • [10]煤田地震资料Gabor变换子波缩放和反褶积处理方法与应用[D]. 孔俊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拓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