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跨界”

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跨界”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坎”2005(论文文献综述)

侯恩宾[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邹昌波[2](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朱竟成[3](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期向高质量发展期过渡,商业银行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力量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这在客观上对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衡计分卡在微观上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衡量工具,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的不足,在宏观上能够以战略为导向,不断推动战略执行,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结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述,介绍平衡计分卡的含义、优势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模式,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以中国银行XZ分行为例,分析该行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设计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该行的战略目标,绘制战略地图,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指标的初选,采用德尔菲法与界值法结合进行两轮指标筛选,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从而得出由平衡计分卡4维度共19个指标组成的绩效评价体系。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XZ分行绩效评价集,对定性指标采用百分比法、对定量指标采用半梯形函数法分别计算隶属度,再与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进行合成并分级进行XZ分行绩效模糊评价,得出XZ分行的绩效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等级,其中财务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绩效等级均为“良好”,客户维度绩效等级为“一般”,并对各维度内指标隶属等级进行逐个分析。针对各维度中未达“优秀”等级的指标,按照维度划分,对应提出提升XZ分行绩效的策略。该论文有图7幅,表29个,参考文献79篇。

孟伟[4](2019)在《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地方性商业银行频现,银行网点大幅增加,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手段的兴起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不断增强,银行网点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网点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整体发展状况及历次转型升级尝试进行分析,指出了 HD分行网点在整体向好的发展势头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总结了其转型升级失败的经验教训;从内外部因素阐述了 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结合HD分行网点现有转型升级条件对转型升级可行性做了阐述。本文运用企业再造理论、新网点主义理论和银行再造理论,结合HD分行网点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抽象归纳和现实考证,提出“一转三化五严管”的网点转型升级方案,即发展理念由“增规模”转为“增效益”,推动智能化、差异化、多元化转型,严格“考核机制、风险管控、内控管理及案件防范、人力资源、服务形象”五方面工作管理。论文对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网点的转型升级提供可行路径和保障对策参考。

马晓伟[5](2019)在《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KEL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市域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KEL农村商业银行借助银行化改革实现较快发展,存贷款市场占有率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但是,由于改革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018年以来,KEL农村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指标下滑明显,存、贷款结构不合理,信用风险暴露,不良贷款反弹明显,网格化营销推进慢,产品手段单一,公司治理形式化、人员配备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可以说,KEL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第一,对于KEL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也业务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初步判断出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治理结构、人员管理、激励约束、合规经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疏漏,造成KEL农村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力,第二,运用PEST分析法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借助波特五种力量竞争模型,对KEL市域范围银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其外部机遇与挑战、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而确定KEL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具体的加强创新和科技、提升质效、差异化和合规稳健战略组合推动KEL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第四,对于KEL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以扭转性战略为主,从公司层、经营层以及职能层三方面进行战略实施阐述;并且对于短、中、长三期战略任务分别确立为:领先发展、跨地域规模化经营和上市经营;最后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科技支撑、强化审计能力、提升合规意识四个维度,构建起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对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提升了我行战略规划管理与实际经营运转的关联性,为战略执行提供了更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从而为KEL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化发展制定了科学、稳定、长效的战略目标,不仅有利于我行的高效经营,对于同行业的其他经营机构也是其战略发展扩展思路的参考案例。

尹文君[6](2019)在《供给侧改革对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则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现阶段,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利器。在此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而言,如何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既是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也是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客观所需,更是诸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在梳理供给侧改革背景和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及其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两家支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首先比较供给侧改革前后分行层面公司信贷业务在区域、期限、行业集中度和平均收益率等方面的变化,据此分析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浦发银行铜陵支行与蚌埠支行两家机构,进一步重点结合二者在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基层支行层面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供给侧改革以来,合肥分行的公司信贷业务出现规模增长乏力、区域差异拉大、期限结构拉长和平均收益率走低等问题,尤其对产业结构单一和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铜陵支行,公司信贷业务所遭受的冲击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新增信贷投放规模收紧、收益率水平下降等问题较蚌埠支行更为严峻。未来,为了更好、主动地融入供给侧改革,合肥分行的公司信贷模式应该从注重增量管理、强调规模增长逐步向重视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周转加速转变;业务管理方面,分行层面亟需建立完善的信贷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基层支行层面则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状况来优化信贷领域。

马乃斌[7](2019)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坚持推动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前期积聚及近期形成的金融风险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低风险的领域和行业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大为增加。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同业都需要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加强统筹协调,共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上述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相关课题,便拥有了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法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讲述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与理论,阐述了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原则、不良贷款形成及处置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阐述了银行概况、不良贷款现状及产生原因。第四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阐述了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借助三个具体案例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等。第五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债务落实难度大、处置周期过长、实际回收率低、严重拉低经营利润、被地方政府过分干预的问题,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管理模式和法律机制落后、市场机制和诉讼过程受限、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位、地方保护主义与缺乏创新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措施,LC银行在今后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应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提高依法收贷能力;注意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重视培养不良处置业务骨干;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同业协作,发挥债权人主体作用,制衡地方保护主义;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高实际回收率,实现LC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

张杰[8](2018)在《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银监会统计信息,截至2016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181.7万亿。其中,国有五大行占比接近一半,城、农商行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城、农商行共计发放贷款9.4万亿,占我国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一半,城、农商行用不到三分之一的资产规模贡献了近五成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另外,资产质量方面,城商行资产质量最高,不良贷款率仅为1.48%,低于我国银行业1.74%的平均值。然而,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是所有商业银行类型中最低的,急需补充资本金;农商行资产质量最差,不良贷款率高达2.49%,资本充足率也只是略高于城商行,急需通过IPO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以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风险抵抗能力的目的。本文以bankscope中我国102家商业银行2006-2016年之间的多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为样本,以上市为切入点,来探索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和抗破产能力的具体影响。首先,以资本充足率为被解释变量,上市哑变量为解释变量,控制相关变量,发现上市哑变量双重差分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说明上市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次,关于绩效,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回报率(ROA)为被解释变量,以上市哑变量为解释变量,控制相关变量,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分别对上述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发现回归系数显着为负,说明上市能够使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恶化;而在回归的过程中加入了权益乘数和资产规模控制变量,说明上市使得商业银行当年的净利润下降,进一步推断银行上市之前进行了正向盈余管理,即银行IPO效应合理的解释是盈余管理理论。再者,本文加入“税负能力”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社会绩效,以期更为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的绩效。研究发现,上市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税收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上市时,在权衡税收筹划收益和相应成本之后,发现其成本高于收益,从而在上市后减少了税收筹划行为;加入的控制变量——总资产规模Ta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说明银行承担的税负随其资产规模增加而加重;同时,上市和五大行的交乘哑变量回归系数不显着,可以推测,当商业银行规模达到五大行程度时,其税收负担不再随其规模增加而增加,这是本文的一个新发现。最后,引入Z-score的倒数来研究商业银行抗破产能力,研究发现,上市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抗破产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国内上市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内容,为我国后续计划或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实证数据,同时为我国金融行业监管及金融行业治理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蒋雨亭[9](2017)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绩效增长与金融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这两个概念长期富有争议,因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治家的关注。2007年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多视角的认识,再次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讨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的合理范围;二是金融创新真正的动因是什么?;三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立足于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学界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项研究的重点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但是我们采取的样本有别于以往的讨论,我们立足于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核心地位。针对“金融创新过度——加强金融监管——传统金融机构萧条——放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泛滥——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向他国扩散”的怪圈,本文在激励相容和预先承诺制等经典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区间调控论。对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强度进行区间调控,限定金融创新的合理区间,明确了区间调控的逻辑路径是“轨道”金融,而非“漂流”金融。本文认为需要监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相对比例,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和优化条件确定这一比例的最优区间是15%-25%。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不同股权结构的银行采取有所区别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政策,这有助于破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循环的“怪圈”。本文所使用的是结构——动因——绩效的分析框架。按照这个框架,重点讨论我国商业银行因股权结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对于不同动因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绩效及负向绩效(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监管策略。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已有理论对金融创新动因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技术推动论、利润诱导论和规避监管约束论。本文把这三种理论综合起来,把技术推动、利润诱导和规避监管约束作为金融创新的三种直接动因。通过中美两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史演进的分析,发现美国及中国的私营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三种动因的推动作用都比较强;但是中国国有银行由于受到政府行政干预的作用比较大,因而金融创新的利润诱导和规避监管约束动因相对弱化。二者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股权结构的不同。通过对非国有的民生银行的建模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增长、制度创新贡献率对民生银行绩效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通过对银行的人力资本激励、资本组合调整和制度创新,民生银行的运行效率从2000年的52.5%提高到2013年94.1%,非国有银行的创新动力比较充足。而外部冲击、政策变化和过度监管的相互作用,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内部动力不足、金融制度创新落后于市场创新等问题。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绩效增长和金融监管三者匹配与协调策略,从根本上解决好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通过金融创新保证正向绩效增长和降低金融风险,将风险控制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

李宁[10](2017)在《金融新常态下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金融脱媒”等金融新常态形势。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存款分流、金融脱媒、利差收窄、监管严格、资产质量下滑等不利局面,管理层面已经意识到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应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以及愈发激烈的同业竞争所带来的冲击,改革势在必行。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早在2012年便开始着手转型工作,并于2014年制定了全行战略性的《转型发展规划》,即全面加快向“综合化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创新型银行和智慧型银行”五个方面转型。而作为其转型发展规划中的一个实际执行层面,建行KF分行地处非中心城市,无论是在资源总量、客户结构、业务覆盖面上都无法与全国8个中心城市的分行相比,其经营数据也突显出存款市场份额下滑、资产质量下降、利润增长乏力等现状,因此该行在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地方金融市场竞争态势下,如何加快对其盈利结构的改善,走出一条地方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困境方面的理论成果加以梳理,再从具体产品、业务角度出发,根据本人银行从业经验与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阶段受金融新常态影响的具体表现,支出建行KF分行当前经营转型的必要性。而后借助SWOT分析,从该行具体经营数据以及当地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出发,深入研究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找出当前该分行盈利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当前阶段所面临的具体困境,最后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寻找该分行转型发展的突破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以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操作层面的建议。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坎”200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坎”2005(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 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
3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3.1 中国银行XZ分行概况
    3.2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现状
    3.3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4 中国银行XZ分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4.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4.2 中国银行XZ分行战略目标与战略地图
    4.3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定
    4.4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2 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模糊评价过程
    5.3 评价结果分析
6 提升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的策略
    6.1 提升财务维度绩效的策略
    6.2 提升客户维度绩效的策略
    6.3 提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绩效的策略
    6.4 提升学习与成长维度绩效的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企业再造理论
    2.2 新网点主义理论
    2.3 银行再造理论
    2.4 网点转型升级概念厘定
    2.5 小结
第3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经营现状及问题
    3.1 中国银行HD分行简介
    3.2 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经营现状
        3.2.1 整体发展势头向好
        3.2.2 网点转型升级的尝试
        3.2.3 网点及其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内部低效网点较多,必须寻求转型升级
    4.2 外部挑战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2.1 经济环境: 压力仍在,潜力巨大
        4.2.2 监管政策: 强化监管、协同监管
        4.2.3 银行同业: 加快布局、竞争激烈
        4.2.4 互联网机构: 不断创新、冲击强力
        4.2.5 客户偏好: 差异需求,倾向多元
    4.3 网点转型升级可行性分析
        4.3.1 技术条件具备,物质保障充分
        4.3.2 不良贷款减少,风险管控提升
        4.3.3 业务指标回升,发展机遇显现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的目标、原则及实现
    5.1 网点转型升级的目标及原则
        5.1.1 网点转型升级的目标
        5.1.2 网点转型升级的原则
    5.2 网点发展理念由“增规模”转为“增效益”
    5.3 推动“智能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路径
        5.3.1 全部网点升级为智能网点,再造客户服务流程
        5.3.2 打造全能、轻型、特色三类网点,提升网点营销效能
        5.3.3 以聚合支付、生态圈建设推动业务多元化,长久增加网点效益
    5.4 网点转型升级的保障对策
        5.4.1 严格考核机制,确保目标落地
        5.4.2 严格风险管控,实现不良贷款压降
        5.4.3 严格内控管理及案件防范,以从严问责促制度落实
        5.4.4 严格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5.4.5 严格服务和形象管理,快速提升社会形象,打造品牌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的概念
    2.2 农商行改制问题与现状研究
        2.2.1 改制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关于农商银行发展现状
    2.3 农商行战略发展现状研究
        2.3.1 农商行战略转型研究
        2.3.2 农商行业务层战略研究
    2.4 战略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法
        2.4.2 SWOT分析法
3 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3.1 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主营业务
        3.1.2 组织机构
        3.1.3 人力资源
        3.1.4 经营现状
    3.2 KEL农村商业银行存在问题分析
        3.2.1 银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3 激励约束方面存在的问题
        3.2.4 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KEL农村商业银行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KEL农村商业银行行业结构分析
        3.4.1 竞争者分析
        3.4.2 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
        3.4.3 资金供应方分析
        3.4.4 替代者分析
        3.4.5 新进入者分析
    3.5 KEL农村商业银行SWOT矩阵分析
        3.5.1 机会
        3.5.2 威胁
        3.5.3 优势
        3.5.4 劣势
4 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制定
    4.1 发展战略使命、原则及定位
        4.1.1 使命愿景
        4.1.2 工作原则
        4.1.3 战略定位
    4.2 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选择
        4.2.1 公司层战略
        4.2.2 经营战略
        4.2.3 职能层战略
    4.3 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目标
        4.3.1 短期目标:指标领先
        4.3.2 中期目标:跨地域经营
        4.3.3 远期目标:实现上市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调整组织架构,完善治理体系
    5.2 提高科技能力,提升经营实力
    5.3 强化审计能力,严守风险底线
    5.4 强化教育培训,树立合规理念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6)供给侧改革对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
        1.3.2 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关研究
        1.3.3 供给侧改革和银行信贷关系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供给侧改革
        2.1.1 供给侧的内涵
        2.1.2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2.2 信贷结构的基础理论
        2.2.1 信贷结构的界定
        2.2.2 信贷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与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浦发银行合肥分行简介
    3.2 近六年合肥分行信贷业务整体状况及结构分析
        3.2.1 业务余额
        3.2.2 平均收益率情况
        3.2.3 区域分布情况
        3.2.4 期限分布情况
        3.2.5 存量客户规模
        3.2.6 行业分布
    3.3 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规模增长乏力
        3.3.2 区域发展差异拉大
        3.3.3 期限结构转向长期
        3.3.4 小微信贷的力度仍待加大
        3.3.5 行业分布仍待优化
        3.3.6 平均收益率走低
    3.4 “三去一降一补”对合肥分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分析
        3.4.1 “去产能”对传统行业冲击较大
        3.4.2 “去库存”使得房地产贷款不断收紧
        3.4.3 “去杠杆”致使大型企业债权融资需求降低
        3.4.4 “降成本”使公司信贷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
        3.4.5 “补短板”促使分行主动服务小微和科创企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对浦发银行基层支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分析
    4.1 铜陵市和蚌埠市的产业布局与经济情况
        4.1.1 铜陵市和蚌埠市的产业布局
        4.1.2 铜陵市和蚌埠市的经济情况
        4.1.3 铜陵市和蚌埠市地区排名
    4.2 浦发银行铜陵支行和蚌埠支行简介
    4.3 供给侧改革对铜陵市和蚌埠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4.3.1 供给侧改革对铜陵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4.3.2 供给侧改革对蚌埠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4.4 供给侧改革对铜陵支行和蚌埠支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比较
        4.4.1 对公司信贷存量的影响
        4.4.2 对公司信贷增量的影响
        4.4.3 对两家支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浦发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主动融入供给侧改革
    5.2 建立精细化的公司信贷经营理念
    5.3 “存量”与“增量”要统筹管理双管齐下
    5.4 不断完善公司信贷的“排兵布局”
        5.4.1 加快存量信贷结构的动态调整
        5.4.2 充分发挥新增信贷资源的配置作用
    5.5 完善分类施策的公司信贷政策和审批流程
    5.6 加强公司信贷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5.7 完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考核激励机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1.3 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2 理论基础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2.2.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理论
第3章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 LC银行概述
    3.2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
        3.2.2 不良贷款的特点
    3.3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3.3.1 经济环境因素
        3.3.2 企业经营风险
        3.3.3 担保圈风险传递
        3.3.4 银行信贷管理不健全
第4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
    4.1 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4.2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
        4.2.1 现金回收
        4.2.2 贷款重组
        4.2.3 债权转让
        4.2.4 呆账核销
    4.3 具体案例分析
        4.3.1 贷款重组案例
        4.3.2 债权转让案例
        4.3.3 呆账核销案例
        4.3.4 小结
    4.4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债务落实难度大
        4.4.2 处置周期过长
        4.4.3 处置回收率低
        4.4.4 严重影响经营利润
        4.4.5 地方政府过分干预
    4.5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5.1 信贷风险理念不强
        4.5.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5.3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位
        4.5.4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后
        4.5.5 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
        4.5.6 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不健全
第5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
    5.1 强化信贷风险理念
    5.2 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
    5.3 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
    5.4 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5 加强同业协作制衡地方干预
    5.6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竞争
    5.7 创新处置方式
        5.7.1 “互联网+”模式
        5.7.2 资产证券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商业银行上市理论支撑的研究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上市动因的研究
        1.3.3 关于商业银行上市后经济效果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现状及其绩效度量方法
    2.1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现状
        2.1.1 上市概念的界定
        2.1.2 有关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基本资料
        2.1.3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时间分布及上市募集资金额
        2.1.4 商业银行上市前后股权结构变化
    2.2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改革历程
        2.2.1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
        2.2.2 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2.2.3 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2.3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绩效指标对比分析
        2.3.1 总资产规模
        2.3.2 净资产收益率
        2.3.3 非利息收入占比
        2.3.4 安全性指标
        2.3.5 社会绩效指标
    2.4 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2.4.1 商业银行绩效概念的界定
        2.4.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作用
        2.4.3 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
        2.4.4 本文有关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上市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3.2.2 变量具体界定
        3.2.3 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
    3.3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3.3.1 相关数据描述性统计
        3.3.1.1 财务绩效指标
        3.3.1.2 社会绩效指标
        3.3.2 变量总体描述性统计
    3.4 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市对我国商业银行抗破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抗风险能力指标的选取
    4.3 被解释变量1/Z的相关图表分析
    4.4 上市对商业银行抗破产能力的回归分析
        4.4.1 模型选取
        4.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4.4.2.1 上市对商业银行抗破产能力影响结果分析(核心解释变量为上市)
        4.4.2.2 上市对国有五大行抗破产能力影响结果分析(加入上市五大行交乘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绩效增长与金融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思路
    创新点
第1章 金融创新理论梳理
    1.0 金融创新概念的分歧
    1.1 金融创新概念的分歧
        1.1.1 微观视角的金融创新
        1.1.2 中观视角的金融创新
        1.1.3 宏观视角的金融创新
    1.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综述
        1.2.1 技术动因论
        1.2.2 利润诱导引致论
        1.2.3 规避金融约束论
    1.3 金融创新与绩效增长
        1.3.1 金融创新和广义的经济绩效
        1.3.2 金融创新与狭义企业绩效
    1.4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1.4.1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1.4.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1.5 结构——动因——绩效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史演进比较
    2.1 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史演进
        2.1.1 1933年大萧条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2.1.2 《金融现代服务法》约束条件下的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2.1.3 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史演进
        2.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史
        2.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特点与重点领域
        2.2.3 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发展
    2.3 反思中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区间调控论的提出
        2.3.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路线图
        2.3.2 承诺博弈与激励相容原理:金融创新的分类区间调控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与基于区间调控的金融监管模式
    3.1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3.1.1 技术应用风险
        3.1.2 信用风险
        3.1.3 市场变化风险
        3.1.4 操作风险
        3.1.5 流动性风险
        3.1.6 系统性风险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与金融监管
        3.2.1 金融创新引发风险的条件
        3.2.2 审慎、包容、区间、协调的监管模式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区间调控
    3.3 区间调控的逻辑路径:轨道金融而不是漂流金融
    3.4 金融创新合理区间的“上下限”
        3.4.1 中美金融创新强度的演化趋势对比
        3.4.2 非利息收入比例最优浮动区间的确定
        3.4.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指标预警体系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创新与绩效增长的量化分析
    4.1 金融创新的量化指标与中国不同股权形式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比较
        4.1.1 金融创新的衡量指标
        4.1.2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同股权结构
        4.1.3 不同股权结构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比较
        4.1.4 不同股权结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剖析
    4.2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以民生银行为例
        4.2.1 银行绩效的高速增长
        4.2.2 创新对民生银行业绩增长的贡献分析
        4.2.3 制度创新在民生银行绩效高速增长中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4.3 金融创新对投资银行绩效增长的贡献分析—以高盛银行为例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绩效增长和金融监管匹配与协调策略
    5.1 金融创新、绩效增长和金融监管匹配与协调的原则
        5.1.1 效率优先原则
        5.1.2 安全性原则
        5.1.3 服务实体经济原则
    5.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绩效增长和金融监管匹配与协调的综合创新路径
        5.2.1 重视科技进步应用的改进路径
        5.2.2 重视制度设计与完善的改革路径
        5.2.3 加快提升金融人力资本
    5.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3.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5.3.2 扩大民营商业银行规模
    5.4 绩效增长良性回馈金融创新
        5.4.1 建立突出金融创新地位的绩效评价体系
        5.4.2 绩效增长应用于增加金融创新的投入
    5.5 完善科学的激励性监管制度
        5.5.1 引进行业自治监管模式
        5.5.2 重构行业监管体系
        5.5.3 金融立法规范金融创新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10)金融新常态下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金融新常态下国有商业银行转型必要性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1.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1.2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具体表现
    2.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2.1 利率市场化定义
        2.2.2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2.3 利率市场化冲击商业银行的具体表现
    2.3 经济增速放缓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3.1 经济增速放缓常态化表现
        2.3.2 经济增速放缓冲击商业银行的具体表现
3 基于SWOT的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状况分析
    3.1 转型发展的优势(STRENGTH)
        3.1.1 转型业务基础牢固
        3.1.2 营业网点配置有所改善
        3.1.3 较好的政策引导
    3.2 转型发展的劣势(WEAKNESS)
        3.2.1 收入结构不合理
        3.2.2 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大
        3.2.3 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3.3 转型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3.3.1 技术创新带给金融行业的新机遇
        3.3.2 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3.4 转型发展的威胁(THREAT)
        3.4.1 同业竞争的加剧
        3.4.2 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影响
4 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的策略
    4.1 对传统优势业务的“互联+”改造
        4.1.1 针对资产质量问题的互联网手段改造
        4.1.2 针对资产结构方面的互联手段改造
    4.2 利用“微创新”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4.3 借助自贸区建设加快新型中间业务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坎”2005(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国银行XZ分行绩效评价研究[D]. 朱竟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中国银行HD分行网点转型升级研究[D]. 孟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KEL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马晓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6]供给侧改革对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D]. 尹文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上市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绩效增长与金融监管[D]. 蒋雨亭.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10]金融新常态下建行KF分行转型发展研究[D]. 李宁. 河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跨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