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治疗原则

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治疗原则

一、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敏[1](2019)在《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肾虚型PCOS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评价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调整肾虚型PCOS月经周期,性激素水平及中医症候,为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肾虚型PCOS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妇科门诊及针灸门诊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肾虚型PCOS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研究对象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①饮食干预:采用稳定血糖、低脂肪、少热量的饮食方式。②运动干预:每周最少进行5次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140-年龄)次/分钟。治疗组除了进行与对照组同等的生活方式干预外,针刺三阴交穴(SP6)、关元穴(RN4)、中极穴(RN3)、子宫穴(EX-CA1)、然谷穴(KI2),取得明显针感后开始温针灸,灸1炷,留针30分钟。治疗组在月经前两周治疗,每两天一次,每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设定为三个疗程。无月经周期者以自然月为单位推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月经状况及中医症候评分,将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3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治疗前3个月的月经来潮次数、性激素水平和中医症候评分方面,统计学差异性均p>0.05,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调整月经方面:根据月经来潮次数,经过三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统计学差异性p>0.05,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情况差异不明显。3.改善性激素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在T、LH、LH/FSH方面,干预对比前后p<0.01,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T(p<0.05),LH(p<0.01),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针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调整T和LH方面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有明显的优势。4.中医症状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候评分方面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3.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说明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明显改善LH、T水平和中医症状,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有明显的优势。至于LH/FSH比值、月经来潮情况,虽然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有显着的改善。

张赛萍[2](2018)在《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为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诊断部分、辨证部分、治疗部分和预防与调护部分。其中诊断部分包括:疾病诊断、病史、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辨证部分分为证候分类及辨证要点;治疗部分包括:中药煎剂的治法方药、中成药口服治疗及外治疗法。每一部分后都请专家用具体文字列出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将问卷递送至各地专家,待问卷反馈后进行统计,对各项指标的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较为统一的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内容,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儿童矮身材的中医病名应考虑为“矮身材”,其诊断标准应为:①在正常情况下,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SD;②2岁以下GV<7cm/y,3岁至青春期GV<5cm/y,青春期GV<6cm/y;③多数患儿伴有骨龄的落后。同时矮身材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病史的收集,辅助检查可以有效的帮助鉴别诊断。儿童矮身材常见的证型多是虚证,分别为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儿童矮身材以身材矮小、发育落后、形体瘦弱为主症,多以兼症、舌脉的不同来判断证型。矮身材的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调补各脏所虚是其治法所在,其中脾肾两虚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肝肾亏虚证选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证选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肺脾气虚证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中成药中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可用于肝肾亏虚证,玉屏风口服液、补中益气口服液用于肺脾气虚证,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证。但需注意中成药对于矮身材只能用于辅助治疗。而中医外治亦能于儿童矮身材的治疗。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儿童矮身材共识性较高的4个证型: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并得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规范化诊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宝平[3](2016)在《针药结合治疗痰湿型PCOS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配以助孕1号方联合来曲唑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探讨针药结合治疗PCOS不孕症的疗效和可能的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湿型PCOS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助孕1号方+来曲唑+针刺,对照组给予助孕1号方+来曲唑,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血清总睾酮(T)值、LH/FSH、综合疗效、排卵率和妊娠率等指标。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综合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0.0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变(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53.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期排卵率和妊娠率:治疗组的周期排卵率为72.50%,对照组为56.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妊娠率为30.00%稍高于对照组(23.3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MI:与治疗前相比,两组BMI均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对BMI的降低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5)性激素变化:治疗后两组血清LH. LH/FSH和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SH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对调节LH水平和LH/FSH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血清T值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痰湿型PCOS不孕症的妊娠率和周期排卵率高于单用中西药物治疗,并且对BMI的降低效果优于单用中西药物,亦可调节PCOS患者体内激素LH、FSH、T水平及LH/FSH比值,改善中医证候。由此可知针刺对改善痰湿型PCOS不孕症有一定的疗效。且针药结合治疗PCOS不孕症疗效优于单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王绮夏,蒋翔,连敏,张珺,阎俪,孙春燕,马雄[4](2015)在《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首个经临床对照试验证实糖皮质激素是其有效治疗方法的肝脏疾病。然而50年后,AIH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罕见且异质性较强的疾病。和其他罕见病一样,针对AIH的临床试验所能纳入的病例数有限,并且制药企业也因非常局限的市场而对开发新药兴趣索然。患者的异质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限制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AIH患者年龄谱非常广,首次发病年龄可从婴儿

胡梅[5](2015)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在治疗3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加味玉屏风散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及降低激素副作用的优势。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临床符合小儿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的诊断,年龄在68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60例患儿均接受常规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临床研究中采用相同对症措施,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及栓塞、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口服泼尼松2mg/(kg·d),最大剂量60mg/d,分次服用,待症状缓解后,逐渐递减糖皮质激素剂量,每24周减总量2.55mg;治疗组在激素撤减的同时,加服加味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10g,防风6g,山药15g,生薏苡仁15g,山萸肉15g,白茅根15g,生地黄15g,知母15g,陈皮10g,茯苓15g,生甘草10g)每日1剂,150ml分2次饭后温服,2周为1疗程,连服12周,随证加减,应患儿的年龄适当加减口服汤药的剂量;两组在治疗12周后分别对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量、血清胆固醇、血尿素氮量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变化及复发次数、消减激素副作用的情况,从统计学方面分析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激素减至维持量继续治疗12周后,治疗组好转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83.33%,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4h尿蛋白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且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明显,复发次数明显减少,激素副作用显着降低,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胆固醇及血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加味玉屏风散其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固表,可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力,预防诱发因素,减少复发。该研究表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撤减期加入该方虽然在改善血清胆固醇和血尿素氮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对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改善中医临床证侯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方面效果显着,使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因此,肺脾气虚证小儿原发肾病综合征在常规激素治疗时结合加味玉屏风散临床可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复发,减轻激素的部分副作用,收到较满意效果。

伍宁玲,吕朝晖[6](2014)在《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诊疗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thyroid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THIS)是机体靶器官、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反应性降低的一类综合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疾病。研究发现该疾病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突变有关,由于基因突变程度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Graves甲亢、甲减等常见甲状腺疾病,并因不恰当治疗造成病情加重。提高对THIS的认识、掌握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广大临床医生避免误诊误治的根本。

李秀美[7](2014)在《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PCOS&DUB的证型特征,通过随机对照法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治疗组进行治疗,通过与对照组对照,验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对治疗PCOS&DU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PCOS&DUB提供指导。方法:1.根据PCOS&DUB诊断标准,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归纳PCOS&DUB证型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制定其治疗原则,以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2.对所收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不规则出血期服止血方10剂;地屈孕酮片1盒,于撤退性出血第5天起开始服助卵调经方14剂,下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继续服助卵调经方14剂,连续3个月经周期。对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予胰岛素增敏剂盐酸二甲双胍片及盐酸吡格列酮口腔崩解片3个月经周期。同时指导患者三高三低饮食(高蛋白、高纤维、高微量元素及低糖、低脂、低盐)及非出血期有氧运动。对照组选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止血、调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对照组治疗前后BMI、治疗组治疗前后BMI、对照组治疗前后WHR、治疗组治疗前后WHR、治疗组中肾虚痰阻组、脾虚湿困组及肾虚血瘀组半年后复发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MI、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HR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阴道流血的血止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调整月经周期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比发现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是治疗PCOS&DUB行之有效的安全、综合方案,在控制患者不规则出血、调整月经周期、防止复发等方面疗效显着,可以在临床推广实施。

石思雄,卢凯,陈光彪,李斌,叶绍强[8](2014)在《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方法:从AIS患者外周血中将基因组DNA提取出来,以特异的引物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张雄激素受体(AR)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扩增产物,将突变的外显子筛选出来,然后对其直接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所选取的8例人员中,有2例AIS患者缺失AR基因2号外显子,其余6例存在外显子电泳条带,经过基因测序,发现其符合正常AR基因。结论:本研究方法简便实用,在临床诊断和研究AIS中具有极为有益的应用。

杨晨炜,张茜[9](2012)在《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庭的基因研究并文献回顾》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THR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家庭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的基因型。方法采集THRS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测定TRβ基因。结果患儿和其父亲检测到TRβ基因有突变,在第3号染色体第3外显子剪切点有一碱基插入,其母亲TRβ基因正常。结论 THRS是甲状腺受体基因突变相关性疾病,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的根本手段。

吴锐[10](2012)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1型是以肢体痛觉异常为主要表现,涉及皮肤、血管、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等多系统损害的风湿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多数病人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并最终丧失劳动力。尽管几十年来学者不断提出各种假说,但至今CRPS1型的病理机制仍不明确,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04年CRPS1型大鼠模型的建立大大促进了CRPS1型的基础研究。目前Pubmed检索到与CRPS1型大鼠实验相关的文献主要采用的是两种模型:大鼠骨折制动后慢性痛(PFCP)模型及缺血加压所致慢性缺血后疼痛(CPIP)模型。我们采用这两种模型的方法分别进行大鼠造模,探讨两种不同造模方法的区别,为实验选择合适的大鼠造模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比较两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的大鼠造模方法的特点,分析两种造模后大鼠的局部表现、疼痛行为、皮肤及神经组织结构改变、皮肤微循环以及血清P物质(S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方法:成年SD健康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骨折制动组及缺血加压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造模前采血及测定疼痛阈值基线。假手术组给予石膏固定。骨折制动组采用胫骨骨折弹力绷带制动石膏固定模型,缺血加压组给以O形橡胶圈加压模型分别造模。分别在造模结束后的第8h、24h、48h、4天、1周、2周、4周时测定疼痛行为。并于造模结束后的第8h、1周、2周、4周采血测定SP、TNF-α的表达。4周时微循环检测、取皮肤及坐骨神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改变。结果:骨折制动组有3只出现断肢,所剩5只造模8h后均出现疼痛阈值下降。缺血加压组造模后大鼠均出现自发痛、痛觉过敏(疼痛阈值下降)及痛觉超敏(Q-tip阳性)改变,但症状波动较骨折制动组更为明显。TNF-α及SP血清水平变化在两造模组基本同步,在造模结束时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折制动组与缺血加压组均有明显的皮肤微循环改变,以骨折制动组更为明显。两组大鼠皮肤及坐骨神经HE染色光镜下结构无明显异常,骨折制动组部分可见小溃疡样改变及坐骨神经纤维轻度水肿。结论:骨折后制动造模与缺血加压造模方法均可造成与复杂性局域疼痛综合征1型相似的症状及病理改变。缺血加压组症状波动大,以急性早期CRPS1表现为主,而骨折制动模型的症状及病理改变更为持续,可模拟早中期CRPS1的表现。背景: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可因轻微的外伤、小手术诱发,表现为与刺激不成比例的慢性肢体疼痛及痛觉过敏,并伴随局部皮肤、骨关节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自1942年Sudeck首次提出肢体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CRPS1的主要发病原因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CRPS1型的发生和维持与免疫炎症关系密切。但对于CRPS1型的炎症是局部、还是全身性反应至今仍存在质疑,已找到的炎症因子临床意义亦不明确。因此寻找到具有诊治意义的CRPS1型关键性炎症因子是当前CRPS1研究的突破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作为重要的促炎因子在免疫相关性疾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其作为神经调节因子在神经损伤及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在疼痛发生及维持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我们认为具有神经及免疫双重调节作用的促炎因子MIF很可能为CPRS1型的关键性炎症因子,成为CRPS治疗的新靶点。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骨折模型的血清、脑脊液、皮肤、坐骨神经、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骨折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8只。造模结束后,检测各项指标后处死。造模前后检测大鼠后足疼痛行为。造模成功后的分别采用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MIF在各组大鼠的血清、脑脊液、皮肤、脊髓、坐骨神经的表达。结果: ELISA检测显示MIF在CRPS1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脑脊液及皮肤、坐骨神经、脊髓的表达均显着上调(与各对照组比较,P<0.05-0.01)。Western blot显示皮肤、坐骨神经、脊髓的MIF表达显着高于各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MIF在模型组皮肤及坐骨神经强表达而在各对照组均为弱表达或无表达。结论:MIF在CRPS1型各部位均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广泛参与了CRPS1型的病理过程。背景: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1型在骨折或卒中后发病率可高达35%64%,其病理机制仍不明确,迄今尚无统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模式。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并最终致残。仅有少量药物可用于CRPS1型,而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唯一有证据能改善早中期CRPS1型患者预后(Grade1A)的药物,但需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的副作用以及CRPS1型本身存在的骨质疏松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免疫学的发展,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参与了CRPS1型的发病,有证据表明炎症因子靶向阻断药物在CRPS1型治疗中可能有效。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是炎症反应不可缺少的促炎因子,目前已被作为多种疾病炎症活动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而备受关注。已证实化合物S,R-3-4-羟苯-4,5-二氢-5-异恶唑乙酸甲酯又称ISO-1可通过靶向阻断MIF互变异构酶活性抑制MIF促炎的生物作用,达到抗炎作用。在上一章我们已通过ELISA、蛋白质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证实MIF在CRPS1型大鼠血、脑脊液、皮肤、坐骨神经及脊髓中的表达上调,提示MIF可能广泛参与CRPS1型的病理改变。我们拟进一步探讨靶向抑制MIF在CRPS1型中的作用,证实MIF在CRPS1型中的病理作用,并为CRPS1型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目的:与糖皮质激素比较,探讨靶向抑制MIF对CRPS1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9组:激素治疗1组(n=7)进行骨折制动造模结束后以甲强龙1mg/(kg·d)溶解于5%二甲基亚砜(DMSO)10ul肌肉注射;激素治疗2组(n=7)以甲强龙10mg/(kg·d)溶解于5%DMSO10ul肌肉注射;靶向治疗1组(n=7)进行骨折制动造模结束后给以MIF抑制剂ISO-1以0.1mg(/kg· d)溶解于5%DMSO10ul中稀释后行皮下注射,连续14d;靶向治疗2组(n=7)以ISO-11mg/(kg·d);联合治疗1组(n=7)进行骨折制动造模结束后以ISO-10.1mg/(kg·d)及甲强龙1mg/(kg·d);联合治疗2组(n=7)进行骨折制动造模结束后以ISO-10.1mg/(kg·d)及甲强龙10mg/(kg·d);模型对照组(n=7),骨折制动造模给以皮下注射5%DMSO10ul;假手术组(n=5)给以石膏假固定,并皮下注射5%DMSO10ul;正常对照组(n=5)给以皮下注射5%DMSO10ul;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检测动物疼痛行为,治疗结束后第8h、1周、2周检测血清MIF、SP水平,第2周时观察各组大鼠患肢皮肤微循环。结果:(1)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的2周观察期内,大鼠肢体肿胀均轻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血清SP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0.01)。(2)治疗结束后第8h及第一周,除激素治疗1组疼痛阈值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治疗组的疼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的整个观察周期,ISO-1治疗2组疼痛阈值始终高于ISO-1治疗1组(P<0.05)。(3)除激素治疗1组及靶向治疗1组血清MIF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激素治疗2组、靶向治疗2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MIF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4)ISO-1治疗2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患肢微循环障碍积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1)MIF抑制剂ISO-1可显着改善CRPS-1大鼠肢体肿胀、疼痛及局部微循环,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MIF参与了大鼠肢体肿胀、疼痛、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靶向抑制MIF是治疗CRPS1型的有效手段。(2)激素可有效抑制MIF表达,达到抗炎镇痛作用,但需要大剂量才见效,小剂量激素对大鼠肢体疼痛症状无影响。(3)ISO-1抗炎镇痛作用与大剂量激素相当,但在改善微循环方面有优势。(4)ISO-1具有“激素节省剂”作用,可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CRPS-1的治疗,有效抑制MIF分泌,改善大鼠肢体肿胀、疼痛及微循环。

二、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肾虚型PCOS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研究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法治则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措施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注意事项
        2.7 针刺异常现象
    3 统计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基础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观察
第三章 讨论
    1 选穴依据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调整月经疗效评价标准
        2.2 性激素分析
        2.3 中医症候疗效评分及疗效指数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矮身材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及治疗
        1. 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认识
        3. 治疗
    二、西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1. 专家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专家积极系数
        2. 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
        3. 专家调查问卷的评价
        4. 专家问卷调查的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关于本研究的意义
    二、关于问卷的设计
    三、关于德尔菲法
        1. 专家的参与
        2. 德尔菲法
    四、关于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
        1. 结果分析
        2. 理论探讨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针药结合治疗痰湿型PCOS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诊治PCOS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诊治PCOS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病例选择标准
    4 观察指标
    5 治疗方法及疗程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8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痰湿与PCOS
    2 组方依据
    3 促排卵药物的选择依据
    4 针灸治疗PCOS机制与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良反应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1 AIH的流行病学
2临床疾病谱
3诊断检查和诊断标准
4 AIH的治疗
5特殊病人群体
6治疗中的困难
7管理问题、生活质量以及提供医疗服务
8研究日程

(5)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诊疗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THIS的流行病学
THIS的发病机理
    1.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
    2. 甲状腺激素膜转运缺陷 (THCMTD)
    3. 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 (THMD)
THIS的临床表现
    1. 全身抵抗型 (generalized resistance to thyroid hormone, GRTH)
    2. 选择性垂体抵抗型 (pituitary resistance to thyroidhormone, PRTH)
    3. 选择性外周抵抗型 (peripheral resistance to thyroidhormon, Per RTH)
THI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基因诊断
    2. TRH刺激试验
    3. 生长抑素试验
    4. T3抑制试验
THIS的鉴别诊断
    1. Graves甲亢
    2. 垂体TSH瘤
    3. 甲状腺肿-耳聋综合征 (pendred syndrome)
    4. 克汀病 (呆小病)
THIS的治疗
    1. 随访观察
    2. 甲状腺激素
    3. 三碘甲腺乙酸 (TRIAC)
    4. 糖皮质激素
    5. 多巴胺激动药
    6. 对症治疗
    7. 基因治疗
总结

(7)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3 结果
        3.1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数及频率情况
        3.2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率聚类分析冰图
        3.3 180例患者的症状频率聚类分析树图
        3.4 180例患者的证型分布况
    4 讨论
        4.1 PCOS&DUB的中医病因机
        4.2 PCOS&DUB的中医治疗则
第二部分 PCOS&DU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1.6 病情分级标准
        1.7 中医症候疗效的判定标准
        1.8 临床总疗标准
        1.9 止血疗效标准
        1.10 调经疗效判定
        1.11 BMI的标准
        1.12 超声检查疗效判定
        1.13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
    2 统计方法
    3 临床资料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4.3 观察指标
    5 结果
    6 讨论
        6.1 PCOS&DUB病理生理分析
        6.2 PCOS&DUB的治疗方案分析
        6.3 PCOS&DUB的远期并发症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8)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制备
        1.2.2 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
        1.2.3 试剂
        1.2.4 聚合酶联反应 (RCR)
        1.2.5 扩增结果检测
        1.2.6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1.2.7 测序
2 结果
    2.1 PCR及基因测序结果
    2.2 AR基因的Exon2及相邻内含子区域碱基序列分析
3 讨论

(9)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庭的基因研究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复杂性局域疼痛综合征 1 型的两种大鼠造模方法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1 型大鼠骨折制动模型中的不同部位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靶向抑制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骨折模型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针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肾虚型PCOS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嘉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D]. 张赛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针药结合治疗痰湿型PCOS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方宝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4]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J]. 王绮夏,蒋翔,连敏,张珺,阎俪,孙春燕,马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12)
  • [5]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临床观察[D]. 胡梅. 山西中医学院, 2015(06)
  • [6]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诊疗综述[J]. 伍宁玲,吕朝晖. 药品评价, 2014(23)
  • [7]PCOS&DUB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D]. 李秀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分析[J]. 石思雄,卢凯,陈光彪,李斌,叶绍强. 中国医学创新, 2014(06)
  • [9]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庭的基因研究并文献回顾[J]. 杨晨炜,张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5)
  • [10]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D]. 吴锐. 重庆医科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治疗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