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环境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将环境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一、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芳[1](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文彬[2](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认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雷婷[3](2020)在《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STSE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SE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把教育活动与当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活和环境现状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改革纲要还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均明确要求教育中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建设新成就及环境发展之间的联系。本论文研究了近10年高考全国卷化学部分中对于STSE教育理念的应用情况,结合教材中STSE内容的设计情况、STSE教育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当前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提出了建议,设计了基于STSE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和评价,为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概述。论文从研究的必要性、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和STSE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了 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教师在课堂中渗入的STSE相关内容较少、对于教材中的STSE相关内容应用不足及学生面对综合性STSE试题无从下手的问题。第三部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STSE相关内容分析。对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相关内容及分析其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能够看出教材中设计的STSE内容非常全面,且已经根据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将相关内容编排在教材的不同板块中,必修部分涉及的STSE相关内容在高考选择题中考查频繁,选修部分的STSE内容常作为情境出现在题干中。第四部分:高考试题中STSE试题的考查分析及建议。对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对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十年全国卷化学部分中涉及到STSE的试题从分值、题型、素材情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考核的关键,提出对中学教学的启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授知识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最大限度的将STSE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议在高考复习中设置专项针对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对STSE试题的解题能力。第五部分: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依据STSE教育的教学现状,采用上述提出的教学建议,本文设计出《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的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在银川某中学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与分析,能够发现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均有显着提高,并且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了化学与各领域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目的。第六部分:结论和展望。通过分析得到,目前高考试题中加大了 STSE试题的比重,其对于教材中STSE知识点的考查能够符合考纲和课标的要求。以高考试题为依据提出的STSE教育理念与教学建议确实可行,所设计的STSE教学案例实践的效果良好。论文对于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作用。

王红[4](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侯春艳[5](2019)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而环境保护又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保意识实属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进行环境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他们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所在学科的环境教育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环境保护有很多结合点,化学教师更应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出更大地努力。本文在高中化学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探索培养高中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方法,增强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可操作性。首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以开封市为主的河南省内的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进行现状调查,了解高中生的环保意识与化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实施情况,并在开封市A中学选出教学实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发现,只有5%的学生会随手扔掉旧电池,说明当前高中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上较强,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84%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十分有必要进行情境创设,且16%的教师认为创设的情境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8%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可以,说明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实施情况较好,但是教师利用环境素材创设情境较少,渗透环境教育的意识较弱。然后,通过整理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各章节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分析得出在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步骤,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渗透分类思想的《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针对废水处理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突出大气保护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最后,采取亲自授课与参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A中学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期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并随机选取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对比以及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变化,检验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通过调查分析高中生环保意识与情境教学的现状,查找学生、教师及学校有待改善的地方,并设计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为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有效渗透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且拓宽了高中化学教学研究领域。

牟明健[6](2019)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实践的研究》文中提出初中阶段是人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当前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追名逐利、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有些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初中教学改革这一部分,已经制定了相关条例。自十九大召开后,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性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金属和金属材料》、《自然界的水》等,利用这些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大德育”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为了实现初中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本研究首先,结合目前教育领域中“大德育”教育的现状,对国内外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德育和大德育的内涵加以阐述;再次,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在大德育中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化学资源的载体功能;突出学校的平台环境作用的实践体系。并且提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机合成材料》,《爱护水资源》等。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效果进行了探究,强调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为人”、“育人”的相关理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最后本文从“以生为本,关注内在德育需要”、“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及“多角度、多途径挖掘德育素材”等方面,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实践的具体策略。

谢江波[7](2019)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大部分高中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故应该把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水平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本文是将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全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某市三所高中进行调研,发现化学课堂中与德育融合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第二部分:以孔子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以及杜威的德育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现状,在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整合我国高中化学课堂进行德育实践的方法,以化学史、化学实验、化学作业为载体,分别将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思维、心理健康教育、健康饮食教育等德育主题融合于化学教学设计中,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第四部分: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思考、反省,同时对于结果和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流的方法进行实施效果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刻了解学习的意义。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反思,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不断完善融合体系,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把德育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化学课堂当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真正地贯彻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化学教学的理念。

杨欣[8](2019)在《中职学校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问题恶化的现实情况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我国环境教育事业迫在眉睫。环境教育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单一学科取向的模式和渗透取向的模式。前者指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进行教学,后者指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本文研究的是渗透取向的环境教育。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查,显示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但掌握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积极,但环境行为主动性仍不足。教师的环境意识强烈,环境态度积极,但在教学时进行渗透式教学的意识薄弱,环境教育教学技能有待提高。为提高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取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主体专业化发展、灵活对待教学对象等举措。本文通过分析在中职学校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渗透什么”环境教育内容和应该“怎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研究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中应如何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1)在公共文化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注意: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进。(2)在专业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注意:选取合适的渗透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联系实际进行渗透式教学;在课上和课下都进行渗透式教学。最后,以具体课程内容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在思想政治课与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式教学时,应该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的方法。

黄河[9](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文中认为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对学科德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教师、学者针对学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学科德育实践仍困难重重,有些问题始终进展缓慢。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学科德育现实问题难以改善,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学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的同质化较严重,研究与问题解决相分离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学科德育领域的元研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研究的现状,为学科德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2001-2017年学科德育研究的数量、研究学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研究方法等特征向量,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呈现了研究年度内的文献存在特性。文献数量部分包括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研究者部分包括研究者人数、合作度、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研究机构部分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类别、合作度和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关键词和研究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分布和时序分布了解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年份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研究内容的重点、新话题、变化趋势作出评析。本研究参考元伦理学和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共同体、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陈述体系分析包括语言形式分析和逻辑形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共同体分析主要是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发文量、合作度和研究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科德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实践问题却难以改善”等问题予以回应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能促进学科德育实践的改善。

曹春凤[10](2016)在《浅谈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工作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来落实。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环保责任意识,渗透环保责任教育,传播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的化学教学必须改变只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的多重目标,需要把环保责任问题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途径,恰当的方法渗透环保责任教育。

二、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TSE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1.1 STSE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STSE教育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STSE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1.4 STSE教育是教育评价机制发展的需要
    1.2 STSE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STSE教育
        1.2.2 STSE教育理念
        1.2.3 STSE试题
        1.2.4 STSE教育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标和考纲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1.4.1 课程标准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1.4.2 2019年考纲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学生调查问卷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2.1.1 学生问卷设计与实施
        2.1.2 效度和信度分析
        2.1.3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2 教师访谈记录与结果分析
    2.3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现状的结果和建议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STSE相关内容分析
    3.1 必修模块STSE相关内容分析
        3.1.1 必修1 STSE相关内容分析
        3.1.2 必修2 STSE内容分析
    3.2 选修模块STSE内容分析
        3.2.1 选修3 STSE内容分析
        3.2.2 选修4 STSE内容分析
        3.2.3 选修5 STSE内容分析
第四章 高考试题中STSE试题的考查分析及建议
    4.1 近十年理综卷出题情况
    4.2 STSE试题考查情况分析
        4.2.1 STSE试题分值统计
        4.2.2 选择题中STSE考查情况
        4.2.3 必考大题中的STSE试题
        4.2.4 选考题中的STSE试题
        4.2.5 STSE试题中的素材情境分析
    4.3 STSE试题的解题建议
        4.3.1 化学与生活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4.3.2 化学与社会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4.3.3 化学与环境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4.4 STSE试题研究对化学教学及高考复习的启示和建议
        4.4.1 教学启示
        4.4.2 高考复习建议
第五章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5.1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
        5.1.1 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
        5.1.2 《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教学设计
        5.1.3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的教学设计
    5.2 教学设计的实施
    5.3 教学设计实践后的效果分析
        5.3.1 学生反馈
        5.3.2 教师反馈
        5.3.3 教学实施效果总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4)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环境教育
        1.3.2 情境教学
        1.3.3 环境教育与情境教学的关系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验研究法
        1.6.4 访谈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及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问卷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目的
    3.2 数据分析
        3.2.1 学生问卷分析
        3.2.2 教师问卷分析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选择分析
    3.3 调查结果
4 案例设计与实践
    4.1 环境内容分析
    4.2 《新课标》中有关环境教育的要求与建议
    4.3 教学步骤
        4.3.1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4.3.2 制定教学与评价目标
        4.3.3 环境素材选取
        4.3.4 设计教案
        4.3.5 实施教案
        4.3.6 评价
    4.4 案例设计
        4.4.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4.4.2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4.4.3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4.5 实践
        4.5.1 实践过程
        4.5.2 实践结果
        4.5.3 反思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学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
        5.2.2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5.2.3 学校要支持环境教育
        5.2.4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制度层面保障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 优质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附录 D 二氧化硫的一体化实验装置
附录 E 期末测试卷
附录 F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6)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大德育”的概况
        (一) 德育的内涵
        (二)“大德育”的内涵
        (三)“大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初中化学与“大德育”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一) 初中化学特点
        (二)“大德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突出初中生在“大德育”实施的主体地位
    二、发挥教师在“大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发挥化学资源在“大德育”实施的载体功能
    四、突出学校在“大德育”实施的平台环境作用
    五、“大德育”教育实践案例
        (一)渗透化学史,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案例
        (二)通过化学与生活,进行生命教育的案例
        (三)通过化学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案例
    六、调查问卷效果分析
第四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策略讨论
    一、以生为本,关注内在德育需要
    二、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
    三、多角度、多途径挖掘德育素材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实施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2 关于在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大德育”教育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2 解决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相关理论
    2.1 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2.2 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2.1 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2.2.2 德育的涵义
        2.2.3 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3 立德树人的涵义
    2.4 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
        2.4.1 孔子的教育思想
        2.4.2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2.4.3 杜威的德育思想
第3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的方法与内容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的方法
        3.1.1 运用化学史进行德育融合
        3.1.2 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德育融合
        3.1.3 在化学作业中进行德育融合
    3.2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的内容
        3.2.1 爱国主义
        3.2.2 辩证唯物主义与批判思维
        3.2.3 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2.4 创新思维
        3.2.5 心理健康教育
        3.2.6 健康饮食教育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的案例与实践
    4.1 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案例
    4.2 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案例
    4.3 融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4.4 融合健康饮食的实践案例
第5章 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融合实效性分析
    5.1 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分析
    5.2 融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实施效果分析
    5.3 融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效果分析
    5.4 融合健康饮食教育的实施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在学科中德育渗透现状的问卷调查(教师卷)
    附录2 .关于在学科中德育渗透现状的问卷调查(学生卷)
    附录3 .化学老师访谈提纲
致谢

(8)中职学校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1.4 概念界定
        1.4.1 中职学校
        1.4.2 环境教育
        1.4.3 渗透式教学
        1.4.4 渗透式环境教育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理论依据
        1.6.1 环境教育相关理论
        1.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6.3 认知结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中职学校环境教育教学现状及分析
    2.1 面临的问题
        2.1.1 教学内容
        2.1.2 教学对象
        2.1.3 教学主体
        2.1.4 教学方法
    2.2 原因分析
        2.2.1 教学内容
        2.2.2 教学对象
        2.2.3 教学主体
        2.2.4 教学方法
    2.3 问题的解决
        2.3.1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2.3.2 灵活对待教学对象
        2.3.3 促进教学主体专业化发展
        2.3.4 丰富改进教学方法
第三章 中职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研究
    3.1 “渗透什么”
    3.2 “怎么渗透”
        3.2.1 在公共文化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3.2.2 在专业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四章 中职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的范例研究
    4.1 范例呈现
        4.1.1 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
        4.1.2 化学实验课渗透环境教育
    4.2 范例说明
    4.3 范例思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学科德育问题成为课改重点内容
        2.学科德育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不够理想
        3.缺乏对学科德育研究本身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创新之处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文献计量法
二、学科德育研究的理论探讨
    (一)概念辨析
        1.道德
        2.德育
        3.学科德育
        4.学科德育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教育性教学理论
        2.元研究理论
        3.文献计量学理论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
    (一)文献来源
    (二)文献数量统计
        1.文献年份分布
        2.文献学科分布
    (三)发文作者共现
        1.整体情况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发文作者情况
    (四)研究机构共现
        1.整体情况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研究机构情况
    (五)关键词共现
        1.整体情况
        2.一般性学科德育研究文献
        3.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关键词情况
    (六)研究方法归纳
        1.常用研究方法
        2.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分析
        2.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3.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共同体分析
        4.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反思
        1.对实践问题的原理性研究数量偏少,深入程度不足
        2.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对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的建议
    (一)完善学科德育研究体系
        1.完善学科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2.加强学科德育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3.加强美术、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德育研究
        4.完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的内部因素研究
        5.加强对原始教学经验的学理性研究
        6.加强教师的学科德育主动性研究
    (二)改善学科德育研究的外部条件
        1.加大高校学者占比,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2.着力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3.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提升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方法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D]. 刘芳芳. 西南大学, 2021
  • [2]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雷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4]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D]. 侯春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6]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实践的研究[D]. 牟明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7]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D]. 谢江波.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8]中职学校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设计研究[D]. 杨欣.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D]. 黄河. 湖北大学, 2019(05)
  • [10]浅谈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J]. 曹春凤.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9)

标签:;  ;  ;  ;  

将环境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