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人权,展示中国形象

报道中国人权,展示中国形象

一、报道中国人权 展示中国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1](2021)在《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的浪潮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全球的社交媒体平台涌现成为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呈现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长期以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占据了国际传播的有利地位,成为国际传播格局的主导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呈现的“他者”,国际舆论格局存在着不平衡的局面。2017年,特朗普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位自身国际形象、了解国际舆论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下在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了解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研究选取了CNN的推特账号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理论,聚焦于CNN推特平台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四年间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爬取和抽样选取样本进行类目建构和编码,探究其涉华报道在宏观选择框架以及微观话语重组框架中的特点,并由此总结出CNN在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的四年间,CNN在推特平台中对中国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报道量也逐年增多。在宏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以视觉化的方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同时借助杂糅交叉报道和高频重复报道等报道方式呈现了中国在人权、灾难、事故等方面的负面形象。此外,在微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涉华报道带有明显的平台特色,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词汇、修辞、引语、叙事等方式进行意义生产,隐含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价值倾向与态度。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CNN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将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为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以及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五大形象。基于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性,CNN通过从宏大事件中抽取出碎片事实要素来对中国相关新闻进行报道,使受众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来拼接成了认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他者化”中国一方面源于媒体呈现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受众根据碎片化拼接所进行的自我想象,而想象来源则是CNN暗藏于报道中的价值立场与话语权力。

董子君[2](2021)在《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文中指出“慰安妇”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战争遗留问题,关涉历史、外交、社会、性别、人权以及心理等多个领域,“慰安妇”制度受害老人们的疾呼与生活现状如今也牵动着社会上许多人的心。中国台湾作为这一制度的受害地区,于1991年起,其政府、民间团体以及媒体、民众便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跟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中介也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功能,议程设置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1991年韩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金学顺老人站出来控诉日本政府至今的时间段内,《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文献考察分析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情况。在对其相关报道的数量、时间、主题及其属性议程等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后,对两报发挥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评析,总结出其阶段性特点及其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探究影响两家媒体构建议题的社会、历史因素及其局限性,最后对媒体进行“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两报在“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客体倾向上有所不同,在制度或受害者直接相关事件、国际政府层面的相关言行以及民间相关言行三类主题中,《联合报》相对更倾向报道民间相关言行议题,而《自由时报》更倾向关注国际政府层面的相关议题,同时分别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议题建构方式上,两报均较多采取消息、通讯的方式介绍事实,同时辅以评论文章加强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引导。在两报“慰安妇”议题的属性议程设置关注上,则均较多突出议题的问题阐释属性和中立情感属性。此外,两报的议程设置作用均达到了吸引公众注意力、传递事实与专业信息、表达多方意见以引导舆论乃至发挥社会公共性以呼吁理性思考的效果。此外较为创新的是,本文将两报关于“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分为了五个发展阶段,以更好地探索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关注情况与变化趋势,同时从媒介的角度梳理这一问题在台湾地区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台湾地区的受害者身份与日本的不道歉态度是媒体关注这一议题的根本原因,而台湾地区特有的社会环境特点包括对制度受害者的独特关注行动以及岛内历史、政治特点等均影响着两报进行议程设置,两报的属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报立场、报道角度的差异。最后,本文建议在台湾以及其他地区媒体对“慰安妇”问题进行议程设置时,应当减少媒体政党属性的影响,并且加大报道关注的主体范围,以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广泛、专业的事实与意见,增大公众的认知广度与深度;同时,在此类私密话题、历史议题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时也应当加强对问题阐释属性的重视,以更加柔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传播;而对于这一议题的最终思考应该上升到反思战争和权利平等的层面,使人们能够真正收获到有利于后世发展的精神食粮。

何杰[3](2020)在《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但相比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仍然不高。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对阿富汗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只依靠援助经济发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获得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策的认可和共鸣。因此,了解阿富汗及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主观性“客观”认知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也就是说,阿富汗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可以引导和强化阿富汗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那么,分析和研究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以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黎明新闻网、帕支瓦克新闻网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601篇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为语料,结合建构主义、话语幻象、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符号行为、社会影响、语境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期客观准确地了解阿富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为中国制定改善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的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言语主体、言语内容进行了刻意选择,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阿富汗本土媒体和西方媒体手中,内容突出“中阿关系”、“中国国情”两个议题。同时,涉华报道通过大量使用“反恐是战争”、“和平是旅程”、“国家是人”、“阿富汗是舞台”等隐喻,引导受众接受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对中国身份和角色的框定,即反恐支持者、和平的维护者、参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配角等。整体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强势崛起所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格局变化、“西强东弱”的全球传播格局、21世纪以来中阿在各领域的友好务实的互利合作、中国“深度介入、经济止损”的阿富汗政策、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利益诉求与阿富汗国家利益互动博弈以及阿富汗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宗教信仰体系差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建构了一个“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与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涉华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以否定的态度把中国刻画为一个日趋强大、不断强硬、拥有全球野心、存在可能威胁,同时缺乏民主、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

金鹏[4](2020)在《当代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后冷战时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优先”的意识形态优越性以及深深植根于历史中的霸权主义,决定了美国始终坚持将意识形态的强行输出与渗透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平崛起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模式、中国道路逐渐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将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作是对西方制度模式的挑战和威胁,进一步加紧对中国意识形态输出、价值观渗透,图谋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来西化、分化中国。这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挑战。本文将从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原因分析、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渠道、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危害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等五个方面,对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展开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厘清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基础,本部分主要梳理了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同时通过对意识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分析来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第二,深刻剖析了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原因。历史因素是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历史因素主要表现为“美国例外论”使美国人自诩其具有特殊的历史进程,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美国拥有长期的反共历史。美国为其自身对外意识形态输出寻找的主要理论依据有“普世价值论”“民主和平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同时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具有明确的战略图谋,即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主要包括追求美国政治利益、寻求美国经济利益和谋求美国文化霸权三个方面。第三,集中论述了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渠道。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渠道主要是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主导构建输出体系,主要方式是通过领导人和高官负责带头制定政策、通过演讲表达立场、实施公共外交来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美国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并扮演重要角色。美国非政府组织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中国宣扬美国价值观,通过捐赠、资助等形式影响中国重大议题;美国媒体机构作为美国政府的“吹鼓手”,通过为政府政策辩护、充当意识形态输出急先锋、恶意炒作中国国内矛盾等方式与政府密切配合;美国宗教团体打着宗教交流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恶意渗透,主要表现在将宗教问题人权化和以文化宣教形式向高校渗透西方价值观。第四,客观分析了美国意识形态输出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危害,主要表现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错误思潮直接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美国通过意识形态输出新手段增加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难度;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大肆散布“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责任论”来否定、抹黑、唱衰和捧杀中国,这些错误论调严重削弱了我国国际话语权。第五,针对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危害提出了应对策略。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应对挑战,主要包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其次,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以应对挑战,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为了应对美国通过丑化、抹黑等手段以削弱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夯实中国综合实力、通过新媒体载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来加以应对。总之,面对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挑战和危害,我们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王亚方[5](2019)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修辞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进行研究。笔者首先界定了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即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概念,并确定出符合本概念的具体文本,这是本研究的前提,后文所有分析都在这一界定中进行。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生成机制、表达机制和接受机制,这三方面共同组成了修辞机制这一概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生成机制研究的是关于“修辞对象是什么”及“为什么要修辞”的问题,笔者详细剖析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每个镜头,归纳出修辞主体在选择修辞对象时的共性特征。对修辞目的和修辞策略的分析确定出在开始修辞活动之前修辞主体全局的谋略设计,在确定了的修辞目的与策略的指引下,开始对修辞表达机制的研究。修辞表达机制研究的是“修辞主体如何修辞”及“修辞活动的效果怎样”这两个问题,修辞活动即是如何修辞,它的涵盖面较广,词、句、语体、修辞格、修辞风格都包含在内,修辞活动是修辞主体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中作出的做具体的措施。接受机制的研究主要针对“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受众”这一问题,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对以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反思,对接下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原婕菲[6](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孙思遥[7](2019)在《加拿大《环球邮报》中国经济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2015-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加拿大从1970年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克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共同致力于双边关系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2006年加拿大哈珀政府上台后提出的“新外交”政策,其实质是将加强与美国的双边关系置于加拿大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在这种外交理念下,保守党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姿态,导致中加的关系出现明显倒退。2015年,特鲁多上任后,多次访华,希望重塑中加关系,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会见特鲁多总理,共同规划双边关系新蓝图。2016年11月,加拿大自由党再次上台执政,中加关系一路走高,但到2018年,加拿大深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导致两国关系发生动荡。本研究以探知西方媒体的中国视野为出发点,对《环球邮报》1特鲁多执政开始至2018年底中国经济报道全样本进行框架分析。本文运用传播学的框架理论与国际关系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选取特鲁多执政后《环球邮报》中851篇中国经济报道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层次分析法,试析中国经济形象在《环球邮报》上的媒介呈现。本文研究发现,《环球邮报》展示了经济影响深远、急于寻求合作及经济前景堪忧的框架特征。在这一框架下,该报展现了对中国经济“毁誉参半”的报道特点,主要体现为经济报道增加、报道范围广泛,负面主题突出,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担忧。同时,报纸呈现了“经济繁荣,难掩隐忧”的形象特征,将中国塑造成“潜力足、问题多、危机大”的经济大国形象。双边关系的“合作与摩擦”、媒体的国家性与市场性以及新闻生产者的价值取向是形成该种中国经济形象的原因。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影响力及塑造正面的中国形象助力。

刘纯[8](2019)在《东方“他者”的中国形象 ——以韩国《东亚日报》(1978-2018)为例》文中指出如今,信息流动日益全球化,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已经不仅存在于个人对该国的直接观察,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和感知。韩国作为中国近邻,与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曾长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后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壮大,是极具代表性的东方国家。研究韩国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对中国提升自身国家形象建设、应对国际舆论、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韩国国内极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东亚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1978-2018年间新闻标题中明确带有“中国”或“中共”字样的社论报道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以韩国为代表的东方“他者”国家如何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并进一步剖析该形象的成因。文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关于国家形象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国形象的相关文献及相关话题的研究现状;概述《东亚日报》的基本情况与其在韩国的影响力;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交代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同时,强调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第三章对《东亚日报》在1978-2018年间标题中含“中国”或“中共”的社论报道进行了分析,按照报道倾向及报道内容进行内容分析,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进行分类并进行具体表述。第四章,就《东亚日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情况,探讨其如此呈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本章节根据样本内容,从地缘与民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利益与国际外交三方面进行探索。第五章,探讨东方他者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异同,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分析东方和西方对中国认知的异同以及这其中的原因,并对中国如何避免与邻国的地缘冲突,利用地缘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等话题展开思考。

谭少丽[9](2019)在《《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在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形象建构已经上升到全球战略议程。在全球化进程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双重背景下,中缅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中缅关系的友好发展成为两国间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缅甸官方英文报纸《缅甸环球新光报》为研究对象,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在缅甸官方媒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选择的样本进行报道内容的样本分布、报道篇幅、发稿地点、新闻来源、新闻主题和报道倾向构建类目并进行编码;通过客观的定量方式,对报道内容加以统计分析并作出描述性说明,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缅甸环球新光报》中的中国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军事科技形象、社会形象和文化形象进行分析,对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在缅传播提供策略。研究发现:政治形象在不同议题有不同表现,一方面中缅关系呈现友好态势,另一方面总体报道以负面倾向为主;经济形象中,则以缅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创新者形象出现;军事科技形象则笼罩在“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下;社会民生形象则表现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受环境问题困扰的惠民社会;文化形象表现为文娱活动丰富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强国。

彭艺欣[10](2019)在《《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各国的主流新闻报道之中,中国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引人瞩目。而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并掌握着世界话语权,中国对外传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形象也随之处于被西方主流媒体“建构”之中。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自21世纪以来成为内地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从近年来美国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成果来看,多数集中于美国报纸的涉华报道,对美国权威杂志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相对较少,对《纽约客》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以21世纪以来《纽约客》的涉华报道(2000-2018年)为例,采用话语分析以及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纽约客》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涉华报道进行宏观到微观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纽约客》上的中国形象框架,并从认知环境与认知者角度对中国形象框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对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框架进行对外传播的思考。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纽约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对美国中产阶级媒介中国形象的一种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外传播方针策略,或有助于我国不断改善改善国际形象并提升国际地位。

二、报道中国人权 展示中国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道中国人权 展示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选取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报道特点
    一、新闻报道参与的互动化
    二、新闻报道内容的碎片化
    三、新闻报道形式的组合化
    四、新闻报道传播的跨媒介化
第三章 选择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新闻的报道取向
    一、报道数量呈现关注逐年递增
    二、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社会为主
    三、报道形式呈现视觉化中国
    四、报道价值倾向呈现隐形立场
    五、报道手法体现媒体报道特点
第四章 重组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词语:语义关系再现意识形态差异
        (一) 高频词: 视觉化呈现关注重点
        (二) 关键词: 词汇使用勾勒语义细节
    二、修辞: 手法使用凸显隐含价值立场
        (一) 隐喻: 再现意识形态的“文字游戏”
        (二) 对比: 态度观点的暗中表达
        (三) 反问: 预设答案,影响受众认知方式
    三、引语:利用“他者”声音表达自身观点
        (一) 引语来源——“他者”身份的建构
        (二) 引语内容——“他者”话语意义的生产
    四、叙事:小写化叙事放大“中国形象”
        (一) 小写化叙事下的“奇观”社会
        (二) 小写化叙事下的“悲惨”个体
第五章 CNN新闻报道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意识形态的视觉呈现: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
    二、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
    三、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
    四、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
    五、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
第六章 CNN报道框架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借力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塑造形象
    二、主动争夺话语权为受众设置政治议程
    三、融合多元传播形式展现多维中国文化
    四、借鉴西方媒体表现手法达到更好效果
    五、借助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对话
结论与局限
结语
附录: 文中所涉新闻报道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媒体议程设置的研究
        三、关于台湾地区报纸媒体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问题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第一节 报道主题的内容分析——议程设置的客体关注倾向
        一、《联合报》相对偏重民间议题,《自由时报》突出政府层面议题
        二、报道“慰安妇”制度直接相关事件——多关注受害者经历
        (一)均注重对受害者“声音”的报道但各有侧重
        (二)均关注台湾与韩国地区的受害者
        (三)均注重报道史料证言以介绍历史,《联合报》更多且集中
        三、报道国际、政府层面的表态或行为——多关注抗议的受害地区与立场模糊的日本
        (一)关注受害地区的态度和行为——两报侧重不同主体反映向日求偿统一立场
        (二)关注日本政府的相关行为或表态——两报侧重不同主体突出日本不承认强制性的态度
        (三)对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报道
        四、报道各地区民间的相关言行
        (一)均突出报道台湾民间的声音,多涉及人权女性组织
        (二)均突出台湾民间对制度强制性的关注与抗议呼吁
        (三)均突出民间团体协助受害者抗议、诉讼并进行调查
        (四)均关注民间纪念活动,对援助受害者生活的报道少
    第二节 报道议程的建构形式与特点
        一、报道时间:于重大事件发生时加强报道频次
        二、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介绍事实,评论为辅表达意见
        三、消息来源:自采为主,引用转载增强互动共鸣
        四、报道作者:专业记者主导,民间作者协同
    第三节 报道议题的属性分析——属性议程设置影响认知
        一、“慰安妇”议题实质属性的设置特点
        (一)两报对议题实质属性的设置倾向总体特征
        (二)不同主题报道突出的实质属性特点——均注重问题阐释,其他属性随事而变
        二、“慰安妇”议题情感属性的设置特点
        (一)两报对议题情感属性的设置倾向总体特征
        (二)不同主题报道突出的情感属性特点——均突出中立情感,负面情感随主题有不同侧重
    第四节 议程设置的功能评析
        一、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得主动反馈
        二、提供事实与专业知识,影响公众解读、理解事件
        三、展示多方意见,寻求共识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四、坚持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施策与倡导社会理性思考
第三章 《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注重报道史实和受害者情况以建立认知(1991-1996)
        一、报道以揭露史实与展示相关地区调查为主
        二、注重报道韩、菲受害者的求偿行动
        三、报道台籍受害者的声音多由妇援会“代言”
    第二节 聚焦台湾地区社会争议与台籍受害者本人声音(1997-2005)
        一、持续报道相关社会事件以呼吁政府、社会关注
        二、展示台籍受害者的勇敢与坚强
    第三节 突出个人微观视角下台籍受害者生活以展示人性关怀(2006-2011)
        一、两报均突出台籍受害者心灵得到疗愈
        二、较少关注日本政府的回应情况
    第四节 关注政治话语结构下的责任争论(2012-2016)
        一、关注日本摇摆言论以引导民众思考责任归属
        二、集中报道台湾地区课纲微调争议激起的社会争论
        三、日韩协议签订与台湾选举期间重视报道台湾政治争论
        四、突出受害者等不到道歉的遗憾
    第五节 关注日韩态势的转变与台湾岛内政治对立局面(2017-今)
        一、关注日韩态势的转变,《自由时报》尤为详尽
        二、两报以不同立场突出台湾地区政党言论的激烈对立
        三、两报对受害者关注渐冷,呼吁历史不能被遗忘
第四章 影响《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要素
    第一节 “慰安妇”问题现实发展的影响
        一、作为受害方的台湾与日本政府的不道歉态度
        二、台湾地区相关社会环境特点
        (一)社会层面——民间团体与知识精英的言行引导媒体关注方向
        (二)政治层面——政党的不同史观与趋于符号化的论战工具
        (三)历史层面——与其他历史事件的类比叙述以增强理解
        三、作为“风向标”的国际态势——日韩的和解与对立
    第二节 《联合报》《自由时报》性质与特点的影响
        一、市场化后的台湾报业定位与目标
        二、扮演“把关人”角色的政党属性媒体
        (一)针对“慰安妇”问题的统一涉日立场
        (二)政治属性的差异带来议程设置的不同呈现
第五章 对《联合报》《自由时报》“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思考
    第一节 议程设置下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真实性、准确性不够
        二、新闻客观性有所偏离
        三、新闻标题缺乏规范性
        四、历史概念的严谨性有所欠缺
    第二节 如何更好地提高“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效果
        一、减少政党属性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二、增加报道主体范围以扩大公众认知视野
        三、加强引导历史议题、私密话题进入媒体公共话语空间
        四、引导公众反思战争、追求平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容分析类目建构表
附录 B 图表目录
致谢

(3)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3 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和难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 语料来源和例句体例
        1.4.1 语料的选取和处理
        1.4.2 例句体例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属性
        2.1.1 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2.2 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2.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2 后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3 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
    2.3 话语幻象理论
        2.3.1 话语幻象
        2.3.2 话语幻象的分析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语言-符号行为分析
    3.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主体分析
        3.1.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分析
        3.1.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分析
    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内容分析
        3.2.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分析
        3.2.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形式分析
        3.3.1 战争隐喻
        3.3.2 旅程隐喻
        3.3.3 拟人隐喻
        3.3.4 表演隐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
    4.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阿互动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4.1.1 阿富汗的好邻居
        4.1.2 阿富汗的好朋友
        4.1.3 阿富汗的重要伙伴
        4.1.4 难以完全信赖的中国
    4.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
        4.2.1 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
        4.2.2 新兴崛起的强权国家
    4.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内形象
        4.3.1 政治形象
        4.3.2 经济形象
        4.3.3 社会形象
        4.3.4 文化形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分析
    5.1 国际力量格局的影响
        5.1.1 国际政治格局保持多极化发展势头
        5.1.2 东西方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5.1.3 全球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5.2 中国与阿富汗交往互动的影响
        5.2.1 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5.2.2 中阿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5.2.3 中阿加大军事安全合作
        5.2.4 中阿人文交流日趋活跃
    5.3 国家利益的影响
        5.3.1 阿富汗国家利益的界定
        5.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国家性”
        5.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市场性”
    5.4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5.4.1 历史传统意象的固化和延展
        5.4.2 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折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二)黎明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附录 (三)帕支瓦克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作者简历

(4)当代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及我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跨学科研究方法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
    2.1 意识形态的定义
        2.1.1 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
        2.1.2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
    2.2 意识形态的特征
        2.2.1 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2.2.2 意识形态的客观性
        2.2.3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2.2.4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2.2.5 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2.3 意识形态的功能
        2.3.1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2.3.2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2.3.3 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第3章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原因分析
    3.1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历史因素考量
        3.1.1 美国自诩其具有特殊的历史进程
        3.1.2 美国拥有长期的反共历史
    3.2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寻找理论依据
        3.2.1 “普世价值论”
        3.2.2 “民主和平论”
        3.2.3 “历史终结论”
        3.2.4 “文明冲突论”
    3.3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具有战略图谋
        3.3.1 追求美国政治利益
        3.3.2 寻求美国经济利益
        3.3.3 谋求美国文化霸权
第4章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渠道
    4.1 联邦政府为主导构建输出体系
        4.1.1 领导人和政府高官带头引领
        4.1.2 国会反华噪音不断
        4.1.3 其他部门的影响因素
    4.2 非政府组织扮演重要角色
        4.2.1 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宣扬美国价值观
        4.2.2 通过捐赠、资助等形式影响重大议题
        4.2.3 直接干涉内政侵犯中国主权
    4.3 媒体机构的密切配合
        4.3.1 大力为意识形态输出政策辩护
        4.3.2 积极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急先锋
        4.3.3 肆意炒作中国国内社会矛盾
        4.3.4 通过歪曲报道抹黑中国
    4.4 宗教团体的恶意渗透
        4.4.1 宗教问题人权化
        4.4.2 宗教传播以文化宣教形式向高校渗透
第5章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危害
    5.1 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5.1.1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
        5.1.2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危害
        5.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5.1.4 “个人主义”思潮的危害
    5.2 意识形态输出新手段增加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难度
        5.2.1 美国官方带头树立网络自由旗手形象
        5.2.2 借助网络技术优势破坏我国网络防御功能
        5.2.3 通过网络隐性渗透其文化和价值观
    5.3 削弱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5.3.1 “历史终结论”否定中国
        5.3.2 “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
        5.3.3 “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
        5.3.4 “中国责任论”捧杀中国
第6章 坚决抵御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策略分析
    6.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6.1.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6.1.2 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
    6.2 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6.2.1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6.2.2 创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法
        6.2.3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6.2.4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3 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6.3.1 以夯实综合实力作为国际话语权基础
        6.3.2 利用新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6.3.3 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学术界研究述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交叉研究法
第一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及修辞机制概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涵
        一、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含义
        三、国家形象的特性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新时代定位
        一、高速发展、合作进取的经济形象
        二、文明、民主、负责任的政治形象
        三、和平友好的军事形象
        四、坚持原则、积极灵活的外交形象
        五、底蕴丰富、百花齐放的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概述
        一、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内涵
        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汇总
    第四节 修辞机制的内涵
第二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生发环境
    第一节 意识形态环境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差强人意
        二、2010 年前后我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宣传的极为重视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环境
        一、国外负面言论严重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
        二、中西文化冲突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制约
    第三节 媒介文化环境
        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经验借鉴
        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与重大事件宣传片片的参考
第三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素材选取
        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镜头详切
        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素材选取概况
        三、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素材无处不在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策略
        一、交际目的:由了解型向理解型靠拢
        二、适应受众:不同题材不同策略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目的
        一、核心目的: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二、优化设计目的
第四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表达机制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活动
        一、合适的词句表达
        二、语体风格:以书面语体为主
        三、修辞格的运用
        四、修辞风格:与中国形象统一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效果
        一、真实可信的效果
        二、大气庄严的效果
        三、鲜活生动的效果
        四、引人思考的效果
第五章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修辞的接受机制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反馈
    第二节 难以逾越的接受心理
    第三节 历史文化观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新概念引入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一、材料选择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加拿大《环球邮报》中国经济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2015-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外媒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1.2.2 外媒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形象研究
        1.2.3 基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1.2.4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
    1.3 小结
第2章 类目构建及理论工具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问题
    2.4 相关界定与类目构建
        2.4.1 研究对象概述
        2.4.2 时间段选取界定
        2.4.3 研究类目的设定
        2.4.4 筛选原则
    2.5 经济形象研究的理论工具
        2.5.1 建构主义理论
        2.5.2 国家(经济)形象构建的分析路径
第3章 《环球邮报》涉华经济报道媒介呈现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结构:议题框架分析
        3.1.1 报道总量上升,经济报道板块多
        3.1.2 月报道量平均,中长篇报道为主
        3.1.3 报道内容聚焦,通讯文体占比高
        3.1.4 重视国际经贸,国内报道比例小
    3.2 中层次结构:内容及态度框架分析
        3.2.1 重视国外政府官员话语
        3.2.3 坏消息中负面话语居多
    3.3 低层次结构——“中加建立自由贸易区”系列报道话语框架分析
        3.3.1 报道标题用词强势
        3.3.2 关键句叙事严肃
        3.3.3 报道结构新颖紧凑
        3.3.4 负面关键词明显
        3.3.5 报道价值导向鲜明
    3.4 涉华经济报道媒介呈现框架总结
        3.4.1 经济影响深远框架
        3.4.2 急于寻求合作框架
        3.4.3 经济前景堪忧框架
第4章 《环球邮报》中国经济形象的媒介呈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经济报道特征
        4.1.1 报道内容增加
        4.1.2 报道范围广泛
        4.1.3 负面主题突出
    4.2 “经济繁荣,难掩隐忧”的中国经济形象
        4.2.1 潜力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强国
        4.2.2 问题多:“误入歧途”的发展中大国
        4.2.3 危机大:中美贸易战中的“受害者”与“抵抗者”
    4.3 中国经济形象媒介呈现的影响因素
        4.3.1 双边关系的“合作与摩擦”
        4.3.2 媒体的“国家性”和“市场性”
        4.3.3 价值取向各异的新闻生产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B:《环球邮报》“中加自由贸易协议”议题报道标题
附录C:肯德尔一致性检验编码表
致谢

(8)东方“他者”的中国形象 ——以韩国《东亚日报》(1978-201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家形象及其建构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1.3 《东亚日报》概述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现实背景
    2.1 国家形象概述
        2.1.1 国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习近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阐述
    2.2 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2.2.1 大众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
        2.2.2 大众传媒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
    2.3 中国国家形象提升的必要性
        2.3.1 国家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2.3.2 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间的差距
        2.3.3 国家形象提升的迫切需求
第3章 韩国《东亚日报》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3.1 经济形象
        3.1.1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3.1.2 中国对韩经济桎梏
        3.1.3 中国对韩环境威胁
    3.2 政治形象
        3.2.1 具有政治智慧的中国
        3.2.2 侵犯他国权益的中国
        3.2.3 缺乏外交礼仪的中国
    3.3 文化形象
        3.3.1 中国“东北工程”
        3.3.2 中·日教科书事件
        3.3.3 “高句丽争议”后续
    3.4 科技形象
        3.4.1 科学技术迅速提升
        3.4.2 韩方的警惕与压力
第4章 韩国《东亚日报》中国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
    4.1 地缘与民族
        4.1.1 地区大国与地区强国
        4.1.2 民族差异与民族认同
    4.2 历史与文化
        4.2.1 中韩历史地位与关系
        4.2.2 冷战下的对立
        4.2.3 高句丽历史归属争议与东北工程
    4.3 国家利益与国际外交
        4.3.1 海洋领土争端与渔业纠纷
        4.3.2 南北分裂与脱北者遣返
        4.3.3 国际安保与朝核问题
第5章 东方与西方中国形象差异及成因
    5.1 “东方他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建构
        5.1.1 “东方他者”对中国形象建构之异同
        5.1.2 东、西方对中国形象建构之异同
    5.2 东、西方中国形象差异成因
        5.2.1 文化价值的差异
        5.2.2 地缘利益与冲突
        5.2.3 发展历程与先后
    5.3 改革开放四十年:亚太地区合作与发展
        5.3.1 避免利益冲突,取得最大公约数
        5.3.2 发挥地缘优势,画出最大同心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发展
        一、国家形象概念界定
        二、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三、缅甸媒体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分布及报道数量
        二、报道版面
        三、发稿地点
        四、新闻来源
        五、报道主题
        六、报道倾向
    第三节 《缅甸环球新光报》中涉华报道的特点
        一、自采报道比例低,新闻来源多样
        二、关注政治、经济主题,忽略文化主题
        三、报道倾向对比强烈,对华态度复杂而矛盾
第三章 《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第一节 政治形象
        一、紧密合作的胞波邻国
        二、拥有复杂多边关系的外交大国
        三、人权缺失且内政混乱的专政国家
    第二节 经济形象
        一、缅甸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二、在各国间积极开展经济合作的创新者
    第三节 其他形象
        一、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国家
        二、受环境问题困扰的惠民社会
        三、文娱活动丰富的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国
第四章 《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推力分析
    第一节 缅甸复杂的政治历史与外交政策
    第二节 缅甸传媒业改革,各国对缅话语权争夺加剧
    第三节 密松水电站事件损害中缅胞波情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选题说明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选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国家形象相关研究述评
        二、关于新闻框架相关研究述评
        三、关于《纽约客》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重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述评
        一、内容分析法
        二、话语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纽约客》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报道数量与类别分析
        一、涉华报道的数量
        二、涉华报道的类别
        三、涉华报道的变化幅度
    第二节 涉华报道的常规议题分析
        一、关于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报道
        二、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
    第三节 涉华报道的特稿分析
        一、数量及类别
        二、特稿评析
第二章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政治形象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政治报道概况
    第二节 “专制”与民主:“问题”中国
        一、西方视野下的“人权”主导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矛盾选择:政治立场与经济合作
    第三节 字里行间的“敌意”与“友善”
        一、“敌意”的传达:评论型文章居多
        二、“善意”的透露: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社会形象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社会类特稿概况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与后退
        一、新闻叙事中的负面形象呈现
        二、新兴前沿的互联网社会
    第三节 审视社会发展:三大问题
        一、城市发展带来的古物破坏问题
        二、物欲至上的社会风气问题
        三、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报道框架
    第二节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特征
    第三节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成因分析
        一、认知环境: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二、认知者:固有印象与新闻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纽约客》内容分析编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报道中国人权 展示中国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D]. 王琨. 山东大学, 2021(02)
  • [2]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D]. 董子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何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4]当代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及我国对策研究[D]. 金鹏. 辽宁大学, 2020(01)
  • [5]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修辞机制研究[D]. 王亚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加拿大《环球邮报》中国经济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2015-2018)[D]. 孙思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8]东方“他者”的中国形象 ——以韩国《东亚日报》(1978-2018)为例[D]. 刘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缅甸环球新光报》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D]. 谭少丽. 云南大学, 2019(03)
  • [10]《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D]. 彭艺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报道中国人权,展示中国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