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冻融对血型试剂的影响

反复冻融对血型试剂的影响

一、反复冻融对血型定型试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森[1](2020)在《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0例在输血过程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纳入的时间段为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探索处理方法。结果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ABO亚型、患者自身冷抗体、自身抗体阳性、不规则抗体等。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进行抗体筛查试验、正反血型鉴定等方法,提高输血安全性。结论输血的安全有效非常重要,如果输血前的检验工作不到位,可能导致出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影响输血效果,不同的原因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为患者选择最适宜的血液。

牛晓珂[2](2020)在《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ABO血型基因检测技术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临床运用中,输血不仅是常规治疗措施,更是应急救治手段。输血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为创伤急救、器官移植、肿瘤大剂量化疗、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和大型手术等医疗手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它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研究新纪元,亦为科学输血奠定了基础。ABO血型系统在遗传学研究、临床输血和移植免疫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鉴定ABO血型主要依赖于血清学方法,该方法较为廉价、快速和标准化,然而,抗原、抗体的凝集强度在不同亚型中会产生变化,从而导致漏检或误定,极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基因检测是目前用于弥补血清学检测方法中不足的有效替代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血型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几乎所有己知的血型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都己被阐明。此后,各种各样的基因分型技术被应用于ABO血型的分型,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实现患者和供体血型的完美匹配,为实现这一目的,构建一种可靠的AB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SNa Pshot技术对ABO血型亚型分型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针对ABO基因上第三内含子(ISV3+5)、第六外显子(261、297)、第七外显子(407、425、467、526、559、640、641、695、700、703、761、803、810、871、892、1054、1061)上的20个SNP位点进行分型,根据其分型结果对28种ABO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使用该方法对146名无关个体的外周血样本的ABO血型进行了鉴定,并成功鉴定出12种等位基因(A101、A102、B01、B303、B305、Bw11、O101、O102、O02、B(A)02、B(A)04、Cis AB01)和23种不同的基因型包括A型6种分别为A102/A102、A101/A102、A101/O01、A101/O102、A102/O01和A102/O102;B型7种分别为B01/B01、B01/O01、B01/102、B305/O01、B305/O102、Bw11/O01、Bw11/O02;AB型4种分别为A101/B01、A101/B305、A102/B01、A102/B303;O型3种分别为O01/O01、O01/O102和O102/O102;罕见亚型3种分别为B(A)02/O01、B(A)04/O102和Cis AB01/O2,且准确率达到100%,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为ABO血型亚型分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邱晓沛[3](2019)在《基于纸基芯片的生物分子超敏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生物分子包含生物体内的蛋白、核酸、糖类等大、小分子物质,作为生物体内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在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供能、促进生长发育、传递遗传信息、产生免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蛋白、核酸类生物标志物的有无或丰度高低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监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有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两类方法虽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因其耗时、操作复杂,依赖特殊的仪器设备,不适用于临床快速、便携、POCT的需求,极大的限制了生物分子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寻找一种快速、准确、便携、高灵敏、成本低廉的生物分子检测平台,对生物分子用于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生理状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以价格便宜、形状可控的纸基材料为基底,构建超敏的生物分子检测识别技术,实现蛋白类分子快速鉴定。通过对痕量核酸类分子准确定量,为生物分子检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根本上降低检测成本,简便操作过程,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检测灵密度,实现仪器设备小型化、便携化,为复杂环境或贫困地区生物分子检测创造条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开发了基于纸基芯片检测生物分子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对蛋白和核酸的快速、高效检测。第一部分:基于染料显色的血型鉴定纸基芯片技术构建1.通过不同纸基材料孔径大小、结构排列的筛选,以及对全血层析情况对比,选用玻璃纤维膜作为层析垫和加样垫,棉浆纸作为抗体垫和反应垫进行血型纸基芯片的构建;进一步筛选出GF2型分离膜用于全血血浆分离,通过分离的血浆与相应试剂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并结合溴甲酚绿(BCG)与血浆/全血反应颜色的不同判读血型结果。进一步为提高血型鉴定纸基芯片检测的效率,我们对红细胞抗原和抗体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的试剂红细胞为最佳反定型抗原浓度,包被在纸基芯片上的抗A、抗B最适稀释浓度为1/32,抗D最适稀释浓度为1/64。2.以BCG与人血清白蛋白(HAS)特异性结合产生蓝绿色变化,BCG与全血反应产生褐色变化的特性,并结合检测特征光谱辅助判读结果,从而建立了以BCG作为显色剂的血型鉴定技术,同时该技术不受类血液颜色物质的干扰,极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3.成功实现2min内无需离心的ABO正反定型同步血型检测,同时实现了30s内ABO正定型和ABD血型检测,本研究以纸基材料为基础建立的快速、便携血型鉴定芯片,为血型鉴定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基于纸基石墨烯阵列芯片的核酸检测平台构建1.选用均匀、表面较为光滑的碳纸为基底,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方式垂直生长石墨烯阵列,最后通过电化学沉积AuNPs,构建出纸基石墨烯阵列芯片电极。其极大的增加了电极有效的比表面积,从而提升了探针在电极上包被的容量;此外,纸基芯片电极上的石墨烯阵列呈现为排列紧凑、分布均一的三维网络结构并垂直竖立在碳纸表面,增加了靶标miRNA与石墨烯阵列上固定的探针之间来回碰撞的频率,从而提高有效杂交的机会,保证检测的灵敏度。2.利用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实现信号放大,在靶标miRNA存在的条件下,电活性物质修饰的DNA探针和靶标miRNA形成双链DNA-miRNA复合物,DSN酶切降解DNA-miRNA复合体中的DNA,释放靶标miRNA,并重新与剩余的DNA探针杂交,开始新一轮酶切、释放和杂交过程,使大量DNA探针上的电活性物质脱离电极表面,导致电化学信号改变,实现将痕量miRNA检测转化成特征性的电化学响应信号输出。同时,利用DSN酶对核酸序列单碱基差异区分的能力,确保了纸基石墨烯阵列芯电极片对miRNA检测良好的特异性。3.所构建的纸基石墨烯阵列芯片传感器可实现对miRNA-155和miRNA-21并行同步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其线性范围为:100 aM-10 nM,线性方程分别为:Y=4.98logC+89.11和Y=5.69 logC+103.34,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本研究中,基于纸基材料构建的生物分子检测芯片传感器,具有准确性高,响应速度快,便于携带,检测成本低的特点,且其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批量生产和大范围推广应用,在复杂环境下,特别是偏远地区或者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范本梅[4](2019)在《卫健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变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卫健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内容、形式、规则的变化,通过分析,为参评实验室提高检测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发布的"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报告",结合本实验室参评经历进行分析。结果卫健委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经历了从质控品类型变化、添加内容物变化、考核项目增加及考核规则变更的循序变化过程,探讨了针对不同变化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结论通过对近年来卫健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标本的变化分析,旨在更新知识、规范操作,避免漏检或错检,提升参评实验室检测能力,保证输血安全。

候鳗[5](2019)在《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文中提出血液在临床急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来源少且在体外的保存时间有限等因素使血液资源供不应求,加重了临床用血的负担;同时,应急输血难度大,在需要紧急用血的急救过程中,需要耗时进行血型检定及交叉配型,以免血型不匹配引起血液发生凝集反应,这是输血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人们一直致力于血液代用品的开发,以期缓解临床用血的压力。关于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可以分为血浆代用品、血小板代用品、红细胞代用品。其中,红细胞代用品具有运输氧气、维持血液渗透压及扩充容量的功能,是研究的热点。目的本课题是对血影细胞的制备以及血型转换的一种新尝试,同时以制备的血影细胞为载体,将血影细胞和血红蛋白液在体外重建,制备一种潜在的红细胞代用品。方法运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中的膜蛋白提取液——破膜缓冲液作为制备血影细胞的低渗溶液,基于低渗原理,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导致红细胞膨胀并出现孔径,再利用高速旋转不断地洗涤红细胞,去除红细胞的胞内物质以及降低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同时,细胞膜拥有再密封的能力,可以自发的修复好膜上的孔径,制备血影细胞,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血清凝集试验对血影细胞表面的ABH抗原进行检测;接着,利用制备的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体外重建红细胞,并对重建的红细胞的表面电荷变化情况、形变能力及携氧释氧功能进行分析,探讨该重建的红细胞在减弱血型免疫原性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潜在的红细胞代用品的可能性。结果本研究制备的血影细胞载体的结构完整且载体内的血红蛋白清除率可达99.9%;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的结果显示,使用低渗破膜缓冲液制备的血影细胞膜表面的ABH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弱,制备出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利用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在体外和血红蛋白进行重新组建,重建的红细胞的结构完整、表面电荷略有减少但是影响并不明显;虽然通过检测重建红细胞的变形性发现重建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差,在剪切力为30 Pa时的膜延长指数(EI)为0.154±0.057(正常红细胞的EI为0.6±0.008),但是,血流变检测结果显示,含有重建红细胞的血液代用品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且其血液粘度—剪切力曲线模拟了正常全血的血液粘度—剪切力曲线;携氧释氧功能的检测结果显示,重建红细胞的P50(氧亲和力)可达18 mmHg,表明重建的红细胞具有较强的结合氧气的能力。结论本研究基于低渗法原理,制备出结构完整的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同时利用低免疫原性的血影细胞为载体,在体外重建出了红细胞,虽然重建的红细胞损失了部分变形能力,但是,含有重建红细胞的血液代用品的血液粘度—剪切率曲线与正常全血的高度相似,这是发挥其生理作用的前提。重建的红细胞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加,这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失血休克来说,能降低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为继续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重建的红细胞具有一定的作为红细胞代用品的潜在可能,但是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杨璐[6](2019)在《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拟研发一种新型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新技术,即利用体外红细胞膜抗原提取技术提取红细胞膜抗原,将提取的红细胞膜抗原偶联于微球上,制备成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筛查并鉴定人血清中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克服现有红细胞血型抗体检测方法灵敏度低,无法实现检测标准化,试剂保存期短导致资源浪费及抗体漏检导致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等缺陷,实现红细胞血型抗体的精准鉴定,确保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研究方法1.取压积红细胞,利用红细胞膜抗原体外提取技术进行红细胞膜抗原的提取,选择合适的磁微球与提取的红细胞膜抗原偶联,优化偶联比例,制备成血型抗体芯片;将芯片与抗体试剂或血浆标本进行反应,优化反应条件;完成芯片制备及反应条件优化后,对芯片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及重复性进行验证:1)将制备好的芯片对不同滴度的抗s和抗B抗体进行检测,并使用微柱凝胶法平行检测,计算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及动力学范围;2)使用BSA作为非目的抗原,对芯片的检测特异性进行验证;3)将红细胞膜保存两年前后分别制备成芯片,检测保存前后的信号值,验证红细胞膜抗原的稳定性;4)对同一批样本进行实验间及实验内重复性检测,比较实验内及实验间结果的变异系数CV值,验证芯片的重复性。2.我们采用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对临床常用的15种血型抗体(抗C、E、c、e、Jka、Jkb、M、N、S、s、Fya、K、k、Lea、P1)进行检测,并与微柱凝胶法检测结果比较,利用凝集抑制实验对两种检测方法不一致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可能存在交叉反应的相应抗原进行基因分型,最后利用Blast软件对相似抗原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交叉反应发生的可能原因。3.使用我们制备的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目前常用检测方法微柱凝胶法及玻璃珠微柱法对43例患者标本同时进行意外抗体检测,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在43例患者样本中选20例样本,利用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进行重复性检测,比较两次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1.当红细胞膜抗原和微球的最适偶联比例为45μg/1.25×105,且反应条件为21℃孵育1h时可获得检测的最高信噪比(信号值与噪音值之比)。芯片法的最低检出限及动力学范围比微柱凝胶法高700倍左右,且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只识别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并不与其他非目的抗原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结果显示实验内和实验间CV值分别为3.32%和4.34%,均在5%以内,说明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检测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稳定性结果显示红细胞膜抗原保存两年前后检测信号值无差异,P=0.9487,说明红细胞膜抗原至少可保存2年。2.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及微柱凝胶法对15种血型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5种血型抗体中9种抗体(抗Lea、K、E、P1、N、Fya、M、s、k)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6种抗体(抗C、c、e、JKa、JKb、S)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6种不一致的抗体利用凝集抑制实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凝集抑制实验结果与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结果一致。基因分型结果显示红细胞上不存在与检测抗体相匹配的抗原,但与相应抗原蛋白序列同源性在98.8%以上。3.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微柱凝胶法及玻璃珠微柱法三种方法对43例患者标本进行红细胞同种意外抗体检测,35/43(81.4%)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一致,37/43(86.1%)微柱凝胶法和芯片法检测结果一致,41/43(90.7%)玻璃珠微柱法和芯片法检测结果一致,35/43(81.4%)玻璃珠微柱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结果一致。其中21例阴性标本三种检测方法检测一致均检测为阴性,但22例阳性标本检测时出现不一致的结果,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检测到22例阳性,微柱凝胶法检测到16例阳性,玻璃珠微柱法检测到18例阳性。结 论1.我们成功构建了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该芯片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重复性好、保存期长等优点。2.目前某些常规使用的血型抗体试剂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且该交叉反应只有在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中才能被检测,因此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在评价血型抗体试剂质量方面存在极大的优势。3.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可用于红细胞意外抗体的鉴定,且可检测到目前常规检测方法(微柱凝胶法)漏检的弱抗体,可有效避免抗体漏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王娟,姜忠玲,丰艳妮,丛霞,曹荣峰,田文儒,李华涛[7](2019)在《犬DEA1.1血型抗体间接Dot-ELISA检测方法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建立一个更为简单和敏感的方法,以作为不使用试剂红细胞检测犬DEA1.1血型抗体的替代方法,从犬DEA1.1阳性红细胞中分离出细胞膜。将携带DEA1.1阳性抗原的膜置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加入初级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级抗体,采用TMB显色试剂盒检测。对照试验采用凝聚胺抗球蛋白试验检测DEA1.1抗体。用DEA1.1阳性和阴性血型抗原检测Dot-ELISA的灵敏度、稳定性和特异性。用158只犬的血清样本检测Dot-ELISA的准确性。结果显示,Dot-ELISA方法比凝聚胺抗球蛋白试验灵敏8倍以上。即使细胞膜反复冻融20次,其抗原稳定性也不受影响,并且可在-20℃时长期稳定保存。在对158只犬血清检测的过程中,该方法展现了与凝聚胺抗球蛋白试验较高的相关性。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犬DEA1.1血型抗体Dot-ELISA检测方法,并且方法稳定、灵敏、无需试剂红细胞,可以作为输血前传统抗体检测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郭凯,王笑欢,王孟键,张慧敏,邱立娟,宋珊珊,马曙轩[8](2019)在《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筛查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儿童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血小板抗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症的儿童病例1 40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析其人口学及其红细胞ABO血型和疾病分布特征。结果本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2.49%(176/1 409),其中抗体强阳性占64.77%(114/176)、弱阳性35.23%(62/176);血小板抗体阴性患儿的比例为87.51%(1 233/1 409)。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在性别和ABO血型分布上无明显不同(P>0.05);婴幼儿(29 d—2岁)和儿童(>2—6岁)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比例较高,分别为17.38%(81/466)和14.44%(41/284);临床各科室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同(P<0.01),耳鼻喉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呼吸科、皮肤科、五官科、消化科和肿瘤科较高,分别为22.22%(2/9)、20.00%(3/15)、25.00%(2/8)、20.00%(2/10)、20.00%(3/15)、17.78%(8/45)、37.04%(10/27)和25.00%(3/12);血小板减少患儿抗体阳性主要发生在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29%(23/133)]、神经母细胞瘤[25.00%(7/2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2.86%(3/7)]和胆汁淤积性肝病[60.00%(3/5)],而其他疾病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所占比例总共才11.47%(142/1 238)(P<0.05)。结论婴幼儿及<6周岁的血小板减少患儿产生血小板抗体风险较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胆汁淤积性肝病可能是患儿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危险因素。

沈舒,马秋平,田亚宾,石大伟,张春涛[9](2018)在《ABO反定型试剂特异性检测用国家参考品的制备》文中认为目的研制检测ABO反定型试剂特异性项目的血清国家参考品。方法收集健康献血员A1、B、A1B、O型4种型别血清,经确证实验及8家实验室联合标定,对其进行特异性、效价、不规则抗体、冷凝集抗体及稳定性考核。结果4种血清无冷凝集抗体及不规则抗体,其中A1、B、O型血清效价均≥1∶8。根据实验结果特异性质量标准制定为A1型血清与A1、A2、O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为阴性,与B、A2B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为阳性;B型血清与B、O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为阴性,与A1、A2、A2B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为阳性;A1B型血清与A1、A2、A2B、B、O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均为阴性;O型血清与O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为阴性,与A1、A2、A2B、B型反定型红细胞反应均为阳性。本参考品开瓶12 d及25℃放置3 d、4℃5个月、-20℃半年,保存稳定性均良好,但不能反复冻融。结论已成功制备可用于多种血清免疫方法学的ABO反定型试剂特异性检测用国家参考品。

卓海龙,赵晨君,刘家玉,邵春燕,王海平,骆群[10](2015)在《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用标准物质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制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的标准物质,作为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的室内质控和检测结果溯源的标准。方法将标准单克隆血型抗体分别使用生理盐水、低离子液和AB型血浆进行稀释,并观察反复冻融对抗体效价的影响;将合适稀释度的血型抗体冻干制备成标准物质,并对标准物质的均一性、稳定性进行评定。结果生理盐水和低离子液稀释的标准物质冻融后抗体效价变化较大,AB型血浆稀释的标准物质冻融后效价变化不大;标准物质均一性评价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表明标准物质在瓶间是均匀的;35d内各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趋势分析结果均显示P>0.05,表明该期限内标准物质是稳定的。结论使用AB型血浆稀释制备标准物质较好,制备的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

二、反复冻融对血型定型试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复冻融对血型定型试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原因分析:
    1.3 处理方法
        1.3.1 抗体筛查试验:
        1.3.2 吸收放散试验:
        1.3.3 还可通过正反血型鉴定来进行处理,正反血型鉴定中,正定型
2 结果
3 讨论

(2)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ABO血型基因检测技术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红细胞血型系统概述
    1.2 血型分型技术的发展
        1.2.1 低通量技术
        1.2.2 中通量技术
        1.2.3 高通量技术
    1.3 血型基因分型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ABO血型系统
    2.1 ABO血型系统概述
    2.2 ABO血型系统研究起源及分布
    2.3 ABO血型系统命名
    2.4 ABO血型遗传多态性
    2.5 ABO基因简介
    2.6 ABO血型亚型
    2.7 ABO血型基因分型进展及SNa Pshot技术在ABO血型分型中的应用
第三章 SNa Pshot技术检测ABO血型亚型方法的构建与优化
    3.1 引言
    3.2 SNa Pshot技术基本原理
    3.3 检测位点的选取
    3.4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1 主要仪器
        3.4.2 实验试剂与药品
    3.5 样本来源
    3.6 实验方法
        3.6.1 血液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3.6.2 琼脂糖凝胶电泳
        3.6.3 DNA浓度测量
        3.6.4 引物设计
        3.6.5 ABO血型等位基因的单碱基延伸检测
        3.6.6 ABI3130xl遗传分析仪的操作流程
        3.6.7 数据收集
        3.6.8 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3.6.9 Python快速分型
    3.7 实验结果
        3.7.1 部分血液样本提取gDNA的电泳结果
        3.7.2 目的片段PCR产物电泳结果
        3.7.3 SNap Shot检测结果
        3.7.4 Python分型结果
    3.8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SNa Pshot技术检测ABO血型亚型方法的应用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药品
    4.3 样本来源
    4.4 实验方法
    4.5 实验结果
        4.5.1 SNap Shot检测结果
        4.5.2 Python分型结果
        4.5.3 SNa Pshot技术检测结果与PCR-SSP检测结果对比
        4.5.4 ABO血型基因分型结果统计
    4.6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纸基芯片的生物分子超敏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基于染料显色的血型鉴定纸基芯片技术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纸基石墨烯阵列芯片的核酸检测平台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纸基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卫健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质控品中出现了乳糜血样本、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标本
2 样本检测的难度系数逐年增加
    2.1 样本中添加了对不同血型系统的靶抗体的检测
    2.2 样本中增加了对低浓度靶抗体的检测
3 能力考核验证指标趋于精细化
    3.1 增加“质控品编号”
    3.2 回报结果的凝集强度纳入考察范围
    3.3 增加抗筛谱表项的填报
4 增加了实验室能力等级评价
5 结果分析及公示
6 讨论

(5)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部分英文缩写表
1 绪论
    1.1 红细胞代用品研究现状
        1.1.1 基于 PFCs 的氧载体
        1.1.2 基于血红蛋白的氧载体
        1.1.3 干细胞衍生的红细胞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创新点
2 破膜缓冲液制备血影细胞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
        2.2.2 器材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血液来源及红细胞的预处理
        2.2.5 制备工艺设计及条件优化
        2.2.6 破膜缓冲液处理后血影细胞的显微观察
        2.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影细胞膜蛋白变化情况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破膜缓冲液制备的血影细胞的形态完整性
        2.3.2 不同渗透压的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红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时间对血红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2.3.4 血影细胞的膜蛋白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3 血影细胞的性质及免疫原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
        3.2.2 器材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2.4 血液样本与样品准备
        3.2.5 血影细胞的形态观察与尺寸分布计算
        3.2.6 血影细胞的表面电荷测定
        3.2.7 血影细胞表面的ABO血型抗原的Western blotting
        3.2.8 血影细胞与人标准血清的凝集试验(玻片法)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形态与尺寸的影响
        3.3.2 血影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情况
        3.3.3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表面的ABO血型抗原的影响
        3.3.4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与人标准血清的凝集反应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体外重建红细胞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
        4.2.2 器材
        4.2.3 材料准备
        4.2.4 体外重建的工艺设计
        4.2.5 血红蛋白加载液的渗透压条件优化
        4.2.6 血红蛋白加载液的Hb浓度优化
        4.2.7 重建红细胞的显微观察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重建红细胞的形态完整性
        4.3.2 不同渗透压的加载液对重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加载量的影响
        4.3.3 不同Hb浓度的加载液对重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加载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体外重建的红细胞的性质及功能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
        5.2.2 器材
        5.2.3 主要试剂配制
        5.2.4 血液样本与样品准备
        5.2.5 重建红细胞的细胞形态及尺寸分布计算
        5.2.6 重建红细胞的表面电荷测定
        5.2.7 重建红细胞的变形性检测
        5.2.8 重建红细胞的血液流变性检测
        5.2.9 重建红细胞的携氧功能检测
        5.2.10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体外重建后的细胞形态及尺寸
        5.3.2 重建红细胞的表面电荷
        5.3.3 体外重建对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5.3.4 重建红细胞的血流变性能
        5.3.5 重建红细胞的携氧功能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的构建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抗体试剂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临床样本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得专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7)犬DEA1.1血型抗体间接Dot-ELISA检测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样本DEA1.1血型鉴定
    2.2 红细胞膜的制备
    2.3 Dot-ELISA方法的建立
    2.4 红细胞膜中血红蛋白残留检测
    2.5 优化细胞膜抗原浓度
    2.6 Dot-ELISA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稳定性检测
    2.7 临床样本验证间接Dot-ELISA检测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血液样本DEA1.1血型抗体检测
    3.2 犬红细胞膜DEA1.1血型抗原鉴定及最佳作用浓度
    3.3 犬红细胞膜血红蛋白残留的检测
    3.4 特异性试验
    3.5 灵敏度试验
    3.6 稳定性试验
    3.7 临床样本检测
4 讨论

(8)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筛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ABO血型鉴定
    1.4 血小板抗体筛检
        1.4.1 试验原理
        1.4.2 试验步骤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小板减少患儿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
    2.2 不同性别与年龄的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比较
    2.3 不同ABO血型的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
    2.4 不同临床科室及不同疾病的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
3 讨论

(9)ABO反定型试剂特异性检测用国家参考品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
    1.2 主要试剂
    1.3 确证实验
        1.3.1 血清特异性检测
        1.3.2 效价检测
        1.3.3 不规则抗体检测
    1.4 标定实验
    1.5 稳定性实验
2 结果
    2.1 原料处理
    2.2 确证实验
    2.3 标定结果及质量标准制定
    2.4 稳定性
3 讨论

(10)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用标准物质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反复冻融对血型定型试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J]. 李森.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1)
  • [2]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ABO血型基因检测技术的构建与应用[D]. 牛晓珂.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纸基芯片的生物分子超敏识别技术研究[D]. 邱晓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卫健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变化分析[J]. 范本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32)
  • [5]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D]. 候鳗.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红细胞血型抗体芯片构建及应用研究[D]. 杨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7]犬DEA1.1血型抗体间接Dot-ELISA检测方法建立[J]. 王娟,姜忠玲,丰艳妮,丛霞,曹荣峰,田文儒,李华涛.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4)
  • [8]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抗体筛查及分析[J]. 郭凯,王笑欢,王孟键,张慧敏,邱立娟,宋珊珊,马曙轩. 中国输血杂志, 2019(02)
  • [9]ABO反定型试剂特异性检测用国家参考品的制备[J]. 沈舒,马秋平,田亚宾,石大伟,张春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09)
  • [10]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用标准物质研制与初步应用[J]. 卓海龙,赵晨君,刘家玉,邵春燕,王海平,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02)

标签:;  ;  ;  ;  ;  

反复冻融对血型试剂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