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arsat 观测和预测浮油轨迹运动

Radarsat 观测和预测浮油轨迹运动

一、Radarsat observations and forecasting of oil slick trajectory movements(论文文献综述)

黄诗乔[1](2021)在《语言顺应论指导被动语态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雷达干涉测量数据反演与误差分析》(节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玮[2](2021)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河流水质模拟及数据同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包含了地球表面近75%的水,作为地表水的重要流动通道,承担着将水输送到各地的任务,在水循环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河流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河流水质前景不容乐观,河流水质管理仍是水环境领域急需关注的问题。观测和模拟是目前河流水质管理中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但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观测得到的水质数据准确性高,但数据很难实现时空连续,不符合河流水质动态管理的要求,模拟可以得到时空连续的数据,但精度较低。因此,如何综合两方面的优点,得到较为准确的时空连续的水质数据,对于河流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从水质模型的构建和模型的数据同化两部分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CA)进行水质模拟。将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输移扩散过程通过CA模型进行表达,将转换规则分为水流运动规则和输移扩散规则:基于水力学方程和逻辑规则建立水流运动规则;在考虑水流运动影响的前提下,基于扩散方程建立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则。最后在MATLAB平台实现河流水质CA模型的编译集成,实现模型输入、污染物输移扩散计算和结果输出。(2)数据同化算法与河流水质CA模型的结合。从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各个参数选择出发,介绍对CA模型进行数据同化的步骤。以污染物浓度为状态变量,河道水质监测站点的实测污染物浓度数据为观测数据,将集合大小设为30,CA模型误差设为20%,观测误差设为30%,初步探究数据同化技术对河流水质CA模型精度改善的程度。(3)模型应用研究。将构建的水质CA模型以及其对应的数据同化方案在小清河干流睦里闸至黄台桥段应用,模拟COD的浓度。分别从河流整体COD浓度分布图和个别监测站点浓度曲线观察,发现水质模拟结果符合实际扩散规律,并且定量对比实测COD浓度值之后发现,模拟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在将集合卡尔曼滤波与CA模型结合之后发现,在出现观测数据的时刻,修正后的模拟结果发生跳跃,使得模拟轨迹整体靠近真实情况,COD浓度值更加接近实测数据,说明数据同化是提高河流水质CA模型精度的有效方法。综合来说,元胞自动机模型避免了传统基于物理方程的水质模型的复杂求解过程,计算效率高,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河道条件很方便的调整转换规则及各部分参数,具有实用价值。另外利用数据同化技术能够提高水质模拟精度,在未来水质精确化管理中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李婷婷[3](2021)在《双站雷达成像几何与辐射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双站雷达是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配置在不同平台的雷达系统。由于其具备可靠性、灵活性、隐蔽性等优势,双站雷达技术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仅接收后向散射信号的单站雷达相比,双站雷达能够获取目标多个角度的双站散射信息,有助于目标散射特性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对地形和海洋的遥感能力。成像方面,在合适的几何构型下,双站观测能够获得更强的雷达横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以提高感兴趣区域在最终图像上的可辨识度。此外,双站散射观测还可以避免部分强的后向散射信号,从而改善图像动态范围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然而,其灵活的构型使得其成像几何特性和辐射特性复杂。鉴于此,本论文主要针对双站雷达成像几何和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双站雷达中“双站距离和”的复杂变化进行分析,利用梯度法给出空间二维分辨率的求解公式,并基于双站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时域成像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加速时域成像算法的研究;其次,基于大双站角,长基线的前向观测模式,分析双站前向雷达的成像特性,并根据理想的成像性能对其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最后对与双站雷达定量化应用紧密相关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讨论天线辐射方向图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基于双站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经典的时域成像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双站雷达直角坐标系下的改进快速成像算法(Modified Cartesian Fast Factorized Back Projection,MCFFBP)。算法是通过子孔径拆分和方位向子图像分割,借助于二级方位向波数谱压缩器,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图像逐级融合,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成像方法。首先,推导了子孔径图像的频谱表达式,通过驻定相位原理,分析影响波数谱在方位向展宽的原因。针对其展宽的原因进行频谱压缩,提出二级方位谱压缩滤波器,降低了算法采样率对成像场景的依赖性;然后,提供了算法完整的流程以及针对每步算法运算复杂度的分析。最后,利用仿真数据分析了二级方位压缩器对频谱的压缩能力、对噪声的敏感程度以及成像的效果,验证了MCFFBP算法效率和精度的有效性。(2)研究前向双站雷达观测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根据预期的成像性能指标,采取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观测几何实施优化,提供最佳的双站几何构型方案。以观测和通信卫星(Satellites for Observation and Communications,SAOCOM-Companion Satellite,SAOCOM-CS)星-星前向观测模式为实例,在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两个角度研究了前向双站雷达在成像方面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在前向双站雷达成像中,距离分辨率在某些情况(如前向镜面成像构型)下会大大降低。此外,由于后向和前向双站雷达之间的成像投影规则在成像区域的表达形式不同,目标在前向成像中会产生重影点。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进行前向成像时,必须仔细考虑前向双站成像的观测几何。对于给定成像性能需求的系统,双站雷达运动参数的设计可以视为解决非线性方程组(Nonlinear Equation System,NES)的问题。因而引入改良的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Chao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SO)求解NES并取得双站观测几何参数的最优解。最后基于选择的参数和时域成像算法,利用仿真数据对优化算法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相关成果有助于加深对双站雷达成像性能的了解,揭示前向成像构型下的局限性,所得结论为大角度、长基线的双站雷达几何参数的最优配置提供了数据参考。(3)研究天线辐射方向图效应。天线辐射方向图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双站雷达成像的影响和对双站散射系数估算的影响。论文以高斯天线方向图为例,对这种影响进行了评估。天线方向图对双站成像方面的影响:首先根据成像几何给出含有波束指向误差的天线辐射方向图模型,然后在天线的俯仰方向和方位方向分别增加一次、二次和正弦(高频/低频)三种波束指向误差,讨论不同类型指向误差对双站雷达成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形式的指向误差都会给像素幅值带来影响,且一次、二次、正弦影响逐渐增大;对成像目标响应方位向剖面的影响比对距离向剖面的影响更为严重;高频误差下旁瓣升高明显,低频误差下,主瓣展宽明显。在天线辐射方向图对双站散射系数估算方面的研究:首先,根据雷达方程和基尔霍夫近似,推导出了天线辐射方向图效应下的双站散射系数表达式。然后,讨论了在单站、双站GPS和双站机载三种雷达观测形态下,利用半功率面积代替辐射积分引起的双站散射系数误差。最后,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双站天线3d B波束宽度在地面的重叠面积近似天线辐射方向图积分会造成散射系数的估计误差:1)单站构型下,该近似造成1.592d B的散射系数误差。2)双站GPS构型下(天线地面椭圆尺寸差距大),散射系数误差可以根据对构型和天线的合理设计控制在预期的阈值内。3)以DLR-ONERA为例的机-机构型下,该近似造成常数近3d B的散射系数误差。由于飞机的轨迹和姿态易受大气条件的影响,因此在机载实验案例中还考虑了运动误差和姿态角对结果的影响。相关成果可以为双站散射系数测量的误差校正及双站散射系数测量的观测几何提供参考。

李冠男[4](2020)在《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航运的快速发展,载油船舶碰撞、非法排污和输油管道破裂等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增加了海上通航环境的溢油事故风险。海洋溢油的快速有效识别和检测,对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溢油事故应急指挥、海上搜救以及海洋环境灾后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打破了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因具备全天时和全天候的宏观成像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溢油检测研究。随着SAR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由单极化向多极化拓展,极化 SAR(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SAR)系统通过测量目标复散射矩阵进而获取目标的“全息”信息,有助于对油膜的散射机理进行分析、解译,进而实现油膜的提取和检测。但是,极化SAR溢油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如不同模式极化SAR系统溢油识别性能差异尚待研究,极化特征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极化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等。本文针对极化SAR溢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极化理论为基础,对不同模式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的识别性能进行分析与比较,分别对获取部分极化信息的双极化SAR和获取完整极化信息的全极化SAR开展海洋油膜的识别与检测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针对多时相双极化SAR溢油检测中时间维度造成的计算冗余以及缺乏对不同油水边界条件综合分析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多时相潜在暗区域发生频率的溢油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实现了时间序列下宽幅影像溢油感兴趣区域的快速提取,有效降低了空间维度的运算量。在此基础上,扩展信息丰度的同时综合考虑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优势特征的利用,基于随机森林模块提出一种兼顾不同油水边界条件的极化-纹理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方法,实现了不同油水边界条件下溢油的有效提取。此外,依托本文提出的方法,以Sentinel-1A卫星在里海中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多时相影像为例,分析了溢油的空间分布和年内月际动态变化趋势。(2)针对全极化SAR溢油检测的极化特征扩展问题,提出了新的组合极化特征参数。为提高油膜与类油膜、背景海水之间的区分度,进一步拓展极化特征空间,本文基于极化散射熵H和改进的各向异性A12提出了一组新的组合极化特征——HA12组合,实验结果表明HA12组合的溢油检测能力整体优于传统的HA组合,可作为后者在溢油检测中的替代方案;其中,H(1-A12)形式的组合参数表现最佳,在油水分离度和分类贡献度方面整体优于其他四种类型的极化特征,能够凸显油膜目标信息的同时有效抑制海杂波和类油膜信息,在不同溢油场景中保持优势性和鲁棒性。(3)针对目前全极化SAR溢油检测方法缺乏对极化特征谱的构建、描述及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的溢油检测方法。本文构建了油膜目标的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引入光谱泛相似性测度SPM(Spectral Pan-similarity Measure,SPM)对模型和待测样本之间特征谱的相似性进行度量,进而搜寻并匹配同质像素进行归类,实现了极化空间下对油膜相对厚度信息的描述和有效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兼顾分类精度和时间复杂度条件下整体优于传统的相似性测度和分类器算法。本文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对海洋溢油检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在溢油散射机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双极化SAR和全极化SAR系统下的溢油检测方法,取得的溢油检测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极化SAR溢油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该研究对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提高海事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极化SAR对不同场景海上溢油的识别与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登辉[5](2020)在《SAR对台风海浪场特征及高度计去混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台风所产生的涌浪因其携带能量高、影响范围广、观测难度大等特点,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等方面备受关注。同时,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及其变化常伴随着台风强度的变化,并影响台风浪的生成和发展。这使得利用真实观测对台风所产生的涌浪进行追踪和分析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波模式(WaVe mode,WV)产品的涌浪观测数据,追踪台风所产生的涌浪,对台风涌浪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台风与涌浪场波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涌浪波长的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利用Sentinel-1A&B卫星观测的涌浪波长、波向、波高,IBTrACS最佳路径数据集提供的台风观测数据、最优路径信息以及ECMWF的海面风场数据,建立基于SAR波模式数据的台风涌浪追踪方案,追踪了2015年至2018年间太平洋海域台风所产生的涌浪,并按照台风数据划分为6小时分辨率的涌浪场数据集。结果显示,共有126个台风的2373个6小时台风点获取了较完整的涌浪场观测数据。随后,Sentinel-1波模式数据与浮标数据的涌浪波长和波向对比结果显示,波长和波向的均值偏差分别小于-10.06和9.08,均方根误差分别小于35.44米和15.21度,且其统计特征随涌浪传播距离的变化较小。而与WW3对比的统计结果显示,涌浪波长、波向和有效波高的均值偏差分别为-19.51,-10.34和-0.2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3.91米,91.30度和0.81米,WW3模拟的台风涌浪参数存在明显的误差。在Sentinel-1A&B波模式获取的台风涌浪场数据集的基础上,对台风强度、移动速度与台风涌浪场波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涌浪场波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台风前和台风后涌浪场波长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其中,台风前涌浪决定着非对称特征的强度,并且受台风风场强度、大小以及台风移动速度影响。在中等移动速度下,台风前和台风后涌浪波长最大差值可达约200米。在台风左侧和台风右侧的涌浪波长并没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此外,涌浪波长的非对称强度可以通过台风下海浪发展程度进行解释,并符合风时-风区理论,与等效风区呈线性关系。在不同的移动速度下,积分动能(IKE)越大,台风前涌浪波长越长,涌浪场非对称特征越明显。同时也对WW3台风涌浪数据误差较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结果有助于修正台风海浪数值模型参数,提高台风浪数值预报能力。此外,本文还通过Kudryavtsev等(2015)的海浪成长模型对台风KILO(2015)和台风HECTOR(2018)的4个示例的台风外涌浪场波长进行模拟分析。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出台风RF象限和LR象限的回传涌浪波长特征。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在台风强风区下涌浪的无量纲风区长度、逆波龄、涌浪生成位置和10米风速决定着涌浪离开台风强风区时的状态。其中,在RF象限内台风涌浪波长与无量纲风区长度成正比,与逆波龄成反比。并且当逆波龄值趋于1时,涌浪在离开台风强风区时将会获得充分发展,而在LR象限则相反。当无量纲风区长度#为10!~10"或回传路径到台风中心平均距离与台风最大风速半径比值为2~5时涌浪波长可获得最佳模拟效果,波长均方根误差约为50米。上述取值范围可作为台风涌浪参数化方案的参考。本文进一步对西地中海海域高度计海面高度计产品中非潮汐混叠误差进行校正。在此研究中,分别采用空间均值法和EOF分析法对15个验潮站记录的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提取,然后对Jason-1和Envisat的SLA观测值中的混叠误差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在高度计数据校正中,EOF分析方法明显优于空间均值方法。经过EOF校正后,Jason-1的长周期SLA与验潮站观测值的相关性(COR)在90%站位增加了约5%,与Envisat的SLA增加了约3%。对于空间均值法校正后,在验潮站位置,只有约70%的Jason-1和Envisat数据的相关性增加了约2%。EOF方法校正将平均误差百分比(PEL)降低了约30%,而空间均值法校正使PEL的平均百分比反而提高了约20%。经EOF方法校正后,高度计观测结果与西地中海强流和涡流的分布更加一致。结果表明,所提出的EOF方法对于非潮汐混叠校正更为有效和准确。

何岸[6](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韩龙喜,王晨芳,蒋安祺[7](2021)在《突发事件泄漏石油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突发事件泄漏的石油类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一直是环境水力学研究的难点。根据石油类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针对其在水体中不同阶段的运动动力学特征,分别从油膜在水体表层的扩展迁移过程、水体表层油膜的风化过程、油膜污染物向下层水体的扩散过程、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物理试验、常用溢油模型6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在动力学机制及数学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

黄奎[8](2020)在《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主要有海上石油开采井喷事故、海底输油管道破损溢油事故和海运船舶碰撞溢油事故等类型。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石油进口量于2017年已超过4.2亿吨,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本文在分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共性基础上,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的参考功能,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情景分析、情景安全熵研究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从历史案例提取信息的情景构建方法、基于安全熵的海上溢油情景安全程度的度量方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海上溢油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方法。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深入剖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指出海上溢油突发事件难以预测、演化衍生复杂、危害广、处置难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方法,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2)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在辅助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使用语义分析的方法,从文本中提取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有关的情景元素构建情景,实现了从“事件”到“情景”转换过程。3)针对现有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多以情景匹配的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存在历史案例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策略训练方法。应用该方法训练最优应对策略模型时,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历史案例,而且能结合决策意图训练出有目的性的应对策略模型。4)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布式集群框架下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核心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案例管理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最优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模块。上述“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对“情景-应对”范式的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响应技术可能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提高。

DO VAN CUONG(杜文强)[9](2020)在《海上溢油数值仿真与三维可视化》文中提出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海运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海上石油泄漏污染的风险也在加大。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海洋野生动物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做出及时的应对决策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进行一次真正的海上漏油演习代价高昂,风险很大,而且对环境有害。为了模拟和预测海上溢油的各种特征,有必要建立溢油数值模型,实时三维模拟溢油事故,加强应急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演练。目前的溢油模型大都是二维模型,不能满足流体模拟的要求。本文针对瞬时溢油的扩散和漂移问题,建立了渤海水动力潮汐模型,同时对海上溢油事故进行了逼真的流体模拟,并应用于渤海溢油事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Mike 21水流模型和Mike Zero工具,基于ADI方法建立并计算了渤海水动力潮汐模型。根据Leendertse原理,在三角网格上用基向量值的线性插值法确定某一点的流速和流向,并用于渤海各海域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将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的效果。2)基于几何学方法模拟了浮油在风流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在Fay模型的基础上,利用Lehr的经验研究计算了扩散面积和扩散速度,采用Hoult模型进行漂移扩散。3)当油膜达到最大面积时,提出采用泊松盘算法将浮油渲染成粒子,模拟石油颗粒在波浪、风和水流的作用下运动和扩散。4)根据每次浮油颗粒的三维信息,构造浮油形状函数,绘制浮油表面。采用Metaball方法根据精确计算每个体素中每个角点的函数值,从而确定整个曲面;在油粒子模型的基础上构造等值面的函数;利用Marching Cube方法在三维规则数据域中构造等值面。5)使用Unity Shader逼真地渲染浮油。通过表面着色器,顶点着色器和片段着色器计算法线光,以渲染油膜的光照效果。本文使用泊松盘采样算法创建了不同大小的油粒子,使用Marching Cube算法重建等值面,使油膜呈不规则形状,并且可以随机分散到较小的部分,海上溢油的三维可视化效果较好。

夏宏泽[10](2020)在《非牛顿流体旋流场内油滴聚结与运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含聚采出液由于聚合物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油水分离处理的难度,水力旋流器由于结构简单、处理速度快与分离效率高等特点,被石油化工等行业广泛利用。因此掌握含聚合物工况下旋流器内油滴聚结特性与运移规律对于解决油田的油水处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对旋流分离技术、非牛顿流体旋流场、旋流场内油滴的聚结破碎与运移轨迹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总结。根据流体力学理论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展开具体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螺旋导流内锥式水力旋流器为研究对象,应用Solidworks、Gambit与Fluent软件对其进行建模、网格划分与网格独立性检验,对浓度为100~700mg/L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流变特性测试,回归分析则采用幂律流体模型,得到其流变方程来对含聚工况下旋流器内流场的计算进行修正。利用群体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对在入口油滴粒径偏小情况下,不同聚合物浓度(100~700mg/L)对旋流器内黏度场、速度场、压力场、油滴聚结特性与分离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旋流器内的油滴聚结与分离效率受聚合物浓度影响较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黏性阻力增大,油滴受到的离心力减小,部分油滴在边壁附近发生聚结后从底流口流出,油水分离效率逐渐降低;在聚合物浓度为500mg/L的情况下研究了入口流量、分流比、含油浓度与油滴粒径对油滴聚结与分离的影响规律,总结出在含聚工况下适当的提高以上操作参数,可以增大油滴在旋流器轴心处的聚结几率,从而提高分离效率。利用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对旋流器内油滴运移轨迹与分离效率进行研究,发现聚合物浓度的增大会延长油滴在旋流器内运移的轴向距离与运移时间,且油滴在x与y方向上的速度幅值也随之减小,增大了油滴分离的难度,而增大入口流量与油滴粒径可以在含聚工况下提高油滴的捕获效率,随着流量由1m3/h增大至5m3/h,溢流捕获的油滴数由176个增加至367个,且油滴各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均有所提升,在旋流器内停留时间也随之减少,油滴的粒径对旋流器溢流捕获油滴数影响则更为显着,当油滴粒径增加至0.5mm时,旋流器溢流口对油滴的捕获效率达到97.03%。

二、Radarsat observations and forecasting of oil slick trajectory movem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darsat observations and forecasting of oil slick trajectory movements(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河流水质模拟及数据同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质模型的数据同化研究进展
        1.2.3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体中污染物输移扩散概述
    2.1 水体污染物的分类
    2.2 污染物在水中的输移扩散
        2.2.1 污染物在水中输移扩散的影响因素
        2.2.2 污染物在水中输移扩散的研究方法
    2.3 本文对污染物输移扩散模拟的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河流水质模型
    3.1 元胞自动机模型
    3.2 基于CA的河流水质模型
        3.2.1 元胞空间
        3.2.2 元胞状态
        3.2.3 邻域类型
        3.2.4 水流运动规则
        3.2.5 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则
    3.3 河流水质CA模型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CA模型的数据同化
    4.1 数据同化
    4.2 数据同化算法
        4.2.1 标准卡尔曼滤波
        4.2.2 集合卡尔曼滤波
    4.3 基于EnKF的水质CA模型数据同化
        4.3.1 状态变量
        4.3.2 集合大小
        4.3.3 误差选取
        4.3.4 观测数据
    4.4 同化性能评价标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区域
    5.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2.1 水文资料
        5.2.2 河底高程数据
        5.2.3 边界条件
        5.2.4 土地利用类型
        5.2.5 实测数据
        5.2.6 参数设置
    5.3 水质CA的模型结果
        5.3.1 水动力结果
        5.3.2 污染物浓度结果
    5.4 基于EnKF的COD浓度数据同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双站雷达成像几何与辐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站雷达系统研究现状
        1.2.2 双站SAR时域成像算法研究现状
        1.2.3 双站雷达散射系数估算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双站SAR图像的基本特征
    2.1 双站SAR几何模型
    2.2 双站雷达方程和散射系数
        2.2.1 雷达方程
        2.2.2 散射系数
        2.2.3 散射系数统计特性
    2.3 双站SAR图像分辨特性
        2.3.1 距离向特性
        2.3.2 方位向特性
        2.3.3 地面分辨单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站SAR时域成像算法简介
    3.1 双站SAR回波信号模型
    3.2 后向映射成像算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运算复杂度
    3.3 快速后向映射成像算法
        3.3.1 FFBP算法
        3.3.2 CFFBP算法
        3.3.3 算法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进的快速后向映射成像算法
    4.1 MCFFBP基本原理
    4.2 MCFFBP算法流程
    4.3 运算复杂度分析
    4.4 数据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向双站SAR成像几何限制和优化
    5.1 二维分辨率分析
    5.2 信噪比分析
    5.3 成像几何优化
        5.3.1 优化参数
        5.3.2 优化方法
        5.3.3 数据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线辐射方向图效应
    6.1 高斯天线辐射方向图模型
    6.2 天线辐射方向图对双站雷达成像的影响
        6.2.1 天线波束指向误差模型
        6.2.2 俯仰向天线波束指向误差
        6.2.3 方位向天线波束指向误差
    6.3 天线辐射方向图对双站散射系数估计的影响
        6.3.1 考虑天线方向图的双站雷达散射系数
        6.3.2 天线辐射方向图因子
        6.3.3 数值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斯天线方向图下的双站散射系数推导
附录B 雷达姿态角和波束中心位置转换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星载SAR系统发展状况
        1.2.1 单极化系统
        1.2.2 双极化系统
        1.2.3 全极化系统
    1.3 国内外极化SAR海洋溢油检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双极化SAR溢油检测研究进展
        1.3.2 全极化SAR溢油检测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图
2 极化SAR溢油检测的基本理论
    2.1 极化SAR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SAR的成像概述
        2.1.2 极化SAR溢油探测机理
    2.2 波的极化状态及其表征形式
        2.2.1 极化波和极化基
        2.2.2 Jones矢量与Jones相干矩阵
        2.2.3 Stokes矢量
    2.3 目标极化散射的描述和表征
        2.3.1 散射目标描述
        2.3.2 散射坐标系
        2.3.3 散射目标雷达方程
        2.3.4 极化散射矩阵与散射矢量
        2.3.5 极化协方差矩阵与极化相干矩阵
    2.4 极化分解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模式极化SAR海洋溢油散射机制与特性研究
    3.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3.2 多模式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2.1 不同极化通道信噪水平对比
        3.2.2 全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2.3 多模式双极化SAR溢油散射机制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极化通道的信噪水平结果
        3.3.2 多模式极化SAR下油膜相对厚度的H/α对比结果
        3.3.3 多模式极化SAR下油膜和类油膜的H/α对比结果
        3.3.4 多模式极化SAR下不同种类油膜的H/α对比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时相感兴趣区边界优势特征的双极化SAR溢油检测
    4.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4.2 基于多时相感兴趣区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算法
        4.2.1 基于CMOD5模型的风场信息反演
        4.2.2 基于潜在暗区域频率的感兴趣区提取方法
        4.2.3 兼顾不同复杂度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算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海面风速条件下油膜的雷达信号特征
        4.3.2 基于潜在暗区域频率的感兴趣区提取结果与分析
        4.3.3 兼顾不同复杂度边界优势特征的溢油检测结果
        4.3.4 基于多时相双极化SAR图像的溢油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结果
    4.4 本章小节
5 基于改进的全极化SAR组合特征的海洋溢油检测
    5.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5.2 改进的组合极化特征参数提取
        5.2.1 H~*(1-A_(12))组合极化特征理论基础
        5.2.2 H_A_(12)和H_A组合特征溢油检测能力对比
    5.3 H~*(1-A12)组合特征参数溢油检测能力评估
        5.3.1 Michelson对比度
        5.3.2 Jeffreys-Matusita距离
        5.3.3 随机森林分类及重要性评估
    5.4 溢油检测能力评估结果
        5.4.1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MC测度结果
        5.4.2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JM测度结果
        5.4.3 特征参数对不同油膜检测的分类结果及重要性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算法的海洋溢油检测
    6.1 实验区与数据源介绍
    6.2 基于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的溢油检测算法
        6.2.1 优势极化特征筛选
        6.2.2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建立
        6.2.3 多维极化特征模型匹配算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优势极化特征筛选结果
        6.3.2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构建结果
        6.3.3 多维极化特征强度模型匹配结果
        6.3.4 时间复杂度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SAR对台风海浪场特征及高度计去混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台风浪观测现状
        1.2.1.1 现场观测
        1.2.1.2 卫星大面观测
        1.2.2 台风浪研究进展
        1.2.3 台风浪计算模型/台风风区参数化模型
        1.2.4 高度计观测混叠现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主要内容与组织框架
第2章 海浪基本理论与SAR海浪观测
    2.1 海浪基本理论
        2.1.1 线性波浪(艾里)理论
        2.1.2 海浪的传播
        2.1.3 海浪描述
    2.2 SAR海浪观测
        2.2.1 SAR海面成像机制
        2.2.2 SAR海浪成像机制
        2.2.3 SAR海浪反演方法
        2.2.3.1 SAR非线性变换
        2.2.3.2 SAR方位向截止波数
        2.2.3.3 海浪参数计算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台风海浪数据集构建和校正
    3.1 数据描述
        3.1.1 Sentinel-1数据介绍
        3.1.1.1 Sentinel-1卫星简介
        3.1.1.2 Sentinel-1卫星数据产品
        3.1.2 台风数据
        3.1.3 WAVEWATCH Ⅲ海浪模式数据
        3.1.4 浮标数据
    3.2 数据匹配及验证指标
        3.2.1 涌浪数据时-空匹配方法
        3.2.2 涌浪的一致性判定方法
        3.2.3 验证指标
    3.3 数据集构建方法
        3.3.1 初始台风涌浪场获取
        3.3.2 初始台风涌浪场数据质量控制
        3.3.3 台风浪场数据集总述
    3.4 SAR与台风涌浪数据校验
        3.4.1 SAR波模式数据与浮标数据的比较
        3.4.2 SAR与WW3数据的比较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台风涌浪场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4.1 台风涌浪场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4.1.1 分析设定
        4.1.2 台风涌浪场的非对称
        4.1.3 台风强度、移动速度与涌浪场非对称
        4.1.4 主要结论
    4.2 台风风场对涌浪场的影响
        4.2.1 台风等效风区计算方法
        4.2.2 台风风区的影响
    4.3 台风能量的影响
    4.4 数值模式台风涌浪场数据分析
        4.4.1 WW3获取台风涌浪场分布
        4.4.2 WW3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台风外涌浪成长条件模拟与印证
    5.1 引言
    5.2 个例概况
    5.3 台风下海浪模拟
        5.3.1 模拟方案设置
        5.3.2 海浪成长模型
        5.3.3 台风风场模型
    5.4 涌浪传播个例研究结果
        5.4.1 涌浪发展过程验证
        5.4.2 风区、波龄对涌浪波长的影响
        5.4.3 观测涌浪波长与模型模拟波长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度计去混叠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描述及处理方法
        6.2.1 验潮站数据
        6.2.2 高度计数据
    6.3 高频混叠信号在地中海产生机制
    6.4 两种混叠校正方法
        6.4.1 EOF分析方法校正
        6.4.2 空间均值法校正
    6.5 混叠结果分析与校验方法
        6.5.1 沿轨SLA插值
        6.5.2 混叠信号周期分析方法
        6.5.3 混叠校正的校验方式
    6.6 混叠校正结果比较与分析
        6.6.1 非线性混叠信号分析
        6.6.2 Jason-1和Envisat去混叠结果
        6.6.3 两种去混叠方法比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7)突发事件泄漏石油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突发事件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的运动过程
    1.1 油膜自身在水体表层的扩展迁移过程
    1.2 油膜的风化过程
    1.3 油膜污染物向下层水体的扩散过程
    1.4 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2 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物理试验
3 常用溢油模型
4 结 语

(8)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框架
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方法
    2.1 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和抗灾体三类要素的海上溢油情景描述方法
    2.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演化表达模型
    2.3 基于多阶段k均值聚类的情景树生成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情景构建方法
    3.1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拆分方法
    3.2 信息关系三元组提取
    3.3 预构建海上溢油领域
    3.4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筛选
    3.5 历史案例的选取与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情景应对策略
    4.1 强化学习概述
    4.2 Deep Q-Network算法
    4.3 海上溢油事件最优应对措施强化学习模型
    4.4 以海洋安全为决策意图的最优应对策略训练
    4.5 本章小结
5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策决辅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验证
    5.1 分布式/集群下的辅助决策系统架构设计
    5.2 分布式海上溢油情景构建功能模块设计
    5.3 决策意图、措施/动作空间、应对策略训练功能模块
    5.4 在辅助决策中的应用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海上溢油情景安全度量体系指标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历史案例目录

(9)海上溢油数值仿真与三维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PAPER STATEMENT OF NOVELTY
创新点摘要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Purpose of choosing the topic
        1.1.1 Review history of oil spills accident
        1.1.2 Policies and law related to offshore oil spills
        1.1.3 The location and importance of oil spill rescue model
    1.2 Influence of wave, wind and tidal current on oil spills
        1.2.1 Two-dimension method
        1.2.2 Three-dimension method
        1.2.3 Hydrodynamic model
    1.3 Research status of mathematical oil spill model at sea
    1.4 Problems of existing methods
    1.5 Main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current
    2.1 Theory of ocean tid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2.1.1 Introduction
        2.1.2 Analyzing of generating forces
    2.2 Status of calculation and prediction tide model
        2.2.1 Two-dimension model
        2.2.2 Three-dimension model
        2.2.3 Hydrodynamic model
    2.3 Mike Zero/Mike 21 software
        2.3.1 Introduction
        2.3.2 Creating Mesh and Model output
    2.4 Application of Mike 21 Flow Model to simulate the Bohai Sea tidal
        2.4.1 Features of Bohai Sea area
        2.4.2 Method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tidal current model
        2.4.3 Setup of Bohai Sea tidal simulation
        2.4.4 Model verification result
    2.5 Summary
3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oil spill at sea
    3.1 Introduction
    3.2 Overview of the oil spill at sea
        3.2.1 The harm of the oil spill to the ocean environment
        3.2.2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il products
    3.3 Behavior and fate of the oil spill at sea
        3.3.1 What is the oil spill behavior in water
        3.3.2 Life cycle of oil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3.3.3 Oil on shore
        3.3.4 Cleanup operation
    3.4 Oil spill modeling
        3.4.1 Spreading
        3.4.2 Drifting
        3.4.3 Evaporation
        3.4.4 Dissolution
        3.4.5 Emulsification
        3.4.6 Synthetic oil spill model
        3.4.7 Oil and obstacle interactions
    3.5 Summary
4 Application of Poisson disk sampling to render oil particle
    4.1 Introduction
    4.2 Dart throwing
    4.3 Poisson Disk Sampling method
    4.4 Apply Poisson Disk Algorithm on the oil model
    4.5 Summary
5 Marching Cube algorithm to reconstruct the iso-surface
    5.1 Introduction
    5.2 Overview of the Marching Cube algorithm
    5.3 Procedure of the fluid surface visualization
    5.4 Summary
6 3D visualization of offshore oil spills
    6.1 Introduction
    6.2 Introduction of the rendering of waves field
        6.2.1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6.2.2 Based physical method
    6.3 3D visualization algorithm of offshore oil spill
        6.3.1 Spreading model
        6.3.2 Drifting and diffusive
    6.4 3D visualization of sea surface oil spill trajectory
        6.4.1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f oil film on sea water
        6.4.2 Implementation of oil spill visualization process
        6.4.3 Visualization of oil spill model
    6.5 Summary
7 Conclusions and expectations
    7.1 General conclusions
    7.2 Expectations
Reference
Biography and paper published
Acknowledgement

(10)非牛顿流体旋流场内油滴聚结与运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水力旋流器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2.2 CFD模拟研究现状
    1.3 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与油滴聚结运移研究现状
        1.3.1 非牛顿流体旋流场研究现状
        1.3.2 旋流场内油滴聚结研究现状
        1.3.3 旋流场内油滴运移轨迹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旋流器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
    2.1 数值计算方法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多相流模型
        2.1.4 离散格式的选取
        2.1.5 压力差值格式
        2.1.6 压力速度耦合解法
    2.2 群体平衡模型
        2.2.1 群体平衡模型求解方法
        2.2.2 群体平衡方程
        2.2.3 聚结破碎模型
    2.3 离散相模型
        2.3.1 颗粒的作用力方程
        2.3.2 颗粒的随机轨道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格划分与流变特性测试
    3.1 几何模型
    3.2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检验
        3.2.1 网格划分
        3.2.2 网格独立性检验
    3.3 聚合物溶液流变性测试
        3.3.1 聚合物溶液流变方程
        3.3.2 实验标准及设备
        3.3.3 流变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流器内油滴聚结与分离特性分析
    4.1 边界条件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聚合物浓度
        4.2.2 流量
        4.2.3 分流比
        4.2.4 含油浓度
        4.2.5 油滴粒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流器内油滴运移轨迹与分离特性分析
    5.1 边界条件
        5.1.1 入口边界条件
        5.1.2 出口边界条件
        5.1.3 壁面边界条件
    5.2 模拟结果分析性
        5.2.1 聚合物浓度
        5.2.2 流量
        5.2.3 油滴粒径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四、Radarsat observations and forecasting of oil slick trajectory movem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顺应论指导被动语态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雷达干涉测量数据反演与误差分析》(节选)为例[D]. 黄诗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河流水质模拟及数据同化研究[D]. 张玮. 山东大学, 2021(12)
  • [3]双站雷达成像几何与辐射特性分析[D]. 李婷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星载极化SAR图像的海上溢油检测与分析研究[D]. 李冠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SAR对台风海浪场特征及高度计去混叠研究[D]. 胡登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7]突发事件泄漏石油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 韩龙喜,王晨芳,蒋安祺. 水资源保护, 2021(01)
  • [8]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D]. 黄奎. 武汉大学, 2020(06)
  • [9]海上溢油数值仿真与三维可视化[D]. DO VAN CUONG(杜文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非牛顿流体旋流场内油滴聚结与运移特性研究[D]. 夏宏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Radarsat 观测和预测浮油轨迹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