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

绍兴市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

一、绍兴市售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华,罗丽,何梦如,周旎,李晓辉[1](2021)在《成都市从养殖到餐桌环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控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播散、防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成都市各区县采集猪肉、牛肉、鸡肉、鸭肉等市售食品,从成都市部分学校食堂、养殖场及屠宰场采集加工环节涂抹样本。采用平板法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进行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唑林、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万古霉素的药敏试验,PCR法检测mec A基因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果 452份样品中分离出的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送检速冻面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00%。耐药率居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青霉素(66/83)、氨苄西林(65/83)、红霉素(42/83)。其中多重耐药株29株,耐3药17株,耐4药6株,耐5药3株,耐6药3株。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5株mec A基因阳性,9株多重耐药,其中5株耐3药,1株耐4药,2株耐5药,1株耐6药。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3株肠毒素阳性,其中2株为来自超市的生鸡肉样品,1株为某单位送检样品。结论从成都市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均检出MRSA,速冻食品中MRSA肠毒素阳性风险较高。建议将MRSA纳入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系统。

刘保光,谢苗,董颖,郑关民,梅雪,贺丹丹,胡功政,许二平[2](202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现状》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也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或饲料中毒。在多种动物及各种食品中均检出了该菌,且检出率不断上升,并在全球扩散,已成为医院病原感染和牛羊乳腺炎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食源性细菌与临床菌株可能通过食物链产生交叉污染,能够互相传播,还可能从动物传给人类,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论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分布、感染、致病性与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综述。

林碧莲,柯振华[3](2020)在《2017~2019年福建省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福建省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根据相关抽检细则收集2017~2019年福建省市售预包装食品8088份食品样品,分析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克罗诺杆菌5种致病菌,并将不合格样品及一部分合格样品进行实时荧光PCR法测试。结果不合格样品共14份,检出率为0.17%(14/8088),其中速冻食品1.80%(9/487);豆制品检出率为0.61%(1/163);肉制品的检出率为0.34%(2/589);婴幼儿配方乳粉第一段0.31%(1/325);调味品检出率0.19%(1/516);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所有不合格样品均为阳性。结论福建省预包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较低,总体状况良好,速冻食品为主要被污染物,应加强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仍有致病菌检出,仍要严防。由于样品量大,检出率低,建议检验实验室先采用实时荧光PCR法筛选,阳性样品再采用传统微生物法确认,节省人力物力。

侯金会[4](2020)在《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面条为代表的面制主食,是北方人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方便面相比,鲜湿面更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其作为新一代方便食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然而,由于鲜湿面水份含量高、营养全面,极容易引起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变质,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由于鲜湿面属于方便食品,致病菌污染的问题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外源性污染指示菌,以冷链条件下的鲜湿面为研究对象,基于臭氧杀菌和食品级天然抑菌剂,建立臭氧杀菌-天然抗菌剂安全控制技术,经对冷链货架期品质与微生物指标进行评估后,优化建立冷链鲜湿面有害微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控制条件制作鲜湿面后,分别提取鲜湿面各储存阶段,各温度下中微生物菌群基因组DNA,采用16S区间通用引物扩展,构建DNA文库,对该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以了解贮藏过程中馒头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研究臭氧水对鲜湿面中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以及天然抗菌剂对鲜湿面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控制臭氧水浓度0~20mg/mL,处理温度20-60℃,处理时间为0~20min,分析不同条件下臭氧水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后结合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范围为0%~0.03%,研究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臭氧水浓度为20mg/mL,处理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15min,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杀菌效果,该条件下预处理能降低鲜湿面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38 logCFU/g,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为0.03%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臭氧水降低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起始值,在储藏过程中添加ε-聚赖氨酸结合冷链条件能有效控制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在鲜湿面加工业中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研究复合天然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鲜湿面的保鲜效果。选取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范围为0%~0.03%;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添加量范围为0%~0.025%;乳酸添加量范围为0%~2%;分析不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并分析该条件对鲜湿面储藏期品质的影响。当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为0.03%,nisin的添加量为0.00625%,乳酸的添加量为2%,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抑菌效果。该条件下预处理能降低鲜湿面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51 logCFU/g。25℃条件下储藏延长鲜湿面保质期从72h延长至144h,4℃下能从9d延长到18d。因此,ε-聚赖氨酸、乳酸和nisin复合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较强的抑菌效果,降低鲜湿面表面微生物的起始值并有效延长面条的保质期,在鲜湿面加工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鲜湿面在25℃下贮藏至8d,在4 ℃下贮藏至22d,贮藏过程中主要的细菌种类为: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科),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等。共得到细菌29种,其中蓝藻细菌所占的比例为38.39%,所占比例最大,是鲜湿面中的优势菌种,鲜湿面储存过程中添加抗菌剂和未添加抗菌剂的丰度有明显的差别,使用抗菌剂,会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25 ℃温度下,主要抑制Acidobacteria(酸杆菌科)、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生长;4℃下主要抑制Firmicutes(厚壁菌门)的生长。

吴佳逸[5](2020)在《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水产品因其体内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和人体必须氨基酸而具有相当丰富的营养价值,且肉质鲜美,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但是由于其长期生长于水域环境,因此极易受水域环境的影响而遭受污染,进而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在水产品出售以前均会对其进行卫生检测,其中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微生物污染引发的水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引起人们对微生物食品安全影响的不断关注,这使得水产品的微生物控制变得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辽宁省某市为研究区域,针对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市售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调查情况:检测生食水产品共717份。其中有74份检出病原微生物,病源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3%,菌落总数合格样本643份,合格率为89.7%,大肠菌群合格数为592份,合格率82.6%。四种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合格率从高到低为:沙门氏菌合格率为97.1%,单增李斯特菌合格率为96.7%,副溶血性弧菌合格率为93.1%,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为92.8%。从不同来源角度分析,超市采样合格率(94.1%)及酒店采集样品合格率(94.7%)均高于市场采集样品合格率(92.8%)。不同处理方式角度分析,经过消毒低温处理的样品合格率(92.8%)高于未处理过的样品合格率(91.2%)。不同区域划分角度分析,中心城区样品采集合格率(94.2%)高于周边地区样品合格率(90.2%)。(2)居民对生食水产品危害知晓率问卷调查情况:从全市8个区选取400名居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知道生食水产品危害的比率仅为46.75%。根据统计分析得知,了解水产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的比率与人们的性别和职业、身份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年龄和文化程度无关。(3)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根源及解决策略分析研究:通过对污染水产品的病原微生物来源分析,主要污染途径是养殖水产品的水源、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环境及设备、清洗用水及操作人员个人卫生、销售过程中储放环境和销售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来源和途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源使用灭菌剂进行灭菌处理,对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及设备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运输过程采用低温抑菌装置,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以及建议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建立责任明确的监管体系等措施来解决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

李慧芳[6](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秋玲[7](2019)在《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的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于世界首位,猪肉产业规模大,养殖企业数量增加,因此猪肉以及猪肉制品的安全问题就和国民健康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由食源性病原菌引发疾病的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食源性病原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核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做好防控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食源性致病菌的在养殖场和屠宰场待宰生猪中流行情况,对引起生猪感染致病菌的因素进行调查,对分离出的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做好致病菌流行情况和耐药情况的分析,可以做好有效的防控以减少致病菌对生猪及其猪肉制品的污染,也可以在疾病发生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大肠埃希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等,我们于2018.1-2019.9期间先后从河南省3个地区7个生猪养殖场共获得1001份样品,其中鼻腔拭子样品400份,肛门拭子样品556份,水样品15份,空气样品15份,饲料样品15份;从河南省3个市9个屠宰场共采集1522份样品,其中肛门拭子897份,鼻腔拭子320份,体表拭子包括劈半、脱毛和冷库共275份,烫毛水样15份,空气样15份。将采集到的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规定的常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主要食源性病原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然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ampicillin)(含量85.5%)、磷霉素(fosfomycin)(钠70%)、氟苯尼考(florfenicol)(含量98%)、喹乙醇(olaquindox)(含量80%)、头孢噻肟(cefquinome)等17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养殖场所采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为32.19%(179/55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0.25%(121/40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均未分离到阳性菌株。从屠宰场宰前生猪肛门拭子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221株,分离率为25.20%(221/877);从鼻腔拭子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其分离率为18%(18/100)。在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的样品中也分离到了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麻电环节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30%(30/100)和24%(24/100);劈半环节分离率分别为12.09%(11/91)和0;脱毛环节分离率分别为15.56%(14/90)和4.44%(4/90);在卸头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1.67%(38/120);烫毛池水样中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40%(6/15)和6.67%(1/15)。在冷库环节,上述两种细菌在体表拭子中的分离率分别为4.26%(4/94)和1.06%(1/94)。在屠宰场所有样品中均未分离出其他3种致病菌。本试验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分析,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多西环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2.9%、100%。同时,粘菌素作为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受试菌中对粘菌素耐药的菌株也较多,耐药率达到78.6%。从屠宰场分离到的沙门氏菌,不同来源、不同环节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在新郑某屠宰场命名为A,漯河某屠宰场命名为B所采的3批样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对多西环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都接近100%,然而,B1的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黏菌素、氟苯尼考、新霉素、头孢他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耐药,B2的沙门氏菌对卡那霉素、氟苯尼考也表现出来高度耐药,屠宰链的不同环节沙门氏菌对同一种抗生素的耐药表现出差异,例如B2宰前肛、麻电肛、劈半体表、脱毛体表、冷库体表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47%、62.5%、40%、100%,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生猪以及屠宰加工环节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其中沙门氏菌在养殖场和屠宰场宰前生猪中分离率差异不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养殖场中污染情况较屠宰场宰前环节严重。在不同屠宰场所采样品中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屠宰链不同环节中,烫毛池水样致病菌分离率最高,其次为麻电环节。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冷库体表中也分离到了致病菌,这就可能在猪肉及猪肉制品流入市场后引发食源性疾病。通过对河南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致病菌污染调查,对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分析,了解到沙门氏菌在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污染情况严重,且沙门氏菌出现多重耐药,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从而为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保障。

祝朝霞[8](2019)在《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预制培养基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沙门氏菌不仅能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发病,而且通过污染动物源性食物导致人体中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是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的进步,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新型的检测方法。沙门氏菌国标法检测操作步骤繁琐,培养基繁多且配置时间长,检测周期久,因此不能满足食品行业快速检测的需要。本文主要对沙门氏菌测试片预制培养基的配方成分进行筛选,然后将其附养在由底板、防溢圈、透气性上膜等构成的培养基载体上,组成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提高产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预制培养基的配方组分进行筛选,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各组分的最佳浓度,然后进行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的最终配方为:蛋白胨10g/L、酵母浸粉3.5g/L、氯化钠5g/L、葡萄糖4.5g/L、碳酸钙2mg/L,丙酮酸钠2.5g/L、硫酸镁4.5mg/L、烟酰胺0.2g/L、牛胆盐3g/L、新生霉素1.5mg/L、脱氧胆酸钠5g/L,5-溴-4-氯-3-吲哚辛酯底物浓度0.2g/L。沙门氏菌在测试片上的生长率较高,高于国标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特异性较好,其他非目标菌均不生长;检测周期短,24小时即可得到检测结果;测试片稳定性好,在4℃条件下可以储存6个月;测试片检测结果准确,与国标培养基平板的生长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一致,食物样品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XLD)琼脂符合率为98%、与亚硫酸铋琼脂(BS)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6%,检测结果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制成果能够加快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提高检测效率,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杨华[9](2019)在《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酸胁迫耐受规律及其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污染冷冻食品的最重要致病菌之一,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本试验以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突变株△lux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luxS冷冻致亚致死细胞与稳定前期细胞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修复与生长及其在酸性果汁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同时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形态结构的变化,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在修复启动过程当中的全基因组转录表达谱差异,为进一步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冷冻致亚致死细胞修复启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细胞经冷冻处理后,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及其突变株△luxS细胞以小菌落细胞形式存活,即SCVs细胞;对10%NaCl浓度的抵抗能力显着降低,且△luxS细胞对NaCl的抵抗能力最弱;在37℃且pH7.0的PBS条件下可以很好的完成修复,但在pH5.0和pH3.5条件下均不能完成修复,冷冻处理之后细胞对酸的抵抗力下降更为显着,特别是在pH3.5条件下突变株降低3.39 log值,对照降低了 1.89 log值;在相同浓度酸(0.04M)和不同浓度有机酸溶液里,对其均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突变株△luxS的冷冻细胞对苹果酸的下降尤为显着;冷冻处理后不仅增强了细胞对抗坏血酸和乳酸的耐受性,而且还能够增强突变株△luxS亚致死细胞在葡萄汁,橙汁和苹果汁中的存活能力,尤其是在4℃冷藏的橙汁中。本研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40mg/mL抗坏血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菌和突变株△luxS稳定前期与冷冻处理细胞(-18℃ 50d)菌体的超微结构形态变化,发现用抗坏血酸处理过的细胞菌体外观均发生明显的改变,冷冻细胞则发生更为显着的变化,细胞出现破洞内容物溢出,菌体轮廓模糊不清。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冷冻细胞在TSBYE修复2小时后形态学变化,结果说明其在修复2小时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此时的细胞形态也会逐渐恢复且和稳定前期细胞的形态几乎没有差异,只是细胞表面变得更加结实紧密。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分析了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在抗坏血酸胁迫耐受修复启动过程当中的全基因组转录表达谱差异。本研究中,抗坏血酸显着降低了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及其突变株△luxS细胞的存活,并伴有异常的形态变化。转录组分析显示,在细胞经抗坏血酸处理后,431个基因差异表达,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和其突变株的稳定前期细胞(1zc-2zc)、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株稳定前期和其冷冻处理细胞(2zc-21d)、野生型和其突变株的冷冻细胞(1ld-21d)、野生型稳定前期和其冷冻处理的细胞(1zc-1ld),依次有67、341、5和217个差异基因;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抗坏血酸是影响细菌细胞形态改变,细胞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过程改变等的主要因素;通过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其在1zc-2zc、2zc-2ld、1ld-2ld和1zc-1ld组别中分别有6、1、0和12个显着性代谢通路,氨基酸生物的合成与代谢等在抗坏血酸胁迫冷冻修复启动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途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抗性变化很可能与luxS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总之,通过转录组分析,经抗坏血酸诱导的luxS基因缺失的突变株与野生菌株的细胞在冷冻处理之后差异基因数目反而更少。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luxS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酸胁迫耐受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宋晓红,刘晔,乔玫,赵英芳,张亚增,史俊丽[10](2019)在《山西省2010—2016年九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山西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依照2010—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进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的可疑菌株送至山西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结果 10 990份样品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60株,总检出率为2.37%;2010—2016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0.94%~4.11%;被监测的九类食品中均有不同程度地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鲜榨果汁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5.21%,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和米面制品,分别为3.99%、3.16%,婴幼儿食品检出率最低,仅为0.10%。结论山西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普遍存在,应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经营者及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监管力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绍兴市售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市售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从养殖到餐桌环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质控菌株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PCR引物
    1.5 方法
        1.5.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
        1.5.2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5.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
        1.5.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成都市售食品及加工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及耐药情况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及耐药情况
    2.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情况
3 讨论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
    3.2 成都市从养殖到餐桌环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来源
    3.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毒素

(2)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特点
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4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食品安全
    5.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5.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食品安全
6 小结

(3)2017~2019年福建省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仪器
    2.3 菌株与试剂
        2.3.1 试验菌株
        2.3.2 引物探针
        2.3.3 其他试剂
    2.4 检测方法
        2.4.1 传统微生物检测法
        2.4.2 实时荧光PCR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别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
    3.2 各种致病菌检出情况及样品名称
    3.3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鲜湿面的保藏研究进展
        1.1.1 影响鲜湿面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1.1.1.1 微生物作用
    1.2 臭氧水结合低热杀菌技术
        1.2.1 臭氧水杀菌技术的原理
        1.2.2 臭氧水的应用
    1.3 的保藏技术
        1.3.1 包装技术
        1.3.2 储存环境
        1.3.3 添加天然抗菌剂
        1.3.3.1 ε-聚赖氨酸的抑制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3.3.2 乳酸链球菌的抑制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微生物群落分析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群落分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4.2 高通量测序在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优点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臭氧水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及其安全控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菌液制备
        2.4.2 面条的制作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污染
        2.4.3 臭氧水处理
        2.4.4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2.4.5 黄色葡萄球菌活细胞数量测定
        2.4.6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臭氧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
        2.5.2 不同温度下臭氧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
        2.5.3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在25℃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2.5.4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在4℃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安全控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菌液制备
        3.4.2 面条的制作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污染
        3.4.3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3.4.4 金黄色葡萄球菌活细胞数量测定
        3.4.5 菌落总数的测定
        3.4.6 颜色测定
        3.4.7 酸度测定:参照GB/T5517-2010《粮油检验粮食及制品酸度测定》的方法
        3.4.8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Nisin预洗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5.2 乳酸预洗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5.3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6 ε-聚赖氨酸与Nisin结合乳酸在25 X:和4 X:储藏条件下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菌落总数的抑制作用
    3.7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储藏色差的测定
    3.8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酸度的测定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鲜湿面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面条的制作
        4.4.2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4.4.3 颜色测定
        4.4.4 酸度测定
        4.4.5 鲜湿面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4.6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贮藏色差的测定
        4.5.2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贮酸度的测定
        4.5.3 鲜湿面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4.5.4 鲜湿面保藏过程中菌落结构的变化
        4.5.4.1 DNA完整性检测方法
        4.5.4.2 PCR扩增结果鉴定
        4.5.4.3 构建测序系列曲线图
        4.5.4.4 多样性统计图
        4.5.4.5 16s菌落比例丰度占比柱形图
        4.5.4.6 构建进化树图
        4.5.4.7 绘制主成分分析图
        4.5.4.8 绘制主成分分析箱线图
        4.5.4.9 构建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和展望
        5.2.1 创新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5)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产品概述
        1.1.2 水产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1.1.3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
        1.1.4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与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国内外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情况
        1.2.2 国内外针对水产品微生物污染采取的措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性
第二章 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
    2.1 市售水产品抽检项目与检测标准
        2.1.1 样品采集
        2.1.2 检测项目与检测标准
        2.1.2.1 检测项目
        2.1.2.2 检测标准
        2.1.2.3 统计学处理
    2.2 市售水产品抽样检测结果与分析
        2.2.1 总体检测情况
        2.2.2 水产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情况
        2.2.3 水产品中各类病原菌检测情况
        2.2.4 不同来源水产品微生物检测情况
        2.2.5 不同处理方式水产品污染情况
        2.2.6 不同区域生食水产品病原微生物各项目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市居民对生食水产品危害知晓率的调查
    3.1 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3.1.1 问卷调查
        3.1.2 质量控制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总体调查情况
        3.2.2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性别年龄关系
        3.2.3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关系
        3.2.4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收入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根源及解决策略分析研究
    4.1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途径及根源
        4.1.1 养殖过程中污染
        4.1.2 加工过程中污染
        4.1.3 运输过程中污染
        4.1.4 销售过程中污染
    4.2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成因
        4.2.1 养殖过程中污染成因
        4.2.2 加工过程中污染成因
        4.2.3 运输过程中污染成因
        4.2.4 销售过程中污染成因
    4.3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4.3.1 养殖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1.1 消毒剂
        4.3.1.2 抗生素
        4.3.2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3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4 销售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5 相关监管部门发挥作用
    4.4 本章小结
        1.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途径
        2.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成因
        3.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第五章结论
    1.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抽样检测情况
    2.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情况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3. 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对于生食水产品危害了解情况调查表
致谢

(6)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7)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场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屠宰链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河南省猪源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8)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预制培养基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沙门氏菌简介
        1.2.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2.2 沙门氏菌致病性
    1.3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国标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3 免疫学方法
        1.3.4 生物传感技术
        1.3.5 快速检测测试片法
    1.4 沙门氏菌快速测试片原理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标准菌株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样本
    2.2 试验方法
        2.2.1 测试片制备
        2.2.2 试验条件
        2.2.3 菌种活化
        2.2.4 营养物质优化
        2.2.5 促进剂优化
        2.2.6 抑制剂优化
        2.2.7 显色底物剂量的确定
        2.2.8 测试片的验证
        2.2.9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营养物质对沙门氏菌菌落总数的影响
        3.1.1 蛋白胨单因素试验结果
        3.1.2 酵母浸粉单因素试验结果
        3.1.3 氯化钠单因素试验结果
        3.1.4 葡萄糖单因素试验结果
        3.1.5 营养物质正交试验结果
        3.1.6 营养物质最佳浓度组合的确定及验证
    3.2 不同促进剂对沙门氏菌菌落总数的影响
        3.2.1 碳酸钙单因素试验结果
        3.2.2 丙酮酸钠单因素试验结果
        3.2.3 硫酸镁单因素试验结果
        3.2.4 烟酰胺单因素试验结果
        3.2.5 促进剂正交试验结果
        3.2.6 促进剂最佳浓度组合的确定及验证
    3.3 不同抑制剂对沙门氏菌菌落总数的影响
        3.3.1 牛胆盐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新生霉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3.3.3 脱氧胆酸钠单因素试验结果
        3.3.4 抑制剂正交试验结果
        3.3.5 抑制剂最佳浓度组合的确定及验证
    3.4 显色底物单因素试验结果
    3.5 测试片验证试验结果
        3.5.1 生长率
        3.5.2 特异性
        3.5.3 检测时间
        3.5.4 稳定性
        3.5.5 检测结果相关性
        3.5.6 食品样品检测
第4章 讨论
    4.1 测试片基础培养基筛选试验分析
    4.2 测试片显色底物浓度筛选试验分析
    4.3 测试片预制培养基验证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酸胁迫耐受规律及其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冷冻食品及其致病菌安全问题
    1.2 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致病菌
        1.2.1 亚致死损伤的食源性致病菌的修复机制
        1.2.2 luxS基因在亚致死损伤致病菌修复中的作用
    1.3 有机酸分类及抑菌机理
    1.4 转录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胁迫耐受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技术
        1.4.2 转录组学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冷冻致亚致死损伤及修复规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菌悬液及-18℃冷冻处理细胞的制备
        2.2.4 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对NaCl的耐受性
        2.2.5 不同pH值下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和突变株△luxS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luxS基因缺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冷冻致亚致死损伤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修复规律的测定
        2.2.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luxS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在TSA-YE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2.3.2 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对氯化钠的耐受性
        2.3.3 不同pH值下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和突变株△luxS的生长曲线
        2.3.4 luxS基因缺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冷冻致亚致死损伤及修复规律
        2.3.5 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修复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luxS基因缺失对冷冻致亚致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pH有机酸及真实果汁食品中修复的规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菌悬液的制备
        3.2.4 冷冻细胞对不同酸的耐受性
        3.2.5 耐酸性试验MIC和MBC的测定
        3.2.6 不同浓度有机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活曲线
        3.2.7 突变株△luxS的果汁存活研究
        3.2.8 透射电镜观察抗坏血酸(处理20 min)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对不同酸的耐受性
        3.3.2 luxS基因缺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与野生型菌株的耐酸性比较
        3.3.3 不同浓度有机酸对冷冻致亚致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活曲线
        3.3.4 luxS基因缺失对冷冻致亚致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果汁食品中修复的影响规律
        3.3.5 抗坏血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野生菌和突变株的超微结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和突变株△luxS冷冻致亚致死细胞在抗坏血酸中修复的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细菌培养条件及冷冻处理过程
        4.2.4 抗坏血酸溶液的制备
        4.2.5 抗坏血酸处理样本的制备
        4.2.6 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4.2.7 转录组测序和生物学分析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uxS基因缺失对冷冻致亚致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抗坏血酸溶液中的失活曲线的测定
        4.3.2 RNA测序数据分析:质量控制,装配和映射
        4.3.3 差异表达基因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途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和展望
        5.2.1 创新点
        5.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ABSTRACT

(10)山西省2010—2016年九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情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类别食品中检出情况
    2.3 肉与肉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2.4 米面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2.5 餐饮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2.6 豆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3 分析

四、绍兴市售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从养殖到餐桌环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调查[J]. 吕晓华,罗丽,何梦如,周旎,李晓辉. 现代预防医学, 2021(20)
  • [2]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现状[J]. 刘保光,谢苗,董颖,郑关民,梅雪,贺丹丹,胡功政,许二平.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4)
  • [3]2017~2019年福建省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J]. 林碧莲,柯振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3)
  • [4]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侯金会.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5]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D]. 吴佳逸.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6]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7]河南省生猪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及沙门氏菌耐药分析[D]. 吴秋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8]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测试片预制培养基的研发[D]. 祝朝霞.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9(06)
  • [9]冷冻致亚致死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酸胁迫耐受规律及其调节机制[D]. 杨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山西省2010—2016年九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监测[J]. 宋晓红,刘晔,乔玫,赵英芳,张亚增,史俊丽.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9(02)

标签:;  ;  ;  ;  ;  

绍兴市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