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

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

一、切实加强私营企业女工劳动保护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意宁[1](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纺织工会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上海市纺织工会是上海纺织工人的群众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纺织工人作为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彻底的群体,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任。在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纺织工人组织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的政治地位迎来了历史的转变,上海纺织工人作为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之重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纺织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工人恢复与发展生产并发动职工参与重大政治活动,巩固与维护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随着批判工团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浪声迭起,上海市纺织工会的自身独立性逐渐缺失并与工会的本质渐行渐远,值得反思。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途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纺织工人组织的发展情况做了概述,然后从社会发展和理论依据两方面总结上海市纺织工会成立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上海市纺织工会的成立过程及部门设置情况。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上海市纺织工会的主要工作和履职情况,包括推进群众生产工作、工会的劳动保护工作、协调劳资关系、教育工作和自身建设。第三章详细描述了上海市纺织工会发动与组织群众参与的重大政治活动,包括参与抗美援朝运动、参与民主革命运动、参与“三反”“五反”运动及参与“一化三改造”。第四章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纺织工会的工作成效与经验教训,总结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上海市纺织工会缺乏自身独立性而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启示。

张小宝[2](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李宇楠[3](2019)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依靠的主要力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民党、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及某些官僚政客就已经注意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展现,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即是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重视的体现。本文对1920年代召开的前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进行了追溯,对其召开的历史背景、通过的主要文件、会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的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了深度考证和分析,以便为接下来关于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会议议程及其历史意义做好扎实的铺垫。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详细考证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事宜,参会的重要领导人,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议程,以及会议做出的重要决策,如加入世界工会联合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工人权益的相关规定等,全方位的考证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本文重点所在。在前面考证的基础上,首先,将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与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在经济、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以提高对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认识与了解。通过与前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比较,本次劳动大会在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保障工人的权益方面作了更多努力。其次,与国民党对待工人阶级的态度及政策对比,突出中国共产党对工人政策的正确性。文章最后明确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意义和成就。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于解放战争时期,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时隔19年召开的又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指导思想、组织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全国工人阶级赋予大会的历史使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在当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一,明确工人的地位与保障工人的权利;其二,推动了解放战争进程的顺利进行,加速了蒋介石政府的覆灭;其三,加强了中国工人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的联系。总之,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工人前行的道路。

门世恩[4](2019)在《建国初期武汉纺织工人状况研究(1949-1957)》文中认为

李乾坤[5](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王毅[6](2019)在《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指出苏南是全国最古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890年就有了由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的近代工业。一战期间,苏南纺织工业初具规模。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并策动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行经济掠夺,民族纺织工业饱受摧残,民族资产阶级面对日军压力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策略。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空虚,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接踵而至便是官僚资本集团对民族纺织工业的压榨。1949年2月至4月,江苏地区相继解放后,民族纺织工业面临着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原料不足、资金不足、销路呆滞、资本家消极观望是恢复纺织工业生产的四大阻碍,中共一方面向资本家宣传保护和扶持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人民银行和国营建中贸易公司进行资金、原料援助,同时鼓励植棉养蚕,纺织工业逐渐好转。为将私营纺织企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实现对私营企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苏南各地政府按中央指示,通过收购批购、加工订货、统购统销、联营联购等国家资本主义初中级形式对私营纺织企业进行了改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发展,资本家追求利润、反抗国营经济领导的行为愈加明显,并出现了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为打击资本家的非法活动,中共领导工人群众开展限制与反限制斗争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也使资本家深刻认识到自身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为公私合营打下了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苏南地区根据中央给予江苏地区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指示,开始有计划地改造私营纺织企业。1954年苏南地区第一批共计11个大型私营纺织企业率先合营;1956年1月,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地推动下,苏南地区进入全行业合营的高潮,到4月,苏南地区基本完成了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苏南纺织工业合营过程中,公私企业之间存在着三个斗争焦点,第一个集中体现在对市场控制权的争夺上,第二个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斗争上,第三个体现在以资本和利润为核心的工缴货价问题上。全行业合营后,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经济改组和生产改革、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对资方人员安排和改造等对合营企业的双重改造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职工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企业管理上,废除搜身制;废除把头制度;进行工时改革,实行“三班制”;贯彻婚姻法;建立各级党、团、工会组织,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在企业生产上,从技术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四大方面进一步改革,形成了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模式,使纺织企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在工人物质文化生活上,从实施劳保条例、改革工人工资、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四个方面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教育条件和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对私营纺织企业的全面改造。通过对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迁,资本家与私营企业一样以“五反”运动为节点都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对中共政策由“五反”前的动摇、应付和不满,到“五反”后的主动或被动的、积极或消极的配合和接纳。苏南纺织工业在改造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由单个大型企业合营逐步过渡到纺织行业合营;二是合营准备工作分三步展开;三是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改造同时进行。苏南纺织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领导思想的急躁冒进和右倾畏难情绪并存;企业合营的配套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对私方人员安排工作存在偏差等方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领导层将改造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争论上升为党内政治路线斗争,并一定程度上同社会阶级斗争混同一起;过度追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集中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基本制度上的不同,没有深化认识到两者在具体体制方面的相通性。

于雯雯[7](2018)在《建国初期私营企业工人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9-1956) ——以苏州鸿生火柴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是政权稳固的基础与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工人间长期疏离的关系状态、工人阶级意识的薄弱和思想政治情况的复杂,令中共依靠工人阶级开展城市工作的政策遭遇很大挑战,这一矛盾直接推动了新政权对工人的改造。本文以民族资本家刘鸿生早年创办的苏州私营鸿生火柴厂为中心,运用档案文献,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建国初期中共对私营企业工人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希望透过鸿生火柴厂的个案分析,对中共如何在几乎是文盲且思想混乱的工人中构筑起意识形态认同及其效果有所说明,揭示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全文分为三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对鸿生火柴厂的兴革、解放前后工人的生存情况、中共接管之初面临的困难以及中共争取工人认同的政治考量作一背景介绍。重点叙述身处政权更替的历史大变革时代,私营企业工人生存状况的艰辛、思想政治情况的复杂以及中共争取工人的动机和期待。第二章讲述新政权通过平稳物价、维持生产、救济失业工人、调整工资、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劳动保护机制,保障工人的基本利益需求,初步取得工人的认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工人的生活水平较解放前有了一定提高,但我国当时落后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物质条件短时间内不可能获得显着改善,工人的翻身感主要还是得益于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共为将工人塑造成意识形态需要的新式劳动者,从政治地位、工会组织、民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等多方进行改造和动员,成为塑造工人政治认同的主要手段。第四章主要是结合政治认同理论分析中共引导建构的效果,包括工人们心理上形成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以及行为上出现积极的政治服从,中共成功塑造出一批思想进步、生产积极的新式社会主义劳动者。

闫景斌[8](2017)在《新中国初期工人劳动保护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工人劳动保护为研究对象,以劳动保护为切入点,梳理工人劳动保护情况的演变,探讨中国共产党、工人、企业三者在劳动保护过程中的关系,总结新中国初期工人劳动保护的经验,分析其不足,以期为当今社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益借鉴。第一部分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劳动保护政策及其演变。这一时期是中共劳动保护的开创和发展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劳动保护政策也不断调整。但由于根据地工厂规模较小且比较分散,工人数量也相对较少,劳动保护政策主要在根据地实行。中共的劳动保护政策无法在全国实施。在国统区,中共为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组织工人罢工等形式,争取提高工人劳动保护待遇。在实施劳动保护过程中,中共的劳动保护政策深受苏联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影响。期间一度出现“左”的劳动保护政策,严重影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并对根据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这些经验教训为建国后实施新的劳动保护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劳动保护的开展情况。这一时期,工人身份、地位均发生变化,工人阶级成为国家领导阶级,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对中共来说,工人劳动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经验不足等,工人伤亡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工人罢工、闹事等极端现象。工人劳动保护工作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工人劳动保护,减少工人伤亡,中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制定《劳动保险条例》、完善劳动保护制度、设置劳动保护专职机构等,加大对工人劳动保护的管理、监督力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工人劳动保护,但囿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多问题。中共围绕劳动保护工作,不断探索与完善。论文选取煤矿这一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煤矿行业是工人伤亡事故高发的行业,选取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同时对女工、学徒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这一群体劳动保护的特殊性,分析其不足,总结其经验并予以借鉴。

苏映宇[9](2016)在《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文中认为尊重劳动,保障劳动者权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探索。女性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劳动权益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近年来,尽管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无论是研究题域还是问题的把握都存在盲点。主要的不足:一是较多借助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及女权主义等理论分析框架,缺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分析视角,弱化了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实解释力;二是较多关注一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甚少从城镇化视角考察女性农民工的特殊劳动境况,难以真实反映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状况。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梳理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和劳动权益论述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探索与实践。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承、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在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作为卓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把女性农民带入了劳动力市场,也改变了传统女性农民的劳动形态。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不仅表现在劳动关系下的个体或集体领域,还表现在特殊劳动保护,土地权益等领域。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强化劳动保护的性别意识。一方面,要重视和尊重女性农民工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劳动主体地位,以尊重劳动、保障劳动权为要旨,促进性别和谐的劳动关系构建;另一方面,要从女性农民工的劳动特质出发,持续探索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完善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策略。

梁丽辉[10](2012)在《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初期的革命活动也曾以开展工人运动为主,但大革命失败以后,迫于国内形势,不得不转战农村二十多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依靠工人发展生产成为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依靠工人?刘少奇提出三个办法:“尽可能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勿使之过低”,“深入广泛地教育工人”,“组织工人”。建国以后,以此方针为指导,共产党开始对工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本文以天津工人为中心,利用档案资料,从社会史研究视角来探讨建国初期共产党是如何组织教育工人,使工人的生产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人又是如何参与这一过程,影响自身变迁的。换言之,本文从工人与共产党互动的角度,探讨工人变迁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对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影响,再现工人变迁过程的复杂性与真实性,以及共产党改造社会的艰难与曲折,进而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与伟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工人的变迁过程。一、工人的政治生活。工人的政治生活是新中国新工人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共产党教育工人、组织工人的重要举措与成果。通过政治学习、政治运动的开展,工人旧的个人关系网被割裂,新的人际关系、阶级意识形成。通过加入工会、入团入党,工人被组织起来,开始向新政权、共产党靠拢。这就为工人的生产劳动打下了基础。二、工人的生产劳动。工厂通过民主改革,废除了旧的管理制度,工人开始参与工厂管理,这是工人当家作主的一个主要体现,也是工人劳动观念改变、劳动竞赛开展的前提。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时间的调整、劳动保护的加强以及劳动纪律的巩固也为劳动竞赛做铺垫。劳动竞赛的开展是本章的中心。这是新中国新工人的又一显着特征,是工人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引导工人的主要体现。通过竞赛,工人传统的劳动观念改变,“劳动光荣”成为主流观念。三、工人的物质保障。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是共产党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的途径之一。工资收入是工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两次大规模的工资改革与调整,废除了旧的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初步贯彻了“按劳取酬”原则,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福利政策、劳动保险的实施,又间接增加了工人收入,为工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四、工人的文体活动。通过识字运动,工人分享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文艺方针使得具有政治色彩的文艺活动成为工人文艺的主流,但传统观念和工人的行动选择又影响着文艺内容与形式的调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工人体育开展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具有促进生产发展的政治取向。广播体操的开展是全民健身的前奏,工人的接受却经历了一个并不顺畅的过程。五、工人的婚姻家庭。《婚姻法》和《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工人婚姻家庭变迁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贯彻婚姻法运动,基本废除了强迫包办、男尊女卑的旧婚姻制度,工人中普遍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新型婚姻家庭观念。总而言之,天津工人通过共产党的组织教育,聚拢在共产党的周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生产,使共产党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工人也经历了新旧更迭中的巨变,成为新中国的新工人。

二、切实加强私营企业女工劳动保护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实加强私营企业女工劳动保护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纺织工会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上海市纺织工会的历史背景与成立
    一、上海市纺织工会成立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纺织工人组织沿革
        (二)上海市纺织工会成立的重要性
    二、上海市纺织工会的建立及组织沿革
        (一)上海市纺织工会的筹组过程
        (二)上海市纺织工会的下属行业及部门设置
第二章 上海市纺织工会的主要工作和履职情况
    一、推进群众生产工作
        (一)开展棉纱增产与劳动竞赛
        (二)推广先进工作法与技术革新运动
        (三)推选与培育劳动模范
    二、加强劳动保护工作
        (一)救济失业和困难职工
        (二)加强安全生产与卫生工作
        (三)完善劳保组织与劳动保险
        (四)维护女工权益
    三、协调劳资关系
        (一)帮助调整劳资关系
        (二)协助处理劳资纠纷
    四、举办教育活动
        (一)政治思想教育
        (二)文化知识教育
        (三)职业技术教育
        (四)女工干部教育
    五、自身建设
        (一)明确工会的主要任务
        (二)建立健全基层组织
第三章 上海市纺织工会参与重大政治活动
    一、参与抗美援朝运动
        (一)开展抗美援朝教育工作
        (二)推行爱国公约与捐献运动
        (三)成立爱国增产节约捐献检查工作组
    二、参与企业民主改革运动
        (一)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三、参与“三反”“五反”运动
        (一)国营企业的“三反”运动
        (二)私营企业的“五反”运动
    四、参与“一化三改造”
        (一)监督与管理私营企业
        (二)逐步推进公私合营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纺织工会的工作成效与经验教训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市纺织工会的工作成效与工作特点
        (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生产为中心开展工作
        (二)以完成重大政治任务来推动生产
        (三)重视女工权益及相关福利事业
        (四)在各项工作中贯穿思想教育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区纺织工会工作的不足与教训
        (一)工会与行政关系有待改善
        (二)工会与工人关系不够融洽
    三、对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启示
        (一)推动工会政治性、群众性和自主性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工会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合理化
        (三)在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同时展现自身工作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学者对中国工人运动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工人运动的研究
        (三) 国内关于全国劳动大会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一、前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历史回顾
    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原因
第二章 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
    一、大会筹备事宜
    二、会议议程及其重要决策
        (一) 确立了工人运动的总任务和不同区域内的工人运动任务
        (二) 决议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
        (三) 决定加入世界工会联合会
        (四) 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
    一、与前五次劳动大会的比较
        (一) 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参会人员结构
        (二) 劳动大会的会址选择
        (三) 会议中心任务与内容不同
    二、与国民党劳动大会对比
第四章 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评析
    一、第六次劳动大会的成就
        (一) 明确工人的地位与保障工人的权利
        (二) 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影响
        (三) 加强了国际与国内工人运动的联系
    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49年前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苏南地区近代化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南纺织工业
第二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造
    第一节 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
    第二节 中共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政策
    第三节 对纺织工业的合理调整
    第四节 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和“五反”运动的开展
第三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完成
    第一节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与贯彻
    第二节 大型纺织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节 纺织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四节 全行业合营过程中几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社会生活的演变
    第一节 企业的各项民主改革
    第二节 企业生产管理的演变
    第三节 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演变
第五章 历史的审视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民族资产阶级心理的变迁与重建
    第二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改造的特点
    第三节 成就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7)建国初期私营企业工人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9-1956) ——以苏州鸿生火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二) 关于工人群体相关问题研究
        (三) 苏州鸿生火柴厂的相关研究情况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国初期鸿生火柴厂工人政治认同建构的背景
    一、鸿生火柴厂的基本情况
        (一) 鸿生火柴厂的历史沿革
        (二) 工人构成分析
        (三) 工人的生存状况
    二、接管鸿生火柴厂之初面临的困难
        (一) 企业运营艰难,劳资关系紧张
        (二) 政社情况复杂,工人阶级意识薄弱
    三、中共争取工人认同的政治考量
第二章 保障工人物质利益需求——把握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
    一、平抑物价,维持生产
    二、救济失业工人
    三、调整工资,建立工资制度
    四、建立劳动保险制度,改善福利
    五、建立劳动保护机制
        (一) 劳动保护
        (二) 女工工作
第三章 建立组织依托,培养阶级意识——政治认同确立的主要途径
    一、确立工人领导地位
    二、改组工会
    三、进行民主改革,增强阶级友爱
        (一) 剔除“反革命势力”
        (二) 强化工人内部团结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 日常宣传教育中的政治认同
        (二) 诉苦——政治认同的重要技术动员手段
    五、生产中有政治
第四章 鸿生火柴厂工人政治认同构建的效果
    一、身份认同形成
    二、意识形态认同初步形成
    三、积极的政治服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中国初期工人劳动保护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劳动保护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工人的劳动保护
    第二节 评析
第二章 劳动保护中的问题及措施
    第一节 工伤事故多发
    第二节 劳动保险工作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机构与制度建设
第三章 煤矿业工人的劳动保护
    第一节 煤矿业劳动保护概况
    第二节 事故增加及原因
    第三节 减少事故的措施
第四章 女工及学徒工劳动保护情况
    第一节 女工的劳动保护
    第二节 学徒工的劳动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工人劳动保护大事记(1949—1956)
后记

(9)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探略
        一、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当代意蕴
        二、恩格斯对劳动问题的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三、列宁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及现实价值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三、启示与思考
第二章 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
        一、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的状况与城乡劳动力流动:1949—1977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演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1978—至今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流变
        一、农民工个体劳动权益状况
        二、农民工集体劳动权益状况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与断裂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境遇
        二、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特质
第三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农民工就业状况的性别比较
        二、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困境
    第二节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现实考察
        一、个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状况
        二、特殊劳动保护的实现情况
        三、集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现状
        四、土地权益的保障状况
    第三节 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讨论
        一、劳动权益的微观影响因素及测量
        二、劳动权益的宏观影响因素及测度
        三、关于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讨论
第四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复杂处境
        一、次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女性农民工供给的矛盾
        二、次级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制约
    第二节 劳动赋权与赋能双重不足和制度障碍
        一、生存型劳动赋权的局限
        二、发展型劳动赋能的缺失
        三、劳动维权的制度性障碍
    第三节 特殊劳动保护与不当劳动保护
        一、特殊劳动保护与女性农民工就业成本悖论
        二、不当劳动保护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第四节 土地制度对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的侵损
        一、女性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
        二、土地流转与女性农民工非稳定性就业的潜在矛盾
        三、土地制度失当与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受损
第五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第一节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一、构建以尊重劳动为宗旨的和谐劳动关系
        二、构建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关系
        三、构建以促进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完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劳动赋权的制度设计
        二、建构劳动赋能的政策体系
        三、建立适合女性农民工的维权工作机制
    第三节 给予女性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与适当劳动保护
        一、平衡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与特殊劳动保护的关系
        二、合理分解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用工成本
        三、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监督和规制
    第四节 切实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一、强化政府在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保障中的责任
        二、落实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三、促进女性农民工平等获得土地使用权
    第五节 建立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治环境
        一、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策略
结论
附录1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选摘)
附录2 受流动影响人员附卷(选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工人的政治生活
    第一节 工人的政治学习
        2.1.1 工人的政治启蒙学习
        2.1.2 工人的系统政治学习
        2.1.3 工人政治学习的成效
    第二节 工人的政治运动——以抗美援朝为例
        2.2.1 工人对抗美援朝的态度
        2.2.2 共产党对工人的宣传动员
        2.2.3 工人对抗美援朝态度的转变
    第三节 工人的工会组织
        2.3.1 解放前天津工会组织概况
        2.3.2 解放后工会职能的转变
        2.3.3 入会与退会:工人应对工会转型
    第四节 工人的党团组织
        2.4.1 解放前天津共产党组织发展概况
        2.4.2 解放后天津工厂中党组织的公开
        2.4.3 工人党团组织的发展
第三章 工人的生产劳动
    第一节 工厂的民主改革与管理
        3.1.1 工厂的民主改革
        3.1.2 工人参与工厂管理
    第二节 工人的日常生产劳动
        3.2.1 劳动条件的改善
        3.2.2 劳动时间的调整
        3.2.3 劳动保护的加强
        3.2.4 劳动纪律的巩固
    第三节 近乎常态的非常态生产——劳动竞赛
        3.3.1 工人系列劳动竞赛的开展
        3.3.2 工人对劳动竞赛的看法及其转变
        3.3.3 工人劳动竞赛的成效与问题
第四章 工人的物质保障
    第一节 工人的工资
        4.1.1 工人历次工资改革与调整
        4.1.2 工资改革与调整过程中工人的思想及行动
        4.1.3 工资改革与调整的成效与问题
    第二节 工人的福利待遇
        4.2.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福利概况
        4.2.2 建国后有关工人的福利政策
        4.2.3 工人的集体福利设施及困难补助
    第三节 工人的劳动保险
        4.3.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劳动保险概况
        4.3.2 解放后工人的劳动保险待遇
        4.3.3 工人劳动保险待遇的申请与支付
        4.3.4 工人劳动保险的成效与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人的文体活动
    第一节 工人的文化学习
        5.1.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文化状况
        5.1.2 工人识字运动的初步开展
        5.1.3 “速成识字法”在工人中的推行、偏差及纠正
        5.1.4 工人识字运动的成效与问题
    第二节 工人的文艺运动
        5.2.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文艺活动
        5.2.2 共产党“新文艺”——“农民文艺”入津与下厂
        5.2.3 工人文艺运动的开展
        5.2.4 文艺运动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与党的政策调适
    第三节 工人的体育运动
        5.3.1 工人体育运动的开展
        5.3.2 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工人与共产党的互动
        5.3.3 工人体育运动的成效及问题
    小结
第六章 工人的婚姻家庭
    第一节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婚姻家庭
        6.1.1 婚姻状况
        6.1.2 家庭关系
    第二节 工人践行婚姻法
        6.2.1 婚姻法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
        6.2.2 自由的困惑与不自由的抗争:婚姻法颁布后工人的行动选择
        6.2.3 角色纠结:婚姻法颁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6.2.4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第三节 工人新式婚姻家庭的确立
        6.3.1 新式婚姻
        6.3.2 新式家庭
        6.3.3 新女工
    第四节 工人婚姻家庭之变革任重而道远
        6.4.1 封建主义婚姻家庭观念仍然存在
        6.4.2 资产阶级恋爱观正在滋长
        6.4.3 工人婚姻家庭变革不彻底之原因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切实加强私营企业女工劳动保护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纺织工会研究(1949-1956)[D]. 张意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研究[D]. 李宇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建国初期武汉纺织工人状况研究(1949-1957)[D]. 门世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王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建国初期私营企业工人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9-1956) ——以苏州鸿生火柴厂为例[D]. 于雯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新中国初期工人劳动保护研究(1949-1956)[D]. 闫景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7)
  • [9]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的思考[D]. 苏映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10]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D]. 梁丽辉.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