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黄酮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云南黄酮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一、云南黄素馨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圣倩倩[1](2019)在《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大气二氧化氮(NO2)排放量日益增加,利用植物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国际上迅速发展的前沿性研究。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其环境质量对市民的生活影响重大。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已建成的绿地在消减道路环境空气污染方面,有何实质性的贡献?比如,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道路绿地、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不同生命周期的植物群落、不同年周期的道路绿地,不同数量的植物配比,等等,对降低道路环境污染有何差异?植物在道路绿地中发挥降低污染这个重要的生态功能的机理又是什么?这些以实践提问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是本研究立意的本质之所在。本研究在分析近6年(2013年1月到2018年7月)南京市城区道路NO2等污染物的基础上,对污染物浓度排序前列的4条道路(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和江北大道),进行实地监测,分析NO2、氮氧化物(NOx)和NO2/NOx的周变化与日变化,得出NO2是道路交通主要污染物的结论。利用无人机采集道路绿化相关数据,探讨4条道路绿地的群落组成、植物三维绿量与NO2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在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与实践,选取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采用实验室人工熏气的方法,研究园林植物对NO2的伤害症状及伤害指数,分别筛选出伤害指数较小的木本植物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和中等的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并以此作为典型植物,以高浓度NO2为胁迫条件,设计了不同时间段处理的人工熏气试验;研究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为NO2污染区及潜在污染区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及科学培养与推广观赏鹅耳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实地调研,研究了南京市近6年大气NO2等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污染物浓度月均值变化分析基础上,发现NO2污染物每年9月份到翌年1月份呈现上升趋势,翌年1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高,从2月份到8月份NO2污染物呈现下降趋势,8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低,道路NO2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植物的年周期有一定的吻合度。4条道路与南京市气象中心公布的对应时段NO2浓度周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实地监测的方法与技术比较标准,监测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NO2与NOx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随NO2浓度的增加,NOx的浓度也增加。4条道路NO2和NOx污染物浓度高低排序依次为,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中山北路。4条道路的NO2/NOx周均值为75.25%,NO2在所有的NOx中比例最高。道路环境中机动车辆产生并排放的尾气主要为NOx,NO2视为道路环境主要污染物。2、从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三维绿量视角,评价南京市城区NO2污染物浓度排名前列的4条道路空气污染状况,探究道路绿地植物对NO2污染物的消减能力。研究表明:部分道路NO2污染物浓度随着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大小排序依次为,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其中,中山北路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最大,NO2污染物浓度最低。3、以城市道路绿化实际应用为依据,对江苏省境内常用的道路绿化植物进行了梳理、整理和比较,筛选出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设计了实验室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为72h,研究了38种园林植物对NO2胁迫的伤害症状和伤害指数。结果表明,乔木中欧洲鹅耳枥伤害指数最小,为13.53%;灌木中夏蜡梅伤害指数最小,为8.53%;草本中金边菖蒲伤害指数最小,为1.47%。4、选取伤害指数排序最小和中等的木本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作为典型植物,研究二者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试验设计了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分别为胁迫零点(0h)、1h、6h、12h、24h、48h、72h,熏气后于室温条件下进行30d的自我恢复,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测定两种鹅耳枥幼苗叶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及N素代谢酶活性等,结果表明:(1)形态和生理变化:NO2胁迫后,形态变化显示,处理72h后,欧洲鹅耳枥一半以上叶片变黄,而普陀鹅耳枥全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欧洲鹅耳枥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数据显示其出现的伤害反应迟,普陀鹅耳枥出现的伤害反应早;欧洲鹅耳枥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值高于普陀鹅耳枥;欧洲鹅耳枥比普陀鹅耳枥产生的膜脂过氧化反应更加稳定。说明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耐受性更强。而高浓度NO2胁迫对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造成的伤害是可逆的,是可以通过自身代谢恢复到原有生长水平的。(2)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NO2胁迫后,欧洲鹅耳枥的叶绿素含量呈现稳定持续性下降,引起光合作用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光响应曲线变化,随着NO2胁迫时间的延长,48h NO2胁迫后普陀鹅耳枥的叶片发黄,叶绿素含量降低,其光响应曲线的净光合速率呈现负值,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而欧洲鹅耳枥的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变化更规律,适应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光合日变化,其中欧洲鹅耳枥的双峰型变化更规律,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表明欧洲鹅耳枥在较宽泛的光照强度下能够正常生长。欧洲鹅耳枥与普陀鹅耳枥1h的NO2处理组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增加,在处理的6h,仅欧洲鹅耳枥的Fv/Fm值增加,PSII活性增强,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增多,说明欧洲鹅耳枥能够在NO2胁迫下有序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耐受性更强。(3)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下,欧洲鹅耳枥幼苗叶片N素含量显着提高,N素升高值高于普陀鹅耳枥。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硝酸还原酶(NR)活力与硝态氮(NO3-N)供应量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于普陀鹅耳枥,推测认为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能够产生稳定的应急反应,NR活力增强,提高NO3-N含量,有机体内转化为氨态氮,再合成蛋白质,完成N同化过程,适应性更强,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综上所述,与普陀鹅耳枥相比,欧洲鹅耳枥对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的耐受性更强。同时,这种NO2胁迫对植物产生的伤害作用,在停止NO2胁迫后于室温下可自我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本研究弄清了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进一步完善了江苏省常见的道路绿化抗性园林植物名录,验证了城市道路绿地对交通污染消减的理论,为科学选择、应用园林植物,优化城市建成区道路植物配置和道路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试验和实践依据。城市道路绿地降低污染的生态功能发挥效率,影响因素很多,应对其植物群落的构成、方位等进行综合考量,也是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荆玲侠[2](2019)在《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29份素馨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素馨属[Jasminum]隶属于木犀科[Oleaceae]素馨亚科[Jasminoideae],该属植物因花形优美,且多具芳香性,观赏价值高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目前有关素馨属植物在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在品种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表型性状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9份素馨属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为素馨属材料的品种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表型性状基本统计结果表明:素馨属材料各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为23.81%-88.08%,说明供试材料表型性状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对素馨属材料花部和叶部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花部性状归于四个主成分中,其中花瓣数量、花苞直径、百花重和花序类型等性状在主成分分析中的贡献值最大;9个叶部性状归于三个主成分中,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脉数量和叶柄长度等性状的贡献值最大。这些表型性状在素馨属材料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花部和叶部性状综合分析,筛选出综合特性最好、观赏价值最高的素馨属材料为13号虎头茉莉。2.素馨属材料表型聚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为15处,可以将供试材料聚为三大类群,花苞直径、百花重以及花冠筒长度等性状是表型聚类的主要依据。3.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素馨属植物基因组DNA,获得了纯度高、质量好的DNA模板,能满足后续ISSR-PCR扩增的要求。采用单因素和L166(45)正交设计获得了素馨属材料25μL最佳反应体系:dNTPs0.110mmol/L、Taq polymerse 2.5 U、引物 0.7μmol/L、Template DNA 2.5 ng/25 ul、Mg2+ 1.0 mnmol/L;利用最佳反应体系,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高、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这8条引物,共扩增出10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多态性比率为98.16%。4.素馨属材料ISSR标记聚类结果表明:素馨属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65-1.000,表明29份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2时,29份供试材料被划分为3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06时,29份素馨属材料被划分为7亚类。5.ISSR聚类分析与表型聚类分析结果在大部分材料间存在一致性:在ISSR标记聚类分析中,1号菊花茉莉、4号越南多瓣茉莉、5号缅甸多瓣茉莉、24号柬埔寨多瓣茉莉和30号狮子头茉莉聚在同一类群中,这与表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对素馨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可行的;ISSR聚类分析与表型聚类分析结果在个别材料间存在差异性:在ISSR标记聚类分析中,13号虎头茉莉和36号泰国虎头茉莉聚在同一个类群中,这与表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原因可能是这两种材料均为虎头茉莉,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但因种源地环境的差异导致两者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差异。

胥爱丽[3](2017)在《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目前扭肚藤治疗腹泻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理不清晰,质量检测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疗效的问题,采用体内、体外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其有效部位,寻找作用通路及靶点;同时,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分离手段和分析技术对扭肚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有效成分单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并建立与疗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考察该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从而实现对扭肚藤全面而系统的药效机理、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研究,为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和扭肚藤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扭肚藤有效部位的提取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提取液回收甲醇并干燥后的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四个提取部位。2.扭肚藤提取部位的药效学研究(1)采用大黄致小鼠腹泻模型,以小鼠6小时内的稀便率为指标,观察扭肚藤提取部位的止泻作用。(2)采用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模型,以小肠全长和炭末推进的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率,观察扭肚藤提取部位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3)采用小鼠扭体法,以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评价扭肚藤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4)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通过测定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腹腔洗液OD值来评价扭肚藤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3.止泻有效部位作用机理研究[1](1)选取4个与腹泻及炎症相关的靶标蛋白——BDNF、p38 MAPK、NF-κB p65、p-p38 MAPK作为测定指标,取大黄致泻实验中各组小鼠的回肠组织作为样本,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对小鼠回肠组织中的靶标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2)根据靶标蛋白测定结果,采用LPS刺激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对扭肚藤甲醇提取物、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的抗炎活性进行筛选。首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提取部位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确定药物安全浓度后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加入药物后的含有p-NF-κB-luc质粒的NF-κB+/+RAW264.7中的荧光值;同时,用Griess法检测野生型RAW264.7(WT)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量,并用RT-q PCR法测定细胞中i NOS m RNA的表达水平。4.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采用系统分离法,综合运用MCI Gel、Diaion HP-20、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扭肚藤的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有效成分单体,并结合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分析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5.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筛选利用LPS诱导的RAW 264.7炎症细胞模型,考察各待测有效成分单体对该细胞中NO的生成和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在化合物的无毒浓度下,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量,同时测定LPS诱导的NF-κB+/+RAW 264.7细胞的荧光值,实现抗炎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6.质量评价研究以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两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指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扭肚藤的U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7.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UPLC-MS/MS)法对大鼠灌服扭肚藤甲醇提取物后血浆样品中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的浓度进行测定,利用BAPP2.0药动学软件对血药浓度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项药动学参数,明确该成分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结果:1.从扭肚藤药材中提取得到甲醇总提取物及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4个不同极性的提取部位。2.大黄所致小鼠腹泻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扭肚藤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小鼠稀便率,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扭肚藤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实验表明,三氯甲烷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高、低剂量组,石油醚提取部位的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新斯的明所致小肠推进亢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镇痛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抗炎实验结果表明,扭肚藤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及甲醇总提取物均能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提示对急性炎性肿胀具有抑制作用;石油醚、三氯甲烷及正丁醇提取部位在高剂量时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提示对炎性过程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扭肚藤三氯甲烷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BDNF、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在大黄致泻小鼠模型回肠组织中的表达量。4.扭肚藤各提取部位浓度低于100μg/m L时,对RAW264.7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细胞存活率在85%以上。三氯甲烷提取部位在无毒浓度范围内可增加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F-κB转录活性及NO生成的抑制率,降低细胞中致炎因子NO的含量,并降低细胞中i NOS的m RNA水平的表达量。5.从扭肚藤的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原儿茶酸甲酯、咖啡酸、咖啡酸甲酯、水杨酸、异香草酸、阿魏酸、咖啡碱、3,6-diisopropylpiperazin-2,5-dione、东莨菪内酯、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4-(3-hydroxy-1-butenyl)-3,5,5-trimethyl-2-Cyclohexen-1-one、3-吲哚甲醛、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咖啡酸甲酯对NF-κB的活性和NO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给药浓度为12.5,25,50μM时,对NF-κB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4.65%、33.44%和36.12%,对NO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9.28%、45.48%和47.89%,且对RAW264.7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7.建立了扭肚藤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10批扭肚藤药材有9批相似度达到了0.9以上;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分别在7.6738.35μg/m L和9.6076.8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1%、99.09%,RSD分别为0.84%、1.25%。8.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口服扭肚藤提取物后,血浆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血浆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在11000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少于15%,其准确性分别在97.54%107.44%和95.98%110.73之间,精密度和准确性较好,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0%,分别为99.45%107.93和100.38%104.52%。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62.03和575.35 ng/m 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25和0.5小时,半衰期T1/2分别为0.75小时和1.32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峰面积AUC0τ分别为290.12和879.85 hng/mL。结论:动物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扭肚藤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的止泻作用较明显,此外还显示出一定的抗炎作用;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体外细胞实验结合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三氯甲烷提取部位是扭肚藤抗炎止泻最主要的有效部位,其次是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两个有效部位均是通过调控NF-κB炎症通路,抑制NF-κB转录因子的活化,在转录水平上抑制i NOS等促炎因子的表达,减少NO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产生止泻的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对有效部位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咖啡酸甲酯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异绿原酸B也显示一定的抗炎活性,是扭肚藤抗炎止泻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机理与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减少NO的生成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活性成分的扭肚藤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扭肚藤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同时,对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能进入体内并被吸收利用而后消除。本研究明确了扭肚藤止泻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为扭肚藤药材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春兰[4](2017)在《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调查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种类和利用特点,探索特定压花花材最佳干燥工艺。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法,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标本、图像资料并进行种类鉴定,针对不同颜色、材质的压花花材进行各种干燥技术、保色技术、漂白和染色技术研究,筛选特定压花花材的最佳干燥、护色保色方案,为压花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推动压花艺术在贵州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调查出干燥花植物材料65科137属160种,其中菊科最多,有21种,占13.1%;其次为蔷薇科,有20种,占12.5%;禾本科12种,豆科9种,其余各科只有15种。花材共有102种,其中红粉色系28种,黄色系23种,白色系和蓝紫色系各21种,多色系8种;叶材共有54种,其中绿色叶类29种,彩色叶类25种;果材12种。2、对13种压花花材的干燥技术进行研究:分别使用6种干燥方法,设置不同干燥温度、不同干燥时间、不同孔径干燥板的处理组合对花材干燥特性和干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含水量的压花花材所适宜的干燥方法不同,花材失水率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干燥板孔径D的增加而增大,采用间歇加热方式,花材干燥所需时间比持续加热要少;熨压干燥法速度最快,其次为微波干燥法,真空干燥法和简易干燥法最慢。干花颜色:真空干燥法最好,微波干燥法和熨压干燥法较好。综合干花品质和干燥时间,13种压花花材最佳干燥处理方法,锦绣杜鹃花瓣:微波火力80%+干燥板孔径D2+干燥(3+0.5)min,雄蕊及萼片为电熨斗4档+干燥2.5min;紫薇:电熨斗3档+干燥3540s;绣球:微波火力80%+干燥2min;牡丹木槿:大花瓣为电熨斗4档+干燥2min;小花瓣为电熨斗3档+干燥8090s;山茶:微波火力80%+干燥3.5min;白花夹竹桃:烘箱50℃+干燥2h;葱兰:烘箱50℃+干燥2.5h;野胡萝卜和一年蓬:电熨斗4档+干燥3min;金丝梅:电熨斗4档+干燥22.5min或微波火力80%+干燥4.5min;金丝桃:电熨斗3档+干燥(3+0.5)min;双荚决明:微波火力80%+干燥2min;金鸡菊:整朵为花材垫棉花或使用微波、电熨斗间歇干燥,花瓣为电熨斗4档+干燥1.5min。3、对4种红粉色系花材进行保色研究:使用2种不同保色剂,设置不同浓度、不同浸泡温度、不同浸泡时间的处理组合对花材保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浸泡或者涂抹保色剂,再结合微波干燥所得干花保色效果最好。其中10%柠檬酸对粉色花材保色效果较好,10%酒石酸对红色花材保色效果较好。其中,一串红最佳保色处理为:10%酒石酸浸泡15min+微波火力100%+干燥30s;锦绣杜鹃为:10%酒石酸浸泡20min+微波火力100%+干燥2min;紫薇为:5%柠檬酸浸泡15min或10%柠檬酸浸泡5min;山茶为:柠檬酸浓度10%+浸泡20min左右,或者浓度15%20%+浸泡时间1520min,再微波火力100%+干燥1min。4、对几种花材漂白研究:使用次氯酸钠、双氧水作漂白剂,设置3个不同漂液浓度、两种不同漂液pH、不同漂白时间的处理组合对花材漂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质地的花材,漂白效果不同。黄色系的金丝桃和金鸡菊不易漂白,粉红色的锦绣杜鹃易漂白。H2O2漂白法漂液pH越高,漂白速度越快,但对花材的损伤越大。两种漂白方法最适漂液浓度,pH=10的NaClO为2%3%,pH=9的H2O2浓度为10%15%,并且NaClO漂白法比H2O2漂白法速度快。压花花材基本漂白金丝桃和金鸡菊需8h以上,锦绣杜鹃需5h。5、对几种压花花材的染色研究:使用4种不同颜色、2种不同浓度的食品色素进行活体吸色,结果表明:花材的染色效果受到花材本身的质地、颜色、结构以及染料性质的影响,4种不同颜色染料上染速度湖蓝色﹥果绿色﹥胭脂红﹥柠檬黄。在一定范围内,染色速度随染料浓度和染色时间的增加而加快,且花材越新鲜、颜色越浅,染色效果越好。花材达到吸色平衡所需时间,金丝桃和金鸡菊为3h,一年蓬为2h,野胡萝卜为1.5h。

铁筱睿,郭雪,李建[5](2015)在《昆明市观赏芳香植物应用现状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昆明市青年路、岔街、金碧路3条街道和宝海公园、昙华寺公园、郊野公园3个公园的观赏芳香类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与城市街道芳香植物应用相比,公园内芳香植物品种的选择丰富多样,形成的景观规模效果较好,植物群落配置层次丰富,搭配科学合理,季节性芳香效果佳,观赏效果好。提出增加应用种类和数量,科学合理地配置,加大栽培、养护和管理力度等建议。

陈翔[6](2014)在《木犀科植物资源及其在福州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福州市建立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构造生态文明城市,对福州市的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根据2002年颁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主要选取了福州市的五大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中的53个样点进行木犀科(Oleaceae)植物调查及分析;以植物学、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园林美学为研究基础,对木犀科植物的生长及应用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获得高分的木犀科植物推荐福州市应用。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资源调查上,福建省拥有的木犀科植物有30种,其中福州市城市绿地中常见栽培使用的木犀科植物共有5属9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女贞(Ligustrum lucidum)、云南黄馨((asminum mesnyi)、小蜡(Ligustrum sinense)、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茉莉(Jasminum sambac)、尖叶木樨榄(Olea ferruginea)、日本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其中桂花使用有四个品种群: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Jingui’)、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Yingui’)、丹桂(Osmanthus fragrans’Dangui’)、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Sijigui’);女贞属常见使用有两个品种: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花叶女贞(Ligustrum sinense ’Variegatum’);日本女贞有一个品种: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 ’Howardii’)。(2)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在五大类绿地的木犀科植物种植进行总结,并对公园绿地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附属绿地中的教育科研绿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绿地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应用种类、种植模式、生态配置方面,结合木犀科植物应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的应用进行分析。(3)对福州市木犀科代表种桂花进行配植的应用分析。从生态配植的角度,对福州市桂花的应用进行总结,结合福州市本土植物的应用,对福州市桂花的应用做出生态配植的推荐。乔木推荐有34种,灌木推荐有32种,地被推荐有15种,观叶植物推荐有12种,观花植物推荐有14种。推荐的植物多为福州市的本土植物或是在福州有稳定景观效果的植物,对福州市桂花的应用意义很大,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景观质量的提升作用很大。(4)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常应用种及品种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木犀科植物品质上总体呈现良好状态,其中评为Ⅰ级的有6个,Ⅱ级的有9个,推荐Ⅰ级的木犀科植物在福州市的应用,Ⅱ级的木犀科植物在福州市应用情况也良好,应当挖掘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为福州市城市绿地添加更多的特色。在资源评价中,准则层评价因子为:观赏特质、生态特质、生长特质及社会特质。其中观赏特质的权重最高,在福州市的木犀科植物中,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是首要条件。(5)针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的应用现状,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的发展提出成立木犀科植物专类园的建议。园区的区域建设建议可划分为:①引种开发区;②应用形式开发区;③生态配植模式开发区。本研究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的应用种类、应用特点、配植模式、发展建议进行总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州市木犀科植物进行景观评价,提出木犀科植物专类园建设的主要建议,对木犀科植物的应用意义重大。

黄琳[7](2013)在《基于宜居性的现代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 ——以南昌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宜居性领域存在着研究空白性的特点。所以寻求住区宜居性的植物景观营造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既往的宜居住区研究,从宜居住区提取安全舒适、人性生态、赏心悦目作为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一级指导原则,扩大了宜居性研究范围,使得从宏观上的宜居城市到中观上的宜居住区、宜居住区外部空间再到微观上的宜居性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成为一个研究体系。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包括宜居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住区植物空间营造、住区植物层次搭配、住区植物季相设计、住区植物品种选择五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共用了五个章节论述了基于现代住区的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第1章是绪论部分。第2章论述了住区宜居性及其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重点探讨了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及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对设计原则的贯彻。第3章进行了南昌住区植物景观的宜居性特征分析。从南昌的地域特点,结合南昌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调研考察南昌两个住区,从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住区植物空间营造、住区植物的层次搭配、住区植物的季相设计、住区植物品种选择5个方面对住区入口绿地、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五种住区用地类型进行植物景观分析。第4章是南昌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从住区入口绿地、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总结其模式。第5章是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研究成果的概括性描述,总结其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为:提出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十四条设计原则。最后总结出南昌住区入口绿地中有中央隔离式、点缀景墙式、植物组群式三种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中心绿地中有疏林草地式、规则行列式、自然组景式三种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组团绿地中有庭院式、围合式、自由式三种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宅旁绿地中有树林式、游园式、组群式三种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道路绿地中有林荫式、群落式、开敞式三种宜居性的植物景观模式。

兰国鹏[8](2012)在《重庆综合医院户外空间植物造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需求愈来愈强烈,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医院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自身环境的建设。植物景观作为医院户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国内外很多研究中已被证明,良好的植物景观和人性化的景观空间对患者的治疗和快速康复及医护人员的压力缓解具有巨大的影响,将成为吸引患者就医、增强市场竞争力、反映医院的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代表性较强的综合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该类医院设施较为完备,服务水平较高,用地规模较大,绿地系统较为成熟,对以后的医院环境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意义。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医院特殊的社会功能与属性决定了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特殊的服务性质、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等特性,也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并探讨了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的构成及类型。(2)人对空间的感知是从与空间的互动中获得的。植物景观是为使用者打造的,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植物造景,医院植物景观的使用者包括患者、探访家属以及医护人员,三者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其差异性,均影响着医院户外空间植物造景的方式方法。(3)从使用者的心理、生理、行为需求以及植物景观的实用性出发,探讨基于康体理疗、视觉观赏、参与体验、医院整体环境背景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意在打造一个能更好地发挥植物景观医疗辅助功能、提高医院环境效益的植物景观空间。(4)通过对重庆四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的实地调研和访问调查,分析与总结现存的共性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以后的医院环境建设或改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王爱芝[9](2012)在《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楸是我国北方珍贵的观花、观叶和观果树种之一,具耐寒性和适应性且兼有木材、药材、水果等多种用途,是一种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优良绿化和经济林树种,尤其适合在冬季寒冷、色彩单调的北方城市内推广栽培。花楸一般采用播种繁殖,但花楸采种母树不足(林内散生),果实收集困难,花楸种子质量差,出种率很低,究其原因为花楸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败育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本项研究,希望通过对花楸开花结实这一系列发育过程的研究来了解花楸的有性生殖过程并从胚胎学、生理生化和环境三个方面了解花楸生殖败育的机制。这一研究不仅对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该树种体胚发生研究中选用适宜发育阶段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提供理论依据,为器官功能特定性和系统发育提供佐证。此外,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并为花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可靠的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楸开花前一年7月末花芽内生长锥可见花序原基的分化,8月中旬花序原基明显凸起发育成为花序团,并且有小花原基的分化,8月下旬可见小花突起;9月下旬芽内有非常明显的花序轴分化,之后花芽进入越冬休眠。开花当年花芽膨大较叶芽早,雄蕊一般为16枚,花药具2个花粉囊,每个囊具1个萌发孔,花粉粒呈三角形,开花后1-2天完全散粉;子房呈花瓶状,2-5心皮,每心室内着生1-2胚珠;花楸果实秋季成熟时呈现桔黄色和桔红色等不同颜色。(2)花楸主要靠风传播花粉,昆虫传粉对坐果率的影响不显着。花楸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有差异,但不是影响其有性生殖的主要原因。不良的气候条件导致花粉生活力迅速下降和传粉者的缺乏是影响该种生殖成功及种群分布的重要原因。(3)花楸属于合点受精。胚发育时,核型胚乳被胚全部吸收而成为无胚乳种子。合子发育经过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胚五个阶段。花楸5月15日前后开花,开花后6d形成受精卵,花后约15d发育成原胚,开花后约21d发育成球形胚,之后5d发育成心形胚,开花后约30d发育成鱼雷形胚,再经过10d发育成子叶胚,开花后60d合子胚基本发育成熟。花楸合子胚在不同发育阶段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其中以原胚期败育现象最为严重,究其原因为此时胚乳细胞沿着胚囊内壁分布,尚未发育成熟,无法为胚的发育提供充足营养。(4)花楸合子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SOD、POD、CAT和MDA活性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SOD、POD和CAT活性最高的时期均出现在心型胚时期,可能是导致该时期花楸合子胚败育的生理原因。花楸心型胚时期败育材料中IAA、GA和ZT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发育的材料,而ABA的含量极显着高于正常发育的花楸材料(p<0.01)。由此认为,IAA、GA和ZT的大量存在可以促进花楸合子胚的发育和果实的生长,抑制果实脱落;相反,ABA的大量存在促使花楸果实败育脱落。(5)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的心室数和非败育种子数较野生环境下多,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环境下光照充分,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每日平均温度较野生生境下高,温度变化较小且能得到精心管理;同一生境下(栽培或野生),2008年的非败育种子数比2009年多,是由于2008年气候条件对花楸花芽分化和种子形成等较2009年有利(2008年4月花芽分化花序发育时期比2009年同期温度较高,且整个2008年夏秋季节温度较高,降水充沛,且开花前后无降水)。(6)花蕾期雌蕊的败育(花柱褐色,枯萎)是导致花楸整体败育的一个方面,但败育程度较小,花期和果实形成初期的败育比较严重,随着花楸种子的不断成熟非败育种子数在逐渐减少。桔红果比桔黄果花楸败育程度严重,种子产量低,这一发现为我们实际生产中选择采种母树进行人工培育提供了依据。

曹玲玲,甘小洪,黄晓梅[10](2011)在《云南黄素馨的开花习性与传粉的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为云南黄素馨的利用提供依据,野外定点观察了云南黄素馨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开花物候、开花动态、访花昆虫的行为及访花频率,并对其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云南黄素馨的种群花期为2-4月中旬;单花花期为4~11 d,其中重瓣花8~11 d,单瓣花4~8 d。2)在花未开时,其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均较高,且开花当天柱头可授性最强,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柱头可授性及花粉的活力逐渐降低。3)云南黄素馨的杂交指数值为4,繁育系统属于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4)蜜蜂、蚁类、蝇、蝶类等在其传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云南黄素馨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黄素馨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大气中二氧化氮(NO_2)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1.1.1 污染源
        1.1.2 污染现状
        1.1.3 NO_2对人体的危害
    1.2 城市NO_2污染物变化规律
    1.3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与研究方法
        1.3.1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
        1.3.2 研究方法
    1.4 园林植物三维绿量的研究与实践
    1.5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能力
        1.5.1 对植物氮素(N)积累的影响
        1.5.2 对植物叶片气孔的影响
        1.5.3 对植物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影响
        1.5.4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恢复
    1.6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1.6.1 伤害症状
        1.6.2 对植物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
        1.6.3 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6.4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7 观赏鹅耳枥园林应用及对NO_2胁迫响应的研究
    1.8 研究意义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目标
        1.8.3 研究内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NO_2等污染物的特征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NO_2等道路污染物实地监测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京市近6年NO_2污染物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2.2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和日均车流量特征与N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2.2.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4 南京市4条道路NO_x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5 南京市4条道路NO_2/NO_x周变化
    2.3 总结与讨论
        2.3.1 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NO_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3.2 南京市各气象要素和车流量与N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2.3.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等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3.4 NO_2是道路交通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第三章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无人机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3.1.3 调查统计方法
        3.1.4 植物三维绿量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组成
        3.2.2 树木径阶结构比较
        3.2.3 树高结构比较
        3.2.4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3.2.5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 总结与讨论
        3.3.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3.2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绿量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3 不同植物生命周期对NO_2污染的消减能力
第四章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设计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
        4.2.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
    4.3 总结与讨论
        4.3.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分析
        4.3.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3.3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后恢复能力分析
第五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装置设计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形态变化
        5.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POD活性变化
        5.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5.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MDA含量变化
    5.3 总结与讨论
        5.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片伤害症状差异性
        5.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性
        5.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渗透调节能力的差异性
        5.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膜脂过氧化的差异性
第六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作用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装置设计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1.4 测定方法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6.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
        6.2.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
    6.3 总结与讨论
        6.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变化
        6.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变化
        6.3.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
第七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N素代谢酶活性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装置设计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1.4 测定方法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O3-N含量变化
        7.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R活力变化
        7.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力线性模型
    7.3 总结与讨论
        7.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大气NO_2等污染物特征与评价
        8.1.2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大气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8.1.3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8.1.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8.2 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1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日均车流量与NO_2浓度日均值(2018年9月下旬)
附录2 无人机大疆DJI精灵4 Pro技术参数
附录3 23种树种的“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4 8种树种的近似“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5 不同树冠形态的树冠体积公式表
附录6 仙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7 诚信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8 江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9 中山北路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10 38种植物名称及分类特征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参考文献

(2)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29份素馨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素馨属植物概述
        1.1.1 几种常见素馨属植物
        1.1.2 素馨属植物研究进展
    1.2 分子标记类型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化水平标记
        1.2.4 分子标记法
    1.3 ISSR分子标记技术概述及其在观赏性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1.3.1 ISSR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3.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观赏性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素馨属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测量结果及赋值结果
        2.2.2 表型质量型性状在群体中出现出现频率
        2.2.3 变异分析
        2.2.4 相关性分析
        2.2.5 主成分分析
        2.2.6 聚类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3 素馨属材料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素馨属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3.1.4 基因组DNA检测方法
        3.1.5 素馨属材料ISSR-PCR扩增体系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种不同方法提取供试材料DNA结果的比较分析
        3.2.2 ISSR-PCR单因素水平设计
        3.2.3 ISSR-PCR正交水平设计
        3.2.4 引物及引物退火温度的选择
        3.2.5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验证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DNA提取方法的讨论分析
        4.1.2 表型性状聚类和遗传相似性讨论分析
        4.1.3 ISSR分子标记五种反应因素讨论分析
        4.1.4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与ISSR标记聚类分析的结果比较分析
    4.2 结论
        4.2.1 素馨属材料表型性状研究结论
        4.2.2 素馨属材料ISSR分子标记研究结论
        4.2.3 素馨属材料基于表型和ISSR标记聚类分析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1
图版2
致谢

(3)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扭肚藤的研究现状
        1 鉴别研究
        2 含量测定研究
        3 药理作用
        4 化学成分研究
    二、素馨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药理活性研究
    三、中医药抗腹泻研究进展
        1 腹泻的中医证型
        2 腹泻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3 抗腹泻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四、中药质量标志物概述
        1 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提出
        2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实施方案
第二章 扭肚藤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材料
    二、扭肚藤提取物的制备
    三、扭肚藤提取物止泻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大黄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2 扭肚藤提取物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
    四、扭肚藤提取物镇痛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五、扭肚藤提取物抗炎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 扭肚藤提取物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六、小结
    七、讨论
第三章 扭肚藤有效部位作用机理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细胞株
        2 仪器
        3 试剂和药品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扭肚藤提取物各给药组小鼠回肠组织中BDNF、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蛋白表达的测定
        2 扭肚藤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3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的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4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中iNOS mRAN水平的影响
        5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产生NO的影响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四章 扭肚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材料
        3 药材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扭肚藤有效部位的提取
        2 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分离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4 化合物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三、小结
    四、讨论
第五章 扭肚藤有效成分活性筛选
    一、仪器与材料
        1 细胞株
        2 仪器
        3 试剂和药品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药物与试剂的制备
        2 细胞处理
        3 细胞毒实验
        4 扭肚藤有效成分单体化合物对LPS诱导的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5 扭肚藤有效成分单体化合物对LPS诱导产生NO的影响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六章 扭肚藤质量评价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试药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 色谱条件的确立
        3 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4 扭肚藤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的含量测定方法
    三、小结
    四、讨论
第七章 扭肚藤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试剂和药品
        3 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灌胃溶液的制备
        2 动物给药分组及生物样品采集
        3 建立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4 大鼠体内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
        5 数据处理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燥花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
    3.2 13种压花花材干燥技术研究
    3.3 红粉色系压花花材保色研究
    3.4 几种压花花材漂白研究
    3.5 几种压花花材染色研究
4 讨论
    4.1 干燥花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
    4.2 影响压花花材干燥特性的因素
    4.3 影响压花花材保色效果的因素
    4.4 影响压花花材漂白效果的因素
    4.5 影响压花花材染色效果的因素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昆明市观赏芳香植物应用现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 1 调查地点的选择
    1. 2 芳香类植物的调查界定
2 结果与分析
    2. 1 街道园林芳香类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2. 1. 1 植物种类
        2. 1. 2 现状分析
    2. 2 公园园林芳香类植物应用现状及分析
        2. 2. 1 植物种类
        2. 2. 2 现状分析
    2. 3 昆明市街道和公园园林芳香类植物应用现状综合评价
3 结论与建议
    3. 1 增加观赏芳香植物的应用种类和数量
    3. 2 科学合理地配置观赏芳香植物
    3. 3 加大栽培、养护和管理力度

(6)木犀科植物资源及其在福州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相关的研究理论
    3.1 植物学基础
    3.2 生态学基础
    3.3 景观设计学基础
    3.4 园林美学基础
第四章 福州市木犀科植物资源
    4.1 福州地区概况
        4.1.1 气候
        4.1.2 土壤
        4.1.3 植被情况
    4.2 资源收集
        4.2.1 调查分析
第五章 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的景观应用
    5.1. 木犀科植物景观应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5.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5.1.2 评价模型的建立
        5.1.3 福州市木犀科植物综合评价
    5.2 木犀科植物的景观应用
        5.2.1 公园绿地
        5.2.2 附属绿地
    5.3 木犀科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5.3.1 种类分析
        5.3.2 种植模式分析
        5.3.3 生态配置分析
    5.4 福州市桂花种植的优良生态配植推荐
第六章 福州市木犀科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6.1 存在问题
        6.1.1 种类方面
        6.1.2 生态配置方面
        6.1.3 设计和养护方面
    6.2 优化策略
        6.2.1 优化方法
        6.2.2 优化途径
    6.3 结论与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宜居性的现代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 ——以南昌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住区宜居性及其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
    2.1 宜居性概述
        2.1.1 相关概念
        2.1.2 宜居住区相关理论
        2.1.3 宜居住区的理论指导
    2.2 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2.1 安全舒适
        2.2.2 人性生态
        2.2.3 赏心悦目
    2.3 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对设计原则的贯彻
        2.3.1 住区植物空间营造
        2.3.2 住区植物层次搭配
        2.3.3 住区植物季相设计
        2.3.4 住区植物品种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南昌住区植物景观的宜居性特征分析
    3.1 南昌市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气候
        3.1.3 地形地貌
        3.1.4 土壤状况
    3.2 南昌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3.2.1. 南昌住区植物空间营造
        3.2.2 南昌住区常用层次搭配
        3.2.3 南昌住区植物季相设计
        3.2.4 南昌住区植物品种选择
    3.3 江西奥林匹克花园案例分析
        3.3.1 住区入口绿地
        3.3.2 中心绿地
        3.3.3 组团绿地
        3.3.4 宅旁绿地
        3.3.5 道路绿地
        3.3.6 总结
    3.4 南昌大湖之都K地块案例分析
        3.4.1 组团绿地
        3.4.2 宅旁绿地
        3.4.3 道路绿地
        3.4.4 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南昌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
    4.1 住区入口绿地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4.1.1 中央隔离式
        4.1.2 点缀景墙式
        4.1.3 植物组群式
    4.2 中心绿地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4.2.1 疏林草地式
        4.2.2 规则行列式
        4.2.3 自然组景式
    4.3 组团绿地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4.3.1 庭院式
        4.3.2 围合式
        4.3.3 自由式
    4.4 宅旁绿地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4.4.1 树林式
        4.4.2 游园式
        4.4.3 组群式
    4.5 道路绿地宜居性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4.5.1 林荫式
        4.5.2 组群式
        4.5.3 开敞式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
附录2——图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景观设计项目情况

(8)重庆综合医院户外空间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综合医院
        1.1.2 户外空间
        1.1.3 植物造景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社会发展的背景
        2.1.2 医疗模式的转变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查阅
        2.4.2 实地调研
        2.4.3 归纳总结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的认知
    3.1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的特性
        3.1.1 特定的服务对象
        3.1.2 特殊的服务性质
        3.1.3 服务需求的多样化
        3.1.4 服务功能的综合性
    3.2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的功能
        3.2.1 生态功能
        3.2.2 康体保健
        3.2.3 景观功能
        3.2.4 建造功能
        3.2.5 引导功能
    3.3 医院植物景观要素构成
        3.3.1 色彩
        3.3.2 形态
        3.3.3 体量
        3.3.4 质感
        3.3.5 季相
        3.3.6 空间
    3.4 医院植物景观类型
        3.4.1 观赏型
        3.4.2 生态型
        3.4.3 实用型
第4章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使用者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
    4.1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使用者心理需求
        4.1.1 使用者心理效应
        4.1.2 使用者心理需求
    4.2 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4.2.1 使用者的行为效应
        4.2.2 使用者的行为活动
第5章 综合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1 基于康体理疗的植物景观设计
        5.1.1 植物选择
        5.1.2 植物配置
    5.2 基于视觉观赏的植物景观设计
        5.2.1 色彩
        5.2.2 形状与体量
        5.2.3 视觉质感
    5.3 基于参与体验的植物景观设计
        5.3.1 园艺活动设置
        5.3.2 体验园植物景观设计
    5.4 基于医院环境背景的植物景观设计
        5.4.1 声环境
        5.4.2 交往空间
第6章 重庆综合医院户外空间植物景观探析
    6.1 调查对象
        6.1.1 西南医院
        6.1.2 新桥医院
        6.1.3 重医大附属第一医院
        6.1.4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6.2 调查方法
    6.3 调查内容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植物种类构成
        6.4.2 植物色彩应用
        6.4.3 芳香植物应用
        6.4.4 植物景观交往空间
        6.4.5 使用者对植物景观的需求调查
    6.5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6.5.1 存在的问题
        6.5.2 优化策略
第7章 结语
    7.1 成果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花楸概述
        1.1.1 花楸地理分布
        1.1.2 花楸形态特征
        1.1.3 花楸生态学习性及自然分布
        1.1.4 花楸繁殖特性
        1.1.5 花楸栽培和应用价值
        1.1.6 花楸目前的栽植和市场现状
    1.2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研究进展
        1.2.1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概念
        1.2.2 植物繁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过程
        1.2.3 传粉媒介及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2.4 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不同种类植物败育研究进展
        1.3.1 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败育研究进展
        1.3.2 林木树种败育研究进展
    1.4 植物生殖败育机制研究进展
        1.4.1 植物生殖败育的胚胎学机制
        1.4.2 植物生殖败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1.4.3 特异蛋白质与植物败育机制
        1.4.4 植物生殖败育的环境机制
2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1 选题依据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花楸生长发育过程的跟踪及败育现象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芽的分化、生长和发育过程
        3.2.2 展叶期及花蕾的生长和发育
        3.2.3 花楸花的发育
        3.2.4 花楸果期发育过程
    3.3 本章小结
        3.3.1 芽的分化、生长和发育
        3.3.2 展叶期及花蕾的生长和发育
        3.3.3 花楸花的发育
        3.3.4 花楸果期生长发育
        3.3.5 花楸生长过程中的败育现象
4 花楸传粉生物学及败育机制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花粉生活力测定
        4.1.3 柱头可授性检测
        4.1.4 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特性试验
        4.1.5 确定传粉媒介试验
        4.1.6 访花昆虫及其行为观察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花楸花粉生活力测定
        4.2.2 花楸柱头可授性检测
        4.2.3 花楸花粉传递的生物学特性
        4.2.4 确定花楸传粉媒介
        4.2.5 访花昆虫及其行为观察
    4.3 讨论
        4.3.1 花粉生活力及花粉量
        4.3.2 柱头可授性
        4.3.3 花楸传粉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花楸有性生殖和胚发育过程的跟踪及败育机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花楸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5.2.2 花楸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5.2.3 受精过程
        5.2.4 花楸胚乳的发育
        5.2.5 花楸合子胚的发育
        5.2.6 花楸种子的形成
        5.2.7 花楸果实的形成
        5.2.8 花楸合子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现象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5.4.1 花楸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5.4.2 花楸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5.4.3 受精过程
        5.4.4 花楸胚乳、胚的发育和种子、果实的形成
        5.4.5 花楸合子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现象
6 花楸合子胚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及败育机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花楸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6.2.2 花楸球型胚期正常发育与败育材料间生理指标含量及败育机制
        6.2.3 花楸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败育机制
        6.2.4 花楸球型胚期正常发育与败育材料间内源激素的含量及败育机制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生境花楸种子败育状况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7.1 试验材料及方法
        7.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2.1 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中种子败育状况
        7.2.2 哈尔滨市2008年和2009年4月~9月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7.2.3 栽培环境下桔红果和桔黄果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2.4 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2.5 栽培和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比较
    7.3 本章小结与讨论
        7.3.1 栽培环境下花楸果实种子败育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7.3.2 栽培环境下桔红果和桔黄果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3.3 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
        7.3.4 栽培和野生生境下花楸种子败育状况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云南黄素馨的开花习性与传粉的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概况
    1.2 方法
        1.2.1 花期物候观察
        1.2.2 开花动态、花外部形态及花部形态功能特征的观测
        1.2.3 花粉-胚珠比 (pollen-ovule ratio, P/O) 的测定
        1.2.4 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检测
        1.2.5 杂交指数 (out-crossing index, OCI) 的估算
        1.2.6 访花昆虫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物候
    2.2 开花动态
    2.3 单花形态及功能形态特征
    2.4 花粉-胚珠比 (P/O)
    2.5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2.6 杂交指数 (OCI)
    2.7 访花昆虫观察
3 小结与讨论
    3.1 繁育系统
    3.2 访花行为的影响因素
    3.3 云南黄素馨的开花、传粉及繁育系统的适应性

四、云南黄素馨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D]. 圣倩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2]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29份素馨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荆玲侠. 广西大学, 2019(01)
  • [3]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D]. 胥爱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4]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D]. 张春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5]昆明市观赏芳香植物应用现状与评价[J]. 铁筱睿,郭雪,李建. 林业调查规划, 2015(06)
  • [6]木犀科植物资源及其在福州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 陈翔.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4)
  • [7]基于宜居性的现代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 ——以南昌住区为例[D]. 黄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8]重庆综合医院户外空间植物造景研究[D]. 兰国鹏. 西南大学, 2012(11)
  • [9]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机制研究[D]. 王爱芝.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10]云南黄素馨的开花习性与传粉的生物学特性[J]. 曹玲玲,甘小洪,黄晓梅.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7)

标签:;  ;  ;  ;  ;  

云南黄酮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