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

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

一、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琦[1](2021)在《基于STM32的浮雕CAD/CAM一体化系统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进程以及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浮雕产品受欢迎的程度与日俱增,导致传统雕刻技术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数控雕刻加工是一种将钻铣加工组合到一起的自动化加工技术,通过将数控加工装备应用到浮雕工业生产中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大大提高。文章主要对三轴数控雕刻机以及浮雕CAD/CAM软件的关键模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获取可用于浮雕加工的深度灰阶图。通过自适应中值滤波和线性光混合模型对图形进行噪声过滤及图像细节增强处理,使所获图形具有更高的对比度。为适应实际加工幅面尺寸,采用线性化插值算法对图形进行缩放处理,并分别介绍了最临近插值算法、双线性插值算法以及双三次插值算法的优缺点。通过颜色空间的转换获取图像各个像素点处的像素信息,基于SFS技术通过数学演绎实现对雕刻模型高度获取的优化,使得所获产品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还原度进一步改良。2、对CAM模块中的走刀路径规划以及数控代码生成方式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并详细介绍了数控代码的编写格式。采用往复式走刀方式对模型进行加工,根据B样条拟合理论生成数控加工代码,使得刀具可以平滑且顺畅地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有效减缓了加工刀具的损耗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控雕刻机的加工质量。3、采用上位机加下位机的方式作为雕刻机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上位机采用PC机,通过C++语言在图形开发软件Qt上进行编程,下位机选用STM32单片机,通过对STM32的开发,使得其成为数控系统专用运动控制器,用于接收来自上位机串口通信传来的运动指令,并通过GPIO接口来控制X、Y、Z三轴的连续运动以及对变频器主轴转速进行调整。对数控雕刻机关键部分做了详细研究,如STM32的使用、主轴以及运动轴的电气设计等。4、介绍了差分插补理论、二维直线差分插补原理以及空间三维直线差分插补原理,并根据差分插补原理制定了下位机插补模块的加减速控制规划,通过对插补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插补误差。5、使用本课题开发的浮雕CAD/CAM软件进行实验,通过在代木材料上进行五角星、乌龟、卡通龙以及龙马图形的加工实验,验证了所研制数控系统的实用性与稳定性。

贾丹阳[2](2020)在《紧凑型变焦系统关键器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来,随着光学仪器的不断发展,变焦镜头在很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变焦指得是在光学系统和光学成像中通过改变光学系统的焦距;变焦系统可实现连续的光学变焦、对不同物距的目标实现连续成像,在视频监控、电子设备和检测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如:智能手机、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目前,随着光学系统向小型化、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变焦系统逐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新型的紧凑型变焦系统将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标量衍射基本理论模型出发,主要介绍了常用的标量衍射理论模型和三种常用的衍射光学元件,如:菲涅尔波带、光子筛和多台阶相位衍射元件;依据本课题紧凑型变焦关键器件的设计特点和要求,可选择使用标量衍射模型来进行变焦系统关键器件聚焦光场的分析;利用横向位移实现连续变焦的基本原理,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调焦的扁平化位相波带片和一种复合型可调焦的光子筛衍射元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光学变焦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详尽的综述。从传统的纵向变焦系统开始,总结了光学变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对比分析了有源变焦器件变焦、多摄像头变焦、横向变焦等变焦的系统优缺点,得出横向变焦方式与衍射元件结合的紧凑型变焦系统实现方案。研究了一种可实现横向调制的组合波带相位型变焦衍射元件。首先介绍了相位型波带片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结果证明其可实现横向变焦的有效调制,可保证5倍变倍比。本文以复合型光子筛为设计基础,提出了一种可实现横向调制变焦的光子筛衍射器件。并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该器件的变焦功能。针对聚焦特性,将其与相位型波带片进行对比,并最终选择相位型波带片方案。为了验证器件的聚焦性能,以空间光调制器为基础,搭建了半实物仿真实验装置,并通过采集图像结果验证了器件的变焦能力。此外,对变焦元件在实际装配中的对准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得出大致误差容许范围,对器件的装配具有指导意义。建立等效色散模型,并对变焦元件的位置色差进行评估。

王政皓[3](2020)在《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数控系统的研发取得全面性的提高,但由于国外对技术的封锁限制以及国内起步较晚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经济性数控系统在插补类型以及插补精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部分较精细工件的加工。根据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差分插补原理进行四轴数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主要工作方面有:对数控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总体规划,并采用“PC+STM32单片机”的上下位机控制方式,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以及位于上位机的可重构系统,并对整个系统的各个软件模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对逐点比较法插补、数字积分法插补以及差分插补分析比较,确定插补模块程序以差分插补原理为核心所编写,完成对变量可分离的正高次曲线的直接插补,并实现数控系统从平面直线插补扩展到空间多维线性插补。在差分插补的原理上采用速度前瞻的控制方式,通过对路径上的速度进行规划以及轨迹衔接点处的速度进行预测,提前进行加减速度控制,实现高效、准确的控制。为更好的实现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四轴数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在试验研究前期,研究设计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并搭建三轴数控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圆锥曲线的直接插补以及三轴雕刻加工。后期对现有的三轴数控机床进行改造,搭建四轴数控系统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三次曲线以及第四轴的雕刻加工。本课题开发设计一套基于STM32单片机以及差分插补原理的四轴数控系统,将译码以及仿真等主要功能模块放在PC机上开发,将插补、速度控制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功能模块放在STM32上开发。最后,搭建数控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加工测试实验,实验表明数控系统的各项命令的执行都快速而精确,加工精度较传统数控系统的直线插补拟合有了很大提升,满足了设计要求。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韩璐潞[5](2019)在《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流控芯片是当前微型全分析系统发展的热点领域,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微流控芯片中通过嵌入尺度小、比表面积大的纳流控系统形成微纳流控芯片,能进一步提高芯片的性能。本文研究了一种低成本、制作周期短的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但是将微米沟道与纳米沟道制作在不同的芯片上,需要借助一种微装配系统。本文针对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连接要求,对微装配系统中的观测分辨率、装配应力、预键合底座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选用暗场照明的方式观察芯片中的微米沟道与纳米沟道,观测最小线宽可达1μm,最小深度可达50nm。为了减小装配应力,采用真空吸附的方法固定纳米芯片,根据芯片的尺寸、材料与重量等方面的因素,最终选取两个直径为6mm的橡胶真空吸盘,并且采用磁铁侧表面夹紧的方法固定微米芯片,该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形状与尺寸的芯片更换不同的磁铁,操作简单方便。为了解决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的预键合问题,该系统设计一种材料为铝合金,加热方式为电阻丝生热的预键合底座,通过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预键合底座可以满足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在对准操作完成后直接预键合的需求。搭建了一种包括显微观测单元、真空吸附单元和移动调整单元的对准系统,并且采用了一种“固定微米芯片,移动纳米芯片”的装配方法。该装配系统的显微观测单元采用的倒置生物显微镜的有效像素高达201万,可以清晰的采集到微米通道与纳米通道的图像;移动调整单元的手动三维微移动平台在三坐标方向的机械进给量均为6.5mm,精度为0.01mm,手动旋转微移动平台的粗调范围为360°,精调范围为6.5°,精度为0.0167°,满足芯片通道对准时的行程与精度需求,并且有效地集成了三维移动与水平旋转操作于一体,提高了装配系统的集成度,增加了操作空间。同时,该装配系统设计了一款半径尺寸为55mm的预键合底座,有效地实现了芯片对准后的直接预键合操作,避免了芯片转移过程中位置相对移动的问题。本文制作完成了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微米沟道的宽度为200μm,深度为30μm,纳米沟道的宽度为5μm,深度为200nm,并采用该装配系统与装配方法完成了玻璃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装配,利用本套系统完成微装配具有设备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等优点。此外,为了验证芯片的性能,进而验证该系统的实用性,进行了离子富集实验。实验证明该装配系统与装配方法可以完成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装配,并且芯片性能良好。与其他微装配系统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装配系统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活、集成度高和可以实现直接预键合等优点。

曹胜强[6](2018)在《基于VB.NET的超声C扫特征成像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工业水平发展,材料及构件承载水平的提高,对材料及构件中的缺陷控制和检测灵敏度的要求提高,例如要对钛-钢爆炸焊的界面结合质量和粘接结构的粘接质量进行评价,并对镁合金夹杂物微小缺陷进行超声检测等。由于运用常规A扫检测的方式,难以满足材料内部微小缺陷的检测要求,因此需要研制一套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系统用于工件和材料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在综合分析现有的超声C扫描检测功能和技术指标基础上,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VB.NET的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设备,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硬件部分包括上位机、机械扫查平台、运动控制单元、超声信号检测单元等组成,软件部分由运动控制模块、超声数据采集卡驱动模块、超声A扫信号采集与显示模块、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模块、超声C扫特征成像与图像处理模块组成。研发的系统的最小扫查为步距0.2mm,最大为扫查速度6000mm/min;超声信号检测单元可以匹配0.120MHz的超声探头,最高采样频率1Gs/s;设备具有超声A扫信号采集与显示功能、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功能和超声C扫特征成像和图像处理功能,并通过位置映射、颜色映射、超声回波信号幅值和Hilbert信号处理后提取包络线幅值等特征值对超声检测数据进行图像绘制,实现超声C扫特征成像。在完成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上,为了验证系统的检测效果和性能指标,开展了相关测试。其中,钛-钢爆炸焊试验对结合面波纹的呈现效果明显,测量结果误差为9.93%,系统检测精度满足对钛-钢爆炸焊结合层波纹及细小缺陷的检测要求。铝板胶结层检测试验中对超声检测信号进行Hilbert信号处理后取包络线幅值进行成像,其成像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缺陷检出率,测量结果误差为1.84%,对缺陷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达到了项目检测要求。镁合金夹杂物缺陷检测的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检出的最小100μm左右缺陷尺寸,满足项目检测要求。通过试验表明,本文研发的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系统满足项目检测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和稳定性,并可以应用于其他工件检测要求,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彭智婷[7](2018)在《划船健身器的虚拟现实交互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经济力量的强盛与国民的身体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过去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于缺少运动各种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运动促进健康,提高器械健身中人机交互的趣味性,本项目基于Arduino Mega 2560开发板,结合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实现健身过程中的运动追踪,与手机建立无线蓝牙通讯,利用Unity3D引擎合理的设计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划船健身器交互系统,为划船健身爱好者带来趣味性的室内划船健身运动,从而消除划船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疲劳感,提高运动质量。本文详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划船健身器虚拟现实交互系统的制作过程,分析了当中存在的晕动延迟、枕形失真、镜片起雾等问题,并从内容设计、算法纠正、资源优化、材料选择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获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后续的体感游戏识别复杂运动姿势的开发提供技术保障,也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健身运动的设计思路提供参考。随着虚拟现实硬件设备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虚拟现实健身项目集成到平台中,服务于我国青少年的健身项目。

杨晓礼[8](2018)在《激光雕刻机的结构及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雕刻技术凭借其非接触加工、低噪音、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国内能够研发出完善的三维激光雕刻机的企业或者研究单位较少,此外目前激光雕刻机具有雕刻精度较低以及资源浪费等诸多缺点。本论文以实现激光雕刻机的三维雕刻为前提,以对激光雕刻机进行研究和优化等为目的。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在研究激光雕刻机的加工原理以及工作过程的基础上,确立激光雕刻机的初步设计方案。首先进行总体的布局设计,确定激光雕刻机的大体结构。本文设计的重点就是激光雕刻机的运动系统的设计、光学系统的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其中包括对主要的机械元件的进行选择,如:激光器、电机、开关电源等;对运动系统结构以及光学系统结构的设计;部分装置的设计和计算;激光器以及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的研究和设计;掉电保护功能的设计等。确定激光雕刻机的主要的参数,对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CAE分析;以保证激光雕刻机的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激光雕刻机的设计,进行雕刻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本文实现了激光雕刻机的优化设计以及三维雕刻等。根据实际雕刻的效果对激光雕刻机的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杨志明[9](2018)在《基于ARM的三维表面信息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以及嵌入式技术的成熟,采用嵌入式技术的各种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而科技的进步对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维图像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三维图像处理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结合的新兴嵌入式产品正逐步成为左右国防和工业事业的关键因素。论文以ARM11处理器结合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选用Qt/E4.7作为平台,结合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改进传统从阴影恢复形状(SFS)算法并移植到嵌入式Linux系统中,实现基于ARM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搭建开发所需的硬件环境。定制安装PC机的Ubuntu操作系统,并且配置root用户等环境变量;安装VMware Tools、交叉编译器等相关工具;针对硬件平台资源所需的U-Boot、Kernel、FileSystem三部分进行裁剪、配置、交叉编译;实现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为软件平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针对传统SFS算法提高重建精度进行改进。嵌入式三维处理软件平台的核心部分是SFS三维重建算法。论文通过对四类经典SFS算法进行了实验仿真和对比分析,解决传统算法中存在使用理想反射模型带来的初始光源不准确以及重建表面过于光滑等问题。本文以改进传统算法,减小算法误差来提高其三维重建能力为目标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RBF神经网络,以新型的反射模型代替经典算法中的Lambertian模型,通过迭代和训练来修正光源参数使其更接近实际的光照信息。同时,通过添加自适应学习率算法,使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加快,并解决了使用神经网络求解SFS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后的算法不仅训练过程更短,而且其精度更高,误差范围更小更稳定。嵌入式SFS软件设计和实现。在宿主机Ubuntu系统下使用Qt Creator平台对三维图像处理平台的软件框架以及用户界面进行设计,通过槽函数将改进后的SFS算法移植到嵌入式平台下。通过宿主机下的交叉编译环境,生成对应开发板平台下的可执行文件,实现了基于ARM的嵌入式SFS软件开发,并通过四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对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进行实测,得到了稳定的重建效果。

范连斌[10](2017)在《基于连续可见激光直写研制突破衍射极限纳米孔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开展了“远场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综合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攻关,进行了连续激光直写简单微纳复合结构的制备工艺的研究。基于连续激光直写技术制备突破衍射极限限制的纳米孔道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具有中心暗点的汇聚光斑引发聚合物超低单光子吸收,进而实现了尺寸小于衍射极限的纳米孔道的制备。我们利用自主搭建的532nm连续激光直写系统成功制备出了最小直径可达1/10入射光波长的纳米孔道及其阵列结构。论文首先阐述了“远场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综合分析系统”中圆环光束的调制与两束激光的同轴耦合等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系统其各个功能模块的构建、集成。其次,讨论了 SU-8光刻胶对不同激光辐射的吸收特性及机理,详细描述了 SU-8光刻胶样品的制备工艺及流程,模拟计算了聚焦光斑的空间光强分布,并阐述了利用连续激光研制突破衍射极限限制的纳米孔道结构的原理。最后,利用SEM表征了纳米孔道的形貌与尺寸,总结了曝光时间、功率以及显影时间等几个重要因素对纳米孔道尺寸和质量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影响纳米孔道尺寸的入射激光光强与时间参数,以及纳米孔道阵列结构的制备效果等。

二、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浮雕CAD/CAM一体化系统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雕刻机概述
        1.1.1 数控雕刻机工作原理
        1.1.2 数控雕刻机的组成和特点
        1.1.3 数控雕刻机的分类与应用
        1.1.4 数控雕刻机研究现状
    1.2 数控浮雕加工系统研究现状
        1.2.1 浮雕简介
        1.2.2 数控技术在浮雕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1.2.3 浮雕CAD/CAM技术研究现状
        1.2.4 浮雕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浮雕CAD关键技术研究
    2.1 图像预处理
        2.1.1 获取浮雕深度灰阶图
        2.1.2 图像增强
    2.2 图像缩放处理
        2.2.1 最临近插值
        2.2.2 双线性插值
        2.2.3 双三次插值
    2.3 SFS算法简介
    2.4 模型高度获取
        2.4.1 颜色空间转换
        2.4.2 约束模型和泛函表达
        2.4.3 变分求解
    2.5 迭代算法实现
        2.5.1 建立迭代过程
        2.5.2 高度变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浮雕CAM关键技术研究
    3.1 刀具轨迹规划
    3.2 数控代码生成
        3.2.1 二次B样条拟合
        3.2.2 三次B样条拟合
        3.2.3 曲线拟合初始化
    3.3 编制数控代码
        3.3.1 指令集
        3.3.2 代码编写格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雕刻机总体设计
    4.1 数控雕刻机系统总体架构
    4.2 数控雕刻机硬件简介
        4.2.1 STM32 单片机简介
        4.2.2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2.3 主轴驱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2.4 限位开关电路设计
    4.3 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软件研究
        4.3.1 数控系统架构
        4.3.2 多任务实时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差分插补及空间直线插补研究
    5.1 差分插补理论
        5.1.1 数控插补
        5.1.2 差分的概念
        5.1.3 差分插补原理
    5.2 三维空间直线差分插补研究
        5.2.1 三维空间直线差分插补理论
        5.2.2 空间直线插补误差分析
        5.2.3 三维空间直线差分插补加减速规划
        5.2.4 三维空间直线模拟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浮雕加工实验研究
    6.1 实验平台简介
    6.2 图像轮廓加工验证实验
        6.2.1 五角星加工实验
        6.2.2 图像轮廓加工
    6.3 浮雕加工
        6.3.1 卡通龙浮雕加工实验
        6.3.2 精雕龙马加工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紧凑型变焦系统关键器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变焦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常用的变焦原理
        1.2.2 变焦系统设计的挑战与面临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横向变焦模型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衍射光场分析理论基础
        2.2.1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2.2.2 矢量衍射模型
        2.2.3 标量衍射模型
    2.3 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原理
        2.3.1 菲涅尔波带片型衍射光学元件
        2.3.2 光子筛型衍射光学元件
        2.3.3 多台阶光学元件设计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向变焦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横向变焦的工作原理
    3.3 衍射光学变焦器件设计
        3.3.1 波带片型变焦器件设计方法
        3.3.2 光子筛型器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变焦效果讨论与分析
    4.1 引言
    4.2 横向变焦器件仿真实验效果
        4.2.1 基于波带片的横向变焦仿真
        4.2.2 基于光子筛的横向变焦仿真
    4.3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实验验证
    4.4 变焦系统误差分析
        4.4.1 对准误差分析
        4.4.2 色差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系统概述
        1.1.1 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1.1.2 数控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1.3 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分类
    1.2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轴数控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
    2.1 四轴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2 四轴数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STM32单片机简介
        2.2.2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2.2.3 主轴驱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2.2.4 限位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2.2.5 旋转轴选择
    2.3 四轴数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2.3.1 数控系统上位机设计
        2.3.2 数控系统下位机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差分插补方法的研究
    3.1 插补常用方式
        3.1.1 逐点比较法插补
        3.1.2 数字积分法插补
    3.2 差分插补原理简述
    3.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平面三次多项式曲线插补
        3.3.1 三次曲线ISO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3.3.2 三次曲线仿真加工
    3.4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三维空间直线插补
    3.5 旋转轴插补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加减速研究
    4.1 速度前瞻控制策略概述
        4.1.1 差分插补原理简述
        4.1.2 前瞻控制策略简述
    4.2 前瞻运动分析
        4.2.1 数学模型
        4.2.2 高曲率点处的速度极限
    4.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前瞻速度控制实现
    4.4 速度前瞻的实现
        4.4.1 前瞻段数确定以及前瞻控制流程
        4.4.2 前瞻控制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控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加工试验
    5.1 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实验研究
        5.1.1 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的总体规划
        5.1.2 多线程技术
        5.1.3 运动控制模块的编程实现
        5.1.4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5.1.5 圆锥曲线微型数控雕刻机的加工实验测试
    5.2 四轴数控系统实验
        5.2.1 四轴数控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5.2.2 加工刀具与加工材料的选择
        5.2.3 四轴数控系统加工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纳流控芯片
    1.2 微装配系统技术研究
        1.2.1 微装配系统分类
        1.2.2 微装配系统组成
        1.2.3 微装配系统特点
        1.2.4 微装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课题来源与背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分析
    2.1 微纳流控芯片对准连接分析
    2.2 光学分辨率
        2.2.1 平面分辨率
        2.2.2 深度分辨率
    2.3 真空吸附力
    2.4 装配应力
    2.5 预键合底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技术研究
    3.1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总体设计
    3.2 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系统
        3.2.1 显微观测单元
        3.2.2 真空吸附单元
        3.2.3 移动调整单元
        3.2.4 微装配系统对比分析
    3.3 微纳流控芯片的装配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纳流控芯片制作及性能实验
    4.1 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
    4.2 离子富集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基于VB.NET的超声C扫特征成像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理论基础
        2.2.1 超声波的特征参量
        2.2.2 超声水浸聚焦原理
        2.2.3 超声C扫特征成像原理
    2.3 超声C扫特征成像系统总体方案
        2.3.1 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2.3.2 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系统硬件
    3.1 引言
    3.2 机械扫查平台
        3.2.1 机械扫查装置
        3.2.2 超声探头夹具设计
    3.3 运动控制单元
        3.3.1 运动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3.3.2 运动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3.4 超声信号检测单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系统软件
    4.1 引言
    4.2 超声A扫信号采集与显示
        4.2.1 A扫信号采集与显示工作流程
        4.2.2 超声数据采集卡驱动
        4.2.3 超声信号处理与显示
    4.3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
        4.3.1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工作流程
        4.3.2 超声C扫特征成像运动与控制
        4.3.3 超声C扫特征成像检测工艺参数
        4.3.4 超声检测数据管理
    4.4 超声C扫特征成像与图像处理
        4.4.1 超声C扫特征成像工作流程
        4.4.2 超声C扫特征成像处理技术
        4.4.3 超声C扫图像处理
    4.5 超声检测结果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钛-钢爆炸焊检测试验
    5.2 铝板胶结层检测试验
    5.3 镁合金夹杂物缺陷检测试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划船健身器的虚拟现实交互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设计目标
2 虚拟现实划船硬件系统的构建
    2.1 3D光学显示器
        2.1.1 选择合适的液晶显示屏
        2.1.2 选择合适的光学系统
        2.1.3 选择散射元件
        2.1.4 会聚调节
    2.2 头盔显示器外壳
    2.3 划船健身器材
    2.4 运动追踪器
    2.5 基于ARDUINO环境的传感通讯系统
        2.5.1 ARDUINO环境硬件搭建
        2.5.2 ARDUINO采集传感器数据
        2.5.3 ARDUINO蓝牙通信并解析摇杆数据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UNITY3D引擎的虚拟现实交互设计
    3.1 UNITY3D引擎的特点
    3.2 UNITY3D海水效果的实现
    3.3 UNITY3D船体与船桨的控制脚本及原理
    3.4 虚拟现实的场景设计
    3.5 虚拟划船游戏的图标设计
    3.6 虚拟划船的人机交互与规则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沉浸式虚拟现实划船健身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晕动症优化处理
    4.2 枕形失真优化处理
    4.3 镜片起雾优化处理
    4.4 资源优化处理
        4.4.1 制作简单的模型
        4.4.2 减少模型数量
        4.4.3 生成模型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激光雕刻机的结构及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加工的优势特点以及发展状况
        1.1.1 激光加工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1.2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1.2 激光雕刻机的概述
    1.3 激光雕刻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雕刻机机械部分的设计
    2.1 激光雕刻机的基本知识
        2.1.1 激光雕刻机的基本原理
        2.1.2 激光雕刻机的加工流程
        2.1.3 激光雕刻机的系统组成
    2.2 激光雕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2.2.1 坐标系的确定
        2.2.2 激光雕刻机总体布局
    2.3 光学系统的设计
        2.3.1 光学系统的作用以及设计原则
        2.3.2 光学系统中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2.3.3 光学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4 运动系统的设计
        2.4.1 运动系统介绍以及设计原则
        2.4.2 运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2.4.3 运动系统中关键的元件的选择
        2.4.4 运动系统中部分结构的尺寸设计
    2.5 激光雕刻机辅助系统装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雕刻机的控制系统及电路接口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3.1.1 控制系统的原理及要求
        3.1.2 DSP控制技术
        3.1.3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1.4 TMS320F2812芯片
    3.2 主要控制电路和接口设计
        3.2.1 USB传输接口及电路设计
        3.2.2 步进电机驱动接口及电路设计
        3.2.3 激光器控制电路设计
        3.2.4 激光雕刻机掉电保护功能
        3.2.5 激光雕刻机相关软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雕刻机主要参数确定和关键部件设计及其CAE分析
    4.1 激光雕刻机主要参数
    4.2 基于Workbench的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雕刻机的实验研究及改进优化
    5.1 激光雕刻机的操作规范以及注意事项
    5.2 激光雕刻机的雕刻实验
    5.3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以及系统优化
        5.3.1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3.2 雕刻头对焦问题
        5.3.3 激光雕刻机的设计缺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ARM的三维表面信息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技术研究现状
        1.2.2 从阴影恢复形状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搭建硬件开发平台
    2.1 OK6410 ARM920T主要资源介绍
    2.2 搭建开发环境
        2.2.1 宿主机Linux系统安装
        2.2.2 安装交叉编译器
        2.2.3 编译U-Boot和 Linux内核
        2.2.4 根文件系统制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阴影恢复形状技术研究
    3.1 朗伯体模型
    3.2 四类经典SFS算法
        3.2.1 最小化法
        3.2.2 线性法
        3.2.3 演化法
        3.2.4 局部法
    3.3 SFS算法实验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BF反射模型和改进SFS算法
    4.1 RBF神经网络介绍
    4.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反射模型
    4.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改进SFS算法
    4.4 改进SFS算法结果及分析
        4.4.1 重建效果对比
        4.4.2 误差分析和运行时间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SFS软件开发
    5.1 OpenCV库和Qt/E移植
    5.2 嵌入式SFS软件实现
    5.3 嵌入式三维图像处理平台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连续可见激光直写研制突破衍射极限纳米孔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纳结构制备的技术与方法
        1.2.1 激光直写技术
        1.2.2 纳米压印光刻技术
        1.2.3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
        1.2.4 蚀刻技术
    1.3 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实现微纳加工的研究现状
        1.3.1 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微纳制备的进展
        1.3.2 连读激光单光子聚合微纳制备的进展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远场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综合分析系统
    2.1 远场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综合分析系统的搭建
        2.1.1 光学系统模块
        2.1.2 快速扫描平台模块
        2.1.3 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模块
        2.1.4 控制系统模块
    2.2 光路的快速响应控制
    2.3 连续激光空间相位调制技术
    2.4 激发光束与消激发光束的同轴耦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微纳加工制备工艺及原理
    3.1 光刻胶
    3.2 SU-8负性光刻胶及其光学特性
    3.3 实验样品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3.4 数值模拟计算理论
    3.5 连续激光直写突破衍射极限限制的纳米孔道的实验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连续激光直写研制纳米孔道阵列结构
    4.1 基于532nm连续激光制备突破衍射极限限制的纳米孔道阵列结构
        4.1.1 曝光功率对纳米孔道特征尺寸的影响
        4.1.2 曝光时间对纳米孔道特征尺寸的影响
        4.1.3 显影过程对纳米孔道结构的影响
        4.1.4 离焦曝光对纳米孔道形貌的影响
    4.2 纳米孔道结构及其阵列的表征与分析
        4.2.1 纳米孔道结构特征与焦点光强分布之间的关系
        4.2.2 聚合阈值与纳米孔道结构之间的关系
        4.2.3 大面积一致性可控纳米孔道阵列结构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浮雕CAD/CAM一体化系统研究设计[D]. 王嘉琦.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紧凑型变焦系统关键器件设计[D]. 贾丹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政皓.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 韩璐潞.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8)
  • [6]基于VB.NET的超声C扫特征成像系统研发[D]. 曹胜强. 南昌航空大学, 2018(01)
  • [7]划船健身器的虚拟现实交互系统设计[D]. 彭智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12)
  • [8]激光雕刻机的结构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杨晓礼.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1)
  • [9]基于ARM的三维表面信息处理[D]. 杨志明.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基于连续可见激光直写研制突破衍射极限纳米孔道的实验研究[D]. 范连斌. 西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基于微机和单片机的图像浮雕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