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

丹东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

一、试论丹东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王艳艳,王静,张念强,俞茜[1](2022)在《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文中指出在洪水风险管理理论方面,明晰了洪水、洪水灾害、洪水风险的基本概念、内涵和要素构成,探讨了洪水韧性理念,并提出了狭义洪水韧性和广义洪水韧性。在洪水风险分析技术方面,集洪水淹没分析、洪水影响和损失评估于一体,完全自主研发耦合了降雨产流、一二维水动力模型、地下排水和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模块,实现了地面淹没、地下排水、道路行洪和地下空间进水的全过程同步模拟,支持对多类资产、多种淹没数据源的洪灾损失分钟级快速评估,适用于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城市等多类型区域的洪水风险分析。该项技术已在我国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评估、洪水影响评价、防洪预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防洪减灾和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寇天遨[2](2020)在《丹东旧城滨江外贸空间活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古至今水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至关重要,古代城池的选址以及现代城市的发展都有着水资源的加持。水活则城活,水美则城美。滨水设计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中的重要环节,滨水空间的营造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善丹东滨江外贸区的空间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来到滨江区进行娱乐和游憩,本论文选取了丹东滨水外贸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现有的滨河设计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操作情况为依托,根据丹东地区的地理和文化特点,首先对丹东的滨江外贸区的整体环境空间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力图从空间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活化丹东旧城滨水外贸区空间,补充在丹东鸭绿江景区旅游方面的不足,希望能够为丹东的滨水空间的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丹东旧城滨江区研究的背景做出介绍,结合其国内外一些成功得案例和发展现状,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研究的内容、方法做出清晰的限定与说明,明确论文的框架;第二部分通过丹东滨江区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考察滨江外贸区的自然条件、商业现状现状、滨江区现有公共空间现状以及地域特色等,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求,分析滨江外贸区的现有问题,提出打造整体性与多元性、生态与生活、资源和文脉交融的滨江区设计理念;第三部分对原有外贸滨江区的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梳理街道肌理,延伸绿化网络,形成以绿色网络为骨架的“两轴三核”的空间结构,建立人车分行的路网结构,因地制宜的打造集观光与体验于一身的滨江空间,经营体现地域文化和主题特色的旅游项目;第四部分在基于绿化网络的空间结构下,对商业区的空间和建筑布局模式进行优化,置入新的公共空间,打造引人入胜的商业空间序列,构建宜人的空间尺度。结合滨江中路和滨江商业界面,打造以生态、运动、文化为主题的滨江景观廊道空间,第五部分以适应旅游发展为基础打造复合型建筑空间,针对旅客和市民的需求,统一建筑体量与形象,营造民国建筑风格,打造文化性展览院落空间,为游客提供能够体验丹东地域文化的特色的商业空间和滨江景观空间。最后,总结归纳论文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剖析丹东滨江外贸区空间优化设计中所面临的具体设计要点并加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丹东滨江外贸区的建设提供借鉴性和指导意义。

刘树鹏[3](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吴玉姣[4](2019)在《地方立法谦抑论》文中指出“谦抑”一词体现了谦让、抑制、慎密、恭谨等意思。大致说来,地方立法谦抑一般是指地方立法者以及地方立法参与者在进行地方立法活动时有必要秉承审慎、节制的宗旨,尽可能地达到地方性法规数量恰当以及地方性法规质量良好的目的。事实上,在古今中外的很多立法思想和实践中都蕴含着谦抑的理念。例如,在西方世界中,无论是柏拉图对法律的不信任,奥古斯丁要求世俗法必须遵循永恒法,孟德斯鸠所提到的立法权需要制约,还是萨维尼反对的立法狂热,莱奥尼有关立法之法泛滥会背离个人自由的论证,爱波斯坦所直言的简约法律的力量等,都是西方社会有关立法谦抑思想的重要理论论述。我国古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汉初约法省刑”、“唐律疏而不漏”、“持法深者无善治”等思想及制度实践,以及我国清末民国时期开展的习惯调查运动、新中国时期“成熟一部,制定一部”和“试点立法”等立法原则和方针,这些思想理论与制度运行无不体现了立法的谦抑精神。然而,尽管历史上立法谦抑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也有相当多中外学者的肯定,但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包括地方立法谦抑在内的立法谦抑的相关原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也极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有必要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角度去总结我国地方立法的相关问题并反哺地方立法实践。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订,地方立法主体扩容至全国所有设区的市和四个不设区的市。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一级地方立法主体,以及自治州这类市一级地方立法主体,我国地方立法主体的数量多达354个。地方立法主体数量的增加,又直接导致地方性法规的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截止至2019年1月1日,仅新增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243个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总数已达906部,其中程序性地方性法规206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700部。然而,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不仅表现在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等数量方面,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先立法、地方性法规超出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等内容方面,也对地方立法谦抑提出了现实要求。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这一现实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后发现,既有从立法理论上展开地方立法谦抑研究的必要性,又有从地方立法实践上讨论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主要是代议制立法失灵和法律局限性两个方面向地方立法谦抑提出的要求。所谓代议制立法失灵,即是指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总是能刻意设计,而在很大程度上或实实在在地是立法者表述的成果,而且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立法表达媒介的误差以及现代法律理论研究也证明,法律在立法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加上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不少被质疑的地方,这使得制定法在其根基上存在问题。法律局限性主要在于,法律仅仅是道德、习俗、政策、市场规则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因而其管辖范围有限;且因为绝对的公正不可得、耗费的成本巨大等原因,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而由于人的认知有限、社会复杂多变、立法过程漫长等原因,法律还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法律繁杂也可能会存在众多危害,比如可能会干预私人领域进而吞噬自由,可能会带来权利主张的狂热进而妨碍公正,还可能会使得人们因害怕承担法律风险而不敢创新,进而束缚人类进步。因而,从立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必要性。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主要是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地方立法权异化等三个方面对地方立法谦抑所提的要求。地方立法能力不足,既包括地方立法主体资格受限、地方立法权限范围不清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包括地方立法机构不健全、地方立法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地方立法技术不到位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包括省一级、较大的市以及新增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祁连山事件、潘洪斌事件以及其他违法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12)、《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2016)等诸多观赏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地方立法权异化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会借助地方性法规来“要人”、“要钱”、“要权”以及“推责”。比如在地方性法规中通过设立增设专门机构、增设下属事业单位、为协调性虚职机构挂牌设编的条款来增设编制,通过设立巧设罚款明目、增加收费项目、侵占第三方经费的条款来创设经费,通过设立新设或扩充部门职权的条款来增加权力,以及通过设立剥夺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的条款来推脱责任。因而,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迫切性。上述地方立法谦抑的实际操作,就其有效路径来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地方立法权的规制,包括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第二,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包括健全地方立法程序、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第三,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包括普遍性的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以及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第四,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包括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以及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上措施旨在确保地方立法谦抑,以提升地方立法的质量,进而实现地方立法科学化。而由于地方治理优先化、地方治理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以及地方立法相较于中央立法的成本效益优势,地方立法权的适度下放成为了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这也在我国地方立法扩张的事实中得到体现。并且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主体、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行适度扩张。因此,地方立法在秉承谦抑理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适度扩张,二者不可偏颇。当然,现今在我国地方立法暂不成熟之时,地方立法应该以谦抑为主,辅之以稳步适度的扩张。综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扩容限权的这一新背景下,深入研究地方立法谦抑这一主题,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立法繁杂的现状,进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我国地方法治建设,且补白地方立法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丰富法学理论。

于素慧[5](2019)在《明挖法施工对近接建筑与地下工程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空间变得愈来愈拥挤,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用地缺乏的矛盾逐渐突出,开发地下空间不仅可以节约城市用地、减少空气污染、缓解交通压力,还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放眼世界,许多城市已经把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作为解决人类发展与城市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最现实途径,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新建地下工程近接既有地上建筑施工的现象。对于这类新建结构临近既有结构的施工,并可能对既有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称为近接工程,有关近接工程的施工又称为近接施工。地下工程近接施工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既有建筑与新建地下结构相对位置关系等,对土体、支护结构和既有建筑的影响效应(应力、内力、变形或位移)复杂,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施工安全问题甚至倒塌等严重事故,因此开展新建地下工程近接既有地上建筑施工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探索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带来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地下工程明挖法近接施工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工程实测研究明挖法施工的影响效应,其次采用模型试验探索各影响参数对土体及既有结构的效应,之后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多种工况下的近接施工影响效应,最后提出土体影响效应理论解,并对比实际工程且最终给出地下工程近接施工的有关理论及方法。本文通过现场监测、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分析和理论推导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了铜陵市地下人防商业街近接既有地上建筑施工实地监测,通过分析与研究监测结果,得出了地下工程近接施工过程对附近土体、邻近既有建筑、支护排桩及临时支撑结构的影响效应变化规律。(2)考虑不同尺寸参数的支护排桩、不同层数和基础形式的既有框架结构及地下结构与既有建筑相对水平距离影响参数,基于相似第一定理,设计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室内缩尺模型,模拟实际地下人防商业街明挖法施工过程,完成了8组近接施工工况平行试验测试,获得了各影响参数对近接施工过程中地下结构周围土体及既有地上建筑的影响变化规律。(3)依据室内缩尺模型试验,考虑土质参数、排桩支护尺寸、既有地上建筑结构形式及距基坑的相对距离等因素,建立了49个近接施工工况数值模型,得出了基坑附近土体的土压力和位移及既有结构沉降与各影响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MATLAB编程对数值计算结果和各影响参数进行多项式拟合,给出了三维拟合曲面关系式。之后分别与监测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其得出规律的合理性。(4)针对地下工程明挖法施工过程造成的基坑周围和底部土体变形等问题,基于Mindlin解理论,考虑施工过程土体开挖卸荷形成的均布面荷载,推导了既有建筑荷载存在条件下的Mindlin解,计算了开挖施工后基坑底部不同深度土体的变形,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修正,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最终给出对策措施。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明挖法地下工程近接既有地上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得出了近接施工对土体和既有建筑产生的影响效应变化规律,对今后的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和理论指导作用。

王俊[6](2019)在《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十多年的医疗改革给中国的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接近80%的医院建于上世纪,超过半数以上的医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老旧医院在规划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技术及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布局不合理、建筑陈旧、功能匮乏、环境杂乱、用地紧张、建筑密度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医疗品质和医院工作效率。笔者在对湖南省衡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改扩建总体规划及综合楼设计时,发现传统医院设计方式和空间格局在不断变化,但是我国关于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研究还没有成形的体系。随着医学模式和技术的革新已有的很多设计方法很难适应新的空间要求。本文将从医院改扩建设计的前期策划、总体布局、单体设计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基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加上作者参与实际医院改扩建项目的经验,对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通过系统论的思维构建一套医院改扩建设计的分析方法,为医院改扩建设计提供量化工具。并针对常见医院改扩建问题提出设计策略。本文将从五个章节进行递进式阐述,先交代整体背景和基础理论研究,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和咨询建立分析框架,最后通过前面的研究提出设计策略。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部分,阐明了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研究背景、然后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范围界定,统述了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对本次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进行了说明,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和系统构成部分,首先对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类型进行阐述,并对系统论概念、医院系统构成、医院建筑系统构成进行说明。第三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和系统分析的影响因素部分,文章从三个角度对影响医院改扩建设计与系统分析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阐述前期策划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及现存问题,然后对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的方式、内容、常见问题进行说明,最后深入医院单体改扩建设计方式、内容和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方法的初步搭建,首先阐述了分析的目的、意义、建立分析思路的原则,然后收集原始分析要素并通过专家咨询与调研,筛选分析要素,将要素分类规整后形成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对主要要素进行权重计算并结合医院建筑系统框架形成最终的分析。第五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优化策略,从前期策划、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三个方向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医院改扩建常见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报告中就强调,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现有规模、建设标准和部分大型设备的引入。对床位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立医院,逐步压缩床位数量,促进医院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高效合理的配置资源,综合医院的扩建项目的比例会不断增加,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我国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提供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策略。

王梦凡[7](2018)在《旅游经济背景下的丹东乡村住居形态及其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住居是农村人生活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物质化形态,其空间形态、营建手法、风格风貌等不仅蕴含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而且承载着村落的历史记忆和乡村人的生活、生产智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乡村住居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它们只有少数被修缮保护,多数难逃被闲置、遗弃、毁坏、拆除的命运。本文研究对象是丹东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要经济业态的乡村聚落与建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满族和汉族村落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等理论,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展开研究。论文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走访和测绘记录、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朝鲜族、汉族和满族传统住居的物质空间特色与居民生活生产实况,发掘、提取其形态类型,归纳其近百年的发展演变趋势。通过量化分析法、纵横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并运用图式化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丹东乡村游客的组成和需求,总结其旅游经济介入前后住居形态的改变与问题,分析其旅游开发的资源和潜力,进而针对丹东旅游型乡村出现的文化趋同、空间适应滞后、传统生态技术遗失、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从建筑学角度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并进行试设计,从而为丹东地区旅游型乡村的改造更新提供参考。

王睿[8](2018)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要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向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开发前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我国不同城市、不同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和前景,并针对南京市展开了具体分析。本文从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历程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开始入手,总结了国际上由不同需求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和特点和建国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的几个阶段,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将国内城市的地下空间现状开发水平划分为初始化、规模化、初始网络化、规模网络化四类,分类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功能和特征,并对国内市政、交通、人防、公共服务和地下储藏设施的开发现状进行了统计梳理。接下来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出发,分析了驱动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类内因、外因及影响,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当前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以及相应地下空间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从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人均地下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因子,并通过对未来我国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等级划分,以及不同等级城市人口容量,推算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预测了面向2030和2050年我国全国地下空间的规模,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不同功能地下空间的开发需求和前景。最后,本文以南京市为实例,结合南京城市具体发展需求和地质特点,用人均空间指标法和分类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南京市2030年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量进行预测,并从南京市具体地质条件和发展现状出发以新街口、江北新区等几处实例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的前景进行分析。

陈先南[9](2018)在《基于大数据的抚顺市城区地下公共停车场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人类的呼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伴随着计算机等数理处理能力的提升,对大数据的应用的方法和纬度在不断扩展,为人们呈现了以前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想得到却得不到的结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城市规划在不断从借鉴多学科中成长着,然而百余年来,对数理支撑的渴望从未停止,面对当前定性判断带来的合理性欠佳、科学性不强等质疑,大数据带来了规划编制与研究中量化的新机遇。地下停车空间既是地下空间中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开发不可逆性,它还是城市功能运转的重要配套设施,并在停车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显示出了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文的核心环节分为三部分:地下停车的需求规模预测、地下停车的影响要素研究和抚顺市地下停车布局策略。地下公共停车需求预测环节,通过利用综合增长率法对抚顺市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然后根据交通部门的吸引——发生测算进行片区停车需求修正,接着通过对地上公共停车的容量进行测算,最终推敲出地下停车的需求49736个。地下停车的影响要素研究环节,结合大数据,对停车分布要素进行提取,利用灰色关联测算出要素的关联度与权重,将要素转化为规划用地要素,利用GIS的空间可视化和叠加分析,确定出地下停车适建区。抚顺市地下停车布局策略环节提出:利用功能耦合,结合地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形成地下停车布局结构;将闲置地下空间,在满足服务半径和改造条件情况下,进行改造利用,转化为地下停车;依托抚顺南站的商圈开发,以结建和单建的形式填补站前地区的停车需求空缺;分别在老城区和新城区利用结合绿地广场单建和结合商业开发结建的形式增补地下停车数量。

田琇嘉[10](2017)在《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丹东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作为相对敏感的行业,旅游产业对市场反应速度较快,往往出现城市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其发展进程。通过整理相关理论及学者们相应的研究发现,目前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及产城一体化的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极具现实及实践意义的课题。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丹东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特色明显,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地位稳步提升,由此,选取它做为具体的研究典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产业空间更替的过程,即旧产业空间被新的产业空间所替代、新生的城市主导产业取代衰退的成熟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驱动城市产业空间的更新,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而这些新生城市主导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空间上。本文在总结丹东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出作为旅游城市其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存在:老城区密度大、绿地率低影响中心城区旅游城市形象的打造;新城区功能发展不完善,未能对老城区起到“卫星城”应具有的疏解作用;旅游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制约产业发展以及道路窄、停车难所表现出的旅游交通环节薄弱等问题。接着通过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深入探讨旅游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生态建设、防灾体系等四个方面所提出的优化需求。最终,通过制定适应丹东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达到解决结构问题、促进旅游发展的作用。本文选取的城市具有旅游城市的代表性,同时又具有边境旅游城市的特殊性,对同类型的旅游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试论丹东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丹东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洪水风险管理理论
    1.1 洪水与洪水灾害
    1.2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管理
    1.3 洪水韧性管理
2 洪水风险分析技术方法
    2.1 洪水分析技术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技术特点及先进性
        2.1.3 主要技术指标
    2.2 洪水损失评估技术方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主要功能及先进性
3 应用案例

(2)丹东旧城滨江外贸空间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建设经验
    1.3 研究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研究
        1.3.3 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丹东市滨江区调研与分析
    2.1 丹东滨江区概况
        2.1.1 上层规划
        2.1.2 丹东市旅游资源条件
    2.2 外贸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2.2.1 旅游产业布局混乱缺乏特色
        2.2.2 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2.2.3 产业形式单一存在较强的时间性和季节性
    2.3 外贸区空间现状分析及问题
        2.3.1 滨江区结构断裂
        2.3.2 外贸区活力缺失
        2.3.3 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滨江区空间结构的整合和活化
    3.1 “带”状空间的有机整体性构建
        3.1.1 滨江空间格局与肌理的整合
        3.1.2 优化并置入公共空间
        3.1.3 突出以绿化网络为主体的空间结构
        3.1.4 滨江外贸区天际轮廓线的优化
    3.2 “点”状空间的文化性营造
        3.2.1 边境文化型体验组团
        3.2.2 主题文化型功能组团
        3.2.3 温泉康养型休闲组团
    3.3 “线”状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3.3.1 减弱滨江地区交通的干扰性和可达性
        3.3.2 保障滨水地区内部交通的连续性和生态性
        3.3.3 结合出入口布置集散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滨江外贸区街巷空间的营造
    4.1 边境风情的游走叙事
        4.1.1 组织引人入胜的步行街空间
        4.1.2 营造滨江特色的商业街空间尺度
        4.1.3 打造滨江特色空间节点
    4.2 自然生态的休闲体验
        4.2.1 塑造亲水型休闲广场
        4.2.2 打造运动型康体公园
        4.2.3 营造主题型文脉景观廊道
    4.3 本章小结
5 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单体意向
    5.1 场所情境的多元化营造
        5.1.1 引入创意文化的场所营造
        5.1.2 滨水购物观景的改善
        5.1.3 夜态酒吧空间的打造
    5.2 建筑意向的地域性演绎
        5.2.1 建筑风格的传统性回归
        5.2.2 传统意向的现代应用
        5.2.3 商铺的多层次休闲享受
    5.3 滨水文脉的延续
        5.3.1 滨水活力的提升
        5.3.2 滨水生态氛围的烘托
        5.3.3 场所氛围的渲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地方立法谦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地方立法谦抑的界定
        2.1.1 谦抑的词义及法学上的涵义
        2.1.2 地方立法谦抑的具体涵义
    2.2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及制度的脉络梳理
        2.2.1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渊源的概述
        2.2.2 地方立法谦抑制度实践的追溯
第3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
    3.1 地方立法数量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1.1 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
        3.1.2 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
    3.2 地方立法内容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2.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
        3.2.2 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相立法
        3.2.3 地方立法超出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
第4章 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必要性
    4.1 代议制立法失灵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1.1 法律在立法表达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
        4.1.2 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问题
    4.2 法律局限性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2.1 法律仅是道德习俗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
        4.2.2 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且具有滞后性
        4.2.3 法律繁杂会吞噬自由公正以及束缚人类进步
第5章 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
    5.1 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1.1 地方立法在主体资格与权限范围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
        5.1.2 地方立法在机构、队伍、技术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
    5.2 地方立法不成熟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2.1 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5.2.2 地方性法规违法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
        5.2.3 地方性法规观赏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
    5.3 地方立法权异化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3.1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增设编制的条款来“要人”
        5.3.2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创设经费的条款来“要钱”
        5.3.3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新设或扩充职权的条款来“要权”
        5.3.4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忽视公民权益的条款来“推责”
第6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路径
    6.1 地方立法权的规制
        6.1.1 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
        6.1.2 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
        6.1.3 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
        6.1.4 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
        6.1.5 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
    6.2 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
        6.2.1 健全地方立法程序
        6.2.2 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
        6.2.3 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
    6.3 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
        6.3.1 普遍性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
        6.3.2 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
    6.4 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
        6.4.1 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
        6.4.2 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
        6.4.3 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
余论: 地方立法谦抑与地方立法适度扩张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明挖法施工对近接建筑与地下工程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indlin解理论在地下工程方面的研究
        1.2.2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有限元模拟
        1.2.3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模型试验
        1.2.4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现场监测
        1.2.5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安全评估方法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明挖法地下工程近接施工现场监测与分析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监测方案
    2.4 监测数据结果及分析
        2.4.1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2.4.2 周边既有建筑沉降
        2.4.3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
        2.4.4 排桩深层水平位移
        2.4.5 临时支撑立柱桩沉降
        2.4.6 临时水平钢支撑轴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挖法近接施工影响效应模型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3.3 模型试验设计
        3.3.1 试验准备
        3.3.2 试验实施过程及模拟工况
    3.4 明挖法施工对周围土体影响影响分析
        3.4.1 土压力影响效应
        3.4.2 基坑下方土压力变化规律
        3.4.3 既有结构下方土压力变化规律
    3.5 明挖法施工对既有建筑位移影响效应分析
        3.5.1 既有框架位移变化规律
        3.5.2 既有框架位移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接施工影响效应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分析
    4.1 引言
    4.2 明挖法近接施工数值模型
        4.2.1 有限元模型本构模型
        4.2.2 近接施工有限元数值模拟
        4.2.3 最大位移点影响因素研究
    4.3 既有结构效应与影响参数关系研究
        4.3.1 既有结构水平位移变化
        4.3.2 既有结构竖向位移变化
    4.4 基坑土体影响效应参数研究
        4.4.1 基础附近土体影响效应分析
        4.4.2 基坑底部土体竖向位移影响效应
        4.4.3 基坑底部土压力影响效应
    4.5 有限元与现场监测对比研究
        4.5.1 实际工程模型建立
        4.5.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4.5.3 既有建筑沉降对比分析
        4.5.4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4.5.5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4.6 有限元与模拟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INDLIN解的土体影响效应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基坑下部土体应力和变形理论研究
        5.2.1 Mindlin解理论
        5.2.2 均布外荷载作用下的广义Mindlin解
        5.2.3 明挖法基坑底部土体受力分析
        5.2.4 基于Mindlin解的竖向位移计算
    5.3 理论解与有限元数值对比分析
        5.3.1 基于理论计算的有限元模型
        5.3.2 土体竖向正应力对比研究
        5.3.3 土体竖向位移对比研究
    5.4 明挖法近接施工实例对比验证
        5.4.1 铜陵市长江中路工程实例对比验证
        5.4.2 阜新市大众路工程实例对比验证
        5.4.3 阜阳市人民路工程实例对比验证
    5.5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风险等级和对策措施
        5.5.1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风险等级划分
        5.5.2 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对策措施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现状和系统构成
    2.1 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现状
        2.1.1 我国医院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 医院改扩建建设特殊性
    2.2 医院改扩建的分类
        2.2.1 改建方式
        2.2.2 扩建方式
    2.3 综合医院系统构成
        2.3.1 系统论发展及概念
        2.3.2 综合医院建筑系统构成
第3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与系统分析的影响因素
    3.1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
        3.1.1 前期策划的研究
        3.1.2 前期策划的概念
        3.1.3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3.1.4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的内容
        3.1.5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常见问题
    3.2 医院改扩建总体规划
        3.2.1 改扩建总体布局的方式
        3.2.2 改扩建总体布局的内容
        3.2.3 医院改扩建总体规划设计的常见问题
    3.3 医院改扩建单体改造
        3.3.1 改扩建单体改造的内容
        3.3.2 医院改扩建单体改造设计常见问题
第4章 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方法
    4.1 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4.1.1 分析的目的
        4.1.2 分析的意义
    4.2 分析方法建立思路与原则
        4.2.1 研究的整体思路
        4.2.2 分析方法建立的原则
        4.2.3 分析方法
    4.3 原始分析要素的收集
    4.4 分析要素的筛选
    4.5 初步分析方法的框架搭建
    4.6 要素权重和分析
        4.6.1 层次分析法的原则与流程
        4.6.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6.3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4.6.4 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数据的采集
        4.6.5 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4.6.6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4.6.7 结果分析
    4.7 分析方法的初步搭建框架
第5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优化策略
    5.1 前期策划的优化
        5.1.1 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5.1.2 现状分析与评估
        5.1.3 建设规模控制
        5.1.4 可行性分析
    5.2 对总图布局的优化策略
        5.2.1 规划策略与思路
        5.2.2 室外医疗环境更新
        5.2.3 交通优化与重组
    5.3 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单体设计
        5.3.1 改扩建技术优化
        5.3.2 内部功能关系优化
        5.3.3 室内环境修复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项目情况说明
致谢

(7)旅游经济背景下的丹东乡村住居形态及其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评述
        1.2.1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1.2.2 民居研究评述
        1.2.3 区域内民居研究评述
        1.2.4 乡村旅游研究评述
    1.3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1.3.2 相关概念的定义
    1.4 调研对象与成果统计
        1.4.1 调研对象
        1.4.2 调研成果统计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可能的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丹东地域特征与旅游资源解析
    2.1 山水型自然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地貌
        2.1.3 物产资源
    2.2 多元的民族文化
        2.2.1 朝鲜族文化
        2.2.2 满族文化
        2.2.3 汉族文化
    2.3 崛起的乡村旅游
        2.3.1 资源优势与潜力分析
        2.3.2 政府的战略部署
        2.3.3 丹东乡村旅游目标人群解析
    2.4 本章小结
3.丹东旅游型乡村住居形态调研与解析
    3.1 下露河朝鲜族村落住居形态解析
        3.1.1 朝鲜族聚落分布与特征
        3.1.2 下露河旅游品牌与景区建设
        3.1.3 朝鲜族传统住居原型形态解析
        3.1.4 朝鲜族当代民宿建筑形态解析
    3.2 青山沟满族村落住居形态解析
        3.2.1 满族聚落分布与特征
        3.2.2 青山沟旅游品牌与景区建设
        3.2.3 满族传统住居原型形态解析
        3.2.4 满族当代民宿建筑形态解析
    3.3 振江汉族村落住居形态解析
        3.3.1 汉族聚落分布与特征
        3.3.2 绿江村旅游品牌与景区建设
        3.3.3 汉族传统住居原型形态解析
        3.3.4 汉族当代民宿建筑形态解析
    3.4 共性与个性:多元化的丹东乡村住居形态
        3.4.1 自然环境选择下的共性
        3.4.2 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个性
        3.4.3 经济业态改变下的趋向
    3.5 丹东旅游型住居现状问题归纳
        3.5.1 民族个性消失,人文景观与场所感缺失
        3.5.2 空间适应滞后,生活生产受制约
        3.5.3 灰色空间杂乱,房屋利用率不高
        3.5.4 传统生态技术遗失,建筑舒适度降低
    3.6 本章小结
4.丹东市旅游型乡村住居形态更新策略研究
    4.1 景观与场所建构
        4.1.1 建筑风貌乡土化
        4.1.2 传统空间体验的有机传承
        4.1.3 民族元素延续化
    4.2 功能与空间组织
        4.2.1 项目匹配针对化
        4.2.2 功能组合灵活化
        4.2.3 功能利用周期化
        4.2.4 功能空间现代化
    4.3 节能与生态技术
        4.3.1 继承与发展传统营建技术
        4.3.2 环保材料传承与新技术引进
    4.4 本章小结
5.绿江村试设计
    5.1 绿江村概述与布局优化设计
        5.1.1 绿江村概述
        5.1.2 绿江村布局优化设计
    5.2 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传统住居更新设计
        5.2.1 房屋现状
        5.2.2 组团更新规划
        5.2.3 单体建筑更新
    5.3 以现代化适应为导向的居住单元试设计
        5.3.1 建筑设计
        5.3.2 生态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章插图目录
附录B 文章插表目录
附录C 丹东乡村住居调研问卷
附录D 丹东游客访谈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及其不同特征研究
    2.1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
    2.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及历程
    2.3 国内不同功能地下空间开发特点
    2.4 国内不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统计分析
    2.5 调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分析
    2.6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划分结果及特征分析
第三章 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研究
    3.1 地下空间开发驱动要素理论分析
    3.2 当前我国开发地下空间的驱动因素分析
    3.3 当前形势下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趋势
第四章 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与功能类型研究
    4.1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4.2 城市不同功能地下空间需求与前景
第五章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趋势与前景分析
    5.1 南京市概况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2 南京未来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要求
    5.3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5.4 南京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需求计算
    5.5 南京市多种资源协同开发模式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工作简介

(9)基于大数据的抚顺市城区地下公共停车场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抚顺市开启新一轮地下空间规划
        1.1.2 地下空间开发——21世纪城市发展主题
        1.1.3 停车位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1.1.4 大数据为地下空间规划的技术革新提供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大数据
        1.3.2 地下空间
        1.3.3 停车场
    1.4 研究对象与范畴
        1.4.1 研究空间对象
        1.4.2 学科领域范畴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依据
        2.1.1 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理论
        2.1.2 功能耦合理论
        2.1.3 基本服务设施均等化理论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大数据相关研究
        2.2.2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量化研究
        2.2.3 国内城市地下停车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大数据相关研究
        2.3.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量化研究
        2.3.3 国内停车系统布局相关研究
    2.4 相关案例分析
        2.4.1 沈阳市地下公共停车规划
        2.4.2 营口市地下公共停车规划
        2.4.3 葫芦岛市地下公共停车规划
    2.5 总结与借鉴
        2.5.1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2.5.2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
        2.5.3 停车需求预测研究
        2.5.4 案例借鉴
第三章 抚顺市地下停车现状及问题
    3.1 抚顺市地下空间现状
        3.1.1 发展历程
        3.1.2 地下空间使用状况
        3.1.3 地下土地利用现状
    3.2 抚顺市地下停车库状况
        3.2.1 停车泊位供需分析
        3.2.2 停车泊位分布状况
    3.3 地下停车存在问题
        3.3.1 分布与城市功能结构不匹配
        3.3.2 地下停车不足与空间闲置并存
        3.3.3 站前地区发展受停车制约
        3.3.4 老城区供需矛盾突出
        3.3.5 新城区地下停车比例不足
第四章 地下停车需求预测分析
    4.1 地下停车需求预测的影响要素
        4.1.1 城市土地利用
        4.1.2 机动车保有量
        4.1.3 路网交通量承载力
        4.1.4 停车政策与管理
        4.1.5 地上停车容量
    4.2 地下停车需求预测的预测方法
        4.2.1 综合增长率停车需求预测法
        4.2.2 基于土地利用生成率的停车需求预测法
        4.2.3 交通量—停车需求预测法
    4.3 地下公共停车需求量分析
        4.3.1 基于综合增长率的需求总量预测
        4.3.2 基于千人指标的片区停车需求预测
        4.3.3 基于发生——吸引的片区需求修正
        4.3.4 基于地上容量的地下停车需求预测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停车分布影响要素分析
    5.1 相关影响要素提取
        5.1.1 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场所要素提取
        5.1.2 停车场数据的分类与筛选
    5.2 相关要素的特征
        5.2.1 教育医院场所分布特征
        5.2.2 娱乐康体和居住场所分布特征
        5.2.3 商业服务场所分布特征
        5.2.4 政府与汽修场所分布特征
    5.3 核心要素的遴选
        5.3.1 相关要素的数理化处理
        5.3.2 数据标准化与运算代码写入
        5.3.3 要素关联度结果与排序
    5.4 核心要素的叠加
        5.4.1 大数据要素的转化
        5.4.2 规划核心要素权重确定
        5.4.3 地下停车适建区确定
第六章 抚顺地下停车系统布局
    6.1 布局策略
        6.1.1 耦合地上功能完善结构
        6.1.2 充分利用地下闲置空间
        6.1.3 依托站前更新填补空缺
        6.1.4 依托绿地广场增补老城区
        6.1.5 结合商业开发完善新城布局
    6.2 布局方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丹东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丹东市旅游产业发展
        1.1.2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国外相关的研究与趋势
        1.3.1 国内国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研究
        1.3.2 国内外就旅游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范畴
        1.4.1 旅游产业
        1.4.2 城市空间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2.3 产城融合
    2.4 卫星城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东旅游产业及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3.1 丹东城市概况
        3.1.1 经济与产业情况
        3.1.2 城市发展定位
    3.2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1 旅游资源情况及评价
        3.2.2 旅游客源及收益情况
        3.2.3 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情况
    3.3 丹东现状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
        3.3.1 老城区密度大,绿地率低
        3.3.2 新城区功能发展不完善,优势未体现
        3.3.3 旅游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制约产业发展
        3.3.4 道路窄、停车难,旅游交通环节薄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对空间结构的需求研究
    4.1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力分析
        4.1.1 丹东旅游产业的特点
        4.1.2 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2 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4.2.1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4.2.2 旅游产业形象定位
        4.2.3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4.3 旅游产业发展对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需求
        4.3.1 空间布局应保障产城发展的协调性
        4.3.2 道路交通应保障旅游交通的便捷性
        4.3.3 生态建设应保障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4.3.4 防灾体系应保障边境旅游的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5.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5.1.1 疏解城市密度
        5.1.2 调整空间形态
        5.1.3 打造景观特色空间
        5.1.4 确定服务中心选址
    5.2 加强道路交通体系
        5.2.1 完善城市路网
        5.2.2 发展公共交通
        5.2.3 建设景观道路
        5.2.4 打造特色交通
    5.3 增添生态保护措施
    5.4 重视地下空间利用
    5.5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5.5.1 强化政府职能
        5.5.2 完善规划及政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丹东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J]. 李娜,王艳艳,王静,张念强,俞茜. 中国防汛抗旱, 2022(01)
  • [2]丹东旧城滨江外贸空间活化设计研究[D]. 寇天遨.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4]地方立法谦抑论[D]. 吴玉姣. 湘潭大学, 2019(12)
  • [5]明挖法施工对近接建筑与地下工程影响效应研究[D]. 于素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D]. 王俊. 湖南大学, 2019(06)
  • [7]旅游经济背景下的丹东乡村住居形态及其更新研究[D]. 王梦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D]. 王睿. 南京大学, 2018(01)
  • [9]基于大数据的抚顺市城区地下公共停车场布局研究[D]. 陈先南.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10]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丹东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田琇嘉.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丹东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