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国际贸易继续被禁止

象牙国际贸易继续被禁止

一、象牙国际贸易继续受禁(论文文献综述)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1](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宋海东[2](2020)在《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GDP总量长期以来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其增速却自2007年以来处于下行通道中;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宏观经济甚至有短期出现衰退的风险。作为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长期处于逆势增长状态,其增速大于GDP增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到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收官检验之时,“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任务实现可期。小微文化企业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最底层,因其自身脆弱的经济属性,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非常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面临短期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仍处于巨大的风险中。如何实施自救、“跑赢大市”,是小微文化企业“性命攸关”的课题。本文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简称X编钟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价值链和安索夫矩阵等战略分析模型,对其主营的编钟业务进行分析,评价该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条件。针对分析结果,本文在公司层面提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而不经营”战略和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在职能部门层面提出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战略。依据上述战略,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举措,包括管理层意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搭建三种基础条件(完善公司经营体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吸收外部资金),两个主要职能战略(以扩大销售量为目的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实现差异化为目的完善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其他职能战略(提高政策参与度,采购和成本优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依据上述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期望帮助X公司进行战略转型、跑赢大市,另一方面也期望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王杨红[3](2018)在《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文中研究表明1782-1914年是中—暹关系由传统朝贡体制向近现代外交变迁的时期。对这一转变历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明晰、探讨两国关系的需要,还是抚今追古,继往开来,为当下两国乃至中国—东南亚关系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不断遣使清廷,使中—暹传统朝贡关系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拉玛二世、三世先后遵照执行,努力维持朝贡关系,不曾更易。但鸦片战争后,两国朝贡关系面临变局,开始疏离、中衰。1853年6月使团遇劫事件后不及两年,包令条约签订,暹罗被西方列强敲开大门,而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的看法亦有所转变,两国朝贡关系就此中断。对于1862-1888年广东、福建地方官的数次催贡,暹廷均采取模棱两可的拖延策略,为此甚至提出并坚持改道天津进贡的建议。但这一路线与传统朝贡体例不符,为清廷所拒绝。至1893年,在北榄事变的催化下,清廷以承认暹罗独立的方式,终结了两国的朝贡关系。两国朝贡关系中断后,订约设领之议亦在中国萌芽、成形。受1906年那空猜西亲王访华影响,基于彼此互为独立国的中—暹订约呼声开始高涨,其目的在于保护华人。1907年杨士琦访暹拉开了中—暹订约交涉的序幕。杨氏返国后,1908年两国驻法公使开始交涉订约事宜。但双方在华人问题上针锋相对,清廷欲设领保护华人,暹廷却认为华人乃本国国民,无需中国保护,订约交涉遂陷入僵局。1909年3月28日,清廷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1913年4月10日,暹廷颁布同时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的国籍法,与中国国籍法存在根本差异。这使得暹罗华人“双重国籍”问题明朗化。1910年曼谷华人罢工、1910-1913年暹罗中华总商会申请立案,均让暹罗政府意识到中国势力介入的可怕。1914年拉玛六世所着《东方犹太》的问世,则意味着暹罗政府强力管理、同化华人的肇始。“华人问题”自此成为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和痼疾所在。

尹星燕[4](2018)在《清代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的帆船贸易(1757-1840)》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海洋贸易史与中外关系史的视角,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以清代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帆船贸易为对象,通过对一口通商期间清王朝与东南亚各自社会政治经济局势,清政府对帆船贸易的管理,帆船贸易经营环节的考察,并梳理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区的贸易政策与贸易发展的具体情况,希望明确这一时期帆船贸易的特点、影响贸易发展的因素以及贸易产生的作用。研究认为,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帆船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贸易增长集中于越南、暹罗、新加坡等政治社会处于上升期的区域,荷兰人与西班牙人统治的衰落则伴随着巴达维亚与马尼拉帆船贸易的衰落,另外帆船贸易中合法贸易与走私贸易共存,经营合法货物的商人通常也携带违禁商品。在诸多因素中,政策变动是影响帆船贸易的主要外部条件,这一时期帆船贸易发展的契机是由贸易对象区域提供的有利政策带来的,贸易的衰落也多出于政策的限制;商品需求与市场份额的变化则是改变贸易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贸易持续开展的前提是中国与东南亚能互相满足对方的市场需求,这一时期西方商人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市场份额被重新分割,在市场竞争中,中国帆船商人逐渐落后于西方商人。帆船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各项先进工艺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部分国家借鉴,另外,帆船贸易还有利于区域政治的稳定。然而,在东方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帆船贸易一方面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商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却又使得东方本土政权凭借内部经济上的互助将西方国家排斥在外。

张晓颖[5](2016)在《中资民营企业在非投资的跨文化管理机制研究 ——以坦桑尼某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产能转移”等经济、外交战略的影响下,中资企业,尤其是大量的民营企业进入非洲,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与攻击,主要包括:掠夺非洲能源,以廉价商品占领非洲市场,特别是对非出口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发展,造成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等;第三,向非洲国家推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基于此,本文选择坦桑尼亚为例,旨在通过以某纺织品加工企业为主线的研究,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细致地分析并解释中资民营企业在非投资过程中遇到的管理生产问题、解决方案、选择此种方案的逻辑及影响。每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企业走出去归根到底是“人”走出去,因此本文选择行动者理论的社会界面分析方法为核心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各行动者与资源、目标、价值等因素之间互动,找到中资企业在非投资生产中的重要社会界面及其因果联系和互锁关系。这种方法最早见于荷兰学者诺曼·龙(Norman Long)关于农业推广项目的研究中,本文将这种方法用于企业对外投资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即是一种创新,也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从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对外投资中的跨文化管理障碍主要来源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认识论导致每个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行为方式也不同。面对这些跨文化管理障碍,西方国家通过一整套完整的干预体系实现文化趋同,宏观上他们主要是通过国际发展援助改变东道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微观上他们通过草根NGO组织开展文化、教育、能力建设、农村发展等项目等促进文化认同。这种长期地、频繁地文化干预从客观上帮助了跨国企业的落地和生产,使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造成的障碍明显小于中国。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跨文化冲突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干预体系,主要是通过局部微调实现,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利用行动者理论的社会界面研究方法解释这个“局部微调”的过程。中资企业在坦桑尼亚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负责执行中国政府对坦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援助类项目的企业;第二类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对坦投资类企业;第三类是大量的从事商贸活动的小微型民营企业。其中第二类是我国对坦投资的主力军,也是本文的分析重点。这种援助、投资、贸易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正是曾经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因此说中国在与非洲发生经济互动的同时也在分享中国经验,是南南合作在坦桑尼亚的最好例证。这种宏观层面的知识分享也论证了知识传递在社会界面中的核心作用,也从侧面验证了知识传递在社会界面中的核心作用。中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共有的特点是投资经验少、投资规模小、雇佣人数少、生产方式粗放,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企业灵活生产的特点,但从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企业管理者“强生产能力、弱管理能力”的特性。这种弱管理能力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缺乏信息捕获能力,缺乏基本沟通能力、缺乏处理劳资矛盾及企业社会矛盾的能力。在这些困境下,企业通过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暂时缓和了生产中的矛盾,但由于企业管理者所选社会界面的临时性、随机性、非专业性、不稳定性、保守性、多重身份性等原因,企业跨文化投资的管理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从社会界面的视角分析在非民营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方式可以发现,非专业社会界面是民营企业在非行为冒进、管理混乱是的必然后果。对于在非洲的民营企业而言,他们“走出去”时间较短,尚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虽然对当地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明显的经验不足、知识匮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宣传不力等问题,因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企业、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发展壮大中国商会行会力量,增强行会能力,开展走出去前的法律援助及培训工作;双方国家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合作伙伴,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方式参与投资国经济、社会发展。

王欣[6](2016)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育发展初探》文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它连接了“黑暗”的中世纪,并开启了新世纪的篇章。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督教统治衰落,世俗权力兴起。教会已经无力全面统治世俗社会。教育作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在处于转型时期的意大利,教育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作为文艺复兴滥觞之地的意大利,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复兴,人文主义盛行,给当时的社会教育注入了新的色彩,不管是初、中等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浸润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育现实已经冲破了中世纪教会蒙味教育的枷锁。由于教权与世俗权利的日益分离,世俗政权对教育的控制力日益加强,所以一系列的世俗学校也应运而生。因为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所以当时的教育也难免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总而言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发展,与当时的政治、思想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徐洪才[7](2015)在《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2014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投机活动十分猖獗,但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保持平稳增长势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4全球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FDI扭转了2012年的下降趋势,FDI流量增长9.2%,达到1.45万亿美元;预计2014年全球FDI流量可能升至1.6万亿美元,2015年为1.7万亿美元,2016年进一步增加到1.8万亿美元。这些增长主要来自发达国家。随着美国QE政策退出,国际资本回流美国,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脆弱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对这一

张小杰[8](2014)在《从“新闻纸”到“战争总动员的一个单位” ——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甘肃民国日报》创刊于1928年7月,是民国时期甘肃地区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七七事变”的爆发改变了报纸的发展进程,使其逐渐从“新闻纸”演变到了“动员纸”。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甘肃民国日报》在抗战时期开展了内容丰富、历时数年的精神动员、物质动员和生产建设动员,为抗战后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事件,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的精神动员、物质动员和生产建设动员进行细致、深入考察,以期呈现出报纸与战时社会之间的那种互动、交融之景观。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导论旨在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思路,梳理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以及“社会动员”之概念。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七七事变”前后《甘肃民国日报》从“新闻纸”到“动员纸”的转变,由此展现出了战争阴霾笼罩下的国家危亡给报纸角色面貌和文本生产带来的巨大冲击。对《甘肃民国日报》精神动员、物质动员、生产建设动员的情形、特点、果效、问题与不足进行考察,是本文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三、四章即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详细呈现。在分三种类型呈现《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基本内容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延伸,以深化对该报社会动员的把握和了解。本文第五章的出发点即在于此。在这一章中,笔者站在“历史的崖岸”就报纸社会动员的内容、特点、果效、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与此同时还探察了它的历史语境。

吴冠中[9](2014)在《现代消费社会的起源:17、18世纪英国消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社会是指摆脱了传统社会物质匮乏的状态,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消费社会是消费需求过度人造化、过度被操纵化的社会。过去几十年,有关西方世界消费社会起源的研究展现出极为活跃的研究态势。以往,人们一般认为消费社会最初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却认为:在18世纪,英国就已经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消费社会。近代以来,英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进步和城市化,使得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生活的物质匮乏的境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更多的人们开始享受购买消费品的快乐。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英国社会消费繁荣的景象受到了英国家庭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持,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刺激了潜在的消费需求。此外,英国商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受到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扩张的强烈刺激。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在17、18世纪海外扩张方面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开拓了海外市场,但是,消费社会的引擎却是由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所点燃的。这不仅缘于英国国内市场的规模远大于海外市场,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往往决定着后者发展的趋势和命运。英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对来自海外的商品表现出狂热地消费渴望:茶叶、咖啡、蔗糖、棉布、瓷器、漆器等进口商品,逐渐渗入了英国人的生活,并带动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可以说,进口消费品消费既是英国近代消费社会兴起的原因,也是其结果。面对进口消费品充斥国内市场的境况,英国掀起了一场保护民族产品的潮流。在重商主义政策的保护下,英国人通过模仿进口消费品的方式生产出自产新式消费品。它们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且与进口消费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逐渐成功的占据了国内消费市场,甚至还远销世界各地。英国新式消费品价格低廉,品质优良,有力的促进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拓展,它们使大部分尚不富裕的普通人也享受到了新式消费品的便利与欢乐。更重要的是,新式消费品的创制引发了英国生产领域的技术变革,为更大规模的产品生产以及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生产和消费的紧密联系促成了近代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近代英国“消费主义”的盛行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世俗化的享乐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反映在消费方面,就是普遍的奢侈。上流社会奢华的消费行为华丽而铺张;新兴的中等阶层也紧随其后。他们仿效、攀比上流社会的消费风尚以表达自己的文化品位和风格,其结构是讲究体面、洁净优雅的社交风尚在英国社会大为盛行,而消费则成为满足人们生理、心里需求的有效手段:获得某些特殊的消费品成为彰显人们高雅品位和生活风度的关键。新的消费风尚离不开新的消费方式。17世纪末,在英国众多的购物形式中,商店逐渐取代了市场或市集成为主要的商品出售及消费场所。借助商店这种新式的销售渠道,时尚消费品散布到英国的每个角落。随着零售业的发达兴旺,店面装饰、精品陈列、广告推销等促销方式也浮现出来,并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力量。对于那些精明老练的生产商和店家而言,如何引诱和掌控消费者的心理和行动成为他们专注的目标。利用广告和攀比消费的虚荣,将新奇昂贵有时甚至是无用的消费品植入消费者的欲望世界成为他们最得力的生财之道:一个成功的店主会非常注重店铺的修饰。独特的建筑外形、引人注意的招牌、凸起或弓形的巨大的透明窗户以及形色各异的广告成为吸引顾客的不二法门。典雅而时髦的店铺不仅能够招徕新的客户,还能够取悦富裕的老主顾,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一切,看上去和今天我们所遭遇的购物消费中的景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本文的主体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立足于对17、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经行分析,并找出近代消费社会得以存在的条件;第二部分,以全球史为框架,观察近代英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近代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进口消费品所引发的消费热潮,近代英国消费行为新的特征及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剧烈变化的日常生活激励人们不断去尝试新鲜事物的结果,而这与东西方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息息相关;第三部分,具体的分析17、18世纪英国现代消费社会的特点。在传统社会,对物品占有的优先权还仅仅属于富有的阶层,随着物的增长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占有和消费物品前所未有地扩展到社会的大部分群体,并且人们对物质的普遍追求第一次成为合理的愿望,尤其是新兴的消费者集团的合法追求;最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兴起必然具有新的形式,18世纪英国民族市场的兴起和全新的市场运作及销售方式(以大批的商店零售业为主)的出现,最终打开了现代消费社会的“潘多拉之盒”。

田汝英[10](2013)在《“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料贸易是国际学术界中世纪史研究的传统课题,近年来亦出现了一些研究该时期西欧的香料消费的论着,但国内尚无人研究香料与西欧中世纪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因此,本文拟探讨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西欧获取香料的方式——香料贸易、香料在西欧社会的应用和香料观念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将把西欧香料问题置于广阔的欧亚大陆背景下来理解,并在研究中借鉴和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及跨文化形象学理论。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等部分。绪论部分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回顾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相关术语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14—15世纪西欧香料的获得,其主要方式是香料贸易。本章先简单回顾了14世纪之前的亚欧香料贸易,然后重点研究14—15世纪的西欧香料贸易,包括贸易路线、贸易规模、贸易利润等,在贸易主体方面突出穆斯林商人和威尼斯商人。最后对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香料零售及其价格做了探讨。第二章研究16世纪之前西欧社会的香料观念,分五个分论题,即香料象征着财富和地位、香料的神圣意义、香料与欧洲人的东方想象、香料引发人的食欲和情欲及香料消费引发的道德争议。第一节论述了“香料是贵族的象征”这一观念,并探讨了15世纪香料消费大众化趋势下香料的地位。第二节探讨香料与基督教信仰的密切关系:神和圣徒都带有香气,教徒想象中的天堂充满芳香,而尘世的香料也来自伊甸园。第三节围绕西欧人的东方观的两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述,即东方是一方怪异与富饶并存的土地。第四节论述了香料是饕餮之徒梦想的“乐土”中必不可少的美食,而且自古以来就带有很强的情欲色彩。本章最后论述香料消费在教俗两界人士中引发的反对性意见。第二章探讨14—16世纪香料在西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前三节内容论述了狭义上的香料应用,即由香料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用途:用作调味品、保健品、药物、宗教仪式中的熏香、尸体防腐剂等。最后研究香料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即充当货币、用作贵重礼品及在上流社会的宴会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料的功用与西欧人的香料观念紧密相连,香料的用途既是香料观念萌生的土壤,也是香料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第四章研究新航路开辟与西欧香料时代的终结。香料与新航路的开辟之间具有一种辩证关系:香料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西欧香料获取方式的嬗变,但最终结果是香料贸易的衰落和香料在人们观念中的贬值,甚至东方化,导致了香料时代的终结。本章的三节内容依次论述了香料对开辟新航路的促进作用、16世纪的西欧香料贸易和西欧香料时代的终结。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总结了香料的输入对西欧社会生活及西欧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香料对西欧及世界历史的影响进行了思考。总之,香料与西欧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香料的输入对西欧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正是西欧社会对香料的需求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欧洲的海外扩张,而这又加速了西欧“香料时代”的终结。

二、象牙国际贸易继续受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象牙国际贸易继续受禁(论文提纲范文)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自然条件
        三、交通优势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一、手工业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一、儒教
        二、佛教
        三、天主教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二、武术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结论
参考文献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附录

(2)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1.2.2 对战略管理的研究
        1.2.3 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框架
    2.2 价值链分析
    2.3 安索夫矩阵
第3章 X编钟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3.1 企业外部环境
        3.1.1 宏观经济环境
        3.1.2 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3.1.3 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
    3.2 企业内部环境
        3.2.1 公司基本情况
        3.2.2 研发设计管理
        3.2.3 生产组织管理
        3.2.4 营销组织管理
        3.2.5 法律风险和政策经验
        3.2.6 编钟业务价值链
第4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引发衰退
        4.1.2 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
        4.1.3 独特的曾侯乙编钟文化资源
        4.1.4 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以传承编钟文化为使命
        4.2.2 业务模式清晰,配置满足常规生产
        4.2.3 创新研发不足,知识产权管理落后
        4.2.4 采购规模劣势,产能存在闲置
        4.2.5 营销组织缺失,售后服务亮点
        4.2.6 政策参与度低,潜在法律风险
    4.3 战略选择
        4.3.1 基于战略分析调整的价值链
        4.3.2 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多元化而不经营
        4.3.3 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
        4.3.4 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职能战略
第5章 X编钟公司的战略实施举措
    5.1 管理层提升
        5.1.1 提升职能管理能力
        5.1.2 管理意识的提升
        5.1.3 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5.1.4 文化企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5.2 基础条件搭建
        5.2.1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5.2.2 完善公司经营体系
        5.2.3 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5.2.4 吸收外部资金
    5.3 两个主要职能战略措施
        5.3.1 打造市场营销体系,扩大销售量
        5.3.2 完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差异化
    5.4 其他职能战略
        5.4.1 提高政策参与度
        5.4.2 采购和成本优化
        5.4.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4.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5.4.5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
    5.5 战略部署结构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3-3数据说明
附录2: 客户分类和需求简介
附录3: 竞争企业简介
附录4: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发明专利
附录5: 《一种双音的编钟》实用新型专利
附录6: 初步访谈提纲
附录7: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8: 临时补充访谈提纲
致谢

(3)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说明
第一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恢复(1767-1782)
    第一节 缅甸入侵与郑信复国
    第二节 郑信遣使清廷
        一、郑信首次遣使受挫(1767-1771)
        二、郑信第二次遣使与中—暹关系的发展(1771-1777)
        三、郑信第三次遣使及1781年进贡(1777-1782)
第二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延续、发展与中衰(1782-1851)
    第一节 拉玛一世与清廷的关系(1782-1809)
        一、拉玛一世的即位与请封(1782-1788)
        二、两国朝贡关系的密切——拉玛一世的其他遣使(1788-1809)
    第二节 拉玛二世、三世维系朝贡关系的努力(1810-1839)
        一、拉玛二世的遣使(1810-1824)
        二、鸦片战争前拉玛三世的遣使(1825-1839)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暹朝贡关系的中衰(1840-1851)
第三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中断与终结(1851-1893)
    第一节 蒙固王的遣使与使团遇劫事件(1851-1853)
        一、蒙固王的登基与第一次遣使(1851-1852)
        二、蒙固王第二次遣使与使团遇劫(1852-1853)
    第二节 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看法的转变(1853-1868)
        一、暹使拜会包令与包令访暹的酝酿(1854-1855)
        二、包令条约的签订与清廷的反应(1855-1856)
        三、蒙固王1857年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与清廷1862-1863年催贡
        四、蒙固王1868年对华关系布告
    第三节 中—暹传统朝贡关系的终结(1869-1893)
        一、天津路线的提出与僵持(1869-1880)
        二、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
        三、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等访暹——朝贡关系的落日余晖(1884-1888)
        四、朝贡关系之终结——北榄事变的催化(1893)
第四章 两国订约设领——从提议到早期交涉(1867-1914)
    第一节 订约设领之议的提出与演进(1867-1907)
        一、订约设领之议的萌芽与成形(1867-1906)
        二、那空猜西亲王访华与订约呼声的高涨(1906-1907)
    第二节 两国订约的早期交涉(1907-1914)
        一、杨士琦访暹与暹廷的因应(1907)
        二、两国订约交涉的起始与停顿(1908-1909)
        三、曼谷华人罢工与两国订约交涉的重启(1910-1914)
    第三节 华人问题——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与痼疾
        一、暹罗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及其立案之曲折(1910-1913)
        二、暹罗华人问题与设领纷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代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的帆船贸易(1757-18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及内容与资料
    四、帆船概念与贸易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帆船贸易的背景
    第一节 一口通商体制的形成
        一、一口通商之前清朝的对外贸易
        二、广州一口通商体制的实施
    第二节 一口通商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局势
        一、西方商人来华贸易的变化
        二、中国社会产生的对帆船货运的阻力
    第三节 一口通商时期东南亚的局势
        一、东南亚政治社会的变化
        二、东南亚经济局势的变化
    小结
第二章 清朝政府对帆船贸易的管理与贸易的经营
    第一节 清朝政府对贸易的管理
        一、出洋手续与关税规定
        二、船型、船员限制及违禁物品
    第二节 中国对东南亚帆船贸易的经营者及经营方式
        一、帆船贸易商人的结构
        二、帆船贸易的经营
    小结
第三章 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帆船对东南亚的贸易情况
    第一节 中南半岛地区
        一、越南
        二、暹罗
        三、柬埔寨
    第二节 马来半岛地区
        一、海峡地区港口
        二、半岛北部各港口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
        一、巴达维亚
        二、其他港口
    第四节 菲律宾群岛地区
        一、吕宋岛
        二、苏禄群岛
        三、其他岛屿
    小结
第四章 一口通商时期的社会与中国对东南亚帆船贸易的互动
    第一节 影响帆船贸易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对贸易的损益
        二、贸易内部因素的利弊
    第二节 帆船贸易对社会的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资民营企业在非投资的跨文化管理机制研究 ——以坦桑尼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调研过程
    1.5 相关理论解释
    1.6 本文的分析框架
    1.7 章节介绍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投资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2.2 跨文化投资及管理机制研究
    2.3 跨文化管理的路径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在坦中资企业的基本情况
    3.1 中坦经贸简述
    3.2 中国是坦桑尼亚的重要投资国
    3.3 中国企业投资领域多样
    3.4 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企业的主力军
    3.5 中资企业对坦桑尼亚就业拉动明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出去的信息矛盾
    4.1 目标、资源博弈推动企业走出去
    4.2 企业“走出去”的社会界面
    4.3 其他类型的社会界面
    4.4 民营企业备受指责的必然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中的跨文化沟通与身份认同
    5.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沟通与认同
    5.3 解决沟通矛盾的社会界面——翻译
    5.4 中国企业对翻译的反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劳资矛盾
    6.1 生产过程中的抗争
    6.2 中国式管理逻辑与工人斗争——人情、权力
    6.3 解决劳资矛盾的社会界面——工会
    6.4 企业对工会的反作用力——正式或非正式的表彰仪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社会矛盾
    7.1 企业社会的内容及表现
    7.2 企业社会矛盾的社会界面
    7.3 民营企业的应对逻辑
    7.4 国有企业应对企业社会矛盾的逻辑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发现及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育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第一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第二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世俗化转向
    第一节 教育的人文主义倾向
    第二节 教育走向世俗化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育发展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妇女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教育与世俗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教育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第三节 教育与世俗享乐主义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从“新闻纸”到“战争总动员的一个单位” ——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设想
    三、相关研究与述评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方法与路径
    六、对论文内容框架的说明
    七、对社会动员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从“新闻纸”到“动员纸”:“七七事变”前后的《甘肃民国日报》
第二章 多维并举,蹈励民气: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的精神动员
    第一节 宣传军事胜利,鼓舞民心
    第二节 宣传他国对华援助,营造抗战并非孤立无援之想象
    第三节 呈现外媒对抗战的积极评价,影响民众抗战认识
    第四节 宣传日本经济困难,建构民众胜利预期
    第五节 积极论述抗战前途,坚定民众必胜信念
    第六节 批判各种错误心理和行为,凝聚抗战精神
    第七节 报道侵华日军之暴行,激发仇日情绪
    小结
第三章 动员物力、人力、财力,作抗战之资: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的物质动员
    第一节 动员民众献金献粮劳军
    第二节 动员社会各界捐献衣物劳军
    第三节 动员民众购买公债,支援抗战
    第四节 动员民众参军,补充抗战兵员
    第五节 动员民众节约储蓄,集合社会游资支援抗战
    小结
第四章 开发西北,夯实抗战建国之基: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的生产建设动员
    第一节 宣传发展农业,充实抗战食粮
    第二节 宣传发展工业,保障军事与民生
    第三节 宣传绿化造林,改善甘肃生态环境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延伸: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的历史沉思
    第一节 《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的历史审视
    第二节 《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的历史语境分析
        一、社会动员是抗战时期报界主题
        二、战时新闻学鼓吹“新闻救国”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现代消费社会的起源:17、18世纪英国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子
第一章 告别传统社会
    第一节 17、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城市化与消费
    第二节 家庭收入、生产与消费
    第三节 禁奢法的弛废
第二章 货船的神话
    第一节 近代英国海外贸易与进口消费品
    第二节 消费新世界
    第三节 仿制与创新
第三章 消费社会的风尚
    第一节 水中的涟漪
    第二节 奢侈的巨流
    第三节 大辩论
第四章 店主国家
    第一节 民族市场的兴起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交换
    第三节 现代购物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10)“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术语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香料
        二、时间和空间
        三、社会生活
        四、“贵如胡椒”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4—15世纪西欧香料的获得
    第一节 1291—1422年的西欧香料贸易
        一、间接贸易时期(1291—1344年)
        二、利凡特贸易的重启(1345—1370年)
        三、西欧香料贸易的繁荣时期(1370—1422年)
    第二节 1422—1498年的西欧香料贸易
        一、马木路克素丹垄断香料贸易(1422—1452年)
        二、西欧香料贸易的高峰时期(1452—1498年)
    第三节 西欧香料贸易中的重要商人群体
        一、“哪里有香料,哪里就有穆斯林”
        二、垄断西欧香料贸易的威尼斯商人
    第四节 西欧市场的香料
        一、西欧香料贸易的利润
        二、香料在西欧的零售及其价格
第二章 16世纪前西欧社会的香料观念
    第一节 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香料与贵族
        一、贵族的象征
        二、中世纪晚期的香料消费与禁奢令
    第二节 神圣的香气——香料与基督教信仰
        一、神和圣徒的芳香气息
        二、基督教文献中的天堂
        三、尘世的香料来自伊甸园
    第三节 富饶与神秘之地——香料与欧洲人的东方想象
        一、香料与怪异并生
        二、地近伊甸园,盛产香料,繁荣富庶
        三、香料的神秘色彩淡化
    第四节 食欲与情欲——香料的双重诱惑
        一、饕餮之徒的“乐土”
        二、香料的情欲色彩
    第五节 奢侈与堕落的象征——香料消费引发的争议
        一、修士:香料引发饕餮和情欲,与灵魂得救相违背
        二、俗人:香料造成道德败坏,奢侈、浮华、傲慢
        三、香料引起金银外流,造成国家贫困
第三章 14—16世纪西欧社会生活中的香料
    第一节 饮食
        一、“保存肉食和遮掩腐肉味道”说之谬误
        二、香料在饮食中的用途
    第二节 保健和药用
        一、体液理论与香料的保健作用
        二、预防疾病和瘟疫
        三、用作药品
    第三节 宗教生活和重要仪式
        一、基督教对香料的态度——从拒斥到接受
        二、宗教生活中的香料
        三、其他重要仪式中的香料
    第四节 经济和社交活动
        一、经济支付手段
        二、贵重礼品
        三、宴会与香料
第四章 新航路开辟与西欧香料时代的终结
    第一节 香料与新航路开辟
        一、香料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二、葡萄牙人的商业传统
    第二节 16世纪西欧香料获取方式之嬗变
        一、葡萄牙香料贸易占主导地位(1500—1550年)
        二、利凡特香料贸易的“黄金时期”(1550—1570年)
        三、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复兴(1570—1590年)
        四、新的发展趋势(1590年之后)
    第三节 西欧香料时代的终结
        一、香料贸易盛极而衰
        二、香料价格下降
        三、香料的用途减少
        四、香料的去神秘化和东方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利凡特和威尼斯的香料价格(表格)
后记

四、象牙国际贸易继续受禁(论文参考文献)

  •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D]. 宋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D]. 王杨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4]清代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的帆船贸易(1757-1840)[D]. 尹星燕. 厦门大学, 2018(07)
  • [5]中资民营企业在非投资的跨文化管理机制研究 ——以坦桑尼某企业为例[D]. 张晓颖.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育发展初探[D]. 王欣.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
  • [7]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分析与展望[A]. 徐洪才. 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 2015
  • [8]从“新闻纸”到“战争总动员的一个单位” ——抗战时期《甘肃民国日报》社会动员研究(1937-1945)[D]. 张小杰. 兰州大学, 2014(10)
  • [9]现代消费社会的起源:17、18世纪英国消费问题研究[D]. 吴冠中. 南京大学, 2014(08)
  • [10]“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D]. 田汝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象牙国际贸易继续被禁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