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力量——曙光公司的探索与成就

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力量——曙光公司的探索与成就

一、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曙光公司的探索和成就(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苏诺雅[2](2021)在《中国超算技术赶超发展模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级计算是解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重大挑战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各国科技发展中必争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调查和实证,重点分析了中国超算技术追赶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面向领域的战略需求,在财政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长期资助,形成厚实的知识和人才队伍积累;面向科技创新,政府主导全国的集群创新实现中国超算登顶,并建设国家超算基础设施;面向全面发展,积极发展超算应用,并按照企业是市场主体的原则,通过企业参与超算竞争研制,实现技术溢出和市场突破。超算技术发展模式可以为其他高技术领域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周子璇[3](2020)在《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文中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亲历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作为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设计出一系列性能优于国外的计算机,在不断缩小中国与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差距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她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人才,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进入世界前列。本文通过对夏培肃开创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奠定中国计算机科学人才基础以及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事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展现中国计算机科学历史的重要侧面。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夏培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初创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进行研究,展现我国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历史过程。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计算机科学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中国计算机科学创立的背景。再者,通过分析夏培肃从计算机科研团队到计算机科研群体中所做的工作,展现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建历程。最后,通过对夏培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中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展现我国计算机科学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第二章对夏培肃的人才培养实践、成果和理念进行研究,展现我国计算机科研队伍壮大的过程。首先,通过对夏培肃在中国最早的计算机训练班中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人才成果。再者,通过对夏培肃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的优秀科研梯队进行分析,展现其在推动我国计算机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中所奠定的人才基础。最后,通过分析夏培肃的人才培养理念,分析其取得成果的因素。第三章对夏培肃在推动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考察,展现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对夏培肃在研制系列计算机,缩小国内外计算机科学差距,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考察其坚持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其次,通过考察夏培肃在推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中做出的努力,展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再者,通过考察夏培肃在探索计算机科学新领域中的尝试,展现其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期望。最后,通过系统分析夏培肃编着的学术着作、创办的学术刊物,展现中国计算机科学学术交流的发展过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初步描绘出中国计算机科学建立和发展的轮廓,为进一步进行计算机科学史的研究抛砖引玉。

魏晓巍[4](2020)在《中科曙光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为了提升综合生产力,都非常注重科技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世界经济体,不断强调科技的重要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行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领导方针。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都加大研发力度,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已然成为主力军。关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在2006年之前准则规定研发支出一律费用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研发支出也日益增加,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为了使企业的研发支出能够更好的计量,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之前的研发支出费用化修改为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虽然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强度,但是在提升自主研发强度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了调节利润的机会。而如果想要我国的经济市场健康发展,就要降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也表明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中科曙光为例,分析中科曙光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所揭示出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办法。首先阅读国内外文献,收集整理关于研发支出以及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综述;然后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述,包括盈余管理相关理论概述,研发支出相关理论概述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是案例介绍部分,先介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现状,然后以中科曙光为例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投入总额以及资本化率为切入点分析企业的研发支出现状。再次为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中科曙光所披露出的相关信息,发现企业的研发支出披露不充分,资本化率异常且占净利润比重偏高这三个盈余管理现状。又从债务契约动因,扭亏为盈动机,收益平滑动机这三个动机分析中科曙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得出中科曙光存在以债务契约和收益平滑两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并且总结盈余管理对外部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通过本案例的研究得出的启示并分别从企业内部管理,政策改进,监管部门加强管控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钱德沛[5](2020)在《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理论分析、实验观察与计算模拟是科学研究的三大手段。高性能计算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方法】本文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环境的建设以及计算应用的发展等方面,重点回顾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而对当前"十三五"期间我国对高性能计算重点研发项目的部署和进展进行介绍。【结论】并基于对当前高性能计算发展形势的分析,对加强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应用的构建提出设想并展开讨论。

孙凝晖,谭光明[6](2019)在《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与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产业逐步发展,不断繁荣,从仅服务于国家战略部门对性能巅峰的需求到兼顾市场驱动、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中国高性能计算翻越了打破封锁、打破垄断和引领创新的"三座大山",逐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研制水平的差距,并在整机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章分析了超算发展的趋势和曙光机的发展之路,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挑战总结为2点:摩尔定律失效前可持续地构建E级系统,以及后摩尔定律时代超算系统的革命性技术。针对这些挑战,文章进而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阐述了关于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钟,陆忠华,李会元,迟学斌,孙家昶[7](2019)在《高性能计算之源起——科学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考》文中认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高性能计算应用将建模、算法、软件研制和计算模拟融为一体,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实现在重大科学发现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必要纽带。文章从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不同科学计算应用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谈起,回顾和剖析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协同通关,发挥学科深度交叉的优势,在"曙光1000"并行计算机上完成了多个应用软件并在天然DNA的整体电子结构理论计算、激光晶体材料(LBO)电子态理论分析及广义本征值并行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水平成果的案例。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位列我国科学计算应用发展的前沿。在应用水平、计算规模及成果显示度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的背景下,文章选取了大气科学、生命科学、高能物理、计算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典型传统科学计算应用,从科学家的视角对它们的现状、领域发展促进及未来趋势作了介绍,以期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与关注。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科学计算的若干建议。

刘欣[8](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张俊[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曾丹凤[10](20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文中指出厘清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相关概念和关系,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及其演进动力和阶级因素的相关论述,揭示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趋势和动力以及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不同境遇和作为对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分析,更是揭示了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具有了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在技术发明和工业生产中的自觉应用为界限,把技术思维方式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把握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趋势和态势,并以此为参照系,对比明清至民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中西方演进的不同态势以及1949年以后它在中国的演进态势,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问题由此得以凸显,即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1949年以后呈现出了不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演进态势。其根源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思想体系(思想领导)、领导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技术活动主体开展技术实践活动(组织领导),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不断地向前演进。其中,1949—1976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继续发展为第二个形态。尽管期间经历了曲折,而且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也受到了阻碍,但1977—1988年,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开始在中国的兴起。1989—2012年,在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快速发展为第四个形态,而且还具有了伦理意蕴。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四个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孕育着新的形态,伦理意蕴日益浓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技术活动主体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六十多年里,前三十年,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后三十多年,实现历史性转折后取得了重大跨越。同时,这一演进进程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的发展和融合以及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助推中国跻身第四个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以及创新型强国前列,还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曙光公司的探索和成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曙光公司的探索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中国超算技术赶超发展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年我国超算取得的主要成就
    1.1 “天河”系列和“太湖之光”八年11次登上世界超算巅峰
    1.2 超算应用同步发力,多个项目荣获“戈登·贝尔”奖及提名
    1.3 TOP500强中国制造占比超越美国,超算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1.4 E级计算技术取得初步成就
2 面向战略需求,政府大力发展超算技术与队伍
    2.1 向量机时代,政府布局实现超算零的突破
    2.2 大规模并行处理时代,政府布局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2.3 互联网时代,政府全方位布局超算支持计划
    2.4 发展模式小结
3 面向科技创新战略,政府积极倡导超算基础设施建设
    3.1 美日欧的超算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3.2 中国政府主导建设国家网络计算环境,构建国家超算能力
    3.3 发展模式小结
4 面向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应用和市场双翼作用
    4.1 超算应用蒸蒸日上,推动超算良性发展
    4.2 超算企业走出国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4.3 发展模式小结
5 发展建议
    5.1 重视超算领域的集群创新,构建超算科研和产业生态
    5.2 持续增强超算的全方位能力,促进超算可持续发展

(3)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0.3 研究思路和方案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夏培肃开创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
    1.1 计算机科学的开端
        1.1.1 国外计算机科学的开端
        1.1.2 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开端
    1.2 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建
        1.2.1 中国最早计算机科研团队的分析
        1.2.2 中国最早计算机科研机构的建立
    1.3 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科学高等教育的开展
        1.3.1 教学方法的探索
        1.3.2 教学模式的传承
第二章 夏培肃奠定中国计算机科学人才基础
    2.1 主持中国最早的计算机训练班
    2.2 培养硕博士生
    2.3 实践人才培养理念
第三章 夏培肃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事业发展
    3.1 研制系列计算机
        3.1.1 研制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 机
        3.1.2 研制150-AP阵列处理机
        3.1.3 研制GF功能分布式计算机
    3.2 推动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
    3.3 研究计算机科学新领域
    3.4 致力于计算机科学学术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师座谈会中夏培肃的发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科曙光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相关研究
        1.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2.3 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1.4.1 研究贡献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2.1 研发支出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方式
        2.1.1 研发支出的概念
        2.1.2 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式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概述
    2.3 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第三章 中科曙光案例概述
    3.1 中科曙光简介
    3.2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特点
    3.3 中科曙光的研发支出现状
        3.3.1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3.3.2 研发支出的总额现状
        3.3.3 研发支出资本化现状
第四章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盈余管理分析
    4.1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4.1.1 研发支出占净利润比重偏高
        4.1.2 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异常
        4.1.3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不充分
    4.2 盈余管理的测量检验
        4.2.1 盈余管理的测量方法
        4.2.2 盈余管理的测量结果
    4.3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4.3.1 债务契约动机分析
        4.3.2 扭亏为盈动机分析
        4.3.3 收益平滑动机分析
    4.4 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对中科曙光的影响
        4.4.1 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不利于长远发展
        4.4.2 无形资产的摊销对未来企业利润带来压力
        4.4.3 过度资本化对企业税收带来负担
        4.4.4 企业通过向外界传递利好消息达到融资目的
    4.5 案例小结
第五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5.1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案例启示
        5.1.1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资本化界定不明确
        5.1.2 中科曙光研发支出相关数据披露不充分
        5.1.3 企业过度的研发管理可能会带来经营风险
        5.1.4 我国有关研发支出的会计准则仍需完善
        5.1.5 注册会计师对研发支出的审查需要加强
    5.2 规范企业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建议
        5.2.1 在企业内部设立风险管控组织
        5.2.2 在企业内部增加“研发支出减值准备”科目进行会计处理
        5.2.3 会计准则中制定具体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
        5.2.4 会计准则中加强研发支出相关信息的披露
        5.2.5 注册会计师与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高性能计算建设发展回顾
    1.1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
    1.2 我国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
    1.3 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的发展
2 我国E级计算的建设
    2.1 我国E级计算机系统的研发
    2.2 E级计算的应用软件
    2.3“十三五”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建设
3 当前形势及挑战
    3.1 超级计算机发展遇到瓶颈
    3.2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3 国内形势变化
    3.4 面临的挑战
4 构建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
    4.1 新一代国家计算基础设施要素
    4.2 合理有效的资源整合
    4.3 加强对高性能互联网络的建设
    4.4 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机制
5 高性能计算软件基础平台亟待发展
    5.1 应用软件资源建设建议
    5.2 发展建设我国高性能计算软件的基础平台
6 小结

(6)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算发展的趋势是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2“曙光”之路的“三叉戟”
3 翻越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3.1 打破封锁
    3.2 打破垄断
    3.3 引领创新
4 挑战
5 政策建议

(7)高性能计算之源起——科学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性能计算应用需应对高度异构的挑战
2 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的瞩目成果
    2.1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联合攻关取得令人瞩目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
    2.2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取得“戈登·贝尔”奖的突破
3 我国典型传统科学计算应用现状与发展
    3.1 大气科学之全球气候海洋模式
        3.1.1 现状
        3.1.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1.3 发展趋势
    3.2 大气科学之全球空气质量预报
        3.2.1 现状
        3.2.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2.3 发展趋势
    3.3 生命科学之药物设计
        3.3.1 现状
        3.3.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3.3 发展趋势
    3.4 基础科学之高能物理
        3.4.1 现状
        3.4.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4.3 发展趋势
    3.5 计算化学之第一原理计算
        3.5.1 现状
        3.5.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5.3 发展趋势
    3.6 材料科学之钛合金微观组织演化
        3.6.1 现状
        3.6.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6.3 发展趋势
    3.7 计算材料学之材料结构预测
        3.7.1 现状
        3.7.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7.3 发展趋势
    3.8 N
        3.8.1 现状
        3.8.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8.3 发展趋势
    3.9 计算生物学之基因测序
        3.9.1 现状
        3.9.2 对领域应用的促进
        3.9.3 发展趋势
4 关于我国科学计算发展的若干建议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现状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留学人员
        (二)统一战线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思维方式概念和形态的研究
        2、关于技术思维的研究
        3、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研究
        4、关于中国思维方式演进的研究
    (三)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相关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技术的涵义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
        2、技术与思维的内在逻辑关系
        3、技术思维方式及其要素和形态的时代性
        4、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1、马克思对近代机械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2、马克思对大工业初期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3、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思维方式未来走向的预言
    (二)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1、马克思对18世纪末以前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2、马克思恩格斯对18世纪末以后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3、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阶级因素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产阶级作用的分析与启示
        2、马克思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困境的剖析与启示
        3、恩格斯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革命力量的分析与启示
    小结
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逻辑关系
    (一)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演进的一般态势
        1、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
        2、传统与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界限
        3、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态势:首个形态形成后持续演进
    (二)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百年困局与破局
        1、明末清初: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在西方孕育和成长
        2、清末民国:首个形态在西方形成后持续演进
        3、明清至民国的困局:各要素在中国有萌芽但未整合成形
        4、困局之源:中国资产阶级无力整合和推动
        5、破局之本: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演进态势的内在关系
        1、1949 年以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总体上持续演进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演进态势的根本保证
        3、新演进态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演进的领导方式与作用
        1、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对改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及启示
        2、中国共产党的三种基本领导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3、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政治领导及作用
        4、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思想领导及作用
        5、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组织领导及作用
    小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曲折发展(1949—1976)
    (一)1949—1976 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及时代背景
        1、大科学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二个形态快速形成
        2、思维工具的革新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旧时代成功转换
        3、新技术浪潮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三形态的兴起
        4、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三个形态在中国兴起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思想领导
        1、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方式:发展毛泽东技术思想
        2、毛泽东技术思想的早期建构(1937 年)
        3、1949—1965 年毛泽东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政治领导
        1、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方式:领导制定两个科技发展规划
        2、《1956—1967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1963—1973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两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演变:追赶战略和措施的演变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世界前沿和高尖端技术研制
        2、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早期探索(1937-1949)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4、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
    (五)1949—196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1949—1958:现代技术思维方式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
        2、1959-1965:首个形态在中国发展为第二个形态
    (六)1957—197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1、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2、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受阻及其根源
    小结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转折(1977—1988)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历史转折的思想领导
        1、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前提
        2、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根本
        3、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转折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两个科技规划
        1、《1978—1985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2、《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3、两个科技规划的制定:技术创新意识从无到有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环境的改善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历史地位的尊重和科学定位
        2、中国共产党对科教机构及其工作的恢复和调整
        3、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规律的尊重
        4、中国共产党启动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
    (四)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形态的兴起
        1、邓小平将中国技术实践活动引到创新的方向上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系列科技计划的启动实施
    小结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持续发展(1989—2012)
    (一)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建构和发展科技思想体系
        1、科技创新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2、科技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3、工程科技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三个科技发展规划
        1、《1991-2000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2、《中国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三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意义: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演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人才基础的培育与聚合
        1、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三大主体
        2、对技术研发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3、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4、对宏观调控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5、对三大主体的聚合
    (四)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信息和高铁技术创新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信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高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五)1989—2012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内核持续发展
        1、江泽民“创新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技术领域的应用
        2、1989—2002:第三个形态的形成及伦理倾向的呈现
        3、2003—2012:向第四个形态快速发展及其伦理意蕴
    小结
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展望与评价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发展与展望
        1、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思想领导:完善科技思想体系
        2、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体系化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3、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之实践基础的领导:组织领导智能制造活动的推进
        4、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与形态的新发展
        5、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和形态发展的展望
    (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历程的评价
        1、1949—1976: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
        2、1977—1988:实现历史性转折
        3、1989—2017: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意义的评价
        1、促进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想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2、助推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
        3、助力中国跻身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
        4、助力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5、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曙光公司的探索和成就(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中国超算技术赶超发展模式探析[J]. 苏诺雅.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1(03)
  • [3]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建立和发展[D]. 周子璇. 山西大学, 2020(01)
  • [4]中科曙光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研究[D]. 魏晓巍.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J]. 钱德沛.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2020(01)
  • [6]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与政策[J]. 孙凝晖,谭光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6)
  • [7]高性能计算之源起——科学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考[J]. 金钟,陆忠华,李会元,迟学斌,孙家昶.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6)
  •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D]. 曾丹凤.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坚力量——曙光公司的探索与成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