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目标

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目标

一、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浩[1](2018)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文中认为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各种地质信息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P,T,pH,X,W,S等),通过光谱定量分析技术获得流体包裹体内的各种数据并结合其他地质手段来研究地壳及地幔中的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针对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多个含二氧化碳的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激光拉曼光谱定量技术,不仅探讨CH4-CO2-H2O-NaCl地质流体体系内不同物质组成的拉曼定量方法,同时利用碳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数据,埋藏史模拟,地震解释和构造演化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丽水凹陷二氧化碳与烃类气体成藏期次规律,为此类含二氧化碳油气沉积盆地的流体成藏规律提供新的技术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本文首次建立了甲烷(40-200℃,2-50 MPa)和二氧化碳(40-120℃,6-50 MPa)单一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同时分别对阿尔卑斯山中央区石英脉体内多个纯甲烷天然流体包裹体和FSCC人工合成纯二氧化碳包裹体,应用了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定量方法,此研究打开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的大门,同时比较了傅里叶红外技术与激光拉曼技术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含甲烷和二氧化碳多元体系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打下了基础。最终得到了以下一些认识:流体包裹体光谱定量技术方面:1、建立了纯CO2体系160℃,3-50 MPa和H2O在CO2溶解体系下160℃,10-50 MPa的拉曼定量标定曲线,探讨归纳了CO2,CO2-H2O,CO2-H2O-NaCl,CH4,CH4-H2O,CH4-H2O-NaCl,CH4-CO2七种物质组成体系下流体包裹体的定量方法,为下一步地质应用的理论基础。2、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Micro FT-IR)结合HPOC技术,首次研究了温度范围(40-200℃)和压力范围(2-50 MPa)下甲烷v3伸缩振动峰(P,Q,R)的形态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征,分别研究以面积(Area),半高宽(FHWM),高度比(R/Q,P/Q)和峰位移变化(P,Q,R)为红外定量参数与压力和密度的变化关系,同时建立了甲烷不同红外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3、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结合HPOC技术,首次研究了温度范围(40-120℃)和压力范围(6-50 MPa)下二氧化碳2v2+v3和v1+v3伸缩振动双峰的形态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征,建立了面积(Area)与压力和密度的变化关系,同时建立了二氧化碳红外面积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讨论了峰位移变化。地质应用方面: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存在着多个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藏,以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定量分析为核心手段,结合镜下岩相学分析,埋藏史演化和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等综合手段,得到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矿物阴极发光性观察等分析手段查明了丽水凹陷储层砂岩主要为火山碎屑砂岩,少数为长石岩屑砂岩,LS35-7-1d和WZ13-1-1井中的火山岩屑含量相比于LS36-1构造中要高,主要的矿物括有石英,长石,岩屑,方解石,铁白云石,片钠铝石等,矿物共生序列为粘土矿物包壳—菱铁矿—黄铁矿—高岭石—次生加大石英、微晶石英—铁白云石-片钠铝石-方解石。2、根据CO2的含量可将丽水凹陷二氧化碳气藏划分为两类:I类CO2含量在90%100%之间;II类CO2含量在30%60%之间。平面上,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丽水西次凹和灵峰潜山带;纵向上,其主要分布在明月峰组、灵峰组。丽水凹陷的二氧化碳气体以无机成因为主,气源主要来自于地幔,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丽水36-1构造带CH4为有机成因,CO2为有机、无机混合成因,以无机成因为主,同时无机成因的CO2由壳源、幔源混合形成,以幔源为主;WZ13-1-1以及LS35-7-1d井的CO2为无机成因(幔源)。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两类含二氧化碳井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都主要为无机幔源为主。3、丽水凹陷古新世储层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裂隙内部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盐水溶液包裹体,为液相盐水溶液包裹体;第二类为含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纯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富二氧化碳气流体包裹体,溶解态二氧化碳富水相流体包裹体;第三类为含甲烷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纯甲烷流体包裹体,富甲烷气流体包裹体,溶解态甲烷富水相流体包裹体以及含固体有机质颗粒的甲烷水溶液包裹体;第四类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气包裹体,包含二氧化碳与甲烷混合气包裹体和二氧化碳和甲烷混合盐水包裹体。三个构造内含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120-160℃和200℃-230℃。LS36-1构造和LS35-7-1d的含甲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0-130℃和140-160℃。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80-100℃。4、丽水凹陷西次凹中富二氧化碳包裹体和纯二氧化碳包裹体的总密度主要分为三类:低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15 g/cm3左右或者更小),中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45 g/cm3左右),高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75 g/cm3左右)。密度呈现出随着均一温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LS36-1和LS35-7-1d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值大约在0.6-6.6 wt%,WZ13-1-1的水溶液包裹体盐度小于2.4 wt%。低盐度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12-146℃,但是高盐度包裹体(<6.6 wt%)的均一温度范围在122-153℃,整体来讲,随着盐度的增加均一温度也在增加。在LS36-1中甲烷气包裹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较低密度的甲烷流体(大约0.1 g/cm3或更低),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92.3到107.3℃,以及较高密度的甲烷流体(大于0.115 g/cm3),甲烷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97.8到116.9℃。5、成藏期次方面,在LS36-1中第一期二氧化碳流体的充注是在晚古新世(58-57 Ma),第二期二氧化碳流体的充注是在中新世(21-4 Ma);LS35-7-1d也记录了两期二氧化碳的充注,第一期在古新世晚期(61-59 Ma),第二期二氧化碳的充注时间为上新世(5-3 Ma);WZ13-1-1存在两期二氧化碳充注,第一期二氧化碳充注在古新世晚期(60 Ma),第二期二氧化碳的充注时间在上新世(3-1 Ma)。在LS36-1构造中,第一期甲烷充注进入气藏在晚渐新世,在这个时期圈闭已经形成,二氧化碳在21-4 Ma成藏,驱替第一阶段的甲烷气,在二次生烃之后,第二期甲烷充注进入气藏(8-1 Ma),部分驱替早期二氧化碳并形成现今气藏。在LS35-7-1d中甲烷气形成于渐新世,晚期二氧化碳的充注发生于5-3 Ma,驱替早期形成的甲烷气藏并形成现今气藏。6、在瑞士地区阿尔卑斯山中央区存在四个流体区,其中的甲烷流体发生氧化反应,流体向水区和二氧化碳区过渡,对甲烷区域纯CH4包裹体红外光谱定量技术分析,在40℃下,采集甲烷v3伸缩振动Q峰位移来确定纯甲烷天然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捕获压力,这些包裹体的压力区间分布位于CH4区域末端,说明了从CH4到H2O-(CO2)区域的过渡不是压力控制的。同时对单一纯甲烷包裹体同时收集其40℃下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在室温下的拉曼光谱,确定其密度,同时进行对比,两种光谱分析技术得到的密度偏差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验证了傅里叶红外定量的甲烷模型。对阿尔卑斯山中央区石英脉体中纯CH4流体包裹体,利用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了地质应用,同时验证傅里叶红外定量技术的可行性。7、通过单一二氧化碳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在40℃下,采集二氧化碳2v2+v3和v1+v3伸缩振动双峰峰面积来确定FSCC人工合成纯二氧化碳包裹体的密度,同时在室温下,采集包裹体的拉曼光谱,确定其密度进行对比,两种光谱分析技术得到的密度偏差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

田杨,叶加仁,杨宝林,单超,王柯[2](2016)在《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地质要素,认为烃源岩、储集层、输导体系及构造运动是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古新统烃源岩类型多样,生排烃历史复杂,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致使凹陷内油气性质和分布的不同;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烈,导致油气差异聚集,且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部位;输导体系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油气藏组合类型的多样性和油气藏分布的复杂性;古新世至中新世的2期构造运动(瓯江运动、玉泉运动)影响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改造和破坏了油气藏,成为制约油气发现的主要因素。总结丽水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为近源成藏,储层物性制约成藏,断裂活动决定成藏,并提出2个最有利油气勘探区带为中部反转构造带和西斜坡反向断裂带。

郭真[3](2015)在《东海陆架盆地演化中重要地质现象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海陆架盆地构造位置特殊,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同时与冲绳海槽初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各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但是地区敏感性高、勘探程度较低等特点,导致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及背景不甚明了,存在诸多疑问。如中生代基底性质和分布未能完全揭示,始新世末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少有人提及,盆地反转构造发育特征及动力来源存在争议等。上述3个问题直接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相关,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盆地油气勘探的深入开展。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重点剖析。研究中,主要以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各关键时间节点为引导,通过岩石薄片观察、主微量测试分析、锆石U-Pb定年实验、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整理中国东南陆域、苏北盆地、冲绳海槽等地区各种文献资料,从各期次不同地区沉积和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东海陆架盆地演化过程中各项地质特征的改变,以揭示其所处的构造背景以及动力来源。最终取得如下的成果及认识:1.对丽水凹陷基底岩样进行各项测试分析,岩石薄片观察结果为典型花岗结构;主微量结果分析发现样品来自中-上地壳的陆内环境,形成于拉张环境:锆石U-Pb年龄结果分析可知样品生成于194-243Ma,可分为205Ma和220Ma两个时期。这在东海陆架盆地属首次发现早中生代岩浆岩基底。2.中国东南陆域与海域盆地中生代沉积岩及岩浆岩的对比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元古代变质岩及重磁场特征表明二者处于同一古老基底之上;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在两地域有一致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建造;二者有着相同的中生代岩浆岩类型和发育情况。二者中生代演化共同经历3个阶段,而海域相较陆域的演化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3.通过对于西湖凹陷以及苏北盆地构造、沉积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发现始新世末构造运动影响范围很广,从中国东部陆域到古东海盆地东边缘地域均形成角度不整合或地层缺失。而由于始新世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国陆域与海域在始新世末构造运动抬升改造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此构造运动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在中新世晚期发生强烈构造反转。对研究区大量地震剖面进行几何学解析,揭示反转构造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可按发育强度分为四类:宽缓隆褶、陡窄隆褶、宽缓隆断褶和陡窄隆断褶。根据反转逆断距、反转褶皱波幅和缩短率3个参数的统计研究,在中央突起带内北部反转最强烈;中部则最强和最弱反转相邻并存;南部总体反转弱,局部较强。在剖面上,反转断层的逆断距主要发育在下部,而地层缩短主要发生在沉积盖层中,总体来说反转构造具有上强下弱的特征。5.东海陆架盆地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中生代与中国东南陆域共处于陆内构造环境,动力来源于大陆块体碰撞;晚中生代演化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动力来源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始新世末中国东部海陆分离,东海陆架盆地为弧后拉张环境,太平洋俯冲造成一次中国东部普遍的抬升剥蚀;中新世晚期东海陆架盆地大部分地区为陆缘坳陷盆地,仅西湖凹陷则受到冲绳海槽向西推挤产生反转构造,动力来源为菲律宾板块俯冲。

崔敏,赵志刚[4](2015)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内火山岩发育,已发现的油气大多含有CO2气体。对凹陷内丽水36-1构造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凹陷内CO2含量和火山岩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CO2和火山岩对丽水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水36-1构造的油气成藏具有始新世成藏和钱塘运动之后成藏特征,并伴随有CO2的注入;钻井中CO2含量与火山岩的平面展布具有成因联系,与火山岩的距离越近、周缘火山岩展布面积越大,钻井内CO2含量越多;CO2的充注与烃类充注同期,或晚于烃类充注,使得富含CO2的天然气在较深的、物性较差的储集层富集;丽水凹陷后期,注入的CO2气体促使先期注入的富烃气体向西次凹的西斜坡和构造反转带聚集,丽水凹陷内CO2的含量和火山岩的分布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指示作用。

殷世艳,何生,雷闯,董桂玉,薛海琴,张伟华[5](2014)在《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月桂峰组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史》文中认为丽水—椒江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处于较低的油气勘探阶段。基于现有地质资料,在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月桂峰组烃源岩的生排烃史。结果表明,月桂峰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具有油气兼生的能力,总体上处于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月桂峰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排烃强度,总体上经历了2次生排烃过程,但在不同构造单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总之,以月桂峰组烃源岩为油气来源的含油气系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许婷[6](2014)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文中认为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浙东坳陷中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凹陷之一。前人已经对该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该区主要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认识不清,原油的特征差异及油气成藏系统研究还有待总结和再认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了新的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在综合研究油气地质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来源及油气的运移特征,并建立了成藏体系的划分依据,对重点成藏体系进行了成藏过程剖析,总结了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主要取得认识如下: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来自煤系烃源岩,原油中饱和烃含量占绝对优势,对原油的生标化合物分析表明,原油的母质类型为腐殖型(Ⅲ型)干酪根,成油环境为氧化环境,原油均已达到成熟到高熟。原油饱和烃中富含二萜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甾烷含量较低,不同构造带原油成因存在一定差别,平湖斜坡带原油生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黄岩构造带原油生源虽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但水生生物有机质对其成烃母质也有一定比例的贡献。西湖凹陷原油可分为三类,即a、b、c三类。实际上,c类仅一口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a类和b类。凹陷边缘的西部斜坡带的平北地区主要为a类原油;平湖地区既有a类原油,又有b类原油,为两类原油的混合分布区;凹陷中间中央反转构造带的黄岩地区只有b类原油分布。a类原油埋深较大,原油成熟度较高,可能主要为深部来源,且这类原油具有明显的异海松烷优势。b类原油分布深度较a类原油浅,成熟度相对较低,且扁枝烷含量相对较高。西湖凹陷煤和泥岩对油气贡献,平面上,靠近凹陷边缘西部斜坡带的平北地区主要为煤贡献,平湖地区煤和泥岩均有贡献;中央反转构造带的黄岩地区主要为泥岩贡献。将西湖凹陷划分出五大成藏体系,即西部斜坡带成藏体系、西次凹成藏体系、中央反转构造带成藏体系、东次凹成藏体系和东部断隆带成藏体系,剖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源-断-盖”共控成藏理论,烃源岩是基础,断裂是枢纽,保存是关键,这三大因素制约着油气的富集和分布,并建立了典型成藏模式。

陈思谦[7](2013)在《东海盆地西部坳陷带演化改造及其油气赋存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通过对比中国东南部与东海盆地的基底、晚白垩世火成岩特征及构造背景,认为东海盆地的发育与中国大陆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区二维地震剖面,总结了断裂的剖面特征,剖析了丽水—椒江凹陷大型断裂的活动性,分析了各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论文还分析了西部坳陷带演化过程,恢复了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原始面貌,认为西湖凹陷自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一直处于断陷阶段,指出浙江长河盆地,东海盆地西部坳陷带与西湖凹陷在断陷持续的时间上,具有从西向东依次变长的规律。最后,论文指出始新世末区域改造事件颠覆了东海盆地的构造格局,并利用丽水—椒江凹陷内5口井的声波时差,恢复了这期改造所造成的剥蚀厚度,总结出改造强度有由闽浙地区向西湖凹陷减弱的规律;分析了始新世末改造对于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丽水—椒江凹陷的油气勘探应该紧邻生油中心,且研究区北部的构造单元也应具一定油气前景。

张功成,陈国俊,张厚和,李友川,梁建设,杨树春[8](2012)在《“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文中指出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断陷,根据沉积充填特征分为陆相断陷和叠合断陷,陆相断陷指断陷期地层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凹陷,叠合断陷指除陆相地层充填外,还存在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充填的断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和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陷都属于陆相断陷,处于克拉通内部或大陆架,称为内带;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琼东南盆地及莺歌海盆地的古近纪断陷都属于叠合断陷,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区,称为外带。内带陆相断陷主要烃源岩为中深湖相源岩,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以始新世为主;外带叠合断陷烃源岩包括湖相烃源岩、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始新世—渐新世为主。内带湖相烃源岩倾向生油,外带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倾向生气。近海盆地内带热流值低—较高,外带热流值高—超高。烃源岩与热场耦合,内带倾油型烃源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油,外带倾气型烃源岩在较高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气。因此,近海内带主要生油是找油的领域,外带主要生气是找天然气领域。中国近海石油的主要勘探领域在内带的渤海、南海北部北带和南黄海海域断陷,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在外带的南海北部陆坡及东海海域。

葛和平,陈建平,陈晓东,邓春萍,孙永革,梁狄刚[9](2007)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类型及其成因探讨》文中提出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成分差异很大,烃类气体的含量占2%~94%,非烃类气体主要为CO2气体.在烃类气体的组成中,甲烷含量均低于90%,C2+以上重烃气体含量均大于10%,属于湿气.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分析表明,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小于-44‰、乙烷的δ13C值基本上小于-29‰、丙烷的δ13C值小于-26‰,甲烷与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差值大,属于有机成因的油型气,是混合型有机质在成熟阶段生成的产物.非烃CO2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值均大于-10‰,属于典型无机成因气.黄金管封闭体系下有机质的生烃模拟表明,灵峰组海相陆源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甲烷的比例明显高于月桂峰组湖相水生和陆生混合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而重烃的比例明显低于月桂峰组混合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灵峰组海相陆源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δ13C值比月桂峰组混合有机质生成的甲烷的碳同位素δ13C值大5‰左右,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δ13C值大9‰以上.LS36-1油气藏是丽水凹陷目前唯一的商业性油气藏,烃类天然气各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灵峰组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各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大,而与月桂峰组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各组分碳同位素却很相近,表明其主要源岩是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而非灵峰组海相烃源岩和明月峰组煤系烃源岩.

夏斌,张敏强,万志峰,孙向阳,吕宝凤[10](2007)在《东海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样式与含油气远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丽水-椒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西部,其沉降过程经历了裂陷期、坳陷期、抬升期及区域沉降期4个阶段。盆地构造样式复杂,具有半地堑-地堑式结构并存、频繁变化等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铲式、坡坪式、多米诺式、"Y"型、阶梯状、地垒和地堑等断裂构造组合。构造活动有效控制油气圈闭的形成,灵峰构造带(潜山构造带)、丽水西次凹中央反转背斜构造带、丽水西次凹屋脊断块构造带、椒江凹陷中部断块半背斜构造带为该区未来勘探的有利区带。

二、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流体包裹体分析研究现状
        1.2.2 流体包裹体相变测温技术
        1.2.3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和阴极发光技术
        1.2.4 显微拉曼激光光谱分析技术
        1.2.5 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技术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光谱定量技术研究
    §2.1 激光拉曼光谱定量技术
        2.1.1 实验装置
        2.1.2 纯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3 富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4 富H_2O含溶解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5 富CH_4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6 富H_2O含溶解CH_4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7 CO_2和CH_4混合气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8 拉曼热成熟度光谱定量方法
        2.1.9 二氧化碳δ~(13)C拉曼定量方法
    §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
        2.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2 不同温压条件下甲烷PVT-x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2.2.3 不同温压条件下二氧化碳PVT-x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包裹体分析技术地质应用
    §3.1 丽水凹陷区域地质背景
        3.1.1 地层特征
        3.1.2 构造演化
        3.1.3 油气地质特征
        3.1.4 二氧化碳分布
    §3.2 天然气类型及成因探讨
        3.2.1 二氧化碳成因研究
        3.2.2 烃类气体成因研究
    §3.3 储层岩石学特征
        3.3.1 储层砂岩主要矿物成分
        3.3.2 成岩共生序列
    §3.4 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5 储层流体显微测温分析研究
    §3.6 流体PVT-x性质与成藏期次研究
        3.6.1 含二氧化碳包裹体定量数据分析
        3.6.2 含甲烷包裹体定量数据分析
        3.6.3 丽水凹陷各构造埋藏史模拟
        3.6.4 丽水凹陷二氧化碳与烃类气体充注期次
    §3.7 小结
第四章 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包裹体分析技术地质应用
    §4.1 瑞士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中央区地质背景
    §4.2 纯 CH_4 流体包裹体 PVT-x 性质定量数据分析
    §4.3 纯CH_4流体包裹体密度计算方法对比
    §4.4 纯CO_2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密度计算方法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成藏地质背景
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2.1 烃源岩
    2.2 储集层
    2.3 输导体系
    2.4 构造运动
3 成藏规律
    3.1 近源成藏
    3.2 储层物性制约成藏
    3.3 断裂活动决定成藏
4 有利区带评价优选
    4.1 中部反转构造带
    4.2 西次凹西斜坡反向断裂带
5 结论

(3)东海陆架盆地演化中重要地质现象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海陆架盆地研究现状
        1.2.2 反转构造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性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性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盆地基底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地层发育特征
        2.4.1 西湖凹陷沉积特征
        2.4.2 盆地西南部沉积特征
    2.5 盆地演化特征
        2.5.1 盆地演化阶段
        2.5.2 主要构造运动
    2.6 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基底研究及海陆对比
    3.1 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基底确定
        3.1.1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试方法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锆石U-Pb定年
        3.1.5 样品类型及成因
    3.2 早中生代基底海陆对比
        3.2.1 陆域早中生界
        3.2.2 海域早中生界
        3.2.3 海陆早中生代对比
    3.3 中-晚中生代基底海陆对比
        3.3.1 海域中-晚中生代基底
        3.3.2 海陆中-晚中生代基底对比
第四章 始新世末构造运动
    4.1 东海陆架盆地始新世末构造改造特征
        4.1.1 东海陆架盆地始新世末构造特征
        4.1.2 东海陆架盆地始新世末沉积特征
        4.1.3 东海陆架盆地始新世末古生物学特征
        4.1.4 始新世末玉泉运动响应
    4.2 周缘陆域盆地始新世末构造比较研究
        4.2.1 苏北盆地始新世末构造特征
        4.2.2 苏北盆地始新世末沉积特征
        4.2.3 苏北盆地始新世末古生物学特征
        4.2.4 始新世末三垛运动响应
    4.3 始新世末构造运动地质特征
        4.3.1 影响范围广
        4.3.2 具差异抬升
第五章 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
    5.1 研究区反转构造研究背景
    5.2 西湖凹陷内反转构造分布特征
        5.2.1 东西分带
        5.2.2 南北分区
    5.3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解析
        5.3.1 反转时间
        5.3.2 反转样式
        5.3.3 反转活动强度及时空变化
        5.3.4 反转构造的地质响应
    5.4 周邻地区反转构造比较研究
        5.4.1 长江坳陷
        5.4.2 丽水-椒江凹陷
        5.4.3 南黄海盆地
        5.4.4 台西南盆地
    5.5 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的油气地质意义
        5.5.1 反转对地质条件的控制
        5.5.2 反转与油气事件的关系
        5.5.3 反转对油气影响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区域动力学背景
    6.1 周缘板块中-新生代动力学调整
        6.1.1 印度板块碰撞运动
        6.1.2 太平洋板块运动
        6.1.3 菲律宾板块运动
    6.2 中生代东海陆架盆地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6.3 始新世末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背景
    6.4 中新世末构造反转的动力学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地质概况
2石油地质特征
3CO2对油气成藏的制约
    3.1CO2分布特征
    3.2CO2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4结论

(5)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月桂峰组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史(论文提纲范文)

1 烃源岩特征
    1.1 烃源岩发育
    1.2 有机质丰度
    1.3 有机质类型
    1.4 有机质成熟度
2 原理和数学模型
    2.1 生烃史模型
    2.2 排烃史模型
3 生排烃史分析
    3.1 生烃史分析
    3.2 排烃史分析
4 认识与结论

(6)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1.2.2 西湖凹陷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运动
        2.2.3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2.3.1 古近系
        2.3.2 新近系
        2.3.3 第四系
第3章 原油特征分析及族群划分
    3.1 原油特征分析
        3.1.1 原油同位素特征
        3.1.2 原油族组成特征
        3.1.3 原油沉积环境分析
        3.1.4 原油成熟度评价
        3.1.5 原油母质来源分析
    3.2 原油族群划分
        3.2.1 原油族群划分参数选取
        3.2.2 原油族群划分结果
        3.2.3 原油类型的分布
    3.3 煤和泥岩对油气的贡献研究
第4章 油气运移路径示踪
    4.1 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
        4.1.1 砂岩型输导体系
        4.1.2 不整合输导体系
        4.1.3 断层型输导体系
    4.2 油气运移路径
        4.2.1 原油物性判断油气运移
        4.2.2 原油甾烷参数判断油气运移
        4.2.3 原油芳烃参数判断油气运移
        4.2.4 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示踪
第5章 西湖凹陷成藏体系划分
    5.1 概述
    5.2 西湖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依据
        5.2.1 盆地构造格局
        5.2.2 油气分布差异性
        5.2.3 油气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5.2.4 原油类别差异
        5.2.5 煤和泥岩贡献差异
        5.2.6 油气藏分布及运移指向
    5.3 成藏体系划分结果
第6章 重点地区成藏过程分析
    6.1 平北地区成藏过程
        6.1.1 流体包裹体法确定平北地区原油成藏时期
        6.1.2 岩芯逐次洗提技术确定平北地区原油成藏期次
    6.2 平湖地区成藏过程
    6.3 黄岩地区成藏过程
第7章 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7.1 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
        7.1.1 良好的油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7.1.2 断裂作用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7.1.3 盖层条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7.2 西湖凹陷典型成藏模式
        7.2.1 西部斜坡带平北地区成藏模式
        7.2.2 西部斜坡带平湖地区成藏模式
        7.2.3 黄岩构造带成藏模式
第8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东海盆地西部坳陷带演化改造及其油气赋存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区现状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单元划分
        1.1.1 西部坳陷带
        1.1.2 中部隆起带
        1.1.3 东部坳陷带
    1.2 东海盆地的地层特征
        1.2.1 上白垩统
        1.2.2 古新统
        1.2.3 始新统—渐新统
        1.2.4 中新统
        1.2.5 上新统
        1.2.6 第四系
    1.3 东海盆地的构造运动
        1.3.1 基隆运动
        1.3.2 雁荡运动
        1.3.3 瓯江运动
        1.3.4 玉泉运动
        1.3.5 龙井运动
    1.4 东海盆地的盆地类型
第二章 东海盆地的发育背景一与中国大陆的对比
    2.1 东海盆地基底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2.1.1 重、磁场特点
        2.1.2 地壳结构特征
        2.1.3 基底年龄
    2.2 中国东南火成岩带特征
        2.2.1 浙江省白垩纪火成岩
        2.2.2 福建省白垩纪火成岩
        2.2.3 广东省白垩纪火成岩
    2.3 中国东南大陆晚白垩世伸展背景的岩石学标志
    2.4 中国东南大陆晚白垩世沉积盆地
    2.5 东海盆地晚白垩世火成岩特征及构造背景
第三章 西部坳陷带构造特征
    3.1 西部坳陷带断裂构造样式
        3.1.1 单一断裂的剖面形态
        3.1.2 断裂组合剖面形式
    3.2 丽水—椒江凹陷构造特征
        3.2.1 断裂活动特征
        3.2.2 构造单元特征
    3.3 钱塘凹陷及长江坳陷构造特征
        3.3.1 钱塘凹陷构造特征
        3.3.2 长江坳陷构造特征
第四章 西部坳陷带演化过程及东海盆地原始面貌探讨
    4.1 东海盆地演化过程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4.2 丽水—椒江凹陷演化过程
        4.2.1 晚白垩世发育阶段
        4.2.2 古新世断陷阶段
        4.2.3 始新世坳陷阶段
        4.2.4 始新世末的改造阶段
        4.2.5 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阶段
    4.3 东海盆地原始面貌探讨
第五章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及其油气意义
    5.1 始新世末后期改造的普遍性
    5.2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对于东海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
    5.3 利用声波时差法恢复丽水—椒江凹陷始新世末的剥蚀厚度
        5.3.1 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
        5.3.2 丽水—椒江凹陷始新世末剥蚀厚度恢复
    5.4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对于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
        5.4.1 西部坳陷带相对贫油的根本原因
        5.4.2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的油气意义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
2 中国近海油气田呈“内油外气”有序分布特征
    2.1 石油主要分布在近海内带
        2.1.1 渤海海域
        2.1.2 黄海海域
        2.1.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北部坳陷带
    2.2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近海盆地外带
        2.2.1 东海海域
        2.2.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外带
3“源热共控”近海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3.1 源热共控石油主要分布在近海内带
        3.1.1 渤海海域
        3.1.2 黄海海域
        3.1.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北带
    3.2 源热共控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外带
        3.2.1 东海海域
        3.2.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带
4 从“源热共控论”预测近海油气勘探新领域

(9)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类型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背景
2 样品与模拟实验方法
3 天然气组成特征
    3.1 天然气组分组成特征
    3.2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3 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
4 天然气气源分析
    4.1 成气母质地球化学特征
    4.2 干酪根热模拟实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2.1 热模拟天然气产率与天然气组成特征
        4.2.2 热模拟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2.3 热模拟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意义
    4.3 LS36-1构造油气藏天然气气源判识
5 结论

(10)东海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样式与含油气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盆地沉降特征
3 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样式
4 含油气远景分析
5 结论

四、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D]. 黄亚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2]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J]. 田杨,叶加仁,杨宝林,单超,王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4)
  • [3]东海陆架盆地演化中重要地质现象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 郭真. 西北大学, 2015(05)
  • [4]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J]. 崔敏,赵志刚. 特种油气藏, 2015(02)
  • [5]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月桂峰组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史[J]. 殷世艳,何生,雷闯,董桂玉,薛海琴,张伟华. 海洋地质前沿, 2014(08)
  • [6]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D]. 许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7]东海盆地西部坳陷带演化改造及其油气赋存意义[D]. 陈思谦. 西北大学, 2013(S1)
  • [8]“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J]. 张功成,陈国俊,张厚和,李友川,梁建设,杨树春. 沉积学报, 2012(01)
  • [9]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类型及其成因探讨[J]. 葛和平,陈建平,陈晓东,邓春萍,孙永革,梁狄刚.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2)
  • [10]东海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样式与含油气远景[J]. 夏斌,张敏强,万志峰,孙向阳,吕宝凤. 华南地震, 2007(03)

标签:;  ;  

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