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

类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

一、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许会丽[1](2018)在《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方法收集并整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7年10月通过消化内镜下钳取和(或)CT引导下活组织穿刺和(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组141例PGIL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64例,男女比例1.2:1;发病年龄4-80岁,以40-59岁最常见。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4.5%,其他非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如腹胀(36.0%)、体重下降(33.3%)、黑便(23.4%)、腹部包块(13.5%)等亦可见。2.发病部位以胃最常见,占49.6%;其次为肠,占48.9%;食管少见,占1.4%。胃单发病变以胃体及胃窦最常见,占45.8%;肠单发病变占以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最常见,占17.4%;胃、肠多发病变,分别占40%、28%。3.贫血占53.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占56.3%,LDH升高占25.4%,?2-MG升高占12.3%,ALB<30g/L占19.9%。胃淋巴瘤患者Hp检测率为70.0%,阳性率为65.3%;肠淋巴瘤患者无1例行Hp检测。4.胃淋巴瘤的CT疑诊率、单纯内镜疑诊率、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依次为14.1%、20.0%、84.3%。肠淋巴瘤的CT疑诊率、单纯内镜疑诊率、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依次为26.9%、27.9%、83.7%。5.I期48例,II1期38例,II2期28例,IIE期8例,IV期19例。分为早期(I期、II1期)和晚期(II2期、IIE期、IV期)。胃早期者占68.6%、肠晚期者占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6.本组所有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占92.2%,T/NK细胞来源占7.8%。病理亚型以DLBCL最多见,占63.1%,其次为MALT淋巴瘤,占21.3%。按照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分类,将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归入惰性淋巴瘤,共33例,占23.4%,其余病理亚型归入侵袭性淋巴瘤,共108例,占76.6%。7.141例患者中120例完成随访,随访率85.1%。总体1年生存率为90.8%,3年生存率为86.7%。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位置、临床分期、肿瘤细胞来源、LDH、?2-MG和ALB与其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病变位置、肿瘤细胞来源和ALB<30g/L是影响其预后的不良因素(P均<0.05)。8.完成随访的惰性淋巴瘤患者,无1例死亡;侵袭性淋巴瘤患者,17例死亡。其中,在侵袭性淋巴瘤中,单纯手术组、单纯化疗组、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组、化疗联合放疗组,其5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0.0%、70.0%、80.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19,P=0.000);手术组与非手术组5年生存率依次为74.0%、7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5,P=0.593);联合放射治疗组与未联合放射治疗组5年生存率依次为92.3%、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2,P=0.303)。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最常见于胃;其中胃部以胃体、胃窦最常见,多为早期;肠道以回肠末端最常见,多为晚期。2.CT、内镜疑诊率低下,联合活检可以大幅度提高诊断率。3.肿瘤细胞来源以B细胞为主,DLBCL为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4.肠道来源、T细胞来源、白蛋白<30g/L,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胃肠道侵袭性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有肠道来源、?2-MG和LDH升高;手术及放射治疗均不能改善其总生存情况。

尹建华,崔环,王可鸿,曹守维[2](2000)在《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院收治2例临床表现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临床资料:本文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7、56岁,患者既往均无慢性胃病史。其主要症状为剑下或上腹部隐痛,进食后加重,伴有返酸、灼心并有反复少量呕血。患者查体均显着消瘦,但无贫...

周恩相,文明星,房献平,王建华[3](1998)在《误诊为胃癌的少见胃良性疾病11例报告》文中指出误诊为胃癌的少见胃良性疾病11例报告周恩相文明星房献平王建华胃嗜酸性肉芽肿等少见胃良性疾病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多数酷似进展期胃癌而被误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我院1985~1995年误诊1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误诊为胃癌的病变类型1.1.1...

王子强,贾国凤[4](1995)在《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附4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胃的炎症性病变,是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基础上发生的淋巴组织非肿瘤性增生,常发生溃疡或肿块伴溃疡,故术前多误诊为癌或恶性淋巴瘤。本病少见,现将我院近十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例摘要报道于下。 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0~61岁,平均41.2岁。病程1~12年,平均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嗳气、返酸、呈典型溃疡样疼痛者3例,但服甲氰咪胍无效。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胃镜及手术4例均有溃疡,1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窦,其中2例溃疡深大边缘隆起,2例溃疡呈多发性。除溃疡外尚可见以下改变:①胃壁浸润伴结节状增厚形成肿块,胃窦狭窄,蠕动减弱或消失;②胃粘膜糜烂粗大呈脑回状外观。术前4例均疑诊为胃癌或溃疡恶变。

赵冬立,陈学芙,游龙,李恩复[5](1995)在《青年原发性胃何杰金病—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 青年原发性胃何杰金病临床少见,因其缺乏特异的胃内表现,极易误诊。我院12年间在21805例次胃镜检查中遇见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分析如下。

潘良熹[6](1992)在《胃恶性淋巴瘤临床所见和诊断——附19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总结内镜检查资料出发,着重分析了原发性胃恶淋和继发性胃恶淋临床诊断的有关问题和经验教训。认为明确本病的诊断,必须重视病史询问、系统体格检查和综合辅助检查。特别强调内镜活检的诊断作用和影响因素。本院内镜诊断正确率为89%(17/19)。指出对疑难病人不要轻易放弃严密随访,而孤立性胃病变者应尽早剖腹探查,这些对诊断本病均有重要意义。

陈佳平,彭德恕,郑吉祥[7](1990)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报告了华西医大附一院外科1973.8~1989.2月间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对其术前及术中诊断及手术切除问题作了讨论,作者们主张手术彻底切除,必要时切除全胃,术后辅加放、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房殿春,刘为纹,王代科,张建中[8](1988)在《原发胃恶性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胃恶性淋巴瘤32例,分析了临床误诊原因,提出了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本组5年存活率为28.6%。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治疗方式。强调了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赵明朗,王瑞年[9](1988)在《特殊类型的胃癌及胃瘤样病变》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在胃癌临床病理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些特殊类型的胃癌及胃瘤样病变,它们大致可归纳为三类:1.具有特殊组织起源的胃癌;2.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胃癌;3.酷似胃癌的胃瘤样病变。了解这类病变,对于探索胃癌的组织发生、鉴别诊断及正确评价其预后均有所裨益。具有特殊组织起源的胃癌胃腺棘癌:胃腺棘癌(Adenoacanthoma)是指原发于胃粘膜,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的胃恶性肿瘤,曾有多种命名,如腺类癌(Adenocarcinoid)、多形上皮癌(Polymorphous epithelioma)、生发上皮癌(Malpighianepithelioma)、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及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日本文献中又称腺扁平上皮癌。本型胃癌极为罕见,据日本胃癌研究

刘增荣[10](1988)在《胃假性淋巴瘤(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胃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名称繁多,如滤泡性胃炎(Gastritis of Follicularis)、胃反应性淋巴样增生(Gastr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等。临床和大体病理表现酷似恶性病变,组织学上易与胃恶性淋巴瘤相混淆。较常见于胃,其病因不明。我们先后遇到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二、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MALT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D]. 许会丽. 郑州大学, 2018(12)
  • [2]酷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J]. 尹建华,崔环,王可鸿,曹守维. 山东医药, 2000(01)
  • [3]误诊为胃癌的少见胃良性疾病11例报告[J]. 周恩相,文明星,房献平,王建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8(04)
  • [4]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附4例报告[J]. 王子强,贾国凤.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95(04)
  • [5]青年原发性胃何杰金病—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赵冬立,陈学芙,游龙,李恩复.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95(03)
  • [6]胃恶性淋巴瘤临床所见和诊断——附19例报告[J]. 潘良熹. 肿瘤防治研究, 1992(03)
  • [7]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J]. 陈佳平,彭德恕,郑吉祥. 华西医讯, 1990(03)
  • [8]原发胃恶性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J]. 房殿春,刘为纹,王代科,张建中. 中华内科杂志, 1988(11)
  • [9]特殊类型的胃癌及胃瘤样病变[J]. 赵明朗,王瑞年.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88(02)
  • [10]胃假性淋巴瘤(附三例报告)[J]. 刘增荣. 山西医药杂志, 1988(02)

标签:;  ;  ;  ;  ;  

类似胃癌的胃假性淋巴瘤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