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隔墙材料应用实例

新型隔墙材料应用实例

一、新型间墙材料应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佩云[1](2020)在《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重点关注建筑节能,提倡绿色施工,全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以求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随着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住房问题日渐显露,如城乡仍保持粗放的建筑模式,能源过度消耗而利用率低、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等各种问题仍待解决;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农房的低层装配式建筑,遵循“适用、安全、绿色、美观等原则,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农房的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该墙体可被视为一种节能降耗的墙体,结构不仅可以保留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优点,还克服的传统剪力墙的缺点,通过在墙体中放置保温板,使得其自重降低,刚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折减,因此在地震中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在中空墙体基础上设置人工竖缝,使墙体耗能增加,同时延性得到了提高。本文主要利用有限元软件,通过对不同缝间墙高宽比及不同竖缝形式的中空剪力墙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研究成果包括:(1)对比不同缝间墙高宽比的竖缝中空剪力墙,滞回曲线形状、饱满程度一致,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墙体的承载力和刚度随着缝间墙高宽比的增大而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2)缝间墙高宽比对于墙体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提高缝间墙高宽比,改善了墙体的延性,使得竖缝中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提高,具有较强的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3)在相同的竖缝尺寸不同竖缝形式下,即对于具有连接键的墙体的承载力、刚度以及抗震性能方面就有更优的性能,因此在相同竖缝长度的墙体中,选择带有连接键的墙体可以获得较好的抗震性能,即选择多条短竖缝墙体抗震效果较好。(4)此新型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受力性能良好,适合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满足我国抗震设防目标,可以应用于农村农房,为以后的低层装配式建筑普及提供可借鉴性的依据。

范旺生[2](2020)在《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砌体结构由于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在我国广泛分布。但是地震中砌体结构破坏严重,现有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理论长时间内发展较慢且存在部分不足,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表明,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墙体的变形除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外,还存在转动变形。砌体墙的转动变形发生在墙体开裂产生水平裂缝进入弹塑性受力的阶段,墙体开裂后的力学性能与弹性阶段力学性能相差较大。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开裂并进入到弹塑性阶段,而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抗侧刚度和水平承载力仍是基于弹性理论而得,忽视了墙体转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完善砌体结构的理论设计,本文对砌体结构转动变形理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砌体墙整体式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将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整体式模型的可行性。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窗间墙体高宽比、墙肢节点(砌体窗下墙承重部分)高宽比、竖向应力大小和窗下墙有无侧边约束等参数对墙体转动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窗间墙高宽比和竖向压应力大小对墙体转动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大。(2)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砌体墙转动水平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砌体墙破坏模式除典型的剪切破坏模式外,还存在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和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等多种破坏模式。对于有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为计入转动的影响引入高宽比影响系数,通过研究发现墙体转动对水平承载力影响较小,故可按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其水平承载力。对于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由于墙体沿墙肢节点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接近,通过推导墙体沿墙肢节点的开裂荷载并使其与极限荷载相等,从而得到此种破坏模式的水平承载力。对于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基于力矩平衡原理得到此种破坏模式墙体的水平承载力。(3)基于转动墙体抗侧刚度在弹塑性阶段的衰减规律,建立转动墙体归一化刚度衰减模型。由于刚度的衰减主要是由转动变形引起的,用转动部分墙体的高宽比对墙体弹性阶段的刚度进行折减,通过将折减后的刚度代入归一化衰减刚度方程得到砌体弹塑性阶段的抗侧刚度,并与其他学者试验中出现转动墙体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提出刚度模型的可行性。

王波[3](2020)在《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结构地震倒塌机理是土木工程师探索了百余年的世界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程界逐渐达成了“弱柱强梁进而引发层屈服机制”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的震害实践看,遵循这一原理设计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的表现截然不同。大量房屋倒塌的现实反过来促使学者就倒塌机理问题继续探究。本文从汶川地震大量的震害实例入手,对比分析倒塌与不倒塌建筑后提出“假说”,再通过振动台模型实验和构件组合体拟静力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最后用结构力学理论统领,进而提出了可以概括为“内力凝聚”的倒塌机理新认识。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两个极震区(北川和映秀)内近20栋典型建筑的建筑施工图,结合震害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对比了倒塌和未倒塌房屋的实际构造特点,发现结构底层纵向各轴线总刚度之间的差异是引起倒塌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结构倒塌机理的“内力凝聚”假说。2、以漩口中学教学楼为原型,设计制作了两组有、无落地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模型,并实施了地震模拟振动台对比试验,获得了两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应变响应以及宏观破坏现象。底层框架柱的内力分配特征表明填充墙严重影响了柱间地震剪力占比,特别是受半高连续填充墙约束的框架柱自由高度小,抗侧刚度大,地震时分配到的水平剪力是不受约束柱的6~8倍,这也验证了基于“内力凝聚”结构倒塌机理的合理性。3、通过在弱刚度轴线一侧增设落地剪力墙,平衡了底层纵向各轴线的抗侧刚度,使两轴线上构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比∑FA:∑FC由7.4:1降为0.7:1,避免结构因内力凝聚而发生倒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设计方法。4、从底商多层砌体的实际震害特点出发,开展了无填充墙框架、先砌填充墙框架和后砌填充墙框架三组构件组合体的拟静力试验,分析表明底层各柱的约束条件不同,其抗侧刚度和延性差异巨大,少数构件会因内力凝聚而率先破坏,进而引发结构倒塌,而在此过程中,具备强延性特点的抗侧构件还尚未来得及发挥作用。

李文雅[4](2020)在《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天然采光的引入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室内光环境。但在能源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综合体建筑体量通常较大,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建筑节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天然采光与建筑的立面设计有着十分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果在建筑设计初期引入对光环境的考虑,以此为出发点而进行建筑的立面幕墙设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山东省光照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采光优势。论文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设计项目为例,探究如何通过立面设计来改善室内光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对于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建筑采光考虑进去,让采光优化辅助指导设计,从合理的场地规划、合理的平面形式和合理的采光形式三个大方面分别对项目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立面上,结合原有石材幕墙的干挂技术,在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整体采光设计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石材干挂技术的应用与再创新,对高层建筑的天然采光与立面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内容,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关于研究背景、针对天然采光和石材幕墙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的论述内容;第二章针对本文研究对象展开关于天然采光的理论概述,主要包括对于国内光环境评价标准的解读、商业办公综合体采光优化策略以及对于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理论概述;第三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针对于项目的天然采光优化策略的应用研究;第四章为重点章节,针对于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项目中立面石材的分格尺寸、颜色、材质、嵌缝材料的选择等,石材干挂方式的选择以及各个部件的尺寸规格,以此绘制出盛景广场项目的石材立面图以及各个部位的节点详图;第五章为结语。

时雅莉[5](2020)在《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砖材的病害现象及预防性保护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世纪建筑遗产是仍在使用中的“活着的遗产”,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是“凝固的历史”,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已经逐渐引起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但由于遗产保护观念的固化和保护措施上的原因,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建筑遗产多为“抢救性修缮”,只有当建筑遗产出现严重结构安全性问题,致其无法正常使用后才开展相关保护修缮工作,费时费力。并且在完成保护修缮工作完成后,不注重日常维护,使部分建筑遗产再次出现了相类似的建筑病害特征,严重影响建筑风貌及结构安全,损失财力物力。因此,亟需建筑遗产从业者转变被动保护为主动预防,加强对建筑遗产的日常维护工作。砖材相较于其他建筑材料,是20世纪建筑遗产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基础、砖墙、砖饰、屋顶等多个部位。本文以20世纪建筑遗产中的砖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该建筑材料的材料特点和目前国内外研究保护现状。通过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案例中砖材部分的保护,进行分析和深入调研,详细分析了修缮过后仍存在或出现的典型病害特征,按照建筑基础、散水、勒脚、窗间墙及窗槛墙、门窗过梁、通风道、女儿墙等七个部位分别进行整理,详细分析其致害因素和病害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可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砖材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分析了具体的技术方法,适用对象,应用范围以及各种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预防性保护原理。按照建筑遗产的现状及病害等级,分级别归纳总结可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借此促进建筑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及预防性保护措施的研究。

曹恺悦[6](2019)在《基于建筑模数的光伏建材设计与产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全球正在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在世界各国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大背景下,利用太阳能的光伏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于建筑中,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形式作为新的设计方式与研究热点逐渐进入了建筑师的视野。但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光伏技术的应用往往滞后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使得两者并没有同步进行,从而导致光伏产品与建筑材料没有完全集成。为此,论文从建筑师的视角出发,将建筑、技术、美学融为一体,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模数的光伏建筑材料,并对光伏建材的设计与产能特性展开了以下研究。基于光伏建材在建筑中的形式、功能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建筑美学、光伏技术、建筑职能和运行维护四项设计原则。根据建筑模数、在建筑中不同集成部位和构造方法,研究提出了光伏建材的设计步骤与方法。针对建筑墙体、建筑屋面和建筑构件三处光伏与建筑集成的部位,提出并设计了光伏窗下墙建材、光伏窗间墙建材、光伏玻璃幕墙建材、光伏栏板建材和光伏屋面瓦建材五类具有建筑模数的光伏建材形式。并以光伏建筑设计竞赛案例为载体,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切入,使上述五种光伏建材融入到完整的建筑中,对其在建筑中如何与其他材料一同构成外围护结构并构建起一个建筑单体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与归纳。根据光伏建材在建筑案例中的应用,采用Pvsyst和Ladybug软件对光伏建材的发电量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针对光伏建材电池面积占比问题,对新型光伏组件较传统光伏组件的变化与改进及其在发电量方面产生的效果进行了阐述,并综合应用案例中的五类光伏建材的面积和年平均发电量,对建筑案例的产能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传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增量和效益增量分析,阐述了在初始投资、运营维护和报废回收三个阶段的成本增量,以及效益增量中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计算方法。进而将其与光伏建材各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得出光伏建材相较于传统BIPV在各项方面优势较为明显,未来的应用市场更为广阔,为新型光伏建材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

俞顺吉[7](2019)在《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及性能化抗震设计》文中指出带缝钢板剪力墙以面内弯曲变形为主,具有较高的延性,其抗侧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可通过变化开缝参数而实现相对独立地调节,经合理设计可实现屈曲前屈服,使耗能能力显着;另外,墙板只需要通过连接件在上下端与框架梁连接,不会增加框架柱的稳定负担,在抗震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利用带缝钢板剪力墙作为耗能元件的自复位结构体系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本文将具备良好延性、抗侧能力及耗能性能的带缝钢板剪力墙与具有复位性能的自复钢框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聚焦于带缝钢板剪力墙优于其他类型墙板的特性,并在对带缝钢板剪力墙构件积累了一定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展开了对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理论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本文分别对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展开了理论分析。针对带缝钢板剪力墙,详细阐述了其塑性承载力、抗侧刚度及弹性屈曲性能,分析了传统计算公式的误差所在,并介绍了经过改进的各项公式;针对自复位钢框架,着重分析了其抗侧刚度、滞回特性及自复位梁柱节点转角-位移关系。最后,本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阐述了结构的滞回特性,并提出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计算公式。其次,本文对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高效且节约计算成本的自复位钢框架建模方法,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及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可靠性,为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展开抗震性能分析提供可靠的数值模拟依据。再次,本文从带缝钢板剪力墙及自复位钢框架相关几何参数入手,分析了各项参数对整体结构承载力、耗能性能、复位性能、延性等的影响。选取的三个带缝钢板剪力墙相关参数包括:开缝层数、高厚比、开缝参数b/h。选取的四个自复位钢框架相关几何参数包括:跨高比、预应力钢绞线面积、初始预拉应力大小及框架梁高。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各项参数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该结构在日后投入到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建议与参考。最后,本文对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介绍了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的特点及设计方法。并在对性能化抗震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提出了直接基于位移法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详细的性能设计目标及性能化设计流程,并通过一个设计案例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全过程演算,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马鹏飞[8](2019)在《基于窗下墙破坏模式的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二、三线经济欠发达城市与发展程度相对缓慢的中小城镇,砌体结构作为主流建筑结构形式而存在;同时,建造于上世纪中后期的砌体结构房屋目前仍具有较大保有量与使用率,部分具有特殊性质的砌体结构更是作为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而存在,作为见证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地震频发,对于抗震设防要求本来较低的砌体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其既有的文化特质与使用现状,使得砌体结构大面积推倒重建与改建工作困难重重,通过合理有效的加固实现既有砌体结构的良好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规范中砌体结构设计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工程实践中对于砌体结构并无有效通用的加固设计理论,为弥补国内外在砌体结构破坏模式分析与控制上所存在的缺陷,通过试验对比与结果分析,提出通过加固实现既有砌体结构窗下墙破坏模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力争从整体上提升既有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并确定砌体结构发生不同破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部分影响因素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2)以有限元模型为依据设计并制作发生“窗间墙破坏模式”的整体结构开洞墙体试件与窗下墙子结构试件开展拟静力试验,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可行性;(3)选用来源广阔、价格低廉的钢丝网注浆加固方法对受损各试件进行有目的的、定位与定量的加固后重复拟静力试验;(4)着重关注加固前后各试件破坏模式的转移情况,对比分析其承载力恢复程度,变形性能及耗能提升幅度等各项抗震性能指标。本文所得结论:(1)明确了窗间墙与窗下墙刚度比、竖向荷载是砌体结构产生不同破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2)就破坏模式而言,加固后各试件均从“窗间墙破坏模式”转移为“窗下墙破坏模式”,破坏模式更趋合理;(3)就抗震性能而言,加固后各试件承载力恢复效果显着、变形性能增幅明显、耗能能力提升显着,各试件抗震性能均表现良好;(4)实现既有砌体结构窗下墙破坏模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选择在底层窗间墙、已开裂窗间墙等部位加固;对于窗下墙应采取弱化甚至不作加固,从而使砌体结构的破坏模式由“强化”的窗间墙向“弱化”的窗下墙逐步过渡、合理转移。

陶文翔[9](2019)在《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不同于城市建筑,村镇房屋普遍缺乏抗震设计,建筑材料选择与施工方法随意性强等问题。特别是建筑年代较久的传统房屋,在历次震害中破坏严重,往往存在小震致灾的情况,因此,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具有极高的工程价值和社会意义。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影响,村镇房屋的结构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存在的抗震安全问题各有不同,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方便快捷的抗震加固措施十分必要。本文以江西省内典型结构形式的村镇房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案例分析、辅助必要的数值模拟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总结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村镇房屋的抗震安全问题,分析其抗震性能与结构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本地区村镇房屋的危房评估技术与抗震加固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总结归纳江西村镇房屋存在的抗震安全问题。2.结合江西省内村镇房屋的结构特点、建筑材料性能、农房建造和房屋安全鉴定经验,以及相关规范规程,总结出适合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3.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省内村镇传统砖木结构房屋的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地震反应特性。4.基于近年来团队关于农村房屋安全性与抗震性能的研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江西村镇房屋的安全与抗震加固方法。并通过数值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比较与优化加固方法。5.基于研究成果,在江西省内实施农村危房加固改造的示范工程,进一步确定加固改造方法的有效性与可推广性。

李登峰[10](2019)在《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边坡桩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边坡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存在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桩间距的确定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土拱形状及土拱效应对抗滑桩组合措施(桩间墙、桩板墙、桩间土钉墙等)受力影响程度尚不清晰,现阶段抗滑桩组合措施设计实践中对土拱效应考虑较少,限制了土拱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我国地表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和红层砂泥岩残积土,进行系统的边坡抗滑桩水平土拱性状试验研究,探索桩间水平土拱拱形、拱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面向工程应用并能考虑土体性质影响的水平土拱拱轴线方程和拱高计算方法;进行考虑水平土拱效应的桩墙组合措施受力机理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组合措施中抗滑桩及桩间结构受力计算方法及优化设计思路;通过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进行桩间土拱形状,包括土拱类型和土拱高度,沿桩长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桩长不同位置处的土拱类型及土拱高度,并分析桩身截面尺寸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以勃郎特-维西克(Prandtl-Vesic)被动区理论为基础,提出边坡抗滑桩桩后土拱拱轴线可简化为等腰三角形。拱轴线方程主要受控于土体内摩擦角,土拱高度受控于土体内摩擦角和桩间距,土体内聚力和桩截面尺寸对土拱效应,如土拱起拱和拱体破坏条件有明显影响。(2)边坡抗滑桩桩间水平土拱性状沿桩长方向变化明显,且与桩后荷载(剩余下滑力或土压力)大小有关。水平土拱效应仅存在于桩顶以下、滑面以上范围内,随着离桩顶距离的增大,拱高逐渐减小。随着桩后荷载的逐渐增大,土体应力首先集中于桩背,形成端承拱,端承拱破坏后,土体应力将集中于桩侧,形成摩擦拱。(3)抗滑桩截面尺寸对抗滑桩水平土拱效应有显着影响,原因在于抗滑桩桩截面尺寸会导致作用于桩背和桩侧应力不同。桩宽较大时,桩间端承拱高度较大;桩高较大时,桩间摩擦拱高度较大。且随着沿桩长深度的增加,截面尺寸较小的桩,桩间水平土拱更易于由端承拱渐变成摩擦拱。(4)水平土拱效应对抗滑桩组合措施受力有显着影响,基于此,建立了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的桩及桩间结构物受力计算方法。桩间墙组合措施中,桩承受拱后土体产生的剩余下滑力,挡土墙承受拱前土体产生的土压力及剩余下滑力中的大者;桩间土钉墙组合措施中,桩的受力为拱后土体产生的剩余下滑力和土钉墙受力之和,土钉墙承受拱前土体产生的土压力及剩余下滑力中的大者,土钉自由段和锚固段的分界线为水平土拱迹线。

二、新型间墙材料应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间墙材料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剪力墙研究现状
        1.2.3 不同形式改善剪力墙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和章节介绍
第2章 有限元理论及模型有效性验证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2.1.1 有限元法综述
        2.1.2 有限元法求解过程
        2.1.3 ABAQUS简介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步骤
        2.2.1 单元类型选取
        2.2.2 本构关系的选取
        2.2.3 材料参数的确定
        2.2.4 部件、装配、分析步
        2.2.5 约束、荷载、边界条件
        2.2.6 网格划分
    2.3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3.1 参考试验模型介绍
        2.3.2 参考试验加载概况
        2.3.3 有限元试验模型的建立
    2.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墙体构造
        3.2.1 剪力墙墙体简介
        3.2.2 钢筋的连接方式
    3.3 模型设计
        3.3.1 计算简图及基本假定
        3.3.2 墙体模型参数设置
        3.3.3 模型材料规格设置
        3.3.4 模型加载制度的确定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3.4.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3.4.3 耗能能力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比分析
        3.4.4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3.4.5 延性对比分析
        3.4.6 强度退化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竖缝形式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竖缝形式装配式剪力墙模型建立
        4.2.1 剪力墙构件设计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滞回曲线
        4.3.2 骨架曲线分析
        4.3.3 耗能能力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3.4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4.3.5 强度退化对比分析
        4.3.6 延性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市场前景和优势
    5.1 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的优势分析
        5.1.1 装配式技术优势
        5.1.2 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市场优势
    5.2 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的市场前景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砌体墙抗侧刚度计算方法
        1.2.2 砌体墙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1.2.3 震害与试验中转动变形现象
    1.3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1.3.1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破坏模式的影响
        1.3.2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抗侧刚度的影响
        1.3.3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1.3.4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变形能力与延性的影响
    1.4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砌体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与分析模型的选取
        2.1.1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
        2.1.2 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
    2.2 混凝土塑性损伤材料模型
        2.2.1 塑性规则
        2.2.2 损伤因子
        2.2.3 裂缝开展的判定
    2.3 砌体本构关系
        2.3.1 砌体受压本构
        2.3.2 砌体受拉本构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1 砌体墙试验实例
        2.4.2 模型建立
        2.4.3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
        2.4.4 砌体墙有限元单调加载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砌体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3.1 砌体墙参数化分析
    3.2 窗间墙高宽比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2.1 破坏形态分析
        3.2.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2.3 延性分析
    3.3 墙肢节点高宽比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3.1 破坏形态分析
        3.3.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3.3 延性分析
    3.4 竖向压应力大小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4.1 破坏形态分析
        3.4.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4.3 延性分析
    3.5 有无侧边约束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5.1 破坏形态分析
        3.5.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5.3 延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砌体墙考虑转动变形水平承载力计算
    4.1 有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水平承载力
        4.1.1 试验现象
        4.1.2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2 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水平承载力
        4.2.1 试验现象
        4.2.2 几何假定
        4.2.3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3 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水平承载力
        4.3.1 试验现象
        4.3.2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4 砌体墙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砌体墙考虑转动变形刚度计算
    5.1 砌体墙归一化刚度衰减研究
        5.1.1 砌体墙参数
        5.1.2 归一化刚度衰减系数
    5.2 砌体墙峰值点抗侧刚度计算方法
        5.2.1 典型立面墙体等效高宽比
        5.2.2 转动调整系数的确定
        5.2.3 修正峰值点刚度计算模型的验证
    5.3 砌体墙弹塑性阶段刚度模型验证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层屈服机制”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
        1.2.2 考虑填充墙-框架柱协同作用的建筑破坏机理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实例与倒塌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震害实例分析
        2.2.1 北川城区建筑震害
        2.2.2 映秀镇漩口中学校内建筑震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倒塌试验
    3.1 引言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3.2.1 模型设计
        3.2.2 材料性能
        3.2.3 相似设计
    3.3 试验方案
        3.3.1 振动台性能
        3.3.2 传感器及布置方案
        3.3.3 加载工况
    3.4 加速度响应
        3.4.1 时程分析
        3.4.2 频谱分析
    3.5 位移响应
        3.5.1 层间位移角分析
        3.5.2 扭转分析
    3.6 应变响应
        3.6.1 应变可靠性分析
        3.6.2 柱端应变对比分析
    3.7 宏观破坏现象
        3.7.1 模型破坏及倒塌过程
        3.7.2 构件破坏细节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剪力墙的外廊式框架结构抗倒塌试验
    4.1 引言
    4.2 模型设计与制作
        4.2.1 模型设计
        4.2.2 确定剪力墙截面尺寸
        4.2.3 材料性能及相似设计
    4.3 试验方案
        4.3.1 传感器布置
        4.3.2 加载工况
    4.4 模态测试
        4.4.1 脉动测试
        4.4.2 敲击测试
    4.5 加速度响应
        4.5.1 时程分析
        4.5.2 频谱分析
    4.6 位移响应
    4.7 应变响应
    4.8 宏观破坏现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廊式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扭转效应分析
    5.3 柱端弯矩计算
    5.4 柱间地震剪力分配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填充墙对结构地震倒塌机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模型设计与制作
        6.2.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2.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2.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3 加载方案及传感器布置
    6.4 应变响应分析
        6.4.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4.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4.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4.4 对比分析
    6.5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6.6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6.7 宏观破坏现象
        6.7.1 无墙平面框架(模型A)
        6.7.2 先砌墙平面框架(模型B)
        6.7.3 后砌墙平面框架(模型C)
    6.8 倒塌机制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天然采光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石材幕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天然采光的立面石材幕墙理论概述
    2.1 天然采光相关理论
        2.1.1 光气候分析
        2.1.2 山东地区光气候特点
    2.2 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设计策略
        2.2.1 总图设计
        2.2.2 建筑形体组合与平面布局
        2.2.3 采光口形式
        2.2.4 辅助采光形式
    2.3 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2.3.1 石材幕墙的施工工艺类型
        2.3.2 石材幕墙的材料要求
        2.3.3 石材幕墙的保温性能
        2.3.4 石材幕墙的连接方式
        2.3.5 石材幕墙的发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践应用——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建筑设计
    3.1 项目背景
        3.1.1 项目前期分析
        3.1.2 光气候分析
    3.2 项目设计
        3.2.1 设计概念
        3.2.2 总图分析
        3.2.3 平面分析
        3.2.4 剖面分析
        3.2.5 立面分析
        3.2.6 其他建筑分析
    3.3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天然采光优化策略分析
        3.3.1 合理的场地规划与建筑形体组合
        3.3.2 合理的建筑平面形式和层高
        3.3.3 合理的侧窗形式
        3.3.4 合理的利用边庭采光
        3.3.5 利用辅助技术促进天然采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4.1 石材幕墙的分格
        4.1.1 石材幕墙分格要求
        4.1.2 项目中石材幕墙的立面分格
    4.2 石材的选择与应用
        4.2.1 石材的选择原则
        4.2.2 山东地区石材的选择
        4.2.3 项目中石材的应用
    4.3 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专项技术应用
        4.3.1 结构形式的选择
        4.3.2 材料的选择
        4.3.3 连接方式的选择
        4.3.4 构造技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1.3.2 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修缮保护案例分析
    2.1 20世纪建筑遗产修复现状概述
    2.2 案例1:华师大办公中心修缮保护工程
        2.2.1 建筑概况
        2.2.2 建筑病害勘察
        2.2.3 建筑预防性保护措施
        2.2.4 修缮措施评价
    2.3 案例2:上海徐汇中学崇思楼修缮保护工程
        2.3.1 建筑概况
        2.3.2 建筑修缮历史
        2.3.3 建筑病害勘察
        2.3.4 建筑修缮保护措施
        2.3.5 修缮措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砖材典型病害特征及病害机理
    3.1 砖材的材料特性概述
        3.1.1 砖材的发展
        3.1.2 砖的类型
        3.1.3 砖墙砌筑方式与灰缝砂浆
    3.2 基础及墙体细部构造的典型病害特征
        3.2.1 基础
        3.2.2 散水及明沟
        3.2.3 勒脚
        3.2.4 窗间墙及窗槛墙
        3.2.5 门窗过梁
        3.2.6 通风道
        3.2.7 女儿墙
    3.3 单一因素的病害机理
        3.3.1 地表沉降
        3.3.2 水分浸入
        3.3.3 晶体盐析出
        3.3.4 冻融破坏
        3.3.5 微生物、生物腐蚀
    3.4 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病害机理
    3.5 砖材病害等级评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砖材的预防性保护物理措施
    4.1 预防水分浸入
        4.1.1 防水层保护
        4.1.2 憎水层保护
        4.1.3 疏通及清理
        4.1.4 增设隔水墙
    4.2 预防表面污垢残留
        4.2.1 打磨铲凿法
        4.2.2 水洗法
        4.2.3 喷砂法
        4.2.4 物理清洗方法评价
    4.3 预防表面盐分沉积
        4.3.1 敷剂法
        4.3.2 牺牲灰浆法
    4.4 预防裂缝产生及变形
        4.4.1 基础-沉降监测
        4.4.2 增加屋顶保温层厚度
        4.4.3 填缝
        4.4.4 干式外包钢加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砖材的预防性保护化学措施
    5.1 预防水分浸入
        5.1.1 注射防潮法
        5.1.2 压力灌浆法
    5.2 预防表面污垢残留
        5.2.1 化学溶剂法
        5.2.2 敷贴法
    5.3 预防动植物、微生物附着
        5.3.1 微生物灭活
    5.4 预防裂缝产生及变形
        5.4.1 灌浆加固
        5.4.2 湿式外包钢加固
    5.5 预防性保护措施规划
    5.6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建筑模数的光伏建材设计与产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结构
        1.1.2 光伏建筑一体化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建筑模数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1.2.2 光伏电池尺寸发展方向
        1.2.3 光伏组件产能特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基于建筑模数的光伏建材设计
    2.1 光伏建材
    2.2 光伏建材设计原则
        2.2.1 建筑美学原则
        2.2.2 光伏技术原则
        2.2.3 建筑性能原则
        2.2.4 运行维护原则
    2.3 光伏建材设计方法
        2.3.1 建筑模数与新型光伏组件尺寸的匹配
        2.3.2 不同集成部位对应不同类型的光伏组件
        2.3.3 不同集成部位对应不同光伏组件的构造方法
    2.4 光伏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探讨
        2.4.1 装配式建筑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2.4.2 可再生能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基础
        2.4.3 光伏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建材形式与应用案例
    3.1 光伏建材形式
        3.1.1 光伏窗下墙建材
        3.1.2 光伏窗间墙建材
        3.1.3 光伏玻璃幕墙建材
        3.1.4 光伏栏板建材
        3.1.5 光伏屋面瓦建材
    3.2 应用案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气候条件
    3.3 项目方案表达
        3.3.1 建筑设计与改造
        3.3.2 环保经济建材与被动式低碳节能技术
        3.3.3 融合可再生能源与主动式技术
        3.3.4 建筑与光伏建材构造
    3.4 光伏建材应用与技术体系要点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建材产能特性
    4.1 光伏建材发电性能模拟
        4.1.1 模拟软件选择
        4.1.2 项目地区太阳辐射条件
    4.2 光伏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2.1 光伏窗下墙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2.2 光伏窗间墙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2.3 光伏玻璃幕墙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2.4 光伏栏板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2.5 光伏屋面瓦建材发电量模拟结果
    4.3 新型光伏建材电池面积占比影响分析
    4.4 新型光伏建材产能特性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建材综合效益分析
    5.1 传统BIPV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分析
        5.1.1 传统BIPV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5.1.2 传统BIPV项目全寿命周期效益分析
    5.2 光伏建材与传统BIPV在成本效益方面的差别
        5.2.1 光伏建材与传统BIPV的成本差异分析
        5.2.2 光伏建材与传统BIPV的效益差异分析
    5.3 光伏建材综合效益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及性能化抗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钢板剪力墙的研究现状
        1.2.1 钢板剪力墙的种类和特点
        1.2.2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概念与应用
        1.2.3 带缝钢板剪力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自复位节点的研究现状
        1.3.2 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研究现状
    1.4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研究意义及不足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性能
        2.2.1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塑性承载力
        2.2.2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抗侧刚度
        2.2.3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弹性屈曲性能
    2.3 自复位钢框架的受力性能
        2.3.1 自复位钢框架的滞回特性
        2.3.2 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转角-位移关系
        2.3.3 自复位钢框架抗侧刚度
    2.4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受力性能
        2.4.1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滞回特性
        2.4.2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的抗侧刚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3.1 引言
    3.2 带缝钢板剪力墙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
        3.2.1 试件概况
        3.2.2 带缝钢板剪力墙模拟方法
        3.2.3 带缝钢板剪力墙试验验证
        3.2.4 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及验证
        3.3.1 试件概况
        3.3.2 自复位钢框架模拟方法
        3.3.3 预应力钢绞线模拟方法
        3.3.4 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参数及基准模型选取
        4.2.2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模拟方法
        4.2.3 加载制度
    4.3 带缝钢板剪力墙分析参数
    4.4 自复位钢框架分析参数
        4.4.1 跨高比的影响
        4.4.2 预应力钢绞线面积的影响
        4.4.3 初始预应力的影响
        4.4.4 梁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
        5.2.1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5.2.2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特点
    5.3 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5.4 算例设计
        5.4.1 算例概况
        5.4.2 设计步骤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窗下墙破坏模式的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类型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1.2.2 砌体结构破坏(失效)机制分析研究
        1.2.3 多方法加固砌体结构试验分析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2 砌体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有限元分析
    2.1 砌体结构破坏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2.1.1 平面应力破坏准则与破坏模式判定方法
        2.1.2 砌体结构开洞墙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2.1.3 砌体结构窗下墙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2.2 墙体有限元模型分析
        2.2.1 整体结构开洞墙体有限元模型分析
        2.2.2 窗下墙子结构墙体有限元模型分析
    2.3 小结
3 加固砌体结构墙体拟静力试验
    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制作
        3.1.3 材性试验
    3.2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3.2.1 试验装置介绍
        3.2.2 加载制度与加载方式
        3.2.3 试件安装与仪器布置
    3.3 URM试件拟静力试验
        3.3.1 URM试件拟静力试验
        3.3.2 URM试件的受损加固
    3.4 SRM试件拟静力试验
    3.5 小结
4 加固砌体结构墙体抗震性能分析
    4.1 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分析
        4.1.1 URM试件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分析
        4.1.2 SRM试件试验现象与破坏模式分析
    4.2 整体结构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4.2.1 滞回曲线
        4.2.2 骨架曲线
        4.2.3 变形性能
        4.2.4 刚度退化
        4.2.5 耗能能力
    4.3 窗下墙子结构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4.3.1 滞回曲线
        4.3.2 骨架曲线
        4.3.3 刚度退化
        4.3.4 变形性能
        4.3.5 耗能能力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加固砌体结构拟静力试验主要结论
        5.1.2 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论文与专利

(9)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现状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2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4.3 生土结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江西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及评估方法
    2.1 引言
    2.2 江西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
        2.2.1 江西传统村镇房屋结构形式
        2.2.2 房屋构件的抗震性能
    2.3 江西村镇房屋评估方法
        2.3.1 现行村镇房屋鉴定技术存在的问题
        2.3.2 场地危险性评估
        2.3.3 地基基础危险性评估
        2.3.4 承重结构危险性评估
        2.3.5 围护结构危险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省内典型村镇房屋地震反应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
    3.1 传统砖木结构房屋计算模型概述与模态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材料本构关系
        3.1.3 模型材料参数
        3.1.4 模态分析
    3.2 传统砖木结构房屋地震反应分析
        3.2.1 地震波选取及阻尼计算
        3.2.2 位移响应
        3.2.3 应力响应分析
    3.3 单向地震反应分析
        3.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3.3.2 位移响应分析
        3.3.3 应力响应分析
    3.4 江西村镇房屋加固方法研究
        3.4.1 钢丝网-钢筋条带水泥砂浆加固方法
        3.4.2 加固后砖木结构模型介绍
        3.4.3 加固材料本构关系
        3.4.4 加固材料参数
        3.4.5 加固后模型模态分析
    3.5 加固后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3.5.1 加固后位移响应分析
        3.5.2 加固后应力响应分析
    3.6 加固后单向地震反应分析
        3.6.1 加固前后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3.6.2 加固前后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3.6.3 加固后应力响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示范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房屋评估
        4.2.1 现场调研
        4.2.2 房屋危险性评估
    4.3 加固方案
        4.3.1 墙体加固
        4.3.2 局部构件加固
    4.4 加固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边坡桩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拱效应
        1.2.2 考虑土拱效应时抗滑桩+桩间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2.1 国道G323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2 巴达铁路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及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 小结
第3章 不同土体性质及桩身条件的水平土拱特点研究
    3.1 桩间土拱形状及高度的室内模型实验分析
        3.1.1 常规轻型击实仪研究土拱形状
        3.1.2 小比例土拱仪研究土拱形状
        3.1.3 大比例土拱仪研究土拱形状
    3.2 桩间土拱形状及高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3.2.1 模型建立及模拟条件
        3.2.2 模拟结果
        3.2.3 土质边坡土拱效应特征
    3.3 桩间土拱形状及高度的理论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边坡水平土拱性状竖向变化规律
    4.1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拱性状研究
        4.1.1 土拱高度
        4.1.2 土拱类型
    4.2 基于力学计算的土拱性状研究
        4.2.1 端承拱受力模型
        4.2.2 抗滑桩受力分析
        4.2.3 力学计算结果
        4.2.4 数值模拟和力学计算结果对比
    4.3 小结
第5章 抗滑桩截面尺寸对土拱性状的影响
    5.1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拱性状研究
        5.1.1 土拱高度
        5.1.2 土拱类型
    5.2 基于力学计算的土拱性状研究
        5.2.1 端承拱受力模型
        5.2.2 摩擦拱受力模型
        5.2.3 抗滑桩受力分析
        5.2.4 力学计算结果
        5.2.5 数值模拟与力学计算结果对比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水平土拱效应桩间墙组合结构受力分析
    6.1 桩间水平土拱的形状和大小
    6.2 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边坡桩间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假设条件
    6.3 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抗滑桩承受的荷载
    6.4 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挡墙承受的荷载
    6.5 工程实例应用
        6.5.1 实验段边坡工程概况
        6.5.2 不考虑土拱效应时桩上荷载计算
        6.5.3 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桩上荷载计算
        6.5.4 墙上荷载计算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水平土拱效应土钉墙组合结构受力分析
    7.1 考虑水平土拱效应时边坡桩间土钉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假设条件
        7.1.1 桩间土钉墙适用条件
        7.1.2 水平土拱形状相关说明
    7.2 考虑土拱效应时土钉墙承受的荷载
        7.2.1 考虑土拱效应时土钉墙所受土压力
        7.2.2 考虑土拱效应时土钉墙所受剩余下滑力
    7.3 考虑土拱效应时抗滑桩承受的荷载
        7.3.1 考虑土拱形状沿桩长方向不变时抗滑桩承受的荷载
        7.3.2 考虑土拱形状沿桩长方向变化时抗滑桩承受的荷载
    7.4 考虑土拱效应时土钉长度的设计
        7.4.1 考虑水平土拱形状沿桩长方向不变时土钉长度设计
        7.4.2 考虑水平土拱形状沿桩长方向变化时土钉长度设计
    7.5 工程实例应用
        7.5.1 工程概况
        7.5.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拱形状分析
        7.5.3 桩间土钉墙组合措施所受荷载
        7.5.4 土钉长度的确定
    7.6 边坡桩间土钉墙和挡土墙组合结构受力异同
    7.7 基于土拱效应的桩间土钉墙现场实验研究
        7.7.1 实验目的及原理
        7.7.2 实验设备及安装
        7.7.3 实验结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新型间墙材料应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层装配式竖缝中空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石佩云.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D]. 范旺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实际震害的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 王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4]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D]. 李文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5]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D]. 时雅莉.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基于建筑模数的光伏建材设计与产能特性研究[D]. 曹恺悦. 天津大学, 2019(01)
  • [7]带缝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及性能化抗震设计[D]. 俞顺吉. 东南大学, 2019(05)
  • [8]基于窗下墙破坏模式的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马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D]. 陶文翔.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边坡桩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研究[D]. 李登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新型隔墙材料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