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顺畅流动的策略

确保顺畅流动的策略

一、运筹帷幄 力保畅通(论文文献综述)

阳晓霞[1](2021)在《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扎实做好2022年金融工作——“一行两会”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文中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 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为新一年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监管工作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精心谋划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工作,持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雷雨晴[2](2020)在《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进入关键化阶段,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伴随而来的也就有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各类社会群体性事件。电力危机是不容忽视,关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处理社会危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面对突发性的电力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应急态度、应急措施、应急队伍组建等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几年,受地震、暴雪、台风、线路老化、夏冬超负荷用电等影响,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居多,对电力公司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和对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的能力都发出了挑战。因此,地方政府做到电力应急机构专门化和应急管理常态化;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电力应急管理系统;保障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是避免大面积停电危机发生的主要手段,也是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树立政府威信的重要途径。衡阳市、县政府以电力公司为依托,将电力应急管理列为年度计划的重点任务,从政府财政开支、政府人才引进、政府资源配置、政府岗位设置上积极配合电力公司的应急管理,配合电力公司出台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应急预案,设置应急原则,从物资、队伍、电源、通讯、调度、技术、经费等各个方面给电力公司提供了应援,使得衡阳市在电网运行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目前衡阳政府在电力危机应急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以风险控制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对衡阳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的电力应急基础设施不足、政府传统行政体制制约联动的实施、监管力量比较薄弱且专业水平不高和政府危机沟通意识薄弱四大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首先是,电力应急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然后是电力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再者就是电力应急处置责任机制缺失和电力危机意识不到位。根据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从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电力应急物质供应和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两个方面来优化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从设置机构专门化与应急管理常态化和建立高效运转的电力危机治理体系,两个方面来加强电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从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公共危机法治管理两个方面来加强地方政府电力公共危机法治管理;从培育全民电力危机意识和引导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电力应急管理两个方面来强化政府的危机沟通意识和功能。

张延曼[3](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哈克木·阿里甫汗[4](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黄群昂[5](2019)在《明代兵部尚书研究》文中指出明代兵部尚书是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是明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职官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系统考察兵部尚书建置与制度建设、群体特征、兵部尚书权力运行机制、兵部尚书与各权力体系的关系以及兵部尚书应对军事危机时的政治表现,以兵部尚书为视角考察六部的行政运行状态与政治作用,揭示明代中央军政决策机制在常态与变态形势下的运行状态与运转效率,从而深化对明代中央权力生态与政治军事格局的认识。兵部尚书的行政是以兵部在明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为基础的。从制度上看,明代兵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员,由文官担任,与五军都督府实现文武分权。洪武十三年以后的五军都督府尽管保持了统军、训练军马的权力,但管理、调发等职权多流向兵部,形成兵部尚书主管调发及军事政令而不统军,五军都督府统军而无调发、管理军务之权的局面。兵部尚书主要通过科举一途晋升,其个人及家庭出身、户类构成显示大部分兵部尚书来自平民阶层,表明了明代科举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了保证。兵部尚书来源的地域分布呈现南北多、边远地区少的特点。而南方与北方相较,则为北方多,南方少,这与明代南北进士的录取数量恰好相反,这表明虽然人口、经济、文化以及科举实力等因素都对兵部尚书的选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很显然,政治与军事因素对兵部尚书的选任所起的作用更大。兵部尚书的履历与职任结局显示兵部尚书大多有一定的地方军事经验,但其选拔受到皇帝、官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所选兵部尚书大多不能胜任该职,失误颇多,由此造成大部分兵部尚书仕途不稳定,命运多舛。从具体的行政运作看,兵部尚书的权力运行始终以皇帝为核心。明太祖废相后,皇帝兼具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双重职责,皇帝看似高居拱默,居于深宫之中,但皇帝对包括军政事务在内的一切国家大政均拥有绝对的支配权。皇帝通过上朝、面谈、颁发圣旨等方式处理国家政务,兵部尚书对皇帝意旨无条件服从。在维护皇权独尊的政治体制下,兵部尚书行政的平行、向下运行都受到各种权力机关的制衡。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叠床架屋的结果是各方政治势力互相牵扯,使兵部尚书瞻前顾后,不能为且不敢为,只能敷衍以塞责,从而造成政务的壅塞,政务运行往往流于形式,执行效果有限。各权力体系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在明王朝遭遇危机之时,少数兵部尚书通过扩大自身的权力,加强兵部尚书的权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明代的军事指挥一时颇有如臂使指之效。但兵部尚书的命令下达地方执行需要较长过程,可兵部尚书更替频繁,多不久任,不可能尽心督促每个环节贯彻到位。所以在危机形势下,精明强干的兵部尚书可以振刷军政,对应对危机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难以撼动深层次的政治体制问题,限制了行政效能。兵部尚书的权力运行受到明代各种国家权力体系的制约,效能有限,但在军事管理领域中兵部尚书的作用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它对维护明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仍起着关键作用。自明太祖废相后,阁部之争中阁臣始终未取得合法的“相权”,明代的中央权力运作实际上是以“六卿”为“相”,可以说明代的中央政治实质上是君主专制下的“部权”政治。而且兵部尚书的权力运作水平除了制度上的作用以外,特殊的政治事件、兵部尚书的权力欲望、兵部尚书的个人行政素质、兵部尚书对兵部的权力定位与理解,兵部尚书与其它中央权力的势力消长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胡科翔[6](2018)在《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得益于国家层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顶层推进,其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预期,但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生态旅游的发展缺少法律规制的紧贴跟进和密切配合,以致各种问题不断暴露丛生,违法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肆意滥用与过度开发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污染方面,可谓是殊为突显。跟传统产业相比较,作为被长期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旅游业,按理说应属于环境保护责任负担较轻的产业之一,作为其升级发展的孕育产物,生态旅游的破茧而出更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己任,从而实现旅游效益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双赢。不过由于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理念模式与我国目前法律规制的现实状况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同步的地方,因此其很多时候只是被当做一种口号式的宣传而被广为知晓,所以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运营的实际工作中,依然导致了各种损害环境资源的现象频发。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生态旅游资源的损害问题,紧紧抓住法律规制这一“牛鼻子”才是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从特定行业领域和专门实践范畴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要领之一。本文着眼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各种乱象,引申并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生态旅游资源规制难点,然后将全文划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围绕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内涵阐述了基于法理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架构;第二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适用于法律规制的特征、法律关系主体的识别以及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静态与动态属性分析等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研究内容体系;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法制化框架,然后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剖析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从生态环境损害预防的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旅游规划的法治本质原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确立和加强旅游规划环境处置职能、确认和厘定旅游规划环境责任、设计和完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制度来达成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环境问题防治机制建构;第五部分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资源管理角度出发,设想了利用旅游环境税和国家公园分别作为管治工具与管治平台,并在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利基础上,为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公共治理的路径达成铺平了道路;第六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损害产生以后的法律救济角度出发,基于对旅游环境权的甄别和梳理,探讨了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设想,并讨论了怎样利用司法救济渠道来助推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塑。本文的立论基础先是从理论上扎实阐明何谓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特征表现,然后借助法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撑为本文架构起有理有据、条理得当的论据要素,同时通过分析围绕生态旅游资源使用问题而生成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识别出它们背后的利益主体来为后续研究定下依据基调,紧接着就是立足于问题导向性的研究方式从各种典型案例中找到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需要破解的诸多难点,最后围绕这条规制难点的逻辑主线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公共治理和损害救济等三大程序环节中,提出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武海敬[7](2016)在《《封神演义》诗词评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封神演义》中的诗词爲研究对象,对全书众首诗词进行注释,并在注释基础上对艺术成就较高、诗词内涵丰富的诗词进行简评,以便读者理解诗词内容和小说文化思想。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前言、凡例、评注。前言分六小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封神演义》诗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封神演义》的诗词概况及来源。第三部分介绍《封神演义》诗词的功能:刻画人物、组织情节和渲染环境。第四部分分析《封神演义》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典故艺术、对比艺术和比喻艺术。第五部分总结《封神演义》诗词的道教文化内涵:道教服饰文化、道教内丹文化和道教五行八卦文化。第六部分爲结语,概括总结全文内容,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意义。凡例部分,介绍本注评所用的底本、注释的体例等,是本注评的提纲挈领。评注部分,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注释方面,对诗词中所涉及的人物、地名、史实、佛道典籍等加以笺释,并对所涉及典故考证其出处,眞正做到文献学意义上的注释研究。在诗词注释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艺术等方面作出评价,力求爲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诗词研究作出贡献。

常乐[8](2014)在《高句丽与北魏交涉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公元4世纪中叶,就在北魏逐渐统一北部中国的同时,彼时雄踞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经过自身几代帝王的开拓进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长寿王的迁都,其自身发展重心也旋即移向了南进政策上。尤其是高句丽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境内南北分裂的大体局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积极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借助南朝及北魏周边政权的牵制得以获取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长久以来,研究北魏与高句丽两者的关系,史家学者多关注于围绕北燕问题双方展开的外交博弈。但是纵观高句丽与北魏接触的历史进程,层面繁多,涉及内容不胜枚举。既有国家政权层面上的政治、军事领域内的接触与纠纷,也不乏民间范围内的交往互动。在梳篦双方关系的同时,可以大致勾勒出魏丽双方并存时期内交涉关系的整体轮廓。本文主要针对于两国并存时期发生的相关史事,结合文献资料和史实记载进行考察及论证,力求将相关问题加以厘清,将两国间的这段历史尽量完整地呈现出来。文章主要涵盖绪论、正文及结语三大部分内容:在开篇绪论部分扼要阐述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正文共计五章。第一章着重考察在高句丽与北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双方就已经发生了接触,即大批高句丽人被迁徙入魏。见于史载的有北魏天兴元年(398)大批被北魏迁徙至平城的高句丽人,他们是如何被大批迁徙,又为何迁至平城,对其缘由、路线、人数及去向等来龙去脉的综合考证是理清这些问题的切入点。除此之外,呈零散性陆续入魏的高句丽人在魏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则是本章另一力图要阐述分析的内容。此外还主要围绕北魏两位具有高句丽血统的皇后之身世及其活动,以及高氏王族的背景来作进一步考证,试说明入魏高句丽人在北魏期间的动向。第二章着重考述在北魏与高句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魏燕战争,也正是因这场战争双方最初建立起来的正式双边关系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对峙状态。早在魏燕战争之前,双方就已然开始了接触,并互派使者。然而北魏对北燕的攻伐之举,使得高句丽出于地缘政治角度的考量对此不能坐视不理,进而双方刚刚缔结的外交关系又滑向了战争边缘。此间过程反复,影响其走向的因素很多。最后,北燕为北魏所灭,北燕国君冯弘东遁高句丽不久又为高句丽所杀,促使当时的地缘政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厘清其前后脉络,归纳高句丽就此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和结果及影响是本章主要任务。第三章则专门研究双方和亲问题。北魏质令高句丽献女一事,成为使双方走出对抗迈向和平的一个契机,是魏丽为构建新的外交关系而展开的摸索时期。魏燕战后经过持续一段时期的冷淡,双方开始谋划新的外交联系。北魏其时为献文帝时期,但实为冯太后主政;高句丽则是长寿王为君时期,两者皆有意重启外交大门。北魏因视自身为中华正统地位,而将高句丽视为自身藩属夷狄之臣,求其献女入朝为质。北魏政权缘其自身的民族特质,婚姻制度上具有开放性,加之北魏实际掌权者冯太后本人出身自北燕,出于前朝与高句丽结好的历史情结使得北魏致力于纳高句丽女入魏和亲。而高句丽方面却采取了消极抵制的姿态,前后推诿,刻意延宕,高句丽为何如此,我们可以从高句丽内部以及一些希珍史料中找到端倪。第四章主要论述两国往来遣使的史事,彼时双方和平友好地互派使节成为这一时期外交关系的主流。北魏对高句丽的册封体现了北魏自视其为华夏正统继承者的地位。本文在对高句丽所受“护东夷校尉”一封号加以考察的时候,可见南北朝之际随着中原王朝的分裂动荡,周边势力政权趁势崛起的时代特征。文章以高句丽遣使来魏朝贡的时间、次数来分析当时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结合其时高句丽遣使往南朝的双向外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高句丽自身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第五章考述北魏末叶之乱象对高句丽产生的影响。随着北魏一分为二,双边交涉关系也随之步入了终结阶段。在北魏末年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营州一代产生了大量流民,一大部分流民为躲避战祸而流入高句丽境内。这批流民出现的原因、为何进入高句丽境内,高句丽又怎样对待和处置这批流民,这些是北魏末年与高句丽关系的又一重点考察内容。随着北魏的落寞衰败,当时的政治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高句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最后为结论部分,综合全文论述及考证结果,作以总结和提升。第一,北魏立国之初虽未正式与高句丽缔结官方层面上的外交关系,但是借助道武帝天兴年间的大批徙民政策,使得双方在实际上还是产生了交往。而且凭借这批高句丽徙民的力量,对北魏初年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第二,北燕问题是对双方外交关系发展进程中极具影响的历史事件,连同随后的北魏要求高句丽献女入魏事件,围绕这些问题的前前后后,高句丽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力保均势外交是高句丽保持与北魏平等共处的原则。第三,高句丽长寿王时代致力于同北魏和平友好,北魏方面孝文帝时期也将重心至于发展国内汉化政策上,进而和平友好还是成为了双方交涉关系上的主线。第四,面对北魏末年的动乱,因之而产生的流民迁移进入高句丽,高句丽此时的外交策略还是恪守与北魏的对等原则,积极保有入魏流民正是高句丽面对与彼时北魏交涉而添加的外交砝码。第五,总结北魏时期高句丽面对与中原王朝交涉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高句丽利用了当时大的周边互制的时局总是可以获得最大限度上的利益。

王小欧[9](2012)在《中印棉业市场上的日英博弈(1894-1937)》文中研究指明棉纺织工业对于日、英两国来说都曾是支柱性产业之一,只是,对于这两个新老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棉工业生产的发展却并非同步。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傲居世界首位,占有着世界棉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之相对,直至20世纪初才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棉纺织工业起步较晚,不过,发展速度却很快。在1894——1937这40余年的时间里,日英棉纺织工业的实力从英盛日起到英消日长再到英衰日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逐渐由英国的好顾客变成英国最强劲的对手,日本的棉工业生产也由自给困难发展到能够在海外市场上与英国进行博弈。尤其是日本在中印棉业市场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令人瞠目。本文在对英文、日文和中文史料整理和解析的基础上,从日英棉业角逐最为激烈的两个市场——中国和印度入手,梳理了日、英这一新一老资本主义国家棉纺织业力量变化的过程。文章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对日英近代的棉工业发展及力量之悬殊进行了概述,并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印棉业市场的迅速扩张。由于英国忙于争夺欧洲霸权,无瑕东顾,日本借机吞噬了英国在棉业市场上的大量份额,英国的棉工业优势地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日英两国在一战结束后于中印棉业市场上进行博弈的过程。很多兰开夏的商人将他们在世界棉业市场上的损失归咎于战争,认为日本棉制品出口的增长只是暂时性的,当战争结束后,他们仍可以重新获得原有的棉贸易地位。为此,他们进行了种种努力,寻找抑制日本棉纱棉布出口的策略并付诸实施。于是,英日两国间的棉业竞争在主战场——中国和印度对冲式地展开。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硝烟弥漫于运筹帷幄间。第三部分通过对日英两国棉业生产的原料成本、劳工成本、经营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日本棉工业迅速发展与英国棉工业由盛转衰以及日本棉制品能够成功抢夺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日英棉业实力变化与日英关系变化之间“暗合”的思考。通过回顾日英两国的关系,可以发现,日英棉业实力悬殊之时,也正是日英关系升温之时,而日英棉业竞争的阶段也恰是日英关系不断降温的阶段。棉纺织工业的实力消长与日英两国关系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这种不是巧合的暗合,是经济因素对政治策略影响的一个必然。棉工业生产对于日英两国来说,都是其整体经济部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棉工业实力的消长相应地折射出两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变化。分析日英棉纺织工业力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旧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轨迹,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同时代日英两国政治外交策略的制定以及日英关系的变化。

童洪[10](2010)在《当灾难再次来临——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纪实》文中研究指明地处映秀地区的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继"5.12"地震后再次遭遇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个电站水淹厂房;349名员工及现场施工人员被困,直接财产损失达两亿多元。"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映电人发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强忍内心的那份痛惜,第二次踏上艰辛的重建征程。

二、运筹帷幄 力保畅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筹帷幄 力保畅通(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
    2.1 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的有关概念
        2.1.1 电力危机
        2.1.2 应急管理
        2.1.3 电力应急管理
        2.1.4 电力应急管理的特征
        2.1.5 电力应急管理的原则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控制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应急管理理论
        2.2.4 协同理论
    2.3 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2.3.1 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3.2 减少行政成本降低行政风险的有效方式
        2.3.3 减少电力危机的有用途径
第3章 衡阳市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现状
    3.1 衡阳市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
        3.1.1 常设电力应急管理机构
        3.1.2 明确电力应急管理机构职责
        3.1.3 迅速启动电力危机应急预案
    3.2 衡阳市政府电力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电力应急基础设施不足
        3.2.2 政府部门和电力企业之间联动不顺
        3.2.3 电力供应的安全监管不力
        3.2.4 电力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不畅
    3.3 衡阳政府电力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电力应急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
        3.3.2 电力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3.3.3 电力应急处置责任机制缺失
        3.3.4 电力危机意识不到位
第4章 加强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的对策
    4.1 优化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4.1.1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电力应急物质供应
        4.1.2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
    4.2 加强电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4.2.1 设置机构专门化与应急管理常态化
        4.2.2 建立高效运转的电力危机治理体系
    4.3 加强地方政府电力公共危机法治管理
        4.3.1 完善电力危机治理法律法规
        4.3.2 将电力危机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4.4 强化政府和社会的危机沟通意识
        4.4.1 培育全民电力危机意识
        4.4.2 引导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电力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4)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研究的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论文框架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词

(5)明代兵部尚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明代兵部建置与制度建设
    一、兵部溯源
    二、明初政治改革背景下的兵部
    三、明代兵部的建制与职掌
    四、明代兵部的特征
第二章 明代兵部尚书群体分析
    一、兵部尚书的地域与时段分布
    二、兵部尚书的出身
    三、兵部尚书的仕宦履历与职任结局
    四、兵部尚书的人际关系
    五、兵部尚书群像
第三章 明代兵部尚书权力运作机制
    一、兵部尚书政务的承旨
    二、兵部尚书平行的行政运行
    三、兵部尚书对下的行政运行
第四章 明代兵部尚书与各权力体系的关系
    一、兵部尚书与阁臣的关系
    二、兵部尚书与宦官的关系
    三、兵部尚书与言官的关系
    四、兵部尚书与武将的关系
第五章 危机中的应对:明代兵部尚书特殊行政个案研究
    一、正统、景泰之交北京保卫战期间兵部尚书的权力变化及其影响
    二、嘉靖时期兵部尚书杨博的危机应对
    三、崇祯时期兵部尚书杨嗣昌军事行政的失败及其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阐述
    2.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2.1.2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2.1.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与特征
    2.2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
        2.2.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
        2.2.2 生态旅游驱动并引发环境问题的辨析
    2.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理论架构
        2.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法理学理论分析
        2.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伦理学理论分析
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内容体系分析
    3.1 生态旅游资源适于法律规制的特征分析
        3.1.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浅析
        3.1.2 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属性再检视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关系主体分析
        3.2.1 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益关系主体识别
        3.2.2 生态旅游资源利益主体的冲突起源
    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静态分析
        3.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微观分析
        3.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宏观分析
    3.4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动态分析
        3.4.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3.4.2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运营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4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法律规制难点剖析
    4.1 我国旅游业发展及其法制建设现状概述
        4.1.1 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态势
        4.1.2 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总体状况
    4.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法制化进程总揽
        4.2.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总述
        4.2.2 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制体系框架
    4.3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剖析
        4.3.1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案例总结分析
        4.3.2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透析
5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的健全
    5.1 从法治视角溯源探究旅游规划实质
        5.1.1 旅游规划的缘起与本质
        5.1.2 旅游规划法治体系的诉求与甄别
        5.1.3 旅游规划立法的导向性演进历程
    5.2 境外旅游规划立法概况与经验借鉴
        5.2.1 美国的旅游规划立法
        5.2.2 日本的旅游规划立法
        5.2.3 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规划立法
        5.2.4 国际组织有关旅游规划的公约协定
        5.2.5 域外旅游规划立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5.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实现
        5.3.1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与发展背景概况
        5.3.2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的现实问题剖析
        5.3.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防控因应
6 生态旅游资源公共治理的法律建构
    6.1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工具——旅游环境税的建构设想
        6.1.1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原则与目的
        6.1.2 旅游环境税构建的域外经验与借鉴
        6.1.3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6.1.4 建构旅游环境税制度的具体设想建议
    6.2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平台——国家公园体系的建构设想
        6.2.1 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6.2.2 国外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体系对我国的启迪
        6.2.3 基于制度可持续性视角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立法建议
    6.3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对象——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设想
        6.3.1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6.3.2 利益相关者关系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6.3.3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研究
        6.3.4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
7 生态旅游资源损害救济制度的完善
    7.1 以保障视角创新旅游环境权益法律制度的理念转变
        7.1.1 旅游环境权概念立意
        7.1.2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7.1.3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识别和认定
        7.1.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
    7.2 从法律适应性角度看旅游公益诉讼制度设计可行性
        7.2.1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7.2.2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化探讨
    7.3 基于司法救济渠道重构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再审视
        7.3.1 旅游生态补偿的驱动机理
        7.3.2 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
        7.3.3 旅游生态补偿的内容实质
        7.3.4 旅游生态补偿的实现路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封神演义》诗词评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封神演义》诗词研究现状
    1.1950 年代到1980年代《封神演义》诗词研究
    2.1990 年代到2010年代《封神演义》诗词研究
(二)《封神演义》诗词概况、来源
    1.《封神演义》诗词概况
    2.《封神演义》诗词来源
(三)《封神演义》诗词功能
    1.刻画人物功能
    2.组织情节功能
    3.渲染环境功能
(四)《封神演义》诗词的艺术特点
    1.典故艺术
    2.对比艺术
    3.比喻艺术
(五)《封神演义》诗词的道教文化特点
    1.道教服饰文化
    2.道教内丹文化
    3.道教五行八卦文化
结语
评注标准及注释凡例
《封神演义》诗词注评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句丽与北魏交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动态
    3. 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高句丽民归入北魏问题
    1.1 公元398年高句丽的入魏移民
        1.1.1 高句丽民入魏原因
        1.1.2 高句丽民入魏后流向
    1.2 零散归魏的“高句丽民”
        1.2.1 归魏的原由
        1.2.2 “文昭皇后高氏”的族源
第二章 围绕北燕问题高句丽与北魏的交涉
    2.1 魏燕战前的高句丽与北魏
    2.2 战后双方的外交折冲
        2.2.1 冯弘事件始末
        2.2.2 处在十字路口的魏丽关系
    2.3 北燕灭国后高句丽与北魏
第三章 北魏联姻高句丽问题
    3.1 北魏谋求联姻的背景
        3.1.1 联姻背后的政治意图
        3.1.2 北魏文明太后的出身
    3.2 由联姻问题看彼时的高句丽
        3.2.1 对北燕亡国的余悸
        3.2.2 《与高句丽王云诏》反应的周边时局
        3.2.3 高句丽的“强盛不受制”及王权不举
第四章 册封体制下的高句丽与北魏
    4.1 北魏对高句丽的册封
        4.1.1 北魏的正统观念
        4.1.2 高句丽“护东夷校尉”之封号
        4.1.3 北魏宣武朝对高句丽认识的变化
    4.2 由高句丽遣使北魏看彼此关系
        4.2.1 高句丽向北魏派遣使节
        4.2.2 影响高句丽遣使北魏之变量——南朝
        4.2.3 由高句丽王位更迭看遣使北魏
第五章 由魏末“流民”看步入终结阶段的双边关系
    5.1 魏末流民
        5.1.1 流民出现原因
        5.1.2 流民进入高句丽
        5.1.3 高句丽对入境流民的安置
    5.2 北魏动乱对高句丽带来的影响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印棉业市场上的日英博弈(189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先行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及不足
第一章 日本进军中印棉业市场之初起
    一、 英国——棉纺织工业的泰斗
    二、 日本——棉纺织工业的后来者
    三、 日本在中印棉业市场的迅速扩张
        1、 日本对中印棉业市场的抢占
        2、 日本对华经济渗透与政治野心的暴露
第二章 日英在中印棉业市场上的正面交锋
    一、 中国棉业市场的日进英退
        1、 中国棉业市场的“开放”与民族棉工业的举步维艰
        2、 日进英退
    二、 印度棉业市场的日增英减
        1、 日增英减
        2、 殖民统治下印度的贫穷
        3、 印度民族棉工业的发展
        4、 英日在印度棉业市场上的对抗
    三、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日英棉贸易摩擦的加剧
        1、 日本的倾销
        2、 英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
        3、 日英较量过程中的合作试探
第三章 英消日长的原因分析
    一、 日英棉工业生产的成本比较
        1、 原料成本
        2、 劳工成本
        3、 经营管理成本
        1)机器和厂房建设成本
        2)运输成本
        3)管理成本
        4、 财务成本
    二、 日本棉制品成功输出的原因
        1、 价格低、运势好
        2、 定位准、效能高
第四章 日英棉业力量长消与日英关系变化的暗合
    一、 日英关系的升温及保温
        1、 日英关系的初始
        2、 彼此间的赏识与接近
    二、 日英同盟的降温
    三、 日英关系的冷却
        1、 20 年代日英在中国的协调与分歧
        1)1925 年“五卅运动”中的日英合作
        2)1925 年中国关税特别会议上的日英分歧
        3)20 年代后半期日英在中国的博弈
        2、 30 年代上半期日英关系的紧张与试调整
        1)1930 年代初日英所面对的外交问题
        2)日英互不侵犯条约构想的提出及其引发的争论
        3)美国对日英亲善的关注
        3、 1935 年日英在中国币改问题上的对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运筹帷幄 力保畅通(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扎实做好2022年金融工作——“一行两会”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J]. 阳晓霞. 中国金融家, 2021(12)
  • [2]地方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D]. 雷雨晴. 湘潭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4]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5]明代兵部尚书研究[D]. 黄群昂.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D]. 胡科翔. 重庆大学, 2018(04)
  • [7]《封神演义》诗词评注[D]. 武海敬.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8]高句丽与北魏交涉关系研究[D]. 常乐. 延边大学, 2014(12)
  • [9]中印棉业市场上的日英博弈(1894-1937)[D]. 王小欧.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当灾难再次来临——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纪实[J]. 童洪. 四川水力发电, 2010(05)

标签:;  ;  ;  ;  ;  

确保顺畅流动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