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变红

我国水资源变红

一、我国水资源亮起红灯(论文文献综述)

曹若馨,张可欣,曾维华,马俊伟,解钰茜,李晴[1](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预测水环境承载力未来可能出现的超载状态并提出警告,达到水环境风险管控的目的,本文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体系,并在北运河流域开展了实证研究.所构建预警模型包括COD、氨氮、总磷承载力预警子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子模型,且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2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区、海淀区等8个行政区落在了红灯重警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况最为严重;位于北运河中下游的石景山区、广阳区、北辰区和香河县处于橙灯中警区域;昌平区、顺义区等5个行政区处于黄色轻警区域;怀柔区和延庆区处于绿色无警区域,状况较好.最后,为了排除警情,基于双向调控的原则,本文从水环境全过程控制角度,分别对各区域提出了调控区域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等具体排警措施.

李欣[2](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丹[3](2019)在《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进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构建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新时期,国家提出实行耕地休耕政策是保护耕地资源,解决耕地重金属污染、沙化和退化等问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保障参与主体有序进入休耕是休耕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进入机制构建研究对国家用足、用好休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休耕试点区域实地调研情况相结合,深入研究耕地休耕政策执行中参与主体进入机制构建的现实背景、参与主体进入的基本条件、参与主体进入的资格认定和程序的监督管理等问题。研究发现:(1)中国耕地休耕政策试点阶段,参与主体进入面临着进入条件不明、进入方式单一、进入程序失范和进入监管不严等问题;(2)影响参与主体进入休耕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参与主体年龄、风险偏好、劳动力数量、休耕前家庭年收入、拟休耕耕地等级、离家距离、灌溉条件、休耕政策认同程度、休耕补偿合理程度等;(3)中国休耕政策的常态化实施要采取强制性休耕和自愿性休耕相结合的方式;(4)参与主体进入休耕的资格认定流程要遵循“五个步骤”,即政策宣传、耕地监测、资格申请、资格审核和资格确认;(5)多元主体协同监督制度的建立是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中国为进一步规范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进入行为,调动参与主体的进入积极性和保障参与主体进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出台《耕地轮作休耕条例》,为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2)制定耕地休耕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并举的政策,调动参与主体进入积极性;(3)加强耕地休耕政策宣传,提高参与主体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健全休耕参与主体进入监管体系,明确休耕参与主体进入监管部门权责。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相比,紧扣休耕政策有效执行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把参与主体进入休耕基本条件、资格认定和程序监督管理等内容纳入到一个框架中研究,并遵循机制构建的关键要素和研究逻辑,体现出了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此外,本研究利用休耕试点入户问卷调查一手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休耕试点区域农户休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并将不同耕地休耕试点区域农户和政府行为进行比较分析,注重休耕试点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张通[4](2019)在《变厚度工件电火花线切割放电状态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火花线切割作为一种优秀的非传统加工方法,在航空航天、军工、模具等工业制造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处理各种不规则零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由于稳定良好的极间放电状态是高效稳定加工的保障,因此更加凸显出间隙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此系统得到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前提下分析乳化液介质下的切割特性,对提高间隙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性能以及为后期实验选取最佳参数提供数据支持。利用电火花线切割应用实验得到线切割加工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并且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电压和电流波形,由此归纳出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的五种典型放电状态波形,由波形作为放电状态的判别依据。对乳化液中的切割实验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面积取值法计算电压阈值,从而得出乳化液介质下的阈值设定,以保证电信号的取值准确。在检测系统算法编程方面,利用前期研究得到的电信号数值,结合SVM神经网络进行编程学习,由此对五种放电状态进行分类预测,同时SVM神经网络具有参数优化的特性,利用此特点可以更加准确分辨出五种放电状态,使识别准确率进一步提升。在检测系统平台搭建方面,通过外接采集元件对实验所得电信号进行采集传输,再利用LABVIEW虚拟平台搭建各种功能模块,对间隙放电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其中加入历史信息查询模块使检测系统功能更加齐全。检测系统应用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乳化液中进行粗加工变厚度工件正向切割单因素实验,研究粗加工四个主要加工参数(脉宽、峰值电流、脉冲间隔比、工作台空载速度)对三个加工质量评定指标(表面粗糙度、切割速度和火花率分布)影响趋势;第二部分进行变厚度工件的反向切割验证实验,通过分析对比得到最佳参数,对工艺指标的提升有指导性作用。

陈茂山,吴浓娣,廖四辉[5](2018)在《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三大新问题,并不是说水旱灾害问题不重要,而是相对于老问题,新问题有着与老问题不同的特性。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新问题的这些特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此也导致管理失当、应对不力。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水安全,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下大力气解决水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黄馨娴[6](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但在其快速进程中呈现出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已成为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战略九大方向之一。沿海地带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其自然基础在支撑着该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亟需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沿海地带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沿海地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是正确认识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合理配置海陆资源,科学规划开发布局和开发强度,维持沿海地带可持续发展所需。本研究首先在整合梳理国内外文献和收集处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厘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概念并掌握其研究现状。其次,借鉴并改进樊杰院士提出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2016),通过借助脱钩弹性分析模型将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耗损指数关系研究纳入预警的过程评价环节,增加基于部门红线管控的否决评价环节等改进措施,构建集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否决评价和集成评价为一体的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此外,根据沿海地带资源、环境、生态的特点,建立一套海陆一体的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并确定关键阈值。最后,以广西沿海地带为例,将广西具有海岸线的8个县级行政区(东兴市、防城区、港口区、钦南区、合浦区、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作为研究单元,针对其实际情况调整预警模型、指标体系和关键阈值,结合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其201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实证分析,并基于预警结果对广西沿海地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在预警思路、预警模型与预警指标上仍有改进空间。(2)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不佳,除铁山港区外绝大部分区域超载。(3)广西沿海地带水资源利用情况良好,未超出水资源三条红线,城市化地区空气质量良好。(4)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资源环境耗损程度加剧,资源环境耗损与城镇化的脱钩关系为扩张连接,城镇化发展类型为粗放型城镇化。(5)绝大部分地区亮起红色与橙色预警信号,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紧张、季节性与“规划性”水质污染严重、岸线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是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情况严峻的主要原因,城镇化发展形式粗放是次要原因。(6)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结果,广西沿海地带城镇化发展必须走集约、绿色、特色和智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和龙,葛新权,刘延平[7](2016)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粮食"三量齐增"、农产品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我国农业转型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机遇,透视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理论支撑,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马克和[8](2015)在《国外水资源税费政策实践及启示——兼论我国水资源税费改革》文中认为引言《经合组织2050年环境展望》通过用"红绿灯"系统来概况在没有新政策情况下对未来几十年关键环境挑战趋势的预测,其中有关水资源的前景展望,亮起了六盏红灯,分别表现为:一是生活在严重缺水的河流流域的人数增加;二是地下水污染和消耗增加;三是非经合组织国家地表水水质恶化;四是全球养分负荷和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增加;五是城市居民增加

刘奇[9](2015)在《解读中国农业新常态: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文中研究表明"新常态"一词最先出自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概念,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低增长、低就业率。自2014年以来,"新常态"成了中国最热门的话题,百业共说新常态。中国农业面临怎样的新常态,可用三句话概括,就是"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两板"即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与成本价格的"地板"。"双灯"即世贸组织的黄灯与资源环境的红灯。"六产"即第六次产业,

刘奇[10](2015)在《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 中国农业新常态演绎逻辑》文中认为中国农业面临"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的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要演绎好农业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农业必须重新认识自身,重新解释自身,重新谋划自身。

二、我国水资源亮起红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水资源亮起红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警情预测模型
        2.1.1 水环境承载力警情预测建模方法
        ①建模步骤.
        ②模型结构设计.网络的层数.
        2.1.2 数据的过拟合问题
        2.1.3 模型性能评价
    2.2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警度界定方法
    2.3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排除警情方法
3 案例研究:北运河流域(Case study: Beiyunhe river basin)
    3.1 数据来源
    3.2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①水环境容量指数构建.
        ②水环境承载力超载指数构建.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构建与验证
        3.3.1 模型构建与训练
        3.3.2 模型检验
4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各分量承载力预警结果
    4.2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等级
    4.3 相应排警措施的制定
5 结论(Conclusions)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休耕制度
        2.1.2 经济补偿
        2.1.3 生态溢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求均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1 吸收法治化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进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构建的现实背景
    2.1 耕地休耕政策及其中国实践
        2.1.1 耕地休耕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2.1.2 耕地休耕政策在中国的实践
    2.2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的基本现状
        2.2.2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及构成要素
        2.3.1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2.3.2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的构成要素
3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基本条件
    3.1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基本特征的识别:基于试点区域农户调查
        3.1.1 被调查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
        3.1.2 被调查农户耕地基本情况
        3.1.3 被调查农户对休耕政策认知
    3.2 参与主体进入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识别:基于试点区域农户调查
        3.2.1 模型选择
        3.2.2 变量说明
        3.2.3 模型估计及结果
    3.3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基本条件的重构
4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资格认定
    4.1 现行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资格认定办法
    4.2 现行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资格认定办法存在的问题
    4.3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资格认定流程再造
        4.3.1 政策宣传:休耕政策宣传到户,耕地保护普及到位
        4.3.2 耕地监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污染严重强制休耕
        4.3.3 资格申请:申请材料自愿递交,材料整理集中报送
        4.3.4 资格审核:资格审核条件确定,审核结果及时公示
        4.3.5 资格确认:参与休耕协议签署,参与资料留档备查
5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程序的监督管理
    5.1 耕地质量监测监督管理
    5.2 休耕申请程序监督管理
    5.3 休耕审批程序监督管理
6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的优化设计
    6.1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基本条件的评价
        6.1.1 休耕地块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6.1.2 参与主体进入休耕其他基本条件的评价
    6.2 耕地休耕参与主体进入机制的运行设计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休耕意愿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变厚度工件电火花线切割放电状态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领域研究现状
    1.3 电火花放电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放电状态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现代智能放电状态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线切割放电状态分析及阈值的确定方法
    2.1 线切割加工的放电状态分析
        2.1.1 线切割加工的五种放电状态特征
        2.1.2 乳化液介质下放电状态的波形分析
    2.2 乳化液介质加工机理及其放电状态特点
    2.3 线切割放电状态的阈值分析与确定
        2.3.1 五种放电状态的阈值分析
        2.3.2 放电状态对应电信号的阈值计算方法
        2.3.3 不同厚度工件的各个放电状态阈值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化SVM网络的检测编程设计及分析
    3.1 SVM神经网络特点
        3.1.1 SVM神经网络的层次结构
        3.1.2 SVM神经网络核函数特征
    3.2 SVM神经网络编写及MATLAB实现
    3.3 SVM神经网络参数优化及MATLAB实现
        3.3.1 SVM神经网络参数优化的概述
        3.3.2 SVM神经网络参数优化的模型设计
        3.3.3 SVM神经网络CV选择最佳参数c&g及MATLAB程序编制
        3.3.4 SVM神经网络参数优化与三种神经网络类算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VM神经网络放电状态检测系统设计
    4.1 检测系统整体功能分析及结构设计
        4.1.1 检测系统的特性
        4.1.2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4.2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与搭建
    4.3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与搭建
        4.3.1 电信号驱动程序与还原存储程序
        4.3.2 SVM神经网络识别程序及SVM参数优化程序调用
        4.3.3 脉冲类型统计程序与波形积分存储程序
        4.3.4 历史信息查询程序与帮助程序
    4.4 检测系统的登陆界面与前面板主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粗加工变厚度工件切割特性实验
    5.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2 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可靠性验证实验
    5.3 基于SVM神经网络的工件厚度识别
    5.4 乳化液中变厚度工件切割特性单因素分析实验
    5.5 变厚度工件反向切割验证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刻把握新老水问题
    1.1 水旱灾害频发仍是我国的心腹大患
    1.2 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
        1.2.1 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1.2.2 水生态损害日趋严重
        1.2.3 水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1.3 准确认识新老水问题
2 三大水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 把握失当
    2.2 粗放型发展模式长期占据主导, 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过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3 过度倚重工程建设解决水问题, 管理不力
3 新老问题给我国治水提出了崭新课题
    3.1 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水安全
        3.1.1 水安全问题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1.2 水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福祉和党的执政基础
    3.2 要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3.3 要下大力气解决水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1.2.2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1.2.3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
        1.2.4 沿海地带相关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沿海地带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
        2.1.4 资源环境耗损率
    2.2 预警模型构建
        2.2.1 预警模型的原理
        2.2.2 预警模型的结构
        2.2.3 承载类型与预警等级
        2.2.4 预警模型的技术流程
    2.3 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2.3.1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3.2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2.3.3 基本指标说明
        2.3.4 指标标准阈值确定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广西沿海地带自然概况
        3.1.2 广西沿海地带城镇化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4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过程
    4.1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调整
    4.2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调整
        4.2.1 预警指标体系调整
        4.2.2 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4.2.3 指标关键阈值调整
    4.3 基础评价
        4.3.1 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
        4.3.2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
        4.3.3 岸线开发强度
        4.3.4 海域开发强度
        4.3.5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4.3.6 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3.7 基础评价结果
    4.4 专项评价
    4.5 过程评价
        4.5.1 资源环境耗损指数
        4.5.2 城镇化水平
        4.5.3 脱钩分析
    4.6 否决评价
    4.7 集成评价
    4.8 预警结果成因分析
5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的广西沿海地带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
    5.1 盘活土地空间存量,建设集约城镇
    5.2 认清季节性、“规划性”水质污染,建设绿色城镇
    5.3 合理利用岸线、海域空间资源,建设特色城镇
    5.4 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建设智慧城镇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机遇考察
    1.社会各界的共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带动力
    3.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更强的驱动力
    4.“四化”同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牵引力
    5.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活力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透视
    1.粮食生产“三量齐增”,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2.农产品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产需矛盾日益增大
    3.农户经营规模依然偏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任重道远
    4.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不断加大
    5.农民增收缺乏新的亮点与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加大
四、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宏观指导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载体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4.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拉力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9)解读中国农业新常态: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上下“两板挤压”
黄红“双灯限行”
“第六次产业”开拓
    首先,应该注入现代元素,在改造一产上做好四篇文章。
    其次,紧扣“四品”,提升二产。
    再者,致力创新突破,提升三产。

四、我国水资源亮起红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北运河为例[J]. 曹若馨,张可欣,曾维华,马俊伟,解钰茜,李晴. 环境科学学报, 2021(05)
  •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耕地休耕参与主体的进入机制研究[D]. 刘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变厚度工件电火花线切割放电状态及实验研究[D]. 张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3)
  • [5]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J]. 陈茂山,吴浓娣,廖四辉. 水利发展研究, 2018(09)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黄馨娴.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7]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 和龙,葛新权,刘延平. 农村经济, 2016(07)
  • [8]国外水资源税费政策实践及启示——兼论我国水资源税费改革[A]. 马克和. 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二十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汇编之二, 2015
  • [9]解读中国农业新常态: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J].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2015(03)
  • [10]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 中国农业新常态演绎逻辑[J]. 刘奇. 人民论坛, 2015(06)

标签:;  ;  ;  ;  ;  

我国水资源变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