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重坡加筋地基施工技术

重力重坡加筋地基施工技术

一、重力重夯加固地基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灵杰[1](2021)在《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重夯法处治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重夯加固机理,结合岢临高速公路地基处治案例,通过试夯确定施工参数,并通过试验检测地基重夯效果。在施工现场取样检测地基土重夯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开展试验检测夯沉量、压实度,并开展沉降监测确定施工后地基的沉降情况,分析试验结果得出重夯处治后地基土承载力明显提高,有效控制了沉降变形。

邹梦超[2](2021)在《深厚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研究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迅速发展,市内建设用地不断减少,用地冲突日益激增,采用“开山填谷”、“填海造地”等形成的地基逐渐被选用,但此类回填地基往往不能满足变形、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等建设要求,因而需对其进行处理,而强夯法操作简单、经济、环保,处理这类回填土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因强夯加固机理和回填土的复杂性,导致强夯理论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回填土特别是深厚回填粘性土地基进行相关研究,进而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本文依托云南某项目,结合以往强夯资料与文献,对强夯加固机理及影响强夯加固效果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夯锤夯击土体时,夯坑周围发生隆起,土体也出现了较大的沉降量,单击沉降量随夯击时接触时间呈“S”型变化。表层土体(2m以内)的加固效果最好,土体沉降量与深度呈线性变化;在2m-4m范围内,土体沉降量随深度增大而缓慢减小,超过4m后,土体沉降量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夯击后土体的压缩模量从5.3MPa增大到20MPa以上。(2)夯击能一定时,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体沉降量也随之增大,但增幅变缓,本文的最佳夯击次数为第7击;并且重锤低落距(30t*20m)下夯击组合加固效果更好,采用小直径(1.4m)夯锤加固土体的深度较大,适用于浅层回填土。(3)其它参数相同,只改变夯击能级,发现土体沉降量和应力随夯击能的增大而增大。当夯击能级从4000k N·m增大到6000k N·m时,土体竖向位移量增幅为44.2%,而夯击能从6000k N·m增加到8000k N·m时,夯沉量增幅仅为8.1%,说明在工程中存在最佳夯击能。研究发现,在6000k N·m能级下,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在8m-9m范围内,土体塑性变形形似“梨形”;当夯击能从6000k N·m增加到8000k N·m时,土体有效加固深度增加不大,也在8m-9m范围内。(4)依次改变土体的内摩擦角、黏聚力、压缩模量和泊松比,发现内摩擦角对土体的变形量影响最大,其次是黏聚力,而压缩模量和泊松比对其影响不大。内摩擦角、黏聚力、压缩模量以及泊松比越大,土体变形量越小。当黏聚力从15k Pa增加到45k Pa时,土体单次沉降量减少了56%。

王景龙[3](2021)在《水蒸汽增湿非饱和黄土水-热迁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确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在逐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方向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西部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面积大、病害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低含水率的黄土强度高、承载能力强,遇水浸湿后其强度减弱变形增大。于是众多的公路、铁路和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对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温高压水蒸汽增湿土体的方法。以兰州Q3地层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压实度和不同蒸汽压力下的室内模型试验,以研究在水蒸汽增湿作用下非饱和黄土内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进行水热耦合计算,优化模型设计和布局,对比分析水蒸汽作用下土体内部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初始含水率的高低影响水蒸汽在土体中的扩散速率和土体对蒸汽分子的吸收,水蒸汽增湿时初始含水率较高的土体达到最大含水率所需时间较短,水蒸汽在土体中的扩散速率快;压实度的大小对水蒸汽增湿过程中土体的温度传递影响较大,高压实度的土体颗粒相互接触紧密有利于土骨架的传热,低压实度的土体在增湿时比高压实度的土体含水率扩散距离远;水蒸汽压力的大小对增湿时温度的迁移和水分的扩散影响较大,0.1MPa的蒸汽压力在增湿时温度变化比0.05 MPa的蒸汽压力更快,水分扩散范围更大。在综合考虑水蒸汽增湿非饱和黄土各因素对增湿效果的影响时,蒸汽压力对于土体的增湿影响较大,初始含水率次之,压实度对增湿效果的影响较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水蒸汽增湿过程中,同一增湿时间的温度场分布滞后于水分场分布。土体蒸汽扩散入口处等湿线分布近似呈长椭圆形,边界处等湿线随着水分的迁移逐渐趋于直线,较远处的水分分布在深度方向上基本无差异。在蒸汽入口处高温高压的持续影响下,增湿结束时高温区域面积分布较大;在数值计算过程中温度响应较快,而试验中较远处土体的温度响应时间较长。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水分变化前期增长较快而后较为缓慢,且各点的前期增长速率不同,通过试验发现在增湿过程中较远处土体的含水率变化存在初始阶段。经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对比分析得出,0.1 MPa的蒸汽压力比0.05MPa的具有较高的增湿速率,能够快速加强土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迁移,工程实际中采用0.1 MPa的蒸汽压力可以有效增湿土体。综上所述,水蒸汽增湿法作为土体增湿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土体增湿方法相比,具有增湿时间和范围可控,均匀性好、增湿的土体土性相同等优点,若与高能强夯法相结合,势必会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裴强强[4](2020)在《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夯土遗址病害频发,其中渐进式劣化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病害之一,根部掏蚀则最为典型且破坏力最强。雨水冲刷、风沙磨蚀、水盐运移和温度梯度变化均是脆弱夯土建筑遗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受建造工艺影响,夯土遗址层界面相对较脆弱,层界面最先出现表面风化、横向裂隙发育、局部掏蚀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拉裂或压碎,最终形成贯通层状裂隙直至坍塌,这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地震频发,且多属于强震区,据统计,有记载以来丝绸之路沿线6级以上地震共220次,7级以上53次,而地震是导致根部掏蚀遗址坍塌的主要诱因,是造成遗址本体坍塌的主要外动力。本文基于对传统夯筑工艺文献的梳理,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和足尺静动力模拟实验,在科学认知传统夯筑工艺质量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揭示了夯土结构薄弱层界面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系统工序;结合模拟实验建立了叠压夯筑工艺的力学模型,科学分析了传统夯筑工艺夯击应力的收敛特征;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墙体的应力重分布和墙体渐变式失稳机制;基于足尺原位、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夯土墙体的静动力响应特征,建立了静动力作用下夯土遗址墙体互馈机制及稳定性计算模型,提出了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估和夯筑加固技术控制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实验,科学认知了传统夯筑工艺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揭示了薄弱层界面对夯土结构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到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的系统工序特征。(2)传统工艺夯击应力及效果测试表明,冲击应力随着夯击锤的重量增大、铺土厚度减薄及夯击遍数的增加,整体呈增大趋势;随着夯筑遍数增加,夯窝、夯实厚度、冲击力及弹性模量等逐渐收敛,夯筑1-4遍增长速率最快,4-6遍次之,6-8遍相对缓慢,8遍以后趋于稳定;基于此建立了夯锤重量、铺土厚度和夯筑遍数三变夯击应力计算模型和经验式,揭示了逐层叠加夯筑法这一古代夯筑工艺技术的突出特征。(3)渐进式的掏蚀是遗址根部局部坍塌及整体失稳的主要途径,渐进式掏蚀凹进模拟实验表明,墙体高厚比2:12.5:1时,随着根部逐渐掏蚀,掏蚀深度在墙厚0-10%范围内,墙体自身应力无明显变化,10%-20%时掏蚀侧局部区域压应力明显增加,20%-40%时墙体掏蚀压应力迅速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明显增大,墙体掏蚀深度超过45%压应力急剧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显着增加,且拉应力逐渐超掏蚀侧平移,直至掏蚀侧应力集中区压碎或墙体重心偏移,墙体坍塌破坏。(4)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形成了一套土体内部应力应变、位移及加速度,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的监测装置,为足尺夯土墙体振台实验研究积累了经验。(5)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动台实验结果,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静力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响应特征,分析了夯土遗址建模技巧、研究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夯土墙体静动力作用下稳定性计算模型。(6)通过建模分析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型,在静力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寻找到了主要破坏面、破坏形式和评价基准,提出了遗址体加固后稳定性评价应以原位状态安全储备为基准,为加固措施所需抗力和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7)根部掏蚀深度直接影响夯土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墙体渐进式掏蚀深度超过墙体厚度45%时,在地震力作用下8度设防(400gal)墙体,墙体掏蚀深度超过墙厚的15%时,均从未掏蚀侧的层界面拉裂,直至掏蚀侧压碎而破坏。地震荷载作用下,需要干预掏蚀深度不足静力作用下的1/3。以上成果为夯土遗址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解读了逐层叠压式夯筑工艺的受力机制和科学内涵,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夯土遗址应力重分布、静动力状态的破坏机制,提出了根部掏蚀遗址在静力和8度设防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干预阈值,为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价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夯土建筑遗址价值发掘、工艺技术传承和保护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

魏瑶[5](2020)在《蒸气增湿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分布面积约为6.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3%,其中湿陷性黄土面积约占60%。遇到水后,黄土强度会降低,容易发生地基下陷,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研发出了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然而,西北地区天然黄土含水量一般处于3%~8%之间。在现行规范下直接进行强夯,会导致强夯效果不佳,有效加固深度较小。因此,在施工中,通常采用注水增湿方法使土体接近最优含水率附近。但是,采用注水增湿会导致增湿速度慢、增湿不均匀、增湿范围难以控制等现象。本文以兰州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理论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新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蒸气增湿夯实法。采用室内模型试验,运用埋设在土体里的蒸气扩散棒与高温高压蒸气相连接,对土体进行蒸气增湿试验,并进行夯实试验。通过对温度和体积含水率的测量分析了非饱和黄土中水蒸气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增湿前后土体的夯沉量、夯击次数、含水率、动应力、干密度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在非饱和黄土中通入高温高压水蒸气,得出水蒸气在非饱和土体中呈椭球状均匀扩散规律,离蒸气棒径向±15cm处的位置和沿竖向深度10cm处土体的含水率均接近土体最优含水率17.8%。非饱和黄土的水分以水气形式共同迁移,在水气共同的迁移过程中,土体内的含水率随增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前期土体内部的水分增加的比较快,后期增长缓慢,说明土体的水分场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2)温度在非饱和黄土中的传输方式主要以热对流和传导传热的方式进行。通入蒸气后,距离蒸气扩散棒15cm的土体,温度先发生变化,随后,沿蒸气扩散棒30cm处土体温度依次发生变化,距离蒸气扩散棒最远处,温度无明显变化趋势。距离蒸气棒15cm处的土体升温速率大于距离蒸气扩散棒30cm处升温速率。(3)夯沉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含水率和能级的大小。累计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单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两者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夯击的初始阶段,夯沉量幅度较大。夯击的后期,随着土体不断压实,夯沉量的变化幅度减小,最终平稳。对于同一能级下,夯击次数相同的条件下,增湿区域累计夯沉量大于未增湿区域累计夯沉量。根据累计夯沉量占总夯沉量的90%—95%作为结论,未增湿区域累计夯沉量在第7击最优,增湿区域累计夯沉量在第10击最优。(4)通过动应力时程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夯击次数从第一击增加到最后一击时,距离夯锤正中心处,不同深度的土体动应力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增加,动应力的曲线从刚开始的“矮胖”型逐渐变成“瘦高”型。土体受到夯击后,土体到达应力峰值的时间小于其衰减时间,整个动应力从产生到衰减经历了极短的时间。随着夯击次数和能级的增加,振动波的波速加快,就会出现整个动应力作用时间减小现象。(5)增湿前后竖向应力随深度变化大致规律一致,动应力随深度增加呈递减状态,衰减规律呈现幂函数变化规律。在增湿区域和未增湿区域内,同一能级下,同一深度处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最后一击的曲线斜率大于第一击和第二击得曲线斜率。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上部的土体得到了有效加固,这使有效加固的上部土体通过夯击能的作用,能够传递到更深的土体。(6)动应力的峰值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能级的大小,二是含水率的变化。能级的大小取决于夯锤和落距,能级越大,夯锤对土体的挤密作用也就越强。在夯击的过程中,动应力的传播规律是从土体浅层由深层传递过程。含水率对动应力峰值变化主要表现为:当含水率较小时,土体的弹性大阻尼小,产生的能量被消散,不利于继续传播动应力。当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附近时,在夯击的过程中,土体的弹性和阻尼比相当,有利于继续传播动应力。(7)在各能级下,X=0cm处干密度大于X=10cm和X=20cm处的干密度,随着能级的增加,干密度随深度变化越来越大。增湿区域干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大于未增湿区域干密度幅值。干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夯实法处理土体可以分成疏松区、塑性区(加固区)、弹性区(影响区)。

黄鑫[6](2019)在《强夯法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强夯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显着、施工速度快、费用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软弱地基的处理。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利用重锤下落产生的强大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夯实土层加固地基的方法。强夯法施工时会对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巨大的冲击力会引发地基的振动,从而对周围的构筑物产生影响,影响精密仪器的工作,危害人体的健康。夯锤冲击力也会引起地面土粒振起扩散在空气中造成扬尘,造成空气污染,对周边环境产生危害,另外强夯施工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影响施工现场的工人以及周围的居民、动物。因此,本文基于现场试验、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的方式,对强夯施工引起的环境影响包括振动、扬尘、噪声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主要结论:(1)依据现场监测与数值分析结果,得到强夯法施工时产生的地面振动速度、振幅与夯击能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强夯施工引起地基竖向、水平向振动的影响范围。针对不同建(构)筑物类型,提出了适用于黄河冲积平原区的强夯施工安全距离控制标准。(2)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强夯工艺和土质参数对扬尘和噪声影响。试验表明,夯击能、夯锤形状、土中细粒含量、含水率等时影响扬尘和噪声的主要敏感性指标。得到了强夯施工扬尘浓度和噪声量的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3)在普朗特地基承载力模型的基础上,参考圆形基础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假设,研究强夯作用下土颗粒失衡的临界条件,推导了强夯法扬尘计算公式。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模型试验装置,并对理论公式进行了验证。(4)结合强夯法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给出了基于环境影响的强夯法设计施工要求,提出了控制环境污染的工程措施,以减少强夯法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保障强夯法在工程建设中的顺利实施。

姜海军[7](2019)在《强夯法在高水位砂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夯法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属于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方法。该方法在地基土均匀性和强度的提高,压缩性的降低,不均匀沉降的消除,土体工程特性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善上均具有显着的效果。强夯法在处理不良地质中有很多优越性,是目前地基加固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强夯加固机理的复杂性,相比于工程实践对其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落后;同时,在强夯加固研究中应深入分析如何选取设计参数以及检测加固效果。此外,关于强夯法处理高饱和砂土地基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而通过实例证明强夯法处理此类场地有较高的优越性,因此对强夯法在高水位砂土地基加固中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结合内蒙古年产50万吨工程塑料项目地基处理这一实际工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检测,深入分析研究了加固高水位砂土地基时对强夯法的应用。主要工作有:(1)对强夯地基加固的文献及专着进行广泛查阅,归纳总结强夯法进行地基加固的机理,总结已有技术经验成果,对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做进一步分析。(2)系统分析强夯法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详细研究强夯法加固地基涉及的各项施工技术参数,分别提出各项施工技术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具体的工程。(3)结合蒙大工程背景,提出适合本项目的各项设计参数,对施工工艺、工法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技术方案。(4)采用现场原位测试试验检验加固的效果,试验方法包括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静力载荷试验,通过多种试验方法验证加固效果的可靠性。

蔡建兵[8](2018)在《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等级道路向山区延伸,深挖高填十分普遍。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填方路堤边坡工程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病害经常发生,其变形破坏机理模式、稳定性评价方法及病害的防治工程对策等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采用工程调查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典型的破坏模式和判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对策。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病害案例资料,实地考查各类病害工点现场,综合分析填方路堤边坡变形破坏性质、产生原因、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高填路堤、软基路堤和陡坡路堤等三种典型的路堤边坡地质模式。通过对三种典型路堤边坡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提出路堤沉降开裂变形机理和路堤侧移开裂变形机理,并建立了沉降梯度、侧向拉伸率和深部位移形态等控制因素及其主要变形特征。(2)高填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或强度参数的衰减,在坡顶部逐渐出现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属于沉降-蠕滑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坡顶拉伸应变量超过0.1%,且路堤坡顶中部凹陷,呈中部低两侧高的现象。(3)陡坡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陡坡路堤在填土重力、陡坡地形及上部山体开挖卸荷回弹的综合影响下,在坡顶填挖交界附近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差异沉降造成的剪切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填挖交界处的拉伸应变量超过0.06%,沉降梯度超过0.48%,同时坡顶靠近填方坡面侧的填土体的沉降明显大于靠山侧的沉降。(4)软基路堤的纵向开裂变形机理:由于地基岩土性质软弱,在上部填土重力的作用下,首先导致软弱地基破坏进而引起上部填土的相应变形,从而在坡顶产生拉应力而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地基破坏造成的坡顶拉裂,但在坡顶开裂时坡体状态变化特征又因三种不同模式而有所差异。(5)针对不同的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采用地基处理措施、支挡工程措施及排水措施等综合防治工程对策。并通过一处工程实例,结合路堤边坡位移监控量测措施,对病害路堤进行治理,根治病害,对病害的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反馈路堤治理工程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郭强[9](2017)在《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陷性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着附加变形的土。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堆积物,即一种以粉粒为主,天然含水率小,多孔隙,呈黄色、褐黄色,含钙质的粘质土。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黄土多具有湿陷性,建(构)筑物建造在湿陷性土上,经常会出现与湿陷性相关的危害,黄土状土的湿陷特性是引起路基破坏的主要因素。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已建成的35%的国省道干线公路路基均以黄土状土为主,黄土状土的湿陷特性使道路频繁发生不均匀湿陷,给车辆通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湿陷性土的形成原因、化学和物理性质、分布的范围以及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在湿陷性土路段施工中,人们通常会关注选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能更加经济有效的达到处理效果。目前工程建设中大多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强夯、换填砂砾垫层、冲击碾压法、挤密桩法等。故湿陷性黄土的研究与处理在工程界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主要针对新疆伊犁州黄土区域的公路建设情况,依托省道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建设项目,对伊犁地区湿陷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路基处理方案和效果、施工工艺做出了评价。并且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系统地研究了强夯、换填砂砾垫层、冲击碾压和挤密桩等施工工艺及其地基处理效果。通过对以上多种处理方法的试验和数值分析,认为强夯、换填砂砾垫层、冲击碾压和挤密桩等地基处理方法,对于处理伊犁地区湿陷性土也一样适用。但也应该注意,不同湿陷性土的地基处理方案有其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所以在施工中应灵活掌握,使治理效果达到最好、最经济有效。

符欢欢,李峰[10](2017)在《重夯法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重夯法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机械操作简单及击实效果良好等优势,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中选取该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填筑层密实度,还能增强地基强度,因此在公路路基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及推广。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在充分了解重夯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公路路基施工中重夯法施工要点、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二、重力重夯加固地基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力重夯加固地基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重夯法处治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湿陷性黄土重夯法加固机理
2 依托项目简介
3 重夯施工方案
    3.1 建立试验段
        3.1.1 夯点布置
        3.1.2 施工机械选配
    3.2 试夯
4 地基重夯效果检测与分析
    4.1 土样室内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4.2 夯沉量检测结果分析
    4.3 压实度检测结果分析
    4.4 路堤填筑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5 结语

(2)深厚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强夯法概述及发展历程
    1.3 强夯法研究现状
        1.3.1 强夯加固理论
        1.3.2 强夯数值模拟分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强夯法加固机理及夯后检测技术
    2.1 概述
    2.2 强夯加固机理
        2.2.1 动力固结理论
        2.2.2 振动波压密理论
        2.2.3 动力置换理论
    2.3 强夯后地基检测
        2.3.1 载荷试验
        2.3.2 动力触探试验
        2.3.3 瑞利波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设计及施工参数确定
    3.1 强夯法设计步骤
    3.2 强夯主要施工设备
        3.2.1 夯锤
        3.2.2 起重设备
        3.2.3 脱钩装置
    3.3 强夯施工参数选取
        3.3.1 有效加固深度
        3.3.2 夯击点布置
        3.3.3 夯击次数
        3.3.4 夯击遍数
        3.3.5 间歇时间
        3.3.6 处理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厚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及有限元建模
    4.1 工程项目概况
    4.2 项目场地环境
        4.2.1 地质构造、地震、气象及水文
        4.2.2 地基土层存在风险
        4.2.3 工程地质
    4.3 地基处理
        4.3.1 强夯施工方案
        4.3.2 强夯施工参数
    4.4 强夯施工后效果检测
        4.4.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4.4.2 动力触探试验
    4.5 工程数值模拟
    4.6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4.7 强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7.1 本构模型选取
        4.7.2 单元类型选择
        4.7.3 模型网格划分
        4.7.4 有限元模型建立
        4.7.5 荷载输入及参数
    4.8 模型合理性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深厚回填土地基强夯效果因素研究
    5.1 同一夯击能作用下强夯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5.1.1 单次夯击下地基土体竖向位移变化情况
        5.1.2 单次夯击下地基土体应力变化情况
        5.1.3 不同夯击次数下地基土体竖向位移变化情况
        5.1.4 不同夯击组合下土体强夯效果
        5.1.5 不同夯锤直径强夯效果
    5.2 不同夯击能作用下强夯加固效果研究
        5.2.1 单次夯击地基土体竖向位移变化情况
        5.2.2 单次夯击下地基土体动应力变化情况
        5.2.3 单次夯击下地基土体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5.3 有效加固深度分析
        5.3.1 相同夯击能下对有效加固深度影响因素研究
        5.3.2 不同夯击能下对有效加固深度影响因素研究
    5.4 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对强夯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3)水蒸汽增湿非饱和黄土水-热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2.2 非饱和黄土水热运移规律研究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1 发展趋势
        1.3.2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非饱和黄土水热迁移模式分析
    2.1 概述
    2.2 土体的基本参数
        2.2.1 土的密度
        2.2.2 土的含湿量
        2.2.3 土壤热容
        2.2.4 导热系数
        2.2.5 孔隙率
        2.2.6 渗透率
    2.3 非饱和黄土水分特征曲线
    2.4 土体水-热运移特性分析
        2.4.1 土体内的水分迁移
        2.4.2 土体内的热迁移
        2.4.3 土体水-热耦合运移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蒸汽增湿非饱和黄土水热规律试验研究
    3.1 试验黄土概况
        3.1.1 物质与结构组成
        3.1.2 黄土主要特性
        3.1.3 基本物理性质
    3.2 水蒸汽增湿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模型填筑及测试元件布置
        3.2.3 试验方案
    3.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3.1 不同初始含水率对温度水分的影响
        3.3.2 不同蒸汽压大小对温度水分的影响
        3.3.3 不同压实度对温度水分的影响
        3.3.4 水分场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非饱和黄土水-热耦合迁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非饱和黄土水-热耦合运移模型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控制方程
        4.2.3 参数方程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3.1 土体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4.3.2 土体水分场计算结果分析
        4.3.4 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2.2 夯筑技术研究
        1.2.3 根部掏蚀病害特征与机理研究
        1.2.4 夯筑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夯筑工艺的科学化
    2.1 夯筑工艺演变特征及营造制度
        2.1.1 夯筑工艺演变
        2.1.2 夯筑工艺营造制度
    2.2 夯筑工艺与作用机制
        2.2.1 材料与工具制备
        2.2.2 工况与夯筑工艺
        2.2.3 测试方法
        2.2.4 单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5 夯筑工艺受力过程弹塑性理论
        2.2.6 多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7 夯筑质量测试分析
    2.3 夯层层界面特性研究
        2.3.1 样品制备
        2.3.2 测试分析方法
        2.3.3 层界面力学特征与分析
        2.3.4 小结
第三章 足尺实验墙制作及静动力响应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原位实验墙
        3.1.2 渐进式掏蚀实验墙
        3.1.3 坍塌式掏蚀实验墙
        3.1.4 掏蚀实验墙
    3.2 足尺实验墙制备
        3.2.1 实验土基本性质
        3.2.2 实验墙制备及测试点布置
        3.2.3 实验墙吊装箱体设计与制备
    3.3 足尺实验墙测试设备与方法
        3.3.1 模拟地震加载方法及条件
        3.3.2 加速度响应测试
        3.3.3 动应变响应测试
        3.3.4 应力响应测试
        3.3.5 宏观形变测量
        3.3.6 动态变形测量
        3.3.7 温湿度测试
        3.3.8 数据采集系统
    3.4 振动台模拟实验基本参数
        3.4.1 模型相似关系
        3.4.2 波形选择
        3.4.3 加载方式
        3.4.4 工况输出情况
    3.5 实验流程及防护措施
第四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静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4.1 原位墙体静力结果与分析
    4.2 渐进式掏蚀墙体静力分析
        4.2.1 渐进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2.2 渐进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2.3 小结
    4.3 坍塌式掏蚀静力特征分析
        4.3.1 坍塌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3.2 坍塌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3.3 小结
    4.4 小结
第五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动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
        5.1.1 原位墙体
        5.1.2 掏蚀墙体
    5.2 夯土墙体结构动力特性
        5.2.1 原位墙体频率谱图
        5.2.2 掏蚀墙体频率谱图
    5.3 夯土墙体结构加速度响应
        5.3.1 原位墙体加速度响应
        5.3.2 掏蚀墙体加速度响应
    5.4 夯土墙体结构位移响应
        5.4.1 原位墙体位移响应
        5.4.2 掏蚀墙体位移响应
    5.5 夯土墙体结构应力响应
        5.5.1 原位墙体应力响应
        5.5.2 掏蚀墙体应力响应
    5.6 夯土墙体结构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1 原位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2 掏蚀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7 夯土墙体失稳机制
        5.7.1 应变分析
        5.7.2 破坏模式分析
        5.7.3 小结
第六章 夯土遗址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6.1 建立夯土墙体数值模型
        6.1.1 基本假定
        6.1.2 几何模型
        6.1.3 单元格划分
        6.1.4 模态分析
        6.1.5 材料属性
    6.2 结构模型静力特征分析
        6.2.1 原位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2.2 掏蚀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3 结构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6.3.1 模型加速度响应
        6.3.2 模型位移响应
        6.3.3 模型应力应变响应
    6.4 夯土墙体动力作用下结构失稳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蒸气增湿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湿陷性机理研究
        1.2.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
        1.2.3 非饱和土水分迁移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2.夯实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加固机理分析
        2.1.1 动力密实机理
        2.1.2 动力固结机理
        2.1.3 动力置换机理
        2.1.4 振动压密理论
    2.2 影响因素
        2.2.1 单击夯击能
        2.2.2 夯击次数
        2.2.3 含水率
    2.3 本章小结
3.夯实法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3.1 概述
    3.2 相似准则
    3.3 夯实法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3.3.1 夯实法室内模型试验箱的设计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土样
    3.4 夯实法模型试验方案
        3.4.1 动应力测量
        3.4.2 干密度测量
        3.4.3 夯沉量测量
        3.4.4 增湿后含水率测量
        3.4.5 试验工况
    3.5 本章小结
4.夯实法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1 概述
    4.2 增湿后土体水分和温度变化规律
        4.2.1 土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4.2.2 含水率空间变化规律
    4.3 夯沉量与夯击击数的关系
    4.4 动应力的变化规律
        4.4.1 不同能级下动应力时程曲线图
        4.4.2 不同能级下动应力峰值变化图
        4.4.3 竖向应力随土体深度变化曲线
    4.5 干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
    4.6 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因素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强夯法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夯振动的影响及措施
        1.2.2 施工对环境扬尘的影响
        1.2.3 施工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1.2.4 强夯法模型实验的设计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强夯施工振动影响分析
    2.1 强夯施工振动现场试验研究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方案
        2.1.3 试验结果分析
    2.2 强夯振动的数值模型计算分析
        2.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2.2.2 静力分析
        2.2.3 动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法施工扬尘和噪声的现场试验及分析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2.1 监测指标与方法
        3.2.2 现场试验方案
    3.3 扬尘试验结果分析
        3.3.1 不同能级对扬尘的影响
        3.3.2 不同夯击次数对扬尘的影响
        3.3.3 不同测点对扬尘的影响
        3.3.4 不同夯锤锤型对扬尘的影响
        3.3.5 扬尘浓度的公式拟合及安全距离
    3.4 噪声试验结果分析
        3.4.1 不同能级对噪声的影响
        3.4.2 不同夯击次数对噪声的影响
        3.4.3 不同测点对噪声的影响
        3.4.4 不同夯锤锤型对噪声的影响
        3.4.5 夯击所得的噪声的公式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夯法施工扬尘机理及模型试验分析
    4.1 试验目的
    4.2 强夯过程起尘夯击能计算
    4.3 试验设计
        4.3.1 模型设计方案
        4.3.2 试验方案设计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理论推导与模型试验验证
        4.4.2 不同含水率对扬尘浓度的影响
        4.4.3 不同锤底面积对扬尘浓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夯法施工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5.1 强夯施工安全距离
        5.1.1 强夯施工振动安全距离控制
        5.1.2 强夯施工扬尘和噪声安全距离验算
    5.2 强夯施工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强夯法在高水位砂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夯法应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2 强夯法加固地基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强夯加固机理分析
    2.1 动力固结理论
        2.1.1 土的特性
        2.1.2 动力固结原理
    2.2 震动波压密理论
    2.3 强夯加固机理分析
        2.3.1 宏观加固机理
        2.3.2 微观加固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3.1 强夯设计步骤
    3.2 强夯设计参数选择
        3.2.1 强夯的影响深度
        3.2.2 夯锤与落距
        3.2.3 平均夯击能
        3.2.4 强夯加固范围的确定
        3.2.5 夯击次数
        3.2.6 夯击遍数
        3.2.7 夯击点布置
        3.2.8 间歇时间
        3.2.9 强夯参数的试验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水位砂土地基强夯技术及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地质条件
    4.3 方案设计
    4.4 施工工艺流程
        4.4.1 降水施工
        4.4.2 强夯施工
        4.4.3 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夯效果检测及应用分析
    5.1 强夯质量监测
    5.2 强夯质量检验
        5.2.1 静载荷试验
        5.2.2 标准贯入试验
        5.2.3 动力触探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填方路堤研究现状
        1.3.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1.3.2 填方路基纵向开裂病害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
        1.3.3 对填方路基现场试验及模型模拟实验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填方路堤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填方路堤的基本工程特征
        2.1.1 填方路堤的定义及分类
        2.1.2 填方路堤的断面设计形式
        2.1.3 填方路堤的填料特征
        2.1.4 填方路基的受力特征
    2.2 路堤路面开裂破坏病害调查
        2.2.1 文献中的路堤路面开裂病害分类汇总
        2.2.2 咨询及现场踏勘路堤病害工点调查
        2.2.3 路堤病害工点归纳分析
    2.3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形式
    2.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影响因素概述及开裂判定
        2.4.1 自然因素
        2.4.1.1 湿度的影响
        2.4.1.2 温度的影响
        2.4.1.3 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影响
        2.4.2 地质因素
        2.4.3 填筑材料的影响
        2.4.4 设计施工影响
        2.4.5 纵向开裂辨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填方路堤纵向开裂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
    3.2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3.3 岩土有限元软件及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3.3.1 Midas/GTS岩土软件简介
        3.3.2 Phase~2软件简介
        3.3.3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3.4 Midas建模延伸厚度及岩土体参数
        3.4.1 高填路堤
        3.4.2 建模情况及结果
    3.5 典型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5.1 模型概况
        3.5.2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5.3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6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6.1 模型概况
        3.6.2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6.3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发展过程位移形态特征
    3.7 软弱地基填筑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3.7.1 地表与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
        3.7.1.1 模型概况
        3.7.1.2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1.3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7.2 地表与地基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3.7.2.1 模型概况
        3.7.2.2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2.3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7.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3.7.3.1 模型概况
        3.7.3.2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3.7.3.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防治对策
    4.1 填方路堤病害的防治原则
    4.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防治对策
        4.2.1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4.2.1.1 填方路基排水措施
        4.2.1.2 强夯加固地基
        4.2.1.3 软基换填
        4.2.1.4 填土层设置土工格栅
        4.2.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4.2.2.1 地表裂缝灌缝处理
        4.2.2.2 注浆加固
        4.2.2.3 微型桩加固
        4.2.2.4 抗滑桩加固
    4.3 填方路堤变形监测
        4.3.1 路堤沉降监测
        4.3.2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实例分析
    5.1 实际纵向开裂变形路堤边坡分析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路堤变形情况及影响因素
        5.1.3.1 路面及坡面变形情况
        5.1.3.2 深部位移监测及滑移面位置分析
        5.1.3.3 路堤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5.1.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分析
        5.1.4.1 路堤模型的建立
        5.1.4.2 路堤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5.2 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尚需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工程湿陷性土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工程地质评价
        2.2.3 水文地质、气象评价和环境敏感区(点)分布
    2.3 湿陷性土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2.3.1 换填垫层法
        2.3.2 重锤夯实法
        2.3.3 强夯法
        2.3.4 挤密法
        2.3.5 浸水法
        2.3.6 灌注(预制)桩基础
        2.3.7 加固路基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强夯处理湿陷性土地基设计及施工方法分析
    3.1 强夯设计步骤
    3.2 强夯参数设计
        3.2.1 有效加固深度
        3.2.2 单击夯击能
        3.2.3 夯锤面积
        3.2.4 夯击加固范围
        3.2.5 单点夯击次数
        3.2.6 夯点的布置
        3.2.7 夯间距
        3.2.8 夯击遍数
        3.2.9 夯击间隔时间
        3.2.10 强夯处理的含水率
    3.3 S315蜂场至尼勒克湿陷性黄土路段强夯施工设计
    3.4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土地基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击碾压法处理湿陷性土地基实践分析
    4.1 冲击碾压加固机理
    4.2 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冲击碾压法设计与施工
        4.2.1 场地设计
        4.2.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2.3 施工步骤
        4.2.4 冲击碾压成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挤密法处理湿陷性土地基设计与施工分析
    5.1 挤密法的原理
    5.2 挤密法的设计
        5.2.1 桩间距及处理深度的确定
        5.2.2 桩孔直径与桩孔数量确定
    5.3 DDC桩施工工艺和流程
        5.3.1 DDC桩施工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处理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6.1 FLAC 3D软件简介
    6.2 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比较
        6.2.1 强夯法地基处理效果数值模拟
        6.2.2 DDC桩地基处理效果数值模拟
        6.2.3 冲击碾压法地基处理效果数值模拟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重力重夯加固地基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重夯法处治与分析[J]. 张灵杰. 山西交通科技, 2021(03)
  • [2]深厚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研究分析[D]. 邹梦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水蒸汽增湿非饱和黄土水-热迁移规律研究[D]. 王景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D]. 裴强强. 兰州大学, 2020(01)
  • [5]蒸气增湿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D]. 魏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强夯法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分析[D]. 黄鑫. 山东大学, 2019(03)
  • [7]强夯法在高水位砂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 姜海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 蔡建兵. 福州大学, 2018(03)
  • [9]S315线蜂场至尼勒克公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 郭强. 长安大学, 2017(07)
  • [10]重夯法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 符欢欢,李峰. 科技经济市场, 2017(08)

标签:;  ;  ;  ;  ;  

重力重坡加筋地基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