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

《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

一、《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浙武,童水光,童哲铭,张钦国[1](2021)在《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孪生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概述工业锅炉设计的特点和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的必要性.通过对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综述,提出以设计过程优化为核心、以数字孪生为基础的新一代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提升工业锅炉设计能力和综合性能的关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锅炉设计中的应用特点,总结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的三大关键技术问题:面向设计过程多元信息表达的工业锅炉数字孪生建模技术;基于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智能验证的设计过程优化技术;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工业锅炉数字孪生数据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技术框架,以期为面向高性能工业锅炉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

雷亚哲[2](2021)在《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和自动排污控制器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锅炉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是国民生产生活中主要供能设备。锅炉作为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特种设备,在日常工作运行中存在排污不合理、工作效率低、安全性低、监管不统一规范等问题。首先是排污问题,水质检测是决定工业锅炉是否排污的重要途径,工业锅炉水质检测中对指标的检测大多数采用手动采样检测的方法,司炉工人凭借经验对检测指标判断从而采取相关措施对锅炉进行手动排污,这就会造成很多排污不合理的问题,此外手动检测也会造成检测结果误差较大。其次是锅炉结生水垢问题,水垢是影响锅炉运行效率和安全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工业锅炉运行现场锅炉结生水垢之后是司炉工人凭借经验除垢,人工操作也会出现判断不准确以及一些安全隐患。最后是上级部门对不同的锅炉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工业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不能及时排查隐患,造成严重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承担了广东省NQI政府计划项目,委托哈尔滨理工大学研制一种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和自动排污控制器。本文通过检测锅炉炉水中电离子浓度,设置精确排污阈值范围,实现工业锅炉自动精确排污。建立除垢模型确定结生水垢的金属壁和除垢后金属壁温差与水垢厚度的关系,实现工业锅炉自动加药除垢。远程通讯实现锅炉运行状态参数的上传和远程管理。在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中主要有数字接口部分、电导率测量部分、温度测量部分、开关量和模拟量输出部分。本装置可实现两路电导率和七路温度测量,采用双路24bit ADC采集测量信号,两个通道可自动切换通过模拟开关组合实时检测电导率和温度,本装置还可输出4-20m A程控精密工作电流,可驱动工作现场外设端接设备工作。在软件设计中本装置可通过触摸屏完成人机交互,通过触摸屏设置相关参数和配置资源,用4G模块完成远程通讯功能。经过两轮调试改版完善,本装置具有可移植性高、体积小、可便携、操作简便、支持多种接口等优势。装置目前实现基本的软硬件功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张洪云,张琪[3](2020)在《小型燃油锅炉螺纹管传热计算方法的选用》文中研究说明螺纹管的传热计算方法有多种,受螺纹管参数影响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以小型燃油锅炉的螺纹管传热计算为例,选取"哈工大-之光所"、"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和日本吉富英明等人提出的公式三种传热计算方法,通过改变相对深度e/d和相对节距s/d进行传热计算,对比计算结果并分析讨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中螺纹管总传热系数误差大于10%,不建议选用;日本吉富英明等人的方法不适用e/d<0.042 1且s/d>0.736 7的螺纹管传热计算;"哈工大-之光所"方法最适合小型燃油锅炉的螺纹管传热计算。

陈赛[4](2020)在《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炉内SNCR脱硝技术研究及试验平台搭建》文中研究说明燃煤工业锅炉作为NOx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国家对其NOx的限排要求日趋严格。环保部发布的最新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规定,重点地区燃煤工业锅炉NOx排放限值为200mg/m3,因此绝大多数燃煤工业锅炉将面临着因NOx排放超标而被迫淘汰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组与上海某企业合作研发了高效低NOx煤粉工业锅炉系统,该锅炉以高效低NOx液态排渣煤粉燃烧器为核心设备,燃烧器同时具备少油快速点火、高热负荷燃烧和低NOx排放功能,在燃烧器内采用低NOx燃烧技术,最终达到NOx排放值低于150mg/m3的优异效果。同时,部分省市已经提出燃煤工业锅炉的NOx浓度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基于此工程背景,本课题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应用于煤粉工业锅炉。本文以高效低NOx煤粉工业锅炉为基础搭建SNCR脱硝工业化试验平台,进行炉内SNCR脱硝试验研究,采用“低NOx燃烧+炉内SNCR脱硝”技术方案,以实现NOx低于50 mg/m3的超低排放。首先,基于对煤粉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得到了高温低氧燃烧气氛对NOx生成及还原的影响机制,并对高效低NOx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燃烧器的低NOx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氧燃烧气氛下,燃烧器内呈现强还原性气氛,煤粉在强还原性气氛下高温燃烧,实现了对NOx生成量的控制。其次,分析了影响SNCR脱硝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8.4MW有机热载体煤粉工业锅炉进行炉内SNCR脱硝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定合适的还原剂喷射位置后,喷射区的炉膛温度可保持在800℃~950℃之间,还原剂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可达2.7s,炉膛反应温度、炉内停留时间均能满足SNCR脱硝所需条件,合理布置喷枪可保证还原剂与烟气的混合程度,该锅炉炉膛具备实施SNCR脱硝的条件。然后,以8.4MW有机热载体煤粉工业锅炉为基础搭建炉内SNCR脱硝工业化试验平台,对SNCR脱硝系统进行了还原剂选择、物料衡算、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选择尿素溶液作为还原剂,经理论计算得到了尿素溶液所需的最小使用量。SNCR脱硝系统由尿素溶液配制模块、尿素溶液储存模块、尿素溶液计量输送模块和尿素溶液喷射模块组成。最后,在工业化试验平台上,以20%、15%、10%三种浓度尿素溶液对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不同氧含量、不同锅炉负荷下的SNCR脱硝效果进行了热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溶液喷射量的增大,NOx浓度减小,脱硝效率增大;80%锅炉负荷下,不同氧含量下三种浓度尿素溶液SNCR脱硝均能达到NOx低于50mg/m3,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不同锅炉负荷下SNCR脱硝后的NOx排放浓度均低于50mg/m3,脱硝效率均大于80%。SNCR脱硝试验初步验证了“低NOx燃烧+炉内SNCR脱硝”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在低NOx燃烧的基础上,不同试验工况下SNCR脱硝效率均可达到80%以上,完全能够达到烟气中NOx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

周佳[5](2020)在《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标,达标比例为36%),依然有190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超标率为56%),治理PM2.5污染依然任重道远。《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83.73%SO2、63.77%NOx和80.14%烟粉尘排放量是由固定点源中的工业部门排放。现在我国主要通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核定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监管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来挂钩污染物浓度,进而直接关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然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至今,依然无法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挂钩,无法定量评估当前的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等方面的真实价值,无法较好地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和管理需求,本研究梳理总结了分配领域与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科学问题,即如何构建点源尺度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第一,针对科学问题中的分配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M1)、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M2)、环境容量法(M3)的点源尺度(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本研究基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0)的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分配方法实践和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通过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筛选出来的工业锅炉、水泥、玻璃、焦化、钢铁等5个工业行业,构建了3种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第二,针对科学问题中的评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整合构建了包括效果评估(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效率评估(费用效益评估)、公平评估(公平性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分配结果综合评估体系。在这一部分,首先,以基础排放清单为底部清单,分别加上了基于M0与M1、M2、M3分配结果的点源排放清单,以北京及周边城市为核心模拟区域,本研究构建了三层嵌套网格WRF-CMAQ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果评估。其次,基于效果评估中的M1、M2、M3与M0的污染物模拟浓度差值,以及基于M1、M2、M3与M0的污染物排放量差值,结合健康终端、暴露人口、反应系数、货币化参数,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和货币化评估的健康效益评估模型,以及污染物减排量货币化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率评估。然后,基于M0、M1、M2、M3的城市5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加上M0城市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工业GDP、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境基尼系数(EGC)法和绿色贡献系数(GCC)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公平评估。最后,基于上述的效果、效率、公平评估结果,按照由专家建议构建了污染物浓度、净效益、EGC、GCC等评估结果对应的分数表,并根据专家建议的效果、效率、公平等维度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环境质量贡献度(AQA)、费用效益(CA)、公平性(EA)的单项评估评分模型以及基于3E综合评估的综合评估评分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综合评估。本研究有5个主要结果:(a)在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7.90、4.92、22.27万t/a,其N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21.91、13.56、15.34万t/a,其一次PM2.5许可排放量分别是3.54、2.22、7.82万t/a。(b)在效果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模拟浓度分别是30.53、29.83、34.902)/8)3,其NO2模拟浓度分别是49.98、49.43、49.502)/8)3,其PM2.5模拟浓度分别是62.15、61.44、63.912)/8)3。(c)在效率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健康效益分别为196.05、220.41、102.24亿元,其成本分别为4.85、8.17、5.09亿元,其净效益分别为191.20、212.23、97.15亿元。(d)在公平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30、0.4573、0.4783,其与NOx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98、0.4696、0.4642,其与一次PM2.5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3861、0.4319、0.4479;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NOx、一次PM2.5的GCC中,北京的均高于1.5,唐山的均低于0.5,其他城市的高于或低于1.0。(e)在综合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3E综合评估分数分别是56.91、57.94、55.74。其中,M1、M2、M3的AQA评估分数分别是47.54、47.97、45.97,其CA评估分数分别是76.66、76.91、68.68,其EA评估分数分别是49.66、52.27、55.82。本研究有4个主要结论:(1)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能被引入点源尺度分配方法,使分配方法能够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2)分配结果的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能很好地集成为分配结果3E综合评估,从而使多种分配方法能在单项维度和综合维度分别进行比较。(3)包含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效果(环境质量贡献度)、效率(费用效益)、公平(公平性)、3E综合等不同维度的表现。(4)从不同分配方法3E综合评估分数(M2>M1>M3)分析,说明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标准+传输法>排放标准法>环境容量法。其中,在不同分配方法AQ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的C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E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3>M2>M1。本研究的成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推动我国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及其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的参考。此外,本研究为我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技术支撑,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

唐雅玲[6](2020)在《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替改策略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颁布多类节能环保政策迫使工业企业进行中小型燃煤锅炉替改工作。如何合理的评价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替改策略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燃煤锅炉的替改策略展开经济性评价研究,旨在为工业企业的燃煤锅炉替改工作提供技术经济可行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本文以燃煤锅炉替改策略为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工作:一是识别燃煤锅炉的替改策略:“以大代小”策略和“清洁型锅炉”策略,并构建评价体系;二是分别建立确定性情况下燃煤锅炉和清洁型锅炉的一般化成本模型,以解决工业企业关于替改策略的决策问题;三是考虑政策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不确定性下燃煤锅炉的动态成本模型,对比分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情况下替改策略的经济性;四是设定不同排放情景,进一步探究不确定性下燃煤锅炉脱硝设备的选择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为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的一般化成本建模研究中,发现确定性情况下燃煤锅炉更值得投资,且环境保护税对燃煤锅炉的约束力大于燃气锅炉;在政策不确定性的燃煤锅炉成本建模研究中,论证了政策不确定性会增加燃煤锅炉的运营成本,并发现企业决策时的煤炭价格和天然气价格临界值因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发生移动;在不同情景下脱硝设备的成本研究中,表明燃煤锅炉采用SCR脱硝设备是最具经济效益的,且环境保护税的大小会影响工业企业对脱硝设备的选择。

陆伟[7](2019)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锅炉作为工业体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应用于化工、动能、食品、供暖等领域。作为高耗能特种设备,工业锅炉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开展节能监督管理,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节能降耗,已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内容。锅炉运行工况热性能测试可准确反映锅炉的能效状况,因此成为节能监督管理主要手段。当前锅炉能效测试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其测试过程存在参数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误差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何有效替代手工测试,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锅炉能效测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从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入手,通过分析能效测试系统需求,规划了能效测试系统的组成架构,明确了需要采集的关键参数数据,并分析了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硬件功能要求等,设计了一种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使用相关通信手段将数据打包发送至远程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进而将重要参数进行数字化或图形化显示,方便了测试人员的观测和评价。论文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包括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显示模块、外围电路等;软件部分使用KINGVIEW平台进行上位机软件开发,可实现对远程传感器数据的接收与处理,并建立了锅炉能效情况的计算评价模型,通过开发用户图形化显示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报表自动生成功能,从而实现自动化锅炉能效测试。论文最后通过应用案例对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评价,实验表明,所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到锅炉运行中的关键数据,能够进行数据打包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数据丢包率低,数据传输安全。该系统还能够实时监测锅炉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出力,实时监控参数波动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分析出锅炉的实际能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测试人员工作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试效率与准确性,同时可有效改善测试人员工作环境和降低测试成本。

王家全[8](2019)在《29MW锅炉燃烧器外二次风率对流场及燃烧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锅炉在经济发展及国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工业锅炉因燃烧组织方式、锅炉总体工艺水平等因素导致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高。煤粉工业锅炉具备高效节能、洁净排放的特点,近年来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煤粉工业锅炉产业已基本形成。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为研究对象,研究燃烧器出口的单相流动特性,并将燃烧器应用在29MW煤粉工业锅炉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燃烧器的燃烧特性以及NOx生成特性,并对运行参数进行合理优化。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工业煤粉锅炉燃烧器的研发提供参考。首先以单只燃烧器为原型,根据冷态模化准则搭建1:3的单相冷态试验台,通过热线风速仪系统测量燃烧器出口区域的三维速度,研究外二次风和分离二次风率配比以及掺混的烟气量配比对燃烧器出口区域单相流动特性的影响。不同风率配比结果表明:风率配比对回流区尺寸和最大轴向负速度影响较大,风率配比由1:3增加至3:1,回流区最大直径从1.1d增加至1.4d,回流区面积增幅为34%,燃烧器中轴线上最大轴向负速度由3.6m/s增加至9.8m/s。不同烟气量配比结果表明:不同烟气量配比对回流区尺寸和最大轴向负速度影响较大,烟气量配比由0:1增加至1:0,回流区最大直径从1.2d增加至1.3d,回流区面积增幅为19%,燃烧器中轴线上最大轴向负速度由3.4m/s增加至7.0m/s。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外二次风和分离二次风风率配比以及掺混的烟气量配比对炉内燃烧特性以及NOx生成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炉膛中心面的轴向速度分布、温度分布、O2浓度分布以及NO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炉膛出口的烟气温度和NOx浓度,对外二次风和分离二次风率配比以及掺混的烟气量配比进行优化。不同风率配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风率配比为1:3、3:5及9:11时,炉膛出口NOx排放量在227 mg/m3-238mg/m3范围内,风率配比大于9:11时,NOx排放量在227 mg/m3基础上升高幅度为21%。本文推荐外二次风与分离二次风风率配比在1:3至9:11范围内较合适。不同烟气量配比的数值结果表明:烟气量配比为0:1至7:3时,炉膛出口NOx排放量在220 mg/m3-231 mg/m3范围内,烟气量配比为1:0时,炉膛出口NOx排放量为251 mg/m3,在220 mg/m3基础上升高幅度为14%。本文推荐外二次风与分离二次风掺混的烟气量配比在0:1至7:3范围内较合适。

王鹏涛[9](2019)在《深度空气分级煤粉低氮燃烧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36.8亿吨,其中约80%的煤用于直接燃烧。目前针对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执行100mg/Nm3标准,但是由于排放源密集、空气污染物容量受限,发达地区已经执行了NOx排放限值为50mg/Nm3的超低排放标准。采用烟气后处理技术可实现煤粉工业锅炉NOx超低排放,但烟气后处理技术投资及运行成本高,经济性差。因此,针对煤粉工业锅炉,如何降低锅炉初始NOx排放是行业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出发,在众多低氮燃烧技术中,空气分级燃烧一直是应用最广泛的控制燃煤锅炉NOx排放的措施。为了降低煤粉工业锅炉初始NOx排放,提高深度空气分级煤粉燃烧模型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煤粉燃烧模型,并探究了深度空气分级下煤粉燃烧特性及NOx生成等问题。首先,基于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改进传统煤粉燃烧模型并修正NOx预测模型参数;其次,在高温滴管炉上开展深度空气分级实验研究,并针对滴管炉采用煤粉燃烧改进模型开展数值计算,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再次,针对煤科院40t/h煤粉工业锅炉,采用煤粉燃烧改进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火上风率和火上风配风高度对燃烧特性及NOx生成的影响规律;最后,针对较佳的深度分级工况进行工程试验,检验改进模型的准确性及煤粉工业锅炉深度空气分级燃烧的低氮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高温滴管炉的深度空气分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将焦炭气化反应与传统煤粉燃烧模型耦合,建立了煤粉燃烧改进模型,并针对高温滴管炉进行数值计算;开展了高温滴管炉深度空气分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较为准确地刻画了深度空气分级工况下还原区的特征,且定量的预测了还原性气体CO与H2的浓度。煤粉燃烧改进模型用于预测深度空气分级燃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40t/h煤粉工业锅炉深度空气分级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几何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域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检验;其次,采用经过验证的改进模型,探究了火上风率对煤粉燃烧、燃烧器内空气动力场及NOx生成的影响;最后,探究了火上风配风高度对NOx生成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火上风率由0增加至45%时,锅炉初始NOx排放浓度由692mg/m3下降至421mg/m3,降幅39.2%;双锥燃烧器出口烟气平均温度增加317K,且燃烧器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双锥燃烧器出口烟气流速降低27m/s,燃烧器内速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另外,双锥燃烧器内回流区并未受到旋流二次风量降低的影响,煤粉在双锥燃烧器内着火及稳定燃烧不会受到影响。双层配风低氮效果较好,但是会造成焦炭转化率的降低,较佳的火上风配风高度为6.45m。(3)煤粉工业锅炉空气分级低氮燃烧工程试验研究。以煤科院某40t/h煤粉工业锅炉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锅炉不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下,锅炉负荷及氧含量对NOx排放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空气分级燃烧工况下,火上风率对NOx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双锥燃烧器内和炉膛沿程烟气温度及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满负荷下随火上风率增加,锅炉NOx初始排放浓度逐渐降低。当火上风率为30%时,锅炉初始NOx排放浓度由630mg/m3降低至409mg/m3,降幅35%;双锥燃烧器内烟气流速降低,炉膛上部温度升高40K,炉膛中部温度基本不变;双锥燃烧器内烟气温度及组成变化规律与改进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均揭示了深度空气分级下煤粉由热解、燃烧反应向气化反应转变的过程。煤粉燃烧改进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深度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可有效降低40t/h煤粉工业锅炉初始NOx排放浓度。

周扶林[10](2018)在《工业锅炉系统能效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及节能量测量验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锅炉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能源转化设备,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锅炉的特点是:体量小,分布广,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陶瓷、纺织、医药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为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了动力和热源。目前,我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有47万多台,蒸汽(热水)产量占到了在用工业锅炉总产量的60%以上。每年消耗掉的原煤折合标准煤约为4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20%左右[2]。而我国的工业锅炉由于设计、安装及操作等问题,普遍存在锅炉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设计的效率值。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使用的工业锅炉仍以链条炉排为主,在实际运行中的热效率普遍低于欧美国家的先进水平15%左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以下的研究:首先对工业锅炉能效的测试方法原理进行了阐述,实地调研了典型行业、企业的工业锅炉运行数据。然后,运用故障树的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工业锅炉能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锅炉系统的节能改造方向及相关措施。最后,阐明了工业锅炉改造前后节能量的测量验证方法,包括三种直接计算法和基于回归分析的“能耗基线模型”的计算方法,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完成了锅炉系统节能量的案例计算。基于前述的研究内容,初步完成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工业锅炉系统》标准的相关内容。

二、《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孪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锅炉的数字化设计研究现状
    1.1 分析计算的数字化
    1.2 设计过程的智能化
    1.3 设计过程优化
2 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
    2.1 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2.2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工业锅炉设计的特点
    2.3 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
        2.3.1 面向设计过程多元信息表达的工业锅炉数字孪生建模
        2.3.2 基于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智能验证的设计过程优化
        2.3.3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工业锅炉数字孪生数据管理
    2.4 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技术框架
3 结语

(2)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和自动排污控制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要求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整体方案设计
    2.1 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和自动排污控制器基本结构
    2.2 工业锅炉精确排污-水质检测
        2.2.1 水质检测-电导率检测原理
        2.2.2 测量锅炉炉水电导率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 测量电导率的不同方法
        2.2.4 装置测量电导率方案-单频交流精密恒流法
    2.3 锅炉水垢自动清除方案
        2.3.1 热电阻测量位置设置
        2.3.2 除垢方案确定
        2.3.3 除垢装置机械结构图设计
    2.4 硬件电路实现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实现
    3.1 锅炉水质电导率检测电路设计
        3.1.1 交流发生电路设计
        3.1.2 程控V/I变换电路设计
        3.1.3 多点电导率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 锅炉炉壁测温电路设计
        3.2.1 程控多路热敏电阻驱动电路设计
        3.2.2 程控多路温度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 排污控制信号采集及模拟量和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3.3.1 排污控制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2 模拟量和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3.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排污控制器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调试与软件设计
    4.1 装置印制电路板与硬件调试
        4.1.1 装置印制电路板
        4.1.2 PCB设计
        4.1.3 硬件调试
    4.2 底层驱动程序调试
    4.3 微处理器程序设计
        4.3.1 软件整体架构
        4.3.2 软件工作流程
        4.3.3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4 触摸屏软件设计
    4.5 远程通讯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除垢与精确排污实现
    5.1 自动除垢实现
        5.1.1 锅炉水垢厚度计算分析
        5.1.2 锅炉水垢厚度实验分析
    5.2 精确排污实现
        5.2.1 精确排污实现方法
        5.2.2 精确排污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与成果
致谢

(3)小型燃油锅炉螺纹管传热计算方法的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引 言
    1 Nu计算方法
        1.1 “哈工大-之光所”计算方法
        1.2 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
        1.3 日本学者吉富英明等经验计算方法[11]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计算结果中Re、Nu、α的初步分析
        2.2 总传热系数α的进一步分析
    3 结 论

(4)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炉内SNCR脱硝技术研究及试验平台搭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能源与工业锅炉基本状况
        1.1.2 我国煤粉工业锅炉的发展
        1.1.3 高效低NOx煤粉工业锅炉
        1.1.4 NOx排放现状及趋势
    1.2 研究现状
        1.2.1 SNCR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
        1.2.2 SNCR在燃煤工业锅炉上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高温低氧气氛下煤粉燃烧低NOx排放特性研究
    2.1 煤燃烧过程NOx生成机理
        2.1.1 燃料型NOx生成机理
        2.1.2 热力型NOx生成机理
        2.1.3 快速型NOx生成机理
    2.2 煤燃烧过程NOx还原机理
        2.2.1 挥发分的还原
        2.2.2 焦炭的还原
        2.2.3 NOx还原条件
    2.3 燃烧器低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2.3.1 试验对象及测点分布
        2.3.2 试验装置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现有低NOx排放的局限
    2.5 本章小结
3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炉内SNCR脱硝可行性研究
    3.1 SNCR脱硝技术原理
        3.1.1 Thermal De NOx机理
        3.1.2 NOx OUT机理
        3.1.3 PAPRE NOx机理
    3.2 SNCR脱硝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2.1 反应温度
        3.2.2 氨氮摩尔比
        3.2.3 炉内停留时间
        3.2.4 烟气混合程度
        3.2.5 氧含量
        3.2.6 还原剂种类
    3.3 8.4MW有机热载体煤粉工业锅炉系统
    3.4 还原剂喷射位置的选取
    3.5 锅炉SNCR脱硝可行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SNCR脱硝工业化试验平台搭建
    4.1 研究对象
    4.2 SNCR还原剂的选取
        4.2.1 液氨
        4.2.2 氨水
        4.2.3 尿素
        4.2.4 还原剂比较
    4.3 SNCR脱硝物料衡算
    4.4 SNCR脱硝工艺系统
    4.5 主要模块设计及设备选型
        4.5.1 尿素溶液配制模块
        4.5.2 尿素溶液储存模块
        4.5.3 尿素溶液计量输送模块
        4.5.4 尿素溶液喷射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SNCR脱硝试验研究
    5.1 试验内容
    5.2 试验方法及测试装置
    5.3 试验煤种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不同氧含量下NOx初始值
        5.4.2 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下SNCR脱硝效果
        5.4.3 不同氧含量下SNCR脱硝效果
        5.4.4 不同锅炉负荷下NOx初始值
        5.4.5 不同锅炉负荷下SNCR脱硝效果
    5.5 SNCR系统运行注意问题
        5.5.1 喷枪喷嘴堵塞
        5.5.2 尿素溶液漏液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现状
        2.1.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1.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1.3 其他国家排污许可制度
    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的演化和改革
        2.2.1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演变过程
        2.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
        2.2.3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4 深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向与建议
    2.3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研究
        2.3.1 基于操作简便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法
    2.4 影响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因素识别
        2.4.1 可分配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
        2.4.2 分配原理
        2.4.3 分配尺度
        2.4.4 分配指标体系
        2.4.5 污染物种类
    2.5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评估研究
        2.5.1 评估维度
        2.5.2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
        3.1.1 区域与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
        3.1.2 分配的行业与企业排放口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基于排放标准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3 基于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4 基于环境容量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企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2 行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3 城市分配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结果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WRF-CMAQ模型构建
        4.2.3 WRF-CMAQ模拟结果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月主导风向和月均风速
        4.3.2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
        4.3.3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
        4.3.4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配结果的费用效益评估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健康效益模型构建
        5.2.3 减排成本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健康效益
        5.3.2 减排成本
        5.3.3 净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2.3 基于绿色贡献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环境基尼系数
        6.3.2 绿色贡献系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配结果的3E综合评估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3E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分配方法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分数
        7.3.2 不同分配方法的费用效益评估分数
        7.3.3 不同分配方法的公平性评估分数
        7.3.4 不同分配方法的3E综合评估分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在我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
        8.3.3 在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6)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替改策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锅炉技术经济的研究现状
        1.2.2 清洁型锅炉技术经济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工业锅炉结构与现状
        2.1.1 工业锅炉系统概述
        2.1.2 工业锅炉的现状
    2.2 燃煤工业锅炉替改策略
        2.2.1 “以大压小”
        2.2.2 清洁型锅炉
    2.3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2.3.1 实际监测法
        2.3.2 物料平衡法
        2.3.3 排污系数法
    2.4 燃煤锅炉替改策略评价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锅炉的技术经济分析
    3.1 大气污染物排放税的计算
        3.1.1 锅炉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危害
        3.1.2 排放量的计算
        3.1.3 污染物排放税
    3.2 燃煤工业锅炉的成本分析
        3.2.1 锅炉本身的成本计算
        3.2.2 环保设备的成本计算
        3.2.3 总成本计算模型
    3.3 清洁型工业锅炉的成本分析
        3.3.1 固定成本
        3.3.2 可变成本
        3.3.3 总成本计算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假设与数据来源
        3.4.2 结果分析
        3.4.3 敏感度分析
        3.4.4 相关因素分析
        3.4.5 主要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确定性下燃煤工业锅炉替改策略评价
    4.1 政策不确定性描述
    4.2 政策不确定性下燃煤锅炉的成本模型
    4.3 算例分析
        4.3.1 参数估计
        4.3.2 结果分析
        4.3.3 敏感度分析
        4.3.4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排放标准下燃煤工业锅炉替改策略评价
    5.1 工业锅炉的排放标准
        5.1.1 不同排放标准比较
        5.1.2 情景的设定
    5.2 不同情景下燃煤工业锅炉替改策略分析
        5.2.1 脱硝设备总成本
        5.2.2 燃煤锅炉总成本
    5.3 算例分析
        5.3.1 假设与参数估计
        5.3.2 结果分析
        5.3.3 敏感度分析
        5.3.4 主要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锅炉能效测试的背景
        1.1.2 能效测试的要求
        1.1.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2.1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
        2.1.1 锅炉能效测试及其种类
        2.1.2 锅炉能效测试基本原理
        2.1.3 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2.2 能效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2.2.1 测试数据的需求
        2.2.2 测试系统的需求
        2.2.3 烟气取样的要求
        2.2.4 测试数据分析要求
    2.3 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2.3.1 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2.3.2 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工业锅炉传感器布置方案和传感器要求
    3.2 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的选择
        3.2.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3.2.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3.2.3 流量计的选型与安装
        3.2.4 烟气分析仪的选型与安装
    3.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3.4 以太网数据传输
    3.5 数据处理分析平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搭建平台
    4.2 传感器远程测试数据采集
    4.3 锅炉能效计算
    4.4 关键数据图像化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案例及分析
    5.1 应用案例
    5.2 案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29MW锅炉燃烧器外二次风率对流场及燃烧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粉工业锅炉研究现状
    1.3 旋流煤粉燃烧技术现状
        1.3.1 旋流燃烧技术单相及气固两相试验研究
        1.3.2 旋流燃烧技术热态及工业试验研究
        1.3.3 旋流燃烧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单只燃烧器冷态试验
        2.1.1 模化对象
        2.1.2 模化原理
        2.1.3 试验台的搭建
        2.1.4 试验测量仪器介绍
    2.2 锅炉原型概况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模型的选择
        2.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2.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4 计算模型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只燃烧器流动特性试验
    3.1 不同外二、分离二次风风率配比对燃烧器出口流场的影响
        3.1.1 试验内容及工况安排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不同外二、分离二次风烟气量配比对燃烧器出口流场的影响
        3.2.1 试验内容及工况安排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9MW煤粉工业锅炉数值模拟研究
    4.1 外二、分离二次风风率配比对炉内燃烧特性的影响
        4.1.1 数值模拟内容及工况安排
        4.1.2 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1.3 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
        4.1.4 对炉内O_2浓度的影响
        4.1.5 对炉内NO_x浓度的影响
        4.1.6 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4.2 外二、分离二次风烟气量配比对炉内燃烧特性的影响
        4.2.1 数值模拟内容及工况安排
        4.2.2 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4.2.3 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
        4.2.4 对炉内O_2浓度的影响
        4.2.5 对炉内NO_x浓度的影响
        4.2.6 对炉膛出口参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深度空气分级煤粉低氮燃烧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燃煤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1.2.2 低氮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双锥逆喷低氮燃烧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基于FLUENT的煤粉燃烧改进模型建立
    2.1 煤燃烧物理与化学反应过程
    2.2 煤粉燃烧数学模型
        2.2.1 流动基本方程
        2.2.2 连续相湍流流动模型
        2.2.3 离散相流动模型
        2.2.4 挥发份热解析出模型
        2.2.5 煤粉燃烧均相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2.2.6 煤粉燃烧非均相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2.2.7 辐射模型
        2.2.8 NO_x生成模型
    2.3 材料特性
    2.4 离散化方法
    2.5 求解器
    2.6 小结
第3章 高温滴管炉深度空气分级模拟与实验研究
    3.1 滴管炉实验系统
        3.1.1 炉膛本体
        3.1.2 煤粉给料系统
        3.1.3 配气系统
        3.1.4 冷却水系统
        3.1.5 控制系统
        3.1.6 烟气分析仪
    3.2 煤质特性
        3.2.1 煤粉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2.2 配风量计算
    3.3 实验与模拟工况
    3.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3.4.1 模型建立及网格无关性检验
        3.4.2 边界条件设置
    3.5 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5.1 还原性气氛
        3.5.2 燃烧特性
        3.5.3 云图分析
        3.5.4 NO_x排放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40t/h煤粉工业锅炉深度空气分级数值模拟研究
    4.1 计算模型及计算对象
    4.2 计算域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3 火上风率对NO_x排放的影响
        4.3.1 数值模拟方案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火上风配风高度对NO_x排放的影响
        4.4.1 数值模拟方案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粉工业锅炉空气分级低氮燃烧工程试验研究
    5.1 空气不分级燃烧试验
        5.1.1 不同负荷下NO_x排放
        5.1.2 不同锅炉出口氧含量下NO_x排放
    5.2 火上风布置及测点示意图
    5.3 空气分级低氮燃烧试验
        5.3.1 满负荷下火上风率的影响
        5.3.2 36t/h及38t/h负荷下火上风率的影响
        5.3.3 30t/h负荷下火上风率的影响
        5.3.4 25t/h负荷下火上风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工业锅炉系统能效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及节能量测量验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锅炉能效影响因素及节能量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2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及仪器的使用
    2.1 工业锅炉分类
    2.2 工业锅炉能效测量依据及实例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锅炉能效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
    3.1 工业锅炉系统的能耗边界与影响因素分类
    3.2 应用能效分析确定锅炉能效影响因素
    3.3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锅炉系统重大能耗影响因素的定性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锅炉系统能耗基线模型的构建
    4.1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改造技术
    4.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工业锅炉系统能耗基线模型
    4.3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期能耗—影响因素”模型法节能量计算案例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主要内容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锅炉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孪生综述[J]. 程浙武,童水光,童哲铭,张钦国.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08)
  • [2]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和自动排污控制器研制[D]. 雷亚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小型燃油锅炉螺纹管传热计算方法的选用[J]. 张洪云,张琪. 热能动力工程, 2020(06)
  • [4]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炉内SNCR脱硝技术研究及试验平台搭建[D]. 陈赛.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D]. 周佳. 南京大学, 2020(04)
  • [6]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替改策略评价研究[D]. 唐雅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D]. 陆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8]29MW锅炉燃烧器外二次风率对流场及燃烧特性的影响[D]. 王家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深度空气分级煤粉低氮燃烧模拟与实验研究[D]. 王鹏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9(04)
  • [10]工业锅炉系统能效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方法及节能量测量验证技术的研究[D]. 周扶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工业锅炉设计计算标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