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一、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梓宁[1](2021)在《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在生产大量粮食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农副产品秸秆作物,而秸秆的焚烧和堆积均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果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纤维应用到沥青路面中,不但能够缓解秸秆作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起到变废为宝、节约有限资源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环境与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如何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符合沥青路面要求的纤维材料还处于不同程度的研究阶段,同时对于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此,本文将提出一种符合沥青路面应用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工艺,并给出玉米秸秆纤维的技术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调控研究。首先分析了玉米秸秆的组成结构,选取玉米秸秆皮作为制作纤维的原材料。通过皮穣分离得到玉米秸秆皮,对其进行物理以及化学处理,并基于纤维吸油试验结果确定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秸秆纤维的性能进行测试,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沥青路面用纤维(JT/T 533—2020)中对絮状木质纤维的技术要求对玉米秸秆纤维性能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的评价指标。利用BET试验方法对玉米秸秆纤维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基于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试验,分析了不同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的能力,以及单位质量玉米秸秆纤维对不同沥青种类中沥青质的吸附效果。结合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等温线模型,揭示了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质的动态三阶段吸附机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四种不同组分比例的沥青分子模型以及玉米秸秆纤维分子模型,设定分子力场以及计算参数,构建界面分子动力学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玉米秸秆纤维吸附沥青不同组分的规律性,研究表明饱和分和芳香分扩散系数数值较大。对玉米秸秆纤维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对沥青基本性质、高温性能以及低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能够提高沥青的黏度,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且通过提高玉米秸秆纤维掺量是可以达到木质素纤维以及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性能的改善效果。基于Han曲线分析,玉米秸秆纤维与沥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当少量的玉米秸秆纤维掺入到沥青中时,纤维在沥青中会起到部分增韧作用,然而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多,纤维在沥青中吸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根据玉米秸秆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理化与力学属性,开展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路用性能调控与提升技术研究。基于纤维沥青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的玉米秸秆纤维掺量,进行SMA-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疲劳性能以及动态模量性能试验研究,结合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揭示玉米秸秆纤维对SMA混合料性能的提升规律和作用机理。进而设计吸附(玉米秸秆纤维)+增强(玄武岩纤维)型混合纤维,之后进行SMA-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明确混合纤维对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调控原理,最后通过SMA混合料路用性能与经济性对比分析,推荐用于调控和提升SMA混合料性能的玉米秸秆纤维与混合纤维合理掺量。铺筑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混合料室内足尺试验场,进行了生产配合比设计,总结路面施工工艺。基于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对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面层结构和木质素纤维SMA-13面层结构的车辙深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13面层结构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为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案例分析以及技术支撑。

唐国茜[2](2021)在《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沥青路面病害频发且大修周期短,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纤维因其操作简便且性能提高明显而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竹类资源丰富且应用领域广泛,但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竹渣废料,由竹渣疏解而成的竹纤维不仅力学强度高且回弹性能优越,其中竹原纤维还兼具天然可再生这一优良属性,为改善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拓展废弃竹渣的循环再利用途径,对竹原纤维沥青胶浆及其混合料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慈竹纤维、楠竹纤维和绿竹纤维进行结构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和吸湿/油性能测试,对比三种竹原纤维在宏/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异同。其中绿竹纤维在常温常态下单根断裂强度高达9.47cN/dtex,但其木质素含量过低,在拌和过程中极易结团;楠竹纤维在沥青中的分散均匀系数高达0.9212,但其较大的脆性导致纤维在与石料干拌过程中易脆断。而慈竹纤维虽断裂强度比绿竹纤维低9.24%,但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分散均匀性,因而综合性能为慈竹纤维优于楠竹纤维优于绿竹纤维。其次,分析竹原纤维类型、纤维长度和纤维掺量对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抗老化性的影响,初步提出竹原纤维的最佳长度和掺量范围。结果表明掺入竹原纤维后沥青核磁信号强度降低,即沥青的粘度变大,因而胶浆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性能显着提高,但削弱了其低温流变性。室内试验综合分析评价,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的力学性能和高、低温流变性能均达到最佳时,三种竹原纤维的最大容许长度和掺量分别为:慈竹纤维(9mm,2.0%)、绿竹纤维(6mm,1.5%)和楠竹纤维(6mm,2.0%)。最后,对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测试,并提出沥青路面用竹原纤维的基本技术指标建议值(详见表4.17)。结果表明掺入竹原纤维后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均得到改善,当慈竹纤维长度7.25mm、掺量0.22%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最佳,且试验段铺筑完成后路面整体状况优良。据比较,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慈竹纤维时“性价比”最高,虽初期投资增加了 3.14%(1吨混合料约增加8.5元),但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提高了 33.61%,其总功效系数D比现阶段常用的路用聚酯纤维高5.01%,因而将竹渣疏解为竹原纤维并应用在沥青路面中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具推广价值。

张正伟[3](2021)在《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梁若翔[4](2021)在《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处治成为了公路养护治理的工作重点,在处治措施中,加铺超薄磨耗层具有很好的耐磨耗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结合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中河池一号隧道路面白改黑试验段的施工,研究采用加铺多孔排水超薄磨耗层的方式来对长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进行处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SBS改性沥青添加高黏添加剂的方式制备高黏改性沥青,分析不同掺量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60℃黏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得出最佳掺量为8%,并且掺量为8%时,60℃黏度达到了3.11×105 Pa·s,远超规范大于5.0×104Pa·s的要求。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得出制备的高黏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再通过微观机理研究,表明高黏改性沥青是物理混溶改性,高黏度添加剂在SBS改性沥青中为结团交联分布。(2)通过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得出在4h浸泡时间下得到的提取率和吸油倍数最优。通过微观试验观察,显示玉米秸秆纤维粗糙度大,表面凹凸不平,能够吸附更多的沥青,增大沥青混合料的内部摩阻力的同时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再和木质素纤维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出玉米秸秆纤维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综合性能优于木质素纤维。(3)采用间断级配的设计思路,级配从2.36~4.75mm处断开,参考OGFC-10和Nova Chip Type-B型的级配范围,得出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专用级配设计。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掺加0.3%玉米秸秆纤维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并且抗滑性能和透水性能满足预期的要求。(4)通过实体工程应用,得出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不仅适用于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处治,而且在造价、抗滑、施工便捷性等3个方面优势明显,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陶志鹏[5](2020)在《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水沥青路面是指具有18%以上的空隙率,并且内部可以透水、排水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它能够快速的将路面上的水排走,提高雨天市民的出行安全以及行车舒适度;雨水可以通过空隙渗透到土壤,滋养地表的植物,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缓解城市的水资源匮乏以及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在大雨期间的排水效率,降低在大雨期间城市出现内涝情况的概率。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本文对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展开了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投入使用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调查,以及结合我国关于透水沥青路面的现行规范和江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江西地区的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原材料的选用标准。并且设计了测定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连通空隙率的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定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透水沥青路面的目标空隙率的设计公式。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SBS改性沥青(I-D)中分别掺加6%、9%、12%、15%的HVA高粘剂,制备高粘改性沥青A和高粘改性沥青B,进行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和60℃动力粘度试验,发现:随着HVA掺量的增加,高粘改性沥青A与B的针入度均降低,软化点、延度以及60℃动力粘度均增大,表明HVA高粘剂可以改善沥青的粘度、耐高温性能以及低温稳定性能;HVA高粘剂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中的最佳掺量为15%,在SBS改性沥青(I-D)中的最佳掺量为9%。分别采用高粘改性沥青A、高粘改性沥青B对PAC-13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出PAC-13(A)的最佳油石比为4.9%,PAC-13(B)的最佳油石比为4.8%;对二者进行水稳定性能检验和高温稳定性能检验,结果表明PAC-13(B)的性能更好。对PAC-13(A)、PAC-13(B)、AC-13C进行原材料成本计算,发现PAC-13(A)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38倍,PAC-13(B)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21倍。对不掺加纤维、掺加聚酯纤维、掺加玄武岩纤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研究。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高温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四点弯曲疲劳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均能有效提高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透水试验,发现: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会降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透水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进行计算,发现:掺加聚酯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3倍,掺加玄武岩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9倍。对PAC-13进行了生产配合比设计,铺筑了一条300m长的PAC-13试验段,提出了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并对试验段进行了性能检验,发现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以及渗水性能。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6](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孙天旺[7](2020)在《纤维复掺对SMA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随之重载、超载等大小型车辆明显增多,路面的行车荷载量不断增多,又因为一些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了沥青路面病害的过早发生,如何提高和改善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并减少投资建设成本,将是广大道路工作者的研究重心。SMA沥青路面优异的工作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中,经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纤维在提升混合料路用性能方面侧重点各有差异,且纤维的价格差异较大,这对道路建设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纤维复掺的方式应用于SMA沥青路面中,利用两种纤维各自的性能特点,并兼顾经济性原则,对纤维复掺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1)对选取的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木质素纤维进行物理化学性能试验对比,并分析三种纤维的微观形貌,将两种不同的纤维以不同的掺配比添加到沥青中,通过软化点、锥入度、纤维与沥青的粘附性试验,并分析纤维在沥青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性能最优,木质素纤维微观界面最粗糙;添加纤维可以提升沥青的软化点和抗剪强度,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掺配比为2:1时对提高沥青的软化点和抗剪强度最大,木质素纤维对沥青吸附能力最好;两种纤维复掺构成立体网状纤维网,对沥青起到增粘的效果。(2)选取SMA-13级配,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玄武岩纤维为基础,分别与聚酯纤维和木质素纤维复掺,并且以复掺比为3:0、2:1、1:1、1:2、0:3的掺配方式掺入沥青混合料中确定最佳油石比,并对油石比进行合理性检测,然后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对比分析两种纤维复掺类型以及不同纤维掺配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肯塔堡飞散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都满足规范要求;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复掺时提升混合料高温性能效果明显,两种纤维掺配比为2:1时效果最佳,玄武岩纤维与木质纤维掺配比为1:1时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效果突出,单掺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最好;对比两种纤维复掺类型,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复掺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玄武岩纤维与木质素纤维复掺。(3)通过对小梁试件断口处宏微观形貌分析,观察断口处孔洞数量、孔径大小、集料断裂以及裂纹走向和纤维在混合料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孔洞细小均匀,对比得出玄武岩纤维分散性最好,掺玄武岩纤维及复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裂纹基本呈直线状,表明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优异;纤维及复掺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形成无规则纤维网,在混合料中起到加筋阻裂作用,有效解释了沥青混合料的宏观性能。(4)利用功效系数法对不同的纤维掺配比进行路用性能的评价,然后考虑价格因素,综合评定复掺纤维沥青混合料经济性。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复掺不仅增强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而且经济性良好,同时也得出复掺纤维相比于单掺纤维在改善混合料的整体性能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掺配比为2:1时适用于高温多雨地区,单掺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

李仪[8](2020)在《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业迅速发展,公路隧道工程也越来越多。沥青路面具有高舒适性、低噪音、易养护等优点,在隧道路面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沥青路面在隧道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施工期间的强热浓烟和运营期间的火灾隐患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考虑环保节能等多方面要求,本文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性能且降温效果好的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首先,对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所用的三种温拌沥青及其阻燃沥青进行了三大指标、135℃布氏粘度、极限氧指数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马歇尔法和旋转压实法确定三种温拌剂、两种纤维及其三种掺量的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拌合温度;接着,对各类型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车辙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及半圆弯曲疲劳试验;最后通过灰色理论分析法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确定最佳温拌剂、最佳纤维及其最佳掺量。研究结果如下:(1)温拌剂1102、M1对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及粘度影响较小,且能改善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和阻燃性能;温拌剂Sasobit可以提升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沥青的低温性能、粘度和阻燃性能,但是对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影响不大;(2)马歇尔方法不适用于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设计,而使用旋转压实方法取得效果。三种温拌剂中,M1的降温效果最好,纤维掺量越低,降温效果越好;(3)温拌剂Sasobit可以大幅提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对水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是削弱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温拌剂M1和1102的加入改善了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但是对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和低温性能影响不大;(4)木质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能优于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当纤维量降低时,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也随之下降;(5)当温拌剂为M1、纤维为木质纤维、纤维掺量为0.15%时,降温幅度可达31℃,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节省成本、良好的施工性、绿色环保等优点。

蒋雷鸣[9](2020)在《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行车噪音小、稳定性高等优点在道路工程中被大力推广。近年来,我国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沥青路面在服役期间的压力不断增大,引发了各种使用问题,因此对于研究高质量的道路变得至关重要。向沥青混合料中掺入纤维是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类型纤维对改善沥青路面性能的侧重点各异,本文选择在目前路用性能表现较好的水镁石纤维和海泡石纤维,采用混合掺入的方式,探究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用性能,为选择合理的纤维掺入方案拓宽思路和研究高质量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纤维和集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通过筛分结果确定AC-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采用制作的马歇尔试件通过试验确定单掺纤维时的最佳掺入量和最佳油石比。取混合掺入时的纤维总量为0.3%,水镁石纤维和海泡石纤维的掺入量分别按照质量比为1:4、2:3、3:2、4:1的比例进行设计,确定不同比例纤维混合掺入时对应的最佳油石比。(2)为确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掺入纤维后的提升效果,依次采用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以及浸水条件下的马歇尔试验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性能进行探索。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掺加纤维相比较,纤维的加入对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均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混掺纤维后的表现更胜一筹。对高温、低温、水稳条件下的提升平均值分别达到了3.20%、4.12%、0.6%。(3)针对不同的路面使用环境,对不掺纤维、单掺纤维以及混掺纤维时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赋予等权重和不等权重分别利用功效系数法分析,再结合材料价格确定各种情况下的总功效系数,得出性价比最高时对应的纤维掺入方案。由分析可知:对普通和多雨地区,水镁石与海泡石纤维以1:4的比例混合掺入时性价比最高;对高温和低温地区,两种纤维以2:3的比例掺入到沥青混合料时性价比最好。

王东敏[10](2020)在《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交通荷载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原有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极大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及服务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加铺排水沥青路面层可以恢复其路面性能,改善雨天行驶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广西省科技厅《新型生态排水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通过室内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模拟,从力学性能角度出发,量化分析动载作用下水泥路面加铺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行为,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首先,基于南宁市近30年气候资料和交通调查数据以及旧水泥路面状况,分析广西南宁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特征及交通特征,为混合料设计及有限元模拟提供交通量、结构、材料等参数。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基于粗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方法进行目标空隙率为18%、23%、25%的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最终确定油石比:5.3%、4.8%、4.7%,高粘剂HVA掺量为沥青掺量的8%,聚酯纤维掺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0.1%。通过体积法计算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质量,采用旋转压实(SGC)方式成型PAC13(1)、PAC13(2)、PAC13(3)三种级配的150mm×170mm试件,记录不同级配压实曲线,结果表明粗骨料达到嵌挤设计空隙率PAC-13(1)需要旋转220次,PAC-13(2)需254次,PAC-13(3)需180次。对PAC13(1)级配通过控制旋转压实次数形成不同压实功的4个试件。随后,对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钻取100×150mm的芯样,对比试件和钻芯后的空隙率,提出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均匀系数K,进行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经SGC成型试件钻芯空隙率比成型空隙率低2%~4%,外壳的空隙率比成型试件的空隙率高1%~3%,粗骨料越多,空隙更容易不均匀。然后,通过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仪(AMPT),采用半正弦波对排水沥青混合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进行动态模量试验。分析温度、频率和级配空隙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的减小、加载频率增大、空隙率减小而增大。根据时-温等效原理(WLF),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动态模量进行Sigmoidal模型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三种空隙率PAC的动态模量主曲线模型和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计算公式,为有限元模拟提供材料参数。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纵、横贯穿裂缝下水泥路面加铺多孔排水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材料参数采用室内动态模量试验值。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dload子程序模拟行车移动荷载,定义荷载大小、周期、速度等参数。研究不同速度、不同结构组合下,路面结构沥青层竖向应力、路面竖向位移、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层底剪应力随时程的变化,结果显示荷载移动与结构受力没有呈现明显单调性,沥青各层竖向压应力值在0~0.2Mpa。计算三种厚度组合在不同速度水平下排水路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量在0.79~2.69mm,满足规范要。通过反算,提出工程适用的不同交通量情况下结构优化措施,为水泥路面加铺排水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二、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纤维处理技术的研究
        1.2.2 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应用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玉米秸秆纤维制备
        2.1.1 原材料与制备用品
        2.1.2 制备工艺设计与优化
    2.2 性能表征与技术指标
        2.2.1 物理性能
        2.2.2 技术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秸秆纤维的沥青吸附机制
    3.1 物理吸附试验及其规律
        3.1.1 物理吸附试验
        3.1.2 吸附模型与规律
    3.2 沥青吸附的分子模拟与分析
        3.2.1 分子模型构建
        3.2.2 吸附数值模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4.1 纤维沥青的制备
    4.2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性能试验分析
        4.2.1 基本性质
        4.2.2 高温性能分析
        4.2.3 低温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玉米秸秆纤维对SMA路用性能的调控技术研究
    5.1 调控技术方案
        5.1.1 吸附型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设计方案
        5.1.2 吸附+增强型混合纤维SMA混合料设计方案
    5.2 吸附型玉米秸秆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2.1 配合比设计
        5.2.2 高温性能研究
        5.2.3 低温性能研究
        5.2.4 水稳定性研究
        5.2.5 疲劳性能研究
        5.2.6 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5.2.7 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综合分析
    5.3 吸附+增强型混合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3.1 配合比设计
        5.3.2 高温性能研究
        5.3.3 低温性能研究
        5.3.4 水稳定性研究
        5.3.5 疲劳性能研究
        5.3.6 玉米秸秆纤维/玄武岩纤维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综合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与掺量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足尺加速加载试验验证
    6.1 室内足尺试验方案
    6.2 混合纤维SMA-13生产配合比设计
        6.2.1 原材料性能
        6.2.2 生产配合比确定
        6.2.3 生产配合比验证
    6.3 关键工艺参数与质量控制
    6.4 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6.4.1 路面加速加载设备参数
        6.4.2 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6.4.3 车辙变化规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竹原纤维特性研究
    2.1 结构特性
        2.1.1 化学组分分析
        2.1.2 微观形貌分析
        2.1.3 结晶度分析
    2.2 物理力学性能
        2.2.1 力学性能
        2.2.2 热稳定性
    2.3 吸湿性
    2.4 吸油性
    2.5 本章小结
3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3.1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的制备
        3.1.1 原材料基本性能
        3.1.2 制备工艺
    3.2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测力延度
    3.3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抗剪切性能
    3.4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高温流变性
    3.5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低温流变性
    3.6 竹原纤维沥青胶浆抗老化性预测
    3.7 竹原纤维在沥青中的分散均匀性评定
    3.8 本章小结
4 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4.1 竹原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分散均匀性评定
    4.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不掺纤维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响应曲面法确定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最优配合比
        4.2.3 响应指标模型统计分析
        4.2.4 成型Marshall试件法预测验证
    4.3 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3.1 高温稳定性
        4.3.2 低温抗裂性
        4.3.3 水稳定性
    4.4 适用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竹原纤维技术要求
    4.5 本章小结
5 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
    5.1 试验路概述
    5.2 AC-13 竹原纤维沥青路面铺筑
        5.2.1 原材料
        5.2.2 AC-13 型竹原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3 竹原纤维沥青路面上面层施工
        5.2.4 现场质量检测
    5.3 经济效益分析
        5.3.1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系数分析
        5.3.2 成本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六个响应值在三个影响因素下的结果分布图
附录 Ⅱ 各响应指标的响应曲面模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沥青路面的特点
        1.1.2 多孔沥青路面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1.2.2 多孔沥青路面中沥青结合料的应用现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和耐久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
        2.1.1 基质沥青的选择
        2.1.2 热塑性弹性体与性质
        2.1.3 增黏剂的选择与机理
        2.1.4 增塑剂的选择与机理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性能要求
    2.3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
        2.3.1 方案设计
        2.3.2 制备工艺
    2.4 高黏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质
        2.4.1 弹性体的确定
        2.4.2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2.5 多目标正交极差因素分析
    2.6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7 流变性能及老化机理
        2.7.1 高温流变性及老化作用的影响
        2.7.2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高黏改性沥青-集料的纳观与宏观黏附性
    3.1 微观与宏观黏附试验设计
        3.1.1 基于AFM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1.2 基于Posi Test AT-A的宏观黏附性能测试
    3.2 基于AFM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能
        3.2.1 不同条件下的形貌特征与粗糙度
        3.2.2 纳观黏附力计算
        3.2.3 杨氏模量的计算
        3.2.4 黏附力与黏附功的转化
    3.3 基于Posi Test AT-A试验的宏观黏附性能
        3.3.1 方法改进后黏附破坏的判断
        3.3.2 老化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3 老化-浸水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4 老化-浸水-低温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与针片状对PA混合料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1 级配理论及骨架嵌挤混合料设计方法
        4.1.1 级配设计的基础理论
        4.1.2 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4.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4.2.1 粗集料级配设计
        4.2.2 细集料级配设计
        4.2.3 合成级配曲线
        4.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级配类型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3.1 级配类型的选择及性质
        4.3.2 不同级配类型的贯入强度试验
        4.3.3 不同级配类型的空隙分布特征
    4.4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4.1 离散元模拟针片状含量对体积特征的影响
        4.4.2 级配选择及混合料性质
        4.4.3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的影响
        4.4.4 针片状含量对空隙特征与接触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5.1 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温度稳定性评价方法
        5.1.2 耐久性评价方法
    5.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5.3.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处理
        5.3.2 老化-冻融循环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5.3.3 老化-冻融循环对磨耗损失的影响
        5.3.4 老化作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升技术及适用性
    6.1 改性沥青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1.1 改性沥青的选择
        6.1.2 改性沥青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1.3 改性沥青对耐久性的作用
    6.2 工程纤维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2.1 工程纤维的选择
        6.2.2 工程纤维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2.3 工程纤维对耐久性的作用
    6.3 工程填料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3.1 工程填料的选择
        6.3.2 工程填料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3.3 工程填料对耐久性的作用
    6.4 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排水沥青路面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高黏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2.3 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试验
        1.4.2 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和分析
        1.4.3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设计与试验
        1.4.4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试验段工程应用及评价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研究
    2.1 高黏改性沥青试验原材料
        2.1.1 SBS改性沥青
        2.1.2 高黏度添加剂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和性能试验
        2.2.1 制备
        2.2.2 基本性能试验
        2.2.3 流变性能研究
        2.2.4 微观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纤维的研究
    3.1 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
    3.2 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
        3.2.1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
        3.2.2 玉米秸秆纤维制取
    3.3 秸秆纤维的微观机理
        3.3.1 试验原理及流程
        3.3.2 试验结果
    3.4 纤维的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分析与设计
    4.1 原材料技术要求
        4.1.1 高黏改性沥青
        4.1.2 粗集料
        4.1.3 细集料
        4.1.4 矿粉
        4.1.5 矿料筛分试验结果
        4.1.6 玉米秸秆纤维
    4.2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设计
        4.2.1 目标空隙率的选择
        4.2.2 矿料级配的设计
        4.2.3 最佳油石比确定
    4.3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路用性能检验
        4.3.1 高温稳定性试验
        4.3.2 水稳定性试验
        4.3.3 抗滑性能验证与对比
        4.3.4 透水性能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应用及评价
    5.1 工程应用
        5.1.1 工程具体情况
        5.1.2 原路面处理
        5.1.3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5.1.4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试验段施工
    5.2 抗滑性能评价
        5.2.1 构造深度试验
        5.2.2 摩擦系数试验
        5.2.3 横向力检测
    5.3 技术经济性分析
        5.3.1 技术特点
        5.3.2 经济效益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沥青路面的发展
        1.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用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1 对已投入使用的透水性沥青路面工程的调查研究
    2.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纤维稳定剂
        2.2.5 沥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1 关于江西地区的降雨强度的调查分析
    3.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3.2.1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的关系研究
        3.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研究
    3.3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试验
    4.2 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4.2.1 制备方法
        4.2.2 高粘改性沥青的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4.3 目标级配设计
        4.3.1 初选级配设计
        4.3.2 估算初选级配的沥青用量
        4.3.3 目标级配的确定
    4.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5 最佳油石比的检验
        4.5.1 PAC-13水稳定性能检验
        4.5.2 PAC-13高温稳定性能检验
        4.5.3 PAC-13析漏试验
        4.5.4 PAC-13最佳油石比检验结果分析
    4.6 经济成本分析
    4.7 综合比选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1 配合比设计
    5.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2.1 PAC-13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5.2.2 PAC-13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5.2.3 PAC-13的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5.2.4 PAC-13的抗疲劳性能研究
        5.2.5 PAC-13的透水性能研究
    5.3 经济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1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
        6.1.1 原材料试验
        6.1.2 生产配合比设计
    6.2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2.1 施工工艺
        6.2.2 性能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7)纤维复掺对SMA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沥青性能研究现状
        1.2.2 纤维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纤维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纤维及纤维沥青性能研究
    2.1 纤维性能试验与分析
        2.1.1 纤维物理性能指标
        2.1.2 纤维性能试验
        2.1.3 纤维细观性能试验
    2.2 复掺纤维沥青性能试验与分析
        2.2.1 复掺纤维沥青制备
        2.2.2 复掺纤维沥青软化点试验
        2.2.3 复掺纤维沥青锥入度试验
        2.2.4 复掺纤维与沥青吸持性试验
        2.2.5 复掺纤维沥青细观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3.1 原材料性能检测
        3.1.1 沥青
        3.1.2 集料
    3.2 确定级配
        3.2.1 筛分结果
        3.2.2 玄武岩纤维SMA-13 级配设计
    3.3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3.3.1 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
        3.3.2 单掺纤维SMA-1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3 复掺纤维SMA-1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4 SMA-13 纤维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合理性检验
    3.4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3.4.1 高温稳定性能试验分析
        3.4.2 低温抗裂性能试验分析
        3.4.3 水稳定性能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断裂处宏微观分析
    4.1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微观分析方法与试件制作
        4.1.1 微观分析的方法
        4.1.2 试样的制作
    4.2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断面宏观形貌分析
        4.2.1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孔洞形貌分析
        4.2.2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裂纹形貌分析
    4.3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断面破坏微观形貌分析
        4.3.1 单掺纤维SMA-13 沥青混合料断面图分析
        4.3.2 复掺纤维SMA-13 沥青混合料断面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经济适用性优选分析
    5.1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5.1.1 功效系数法
        5.1.2 路用性能系数比较
    5.2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经济性分析
    5.3 纤维复掺SMA-13 沥青混合料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沥青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沥青阻燃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SMA-13 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集料
        2.1.2 .SBS改性沥青
        2.1.3 .纤维
        2.1.4 .温拌剂
        2.1.5 .阻燃剂
    2.2 .SMA-13 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
        2.2.1 .确定矿料级配
        2.2.2 .最佳沥青用量选择
        2.2.3 .最佳沥青试验结果验证
    2.3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阻燃沥青及原沥青性能分析
    3.1 .温拌沥青的制备
        3.1.1.11 02、M1 温拌沥青制备
        3.1.2 .Sa温拌沥青的制备
    3.2 .温拌沥青及原沥青老化前后性能试验
        3.2.1 .质量损失
        3.2.2 .老化前后的沥青针入度
        3.2.3 .老化前后的沥青软化点
        3.2.4 .老化前后的沥青延度
        3.2.5 .老化前后的沥青粘度
    3.3 .温拌沥青及原沥青阻燃性能试验
        3.3.1 .温拌阻燃沥青的制备方法
        3.3.2 .极限氧指数法
        3.3.3 .极限氧指数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设计
    4.1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4.2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验
        4.2.1 .旋转压实最佳沥青含量试验
        4.2.2 .旋转压实两种纤维最佳压实温度的确定
        4.2.3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5.1.1 .车辙试验方法
        5.1.2 .车辙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5.2.1 .浸水马歇尔试验方法
        5.2.2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
        5.2.4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
        5.3.1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方法
        5.3.2 .低温弯曲小梁试验结果
    5.4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
        5.4.1 .半圆弯曲试验准备
        5.4.2 .半圆弯曲静载试验结果
        5.4.3 .半圆弯曲疲劳试验
        5.4.4 .半圆弯曲疲劳试验结果
    5.5 .灰色关联分析
        5.5.1 .灰色关联的理论及方法
        5.5.2 .灰色关联的理论及方法
    5.6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5.6.1 .经济效益分析
        5.6.2 .环境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本人简介

(9)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性能检测
    2.1 纤维性能检测
    2.2 沥青性能检测
    2.3 集料性能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研究
    3.1 AC-13 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
    3.2 最佳纤维掺入量研究
    3.3 最佳油石比研究
    3.4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4.2 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4.3 水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效益分析
    5.1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系数
    5.2 成本效益分析
    5.3 成本效益推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
        1.2.2 沥青混合料模量研究
        1.2.3 有限元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绕城高速排水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南宁绕城高速特征
        2.1.1 降雨特征
        2.1.2 气温特征
        2.1.3 交通特征
        2.1.4 原路面状况
    2.2 原材料试验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高粘改性沥青
        2.2.5 聚酯纤维
    2.3 排水路面级配设计
        2.3.1 空隙率计算方法
        2.3.2 基于CAVF法级配设计
    2.4 路用性能验证
        2.4.1 高温稳定性
        2.4.2 低温稳定性
        2.4.3 水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压实均匀性分析
    3.1 旋转压实试验机理
    3.2 旋转压实试验
        3.2.1 混合料拌和
        3.2.2 旋转压实
    3.3 压实特征分析
        3.3.1 级配
        3.3.2 压实功压实特性分析
    3.4 SGC钻芯试件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1 级配对均匀性影响
        3.4.2 压实功对均匀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排水路面动态模量分析
    4.1 动态模量参数
        4.1.1 频率与行车速度
        4.1.2 加载波形
    4.2 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动态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温度影响
        4.3.2 频率影响
        4.3.3 级配空隙率影响
    4.4 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主曲线构建与分析
        4.4.1 WLF时-温等效主曲线
        4.4.2 Sigmoidal主曲线拟合
        4.4.3 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荷载加铺排水路面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5.1 动荷载作用下排水路面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加铺层结构模型
        5.1.2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5.1.3 结构材料参数
        5.1.4 动态荷载施加
        5.1.5 网格划分
    5.2 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时程分布及分析
        5.2.1 沥青层顶面竖向应力时程分布
        5.2.2 路表竖向位移时程分布
        5.2.3 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时程分布
        5.2.4 沥青层底剪切应力时程分布
    5.3 结构参数对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5.3.1 结构组合厚度
        5.3.2 荷载移动速度
    5.4 动载下不同结构永久变形
        5.4.1 南宁绕城高速结构验算
        5.4.2 交通等级永久变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秸秆纤维沥青吸附机制及其SMA路用性能研究[D]. 陈梓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竹原纤维沥青胶浆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唐国茜.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正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4]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D]. 梁若翔. 广西大学, 2021(12)
  • [5]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陶志鹏.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6]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7]纤维复掺对SMA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 孙天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D]. 李仪.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9]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蒋雷鸣.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10]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D]. 王东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聚酯纤维在热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