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Bollesog电站改造项目

法国Bollesog电站改造项目

一、法国博尔莱索格电站改造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河[1](2020)在《天空之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7年,和伟大的革命者切·格瓦拉一起遇难的还有一个中国人,他叫奇诺。奇诺是如何出现在南美的?又和切·格瓦拉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将相隔数百年的华人拓耕南美的历史与现状连接在一起,在浩瀚的历史中寻找沉默的真相。1从拉巴斯入境飞机降落在高原城市拉巴斯机场。这里海拔四千多米,是玻利维亚的行政首都,地势比西藏拉萨还高。机场不大,旅客也不是很多。李等在过海关的队伍里,脑子里老是有一个幻象,觉得今天是1966年11月3号,切·格瓦拉就排在他的前面。格瓦拉持着一份伪造的护照,化装成了一个秃头戴眼镜的人,正在通过海关警察的盘问。

陈河[2](2020)在《天空之镜》文中指出1从拉巴斯入境飞机降落在高原城市拉巴斯机场。这里海拔四千多米,是玻利维亚的行政首都,地势比西藏拉萨还高。机场不大,旅客也不是很多。李等在过海关的队伍里,脑子里老是有一个幻象,觉得今天是1966年11月3号,切·格瓦拉就排在他的前面。格瓦拉持着一份伪造的护照,化装成了一个秃头戴眼镜的人,正在通过海关警察的盘问。这一个幻觉让李无端紧张得手心冒汗。

高晶晶[3](2018)在《《构建全面的可视化平台评估破碎化景观结构的恢复情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的加速扩张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许多景观结构遭到破坏,原生的生态系统也随之遭到了损坏。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将这样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的英语文献译介到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景观生态学英语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该领域的中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够积累相关学科专业文献翻译的方法和经验。本报告选取了景观生态学领域的论文作为翻译材料。文章介绍了世界各地景观结构的破碎化程度及各地的修复案例,之后通过地理遥感技术的应用搭建可视化平台对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理论,对景观生态学英语文献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报告分别从词汇、句法和图表层面总结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主要涉及直译法、省译法、增译法等。通过对景观生态英语文献的翻译,不仅增加了译者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

逯红梅[4](2017)在《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国铁路修建始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下半期俄国铁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俄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建立承租体系、成立铁路建设基金、发行国内债券、政府参股大型铁路公司等措施,直接或间接支持私有铁路企业,致使俄国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掀起两次铁路修建热潮。此外,俄国政府通过加强对私有铁路企业的监管力度、统一运价、收购亏损私有铁路企业,出资在边远地区修建重要战略和经济铁路、加强国有铁路管理等措施,强化国家铁路领导权。20世纪初俄国铁路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铁路长度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俄国铁路发展进程中资金、技术、人员都至关重要,外资在俄国铁路修建中作用巨大。铁路修建,促进商品流通、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俄国工业,尤其是冶金业、运输机器制造业、燃料工业崛起可谓居功甚伟。

戴长征[5](2014)在《《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981-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用量化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日报》2010年改版前后在国家形象建构上的特点做了比较。在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该报从1981年到2009年间分四个阶段(依改版时间划分的1981-1994阶段,1995-2003阶段,2004-2006阶段和2007-2009阶段)的国内报道与言论的研究中,本文发现虽然该报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改版,其报道国内新闻时以正面为主的特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通过对国内报道与言论的话语分析,本文也总结出该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具体方面所建构的正面国家形象。对2010年改版后《中国日报》国内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该报在报道区域、主题和属性三方面都延续了改版前的趋势。对三个新闻事件的案例分析还反映出,《中国日报》国内报道建构正面国家形象的特点仍然得到保持,而且从比较的视角来看,该报在中外形象的建构上存在差异。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对《中国日报》33年来建构正面国家形象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党性原则以及中国对外传播的政治观念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报国家形象建构的特点。但是,在整体上正面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该报国内报道中的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也经历了明显变化,正面报道比例逐渐降低而负面报道比例逐渐增高。对此本文从中国社会在信息开放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了解释,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后由全面进步而产生的国家自信的反映。另外,本文还从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对外传播观念中的内在要求以及不同背景的学者在形象建构原因上的不同结论等角度分析认为,传播观念中“政治性与专业性”以及受众观念中“培养与满足”这两种张力的存在也是正、负面报道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整体上来看,《中国日报》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趋势,即更加强调传播观念中的专业性要求和受众观念中满足受众需要的要求。本文还从提高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日报》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的报道不平衡问题以及报道技巧问题,其中报道不平衡问题包括国内报道自身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国外报道的不平衡,而报道技巧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报道模式固定,宣传意味浓,报道趣味性差等。本文结合具体的报道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善建议:1.加强中性报道,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平衡报道;2.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改变政策和会议报道的宣传面貌;4.加强报道的针对性。本文最后指出,虽然国家综合实力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产生着根本影响,但新的媒介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体与组织间跨国交往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张鹏[6](2013)在《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而学科特点造成的中国内外政治结合型研究不足,以及中国内外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化需要,都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地方参与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量外事档案、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的存在以及相关论着的涌现,使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这项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地方参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中国央地、内外、地地三组关系的变化。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的研究。对于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而言,已有的多层治理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都有提倡竞争性合作的问题,潜在的政治社会学解释则无法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进路,而且现有理论多基于对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考察与辨析。在批判上述三种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将地方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行为体”,提出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这一解释,是在继续和坚持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前提下,以中央对地方的对外事务授权有限为原则,将地方提升到作为对外关系的一类“有限”参与主体,并以对外关系发展中央地、内外、地地的合作最大化为目标,在“整体”考量的基础上,注重国家的国内-国际综合治理观形成。其次,是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中西在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方面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代表联邦制国家的德国进行比较,提出政治关系与法律关系这两种央地关系传统,和央地协力与央地竞合这两类有限参与适用,从而厘清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之组织特点、历史流变和运行逻辑。最后,在案例研究部分,使有限参与的解释贯穿于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国际化、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以及地方发展与国际组织在华活动等研究。并通过上述四个案例,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个大的观察视角,既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形式与现状,又进一步验证绪论部分提出的,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存在央地协力的政策倾向;中国在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国内国际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地方多样性蕴含着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可能的地地合作三个研究假设。

周宏刚[7](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刘莎莎[8](2012)在《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情况和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为了成为该地区的重要角色,逐渐增加了在该地区的经济作用和参与。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定位开启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和发展援助。本文分析了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主要援助项目,这些项目也被视为中国发展援助政策的一部分。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政策,而学者们对援助政策的关注和研究非常少,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亮点。中国的援助政策开始于2006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提供给中亚国家用于发展经济的低息贷款。塔吉克斯坦获得的贷款占总贷款的2/3。我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援助塔吉克斯坦?本文研究了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以及其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政策,塔吉克斯坦对该政策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的社会看法。本文阐述了中国发展援助政策的一些特点。首先,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与西方国家的传统援助政策不同。其次,中国不是通过其他国际援助组织来提供援助的。第三,中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援助使得中国的低息贷款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核心外交原则使其援助对包括中亚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最后,中国的援助政策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塔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这些领域对于中塔双方都非常重要。中国对于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更大的经济利益诉求,例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但是中国对于其它两个自然资源匮乏的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援助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这两个国家的稳定。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而中亚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及中亚的经济存在导致对中国的担心越来越多。根据本文的研究,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形象更多是中性的,而非负面的。根据笔者的访谈,政治家和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政策并不担心,而是希望继续促进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一些对中国持批评立场的观点相反,他们不认为塔吉克斯坦将陷入“债务坑”。

周小松[9](2010)在《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这两种施工方法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对比分析,确定了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并通过造价计算确定了一圆形水工无压隧洞的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并收集整理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1)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在隧道施工方法上,TBM法和钻爆法都是隧道施工的成熟工法。钻爆法较TBM法工序多,施工组织复杂,工期较长,超欠挖量大、安全性差,但地质适应能力较好。TBM法与钻爆法比较的优势在于工序简单、施工速度快、安全性好。从技术上比较,TBM法适用于工期要求紧、且以硬质岩为主的圆形长隧道,而钻爆法则适用于短隧道、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且不适合TBM法快速施工的工程。(2)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成洞洞径4m,埋深100~500m,坡度1/800,Ⅱ类及以上围岩占40%、Ⅲ类围岩占30%、Ⅳ类占20%、Ⅴ类围岩占10%的圆形水工无压隧洞,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下,敞开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上,双护盾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9km以上。(3)通过收集整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认为:现行TBM法施工技术能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溶洞、涌水等特殊地质条件经提前处理后,或辅以钻爆法开挖通过不良洞段后,再采用TBM法进行掘进;在特长隧道中,采用TBM法快速施工,较钻爆法以长洞短打的方式经济性好,节约成本约在5%~20%;在硬岩隧道中,双护盾TBM比敞开式TBM造价高出约20%以上,敞开式TBM法的经济性更突出;国产TBM发展停滞和国内施工单位的TBM施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是当前我国隧道难以推广采用TBM法开挖的主要原因;TBM法与钻爆法的造价差异会随着TBM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将逐渐缩小,TBM法将在中长隧道的建设中逐渐取代钻爆法而成为主流的施工方法。

文建华[10](2009)在《隧道结构稳定性及其流固耦合损伤研究》文中指出地下工程从开始发展,就伴随着安全稳定性研究,赋予复杂地质环境中的隧道工程,在各种条件变化等干扰因素影响下,隧道围岩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变化中,使隧道开挖、运营与失稳密切相联,各种危害隧道安全的灾害时有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在隧道围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渗流场和应力场是隧道围岩体物理地质力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场之间存在高度非线性的复杂耦合作用。近年来,对岩体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限于分析宏观裂隙中应力应变状态,涉及岩体损伤破裂过程中新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过程中渗透率的演化及其与应力的耦合作用模型较少;对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及其力学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此,本文开展了考虑损伤效应的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研究,以加深对岩体围岩变形机理、破坏情况和强度特征的认识,为隧道选线布置、开挖及结构支护设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增强隧道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的应对能力,对保证工程安全和节省投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隧道开挖产生原岩应力的变化,对隧道结构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相关统计及试验资料,分析了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承担的荷载分布规律,隧道围岩是造成荷载的主要来源,又主要承担一定的荷载,具有一定自承稳定性能力,提出从耦合角度剖析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性。(2)通过对隧道围岩渗流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自适应渗流模型,模型根据渗流介质的渗透特性自动选择相应渗流规律描述相应介质内的流体渗流,可以方便地描述因渗流速度改变或因压力梯度改变而引起的流态变化;结合岩石渗透率理论模型,考察了温度、压力等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对岩石孔隙率、渗透率等物理特性的影响。(3)采用统计理论研究岩石损伤变形破裂过程。针对岩石屈服或破坏后仍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特点,对损伤进行修正,建立了更能够反映实际的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本构方程。损伤修正系数cn、统计分布参数共同影响岩石损伤的等效弹性模量变化和本构方程曲线的形态,反应了岩体内部裂纹的萌生、发展、贯通过程及裂纹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力学效应。模型参数采用数学拟合联合复合遗传算法求解,所得方程曲线更接近实测曲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应用连续性方程、线动量平衡方程、岩石损伤等效弹性模量方程及相应的物性方程,在合理的基本假设基础上,对饱和状态下渗流场和应力场控制方程分别进行了推导,建立了考虑损伤效应的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在耦合方程组推导过程中,针对岩体损伤效应,考虑了岩体渗流状态的变化及岩石孔隙率、渗透率变化。(5)结合隧道围岩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研究了考虑损伤效应的渗流应力耦合模型有限差分求解方法,对求解过程进行了程序设计,以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为平台,进行了软件二次开发,程序计算过程简洁、便于实现。(6)针对考虑损伤效应的渗固耦合模型初始地质参数确定问题提出了模式搜索分层运算方法(HPS),算法在分层优化方法中引入模式搜索,实施模式分层运算,改变求解机制,提高解的精度和稳定性,以清江水布垭工程地下洞室初始地质参数确定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7)基于建立的耦合模型,应用所开发的程序对四川跷碛水电站洞室位移变形监测工程实例实施数值模拟计算,进行程序检测验证,并把开发的程序应用于武汉伏虎山地段地铁隧道实际工程研究中,辅助隧道设计和施工。

二、法国博尔莱索格电站改造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博尔莱索格电站改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天空之镜(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拉巴斯入境
2 前往圣克鲁斯
3 伊格拉村电报房
4 走下切洛山谷,最主要的现场
5 巴耶格兰德警察局
6 在老杨的工地
7 天空之镜,去乌尤尼探访老杨
8 胡安之书之一
9 胡安之书之二
1 0 胡安之书之三
1 1 李在游击队活动区域的复盘
1 2 玛利亚苏醒

(2)天空之镜(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拉巴斯入境
2 前往圣克鲁斯
3 伊格拉村电报房
4 走下切洛山谷,最主要的现场
5 巴耶格兰德警察局
6 在老杨的工地
7 天空之镜,去乌尤尼探访老杨
8 胡安之书之一
9 胡安之书之二
1 0 胡安之书之三
1 1 李在游击队活动区域的复盘
1 2 玛利亚苏醒

(3)《构建全面的可视化平台评估破碎化景观结构的恢复情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源文本介绍
    2.1 源文本内容介绍
    2.2 学科背景介绍
第三章 指导理论
    3.1 目的论定义
    3.2 目的论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翻译过程描述
    4.1 译前准备
        4.1.1 查询专业术语
        4.1.2 阅读平行文本
    4.2 译中操作
        4.2.1 理解源文本
        4.2.2 译文表达
    4.3 译后校审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词汇层面
        5.1.1 缩略词
        5.1.2 专业术语
        5.1.3 熟词僻义
    5.2 句法层面
        5.2.1 长难句
        5.2.2 被动句
    5.3 图表翻译
第六章 结语
    6.1 翻译方法总结
    6.2 未来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节选)
附录二:译文
附录三:术语表
致谢

(4)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1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研究方法
        3 创新和不足
第1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五个阶段
    1.1 俄国铁路修建的滥觞
        1.1.1 铁路修建前俄国经济和交通状况
        1.1.2.俄国铁路萌芽
    1.2 俄国铁路修建开端
    1.3 俄国铁路修建第一次热潮(19 世纪60年代中期—70 年代中期)
        1.3.1 19 世纪50年代—60 年代中期铁路修建
        1.3.2 第一次铁路修建热潮
    1.4 俄国铁路修建第二次热潮(19 世纪90年代)
    1.5 20 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俄国铁路修建小热潮
第2章 俄国铁路的修建模式
    2.1“承租体系”修建模式
        2.1.1 建设模式的争论
        2.1.2 承租体系及其发展演化
    2.2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
        2.2.1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的特征
        2.2.2 公私混合修建模式的规模
    2.3 官资铁路修建模式
第3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资金保障
    3.1 外资
        3.1.1 国债
        3.1.2 政府担保铁路公司债券
    3.2 铁路基金及国内债券
    3.3 几条重要铁路的资金来源
        3.3.1 彼得堡—莫斯科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3.3.2 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3.3.3 北方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第4章 俄国铁路修建的技术、物力及人力保障
    4.1 铁路修建的技术保障
        4.1.1 勘测与设计
        4.1.2 路基及路面工程
    4.2 铁路修建的设施保障
        4.2.1 轨道生产与供应
        4.2.2 机车生产与供应
        4.2.3 车厢生产与供应
        4.2.4 车站、机车库及修配厂
    4.3 铁路修建的人力保障
        4.3.1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
        4.3.2 铁路工人
        4.3.3 军人参与
第5章 俄国铁路网和重要铁路的修建
    5.1 俄国铁路网
    5.2 若干重要铁路的修建
        5.2.1 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铁路修建
        5.2.2 塔什干铁路修建
        5.2.3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
        5.2.4 北方铁路修建
        5.2.5 莫斯科—喀山铁路修建
第6章 俄国铁路运输的组织与管理
    6.1 铁路运输的组织
        6.1.1 列车运行表
        6.1.2 铁路信号、集中联锁和通讯
    6.2 铁路运输的管理
        6.2.1 对私有铁路企业的财政监督措施
        6.2.2 运价改革
        6.2.3 私有铁路国有化
        6.2.4 国有铁路的组织管理
第7章 铁路修建对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7.1 铁路对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7.1.1 铁路促进商品流通
        7.1.2 铁路促进人口流动
    7.2 铁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7.2.1 冶金工业崛起
        7.2.2 运输机器制造业勃兴
        7.2.3 燃料工业崛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981-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理论背景
        1. 议程设置理论
        2. 对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
    (二) 研究方法与设计
        1. 内容分析法
        2. 话语分析法
    (三) 研究的主要价值和创新点
    (四) 论文主要结构
一、 关键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 关键概念
        1. 国家形象
        2. 建构
    (二) 文献综述
        1. 国际传播研究
        2. 《中国日报》研究
        3. 国家形象及其建构研究
二、 1981-2009 年间《中国日报》的国家形象建构
    (一) 《中国日报》国内报道的内容分析
        1. 报道区域:突出重点地方,趋向平衡
        2. 报道主题:集中下的均衡与整体偏“软”
        3. 报道属性:从简单正面到理性正面
    (二) 《中国日报》建构的正面为主的国家形象
        1. 政治形象:与时俱进,追求和平
        2. 经济形象:从调整增长到可持续增长
        3. 社会形象:全面进步,积极向上
三、 2010 年以后《中国日报》的国家形象建构
    (一) 2010 年改版后《中国日报》国内版报道的内容分析
    (二) 《中国日报》十八大报道建构的正面国家形象
        1. 开放透明,目标坚定,积极进取的政治形象
        2. 稳中求进,可持续,自信的经济形象
        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兼顾公平的社会形象
    (三) 《中国日报》7.23 动车事故报道中理性正面的国家形象
    (四) 比较的视角:《中国日报》日本大地震报道中负面的日本形象
四、 《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的动因及方法分析
    (一) 为何建构正面为主的国家形象:党性原则与对外传播的政治观念要求
    (二) 报道属性为何在正面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发生变化:国家自信的反映与两种张力的作用
        1. 信息开放与国家自信增强
        2. 传播观念的张力:政治性与专业性
        3. 受众观念的张力:满足与培养
    (三) 如何建构正面为主的国家形象:报道选题与文本超结构
        1. 报道选题对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的明显影响
        2. 转折关系的新闻文本超结构对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的一定影响
五、 《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 《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 平衡报道的分寸把握问题
        2. 报道技巧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问题
    (二) 《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问题的对策分析
        1. 加强中性报道,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平衡报道
        2. 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 改变政策和会议报道的宣传面貌
        4. 根据受众特点,加强报道的针对性
结语
附录一:《中国日报》前三次改版版面变化一览
附录二:抽样表
附录三:《中国日报》内容分析编码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二节 定位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论证设想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 中国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
    第一节 多层治理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的一般解释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
    小结
第三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经验
    第一节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中的地方角色
    第二节 西方联邦制国家的地方与对外关系: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中西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内而外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发展与特征(2001-2011)
    第二节 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
    第三节 周边外交及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国内资源整合的内容与方向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外而内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的国际组织能力
    第二节 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研究
    第三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沪项目调研
    第四节 由外而内的国际合作中地方发展的新契机
    小结
结论 把握对外关系“落地”的时代特征
图表及访谈手记目录
参考文献
    德文类
    英文类
    中文类
后记

(7)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基本统计
    2.1 样本分布
    2.2 报道篇幅
    2.3 稿件来源
    2.4 发稿地点
    2.5 消息来源
3 议题分析
    3.1 政治议题
    3.2 经济议题
    3.3 军事议题
    3.4 文化议题
    3.5 社会议题
    3.6 环境议题
    3.7 科技议题
    小结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国家利益
    5.2 市场压力
    5.3 政党政治
    5.4 西方文化
    5.5 职业理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样本摘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8)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的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理论意义
    1.4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4.1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关系
        1.4.2 中国援助政策特点及在塔吉克斯坦的援助领域
        1.4.3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消极以及积极角度
        1.4.4 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5.1 案例分析
        1.5.2 访谈分析
    1.6 研究设计和论文框架
第2章 中国援助政策的特征
    2.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和特殊性
    2.2 中国提供发展援助的方式和机构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援助塔吉克斯坦的主要领域与意义
    3.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援助项目的主要领域
        3.1.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交通领域的援助项目
        3.1.2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水电领域的援助项目
        3.1.3 2009 年中国提供的一系列新援助资金分析
    3.2 中国提供援助的原因分析
        3.2.1 安全利益
        3.2.2 “新丝绸之路”
        3.2.3 中国西部发展
        3.2.4 “走出去”战略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援助及塔吉克斯坦境内外带来的反应
    4.1 中亚其他国家学者对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影响力扩大的看法
    4.2 塔吉克斯坦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在本国扩大影响的看法
        4.2.1 塔吉克斯坦居民对中国的印象
        4.2.2 对在塔中国人的态度
        4.2.3 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中国人流动分类
        4.2.4 中国人在塔吉克斯坦的问题分析
        4.2.5 塔吉克斯坦政治家和学术家分析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影响力的扩大
        4.2.6 塔吉克斯坦经济需要中国外资的主要领域能提供互利
        4.2.7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1.2 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必要性
        1.3.2 研究内容
2 TBM法与钻爆法施工技术对比分析
    2.1 TBM法与钻爆法简介
        2.1.1 TBM法
        2.1.2 钻爆法
    2.2 临时工程对比
        2.2.1 钻爆法临时工程
        2.2.2 TBM法临时工程
    2.3 开挖施工对比
        2.3.1 TBM开挖
        2.3.2 钻爆法开挖
    2.4 支护对比
        2.4.1 支护理论
        2.4.2 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2.4.3 超前预报与超前支护
        2.4.4 初期支护
        2.4.5 永久支护
        2.4.6 不良地质条件处理
    2.5 出渣及进料运输对比
        2.5.1 主要运输方式
        2.5.2 TBM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2.5.3 钻爆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2.6 小结
3 TBM法与钻爆法经济对比分析
    3.1 隧道工程造价
        3.1.1 隧道工程造价编制
        3.1.2 人工费
        3.1.3 机械费
        3.1.4 材料费
        3.1.5 临时工程
        3.1.6 工程量
        3.1.7 工期
    3.2 经济性比较
        3.2.1 已有经济比较方法
        3.2.2 经济比较方法
    3.3 算例
        3.3.1 对比方案
        3.3.2 开敞式TBM法造价
        3.3.3 双护盾式TBM法造价
        3.3.4 钻爆法造价
        3.3.5 造价对比分析
    3.4 已建及在建工程
        3.4.1 水利工程
        3.4.2 铁路工程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附录

(10)隧道结构稳定性及其流固耦合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结构的稳定性
    2.1 引言
    2.2 隧道结构破坏表现形式
    2.3 隧道结构力学特征
        2.3.1 隧道围岩强度理论
        2.3.2 隧道结构应力变化路径
        2.3.3 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能
    2.4 隧道结构围岩支护体系
    2.5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2.5.1 隧道围岩自稳定性
        2.5.2 环境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围岩渗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自适应渗流模型研究
        3.2.1 线性Darcy渗流
        3.2.2 高速非Darcy渗流
        3.2.3 低速非Darcy渗流
        3.2.4 自适应渗流模型
    3.3 岩石渗透率理论模型
        3.3.1 Carman-Kozeny模型
        3.3.2 毛细管束模型
        3.3.3 外界环境对渗透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围岩统计损伤研究
    4.1 引言
    4.2 岩石损伤修正与统计损伤本构方程
        4.2.1 岩石损伤变量及修正
        4.2.2 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本构方程
        4.2.3 假三轴试验中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演化方程
    4.3 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本构方程参数求解
        4.3.1 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本构方程参数求解
        4.3.2 岩石统计损伤修正本构方程中参数相互影响研究
    4.4 实例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损伤的隧道围岩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考虑岩石损伤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
        5.2.1 基本假设
        5.2.2 物理方程
        5.2.3 考虑损伤效应的流固耦合控制方程组推导
    5.3 考虑损伤效应的渗流应力耦合定解基本条件
        5.3.1 边界条件
        5.3.2 初始条件
    5.4 考虑损伤效应的流固耦合有限差分法求解
        5.4.1 有限差分法求解
        5.4.2 有限差分法程序设计
    5.5 考虑损伤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特点
    5.6 考虑损伤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初始参数确定
        5.6.1 分层优化计算原理
        5.6.2 模式搜索分层运算理论
        5.6.3 模式搜索分层运算方法工程实例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研究
    6.1 硗碛水电站调压室隧道施工控制研究
        6.1.1 工程概况
        6.1.2 调压室隧道地质构造特征
        6.1.3 数值计算
        6.1.4 监测数据拟合对比分析
    6.2 武汉地铁二号线伏虎山隧道稳定性设计研究
        6.2.1 工程概况
        6.2.2 地质构造特征
        6.2.3 数值模拟计算
        6.2.4 研究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法国博尔莱索格电站改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空之镜[J]. 陈河.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0(11)
  • [2]天空之镜[J]. 陈河. 当代, 2020(05)
  • [3]《构建全面的可视化平台评估破碎化景观结构的恢复情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高晶晶.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2)
  • [4]1836-1917年俄国铁路修建及其影响[D]. 逯红梅. 吉林大学, 2017(09)
  • [5]《中国日报》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981-2013)[D]. 戴长征. 上海大学, 2014(07)
  • [6]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 张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7]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8]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D]. 刘莎莎. 清华大学, 2012(07)
  • [9]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D]. 周小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10]隧道结构稳定性及其流固耦合损伤研究[D]. 文建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法国Bollesog电站改造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