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运用体操器械进行田径教学训练

如何巧妙运用体操器械进行田径教学训练

一、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唐春雨[1](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申文艺[2](202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选取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个例进行调查,该校为德育示范学校,办学以来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校训,曾获“临汾市第十一届‘育人杯’先进集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等荣誉。本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调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借鉴,在理论上丰富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扩充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学科的完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育道德现状;第二部分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观摩体育教学过程,了解该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现状,第三部分将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客观认识目前该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解析,提出相关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1)体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体育学科德育内容包括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尊重他人六个维度。(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德育渗透,但是还存在德育渗透认知不足、德育渗透程度低、内容存在偏差,体现为以规则意识为主,意志品质、尊重他人很少涉及、出现无效渗透、缺少德育渗透方法的问题。(3)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需求存在偏差,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合理地渗透德育。(4)体育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德育,开始部分可渗透尊重他人与规则意识,准备部分可渗透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结束部分可渗透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在基本部分,不同的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内容侧重点不同。(5)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相关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完善学生的体育道德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拓宽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场地器材的配备,并定期进行维护。(2)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结合德育目标、体育教学整个环节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渗透德育。(3)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保持长处,克服短处,有效渗透德育。

黄秀玲[3](2020)在《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及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衡能力是身体素质的一种,人的任何身体活动可以说几乎都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及心境状态的影响。据我国残疾人官网数据显示,我国视力障碍群体人数庞大。视力障碍人群由于其视力缺陷,平衡能力发展较差。本研究通过查阅视力障碍人群的群体数量、视力障碍人群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相关文献、根据我国《盲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儿童滑板车训练发展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的研究框架。儿童时期是平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本研究从视力障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社会适应角度出发,利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的方法,在综合视力障碍学生自身生理特点、了解盲校体育教学方法后,设计出一套适合视力障碍学生参与的儿童滑板车训练方法,旨在寻找有效提高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儿童滑板车训练有效发展视力障碍学生的平衡能力。该研究一共选取了22名视力障碍学生作为实验组并对其进行儿童滑板车训练,另外还选取相同数量但不参与儿童滑板车训练的视力障碍学生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学生经过12周的儿童滑板车训练过程中,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前测和后测。通过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两组学生实验前后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指标数据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实验组的静态平衡能力优于对照组,儿童滑板车训练可以提高视力障碍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2.实验后,实验组的动态平衡指标“六步走”、“原地转5圈走10米”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动态平衡能力显着优于对照组,儿童滑板车训练可以提高视力障碍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3.与对照组全盲学生相比,实验组全盲学生在经过12周儿童滑板车训练后,平衡能力测试数据有显着改善,儿童滑板车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全盲学生的平衡能力。4.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心境状态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在进行儿童滑板车训练后,消极情绪倾向明显下降,积极情绪略有提高,说明该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的心境状态有显着改善作用。综合实验数据与实际观察得出:儿童滑板车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视力障碍学生的平衡能力及改善他们的心境状态。

吴小雅[4](2020)在《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跳远的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基本阶段,助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使学生能够掌握合理助跑节奏下的完整跳远技术,是跳远教学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本研究将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到跳远教学中去,探讨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原则、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原因和练习方法及其在跳远整体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大一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8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通过实施跑格练习(实验班)和传统常规练习(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对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数据指标的变化:一是身体素质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分析;二是挺身式跳远后测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三是挺身式跳远实验后各技术阶段技评得分情况的对比分析;四是挺身式跳远教学结束后学生教学反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⑴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应遵循融入与贯穿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诱导性原则以及注重个别差异性原则。⑵跑格练习手段并非是孤立地解决助跑节奏问题,而是将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并贯穿于跳远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设计与应用促进了各环节技术的有机衔接。⑶实验班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9个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与教学安排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跳远教学之中,能够促进完整技术的有效掌握。⑷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具体应用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李媛媛[5](2019)在《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实现教学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再拘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体育是一门特殊学科,教学实现形式多为实践教学,所以对于教学中练习方法的创新自然必不可少。现阶段,排球各项技术练习方法多为徒手模仿及完整基本技术练习,忽略个别技术细节,在练习中学生无法形成准确的空间感觉及本体感觉,易形成错误动作。且传统教学方法中对于错误动作多采用语言提示、讲解示范进行纠错,学生无法感知正确动作,练习中为保证教学全面性,教师无法针对个人进行长时间的纠错,纠错难度较大。为解决排球教学中这一实际问题,本文以弹力带结合球网兜及尼龙绳制作简易经济又实用的辅助练习器,设计辅助练习,旨在帮助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感知空间感,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本体感觉。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进行传、垫、扣、发四项技术的技能引导、技能纠错、技能巩固练习方法的设计,对XX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排球教学中应用弹力带进行技术引导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技术动作要点,引导学生明确动作完成顺序,快速的建立一个清晰的动作认知,进而快速掌握技术动作较快的理解垫球、扣球、发球技术的动作要点,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2、排球教学中应用弹力带进行技术纠错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改正错误动作,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确动作,缩短技术动作掌握的分化阶段。3、排球教学中应用弹力带进行限制参照物练习能够巩固完善学生垫球与扣球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准确率,提高技术动作完成效果及质量加速形成技术动作掌握的自动化。4、排球教学中应用弹力带辅助练习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技术动作要领,有效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垫球、扣球、发球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短时高效的教学效果。5、弹力带辅助练习的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简单的单个练习中逐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赵丹彤[6](2016)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文中认为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依据课程体系中观层面内涵为研究逻辑,以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测评学等方法,构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并编制测评量表对应届毕业生实施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对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课程体系再设计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办学之初所实行的“大体育系”办学模式是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趋同的原因之一。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专业能力(执裁能力、计划制定与效果评价能力、指导组织专项训练能力、差异性训练与指导参赛能力、竞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监控与运动损伤防护能力);方法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与数字化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信息整合评价能力);社会能力(人文关怀与沟通协作能力、运动队管理与教育咨询能力、职业伦理道德)。3.依据职业能力模型,编制了包括13个分量表和65个题项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问卷】。4.毕业生在执裁能力、指导组织专项训练能力、差异性训练和指导参赛能力、信息整合评价能力、人文关怀与沟通协作能力、运动对管理与教育咨询能力、职业伦理道德等7种职业能力得到肯定。计划制定与效果评价、竞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监控与运动损伤防护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与数字化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等6种职业能力有待加强。5.培养方案的修订流程有待完善,修订指导思想与现实结果偏差大、缺乏对行业发展需求的整体预测、用人单位的循环反馈、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6.目标定位宽泛和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与专业培养不对口、授课教师较难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7.教练员认证体系标准的分类、分级不详阻碍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知。8.学生不能合理规划课余生活,造成课余时间浪费;选修课程自由度大,但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学生选课仅关注课程是否易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开始时间较晚,形式内容单一;课程分科过细,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模糊,不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9.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授课方式与实际社会岗位需求脱节。

张磊[7](2016)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认为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三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三,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三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三,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三,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李彩秀,宋扬[8](2001)在《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文中认为论述了如何运用体操器材辅助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 ,建立稳固的动力定型 ,提高田径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

左乐[9](2020)在《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困境与出路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表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与健康课程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符合,“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众多政策文件,专家学者积极探索,不同地区、学校也根据“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不断改革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但是,“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仍然是妨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在此背景下,在明确“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内涵与标准的前提下,以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为调查对象,系统分析该地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现状、困境、突破路径等问题,并得到如下结论:1)对“开齐开足体育课”中“体育课”的理解,不应局限于40分钟课内体育教学,而应包含课余活动、课余训练与课余竞赛等课外体育部分。“开齐”与课程内容有关,表示课内外内容必需达到课程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包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体能练习、体育文史、课余锻炼、课余竞赛等六大部分。“开足”与课程时长有关,表示时长必需达到相关规定,具体包含课内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后体育锻炼三方面时长。整体而言,“开齐开足体育课”指开展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长都达到规定标准、政策要求的课内外体育活动。2)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以运动技术为绝对核心,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文史板块等内容缺失较为严重,未能“开足体育课”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周课时量不达标,课余活动与课后锻炼时长严重不足等情况。3)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存在“一线教师对‘开齐开足体育课’认识不清”“体育教师配置不齐、不足”“体育安全事故的掣肘”“缺乏可供雨天运动的场所”“‘开齐开足体育课’督导乏力”“课程地位难以提升”等困境。4)根据当前困境认为,“‘配齐配足’体育教师”“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地位”“将‘开齐开足体育课’标准深入人心”“应对体育安全事故应有限度地追究校方责任”“开发室内体育课”“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等为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突破路径。

杨泽宇[10](2019)在《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对湖北省体育高考生灵敏素质测试项目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由体育大国转型为体育强国,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就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储备,而体育高考是选拔体育人才的手段之一。灵敏素质在体育高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占据一定的分值,而且良好的灵敏素质可以促进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和体育成绩的提升。目前湖北省体育高考对考核灵敏素质的项目是五米三向折回跑和三角形障碍跑。栏架组合训练是一种现代体能训练手段,通过多组高、低栏架结合的方式,根据训练目的编排一系列的练习动作,刺激运动员体能的发展。栏架组合训练受到广大教练员和专家的欢迎,大量文献表明栏架组合训练能够提升青少年的灵敏素质和其他方面的身体素质,但在体育高考的训练中相对少见。本课题的设立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对湖北省体育高考生灵敏素质测试项目(五米三向折回跑、三角形障碍跑)的成绩会产生哪些影响,并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来帮助教练员和体育高考生选择更科学的训练手段,使考生的体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从而提升体育高考的成绩,同时也希望在体育高考的训练中推广栏架组合训练。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对比法、数理统计法,选取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高三田径队32名男队员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人,设置12周实验时间,对实验组进行训练时结合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高中传统体育训练,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项目(五米三向折返跑和三角形障碍跑)成绩的变化以及最终的体育高考实战成绩,来检验栏架组合训练对灵敏素质测试项目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三个阶段的实验后,我们可以得出:对比高中生传统体育训练,在体育高考的训练中加入栏架组合训练更能提高队员的灵敏素质(快速反应能力、重心偏移控制能力、四肢协调控制能力)和短距离加速能力,可以加强五米三向折回跑的短直线加速、折返点方向控制和重心偏移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加强三角形障碍跑变换方向和重心控制的能力,队员的腿部蹬地动作也更有力,从而提高灵敏素质测试项目(五米三向折回跑、三角形障碍跑)的成绩。(2)经过12周三个阶段的实验后,对比高中传统体育训练,在体育高考的训练中加入栏架组合训练更能有效控制灵敏素质测试项目(五米三向折回跑、三角形障碍跑)的失误次数,在折返点或绕竿点等失误重灾区能够灵敏的控制自身的肢体,顺利完成动作技术,运动员的肢体发力更加协调,对重心稳定的把控更有效果,使得技术动作更加规范化,即使出现重心不稳的现象也可以及时调控身体,使动作回到正轨。(3)对比高中传统体育训练,在体育高考的训练中加入栏架组合训练后更能有效改善速度素质(100米跑)和爆发力素质(二级蛙跳)。栏架组合训练可以锻炼启动加速度和脚步频率,从而提高速度素质测试项目(100米跑)的成绩。也可以锻炼腿部力量和肢体协调用力的能力,从而提高爆发力素质测试项目(二级蛙跳)的成绩。(4)高考生训练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对其心理状态的调控也是关键,缺少体育高考的实战模拟可能会导致队员对考试流程的不熟悉,对陌生场地的不适应,从而增加其紧张焦虑感,使失误可能性增加,制约最终的体育高考成绩。

二、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游戏概念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2)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1.1.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4 学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意义、可行性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体育教学
        2.1.2 德育
        2.1.3 德育渗透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评述
    2.3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理论基础
        2.3.1 知行合一理论
        2.3.2 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2.4 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维度总结
        2.4.1 相关政策、文件蕴含的体育学科德育内容
        2.4.2 不同阶段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德育要求
        2.4.3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4.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据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4.1.1 学生的体育学科德育认知
        4.1.2 学生体育道德行为
    4.2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现状
        4.2.1 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的认知
        4.2.2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行为
    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对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影响
        4.3.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关联分析
        4.3.2 实证分析
    4.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4.4.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认知不足
        4.4.2 体育教师德育目标设立数量少、质量不佳
        4.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内容存在偏差
        4.4.4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方法单调
        4.4.5 学生体育成绩组成因素不完善
    4.5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学校缺乏规定,缺少教师培训
        4.5.2 教师认知不足,行为存在偏差
        4.5.3 体育课时不足,教学任务紧张
        4.5.4 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形式局限
        4.5.5 师资配置失衡,教师权益缺失
        4.5.6 教学环境多变,失控现象频发
    4.6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4.6.1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
        4.6.2 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
        4.6.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5 研究结论
6 研究建议
7 不足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行为情况的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1)
附录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2)
附录5 学生随堂体育道德体验问卷

(3)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及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视力残疾人群的身心发展需要社会关注
        1.1.2 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1.3 视力障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儿童滑板车
        2.1.2 视力障碍学生
        2.1.3 平衡能力
        2.1.4 心境
    2.2 特殊学生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相关理论研究
    2.3 视力障碍学生相关理论研究
    2.4 儿童滑板车相关理论研究
    2.5 儿童滑板车与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2.6 平衡能力相关理论研究
        2.6.1 国内有关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2.6.2 国内特殊儿童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2.7 心境状态相关理论研究
        2.7.1 特殊人群心境状态理论研究
        2.7.2 国内外有关视力障碍人群心境状态的研究现状
    2.8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观察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2.1 实验前两组学生平衡能力测试结果的组间比较
        4.2.2 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平衡能力测试结果的组内比较
        4.2.3 儿童滑板车训练对全盲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
        4.3.1 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心境状态组间对比
        4.3.2 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心境状态组内对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5.1.2 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
        5.1.3 儿童滑板车训练丰富了视力障碍学生的体育参与方式
    5.2 建议
        5.2.1 盲校教育应加强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
        5.2.2 儿童滑板车可以作为有效提高使用者平衡能力的手段
        5.2.3 增加盲校趣味性课程建设
        5.2.4 呼吁社会关注视力障碍人群
    5.3 研究不足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跳远技术的研究
        1.3.1.1 跳远助跑准确性与节奏性研究
        1.3.1.2 跳远助跑速度与速度利用率研究
        1.3.1.3 跳远起跳技术的研究
        1.3.1.5 腾空及落地技术的研究
        1.3.2 跳远教学方法研究
        1.3.3 跳远教学手段的研究
        1.3.4 跑格法的相关研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设计
        2.2.2.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2.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 教学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教学实验
    3.1 教学实验时间
    3.2 教学实验地点
    3.3 教学实验器材
    3.4 教学实验对象
    3.5 教学实验目的
    3.6 教学实验控制
    3.7 实验班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及内容设计和进度安排
        3.7.1 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
        3.7.2 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
        3.7.3 跑格练习手段的实施安排
    3.8 对照组练习安排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4.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4.1.3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自信心调查分析
        4.1.4 实验前挺身式跳远各环节技评成绩在完整技术得分中所占比例分析
    4.2 实验后结果对比分析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2.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助跑踏板准确率对比分析
        4.2.3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助跑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4.2.4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起跳技评成绩分析
        4.2.5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腾空技评成绩分析
        4.2.6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落地技评成绩分析
        4.2.7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总评成绩分析
        4.2.8 两个班学生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4.3 实验后学生问卷统计对比分析
        4.3.1 两个班学生教学实验中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上板恐惧心理对比分析
        4.3.3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自信心情况对比分析
        4.3.4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度分析
5、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依据
        1.1.1 解决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难点的需要
        1.1.2 弹力带应用在练习中对于强化本体感觉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1.1.3 弹力带应用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的优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学排球教学研究现状
    2.2 辅助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 弹力带的相关研究
        2.3.1 弹力带的简介
        2.3.2 弹力带的种类
        2.3.3 弹力带的特点
    2.4 弹力带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5 弹力带在排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时间、地点与器材
    4.4 实验变量
        4.4.1 自变量
        4.4.2 因变量
        4.4.3 控制变量
    4.5 实验教学内容:
    4.6 弹力带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方法的设计依据与原则
        4.6.1 弹力带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方法设计的理论依据
        4.6.2 弹力带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方法设计的原则
    4.7 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方法与手段
        4.7.1 技能引导练习
        4.7.2 技术纠错练习
        4.7.3 技能巩固练习
    4.8 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方案
    4.9 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应用的实施过程
        4.9.1 实验的测试指标与方法
        4.9.2 教学实验的研究过程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学生的基础情况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排球学习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5.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形态及素质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两组学生基本技术情况对比分析
    5.2 弹力带技能引导练习对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分析
        5.2.1 垫球技能引导练习对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分析
        5.2.2 传球技能引导练习对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分析
        5.2.3 扣球技能引导练习对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分析
        5.2.4 发球技能引导练习对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分析
    5.3 弹力带辅助练习对学生技术达标情况影响分析
        5.3.1 弹力带辅助练习对学生垫球技术达标情况影响分析
        5.3.2 弹力带辅助练习对学生传球技术达标情况影响分析
        5.3.3 弹力带辅助练习对学生扣球技术达标情况影响分析
        5.3.4 弹力带辅助练习对学生发球技术达标情况影响分析
    5.4 弹力带对学生技术技评情况的影响分析
        5.4.1 弹力带对学生垫球技术技评情况的影响分析
        5.4.2 弹力带对学生传球技术技评情况的影响分析
        5.4.3 弹力带对学生扣球技术技评情况的影响分析
        5.4.4 弹力带对学生发球技术技评情况的影响分析
    5.5 弹力带应用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教学反馈调查结果分析
        5.5.1 实验班学生对垫球技术辅助练习的使用效果反馈结果分析
        5.5.2 实验班学生对传球技术辅助练习的使用效果反馈结果分析
        5.5.3 实验班学生对扣球技术辅助练习的使用效果反馈结果分析
        5.5.4 实验班学生对发球技术辅助练习的使用效果反馈结果分析
        5.5.5 实验班学生对弹力带辅助练习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5.5.6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调查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院校培养提出新要求
        1.2.2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2.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过剩”与体育行业岗位人才“短缺”相矛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
        1.5.2 创新点(二)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界定与分类
        2.1.2 关键能力及其模型
        2.1.3 专业与专业能力
        2.1.4 课程与课程体系
    2.2 关于教练员与裁判员职业能力综述
        2.2.1 教练员能力研究
        2.2.2 教练员职业能力研究
        2.2.3 裁判员能力研究
        2.2.4 关于课程体系再设计的研究综述
        2.2.5 研究评述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基于输出”的能力观理论
        2.3.2 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2.3.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模式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文本分析法
        3.2.6 Delphi Method
        3.2.7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4.1.1 运动训练专业筹备和仿苏阶段(1952-1956)
        4.1.2 运动训练专业创建和探索阶段(1957-1965)
        4.1.3 运动训练专业挫折和倒退阶段(1966-1984)
        4.1.4 运动训练专业恢复和调整阶段(1985-1994)
        4.1.5 运动训练专业完善和发展阶段(1995-2006)
        4.1.6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和深化阶段(2007-至今)
        4.1.7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历史审视
    4.2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构建与量表编制
        4.2.1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目的、方法与流程
        4.2.2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要素实证甄选
        4.2.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初步构建与问卷编制
        4.2.4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初始模型修正与问卷调整
        4.2.5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修正后的信效度检验
    4.3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4.3.1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单招学生的学情分析
        4.3.2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4.3.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与步骤
        4.3.4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5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方法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6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社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7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小结
    4.4 基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
        4.4.1 课程体系再设计中“再设计”概念的界定
        4.4.2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课程体系再设计框架
        4.4.3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再设计
        4.4.4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再设计
        4.4.5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再设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7)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与设计:研究概述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术科教学改革尚未找到它的“伽利略”:追问现实的紧迫性
        1.1.2 师范教育面临着专业化的固有风险:拷问策略的合理性
        1.1.3 PCK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叩问理论的可行性
        1.2 研究问题的阐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P-PE-PCK
        1.4.2 术科
        1.4.3 教学
        1.4.4 教学改革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术科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2.1.1 我国术科教学改革研究的不同范式表达
        2.1.2 国外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2.1.3 小结
        2.2 国内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
        2.2.1 我国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2 国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3 小结
        2.3 国内外“师范生PCK”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PCK研究概况
        2.3.2 师范生PCK的现实发展状况
        2.3.3 师范生PCK的发展途径
        2.3.4 师范生PCK的测量方法
        2.3.5 PCK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2.3.6 P-PE-PCK的研究状况
        2.3.7 小结
        2.4 文献总结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3.2.1 量化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2 质性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3 混合研究策略
        3.3 研究工具
        3.3.1 量化研究工具
        3.3.2 质性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1 数据收集
        3.4.2 数据编码
        3.4.3 数据处理
        3.5 研究过程
        3.5.1 前期准备
        3.5.2 实施过程
        3.5.3 后期整理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3.6.1 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6.2 实验研究的效度
        3.6.3 研究者角色
        3.6.4 伦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
    4 理论基石:术科教学理论基础的匡补与诠释
        4.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
        4.1.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与价值论基础的论述较少
        4.1.2 术科课程与教学长期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割裂”现象
        4.1.3 运动技术的教育学意义被遮蔽
        4.2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4.2.1 知识论基础论域
        4.2.2 术科教学的“知识性怀疑”:从“学科”与“术科”之争谈起——回答术科课程“有没有知识传授”的问题
        4.2.3 运动技术:术科课程知识的本体论追问——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4.2.4 实践知识:术科课程知识的身体与实践维度——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问题
        4.2.5 作为参与者的身体练习体验:术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方式——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学”的问题
        4.2.6 学习场域:术科课程知识“体验学习”何以可能——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教”的问题
        4.2.7 CK、PCK与PCA: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4.2.8 现实情境的教学问题解决过程:PCK向PCA转化的机制问题
        4.3 术科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4.3.1 价值论基础论域
        4.3.2 术科教学的价值判断
        4.3.3 术科教学的价值取向
        4.4 小结
    5 理论方向: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检讨与澄清
        5.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与论说方式
        5.1.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5.1.2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说方式
        5.2 术科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
        5.2.1 术科教学目标的实然取向
        5.2.2 术科教学目标的应然取向
        5.3 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
        5.3.1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与呈现问题
        5.3.2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继承与发展
        5.3.3 “术科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策略:内涵与组织方式
        5.4 术科教学方法的发展问题
        5.4.1 传统术科教学方法的功利与有效问题
        5.4.2 现代术科教学方法的多元与缺席问题
        5.4.3 术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追问”
        5.5 术科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
        5.5.1 传统术科教学评价的“去情境化”问题
        5.5.2 术科教学评价方式的现代转向
        5.5.3 术科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5.6 术科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
        5.6.1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5.6.2 “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5.7 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与实践探索
    6 教学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状况的再揭示
        6.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选取情况
        6.1.1 术科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对象的情况
        6.1.2 术科教师教学观念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情况
        6.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2.1 术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6.2.2 术科教学反馈情况
        6.2.3 术科教学考核情况
        6.2.4 体育师范生的术科学习情况
        6.3 基于“访谈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3.1 术科教师形成的“备课模式”
        6.3.2 术科教学普修与专选目标的“各异”
        6.3.3 术科教师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
        6.3.4 术科教学考核的“异常”
        6.3.5 术科教师教学中的“无奈”
        6.4 小结
    7 知识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效果P-PE-PCK问题初探
        7.1 P-PE-PCK的测量工具:借鉴与编制
        7.1.1 备课法的借鉴与使用
        7.1.2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借鉴与使用
        7.1.3 P-PE-PCK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7.2 基于“备课法”的P-PE-PCK:构成要素与来源
        7.2.1 P-PE-PCK的构成要素
        7.2.2 P-PE-PCK的来源
        7.3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得分与年级特征
        7.3.1 P-PE-PCK总体得分情况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7.3.2 P-PE-PCK的年级差异
        7.3.3 P-PE-PCK的性别差异
        7.3.4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P-PE-PCK差异
        7.4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验证与拓展
        7.4.1 P-PE-PCK各维度与总体PCK的相关关系
        7.4.2 P-PE-PCK各维度的具体表现
        7.4.3 P-PE-PCK各维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7.5 基于“三角互证”的P-PE-PCK的结构:要素、关系与特征
        7.5.1 P-PE-PCK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7.5.2 P-PE-PCK的学校、年级、性别差异
        7.6 小结
    8 价值发展必要: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术科教学价值再求证
        8.1 术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回顾
        8.2 对术科教学价值认识的破解:扎根理论的尝试
        8.2.1 扎根理论概述
        8.2.2 访谈资料的收集
        8.2.3 访谈资料的编码
        8.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8.3 核心类属分析
        8.3.1 技术认知的维度
        8.3.2 加深技术认知的途径
        8.3.3 技术认知程度与教学的关系
        8.4 理论发现:“技术理解”
        8.4.1 “技术理解”的含义
        8.4.2 “技术理解”的维度
        8.5 扎根理论的形成:术科教学价值论
        8.6 小结
    9 实践探索: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9.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9.1.1 教学预实验的开展
        9.1.2 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确定
        9.1.3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方案的确定
        9.2 实验研究一:A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9.2.1 实验方案
        9.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2.3 实验一结论
        9.3 实验研究二: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3.1 实验方案
        9.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3.3 实验二结论
        9.4 实验研究三: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4.1 实验方案
        9.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4.3 实验三结论
        9.5 实验研究四:D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9.5.1 实验方案
        9.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5.3 实验四结论
        9.6 小结
第四部分 回眸与远眺:总结、反思与展望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2.1 术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建言
        10.2.2 术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言
    11 研究反思与展望
        11.1 研究反思
        11.1.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数量性问题
        11.1.2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问题
        11.1.3 研究程度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问题
        11.2 研究展望
        11.2.1 研究趋势分析
        11.2.2 后续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 体操器材的利用
    1.1 跳箱
    1.2 双杠
    1.3 单杠
    1.4 吊环
    1.5 肋木
    1.6 踏板
2 利用体操器材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事项
    2.1 防止伤害事故和运动损伤
    2.2 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体操器材
    2.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高度和难度的器材进行教学与训练
    2.4 使学生明确体操器材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2.5 一节课中借用体操器材不宜过多
    2.6 应注意周围的环境及条件
3 结论

(9)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困境与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1.国家对“开齐开足体育课”高度重视
        2.现有研究缺乏对“开齐开足体育课”问题的整体把握
        3.重庆市开州区“开齐开足体育课”问题突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开齐开足体育课”现状研究综述
    (二)“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三)“开齐开足体育课”相关策略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访谈法
        3.德尔斐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开齐开足体育课”概述
        1.“开齐开足体育课”历史脉络梳理
        2.“开齐开足体育课”内涵界定
        3.“开齐开足体育课”标准构建
        3.1 小学阶段“开足体育课”标准构建
        3.2 小学阶段“开齐体育课”标准构建
    (二)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现状调查
        1.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体育课”现状调查
        2.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足体育课”现状调查
    (三)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困境分析
        1.一线教师对“开齐开足体育课”认识不清
        2.体育教师配置不齐、不足
        3.体育安全事故的掣肘
        4.缺乏可供雨天运动的场所
        5.“开齐开足体育课”督导乏力
        6.课程地位难以提升
    (四)“开齐开足体育课”经验提炼
        1.天气应对经验
        2.保证学生运动时长经验
        3.教师配备经验
        4.学校体育督导经验
        5.体育安全事故应对经验
    (五)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出路探析
        1.“配齐配足”体育教师
        2.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地位
        3.将“开齐开足体育课”标准深入人心
        4.应对体育安全事故应有限度地追究校方责任
        5.开发室内“体育课”
        6.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开文献
附录
致谢

(10)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对湖北省体育高考生灵敏素质测试项目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栏架组合训练研究现状
        1.3.2 灵敏素质研究现状
        1.3.3 关于体育高考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测量法
        2.2.5 观察法
        2.2.6 对比法
        2.2.7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设计
    3.1 实验对象
        3.1.1 诊断性评价
        3.1.2 实验分组
    3.2 实验时间
    3.3 实验地点
    3.4 实验器材
    3.5 实验目的
    3.6 实验控制
    3.7 实验组栏架组合训练的动作设计与进度安排
        3.7.1 栏架组合训练动作设计
        3.7.2 实验进度安排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五米三向折回跑成绩对比
    4.2 三角形障碍跑成绩对比
    4.3 其他素质项目成绩对比分析
    4.4 体育高考实战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D]. 申文艺.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儿童滑板车训练对视力障碍学生平衡能力及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D]. 黄秀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4]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小雅.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弹力带在高中排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媛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D]. 赵丹彤.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7]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8]如何巧用体操器材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J]. 李彩秀,宋扬.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9]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困境与出路研究[D]. 左乐.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栏架组合训练手段对湖北省体育高考生灵敏素质测试项目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泽宇.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标签:;  ;  ;  ;  

如何巧妙运用体操器械进行田径教学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