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

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

一、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边利恒[1](2021)在《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城煤层气开发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东北部,是国内煤层气主要开发区之一。通过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块资料,利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压裂数据及监测结果等资料,以地应力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对太原组11号煤进行了精细地应力研究,讨论了煤层气“富集+高渗”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煤层显微组分含量与测井响应关系,揭示了放射性Th元素正异常能较好的指示煤层气“甜点区”,预测太原组11号煤开发有利区,通过研究得出一下地质认识:(1)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主要为北偏东45度方向;(2)地应力分布特征:随埋深增大,水平应力差逐渐变大,煤层顶底板的整体水平应力低于煤层,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3)自然伽马、深浅电阻率比值、中子孔隙度等参数为煤层镜质组含量的测井敏感参数,镜质组含量与中子孔隙度成正比,与自然伽马和深浅电阻率比值成反比;(4)Th元素正异常能较好的指示11号煤层“甜点区”,分析认为放射性元素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当其他区域煤层刚刚达到生烃门限开始产生甲烷时,反射性异常段位置的煤层已经生产大量的甲烷,甲烷的存在使得煤层割理所受的有效应力降低,大量的割理得以保留;(5)主要受断裂、水动力对煤层气保存条件的破坏作用,预测薛峰井区的中部、薛峰井区东部的鼻隆以及板桥井区的中部,这些区域远离断裂以及浅部水动力场的扰动,煤层气的含量在8m3/t以上,薛峰北断裂带、薛峰南断裂带、板桥井区西部和东部大部分,这些区域大断裂发育,部分断裂与近地表断裂系统沟通,大量的煤层气已经遭受逸散,预测这些区域煤层气含量介于在14m3/t之间;(6)煤层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受面割理发育情况和开启情况影响,深浅电阻率的比值对煤层割理测井响应明显,可定量表征割理发育程度,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研究区东部面割理方位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夹角近90°,面割理处于闭合状态下,研究区西部面割理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夹角近45,面割理相对开启。此外,小型低倾角逆断层伴生的“X”剪裂隙对局部煤层渗透性具有改善作用。预测割理在薛峰井区的中部和鼻隆位置较为发育,板桥井区中部零星发育。(7)煤层厚度、含气性和渗透性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按照“富集+高渗”有利区优选思路,确定煤层厚度、含气量下限,将富集区划分为一类富集区和二类富集区,同时确定有效渗透率下限,预测11号煤有利区平面展布,一类有利区只分布在薛峰井区中部,二类有利区只分布在薛峰井区的中部和西部,三类有利区在薛峰井区鼻隆,四类有利区主要分布在薛峰井区和板桥井区北部,其他区域均是11号煤层开发不利区。

张瑶[2](2021)在《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榆社-武乡区块位于沁水盆地中北部地区,沁水向斜的核心部位,沁水盆地南部的安泽区块等已进行了煤体结构的识别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区周边区块也已进行了储层探测,而研究区煤体结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为完善对沁水盆地煤体结构的认识,同时助力研究区煤层气的开采,开展了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识别研究。本论文以榆社-武乡区块山西组3#煤和太原组15#煤层为研究对象,以测井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开展了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测井曲线预处理、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等研究,完成了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煤体结构定性识别,建立了基于多种测井信息的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模型,最后开展了主采煤层煤体结构的分布特征分析以及进行煤层气开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研究表明,煤体结构是指煤层在经受挤压、剪切等多种地质作用下遭受破坏程度的表征,目前多划分为原生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四种类型,常用测井曲线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识别,对煤层气开采具有一定影响。经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发现研究区主要地层及主采煤层分布稳定,且起伏不大。Smith-Gardner公式法对研究区声波曲线重构效果较好,扩径率拟合法较好的消除了井径扩径对密度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值的影响。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煤体结构。GR与AC交会可以明显区分出碎粒煤与糜棱煤,GR与RLLD交会对原生煤和碎裂煤识别效果较好。研究区3#和15#煤体结构分布总体表现为北部原生煤和碎裂煤较厚,南部碎粒煤和糜棱煤较厚,在纵向上表现为原生煤分布在煤层的中部,碎粒煤和糜棱煤分布在煤储层顶部和底部,碎裂煤处于煤层的中上和中下部的特征。本文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煤体结构识别和煤层气开采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付诗雯[3](2021)在《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存储方式以吸附态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清洁环保、安全高效,可作为缓解常规油气资源压力的优质能源,应用前景极为广阔。MCM煤层组是澳大利亚博文盆地的主力煤储层之一,其煤层气储量大、分布范围广,同时又存在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侧向连续性差,厚度小且埋深跨度大等特点,使得煤层气开发难度增加。为准确描述MCM煤层组构造特征及各项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开展澳大利亚博文盆地MCM煤层组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的研究,在明确煤储层性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基础上,分析影响煤层气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有利区分布位置,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煤层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为基础,首先对测井、岩心资料进行处理,确定煤层识别标准,解释地层岩相并对含煤地层进行划分对比,进而开展煤层划分对比工作,明确煤层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不同煤层厚度分布规律;其次,制作地震合成记录,实现井震联合层位标定,并提取地震相干体切片进行研究区块断层识别,绘制等深度构造图,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最后,结合地震与测井解释成果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储层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密度、灰分、渗透率等储层参数模型,明确全区煤储层各项物性参数分布特征,以不同参数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有利区主控因素,并进行有利区预测与验证。本文研究成果为实现研究区MCM组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晓波[4](2021)在《T区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服务于T区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本文基于我国在2015年颁布的煤层气测井解释标准规范,在了解该区地质概况的前提下,通过收集到的煤岩测试资料及测井资料等,开展了T区煤层气综合测井解释工作。首先,对收集到的测井资料开展预处理工作,并分析了研究区典型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进行岩性识别研究。其次,基于总结出的标志层开展研究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工作。最后,利用预处理后的各种资料建立T区煤储层工业组分、物性及含气量的预测模型,并揭示研究区煤层气储层各参数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T区2#煤层具有“两高、两低、一负”的测井响应特征,即声波值高、电阻率值高,伽马值低、密度值低,自然电位为负值;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识别煤岩的敏感性较好。研究区延安组厚度由西北向东南呈中间厚、两边薄的趋势,均值为94.1m;2#煤层由东北向西南呈中间厚、两边薄的趋势,均值为3.84m。分别采用体积模型法、回归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计算了T区2#煤层工业组分参数,将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测试值对比可得,BP神经网络法在研究区工业组分预测的适用性更好,结果显示由西北到东南,2#煤层的灰分、挥发分呈现出中间值低,两边值高的特征,固定碳呈现出中间值高,两边值低的特征;由西到东,水分呈现出中间值高,两边值低的特征。针对本区2#煤层物性预测,采用真密度和视密度的差比法计算了煤层总孔隙度,结果显示由西到东,2#煤层的总孔隙度呈现出中间值低,两边值高的特征;采用简化Archie公式计算了煤层裂缝孔隙度,结果显示,2#煤层裂缝孔隙度由西北向东南呈中间值低、两边值高的趋势;分别采用F-S法和回归分析法计算了煤层裂缝渗透率,并优选回归分析法建立了T区2#煤层裂缝渗透率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由西北到东南,2#煤层的裂缝渗透率呈现出中间值低,两边值高的特征。基于T区2#煤层特征分析,根据收集的测试、测井资料选用KIM方程计算法、回归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展开含气量预测的建模工作,对比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BP神经网络法计算煤层含气量的精度更高,结果显示,研究区2#煤层含气量由西北向东南呈中间值高、两边值低的趋势,且煤层气含量主要受煤质、煤阶、煤层埋深等因素的影响。

张奔[5](2021)在《博文盆地B区块晚二叠煤层气甜点区预测》文中认为煤层气作为一种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具有清洁、经济的优点。其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煤矿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特征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甜点区预测对于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博文盆地B区块晚二叠RCM煤层组和FCCM煤层组,结合盆地的地质、测井等资料,根据煤层“两高两低”的测井响应特点及全井段岩心描述资料,完成测井曲线标准化及煤储层精细识别,确定出研究区煤岩密度上限值为1.8g/cm3以及各单煤层厚度。利用单井精细解释的结果,以标准井为依据,通过标志层对比法、煤层特征对比法完成单煤层级别的煤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明确各煤层空间展布特征。利用煤层岩心分析资料,完成了煤层岩心归位及煤储层的物性参数分析,分析了煤层含气量、渗透率、灰分-湿度等参数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灰分-湿度与岩心密度、测井密度与岩心密度,煤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等参数的表征关系。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B区块煤层气地质模型的建立。利用测井分层结果和前人研究地震解释结果,建立了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利用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的结果建立属性模型,包括密度模型、含气量模型、灰分及湿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建模等。根据B区块的已开发井的峰值产气量的累计频率分布,确定B区块的高产区、中、低产区的峰值产气量划分。根据煤层气峰值产量与煤层含气量、渗透率、煤层厚度、埋深的关系,明确了煤层含气量、渗透率及煤层埋深是甜点区控制的主要因素。结合生产数据与甜点区主控因素提出B区块甜点区划分标准,完成甜点区预测。

戴朝霞[6](2021)在《长治区块煤储层地应力预测及应力计抗磨性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地应力是影响煤层渗透率的关键参数之一,也是控制煤层气井压裂与排采措施的关键要素,因此地应力在煤层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煤层气地应力研究中存在两个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一方面是现有煤储层地应力大都基于测井数据获得,对测井数据的依赖性较强,其准确性受所选择的计算模型影响较大,需要对计算模型的相关参数和适用性进行评价和验证,并且对于测井数据不足的区域则无法采用该方法获取地应力资料;另一方面是采用地应力测量设备直接测量地应力通常作为测井计算方法的补充,可以获得测井数据尚未覆盖区域的地应力分布情况,但该方法的测量设备容易受地下复杂环境的影响导致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从而造成数据准确性降低和成本升高问题。针对地应力获取方法中存在的以上两个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测井数据的煤储层地应力预测及地应力测量设备材料性能改进两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以沁水盆地长治区块为典型研究区,根据测井数据计算结果与部分地应力数据的耦合分析,提出了基于Anderson模型的、同时考虑残余构造应力附加项的测井地应力计算方法,并对研究区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提出预测方法适用于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研究区地应力计算,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该区域的地应力分布情况;2)根据预测结果,地应力在研究区西部受埋深影响大于构造影响,而东部受构造影响大于埋深影响;3)区内地应力分布规律与煤层气井的产气量存在高度相关性。针对地应力仪器在实际复杂地质条件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可靠性降低等问题,本文以地应力测量仪器中的导向头、保护罩等易磨损部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磁控溅射涂层表面改性研究,采用Cr N硬质涂层对易磨损部件进行处理,提升其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从而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制备参数会对样品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合适的参数下获得的Cr N涂层表面改性样品的摩擦磨损性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提升地应力测量仪器中的磨损部件性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陈涛,张占松,周雪晴,郭建宏,肖航,谭辰阳,秦瑞宝,余杰[7](2021)在《基于测井参数优选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文中提出随着煤层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煤层含气量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煤层含气量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测井参数与含气量的相关性,提出MIV(MeanImpactValue)技术与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结合的测井参数优选策略,优选最优测井参数作为网络建模的输入自变量组合,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LSSVM网络核心参数,最后构建一套适用于煤层含气量预测的MIV-PSO-LSSVM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比分析LSSVM、 PSO-LSSVM、 MIV-LSSVM和MIV-PSO-LSSVM模型对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性能,并与传统多元回归方法进行了对比,利用拟合优度和均方根误差对此5类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SO优化下的LSSVM模型预测精度得到有效提升,结合MIV方法优选测井参数可大幅度改善神经网络建模性能,MIV-PSO-LSSVM模型可实现煤层含气量高精度预测,为煤层气勘探及其储层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且本研究的建模策略及思想可广泛应用于其他机器学习建模研究领域。

张二超[8](2020)在《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文中提出含煤地层地质评价,对煤系气有利区段的优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后续勘探开发工程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煤系气开采的成功与否。本文以滇东老厂雨汪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系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计算了煤系气资源量,分析了资源分布特征;选取合适的参数,构建了符合该区的煤系气有利区段优选指标体系,平面上选取有利区,垂向上选取有利段,为后期煤系气的开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雨汪区块各煤层全区均有发育,其中主采煤层为3#、7+8#、9#、13#、16#、19#煤层,其埋深、煤厚等变化较大,各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基本相同,多为半亮-半暗煤岩类型,其中16#和19#煤层煤体结构较好,各煤储层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别较小,主要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砂岩储层厚度较小,以长石为主要成分,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泥岩厚度较大,以粘土为主要成分,有机质类型为Ⅲ类。通过分析煤岩、砂岩和泥岩三种储层的平面和垂向的分布规律,依据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了煤系储层三种共生关系。在对研究区煤层含气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构建了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预测了研究区各煤层含气量;利用测井曲线叠加、微电阻扫描成像和多极子阵列声波等测井数据,解释了研究区砂岩含气性,确定了含气砂岩层数;利用测井数据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了泥岩游离气量和吸附气量,进而计算出各煤层顶底板泥岩含气量。煤层气资源量在研究区占据绝对地位,其资源分布规律代表着煤系气的资源分布规律。计算发现,煤系气资源丰度大于2.0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区块中部;砂岩气的含气饱和度为15%左右,主要分布在LC-C1和LC-C4井附近,且两井砂地比较大;好的泥岩层主要为炭质泥岩,在LC-C2和LC-C4井附近较厚。针对煤系气有利储层的优选,选取埋深、资源丰度、构造曲率作为煤层优选指标,以砂地比作为砂岩优选指标,以炭质泥岩厚度作为泥岩优选指标,平面优选了有利区;针对煤层气合采有利段优选,以煤体结构、储层压力和层间距、临界解吸压力和临储比、煤层及顶底板力学性质、含气饱和度、渗透率比值为优选指标;针对砂岩气和煤层气合采问题,以埋深和渗透率比值作为优选指标;针对泥岩气和煤层气合采问题,以埋深作为优选指标;在垂向上分别选取了煤层气合采、砂岩气和煤层气合采、泥岩气和煤层气合采有利段。

董康[9](2020)在《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气是井下以甲烷为主的煤矿伴生气体,它易扩散,渗透性强,容易从邻近岩层穿过,由采空区放出。当空气中的含量为5%~16%时,煤层气可能燃烧或爆炸,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由于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破坏生产的事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前勘探,先抽后采,加强通风,避免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确保安全生产。为了配合煤层气测井仪器的快速发展,需要设计开发煤层气测井数据处理软件,以满足测井现场快速回放测井曲线、处理测井数据、生成测井报告的需求。本文对于煤层气测井的实际分析需求来进行入手,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式,通过现代软件工程来开发相应处理软件,最终完成了对其的有效处理。软件采用C++和C#编写,包含文件读写和处理、曲线绘制和输出、集成测井图头、管径三维显示等现场亟需的功能。使用本文实现的软件,可简单、方便地将同一口井在不同时期、用不同仪器所测的曲线整合在一起,按统一标准存储测试成果;并能对测试曲线的对比分析、解释计算等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借鉴了同类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利用面向对象的现代软件开发模式,来对其完成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论证等相关的重要工作,同时在对于功能进行明确、分析性能需求的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然后通过模块化设计方式,利用微软公司的动态连接库编程方式建立标准接口,完成了模块的集成,按照接口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实现了多处理模块的同时开发,将其进行封装,变成动态连接库,再将各模块完成测试之后进行连接。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开发了符合各项设计需求的软件,论文详细介绍了已完成相应开发部分的软件效果。在论文最后对本文所做的所有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展望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陈雄涛[10](2020)在《澳大利亚TB区块煤层气岩相建模及产气量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TB区块位于澳大利亚Bowen盆地,是M煤层气田的核心产气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研究目的煤层位于二叠中含煤系地层中,依次发育R、F和M三套煤层组,煤层组内部发育众多单煤层。目前煤层气主要生产层位于M煤层组,煤层类型多、煤层薄、横向变化快以及煤层气影响因素众多等特点,都极大地制约着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在认识研究区煤储层的分布特征基础上开展煤层产气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煤层气的高效低成本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通过建立研究区岩相模型,明确煤层气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产气量影响因素分析,从而达到指导煤层气开发的研究意义。本文基础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测井、岩芯以及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开展煤层构造精细解释和煤层测井解释研究,在三维地震资料密度和自然伽玛属性体反演建立体模型基础上,结合单井岩相解释成果,根据自然伽玛与密度曲线之间的岩性相互关系式建立岩相解释模型,再以岩相模型为约束,结合储层物性参数分析结果,依次建立含气量、灰分、渗透率等属性模型。其次基于地质模型,从单井属性,平面属性,地震属性和储层物性参数属性四方面分析主力产层产气量影响因素,明确M层产气量与煤层埋深、煤层密度、上覆砂岩厚度、煤层厚度以及地震属性最小曲率呈负相关性,与顶面地层倾角、地层方位角、渗透率和地震属性最大曲率呈正相关性。本文研究成果不仅能为TB区块下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能为国内中煤阶煤层气开发提供借鉴。

二、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岩石力学及地应力研究现状
        1.3.2 煤层气有利区优选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地层及煤层特征
    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3.1 岩石力学室内实验结果
    3.2 横波预测
        3.2.1 横波、纵波回归拟合
        3.2.2 模型误差原因分析
    3.3 岩石弹性力学参数计算
    3.4 动静态参数转换
第四章 研究区地应力综合评价
    4.1 地应力方向
        4.1.1 方法与原理
        4.1.2 单井地应力方向分析
        4.1.3 区域地应力方向特征
    4.2 地应力大小
        4.2.1 测井计算方法
        4.2.2 地应力模型选取和关键参数确定
        4.2.3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 现今地应力场模拟
第五章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
    5.1 煤层气富集条件的主控因素
        5.1.1 煤层厚度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1.2 煤储层含气性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2 煤层渗透性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2.1 煤层割理
        5.2.2 天然裂隙
    5.3 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体结构的概念、分类研究现状
        1.2.2 煤体结构的一般识别方法及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利用测井资料定性识别煤体结构研究现状
        1.2.4 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煤体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煤体结构的分类、一般识别方法及其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2.1 煤体结构的概念、分类
    2.2 煤体结构的一般识别方法
    2.3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3.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与原则
        3.2.2 研究区地层划分
        3.2.3 研究区地层对比
第四章 研究区测井资料预处理及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4.1.1 测井资料预处理的必要性
        4.1.2 研究区测井资料预处理
    4.2 研究区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与定厚解释
        4.2.1 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
        4.2.2 煤层定厚解释
    4.3 主采煤层分布特征
第五章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性及定量识别研究
    5.1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性识别
        5.1.1 研究区煤体结构样品采集和描述
        5.1.2 研究区不同煤体结构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5.1.3 地球物理测井定性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5.2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量识别
        5.2.1 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
        5.2.2 多测井信息交会法定量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5.2.3 人工神经网络法定量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第六章 榆社-武乡区块主采煤层煤体结构展布特征分析
    6.1 榆社-武乡区块3 号煤层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6.1.1 3 号煤层煤体结构纵向分布规律
        6.1.2 3 号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展布特征
    6.2 榆社-武乡区块15 号煤层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6.2.1 15 号煤层煤体结构纵向分布规律
        6.2.2 15 号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展布特征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勘探开发
        1.2.2 三维地质建模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含煤地层
    2.3 储层特征
第三章 煤储层测井解释
    3.1 测井、岩心资料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重采样
        3.1.2 岩心深度归位
        3.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单井岩相识别与解释
        3.2.1 煤岩测井解释标准
        3.2.2 单井岩相综合解释
第四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含煤地层划分对比
    4.2 煤层对比划分
    4.3 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地震解释
    5.1 地震合成记录与井震标定
    5.2 断层解释
    5.3 构造解释
第六章 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6.1 含气量
    6.2 岩心密度
    6.3 灰分
    6.4 湿度
    6.5 渗透率
    6.6 兰氏常数
第七章 三维地质建模
    7.1 构造模型
        7.1.1 断层模型
        7.1.2 层面模型
    7.2 储层参数模型
        7.2.1 含气量模型
        7.2.2 岩心密度模型
        7.2.3 灰分与湿度模型
        7.2.4 渗透率模型
        7.2.5 兰氏常数模型
第八章 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
    8.1 主控因素
    8.2 有利区分布
    8.3 预测结果验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T区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
        1.2.2 测井资料预处理研究现状
        1.2.3 煤层岩性识别研究现状
        1.2.4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
        1.2.5 煤层工业组分预测研究现状
        1.2.6 煤层物性参数预测研究现状
        1.2.7 煤层含气量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构造概况
        2.1.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1.3 研究区煤质特征
    2.2 测井资料预处理
        2.2.1 密度曲线校正
        2.2.2 声波时差曲线重构
        2.2.3 测井曲线归一化
第三章 研究区煤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3.1 研究区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统计
    3.2 煤层的测井识别研究
第四章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4.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4.1.1 测井划分层序地层的依据
        4.1.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4.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4.3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4.3.1 地层划分的结果
        4.3.2 地层对比的结果
第五章 研究区煤储层工业组分预测
    5.1 煤的工业组分分析
        5.1.1 水分
        5.1.2 灰分
        5.1.3 挥发分
        5.1.4 固定碳
    5.2 煤层工业组分预测方法
        5.2.1 回归分析法
        5.2.2 体积模型法
        5.2.3 基于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法
    5.3 研究区煤层工业组分预测建模
        5.3.1 回归分析法
        5.3.2 体积模型法
        5.3.3 基于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法
        5.3.4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区煤储层物性参数预测
    6.1 煤层物性特征概述
        6.1.1 煤层的孔隙结构
        6.1.2 煤层渗透性特征
    6.2 煤层孔隙度预测建模
        6.2.1 总孔隙度计算建模
        6.2.2 裂缝孔隙度计算建模
    6.3 煤层渗透率预测建模
        6.3.1 F-S估算法
        6.3.2 回归分析法
        6.3.3 应用效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区煤储层含气量预测
    7.1 煤层含气量及其影响因素
        7.1.1 煤层含气量及测定方法
        7.1.2 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
    7.2 煤层含气量预测建模
        7.2.1 KIM方程计算法
        7.2.2 回归分析法
        7.2.3 基于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法
        7.2.4 应用效果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博文盆地B区块晚二叠煤层气甜点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1.2.2 地质建模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环境
    2.4 目的煤层
第三章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3.1 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
        3.1.1 测井资料预处理
        3.1.2 自然伽玛曲线标准化
        3.1.3 密度曲线标准化
    3.2 煤储层测井解释
        3.2.1 煤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2.2 煤储层识别及解释结果
        3.2.3 煤层有效厚度统计
第四章 煤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4.1 煤层分析对比原则
        4.1.1 标志层优选
        4.1.2 标准井优选
    4.2 单煤层级别的煤层精细对比分析
第五章 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5.1 研究思路
    5.2 岩心深度归位
    5.3 储层参数分析
        5.3.2 含气量
        5.3.3 岩心密度
        5.3.4 灰分
        5.3.5 湿度
        5.3.6 渗透率
        5.3.7 兰氏常数
第六章 煤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6.1 研究思路及流程
    6.2 模型网格设计
    6.3 构造建模
        6.3.1 断层模型
        6.3.2 层面模型
    6.4 储层参数模型
        6.4.1 含气量
        6.4.2 测井密度与岩心密度
        6.4.3 灰分
        6.4.4 渗透率
        6.4.5 兰氏参数
        6.4.6 含气饱和度
第七章 煤层气甜点区预测
    7.1 研究思路
    7.2 高中低产区划分
    7.3 甜点区预测参数相关性分析
    7.4 甜点区划分标准
    7.5 甜点区预测结果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长治区块煤储层地应力预测及应力计抗磨性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应力的数据获取及其在煤层气开发中的作用
        1.2.1 地应力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1.2.2 地应力数据获取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撰写思路
        1.3.4 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测井计算模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测井计算模型
        2.2.1 岩石力学参数的计算
        2.2.2 垂向应力计算模型
        2.2.3 水平主应力计算模型
    2.3 测井数据分析及地应力计算
        2.3.1 单一测井响应的煤层识别
        2.3.2 数据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应力的测井计算实例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
    3.1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3.2 侧压系数分布规律及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应力测量设备磨损部件的表面改性研究
    4.1 地应力测量设备及其存在的问题
    4.2 地应力测量设备表面改性实验设计
        4.2.1 表面预处理
        4.2.2 镀膜系统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测试
    4.3 地应力测量设备表面改性样品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小结
3 研究区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
    3.1 煤储层地质特征
    3.2 煤系砂岩储层地质特征
    3.3 煤系泥岩储层地质特征
    3.4 煤岩及顶底板力学性质
    3.5 地应力及储层压力特征
    3.6 煤系气储层共生组合模型
    3.7 小结
4.煤系气资源特征
    4.1 煤层气含气量
    4.2 砂岩含气性
    4.3 泥岩含气量
    4.4 煤系气资源分布特征
    4.5 小结
5 煤系气有利区段优选
    5.1 平面有利区优选
    5.2 垂向有利段优选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层气及煤层气测井介绍
        1.1.2 煤层气测井的分类及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测井软件现状
        1.2.2 煤层识别与煤质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本软件对于煤层气安全生产的作用
    1.5 本煤层气测井曲线处理系统的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WPF技术
        1.5.3 软件设计模式
2 测井数据分析与软件模块设计
    2.1 功能需求
    2.2 性能需求
    2.3 软件结构与设计体系
    2.4 开发原则
3 数据分析模块研究
    3.1 DLL与接口功能介绍
    3.2 文件读写的实现
        3.2.1 实现对文件数据解编
        3.2.2 WIS文件解析
        3.2.3 LAS文件解析
        3.2.4 文件数据解析关键代码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预处理及内容
        3.3.2 数据处理线程
        3.3.3 数据处理关键代码
    3.4 成果输出的设计与实现
        3.4.1 体系结构
        3.4.2 “所见即所得”与Windows中的映射模式
        3.4.3 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3.4.4 接口及流程
    3.5 测井图头的设计与实现
        3.5.1 测井图头的特点
        3.5.2 测井图头编辑器的需求
        3.5.3 测井图头编辑器的设计
        3.5.4 已开发图头的实例
    3.6 三维显示的方法与实现
        3.6.1 OpenGL方法简介
        3.6.2 OpenGL的函数库
        3.6.3 OpenGL程序框架
        3.6.4 三维重构方法
        3.6.5 成像颜色计算
        3.6.6 接口及流程
        3.6.7 成果输出关键代码
4 软件视窗设计
    4.1 图头编辑程序(HeadEditer)
    4.2 曲线处理主程序(Plot)
        4.2.1 主程序界面组成
        4.2.2 辅助工具栏各模块功能
        4.2.3 曲线设置功能介绍
        4.2.4 三维显示功能详解
        4.2.5 图头编辑模块介绍
5 软件应用实例
    5.1 陕西铜川某井应用实例
    5.2 甘肃庆阳某井应用实例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澳大利亚TB区块煤层气岩相建模及产气量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盆地演化特征
    2.3 煤系地层特征
第三章 煤层划分和对比
    3.1 划分原则
    3.2 划分对比结果
第四章 煤储层地震解释
    4.1 基础数据分析
    4.2 井震标定分析
    4.3 煤层构造解释方法研究
        4.3.1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4.3.2 构造解释方法
        4.3.3 构造解释成果
第五章 煤储层测井综合解释
    5.1 测井资料标准化
        5.1.1 标志层选择
        5.1.2 标准化方法
        5.1.3 岩芯深度归位
    5.2 煤层测井解释
        5.2.1 煤层测井响应特征
        5.2.2 测井解释结果
        5.2.3 岩相划分结果
    5.4 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5.4.1 含气量分析
        5.4.2 灰分分析
        5.4.3 湿度分析
        5.4.4 密度分析
        5.4.5 渗透率分析
        5.4.6 兰氏压力和兰氏体积分析
第六章 煤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研究
    6.1 构造模型
        6.1.1 断层模型
        6.1.2 层位模型
    6.2 属性模型
        6.2.1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岩相模型
        6.2.2 煤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第七章 煤储层产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基础
    7.2 单井属性分析
    7.3 平面属性分析
    7.4 地震属性分析
    7.5 储层物性参数属性分析
    7.6 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D]. 边利恒.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D]. 张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D]. 付诗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4]T区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研究[D]. 张晓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博文盆地B区块晚二叠煤层气甜点区预测[D]. 张奔.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长治区块煤储层地应力预测及应力计抗磨性改进研究[D]. 戴朝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测井参数优选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J]. 陈涛,张占松,周雪晴,郭建宏,肖航,谭辰阳,秦瑞宝,余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03)
  • [8]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D]. 张二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9]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D]. 董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澳大利亚TB区块煤层气岩相建模及产气量影响因素分析[D]. 陈雄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煤层气常规测井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