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蒙山干旱牧区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巴蒙山干旱牧区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巴盟山旱牧区目前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淼[1](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吴俊瑶[2](2013)在《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后叶,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强,开始逐渐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西部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承载力只有中东部地区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为此,必须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而阿拉善盟又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内外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生态移民选择何种后续产业、移民后续产业如何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把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变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要求,必将也是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有利时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采用采用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民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相应研究方法,在梳理国内学界关于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对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及后续产业发展实地调研,重点分析了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状况.以阿敦高勒嘎查为例,对其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选择进行了评估与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孙海龙[3](2013)在《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以来,水利改革发展建设问题为人们所不断关注。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发展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还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然而,从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到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不断,再到2012年2月份以来的云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来看,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农田水利脆弱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1]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此形势下,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7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系统部署以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联系党的十八大对水利工作做出的要求,在不断强化现有政策的同时,选取农田水利这个影响农业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加以不断探索研究,对于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结合山东省淄川区农田水利发展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相应举措,旨在对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本论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文章的前言,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提出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意义以及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农田水利发展的基本内涵、地位和作用;本部分主要从概念提出、农田水利的发展概况进行简析,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农田水利的战略地位。第三部分,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问题与困境;则主要是分析新形势下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客观因素以及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在以上两部分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山东省淄川区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加快区内农田水利发展的经验方法,并分析得到的启示。第五部分,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发展举措;则意在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标明农田水利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方针导向、全民参与建设、政府责任落实推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其中政府责任部分从政府职能视角下进行阐述,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白永利[4](2011)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支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草原和荒漠的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对人文环境也有重要影响。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来审视,主要是侵犯少数人享有的文化权。在资源开发的各方参与者中,少数民族相对于国家和开发商是弱势群体,需要在法律制度上研究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和文化权问题,在国内现有的制度设计中主要通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享有其发展权和文化权。本研究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从生态补偿角度,通过补偿恢复生态环境来维护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从人权法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对少数人权益的保障,国内现有资料中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文章较少,这部分将借助国际人权法的理论,突出开发与少数人权益的关系、保护机制和保障内容等。18世纪7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拉尔森和马扎斯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之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建立起矿区的补偿保证金制度,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森林建设补偿金制度,随后学者和机构开始研究生态补偿。其多采取跨学科研究,使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较为深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关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文章有限,已有研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文章很少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权益保障。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章主要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章说明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样本,阐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需要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二章研究生态补偿概念、法律内涵、现有机制,明确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首先是辨识生态、环境与资源联系与区别,说明资源—环境有各种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基础;评述各学科学者提出具有代表性生态补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和内容;其次是运用国际人权法中关于少数人权利、发展权、环境权等理论,分析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应有的权利和需要保障的利益,补充现有法学缺失的内容。第三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规定研究。总结中国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的历程;列举和比较不同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定内容及关系。梳理了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具体规定,评价各个领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规定方面的问题;使用要素分析的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施研究。首先逐条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各种税费和中央与地方收益分成,归纳出属于民族地区的收益,分析这些收益是否可以用于生态补偿;寻找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各种税费收益中针对民族地区的特别优惠措施,这些优惠措施如何体现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障或者对民族地区的照顾?其次是分析相关税费设置、分配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已经采取的各种措施中存在问题,总结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第五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的一些设想。借鉴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国家保护少数人权利的机制和从国际人权法角度考察在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人权益的机构、途径和案例分析;研究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相关问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补偿立法必备要素,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要素以及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探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三个重要问题,少数民族参与决策的程度,民族地区行使自治立法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解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的可行性和遇到的困难;整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借鉴其积极因素指导建立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法律体系的设想。

胡方燕[5](2010)在《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与中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由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生产布局变化会影响粮食供给总量和供给稳定性,合理的粮食生产布局是构建稳健的粮食安全体系的基础。本文以粮食安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市场与政府有效的协同与配合,以促进我国的粮食生产资源往优势产区集中;探寻有效的技术经济手段,以促进优势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增加供给量,强化中国粮食安全基础。本文认为,粮食生产布局应以区域比较优势为依据,将粮食生产安排在最适宜的生态区域,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粮食生产格局,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产业带(或者专业带)属于更大范围内的专业化和产业集聚,也是农业区域布局的理想结果。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带建设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产业整合阶段。中国的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及东北地区。东北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最为突出的地区,对全国水稻增产的贡献也最大;小麦生产向华北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区域优质小麦的比重提高较快;玉米生产分布较广,东北玉米生产地位逐步上升,新疆、内蒙、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产地。这一区域的专用玉米发展很快。从总体上讲,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是一个“遍地开花”的布局形态,优势区的比较优势不显着,粮食生产的优质化、专用化水平较低。本文从粮食生产效率和形成机制两个方面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加以评价,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国粮食总要素生产率不高,表明粮食生产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配置。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角度看,中国粮食技术效率值年度问波动明显,粮食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应加大对粮食科技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从规模效率的角度看,在既有要素组合和技术水平下,中国粮食生产规模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分区域看,制约长江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率,可以通过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扩大种植规模,改善该区粮食生产;而制约黄河流域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东北地区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地区,但其规模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这点来看,中国有必要推行粮食规模化生产。相关体制促成了现有粮食生产布局的形成,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一方面各区域力求粮食供求自保,积极发展区域内的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地区封锁和市场割据也接踵而至,致使各区域粮食生产结构趋同,一些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另一些地区则以牺牲区域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来发展粮食生产;②粮食市场化区所带来的区域利益不协调、产区粮食保护政策失效,不利于粮农形成稳定的价格预期;③短期宏观调控政策虽然能在迅速平抑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但要保障粮食的长期稳定供给,还需配合粮食的支持保护政策。制度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激励影响生产和交易行为,对比较优势的发挥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农产品市场上,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是发挥粮食比较优势的前提,只有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产品市场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农产品比较优势才能不被扭曲。因此,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引导资源合理、有效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从粮食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优质优价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探讨促进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市场机制建设。市场机制的效率长于微观,弱于宏观,在宏观经济的一些领域,市场机制的调节甚至会失效。粮食安全,以及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属于宏观或者中观的问题,市场在这些方面常常失灵,需要“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跟进。鉴于粮食产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特殊性,粮食生产往优势产区集中的引导机制主要应该是政府调控,而非市场机制。本文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分工与合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粮食支持与保护政策完善,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调整,区域间政府合作,循环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政府如何调控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资源往优势产区集中后并不能天然地发挥出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等是做大、做强、做优优势产业的必要手段。鉴于规模化经营对粮食生产的特殊意义,以及我国粮食生产的现实规模情况,本文将对优势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进行专门研究。目前推动优势产区粮食规模化经营要在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户自愿、市场主导原则的基础上,改善规模化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积极推动优势产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刘玉兰[6](2009)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但该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因此,在研究该区耕作制度及其区划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科研工作者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现状均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对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现状的研究及调查却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查阅农业区划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建立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信息数据库,以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确定分区的原则与指标体系,对该区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在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耕作区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地面坡度分级情况,并根据该区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实施的适宜条件,提出了各耕作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配置建议,以期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指导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原则耕作制度区划是农业区划的一种,本研究在充分认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区划的一般原则,确定分区原则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耕作措施适宜性原则;保持县级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原则。(2)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指标在分区原则的指导下,本研究综合考虑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耕作制度的影响,确定的分区指标为:按热量划分熟制:≥0℃积温4000℃以下为一熟带,≥0℃积温4000℃以上为二熟带;耕作制度区的划分则综合考虑行政位置、地貌、水旱情况(水浇地与旱地、干燥与湿润)和熟制。(3)进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在已有耕作制度区划及黄土高原地区各省区农业区划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将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十个耕作区:Ⅰ汾渭平原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Ⅱ陕甘宁晋黄土丘陵旱作一熟区、Ⅲ晋东山地半湿润一熟区、Ⅳ晋北高原山地旱作一熟区、Ⅴ豫西丘陵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Ⅵ陕甘晋黄土残塬丘陵旱作一熟区、Ⅶ兰州山丘旱作一熟区、Ⅷ海东丘陵旱作一熟区、Ⅸ宁蒙河套平原灌溉一年一熟区、Ⅹ鄂尔多斯高原半干旱一年一熟区。(4)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适宜条件及其在各分区的配置在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了该区主要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明确了其实施的适宜条件,并总结分析各耕作区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和地面坡度分级情况,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提出了各耕作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配置建议,并系统整理和概述了各分区的特征。选定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为: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水平沟耕作、间混作、套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等高耕作适宜于3~15°的坡地;沟垄耕作适宜于<3°的平地(包括川平地、高平地、梯条田);水平沟适宜于15~25°的坡地;间混作适宜于≥10℃积温小于2600℃的地区;套种适宜于≥10℃积温2600~4000℃的地区;地膜覆盖适宜于半干旱地区旱农区的平旱地(指梯田和条田)和高海拔或高纬度冷凉地区;保护性耕作几乎适用于任何区域。

苏渊[7](2008)在《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问题己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洪涝水患频繁,经济损失巨大。水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依托,简述水资源价值、价格理论,并针对水资源在市场机制下价值的体现——水价进行探讨,分析巴盟河套灌区水价现状并给出合理的定价。其主要内容有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着重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并对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情况及水价的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主要对水资源内涵详细介绍,给出了水资源的需求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几种常见的水资源定价模型。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水价制定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建立在水资源综合价值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水价——全成本水价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定价的范围,最后通过水资源需求曲线和水资源承受力给出了可续发展的水资源价格。第四章先分析了研究对象,巴盟概况,进而对巴盟河套灌区从需求两个角度分析,给出了供水部门期望的各种定价,同时通过用水者极限水价和承受力分析,最后给出了巴盟河套灌区的农业水价。第五章为结论,对本文做出了总结。论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资源定价进行系统研究。

杨松[8](2007)在《河套灌区向日葵生产的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拓展气象服务领域,解决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生产中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资料分析,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根据气象服务的需要,对向日葵适宜播种期、全生育期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适宜浇水期、适宜种植区域,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指标,建立了向日葵相应气象服务预报模型。确定了向日葵食用和油用品种最佳适宜播种期及相应的气象条件指标。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的最佳播期范围为4月6日~4月30日。河套灌区油用向日葵的最佳播期适宜范围为4月19日~5月16日。采用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作为初级预报指标,作为食用向日葵播种指标。选用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作为油用向日葵适宜播种期预报指标进行预报。选择有明显影响的气象因子,确定了播种、三对真叶、互生叶、现蕾、开花、开花结束、成熟等7个生育期中对向日葵有影响的农业气象指标。影响本地区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为霜冻,高温对向日葵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霜冻影响时段在春季,并将春季霜冻的主要指标定为地面最低温度,即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轻霜冻指标,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重霜冻指标。确定了向日葵最佳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段。食用向日葵在出苗后30天、现蕾、开花前、灌浆等四个时段浇水;油用向日葵在出苗后30天、现蕾、开花前等三个时段灌水较为适宜,有利于增产。向日葵锈病在旬降水量大于10毫米或旬降水日数大于等于5天时的下一旬,或近10天降水量大于10毫米或降水日数大于等于5天时的2~3天后就会始见。锈病发生越早,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越大。草地螟在23℃以下环境下适宜发展,23℃以上环境会受到抑制。将河套灌区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基本适宜等4个向日葵种植区域。提出了包括预测和分析服务内容和相应服务时间的气象服务大纲。

杨永梅[9](2007)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沙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对沙漠化驱动机制的研究倍受关注。毛乌素沙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我国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该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北方重镇,其沙化记载才仅有千年之久,关于其沙漠化成因也是众说纷纭,相关研究资料丰富,该地区成为研究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交互作用的一个典范。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典型旗县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驱动作用,确立了其中的主导因素,预测了该地区今后10年内的人口增长,确立了该地区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得出在人类历史时期的唐宋及明清时期,该地区寒冷干旱,人为滥垦、滥牧、滥樵活动剧烈,同时该地区是中原抗击外掳的军事要地,军垦、战争的践踏、土地撩荒严重,这段时期沙漠化扩展速度很快;经过横向比较发现这段时期位于河套地区的毛乌素沙地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波动规律具有一致性;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气候对沙漠化影响很大,由于人口膨胀,繁重的人口承载加重了该地区的垦殖、过牧和樵采,沙漠化继续扩展;这一时期该地区与全球沙漠化的趋势一致,继续扩展;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波动与气候密切关联,不应是“人为沙漠”。2.现代时期主要研究了影响毛乌素沙地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分为3个方面,(1)气候变化,选取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0年代以来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大风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70年代到80年代,毛乌素沙地气候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年均温度升高,主要表现为暖冬和暖春,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年降低,蒸发量逐年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该地区的植被生长,对生态恢复有利;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明显好于西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年均温度高,降水量大,大风日数少,表现为暖湿,而西北部地区为冷干;在现代时期,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该地区沙漠化的变化相符合,说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密切。(2)水资源,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的利用变化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显着增加,过去的十年中城镇人口用水、工业用水量增加了几倍至十倍,农业用水也增加不少;需水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了水利建设发展很快;过度开采对该地区水资源影响很大,地表水、过境水及地下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状况来看,首要的还是农业用水,占85%;毛乌素沙地水资源分布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特征。(3)人为经济活动,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人口数量变化、耕地面积变化、土壤养分变化以及牲畜数量变化情况,运用正规化处理分析了人口增长率、耕地面积变化、牲畜数量变化三者的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该地区今后10年的人口增长,结果表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毛乌素沙地的耕地面积和牲畜数量不断增加;80年代以后,该地区的牲畜数量和耕地面积都相应减少;进入90年代,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牲畜数量相应增加;自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耕地面积和牲畜数量下降;经正规化处理分析得出人口增长率、耕地面积变化、牲畜数量变化之间吻合较好;该地区10年以后的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增长率很小,未来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会增加;对人为因素的分析得出人为活动与沙漠化扩展与固定的具有同步性,说明该地区在现代时期沙漠化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3.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沙漠化驱动作用呈现耦合性,对3个典型旗县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旗县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第一主成分均以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密度负荷量最高,但是气候因素中年平均气温因子的负荷与人为因子负荷相差不多;同时还反映出三个旗县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沙漠化的作用不同,对乌审旗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稍大于自然因素;榆阳区的结果是气候因素略大于人为因素,盐池县的结果与榆阳区类似;经空间比较得出自然因素是主导因素,人为因素是加速作用。4.根据对该沙地的沙漠化驱动因素的分析,制定农牧业的发展途径为:(1)发展节水农业,(2)推行保护性耕作措施,少耕免耕法(3)实施禁牧圈养,发展农区畜牧业。

赵洁[10](2006)在《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适应目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代表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因此,对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生态农业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等分析方法,针对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以期对巴彦淖尔市及其他同类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生态农业相关理论及国际经验。首先,介绍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并阐述了其特征;其次,在理论基础、基本目标、实施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国际可持续农业进行了比较;再次,简述了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第二部分,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分析与效益评价。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对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和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第三部分,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思想认识不足、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第四部分,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指出发展生态农业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构建以节水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挥政府在规划、协调和宏观管理与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

二、巴盟山旱牧区目前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盟山旱牧区目前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2)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1 生态移民及后续产业相关概念
        1.1.1 生态移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1.2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2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1.2.1 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理论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2.4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 推进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 缓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迫切需要
        1.3.2 实现农村牧区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1.3.3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脱贫致富之间矛盾的迫切需要
第2章 阿拉善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2.1 中国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2.1.1 中国生态移民工程的背景和历程
        2.1.2 中国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概况
    2.2 内蒙古实施生态移民概况
        2.2.1 内蒙古生态移民工程历程
        2.2.2 内蒙古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概况
    2.3 阿拉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2.3.1 阿拉善基本情况
        2.3.2 阿拉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背景
        2.3.3 阿拉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第3章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3.1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3.1.1 后续产业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1.2 后续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1.3 后续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2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正效应
        3.2.1 三次产业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3.2.2 移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2.3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3.3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负效应
        3.3.1 国家及地方生态移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3.2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3 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3.4 草原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阿敦高勒嘎查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个案分析
    4.1 阿敦高勒嘎查概况
        4.1.1 嘎查的基本概况
        4.1.2 嘎查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4.2 阿敦高勒嘎查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4.2.1 选择阿敦高勒嘎查作为案例分析的理由
        4.2.2 调查问卷设计
        4.2.3 调查数据分析
    4.3 PRA方法对阿敦高勒嘎查后续产业发展项目选择分析
        4.3.1 产业项目选择的基本框架
        4.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描述
        4.3.3 结果分析
第5章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十二五”时期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5.2 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政策建议
        5.2.1 争取国家及地方生态移民政策专项政策保障
        5.2.2 积极引导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
        5.2.3 积极改善生态移民在迁入区的生活现状
        5.2.4 积极转变生态移民思想文化观念
        5.2.5 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 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
        (二)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水平
        (二) 国外研究水平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田水利发展的基本内涵、地位和作用
    一、农田水利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三、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 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一、制约农田水利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 人均、亩均水量较少
        (二)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三) 水资源开采过度,污染严重
        (四) 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
    二、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二) 农田水利发展意识滞后,疏于管理
        (三) 责任不清与主体缺位
        (四) 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
        (五) 农田水利建设制度缺失,管理落后
        (六) 农田水利建设的产权模糊,水权界定不清
第四章 山东省淄川区农田水利发展实证分析
    一、山东省淄川区农田水利现状
    二、山东省淄川区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 加强统筹、认清当地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必要性
        (二) 综合分析,详细制定农田水利规划发展建设指标
        (三) 淄川区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山东省淄川区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一) 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开发和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
        (三) 加强政府引导,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建设
第五章 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发展举措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的基本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 农田水利发展目标
    二、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一) 实施经济调节职能,保障农田水利可持续运行
        (二) 推进市场监管职能,稳定农田水利建设秩序
        (三) 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四)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
    三、充分发挥民众作用,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全民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4)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提出:直面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概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以乌拉盖湿地为例
    三、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产生的生态问题
    四、内蒙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及内容
        一、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内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一、人权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环境权理论
        四、环境正义理论
第三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现行法律规定评析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生态补偿发展概况
        二、生态补偿的地方实践
    第二节 不同领域生态补偿法律规定
        一、各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规定
        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中生态补偿相关条款梳理
    第三节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和政策内容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二、规章的相关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第四节 各领域生态补偿的评价
        一、目前生态补偿制度问题
        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方面的缺失
第四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分析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收益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权益规定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开展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存在问题--鄂尔多斯市为例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中存在问题
        三、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构想
    第一节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二、德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三、英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四、加拿大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五、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第二节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补偿中制度的启示
        一、国家法保护机制
        二、国际人权保护体系中少数人权利保护机制
    第三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对策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完善
        二、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四、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博士论文
    四、英文类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与中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
        1.3.2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
        1.3.3 关于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研究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1.3 粮食生产效率及评价
        2.1.4 比较优势
        2.1.5 规模化经营
        2.1.6 粮食主产区
        2.1.7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2.1.8 粮食优势产区
    2.2 基础理论
        2.2.1 粮食安全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规模化经营理论
        2.2.4 农产品产业带理论
3.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3.2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
        3.2.1 粮食产区的划分
        3.2.2 八大农业产区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
    3.3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效率评价
        3.3.1 相关研究回顾
        3.3.2 数据说明、实证结果与分析
    3.4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存在的问题
        3.4.1 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发挥不显着
        3.4.2 粮食供求区域平衡协作关系不稳定
        3.4.3 不利于中国粮食品质的提高
        3.4.4 粮食物流体系不完善制约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中国现行粮食生产布局的形成机制
    4.1 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4.1.1 财政分权机制
        4.1.2 财政分权对现行粮食生产布局的影响
    4.2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4.2.1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制度缺陷
        4.2.2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对现行粮食生产布局的影响
    4.3 粮食经济的市场化
        4.3.1 粮食经济市场化与粮食生产布局的形成
        4.3.2 粮食经济市场化对现行粮食生产布局的影响
    4.4 政策引导
        4.4.1 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与粮食生产布局
        4.4.2 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与粮食生产布局
5. 国内粮食生产应该主要布局在优势产区
    5.1 我国粮食产业带建设情况
        5.1.1 我国粮食产业带建设取得的成就
        5.1.2 我国粮食产业带存在的问题
    5.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应遵循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
        5.2.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的规划
        5.2.2 全国功能区划与农业区域布局规划
        5.2.3 加快确定我国农业区域布局规划
    5.3 基于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布局调整
        5.3.1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推进粮食生产布局调整
        5.3.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推进地区专业化发展
6. 促进粮食生产往优势产区集中
    6.1 市场机制
        6.1.1 强化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6.1.2 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
        6.1.3 培育和完善粮食优质优价机制
        6.1.4 建立市场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6.2 政府调控机制
        6.2.1 中央和地方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分工与合作
        6.2.2 基础设施建设往优势产区集中
        6.2.3 农业科技往优势产区集中
        6.2.4 粮食生产的其它支持政策向优势产区集中
        6.2.5 粮食直补资金主要投放优势产区
        6.2.6 优势产区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
        6.2.7 完善粮食供给的地方政府间合作
    6.3 其它引导与促进措施
        6.3.1 推进农业保险快速健康发展
        6.3.2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3.3 加快粮食产业化开发
        6.3.4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3.5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
        6.3.6 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粮食优势产区可持续发展
7. 促进粮食优势产区规模化经营
    7.1 规模化是做大、做强、做优优势产业的手段
        7.1.1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增加粮食生产投资
        7.1.2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7.1.3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
    7.2 促进粮食优势产区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和实现原则
        7.2.1 规模化经营的目标
        7.2.2 实现规模化经营应坚持的原则
    7.3 促进优势产区规模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7.3.1 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改善
        7.3.2 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外部经济社会发展
    7.4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7.4.1 为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7.4.2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7.4.3 促进优势产区土地流转的其他措施
8.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耕作制度区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作制度区划研究
        1.2.2 耕作制度区划的原则
        1.2.3 耕作制度区划的指标
        1.2.4 耕作制度区划的方法
        1.2.5 保护性耕作分区研究
    1.3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区划研究
    1.4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与保护性耕作的关系
        1.4.1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类型
        1.4.2 水土保持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关系
    1.5 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内容
        1.7.1 建立耕作制度信息数据库
        1.7.2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的原则和指标
        1.7.3 进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
        1.7.4 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区划
    1.8 材料与方法
        1.8.1 资料来源
        1.8.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农业生产特点及主要障碍因素
        2.2.1 农业生产特点
        2.2.2 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3 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其适宜条件
        2.3.1 等高耕作
        2.3.2 “两法”种田
        2.3.3 间作、套种和混播
        2.3.4 地膜覆盖
        2.3.5 保护性耕作
        2.3.6 抗旱丰产沟
        2.3.7 大垄沟种植
        2.3.8 垄膜沟种耕作
        2.3.9 砂石覆盖
        2.3.10 坑田与地孔田
        2.3.11 粮草带状种植
第三章 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与分区评述
    3.1 区划原则
    3.2 区划指标
    3.3 区划结果及分区评述
        3.3.1 区划方法
        3.3.2 区划结果
        3.3.3 分区评述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探讨
    4.1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选取及其适宜条件
        4.1.1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坡度分级情况
        4.1.2 保护性耕作和地膜覆盖的适宜性分析
        4.1.3 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熟制分区
    4.2 各耕作区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分析
    4.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的分区概述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的原则
        5.1.2 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的指标
        5.1.3 进行了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
        5.1.4 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适宜条件及其在各分区的配置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外水价制度
        1.2.1 美国的水价制度
        1.2.2 英国水价制度
        1.2.3 加拿大水价制度
    1.3 国内水价制度
        1.3.1 起始及理论研究阶段
        1.3.2 应用研究阶段
    1.4 我国水价制度发展过程
    1.5 国内外水价体系的比较
        1.5.1 美、英、加水价体系与我国水价体系的异同
        1.5.2 启示
2 水价理论基础——水资源价值理论
    2.1 水资源的内涵
    2.2 水资源的特性
    2.3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4 水资源定价理论模型
        2.4.1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2.4.2 供求定价模型
        2.4.3 影子价格模型
3 水价的概念及制定原则和方法
    3.1 水价基本概念和实施
        3.1.1 水价理论的基本概念
        3.1.2 水价实施种类
    3.2 水价制定的原则
        3.2.1 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
        3.2.2 有效配置原则
        3.2.3 成本回收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可持续发展水价制定的方法——全成本水价
        3.3.1 可持续发展全成本水定价模型的构建
        3.3.2 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消费定价区间分析
        3.3.3 可持续发展水价的推导
4.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实证研究
    4.1 巴盟河套灌区资料
        4.1.1 巴盟河套灌区概况
        4.1.2 巴盟河套灌区水利建设情况
    4.2 巴盟河套灌区的水资源现状
        4.2.1 巴盟河套灌区水资源概况
        4.2.2 巴盟河套灌区水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概况
        4.3.1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改革
        4.3.2 巴盟灌区农业水价制定的政策依据及原则
    4.4 巴盟河套灌区用水水价研究
        4.4.1 供水者角度分析
        4.4.2 从用水者角度分析
    4.5 巴盟河套灌区水价确定
5 结论及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河套灌区向日葵生产的农业气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向日葵生产概况
        1.2.1 世界向日葵生产概况
        1.2.2 我国向日葵生产概况
        1.2.3 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生产概况
        1.2.4 内蒙古向日葵生产发展优势
        1.2.5 内蒙古向日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6 发展向日葵生产的对策
    1.3 国内外向日葵研究进展
        1.3.1 国外向日葵研究进展
        1.3.2 国内向日葵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地区的选择
        1.4.2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向日葵适宜播种期分析预报
        3.1.1 试验结果分析
        3.1.2 最佳播期的回归分析
        3.1.3 向日葵适宜播种指标确定
        3.1.4 向日葵播种期预报
    3.2 向日葵各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向日葵的影响
        3.2.1 播种~出苗
        3.2.2 出苗~三对真叶
        3.2.3 三对真叶~互生叶
        3.2.4 互生叶~现蕾
        3.2.5 现蕾~开花
        3.2.6 开花~开花结束
        3.2.7 开花结束~成熟
        3.2.8 播种~成熟
    3.3 向日葵关键期的确定及气象指标分析
        3.3.1 播种期
        3.3.2 三对真叶~现蕾期
        3.3.3 开花期
        3.3.4 灌浆(开花结束~成熟)期
        3.3.5 全生育期界限温度气候条件与向日葵的关系
    3.4 霜冻
        3.4.1 霜冻指标
        3.4.2 霜冻发生规律
        3.4.3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3.4.4 霜冻对作物的影响及其对策
    3.5 向日葵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其预报
        3.5.1 向日葵锈病
        3.5.2 草地螟
    3.6 适宜浇水时期分析
        3.6.1 向日葵不同发育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
        3.6.2 灌溉时段试验
    3.7 向日葵适生种植区划
        3.7.1 区划方法
        3.7.2 区划结论
    3.8 向日葵气象服务大纲
        3.8.1 内容和时间
        3.8.2 关键服务期和服务内容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立题背景
    1.2 沙漠化的概念
        1.2.1 “沙漠化”概念的由来
        1.2.2 国内外关于沙漠化的概念
    1.3 国内外沙漠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沙漠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1.3.2 我国北方沙区沙漠化研究概况
    1.4 沙漠化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毛乌素沙地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二章 毛乌素沙地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2.1 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形、地貌与基质
        2.1.2 大气环流与气候
    2.2 毛乌素沙地的资源概况
        2.2.1 土地资源
        2.2.2 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2.2.3 植被类型
        2.2.4 水资源
        2.2.5 矿产资源
    2.3 毛乌素沙地的社会经济概况
        2.3.1 社会基本概况
        2.3.2 农牧业生产概况
    2.4 小结
第三章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变迁历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3.1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变迁历程
        3.1.1 毛乌素沙地的形成过程及古气候变化对该沙地沙漠化的影响
        3.1.2 毛乌素沙地史前及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
    3.2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近45 年来气候变化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
    4.1 站点选择
    4.2 毛乌素沙地气候要素的变化
        4.2.1 气温、降水的变化以及降水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4.2.2 大风日数变化
        4.2.3 蒸发量变化
    4.3 气候变化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毛乌素沙地水资源变化情况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
    5.1 毛乌素沙地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供需变化情况
        5.1.1 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量的变化情况
        5.1.2 供水量的变化情况
    5.2 毛乌素沙地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
        5.2.1 河流水系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5.2.2 过境水资源的变化
        5.2.3 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可能变化
    5.3 毛乌素沙地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4 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与沙漠化的关系
    5.5 结论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现代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
    6.1 毛乌素沙地人为因素的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
        6.1.1 人口数量的变化
        6.1.2 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
        6.1.3 人口增长率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6.1.4 人口增长率的预测
    6.2 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
    6.3 结论
第七章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耦合作用
    7.1 研究方法及选择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乌审旗沙漠化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7.2.2 榆阳区沙漠化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7.2.3 盐池县沙漠化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毛乌素沙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8.1 毛乌素沙地发展农牧业的资源优势
        8.1.1 光照、热量资源
        8.1.2 水资源
        8.1.3 土地资源
    8.2 毛乌素沙地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错误导向
        8.2.1 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2.2 农牧业发展中的错误导向
    8.3 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和农牧业发展的方向
        8.3.1 生态治理的关键
        8.3.2 农牧业的发展措施
    8.4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生态农业相关理论及国际经验
    (一)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二)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国际可持续农业的比较
    (三) 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二、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分析与效益评价
    (一)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二) 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
    (三)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评价
    (四) 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效益评价
三、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 思想认识不足
    (二) 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三)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四)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五)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六) 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四、巴彦淖尔市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
    (一) 加强宣传和培训
    (二)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三) 构建以节水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四) 发挥政府在规划、协调和宏观管理与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四、巴盟山旱牧区目前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2]阿拉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吴俊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3]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孙海龙. 山东理工大学, 2013(03)
  • [4]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白永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5]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与中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研究[D]. 胡方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6]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探讨[D]. 刘玉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价格制度研究 ——以巴盟河套灌区为例[D]. 苏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2)
  • [8]河套灌区向日葵生产的农业气象服务研究[D]. 杨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9]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 杨永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1)
  • [10]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 赵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巴蒙山干旱牧区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