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心举行合同授予签约仪式

网络中心举行合同授予签约仪式

一、网络中心举行授标与签约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楚[1](2020)在《建国以来宝鸡城市文地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的加速、功利性的城市建设导致部分城市的文化空间建设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而近年来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学者的重视,文化空间强调尊重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文地系统规划是对于文化空间如何保护、传承的系统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此理论,以宝鸡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建国以来城市进入现代化建设后,其文地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而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充实文地理论框架并对未来宝鸡的文化空间建设产生指导意义。宝鸡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降临之厚土,文化产生之故乡,为周秦朝发祥之地。对中国经济政治文明之发展有重大意义,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及有地方特殊性的历史空间格局,城市建设发展也与其厚重的文化休戚相关,这对大部分市县的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首先,界定了本文的支撑性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总结得出本文的技术路线。通过相关历史文献的解读、现代城市发展资料的研读,对城市发展大事记进行时间脉络上的整理,从历史城市以及建国以来至今的四个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展开城市格局的梳理研究;总结其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城市空间格局。其次,讨论了文地的分类方法,以及文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与城市用地分类的对应关系。基于文地的分类,对各类型的文地分别从一般概念、发展历史及代表性空间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将宝鸡各类文地的年代、面积等信息统计梳理,得到宝鸡现代文地数据库。利用核密度分析法以及梯度分析法分析了在宝鸡市区范围和中心城区范围两个空间尺度下的文地分布特征,并识别出当下宝鸡城市中存在的主要文地集聚区。再次,以时间为线索,以城市发展阶段为节点,分析城市文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下的建设、搬迁和消失的过程,通过数量、规模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演变,总结宝鸡城市关键文地的变迁规律。并进一步总结宝鸡文地建设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山水、历史积淀、国家政策、文化研究等角度探究出其在建设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最后,在把握宝鸡城市文地发展态势,并结合今天的城市发展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宝鸡现状文地结构的组成、文地系统的特征以及宝鸡文地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宝鸡市文地系统提出优化策略,希望宝鸡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启发。本文对于宝鸡城市文地的类型划分、分布特征、建设的动力机制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城市文化空间的相关学术研究,充实文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宝鸡文地系统的初步构建及优化策略提升,以期对同类城市的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陈若萱[2](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认为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李晓亮[3](2014)在《西方纳西学史研究(1867-1972)》文中提出纳西族生活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川滇藏交界地区,汉文史籍称之为么些,西方人译为"Mo-so"。十九世纪晚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政府官员来到我国西南地区传教、考察。1867年,法国传教士德斯古丁斯首先发现了纳西族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并将11页摹本寄回家中。西方人对这种象形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百年间不断有西方学者慕名来到纳西族地区收集和翻译东巴经,考察和研究当地人文地理、语言文字、宗教及文化,逐渐形成了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西方纳西学。本文以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学者撰写的关于纳西族的论着为研究对象,了解西方对于纳西族认识、理解和研究的过程,评价西方纳西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探寻西方纳西学研究的方法,为国内纳西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西方纳西学肇始于十九世纪中晚期,其时大批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外交家涌入中国内陆,他们大多是为了考察西藏地区。当时清政府禁止西方人进入西藏,西藏也经常发生西方传教士、探险家被害的事件,很多人只能停留在接近西藏的四川和云南等地。这些人无意间发现了藏族之外的中国西南的其他少数民族,并将这些见闻写进游记,纳西族也位列其中。但是,初期鲜见关于纳西族的专论,纳西族的相关信息散见于西方人在川、滇、藏地区的游记和笔记,我们称这个阶段为传教士、游记纳西学,这是西方纳西学的萌芽期。二十世纪初,依然不断有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学者来中国西南地区考察,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法国学者巴克。巴克《么些研究》的出版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西方纳西学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这一时期是西方纳西学的发展期。虽然当时巴克还不到二十岁,但他两赴纳西族地区,在纳西族地区做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并带回了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资料,尤其是《么些研究》的出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由于巴克出版《么些研究》之后转入藏文古文献的研究,此后的西方纳西学沉寂了很长时间,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洛克出现,西方纳西学才迎来一个高峰。二十世纪中期的纳西学研究是西方纳西学研究的成熟期,洛克在纳西族人文历史地理的考察、东巴经的收集、整理和翻译、东巴教仪式的分析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今难以为后人所超越。一百多年间,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欧美本土学者在考察纳西族地区的过程中,对纳西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民俗等领域展开具体的探索,还编纂出版了纳西语词表、字表及辞书,最终使得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逐渐形成,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的学者投身其间。因此,西方纳西学是纳西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篇章。

王贺兰[4](2010)在《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文中认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问题,以期对学校礼仪教育和德育实践提供指导,力求创新和发展学校礼仪教育和德育理论。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界定礼仪、礼仪素质、礼仪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反思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现状,梳理古今中外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论证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合理定位,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渠道与策略。文章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提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礼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和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素质是指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准确把握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找准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现实基础。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均对青少年礼仪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目前,全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课余活动模式,二是课程教学模式,三是专业培训模式。通过这些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礼仪教育的理念不清导致实践混乱,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礼仪教育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教育内容欠科学,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等。二是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社会支持不够造成发展乏力,表现为青少年礼仪教育政策和专业支持不足,教育合力不够等。吸收借鉴古今中外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我国古代不仅有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而且有汗牛充栋的蒙书作为礼仪教育教科书,还有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亟待我们继承与弘扬。被称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许多方面已后来居上,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此外,在欧美国家,在骑士教育、绅士教育、博雅教育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东西方青少年礼仪教育各有所长,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我们应采撷其中有益的可供借鉴的因素。明确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功能与合理定位,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而言,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礼仪素质,对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到乐趣,产生愉快心理;在教育过程之外,个体可以凭借其礼仪素质提高生活品质,使生活更为愉快、健康。就社会而言,礼仪教育能够促进礼仪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对促进经济交往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突出的作用。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也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需科学设定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以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和若干层级的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小学教育阶段的礼仪教育目标是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知识,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及礼仪行为习惯;中学教育阶段的礼仪教育目标是理解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较为稳定的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固化礼仪行为习惯;大学礼仪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把握礼仪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为实现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在设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要求,又要考虑不同学龄阶段的不同目标要求;既要以礼仪规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又要兼顾礼仪理论知识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又要有全人类的视野。本文从礼仪理论、礼仪规范、民族礼俗三个维度,勾勒出了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应从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位一体”的实施体系。首先,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期是其一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在青少年的整个礼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决定着个人的文明程度,是个体礼仪素质形成的重要基地。所以说,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的礼仪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礼仪教育师资队伍,高效有力的教学手段和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礼仪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地、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施,应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应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学校礼仪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其次,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的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和关键。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重建家庭礼仪文化,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以日常生活规范教育为重点,注重礼仪行为养成;家长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再次,社会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中所形成的礼仪素质的积淀和巩固。尽管社会礼仪教育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它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礼仪教育和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配合。社会礼仪教育的实施,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礼仪文化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重视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的礼仪教育。最后,网络礼仪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交往时所应遵循的礼节,是一系列使人们在网上有合适表现的行为规范。网络礼仪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维护网络秩序、塑造网民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理应纳入礼仪教育体系。网络礼仪教育的实施,应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示范和引导,营造浓厚的网络礼仪文化氛围;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上行为监督与制约;重视网络社区的发展与投入,开展特色化网络社区建设。

罗以澄,吕尚彬[5](2004)在《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中国传媒市场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传媒市场的对外开放明显提速市场规制的建设显着加快传媒市场主体成长迅速传媒参与国际竞争的势头勃起传媒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新闻传播建构生活、监视环境的能量得到释放传媒市场的走势预测中国传媒市场的演进史上,2003、2004年必将留下流光溢彩的华章。在这两年里,以盘整资源和激情释放为主旋律,中国的传媒市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观。这些变化与景观,进一步改变着中国传媒市场的结构,优化着中国传媒市场的生态环境,建构着中国传媒市场的主体、规则和运作机制,从而也昭示着中国传媒的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

王猛[6](2006)在《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本理论,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个案剖析与综合概括、普遍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思路,以层次分析视角将论文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在理论应用上赞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完全决定或者构成行为体所从事的行为,行为体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构成了一个和物质世界并列的意义与知识的世界,即结构造就行为体,行为体也建构结构:在主体选择上,将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整体加以考虑,从发展和联系而不是人为割裂的观点回顾和总结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情况:在客体选择上,在中东概念传统“十八国”范围的基础上,把具有类似国情、相近区域的伊斯兰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期望以大中东的宽泛视角提供制定政策的便利:在文章结构上,试图以穷尽行为体参与行为的方式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互动(侧重于中国方面)进行分析,并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扩展预留空间。 第一部分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聚焦点,重点论述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即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以及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并对这种状况从动力学、关联度、决策机制与实施策略四方面进行剖析。 第二部分则从微观领域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众多行为体细分为9个大类,即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政党、个人、民族、国际政治运动、宗教运动与组织,试图以归纳的方式探究各类行为体在20世纪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得失,研判行为体在下一个类似情境的反应,同时注重了丰富多彩外交斗争情况的趣味性。 第三部分则重点分析两例个案。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切入点,分析伊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比照20世纪中国与伊朗在国家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勾画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演变轨迹。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论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参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状况具有继承性,不能漠视和人为割裂这种继承性。2、参与是一个互动过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交汇决定了双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在碰撞中走向成熟。3、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开始全方位参与中东事务,行为体之间逐渐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复杂关系。4、文明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地导致国际关系的冲突或对抗,文明间的关系是在交往中共存,是“和而不同”。

雷喜梅,夏涤平,邢晓雷,谢辉[7](2002)在《春夏秋冬景色异 鲜花朵朵别样红——2001年武汉全景回放》文中指出步入历史时空的2001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它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800多万武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容坚定地驰骋在新世纪的原野上,奋力攀登各项事业的高峰,创造了无数亮点和累累硕果。在新世纪的第二个春天向我们信步走来的特殊时刻,我们回放过去365个日日夜夜,奉献给为武汉建设和发展挥汗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同志。

张莹[8](2002)在《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招标投标和拍卖是配置和获取工程、货物和服务等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有各式各样的应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买卖、荷兰的花市、索思比拍卖行的古董拍卖、公共资源开发使用权和公共工程的发包,以及倒闭企业和不动产的处理等,都用到招标投标和拍卖。在我国,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越来越多的经济行为,例如政府采购、建设工程发包、国债出售等,均通过招标投标与拍卖方式来处理,其交易量越来越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对招标投标理论的研究尚限于法律、商务和程序的层面,很少涉及结合实际的理论分析。因此,研究适合我国实际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招投标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践背景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原因。 本文第一章阐述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以简洁的语言指明了招投标的定义、特点和法律特征,及其与拍卖的关系;按比较的方法研究了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包括其主体范围、标的划分和限额规定;据国际主流招投标法规界定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等3种招标投标的主要方式;用严谨的语言论述了招标投标的法定程序。 第二章综述招标投标的相关理论。主要概括了拍卖原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其在拍卖中的应用以及揭示原理和拍卖规则设计等经典的西方拍卖与招投标理论;在检索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浙大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招投标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研究我国建设工程、机电设备、政府采购、科研服务、出口配额、国外贷款、国家储备、土地使用权、企业产权、医疗药品及名品名物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采购招标及其市场发展现状。并在正面阐述的基础上,以抽样调查报告的形式实证分析了我国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及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全面、评论适当、内容真实,形成本章的一大特点。 第四章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国际有关招投标的制度和规则。着重分析了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联合国采购示范法》、《WTO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主要特点、基本原则、核心规范和竞争措施,以及美国采购招标管理的制度体系。 第五章探讨招标投标制度的哲学价值。着重阐述了招标投标的维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价值、控权(控制公共采购中的自由裁量权)价值和经济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价值。 第六章分析招标投标的内在动力。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调查问卷实证数据,排列、筛选出影响招投标动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从招标方、投标方和社会环境3个层面,运用数学工具对控制权收益、低价竟标和寻租等3大障碍因素开展理论研究,还设计了公益性建设项目责任主体激励和监督的方案。 第七章研究招标的机制设计。主要研究了最优拍卖的基本理论、合同招标的激励机制、合理投标人数确定和招投双方冲突处理方法等问题。 第八章探讨评标方法选择。论述了科学评标的基本要求、现代评标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评标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第九章研究我国招标投标的发展对策。主要围绕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招标市场、积极发展招投标电子商务以及充分发挥专职代理机构主导作用等问题,提出了结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第十章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表现在: 一、以全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研究我国的招标投标事业,突出新颖和实用。围绕招标(主要研究“招”,不研究“投”)研究了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发展现状、制度规则、哲学价值、内在动力、机制设计、评标方法和对策思路等问题,并且较好地克服了经典拍卖、招投标理论抽象枯燥和一般招投标文献资料缺乏理性形同操作说明书的两个方面缺陷。 二、详细研究了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克服了一般文献中简单复述法规定义的 “通病”,采用比较国内外有关招标投标理论和制度的方法,界定了招标投标的基本特点、适用范围、主要方式和法定程序。 三、全面研究了我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采购招标及其市场发展现状,论述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直接引用数据多达数百个,对我国招投标现状的“透析力”比较强。 四、用简洁的语言,结合《联合国采购示范法》、《WTO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等四大国际规则,以及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和美国采购招标的管理体系,比较研究了招标投标的制度规则。其内在的联系是:以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为“面”,将美国采购招标的管理体系作为“点”,视“四大国际规则”为贯通“点”、“面”的“线”。这种研究思路纯属本人自创。 五、从哲学层面研究招标投标制度的价值,而绝大多数文献资料只涉及招标 互二

闫佳伟[9](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朗蔚·玛拉斯拉散(Lang WeiMa la Ssu La San)[10](2021)在《非遗身体性研究 ——以台湾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过去祈祷小米丰收歌是台湾布农族人在播种小米仪式中,为了祈祷天神让小米丰收而吟唱的调子,相传唱到最高、最亮的声响,能使天神喜悦并祝福小米丰收,布农族称为“圆满”(bisosilin)。然而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布农族宗教信仰与农耕作物改变,祈祷小米丰收歌从仪式变成文化表演,失去原来的意义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从圆满经验(oneness)的研究发现:现代布农族人吟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时,仍经历到圆满的经验。此身体经验是否正是祈祷小米丰收歌传承重要关键?本研究为探索身体经验与非遗之间的关系,基于非遗身体性为理论基础,以长期追踪研究之台湾非遗项目——布农族吟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时的身体经验为例,提出非遗身体性的研究框架,从身体性的视角重新建构非遗核心的问题:非遗来源、非遗内容及如何传承。本文研究方法综合地使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以及经验取样法ESM(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研究步骤分两部分:第一,先行性的研究,第二,是正式的研究。先行性研究是身体经验的初次探索,以跨项目(非遗项目)、跨级别(国家与县级)传承人为取样,主要是测试修正所设计之田野访谈结构的有效性。正式的研究是以布农族为研究主体,按照先行研究所修正之步骤展开。取回之文本经整理编码后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以文献梳理民族音乐学、人类学过去之研究成果;哲学理论则援引Merleau-Ponty、Don Ihde之身体理论确立立论依据;另借助心理学具有实验基础的心流经验量表(FFS)、高峰经验(peak of experience)、人性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等,使主观抽象身体经验获得具体理解。最后透过文本间比较,将研究对象与其他传承人经验初步比较辨明身体经验异同。以上综合分析取得本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吟唱者在吟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时有4种身体经验分别是;唱的身体感,声响的身体感,听接身体感以及达到圆满的经验,而此身体性内容正是吟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本质意义。从身体性的视角不仅揭示了隐藏在身体里面的知识,也建构起非遗身体性研究范式,得以回应非遗核心问题。第一,身体是非遗之源,祈祷小米丰收歌来源是因布农族的需求而产生的仪式,并在不断地变动中通过人身体自动转换而产生认知的历程。第二,身体是非遗再现的场,非遗内容是执行项目的身体经验。祈祷小米丰收歌核心内容来自无法言说的身体经验。若仅以音乐的知识为内容,将会失去身体感知识的丰富性,产生意义的隐蔽与价值的匮缺。第三,传承就是身体经验转移的过程。时空变化身体消逝,祈祷小米丰收歌从仪式身体转换成表演身体,到日常身体,乃是掌握了经验的转移与人性价值不变的原则,便是非遗永续保存之道。本研究跨领域的互相参照,研究工具的交替应用,使研究主题多元化边界突破,具有新文科的研究价值。然而身体范围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多,本研究成果仅是初步探索,期提供非遗身体性研究之参考范式。

二、网络中心举行授标与签约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中心举行授标与签约仪式(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宝鸡城市文地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1.1.2 文化空间建设的现实问题
        1.1.3 宝鸡在文化空间建设上的典型性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
        1.2.2 文地的概念及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述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宝鸡城市发展历程及城市空间格局梳理
    2.1 宝鸡城市的发展历程概况
        2.1.1 城市关键建设时期的梳理
        2.1.2 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空间建设
    2.2 历史城市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与营建经验
        2.2.1 历史文化空间要素
        2.2.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营建经验
    2.3 建国后宝鸡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概述
        2.3.1 工业带动下的城市快速起步(1949年-1978年)
        2.3.2 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内向集中发展(1979年-1999年)
        2.3.3 西部大开发拉动城市飞速发展(2000年-2010年)
        2.3.4 一带一路下的城市稳步发展(2011年-2019年)
    2.4 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特征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宝鸡城市文地的分布特征
    3.1 文地的数据来源
    3.2 文地的分类统计
        3.2.1 文地类型的划分
        3.2.2 文化精神标识用地
        3.2.3 纪念用地
        3.2.4 宗教用地
        3.2.5 文化遗产用地
        3.2.6 文化设施用地
        3.2.7 文化产业用地
    3.3 文地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3.3.1 宝鸡城市文地的总体分布特征
        3.3.2 基于核密度法的城市文地分布特征
        3.3.3 基于梯度分析的城市文地分布特征
        3.3.4 文地集聚区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宝鸡城市文地的变迁及动力机制
    4.1 宝鸡城市文地的变迁过程
        4.1.1 城市快速起步时的文地建设(1949年-1978年)
        4.1.2 城市内向发展时的文地建设(1979年-1999年)
        4.1.3 城市重心东移下的文地建设(2000年-2010年)
        4.1.4 城市稳步发展时的文地完善(2011年-2019年)
    4.2 宝鸡城市文地的动态变迁特征
        4.2.1 文地要素的数量变化
        4.2.2 文地的规模变化
        4.2.3 文地分布特征的变化
    4.3 宝鸡城市文地建设的动力机制
        4.3.1 自然山水的定位
        4.3.2 历史的积淀
        4.3.3 政策的影响
        4.3.4 工业发展的推进
        4.3.5 文化建设的重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宝鸡文地系统优化探索
    5.1 宝鸡城市文地的现状问题
    5.2 文地系统优化的策略
        5.2.1 建构不同尺度的文地系统规划体系
        5.2.2 历史文地的保护与提升
        5.2.3 建构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5.3 建立城乡一体、分区定位明确的区域文地系统
        5.3.1 突显区域文地核心
        5.3.2 建构区域文地格局
    5.4 建立结构清晰、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文地系统
        5.4.1 微观文地空间的塑造
        5.4.2 中观轴线的强调
        5.4.3 宏观结构的调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录
    表录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表
附图
致谢

(2)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3)西方纳西学史研究(1867-197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海外汉学视野下的西方纳西学研究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者对西方早期纳西学史的梳理
        二、国内学者对西方纳西学论着的译介和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思路、方法、步骤及体例
        一、研究材料和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骤
        四、论文体例
第二章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纳西学研究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西方文献中的纳西族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西方纳西东巴经传播史略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西方纳西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一、德斯古丁斯等的纳西语研究
        二、拉克伯里的纳西语言文字研究
        三、泊宁和亨利·奥尔良的纳西文献研究
第三章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纳西学研究(上)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西方文献中的纳西族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西方东巴经传播史略
    第三节 巴克的纳西学研究概述
        一、巴克生平
        二、《么些研究》概况
        三、《么些研究》的价值
        四、《么些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巴克对纳西语的研究
        一、关于纳西语的几个问题
        二、巴克音标研究
        三、巴克纳西语语法研究
第四章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纳西学研究(下)
    第一节 巴克对东巴文献的研究
        一、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图书馆藏东巴经简介
        二、《么些研究》刊布的东巴经研究
    第二节 巴克对东巴文字的研究
        一、巴克对东巴文的认识
        二、《么些研究》东巴文及哥巴文字表(第一部分)研究
        三、《么些研究》东巴文及哥巴文字表(第二部分)研究
    第三节 劳费尔的纳两语言及文献研究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纳西学研究(上)
    第一节 洛克纳西学研究概述
        一、洛克生平
        二、洛克纳西学研究论文
        三、洛克纳西学研究着作
        四、洛克与方国瑜、李霖灿纳西学研究比较
    第二节 洛克对东巴经的整理和翻译
        一、关于东巴经地域的材料
        二、关于东巴经时代的材料
        三、关于东巴经标音的材料
    第三节 洛克对东巴教仪式的研究
        一、洛克对东巴教仪式的分类
        二、洛克对日美丧葬仪式的研究
        三、洛克对日喜人的宗教仪式研究
    第四节 洛克对纳西语言文字的研究
        一、洛克音标
        二、声调
        三、洛克音标声韵配合表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纳西学研究(下)
    第一节 二十世纪前期以来西方东巴经的传播和收藏
    第二节 哈佛藏东巴经概说
        一、哈佛藏东巴经的书签
        二、哈佛藏东巴经的所属地域
        三、哈佛藏东巴经与《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关系
    第三节 洛克对哈佛藏东知抄本的整理与研究
        一、洛克对东知抄本的整理
        二、木福光与杨福光考辩
        三、东知抄本跋语概览
        四、东知抄本跋语历史研究
        五、东知抄本跋语文字研究
    第四节 洛克对哈佛藏和鸿抄本整理与研究
        一、洛克对和鸿抄本的整理
        二、和鸿抄本跋语
        三、和鸿生年考订
        四、和鸿抄本的特点
        五、和鸿抄本与东知抄本的比较
        六、哈佛藏白沙其他东巴的抄本
第七章 西方纳西学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第一节 西方纳西学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
        二、文献翻译
        三、历史比较
    第二节 西方纳西学研究的特点
        一、十九世纪末的纳西学研究的特点
        二、二十世纪初的纳西学研究的特点
        三、二十世纪中期的纳西学研究的特点
附录1:西方纳西学论着目(1871-1972)
    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纳西学论着
    二、洛克的纳西学论着
附录2:西方纳西学大事纪
参考文献
后记

(4)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目标、思路及创新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礼仪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礼仪
        (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礼仪概念的界定
        (二) 西方文化对礼仪概念的界定
        (三) 本文对礼仪概念的界定
        (四) 礼仪的分类
        (五) 礼仪的特征
    二、礼仪素质
        (一) 礼仪素质的含义
        (二) 礼仪素质的结构
    三、礼仪教育
        (一) 礼仪教育的含义
        (二)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三) 礼仪教育的分类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一、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位及其后果
        (一) 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缺位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二) 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的后果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复苏及其实践模式
        (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复苏
        (二) 当前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实践模式
    三、制约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影响
        (一) 青少年礼仪教育理念不清导致实践混乱
        (二) 青少年礼仪教育社会支持不足造成发展乏力
第三章 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历史上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一) 清晰的教育理念
        (二) 汗牛充栋的蒙书
        (三) 严密的实施体系
    二、其他东方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一) 日本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二) 韩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三) 新加坡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三、西方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
        (一) 骑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二) 绅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三) 博雅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四、东西方青少年礼仪教育比较及借鉴
        (一) 东方国家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特点
        (二) 西方国家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特点
        (三) 东西方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的借鉴
第四章 青少年礼仪教育功能的拓展与地位的确立
    一、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功能
        (一) 素质培养功能
        (二) 政治稳定功能
        (三) 社会和谐功能
        (四) 文化传承功能
        (五) 经济发展功能
        (六) 个体享用功能
    二、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定位
        (一) 青少年礼仪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二) 青少年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
        (三) 青少年礼仪教育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一、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
        (一) 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的特点
        (二) 确定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
        (三) 确定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结构的理论依据
        (四) 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 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 青少年礼仪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六章 青少年礼仪教育实施渠道与策略的选择
    一、学校——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
        (一) 学校在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二、家庭——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
        (一) 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三、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
        (一) 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社会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四、网络——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
        (一) 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网络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参与对象的分析和界定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战略硬实力与区域碎裂化
        一、阿拉伯国家概况
        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虚幻的一体化憧憬
        一、伊斯兰世界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二、伊斯兰世界的一体化憧憬
        三、伊斯兰世界一体化的虚幻性
    第三节 中国立场与中东范围界定
        一、“中东”概念的由来和范围界定
        二、大中东国家的宗教状况
        三、确定大中东区域范围的策略考量
第二章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多边外交
        一、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与阿盟
    第二节 胜利在1971:中国与中东国家冷战期间
        一、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关系
        二、围绕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与合作
第三章 状况分析: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
    第一节 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
        一、政治支持的结构性
        二、政治支持的议题性
    第二节 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
        一、能源合作的渐次加深
        二、与中东产油国的商贸往来
        三、工程承包、劳务和投资
        四、军事安全领域
    第三节 中阿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外交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利益:动力学分析
        一、国家利益的源起问题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问题
        三、国家利益的效度问题
    第二节 继承与发展:机制分析
        一、对外决策的机制化和目标选择
        二、政策执行中的实力原则和外交折冲
        三、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局部与整体:关联度分析
        一、内部关联度:历史回顾
        二、外部关联度:以中美关系为例
    第四节 基点与重点:策略分析
        一、在中国-阿盟框架内加强中阿关系
        二、从全球化视角处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三、以中东事务为平台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四、趋势:向国际社会全面融入
第五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理论与现状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国际关系行为体
        一、概念及特征
        二、行为体的分类
第六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一)
    第一节 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二、国家参与中东事务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理论与现状
        二、上海合作组织
        三、中国和欧佩克
        四、中国与海合会
第七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二)
    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概述
        二、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三、对外援助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四、现状与发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体意义
        二、中国公司在大中东:石油行业个案
        三、跨国公司的参与趋势
    第三节 政党
        一、政党外交
        二、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三、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四、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第四节 个人
        一、个人的行为体意义
        二、领袖人物在中国中东外交的作用
        三、普通民众在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中的作用
        四、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
第八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三)
    第一节 民族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三、中东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衰对中国的镜鉴
        四、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第二节 国际政治运动
        一、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谋求国际新秩序的不结盟运动
        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
    第三节 宗教及其组织
        一、宗教因素与国际政治
        二、伊斯兰教和中国与中东国家建交
        三、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泛伊斯兰因素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西北边疆安全
第九章 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从苏丹到伊朗
    第一节 达尔富尔与中国外交转型
        一、现代政治视野中的苏丹社会和达尔富尔危机
        二、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三、中国在苏丹的海外经济权益分析
        四、达尔富尔:危机中凸显的中国发展困境
        五、达尔富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危机意蕴
        六、达尔富尔: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契机
    第二节 中国与伊朗:1905-2005的百年比照与互动
        一、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起步
        二、二战背景下的中伊建交和国祚分途
        三、1949-1979:巴列维伊朗与人民中国
        四、从棋子到棋手:改变在1979
        五、现代化模式:世界工厂与家庭手工作坊
        六、回归常态:1979-1997的中伊交往
        七、1997-2004:双边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从伊战走向世界大国
        一、中国之路的伊朗含义
        二、从苏丹到伊朗的自觉和自信
结论
参考书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
        一、 招标投标的定义和特点
        二、 招标投标与拍卖的关系
        三、 招标投标的法律特征
    1.2 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
        一、 招标的主体范围
        二、 招标的标的划分
        三、 招标的限额规定
    1.3 招标投标的主要方式
        一、 公开招标
        二、 邀请招标
        三、 议标
    1.4 招标投标的法定程序
        一、 招标
        二、 投标
        三、 开标、评标和定标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招标投标研究文献综述
    2.1 拍卖理论
        一、 拍卖起源及一般均衡理论中的拍卖思想
        二、 拍卖的形式及其决策规则
        三、 私人独立价值结论及其检验
    2.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其在拍卖中的应用
        一、 静态贝叶斯博弈和贝叶斯纳什均衡
        二、 暗标拍卖的纳什均衡解
        三、 双方报价拍卖的博弈分析
    2.3 揭示原理和拍卖规则设计
        一、 拍卖规则的设计问题
        二、 鼓励-响应的直接机制
        三、 揭示原理
    2.4 投标决策理论模型
        一、 Friedman模型
        二、 Gates模型
        三、 Hanssman-Rivett模型
        四、 Casey-Shaffer模型
        五、 Willenbrock模型
        六、 其它模型
    2.5 我国招标投标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 国家图书馆国内着作检索结果
        二、 国家图书馆外文着作及中国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结果
        三、 浙江图书馆和浙大图书馆刊物文章检索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招标投标的现状析评
    3.1 建设工程和机电设备招标
        一、 建设工程招标
        二、 国产成套设备招标
        三、 进口机电设备招标
        四、 国债专项资金技术改造项目招标
    3.2 政府采购和科研服务项目招标
        一、 政府采购招标
        二、 科技科研项目招标
        三、 服务项目招标
    3.3 特种权利和特殊物品招标
        一、 出口配额和国外贷款项目招标
        二、 土地使用权和企业产权(资产)转让招标
        三、 国家储备粮和医院药品招标
    3.4 工程招投标及建筑市场抽样调查综述
        一、 基本情况
        二、 现状分析
        三、 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国际比较
    4.1 国外招标制度借鉴
        一、 注重立法,实行法制化管理
        二、 加强监管,保障招标采购依法运作
        三、 成立专门机构,推行职业化管理
    4.2 《联合国采购示范法》的主要特点
        一、 目标宗旨的明确性
        二、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三、 规则设计的严密性
        四、 法律调整的框架性
    4.3 《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原则
        一、 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二、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
        三、 透明度原则
    4.4 《欧盟采购指令》的核心规范
        一、 《欧盟采购指令》的性质与目标
        二、 供应、工程和服务指令的操作规范
        三、 公共事业指令的适用范围
        四、 救济指令的纠偏机制
    4.5 《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竞争措施
        一、 公开信息,保证竞争的充分性
        二、 保护竞争,防止虚假招投标
        三、 规范审查,制止歧视行为
        四、 严格规则,确保公正评标
        五、 加强监管,提高招标声誉
    4.6 美国采购招标管理的制度体系
        一、 美国采购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 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机构
        三、 美国采购管理的主要法规
        四、 美国采购管理的公共使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价值思考
    5.1 招标投标的维序价值
        一、 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二、 保障工程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 推进财政体制和交易方式的改革
    5.2 招标投标的控权价值
        一、 降低采购当事人的合谋概率
        二、 减少采购过程的自由裁量
        三、 提高采购权力运用的透明度
        四、 强化采购行为的制度约束
    5.3 招标投标的经济价值
        一、 节约采购和建设资金
        二、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三、 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招标动力分析
    6.1 招标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样本与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 结果及定量分析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6.2 控制权收益对招标动力的影响
        一、 控制权收益的异化表现
        二、 控制权收益的理性分析
        三、 控制权收益的控制对策
    6.3 低价竞标的基础和原因
        一、 低价竞标的约束机制
        二、 低价竞标的直接导因
        三、 低价竞标的产权基础
    6.4 招投标工作中寻租行为的博弈研究
        一、 招投标双方设租与寻租的博弈过程
        二、 招投标过程中集体腐败的博弈模型
        三、 监督招投标寻租的博弈行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招标机制设计
    7.1 最优拍卖的理论分析
        一、 拍卖的激励约束和收入等价原理
        二、 最优拍卖方式的选择策略
        三、 风险态度对拍卖结果的影响
    7.2 合同招标的激励机制
        一、 合同招标的主要特点
        二、 合同招标的定价模型
        三、 合同招标的多重激励
    7.3 投标人数确定和冲突处理方法
        一、 合适投标人数的选择
        二、 招投标中的谈判决策
        三、 招投双方的最终要约仲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评标方法选择
    8.1 科学评标的基本要求
        一、 全面把握评标内容
        二、 正确使用评标方法
        三、 认真遵循评标原则
    8.2 现代评标的理论和方法
        一、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二、 层次分析法评标模型
        三、 神经网络评标模型
    8.3 评标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
        一、 系统的体系结构
        二、 系统的工作机制
        三、 模糊评判子系统的设计方案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发展对策研究
    9.1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规范的招标市场
        一、 认真正视招标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 严格执行依法招标制度
        三、 进一步完善招标管理体制
        四、 切实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
    9.2 积极发展网上招投标
        一、 发展网上招投标的现实意义
        二、 网上工程招投标的流程
        三、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四、 所需物流平台的选择
    9.3 充分发挥专职代理机构的主导作用
        一、 专职代理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二、 专职代理机构必须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
        三、 专职代理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深度
        四、 专职代理机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束语
    10.1 本文主要成果
    10.2 进一步研究设想
附录:
    一、 公益性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的激励和监督方案
    二、 FIDIC编制的国际工程招标程序图
    三、 招标投标障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博期间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非遗身体性研究 ——以台湾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意识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探索
        一、祈祷小米丰收歌文献
        二、非遗身体性文献
        三、心理学文献
    第三节 研究方法、资料整理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整理
        三、特色与创新
    第四节 研究对象、限制与预期贡献
第一章 祈祷小米丰收歌的背景
    第一节 观察路径:本质、分裂、流动、寻回
    第二节 本质:合一
        一、布农族人观:人之合一
        二、祈祷小米丰收歌的来源:万物合一
    第三节 分裂:新的知识
        一、削足适履:音乐视域Fusion Horizon
        二、日本音乐学者黑泽隆朝的研究
        三、重新与布农族对话
    第四节 流动:失去中的存在
        一、内部知识的流动:根源审美标准
        二、外在因素的流动:失去小米的小米丰收歌
        三、失去的存在:表演的祈祷小米丰收歌
    第五节 寻回:新认同
        一、新的传统
        二、文化认同
第二章 非遗的身体性论述
    第一节 “身在何处”的起点
        一、从知识领域探源
        二、综合梳理:关于身体的思考
    第二节 哲学之根:哲学的身体理论
        一、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体观:我就是身体
        二、Don Ihde的身体观:技术的身体
    第三节 身体性之名
        一、“非遗的身体”与“非遗身体性”
        二、“身体经验”与“身体感”
    第四节 非遗身体性之价:作为理论的可能性
        一、非遗本体:身体经验的知识
        二、非遗保存的方式
        三、重新定义非遗的价值
        四、非遗身体性视角诠释要点
    第五节 非遗身体性之意:非遗的三种身体性
        一、非遗身体性的三种身体特性
        二、身体主动性:主动身体
        三、身体间性:社会身体、文化身体
        四、当身体被占据:附身
        五、身体性的研究进路
第三章 祈祷小米丰收歌的身体性分析
    第一节 唱的身体感:搭建天梯
        一、“要像上楼梯一样地往上”:级进上行
        二、“要一层层叠”:音色组成
        三、“要接完一圈”:循环模式
        四、“要拉来拉去”:声部任务
    第二节 声响的身体感:遇见“神”?
        一、声响来源:身体
        二、声响形式:无言歌
        三、声响目的:遇见“神”?
    第三节 “听”与“接”的身体感
        一、听:身体即音感
        二、接:双向动态过程
        三、“听与接”:仪式的本体
        四、其他辅助的身体感
    第四节 达到圆满时的经验:与天合一
        一、合一感
        二、技巧掌控感
        三、专注感
        四、正向愉悦感
第四章 从身体性视角探讨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失去身体的困境
        一、知识的盲点
        二、制度的盲点
        三、知识价值的亏缺
    第二节 非遗身体性的轮廓
        一、非遗来源:传承人的身体经验
        二、非遗内容:心授、味道
        三、非遗传承:需求价值
        四、非遗身体性理论贯穿
    第三节 非遗身体性保护的视角
        一、非遗的变与不变:人类的特性与共性
        二、变:身体经验的转移
        三、不变:人性价值不变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发现
        一、非遗为何?身体是非遗之源:身体需求转化的认知历程
        二、非遗内容?身体是再现的场:执行项目的身体经验
        三、如何传承?身体经验的转移:身体经验转换的过程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贡献:新文科价值
    第三节 研究之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传承人心流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网络中心举行授标与签约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宝鸡城市文地变迁研究[D]. 赵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3]西方纳西学史研究(1867-1972)[D]. 李晓亮. 西南大学, 2014(11)
  • [4]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 王贺兰. 河北师范大学, 2010(10)
  • [5]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中国传媒市场盘点[J]. 罗以澄,吕尚彬.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4(Z1)
  • [6]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D]. 王猛. 西北大学, 2006(11)
  • [7]春夏秋冬景色异 鲜花朵朵别样红——2001年武汉全景回放[J]. 雷喜梅,夏涤平,邢晓雷,谢辉. 武汉文史资料, 2002(05)
  • [8]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莹. 浙江大学, 2002(01)
  • [9]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非遗身体性研究 ——以台湾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为例[D]. 朗蔚·玛拉斯拉散(Lang WeiMa la Ssu La San).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标签:;  ;  ;  ;  ;  

网络中心举行合同授予签约仪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