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数字化新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数字化新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实施数字新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沈彦彬[1](2021)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主题与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时区图谱,解读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逻辑。结果表明:政府推进改革、高校科学选才及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三大主题;教育宏观政策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角色定位研究,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活动本身的结构要素研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逻辑;未来的研究需要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拓宽研究视野。

朱昕茹[2](2021)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文中提出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如校本课程的现状、问题、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但由于校本课程自身以学校为研究开发主体的特殊性,形成的书面资料却不够完整和丰富,也缺乏系统性。其中关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占比很低,具体到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践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梳理了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了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理解。简述了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借鉴的理论模式,展现了以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的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课程开发环境分析、课程研究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估三大方面。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概况、开发队伍、学生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对学生需求和教师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设形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四点研究设计了校本课程,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多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三大方面的相关反思和展望。本研究直面剖析了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为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及策略分享,希望为教师进一步探索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经验。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航[4](2021)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以X小学3-6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的功能相辅相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课程实施策略。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对课程理解不到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性。原因主要包括综合实践课程教师专业性欠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系统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第一,要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在学校内设置教学督导小组,突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地位,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培训。第二,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日常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活动,通过开展考察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设计制作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职业体验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确立人生志向。最后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方面,提出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建议。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学好教育政策,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内涵;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加强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途径;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林丛珊[6](2020)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文中提出基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变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内在要求,网络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参考与借鉴,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问题,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信息化教育又普遍为学生所认知。因此,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完善网络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有重要意义。网络课程资源即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下位概念,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将课程资源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获得的资源,扩大了课程资源的来源,突破了课程资源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以“校本化”为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必要条件,在遵循国家课程的意志之上,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及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作为拓展性的资料随意补充给学生,也不是利用多媒体照搬课本内容,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迎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网络课程资源的范围与内容十分复杂,而对其应用还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检索、梳理文献,对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从而将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总结与实际调查。本研究笔者选取山东省Q市的一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由于山东大部分小学并没有普及“智慧课堂”,所以笔者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具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与校园网的学校,具有普遍代表性。通过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当前网络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是由于教师在选择网络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庞杂、付费以及与更新速度慢等;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库的认识趋向片面化,未认识到当前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占用了教师过多的精力,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方面,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在课上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形式单一化,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素养有直接联系;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对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有关。针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通过对SECI模型的研究,与网络课程资源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基于SECI模型建立起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的模型,分别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是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最终的应用结果又重新成为教师的个体知识,即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过程是螺旋上升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SECI模型建构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型又为网络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针对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学校层面、学生与家长层面以及课堂教学层面的相关对策。不断提升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等,对整个系统中不同角色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文君[7](2020)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识以及直观教具的使用,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指出,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形象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国家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契合当前重视模型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需要,以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为载体,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制作动物模型、建设动物纸模型媒体资源库,并辅以表现性评价和多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教与学的情况展开评价。本研究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校园活动中展开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为学校开发建设有效的校内教学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建活动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知识建构、信息筛选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正确生命观。活动开展后,校方对笔者综合实践活动的评分为85.3分,学生的前后测试卷成绩测试由前测67.9分提升到后测79.8分,学生知识能力的得到了较为显着的提升。本研究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新颖的学科教育场所,为师生提供了有用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以及独特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突出学生合作学习,转变了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为学生学习创建了真实项目情景,用独特的评价模式检验学生能力的提高,对生物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梅[8](2020)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展现了文化的软实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政府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在确保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提供资金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研究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及其成效,对推进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关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窥探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缺位,对政府行为的缺位进行定位、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为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相关政府职能作用,为更好的推动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满意度分析—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缺位—分析政府行为缺位原因—提出优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以T市一中为例,描述了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概况,概括政府行为作用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使用SPSS22.0分析及访谈对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教职工、学生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教职工对政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认可度。第四章根据数据分析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T市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缺位主要有:总体规划不系统、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政府行为缺位的原因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充分、政府与高中利益诉求不完全统一、政府及基层部门问责机制不完善等。第五章从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优化系统管理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陈佳[9](2020)在《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文中认为在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乃至社会阶层差距拉大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放大,承担了太多功利化的重担,意在实现阶级跨越即是一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乡村得到了进一步的扎根,不可撼动。乡村学校的学生以分数论成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当下乡村教育评价样态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评价理念无形中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畸形”案例,只注重分数的乡村教育与城乡之间固有的差距导致的乡村教育分数中的必然失利,成为一种即可爆发的矛盾。随着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意在打破传统的应试评价观,这给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本研究致力于对乡村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之中遇到的真实困境进行深入探索,为评价工作提供更多切合实际的参考建议,推动乡村中的学生评价生态改变。本研究以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为代表,在对三所学校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行查阅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研究而得出目前乡村初级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评价工作信息化、评价态度正向化、评价作用扩大化。但目前评价实施仍存在评价主体的参与性失去平衡、评价实施的过程性践行度不高、评价的发展性难以保障以及评价保障的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对目前乡村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主体进行了归因和反思,得出政府教育职能有待优化、学校工作重心把握失当、教师水平亟待提升以及学生境遇的逆向推动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乡村教育现代化以及呼唤学生核心素养的视野与对乡村教育实际困境的考量,本文对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加强宣传与培训,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规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日常评价程序;加大技术支持,突破乡村学生的记录与评价困境;盘点乡村教育资源,为评价开展提供平台。

蒋帆[10](2020)在《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现者,其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需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测量新高考改革对工作量影响程度有助于组织教师高质量劳动,推动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保障体系。从教育政策执行的层级视角出发,用国家和上海市政策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新高考对教师工作产生了何种影响,以探寻这种影响的发生逻辑。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把政策文本分析和高考改革脉络的宏大叙事相结合,把握政策文本中对教师工作量的话语关注,提取与教师工作量最为相关的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综合素质评价、课程教材改革、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考试方式、非教学事务。结合上海市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特点,基于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分类选择上海市8所高中为调研学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Anova方差分析、OLS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验证,发现教师工作量增多的影响因素。遵循混合途径研究范式,采用质性方法来解释量化分析结果,进一步探寻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工作量变化的原因,选取上海市某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S学校作为个案,访谈8位典型高中教师,找寻新高考影响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支持性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学校环境层次上,新高考改革后不同质量类型的学校教师工作量存在显着差异,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工作量显着高于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学校走班形式选择上,采取“中走班”形式的学校相对于“小走班”形式教师工作量增幅较大;班级规模与工作量影响呈现负相关,班级规模越大教师工作量增幅越小。第二,从教师个人角色看,新高考改革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工作量存在显着差异,地理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增值最高,语数外学科教师次之,物理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增值最低;班主任在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指导、非教学事务上工作量显着增加;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造成地理、历史学科教师工作量显着增加;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对教师工作影响程度呈现差异,突出表现在对地理学科教师工作量影响最大,对语数外教师影响较大。第三,新高考改革后课程教材改革、考试方式以及非教学事务显着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其中考试方式变化对教师工作量的变化影响程度较大,非教学事务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次之,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相对较低。进一步验证发现,新高考改革通过增加教师工作量会进一步导致教师的工作倦怠。第四,影响教师工作量的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加大了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难度,非教学事务是导致班主任工作时间边界模糊的间接原因。实施课程、使用新教材促进部分学科教师工作内容重塑,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促进部分学科教师工作角色丰富化的重要原因。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对教师工作量影响具有学科异质性,考试方式设计是导致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加重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行政机构工作量多样化的核心原因。建议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建立适应改革需求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学校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适用于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师工作量核算标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引导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实施数字新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数字新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主题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主题
    (一)基于政府深化改革的研究主题
    (二)基于高校科学选才的研究主题
    (三)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主题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逻辑
    (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角色定位研究
        1.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01-2010年)
        2. 新课程与新高考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1-2013年)
        3.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4年-)
    (二)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构要素研究
        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象
        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前瞻
    (一)落实发展定位
    (二)拓宽研究视野

(2)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 关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 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 校本
        (二) 课程
        (三) 校本课程
        (四)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一) “目标模式”
        (二) “实践模式”
第二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一) 办学条件
        (二) 文化传统
    二、开发队伍
        (一) 领导小组
        (二) 教师小组
        (三) 开发指导小组
    三、学生情况
        (一) 认知水平
        (二) 学生需求
第三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研究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置
        (一) 知识与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开发原则
        (一) 实践性
        (二) 自主性
        (三) 趣味性
    三、课程开设形式
    四、课程内容选择
        (一) 第一学段
        (二) 第二学段
        (三) 第三学段
第四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估
    一、课程的实施
        (一) 实施对象
        (二) 实施时间
        (三) 实验案例及评析
    二、课程的评价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内容
        (三) 评价方式
第五章 反思及展望
    一、反思
        (一)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环境的反思
        (二)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的反思
        (三)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数学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附录三: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以X小学3-6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评价
    五、概念界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实施
第一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X小学相关介绍
    二、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问题的维度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及理念的认识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管理保障
        (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与认识
        (五)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和收获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不到位
        (二)课程实施不规范
        (三)课程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专业性欠缺
        (二)课程实施缺乏系统规划
        (三)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完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
        (一)学校设置教学督导小组
        (二)突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地位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培训
    二、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一)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在日常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一)开展考察探究主题活动
        (二)开展社会服务主题活动
        (三)开展设计制作主题活动
        (四)开展职业体验主题活动
第四章 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学好教育政策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加强与学科教师合作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3.将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刻不容缓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非正式学习理论
        3.系统科学方法论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
        1.网络课程资源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2.网络课程资源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助推力
        3.网络课程资源是未来课堂教学的指向标
        4.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分析
        1.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现状
        2.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
        3.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
    (三)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质与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实施之间的矛盾
        3.资源应用形式单一化与教学环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4.学生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与缺乏教师合理引导之间的矛盾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与对策建议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前端分析
        1.学情分析
        2.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3.支撑模型分析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构建
        1.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
        2.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
        3.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
        4.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
    (三)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2.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3.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4.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
        5.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五、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7)合作学习模式下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缘起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新课改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基础教育硬件建设的需求
        四、生物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对学生建构直观生物模型的培养要求
        五、基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的改革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标本室的建设现状
        二、纸模型兴起及应用
        三、数字媒体教育建设现状
第二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建设实践研究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模型
        二、纸模型
        三、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
        四、动物纸模型数字媒体资源库
        五、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第二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理论
        二、直观教学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
        五、表现性评价理论
第三章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多功能纸模型室及数字媒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多功能纸模型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数字媒体的建设研究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原则
        一、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建设实践研究的原则
        二、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原则
    第三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功能分析法
        二、文献法
        三、实验研究法
        四、数理统计法
        五、归纳法
        六、问卷调查法
    第五节 研究工具
    第六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校园环境分析
        一、学校条件
        二、学生条件
    第二节 校内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建设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第三节 学校环境分析及师生需求调查总结
第五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
    第一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制作对象选择
    第二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建设的活动内容
        一、动物纸模型图纸的设计
        二、组织动物纸模型制作活动及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节 动物纸模型数字媒体的建设的活动内容
        一、教师布置资源搜索任务
        二、教师指导学生运营微信公众号
        三、推文的编写创作
        四、教师对学生推文创作质量展开评价
        五、发放后测试卷
    第四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的评价体系
        一、动物纸模型制作评价量规
        二、数字媒体资源库微信推文创作评价量规
第六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实施
    第一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的实施阶段计划
    第二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的教学实践
        一、前测试卷发放
        二、纸模型制作活动
        三、动物纸模型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活动
        四、后测试卷发放
        五、前后测试卷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第三节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的实施案例
        案例一 考拉纸模型的制作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案例二 帝企鹅纸模型的制作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案例三 雨蛙纸模型的制作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第七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评价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活动评价
    第二节 学生评价
        一、实践活动开展前后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二、实践活动开展后学生访谈记录
        三、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
第八章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的建设实践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和特色
        一、动物纸模型室的多项功能
        二、学生活动评价体系的创新
        三、学习模式的创新
        四、校内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第三节 反思
        一、动物纸模型的维护
        二、学生合作过程表现的监测
        三、实践时间有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动物纸模型及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需求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件B 动物纸模型及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需求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件C 动物纸模型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前测试卷
附件D 动物纸模型及其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后测试卷
附件E 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其数字媒体建设实践活动评价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校园文化
        2.1.3 高中校园文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文化软实力理论
        2.2.3 政府职能理论
3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政府行为分析
    3.1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3.1.1 精神文化建设
        3.1.2 物质文化建设
        3.1.3 制度文化建设
        3.1.4 行为文化建设
    3.2 政府行为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3.2.1 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2.2 督促指导学校党组织、团组织建设
        3.2.3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2.4 督导评估校园文化建设
        3.2.5 督促推进课程改革
4 政府推动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研分析
    4.1 调研内容
    4.2 调研对象及调研工具
    4.3 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3.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4.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原则
        4.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3.5 调查结果讨论
    4.4 访谈
5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问题及分析
    5.1 T市政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满意度不高
    5.2 政府行为存有缺位
        5.2.1 总体规划不系统
        5.2.2 财政投入力度不够
        5.2.3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5.2.4 监管机制不完善
    5.3 政府行为缺位原因分析
        5.3.1 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充分认识
        5.3.2 政府与高中利益诉求不完全统一
        5.3.3 政府及基层部门问责机制不健全
6 优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统筹规划,整体稳步推进
        6.1.1 紧靠国家党团建设,“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6.1.2 紧贴学校总体设计,鼓励特色文化发展
    6.2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6.2.1 增加高中财政投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6.2.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活动经费投入
    6.3 优化系统管理,重视文化软实力
        6.3.1 出台校园文化建设政策,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
        6.3.2 纳入办学目标,强化文化引领作用
        6.3.3 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校园文化管理人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对乡村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争议的思考
        二、规范乡村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相关概念解读
        一、乡村中学
        二、综合素质
        三、综合素质评价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益阳市乡村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样本基本特征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维度的确定
        二、问卷设计
        三、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评价主体
        二、评价实施
        三、评价结果
        四、评价实施保障
第三章 乡村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初级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已取得的成效
        一、评价工作信息化
        二、评价态度正向化
        三、评价作用扩大化
    第二节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存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的参与性失去平衡
        二、评价实施的过程性践行度不高
        三、评价结果的发展性难以保障
        四、评价保障的稳定性不强
    第三节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归因
        一、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待优化
        二、学校工作重心把握失当
        三、教师水平亟待提升
        四、学生境遇的逆向推动
第四章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建议
    第一节 加强宣传与培训,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一、校外媒体宣传助力
        二、校内组织培训托底
    第二节 规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日常评价程序
        一、评价指标的乡村特色解读
        二、评价程序的乡村校本创新
        三、评价保障的乡校制度建设
    第三节 加大技术支持,突破乡村学生的记录和评价困境
        一、充分信任,提供记录工具
        二、全力配合,建设辅助途径
    第四节 盘点乡村教育资源,把握评价工作重心
        一、校内充分给予平台,开发课程资源
        二、校外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三、改善乡村教师境遇,引导人才资源的正向流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新高考改革
        (二) 教师工作量
        (三) 学校环境因素
        (四) 教师个人角色
        (五) 教师工作倦怠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 总体研究框架
        (二) 顺序-解释型混合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 政策执行理论
        (二) 教育劳动学说
        (三)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二、文献综述
        (一) 新高考与教师工作量的文献计量分析
        (二) 新高考政策制定与执行研究
        (三) 教师工作量的相关研究
        (四) 工作量与工作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三、已有研究进展与拓展空间
        (一) 已有研究进展
        (二) 局限与拓展空间
第三章 新高考政策文本对教师工作的新规划
    一、新高考政策文本的选取
        (一) 层级性视角下的政策文本分析框架
        (二) 中央与上海市新高考政策文本选择
    二、新高考政策内容的基本特征
        (一) 政策颁布存在时空差异
        (二) 政策制定主体高位推动
        (三) 政策工具多样化配置
    三、对教师工作的新规划
        (一)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
        (二) 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三) 多样化选课走班教学
        (四) 重视学生发展指导
        (五) 调整考试方式
        (六) 增加非教学事务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高考对教师工作量影响的问卷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 研究假设
        (二) 问卷编制与开发
        (三) 样本基本情况与问卷信效度
        (四) 数据分析方法
        (五) 新高考核心要素维度特征
        (六) 新高考核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学校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量影响的差异化分析
        (一) 班主任教师比非班主任教师承担更多工作量
        (二) 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师工作量多于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师
        (三) “中走班”相对于“小走班”形式显着增加教师工作量
        (四) 班级规模与教师工作量变动呈负相关
    三、教师个人角色对工作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一) 物理学科教师工作量增值最低,地理学科教师工作量增值最高
        (二) 班主任在综评、学生发展指导、非教学事务上工作量显着增加
        (三) 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影响地理、历史教师工作量显着增加
        (四) 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对地理教师工作量影响最大,语数外其次
    四、新高考对教师工作量及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一) 新高考核心要素对工作量、工作倦怠影响的路径检验
        (二) 新高考核心要素、工作量与工作倦怠的中介效应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高考对教师工作量影响原因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设计与编码分析
        (一) 访谈对象选择
        (二) 访谈资料收集
        (三) 编码分析
    二、综合素质评价、非教学事务与班主任管理工作量
        (一) 综合素质评价是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的直接原因
        (二) 非教学事务是班主任工作时间边界模糊的间接原因
    三、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发展指导与学科教师教学工作量
        (一) 课程教材改革是部分学科教师工作内容重塑的核心原因
        (二) 学生发展指导是部分学科教师工作角色丰富化的重要原因
    四、选课走班与学科教师教学工作量、与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量
        (一) 学科选择的潮汐现象是学科教师工作结构性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 教学行政班并存是教务处教师工作量加倍的主要原因
    五、考试方式与教师教学、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量
        (一) 考试方式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加重的根本原因
        (二) 考试方式设计是学校行政组织工作内容多元化的核心原因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不同学校环境、不同角色的教师工作量存在差异
        (二) 新高考改革影响教师工作量增加会进一步导致工作倦怠
        (三) 教师工作量变化具有个体普遍性、学科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
    二、政策建议
        (一) 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建立适应高考改革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二) 完善学校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适用于新高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
        (三) 适度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引导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获得专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2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四、实施数字新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主题与逻辑[J]. 沈彦彬. 考试研究, 2021(04)
  • [2]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D]. 朱昕茹. 扬州大学, 2021(09)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以X小学3-6年级为例[D]. 张航. 喀什大学, 2021(07)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D]. 林丛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合作学习模式下多功能动物纸模型室及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D]. 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D]. 王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D]. 陈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工作量的影响研究[D]. 蒋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实施数字化新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