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字”和“二牌”看明中后期社会思想的变迁

从“三字”和“二牌”看明中后期社会思想的变迁

一、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中后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1)在《明嘉靖至万历士商关系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

荣甜甜[2](2021)在《“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认为“三言二拍”是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反映的是市井百姓的生活常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传达着当时民众的思想。小说中女性的性格千变万化、身份千差万别,带来女性研究的诸多便利。本文以女性意识为研究对象,去探究其表现、特点及成因。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即绪论以及正文部分三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和分析这些资料,发现对女性研究的篇目,进行系统的归类。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具体表现。该部分首先将女性意识分为经济意识和婚恋意识,然后将元典中涉及到上述两类意识女性的故事梳理出来,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些意识产生的原因和意义。第三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特点,从“情”的张扬、“欲”的膨胀、“礼”的坚守的方面,梳理出不同身份女性意识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两位的作者女性观投射到文本中女性身上,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合力的结果,探析她们背后的时代变化,可以更好地解读她们的思想意识。

胡嫚[3](2020)在《“三言”中器物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桑杰草[4](2020)在《“三言”的民俗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俗与文学相辅相成,民俗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学的进步发展又与民俗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三言”作为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集大成者,是晚明作家冯梦龙的巅峰之作,共辑录了一百二十部作品,从众多方面记录了晚明时期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社会民俗画面。本文运用民俗学理论对“三言”中民俗进行系统梳理,以作品文本作为民俗的素材,分析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同时,借鉴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民俗的文学功用,以及蕴涵的深刻文化价值,通过小说中对民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晚明的现实生活以及市民的现实生活状态与群体心理。本文试图对“三言”小说中的民俗书写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文章分为三部分:绪论部分对民俗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及“三言”民俗研究的现状;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对民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究,第一部分列举“三言”中的民俗现象,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第二部分从民俗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民俗书写推动情节发展、民俗场景渲染叙事环境三方面,分析民俗书写在文本中的文学叙事功能。三部分对民俗包涵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从小说中体现的时代特征和群体心理分析,指出当时盛行重商好利的价值观,灵活多变的丧葬观、婚嫁观在社会上的影响;结语部分是对“三言”民俗呈现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总结。

刘枫楠[5](2019)在《“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的比较》文中指出“三言”“二拍”是中国明代后期的拟话本小说,它诞生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时代,它借助生动的故事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些作品与过去文学作品里对商贾轻视及回避的态度完全不同,重新塑造了当时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商人形象。《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反映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经典作品,展现了商人的经商活动和思想文化。虽然“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作品中都以商人形象为创作主体,这就为我们通过作品研究当时的商人形象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三言”“二拍”和《一千零一夜》中的商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深入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采用平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中的商人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都是在封建社会商业繁荣发展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市井文学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产生,以讲述商人的经商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这就为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就商人的道德观而言,两个民族的商人都以诚信经营为首,但在义利观上,明代的商人更重义而中古阿拉伯商人更重利;在商官关系方面,明代的商人和中古阿拉伯商人都与官府有密切的联系,但相比较而言,中古阿拉伯商人更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明代的商人大多具有勤俭持家的特点与求稳的心态,而中古阿拉伯商人则贪图享乐,喜欢冒险。形成“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形象异同的原因,一是由于当时两个民族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和《古兰经》教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政治形态而造就的民族性格的不同。两个民族作品中商人形象的比较不仅能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文化艺术的沟通交流,而且能从中了解不同民族商人以及商业文化的特点,这将有助于现在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商业往来。

王红芳[6](2019)在《社会史视野下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探析 ——以“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为例》文中指出明朝中期,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大量描写世俗情爱、人间百态的世情小说应运而生。女性作为其中的群体,也是被小说反映最集中、刻画最生动的。其中明代世情小说的杰出代表“三言二拍”和《金瓶梅》记载了大量与女性有关的内容。本文即以“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中的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各阶层女性的婚姻观念、社会活动为研究视角,从社会史视野下对明中后期的女性社会地位及社会风貌进行论述和探析。“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作为明代经典的描写世俗人情的白话小说,刻画了许许多多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按照阶层可分为上层女性和中下层普通女性,本文首先介绍了上层女性与中下层普通妇女在婚姻观念上的不同及表现,这种不同与她们自身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和明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分不开。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女性还有其独立的职业活动,也享受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和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这些女性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从侧面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女性地位的提高,使我们对明代女性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意图通过小说来深度挖掘明中后期的社会风貌。通过明中后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可以发现明中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尊重女性、赞扬女性的新型的女性观,掀起了同情妇女疾苦的思潮;另一方面,贞节烈女的人数在激增,人们对贞节烈女的称赞不绝于耳。总的来说,这种妇女观的“二元性”还是体现了明代女性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女性作用有所凸显。

张英丽[7](2019)在《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人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长廊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类型。明清以前,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文人以言利言商为耻,对“经商求利者”多采取不屑一顾的鄙薄态度,致使商人作为“四民”之末在文学中的地位不高、数量稀少。明代中叶之后,商人形象以新的面目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折射出当时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成为观照明清文化史、经济史嬗变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采用类型研究方法,将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类型,以商人的身份、性别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儒商、官商、民商、女商人四大类型,并将其置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坐标下,概括其形象类型及特点,探究其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剖析商人形象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全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对商贾小说及商人形象研究情况的梳理和评述,阐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二是阐述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及方法。第一章对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进行梳理归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分为弃文从商的儒商、形形色色的民商、亦官亦商的官商和突破传统的女商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商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演变。第二章分析明清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文学塑造。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塑造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在义与利、情与欲的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对比中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在人物行为心理的细节中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质”三方面,但也存在着个别人物行为逻辑失真及部分人物形象扁形化的缺陷。第三章主要从价值观、商贾文化思想、官商关系以及作者的商人理想四个方面,探析了明末清初话本中商人形象体现的文化意义,从商人形象的塑造发掘作者的商人理想。结语部分总结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特点、价值以及文学史地位。

莫慧霞[8](2019)在《晚明时期士商阶层服饰之探究》文中指出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以来,服饰文化开始成为了等级森严的礼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它既是传统的等级服饰文化的集大成期,也是服饰文化注入新元素的转变期。明朝前期,统治者为维护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严苛的服饰制度来强化统治,此时士商阶层的服饰泾渭分明互不干涉。到了明中期,等级服饰制度开始不断遭到冲击和破坏,尽管统治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整治和调整,但最后其效果每况愈下。至晚明时期,等级服饰制度基本遭到破坏,僭越之风盛行,民间服饰完全不受朝廷管控,士商服饰的界限逐渐模糊,服饰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成为了炫耀财富或彰显个性的标志。其次从宏观上描述晚明时期服饰的整体风貌,款式上出现了新的元素,式样、材质、工艺也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和工艺技术的大发展,这些都为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中后期,经济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文化与社会思想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这些推动着是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竞相奢华、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新局面。晚明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体现了士商阶层的大融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尤其是对当时的社会变迁和个人意识觉醒的一种反映。当然,服饰奢靡之风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社会矛盾,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赵鹏程[9](2019)在《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文学家、戏曲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冯梦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作品上,对其“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三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冯梦龙受当时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在“三言”的编撰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理观”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美学的视角下,通过收集、整理冯梦龙零散的文艺思想,结合晚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背景,探讨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及冯氏“情理观”在“三言”中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情理冲突入手,通过对冯梦龙“三言”宋元话本改编篇目及其他篇目的研究,具体分析“三言”作品体现出的中和审美价值观;从情理冲突的角度切入,具体阐释审美范畴——喜剧与悲剧,并且分析冯氏“情理观”影响下“三言”作品中体现出的喜剧与悲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宏观的角度介绍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背景,及其对当时时代审美风尚及文艺审美风格的影响。第二,重点分析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之“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并通过对“三言”文本内容的研究,将冯梦龙零散的理论与文本结合起来,阐释冯梦龙“情理观”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第三,从哲学思潮、文学思潮、冯梦龙个人经历等三方面分析冯梦龙“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之“情理观”的成因。第四,从情理冲突的角度出发,对审美范畴——悲剧与喜剧作出简单的论述。

施文斐[10](2017)在《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性别研究在近些年来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颇为“时髦”,其集中探讨的是关乎人类生存之根本的性与性别问题。即以本论文考察的文本范围——宋元明话本小说而论,反映两性关系与两性情感生活的情欲故事、艳遇类故事、私情类故事大量存在,并构成了本论题考察的文本主体。但“性别书写”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两性关系书写,更不能缩化为上文列举的这些两性情感故事。事实上,除了两性关系外,凡性别(男性、女性)形象、性别(男性、女性)气质等相对而言立足于各自性别内部的“非关系性”问题更是本论文的考察重点。且正如“书写”二字所暗示的那样,本论文所做的性别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其原初的社会学范畴而立足于文学领域内的小说文本实际。因而,本论题所考察的性别状态更多地是一种文字书写,或者说文学创作的产物,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样态。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文学创作产物的“性别书写”也必然受制于小说家编创小说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本身则又会进一步受制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语境,凡政治时局、学术思潮、审美风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变化都将会对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性别书写产生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将大致遵照“时代语境的勾勒——价值观念的变迁——性别书写的相应变化”这一脉络而加以展开,并借此来探讨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大板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元话本小说、“三言”、崇祯朝话本小说。在“崇祯朝话本小说”这一板块中,由于“二拍”与其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该板块的论述实际上又可再细分成两部分,即“二拍”以及“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通过对该三大板块四大部分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与贯通,笔者将力图证明如下观点,即宋元明话本小说中展现出的性别书写,无论是两性(男性、女性)形象、性别气质(性别气质的变化、性别气质的流动等)、两性关系模式等实际上都是“被”书写出来的,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展现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时代语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为被动,在时代语境与价值观念之外尚要受制于来自于男性社会的某种性别层面上的愿望与期待。尽管其间呈现出的性别状态往往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如明清时期贞节烈女确实大量涌现,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确实普遍提高等,但于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性别状态更多地只是出于某种意愿的“被”书写而已,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处于某一时代语境下的男性群体之于女性的某种愿望,如明亡前夕对贞节烈女的大量“需求”,清初之际对佳人的“白日梦”式的女性想象等等。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并不赞同将宋元明话本小说中与性别书写有关的相关文本当做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史料”,因为这些“被”书写出来的性别状态并不能必然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两性状态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在将性别书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与于其背后发挥驱动作用的价值观念的变迁相勾连后将会得到更加清晰地呈现。

二、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中后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中后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2)“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经济意识
        一、勤于纺织,参与生产
        二、从事商业,繁荣经济
        三、服务金钱,不顾礼义
    第二节 婚恋意识
        一、才子佳人,私自结合
        二、慧眼识珠,自择夫婿
        三、贞节淡化,再嫁为妇
第二章 “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特点
    第一节 “情”的张扬
        一、对爱情的追求生死不渝
        二、对爱情的尊重与理解
        三、对负情男子的批判和声讨
    第二节 “欲”的膨胀
        一、对金钱强烈的欲望
        二、享受美好生活的欲望
        三、追求情欲的自由释放
    第三节 “礼”的坚守
        一、践行传统道德的规范
        二、对贞洁的守护
        三、女子胜须眉
第三章 “三言二拍”中女性意识的文化探源
    第一节 作者思想观念的投射
        一、冯梦龙的生平及其女性观
        二、凌蒙初的生平经历及女性观
    第二节 社会背景的变化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
        二、社会经济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三言”的民俗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言”研究史回顾
    二、“三言”的民俗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三言”中的民俗现象举隅
    第一节 生产层面
        一、商业民俗
        二、工匠民俗
    第二节 生活层面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第三节 人生礼仪层面
        一、婚嫁民俗
        二、丧葬民俗
    第四节 岁时节日民俗
        一、元宵民俗
        二、清明民俗
        三、端午民俗
第二章 “三言”民俗书写的文学功用
    第一节 民俗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第二节 民俗书写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节 民俗场景渲染叙事环境
第三章 “三言”民俗书写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表现重商言利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再现情欲与情理契合的婚嫁风尚
    第三节 体现宗儒而灵活的丧葬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研究
        2.《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形象研究
        3.“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商业意识的树立
        1.中国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古阿拉伯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市井文学的兴起
        1.“三言”“二拍”与市井文学
        2.《一千零一夜》与市井文学
二、“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形象之异同
    (一)商人的商业道德观
        1.诚信为商业道德之端
        2.义利观为商业道德之重
    (二)游移于官商之间的商人
        1.与官府关系复杂的明代商人
        2.与官府关系密切的阿拉伯商人
    (三)冒险与求稳的经商心态
        1.明代商人的求稳心态
        2.阿拉伯商人的冒险精神
    (四)勤俭与享乐的人生观
        1.勤俭持家的明代商人
        2.贪图享乐的阿拉伯商人
三、商人形象异同的原因与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商人形象异同的原因
        1.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2.民族性格方面的原因
    (二)商人形象比较研究的意义
        1.促进与阿拉伯各国的文学文化交流
        2.认识中古阿拉伯与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文化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社会史视野下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探析 ——以“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以明清小说为题材的历史研究
        (二) 对明代世情小说中各类人物的研究
        (三) 对明代女性的研究成果
        (四) 若干思考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论文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概述
    第一节 “三言二拍”和《金瓶梅》简介
        一、“三言二拍”简介
        二、《金瓶梅》简介
    第二节 “三言二拍”和《金瓶梅》的价值
        一、“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杰出代表
        二、“三言二拍”和《金瓶梅》的史学研究价值
第二章 小说中不同阶层女性的婚恋观念和行为
    第一节 小说中的上层女性人物分析
        一、上层女性的婚姻观念
        二、上层女性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小说中的中下层女性人物分析
        一、中下层女性的婚姻观念
        二、中下层女性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 小说中记载的女性社会活动
    第一节 明代女性的职业活动
        一、手工业经营活动
        二、商业经营活动
        三、社会服务业活动
    第二节 明代女性的休闲活动
        一、体育活动
        二、游戏活动
        三、节日活动
    第三节 明代女性的宗教活动
        一、宗教信仰活动
        二、庙会进香活动
        三、丧葬祭祀活动
第四章 世情小说中女性人物背后的明代社会
    第一节 世情小说中的政治生态
        一、政治腐败、淫风盛行
        二、士人地位下降、商人地位提高
        三、知识分子对下层社会和平民的大力关注
    第二节 世情小说中的经济特点
        一、商品经济发达
        二、奢侈之风盛行
        三、妇女拥有财产继承权
    第三节 世情小说中的思想观念
        一、对贞节观念的轻视和淡薄
        二、择偶观念的变化:由门当户对逐渐向两情相悦转变
        三、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大量出现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类型
    第三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演变
第二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文学塑造
    第一节 商人形象塑造的手法
    第二节 商人形象塑造的不足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体现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商人的价值观
    第二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商贾文化思想
    第三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官商关系
    第四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作者的商人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8)晚明时期士商阶层服饰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与文献综述
        1.2.1 服饰史通论
        1.2.2 明朝服饰史
        1.2.3 晚明士人和商人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明代服饰的发展过程
    2.1 明初森严的服饰制度
    2.2 明中期对服饰违制的不断整治和调整
    2.3 晚明等级服饰制度的破坏
第3章 晚明服饰新元素的出现和工艺的发展
    3.1 晚明时期的服饰式样新元素
        3.1.1 马尾裙
        3.1.2 曳撒
        3.1.3 巾帽
        3.1.4 鞋履
    3.2 晚明时期服饰材质的发展
    3.3 晚明时期服饰工艺的进步
第4章 晚明士商阶层服饰的流变及其出现的原因
    4.1 士商阶层服饰对礼制的僭越
    4.2 士商阶层服饰的由简入繁
    4.3 士商阶层服饰的由俭入奢
    4.4 士商阶层服饰变化的原因
        4.4.1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购买力的提高
        4.4.2 士商阶层的大融合
第5章 晚明服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5.1 当时人的审美情趣与“雅俗论”
    5.2 对社会变迁和个人觉醒的反映
    5.3 晚明服饰极大丰富了中华及周边的服饰
    5.4 奢靡的服饰文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冯梦龙所处时代及其作品简介
    第一节 冯梦龙所处的经济、政治背景
    第二节 冯梦龙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第二章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
    第一节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 以情为本: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情之表现: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之一
    第四节 情理二难: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之二
    第五节 情理融合:冯氏“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第三章 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的成因
    第一节 程朱理学对“理为情之范”的影响
    第二节 陆王心学及尊情思潮对“情为理之维”的影响
    第三节 冯梦龙个人经历对其“情理观”的影响
第四章 冯梦龙“情理观”对“三言”作品审美范畴的影响
    第一节 冯梦龙“情理观”影响下的喜剧
    第二节 冯梦龙“情理观”影响下的悲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说与选题缘起
    二、基本宗旨与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架构与基本观点陈述
第一编 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巫鬼与暴力—“道德失序状态”下的补充与应对
    第一章 宋元话本小说的勘定与最初存在样态
        第一节 宋话本的断代与确认问题
        第二节 宋话本的发生过程与最初存在样态
    第二章 嗜鬼风尚与文人意识、庶民趣味之间的交互影响
        第一节 文人阶层对民间传闻、庶民趣味的接受
        第二节 庶民趣味以及文人意识对庶民趣味的改造
    第三章 从“异世界”到“人世间”:巫鬼信仰下的情欲故事
        第一节 从“女怪”到“女鬼”:巫鬼信仰与渐趋迫近的性恐惧感
        第二节 性恐惧感的生成:阴阳相克的性别阐释理论
        第三节 除怪模式与情欲危机的“消除”
        第四节 “淫妇”——“替罪羊”在人世间的延续
    第四章 淫妇虐杀行为的社会政治学分析
        第一节 与大家族文化的割裂:权威与秩序的缺失
        第二节 “监视的网”与非道德性的“耻感”维系
        第三节 未完成的“任务”:情欲的自发状态与道德制约的匮乏
第二编 “三言”中的“风流艳遇”与“中式爱情”——“调和性思维”下的性、情、理
    第一章 “德”与“情”的凸显——“三言”对源故事的改造
        第一节 “三言”对源故事题目的改动
        第二节 议论性入话与道德教化功能的提升
        第三节 “三言”对源故事情节的改动
    第二章 “艳遇”以及对性爱美学的发现与表现
        第一节 “媚态”、女性美与“爱与美”的主题
        第二节 “风流”、男性美与男性气质的文人化
        第三节 妓院艳遇与艳遇的世俗化
    第三章 “尚情”与男性气质的若干变化
        第一节 艳遇与男性气质的分化
        第二节 男性气质的新趋向
        第三节 新趋向的成因探析
    第四章 “私情”中的“情”与“理”
        第一节 对“情”以及情之“私”的肯定
        第二节 “中式爱情”与情、理冲突的化解
        第三节 “情教”与“理教”
        第四节 殉情与可疑的“大团圆”
第三编 崇祯朝话本小说中的市井气、豪侠气与极端化道德 ——“双重价值观”下的形象变迁与气质流动
    第一章 自我表达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倾向
        第一节 议论性文字的激增
        第二节 故事性的严重削弱
    第二章 “崇信义”与“唯智慧”:“二拍”时代语境下的市井价值观与末世生存哲学
        第一节 “二拍”的娱乐态度与道德感的缺失
        第二节 “义”——富于经济色彩的市民道德
        第三节 明末社会风气与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第四节 恶劣的社会环境对世道人心的严重败坏
        第五节 “唯尚智慧,无关道德”的末世生存哲学
    第三章 市井价值观影响下的文人形象书写
        第一节 享乐派文人——市井气的“逆袭”
        第二节 “治生”与文人道德操守的下滑
        第三节 士人的生存状态及对市井生存哲学的接受
        第四节 士人的流氓气及其对两性关系处理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 豪侠型文人及其产生的时代语境——以“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现实与战乱——题材取向上的转变
        第二节 “新晋”的“言论场”:实务与谈兵
        第三节 武人气、豪侠气——对男性气质的重塑
    第五章 极端道德化女性及其产生的时代语境——以“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尚烈与嗜虐——病态社会心理与道德实践的极端化
        第二节 命、节难两全——贞节观的极端化与政治化
        第三节 弃情全理与极端道德化女性
    第六章 性别气质的流动:“女强男弱”与“男性特质”的分移
余论 衰退与异动——作结于“强弩之末”的清初话本小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中后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嘉靖至万历士商关系与文学研究[D]. 王敏. 西南大学, 2021
  • [2]“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 荣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三言”中器物的功能研究[D]. 胡嫚. 湖北师范大学, 2020
  • [4]“三言”的民俗书写研究[D]. 桑杰草.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的比较[D]. 刘枫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6]社会史视野下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探析 ——以“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为例[D]. 王红芳. 云南大学, 2019(03)
  • [7]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D]. 张英丽. 宁夏大学, 2019(02)
  • [8]晚明时期士商阶层服饰之探究[D]. 莫慧霞. 湖南大学, 2019(07)
  • [9]冯梦龙“情理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 赵鹏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D]. 施文斐.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从“三字”和“二牌”看明中后期社会思想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