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中的 HBsAg 和 HBV DNA 检测

病历中的 HBsAg 和 HBV DNA 检测

一、病历中检验单的HBsAg和HBV DNA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1](2020)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的114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选进此项研究,所有患者符合2017年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均经过临床症状、临床病理检查、上腹部增强CT、上腹部B超、甲胎蛋白检查证实。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TACE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TACE治疗,两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基本特征,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FP、肿瘤直径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病例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情况,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患者随访研究采用生存分析。包括K-M法估计患者生存期,Log-rank法检验行分组变量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结果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1.1.近期疗效比较1.1.1肿瘤大小变化比较全部病例TACE治疗2周期后4~6周复查,依据mRECIST肿瘤疗效评价,雷替曲塞组(A组)与表柔比星组(B组),A组疾病控制率是87.93%;B组疾病控制率是82.14%,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 AF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下降大于50%例数分别为24例和19例,下降率为41.37%和33.93%,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远期疗效比较A、B两组患者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10%、86.21%、50%、22.41%;91.07%、71.43%、28.53%、19.64%,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18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进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16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18月大于B组中位生存期,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雷替曲塞组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较雷替曲塞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2.1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发生8例,B组发生42例,AB组发生率分别为13.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骨髓抑制比较根据两组血常规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下降例数为8例和17例,下降率为13.79%和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肝功能损伤比较根据两组肝功能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术前的A组的ALT、AST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ALT、AST低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3.1.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肿瘤数目、肿瘤直径、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术后AFP变化、TACE治疗次数(P<0.05)。3.2多因素回归分析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提示有门脉癌栓、TNM分期高、肿瘤多发、肿瘤大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AFP值变化明显、TACE治疗次数多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好,不但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而且临床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2.雷替曲塞组与表柔比星组比较,在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患者生存期有优势。3.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

赵超[2](2019)在《microRNA-424抑制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所有颅内原发肿瘤的一半,是我国颅内肿瘤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即使对胶质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五年存活率只有10%左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miRNA已被发现在生物细胞代谢、凋亡、生长和增殖等病理和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种类的肿瘤中发现了异常的miRNA表达,它们通过直接调控靶基因发挥肿瘤抑制功能或致癌作用。但目前miRNA-424在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选取miRNA-424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研究miRNA-424抑制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可能的内在机制,寻找并验证miRNA-424下游靶点,为寻找新的靶点治疗方法提供依据。KIF23是驱动蛋白家族的一员,定位于核内。其对肿瘤侵袭能力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KIF23可能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癌增殖、侵袭,胶质瘤细胞增殖。但是,KIF23与miR-424之间的关系,以及KIF23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不清楚。我们将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比较KIF23基因在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细胞系和人星形细胞系之间表达差异;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试验验证KIF23在miR-424mimcs组、miR-4245 inhibitors组分别相较各自NC组之间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再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KIF23是miR-424的下游靶点,我们因此猜测KIF23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miR-424对胶质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KIF23引起的。通过Kaplan-Meier分析KIF23基因表达差异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验证KIF2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从临床水平、体外细胞水平和体内动物水平上探讨了miR-424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性质,其在miR-424的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EMT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更深入地研究miR-424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第一部分miR-424抑制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迁移目的明确miR-424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人预后相关性,寻找新的胶质瘤可能的标志物;研究miR-424表达量与胶质瘤侵袭迁移和EMT过程的关系。方法1.组织标本: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胶质瘤的患者54例,经过颅内肿瘤切除术,共收集54例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标本。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均根据修订的国际肿瘤分级进行。同期,选取适当的(经影像学证实体内无肿瘤)外伤性脑损伤手术患者,获得12例非肿瘤、正常脑组织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并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日照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细胞系: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A172,SHG-44,T98,LN18和LN229)和正常人星形胶质细胞(normal human astrocytes,NHA)购买自美国ATCC细胞库。3.细胞培养:将冻存的细胞经过复苏、传代后,培养在37℃、5%二氧化碳,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4.提取RNA及实时定量RT-PCR:采用Trizol法提取RNA。将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胶质瘤细胞系与正常星形细胞系相比较,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424分别在其中的表达差异。5.培养LN229和A172细胞系用于体外细胞功能学试验。本试验用胶质瘤细胞系中,miR-424表达量在LN229细胞系中最低,A172细胞系最高。将miR-424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转染入LN229,miR-424 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转染入A172。6.稳定转染后,我们通过Transwell法研究了上调和下调miR-424表达量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7.稳定转染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别检测miR-424高表达和低表达时EMT标志物mRNA和蛋白水平相应变化,研究miR-424表达量对胶质瘤细胞发生EMT的影响。8.分析miR-424在神经胶质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采用t检验将胶质瘤患者不同WHO分级、术前KPS评分等级、性别、年龄和肿瘤体积与miR-424表达水平比较。Kaplan–Meier分析法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和总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miR-424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与正常脑组织标本相比,miR-424在胶质瘤组织标本中明显下调,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A172、SHG-44、T98、LN229和LN18细胞系中miR-424的表达较正常细胞系NHA表达明显下降,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Transwell试验,稳定转染miR-424拟物后,miR-424在LN229细胞中高表达,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受抑制(P<0.05);稳定转染miR-424抑制物后,miR-424在A172细胞低表达,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提高(P<0.01)。3.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在LN229细胞系转染miR-424拟物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424拟似物组中的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172细胞系转染miR-424抑制物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424抑制物组中的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Western blot试验,miR-424高表达LN22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而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水平明显减少;此外,在A172细胞中,miR-424低表达显着降低了E-cadherin的蛋白水平,增高了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水平。5.按照α=0.05检验水准,高、低miR-424的表达水平与不同WHO分级(P=0.0065)和术前KPS评分等级(P=0.017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胶质瘤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体积与miR-424表达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分析法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和总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miR-424低表达的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1.与正常脑组织标本相比,miR-424在胶质瘤组织标本中明显下调;与正常人类星形胶质细胞系对比,miR-424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其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早期诊断价值。2.miR-424可以负性调控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3.miR-424是胶质瘤EMT过程的抑制因子,EMT可能是miR-424调节胶质细胞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的潜在机制。4.miR-424低表达的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与高WHO分级和低术前KPS评分等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424表达水平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KIF23为miR-424的直接作用靶点,其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负相关目的明确KIF2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人预后相关性,寻找新的胶质瘤可能的标志物;验证了KIF23是miR-424在胶质瘤细胞中的直接靶点。验证在动物体内miR-424高表达与胶质瘤生长速度的关系。方法1.组织标本: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胶质瘤的患者54例,经过颅内肿瘤切除术,共收集54例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标本。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均根据修订的国际肿瘤分级进行。同期,选取适当的(经影像学证实体内无肿瘤)外伤性脑损伤手术患者,获得12例非肿瘤、正常脑组织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并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日照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细胞系: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A172,SHG-44,T98,LN18和LN229)和正常人星形胶质细胞(normal human astrocytes,NHA)购买自美国ATCC细胞库。3.细胞培养:将冻存的细胞经过复苏、传代后,培养在37℃、5%二氧化碳,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4.提取RNA及实时定量RT-PCR:采用Trizol法提取RNA。将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胶质瘤细胞系与正常星形细胞系相比较,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KIF23分别在其中的表达差异。5.培养LN229和A172细胞系,将miR-424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转染入LN229,miR-424 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转染入A172。6.稳定转染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别检测KIF23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相应变化,研究miR-424表达量对KIF23的影响。7.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424可能的下游靶点,研究KIF23在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并预测其临床意义。8.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424的直接靶基因。9.采用Kaplan-Meier分析KIF23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的关系。10.裸鼠成瘤实验验证miRNA-424高表达与胶质瘤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生物信息学研究:在Targetscan数据库和microRNA网站中检索miR-424可能的靶基因,在所有候选基因中KIF23是靶基因可能性较大。检索Oncomine数据库,KIF23在胶质瘤中比在与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增高。检索Oncolnc数据库,预测KIF23表达水平不同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显着差异。采用两组间Log-rank单因素分析后,KIF23高表达组胶质瘤患者比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着降低。2.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与正常脑组织标本相比,KIF23在胶质瘤组织标本中明显上调,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对比,在A172、SHG-44、T98、LN229和LN18细胞系中KIF23的表达较正常星形细胞系表达明显增高,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定量PCR检验分析显示这两个转染后细胞系LN229、A172中KIF23基因mRNA分别表达下降和表达增高,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试验验证KIF23在转染后胶质瘤细胞系LN229、A172中KIF23蛋白水平分别下降和升高。4.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KIF23为miR424直接作用的靶基因,而且miR-424可以通过直接靶向结合KIF23-3’-UTR影响KIF23的表达。5.经Kaplan-Meier分析表明,KIF23表达量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表达高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小于KIF23表达低的胶质瘤患者。6.裸鼠异体成瘤试验:在胶质瘤中的miR-424高表达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结论1.KIF23是miR-424的下游直接靶点。miR-424可能以KIF23为直接靶点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EMT。2.KIF23表达量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表达高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小于KIF23表达低的胶质瘤患者。3.体内试验中,胶质瘤中的miR-424高表达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以miR-424为靶点的分子治疗抑制EMT可能成为今后治疗胶质瘤的策略。

牛建军[3](2019)在《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厦门男性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研究慢性HBV感染相关的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lncRNA差异化表达状况,通过Meta分析评估lncRNA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1.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64例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和相同数量的对照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各因素的OR值和95%CI,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探究影响厦门男性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主要因素,并且采用HBsAg状态进行分层分析。2.运用微阵列芯片对10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差异化表达RNA检测和筛选,并对独立组织样本开展qRT-PCR验证。对荧光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两组之间的差异倍数,选取差异倍数绝对值大于2,两组间比较P<0.05,具有三个以上的生物学重复的RNA作为差异化表达RNA。运用聚类分析研究样本间的表达谱距离,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对差异化表达mRNA进行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3.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lnc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效能的研究进行文献检索,经过筛选和评估后提取数据,进行异质性评估、合并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评估和应用评估。[结果]1.多因素条件Logisitc回归结果显示HBsAg阳性、食用烟熏食品、吸烟与被动吸烟、饮酒、肝脏疾病史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而食用新鲜水果、饮茶则具有保护效应。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提示HBsAg阳性以及饮食习惯在厦门男性人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较大。2.通过统计学分析共发现1517个lncRNA和2826个mRN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差异。对差异化表达mRNA进行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均提示差异化表达mRNA与金属离子吸收、代谢、应答有密切关联。3.共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后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86,阳性似然比为6.4,阴性似然比为0.16,诊断比值比为39.02,绘制SROC曲线的AUC值为0.93,线性回归检验未发现由明显的发表偏倚,结果提示lnc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结论]1.HBsAg阳性、吸烟及被动吸烟、食用烟熏食品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且随机森林显示HBsAg阳性和饮食习惯在发病中起主要效应。但调查数据显示HBsAg 阳性者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较高,应当给予干预,提倡定期体检。2.通过微阵列芯片发现差异化表达lncRNA经过独立样本验证和大规模人群研究后可作为诊断、预后的标志物,差异化表达mRNA富集于与金属离子代谢相关的通路上,提示重金属暴露在厦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有一定关联。3.Meta分析结果提示lncRNA在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效能较高,优于传统的血清标志物,但还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人群研究以确证。

陈意[4](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与甲胎蛋白相关性及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我院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完善该群体的特征资料,并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高危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84例出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立432例感染HBV但并未发生PLC患者的对照组,收集包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入院后治疗情况等资料。按HBV感染至发生PLC时所处阶段(单纯携带者/肝炎/肝硬化)、HBV DNA水平(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年龄(<40岁/≥40岁)、HBeAg状态(阴性/阳性)等方式根据需要分组。主要通过对884例HBV感染后PLC患者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研究,分析血清HBV DNA与甲胎蛋白(AFP)的关系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并分析该群体其它特征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版本。结果:884例HBV感染后PLC患者平均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携带者组、肝炎组、肝硬化组之间的男女性别比差异较大且比值逐渐增大,分别为2.5:1、3.5:1、8:1,有16.9%的HBV感染者未经过肝硬化期,直接由单纯携带者或慢性肝炎发展成PLC。研究组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多达12种,以“小三阳”最为多见,共552例(62.4%),其次为“大三阳”,217例(24.5%),第三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二项阳性60例(6.8%)。比较HBV-M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小三阳”模式中HBV DNA高水平患者数量差异存在显着性(p=0.003),而“大三阳”模式中两者HBV DNA高水平患者数量差异不存在显着性(p=0.373)。研究组患者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0-59岁,共有293例(33.1%)。AFP平均值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HBeAg阴性患者的AFP平均值逐渐呈下降趋势;HBeAg 阳性患者的AFP平均值总体也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在50-59岁年龄段时AFP平均值再次升高,随后继续下降。研究组所有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趋势与“携带者→肝炎→肝硬化”这一肝癌发展过程基本一致,三组肝功能指标依次趋向恶化。分组分析肝功能指标,单纯携带者组中,年龄<40岁、年龄≥40岁两年龄段患者有5项指标:ALT、TBIL、GLB、ALP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炎组中,两年龄段患者有2项指标:GLB、AFP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中,两年龄段患者有3项指标:TBIL、ALB、GLB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共有259例,发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者共有107例,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率为41.3%。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HBV DNA水平和是否最终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这三项与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相关(p均<0.001)。外科或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对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并没有影响(p=0.63 8)。定性分析AFP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31.86,p<0.001,Cramer’s V=0.19,结果提示HBV DNA水平与AFP水平之间之间存在着弱强度正相关,HBVDNA低水平患者其AFP水平更倾向于阴性,HBVDNA高水平患者其AFP水平更倾向于阳性,HBV DNA中水平患者其AFP水平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定量分析AFP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与AFP水平存在极弱正相关(r=0.190,p<0.001)。进一步分组分析显示年龄<40岁的单纯携带者组,其HBV DNA与AFP水平存在强正相关(r=0.631,p=0.028);年龄≥40岁肝炎组,其HBVDNA与AFP水平存在弱正相关(r=0.234,p=0.036);年龄≥40岁肝硬化组,其HBV DNA与AFP水平存在极弱正相关(r=0.106,p=0.017)。结论:(1)HBV感染者无论处于何种阶段及HBV-M模式均可发生PLC,应加强监测和早期预防;(2)应重视以下几类患者的PLC发生风险:①女性单纯携带者或女性肝炎患者②中老年单纯携带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改变时③HBeAb阳性患者④HBV感染者发生血清学转换后处于HBV DNA高水平状态;(3)HBV感染后PLC患者评估病情应重视ALB、GLB这两项指标;(4)年龄小、HBV DNA低水平、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是HBV感染后PLC患者中发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3个影响因素。不同的外科或介入治疗干预类型对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并没有影响;(5)HBV感染者HBV DNA与AFP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特别是对于青中年单纯携带者,HBV DNA水平与AFP水平之间呈强正相关。可以通过HBVDNA的水平大致评估PLC的风险,用于早期发现PLC患者。

宋瑶[5](2018)在《河北省某市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调查地区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获得乙肝母婴传播发生情况,评价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1.通过对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在调查地区住院分娩的316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查阅相关医疗记录,获得孕产妇社会人口学特征、乙肝感染特征、本次妊娠相关情况以及接受乙肝筛查及相关检测服务情况,调查时婴幼儿一般情况、出生时基本情况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等。2.现场采集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2ml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明确乙肝感染状态。3.通过对研究地区12家提供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服务提供情况。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进行整理、审核后双录入,采用SPSS 23.0和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用率或构成比描述,HBsAg阳性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乙肝感染特征,本次妊娠相关情况以及调查时婴幼儿一般情况、出生时基本情况和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接受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情况等信息。以婴幼儿是否发生乙肝感染和是否产生免疫应答分别作为因变量,使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发生乙肝感染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1.调查地区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1.1医疗机构服务提供情况调查地区共有12家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均可为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乙肝筛查检测、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首剂次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等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8家医疗机构可为孕产妇所生婴幼儿提供后续2剂次乙肝疫苗接种。1.2孕产妇乙肝筛查及相关检测情况316例孕产妇在妊娠期均接受了乙肝表面抗原筛查、乙肝两对半检测和肝功能检测,其中仅64例(20.3%)在妊娠期接受了 HBV DNA检测。1.3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情况316例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儿童出生时首剂次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和99.1%,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及及时注射率分别是99.7%、99.4%。在调查开展时,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的比例是92.4%。2.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316例婴幼儿中,7例婴幼儿HBsAg阳性,发生乙肝感染,母婴传播率为2.2%;303例婴幼儿抗-HBs阳性,HBsAg阴性,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接种成功。3.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影响因素3.1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孕产妇社会人口学因素、产程操作、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乙肝疫苗和HBIG接种及时以及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在乙肝暴露婴幼儿是否发生乙肝感染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妊娠期HBeAg阳性、婴幼儿出生体重、产程时间在乙肝暴露婴幼儿是否发生乙肝感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孕产妇社会人口学因素、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婴幼儿月龄和出生身长、喂养方式、乙肝疫苗和HBIG接种及时、全程以及血清学检测月龄在乙肝暴露婴幼儿是否产生免疫应答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出生体重在乙肝暴露婴幼儿是否产生免疫应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孕产妇妊娠期HBeAg阳性是婴幼儿发生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P=0.048,OR=6.049,95%CI:1.014-36.081)。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是乙肝暴露婴幼儿产生免疫应答的保护因素(P=0.006,OR=0.076,95%CI:0.012-0.485)。结论:调查地区各项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较好,实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后,乙肝母婴传播发生风险较低。采取主被动联合免疫干预措施后,孕产妇妊娠期HBeAg阳性是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发生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是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幼儿产生免疫应答的保护因素。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继续巩固现行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策略,对HBeAg阳性孕产妇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进一步减少乙肝母婴传播发生。

刘德福[6](2018)在《乙肝肝硬化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就诊的确诊乙肝肝硬化患者,且患者首发腹水,共选择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收集测定受试对象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基线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对患者短期转归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转归的预测价值进行探讨。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本研究中包含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62.0±8.1岁,BMI水平平均为(23.05±3.11)kg/m2,此外肝硬化的病程平均为5.5±1.6年。男性和女性间基本特征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可见患者治疗后腹水中的TNF-α水平出现逐渐减低的趋势,随访腹水中TNF-α水平均低于基线水平,P<0.05;两性间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随访癌变的发生率为8.33%,死亡的发生率为5.00%,随访期间腹水多次复发的发生率为43.33%。分析基线腹水TNF-α水平对随访预后的影响,结果可见在预后出现癌变、出现腹水多次复发以及出现死亡预后的患者中均可见基线的腹水TNF-α水平更高,与未出现这些不良预后的患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进一步对基线腹水TNF-α水平与这三种随访预后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TNF-α水平增高是出现这些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01、1.285和1.177。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首次腹水中TNF-α水平增高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

成士清[7](2018)在《Tim-3及其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尽管随着乳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治疗方式及治疗方案的改进,乳腺癌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其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并不乐观,肿瘤转移、复发和抵抗治疗仍然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诱导、多基因参与和多路径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一方面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识别、杀伤并清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可以修饰自身抗原或者异常表达一些负性调控分子,改变机体肿瘤微环境并负性调控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与攻击,从而逃避免疫监视而发生免疫逃逸。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首要因素,转移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癌细胞本身特性、机体免疫、内分泌、代谢与微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此外,机体本身的基因与遗传因素也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乳腺癌相关遗传因素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特定组合可能是造成癌症易感性最重要的原因。Tim-3作为抗肿瘤免疫的负性调节因子,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研究的热点,通过其机制的研究以及与其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表达的分子或者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对实现肿瘤免疫治疗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巨大的潜力。Tim-3广泛表达于Th1细胞、细胞毒性CD8+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可在人体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调节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系列炎症疾病和肿瘤等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实,Tim-3并不局限于在各种免疫细胞表达,也异位表达在一系列的正常的和恶性的组织中,在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然而,Tim-3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探讨Tim-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联,从而筛选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的多态性位点或者等位基因,为探索乳腺癌易感的遗传因素提供数据支持和揭示乳腺癌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还可以为疾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我们对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Tim-3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通过靶向沉默和过表达Tim-3分子来研究Tim-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识别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新型分子机制,为乳腺癌诊治提供新策略、新思路。第一部分Tim-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研究目的]乳腺癌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乳腺癌的遗传因素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特定组合可能是造成癌症易感性最重要的原因。国内外的研究显示Tim-3基因的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均存在多态性的变化,这些多态性可能与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在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位于Tim-3基因启动子区域-rs10053538(G>T)-1516位置、启动子区域rs10515746(G>T)-574 位置以及位于 Tim-3 基因外显子 rs1036199(T>G)+4259位置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同时通过比较Tim-3多态性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其和乳腺癌进展和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随机招募了 301名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和151名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3ml,进行基因组DNA样本的提取。收集样本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测序文件采用Sequencher 5.0软件与Tim-3基因3个SNP周围序列进行比对,观察待测SNP位置核苷酸类型。实验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观察到的和预期的基因型频率;运用SHEsi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单倍体和连锁不平衡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估计各种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研究结果]1.-1516G/T和-574G/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中的分布没有差异,这两个位点SNP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没有相关性(P>0.05)。+4259T/G位点TT、TG基因型在对照组和乳腺癌组分别为98.7%和1.3%,90.7%和9.3%,TG基因型频率在乳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着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7.641,95%CI,1.795-32.522,P= 0.001);+4259T/G等位基因G频率在乳腺癌中明显升高,均明显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7.317,95%CI,1.731-30.925,P= 0.001)。2.-1516G/T和-574G/T位点的基因频率和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无显着差异(P>0.05);而+ 4259T/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有关,携带TG基因型的乳腺癌伴有肿瘤转移的概率分别是携带TT基因型女性的3.158倍(OR3.158,95%CI:1.300-7.672,P=0.011)。3.+ 4259TG基因型与ER、PR和HER-2没有显着关联(P>0.05),而与Ki-67增殖标记指数相关(OR 2.632,95%CI:1.121-6.179,P=0.022)。[研究结论]Tim-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516G/T和-574G/T位点SNP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无关,而外显子区域的+4259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乳腺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并且Tim-3基因+ 4259T/G位点SNP多态性与肿瘤转移和Ki-67增殖指数相关,提示Tim-3基因+4259T/G多态性可作为中国北方汉族女性浸润性乳腺癌的候选易感基因以及预测乳腺癌患者进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第二部分Tim-3在乳腺癌组织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研究[研究目的]Tim-3作为抗肿瘤免疫的负性调节因子,在肿瘤免疫、器官移植、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促进肿瘤免疫逃逸、侵袭、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其机制的研究以及与其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表达的分子或者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制,对预测肿瘤预后以及实现肿瘤免疫治疗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证实,Tim-3表达并不局限于免疫细胞,也异位表达在一系列正常和恶性组织中,在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分别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Tim-3 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Tim-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我们随机选择2011年至201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4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收集常规手术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经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用于组织免疫化学检测。另外随机收集2015年手术切除的新鲜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用于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此外,分析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Tim-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以及相对应免疫组化指标PR、ER、p53、Ki-67指数及总生存期(OS)的关联。所有实验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im-3蛋白主要定位于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中。42例乳腺癌组织中,Tim-3阳性表达18例,阳性表达率为42.9%。42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Tim-3蛋白阳性表达4例,阳性表达率为18.2%,乳腺癌组织中Tim-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Tim-3蛋白表达进一步通过半定量免疫反应评分比较,乳腺癌组织比癌旁正常组织显示更高的分数(P<0.01)。2.收集新鲜乳腺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进一步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法在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可见这两种组织的泳道均有Tim-3蛋白条带,乳腺癌组织表达相对较癌旁组织强;用qRT-PCR在mRNA水平进行Tim-3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均有Tim-3 mRNA的表达,且Tim-3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01)。3.统计分析Tim-3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Tim-3表达水平半定量免疫反应评分,与临床分期(P= 0.0278)、转移(P=0.0207)以及免疫组化Ki-67指数(P=0.0444)密切相关,而与年龄(P>0.05)、组织学类型(P>0.05)、肿瘤大小(P>0.05)以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PR、ER、p53染色(P>0.05)无显着相关性。4.Tim-3表达阴性组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5.8%,而Tim-3阳性组5年生存率为72.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im-3阳性表达组患者较Tim-3表达阴性组具有更短的生存时间(log-rank χ2=5.171,P=0.023)。[研究结论]1.Tim-3在人乳腺癌组织中Tim-3蛋白及mRNA水平均异常高表达,提示Tim-3表达可能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2.Tim-3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免疫组化Ki-67增殖指数以及生存期密切相关,提示其与肿瘤进展及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第三部分Tim-3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快速复发、转移和较差的生存率是肿瘤细胞在体内持续的增殖、激活的侵袭和转移以及正常细胞凋亡抑制引起的。肿瘤细胞的浸袭和转移能力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首要因素,浸袭和转移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癌细胞本身特性、机体免疫、内分泌、代谢与微环境及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相互作用。EMT过程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与高侵袭性和转移性的乳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表明,Tim-3在可以触发骨肉瘤肿瘤细胞获得具有侵袭性的EMT特征,并可能参与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我们推断Tim-3促进乳腺癌的发展转移可能与EMT相关,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通过过表达和靶向沉默Tim-3分子,明确Tim-3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im-3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MDA-MB-231,MCF-7和MCF-7/ADM细胞中Tim-3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沉默Tim-3的Tim3-siRNA和Tim-3过表达质粒pcDNA3.1-Tim-3,分别转染MDA-MB-231细胞和MCF-7细胞。采用q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Tim-3mRNA的表达水平,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凋亡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im-3基因表达变化后对EMT转移相关分子(MMP-9、TIMP-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MDA-MB-231,MCF-7和MCF-7/ADM细胞中均有Tim-3蛋白的表达;转染后各组MDA-MB-231和MCF-7细胞中Tim-3 mRN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在MCF-7和MDA-MB-231细胞中,与control组相比,siTim-3组Tim-3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Tim-3组Tim-3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2.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MCF-7和MDA-MB-231细胞中,与control组相比,各时间点siTim-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Tim-3组各时间点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MCF-7和MDA-MB-231细胞中,与control组相比,siTim-3组细胞的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而Tim-3组细胞的迁移率则显着上升(P<0.05)。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在MCF-7和MDA-MB-231细胞中,与control组相比,siTim-3组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Tim-3组的侵袭细胞数则明显增多(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在MCF-7和MDA-MB-231细胞中,与control组相比siTim-3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多(P<0.05),而Tim-3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显着降低(P<0.05)。3.在 MCF-7 和 MDA-MB-231 细胞中,与 control 组相比,siTim-3 组 E-cadherin和T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MMP-9、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与control组相比,Tim-3组E-cadherin和T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MMP-9、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P<0.05)。[研究结论]1.Tim-3在乳腺癌细胞上表达,具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抑制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功能。2.Tim-3可能通过诱导EMT或者促进EMT过程推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从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

孟丽[8](2017)在《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居全球癌症发病率第5位,癌症死亡率第2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东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这些地区主要的致病因素,中国肝癌患者占世界发病及死亡人数的50%以上。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我国肝癌的90%以上。肝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确诊时大多数已为晚期,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治疗的有效率及生存期均得到了提高,但大多数患者预后仍然很差。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肝癌主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HCC合并PVTT常预示HCC的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预后不良,文献报道,在最佳支持治疗时其自然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只有2.7-4个月,目前仍没有针对伴门静脉癌栓肝癌者的标准治疗方案。2010版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把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归为BCLC C期即进展期/晚期肝癌,且仅推荐索拉非尼作为进展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亚洲与西方国家的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在病因学、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索拉非尼能否作为中国伴门静脉癌栓的进展期肝癌患者的标准或初始治疗方案仍有待研究。近年来,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部分肝体积放疗耐受剂量的不断认识,使得放疗可以将较高的剂量精准的投照于肿瘤,NCCN指南已将放射治疗作为无法手术切除HCC的推荐治疗方式之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显示放疗是治疗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对伴门静脉癌栓放疗患者并没有明确有效的预后风险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类,以指导其治疗和更好的预后。放疗后辐射抵抗的发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放疗联合辐射增敏剂理论上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对经放射治疗及索拉非尼治疗的伴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寻找其影响生存的预后风险因素,并对部分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以期对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并进一步确立放疗联合索拉非尼靶向治疗在伴PVTT的HCC中的地位。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疗患者的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接受放射治疗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有效的预后风险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类,以期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剔除标准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及河北省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接受门静脉癌栓放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通过对患者生存时间及放疗前临床基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PVTT分型采用程式分型,选取放疗后最有意义影像学形态变化作为治疗疗效评估。生存分析选用Kaplan-Meier法和CoxL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本部分研究共216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D-CRT、IMRT或IGRT技术。入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1.2个月,6个月、1 年、2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 60.1%、36.3%、11.9%。COX回归模型显示病毒感染情况、Child-Pugh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PVTT分型、靶区范围、放疗剂量、放疗疗效、癌栓确诊至放疗开始时间间隔、放疗后联合治疗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8%。2.根据程式分型,入组的216患者中PVTT分型为Ⅱ型、Ⅲ型、Ⅳ型分别为101例(46.7%)、82例(38.0%)、33例(15.3%),本研究无Ⅰ型患者入组。PVTT Ⅱ型、Ⅲ型、Ⅳ型的MST分别为14.1个月、11.9个月、4.5个月,其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1%、49.4%、14.9%,不同PVTT分型之间存在显着的生存差异(P<0.001,HR=2.083,95%CI:1.621~3.034)。3.靶区范围包括PVTT和全部肝癌者及仅包括PVTT者MST分别为16.2个月和10.3个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1,HR=1.216,95%CI:1.065~1.644)。4.216例患者的总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52.3%。放疗后达CR、PR、VT及NR患者的MST分别为25.9个月、15.8个月、14.3个月和8个月,生存期差异明显(P<0.001,HR=2.765,95%CI:1.960~3.736)。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均显示放疗后联合治疗的168例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单纯放疗组,MST分别为12.3个月、5.3个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6,HR=1.760,95%CI:1.112~2.435)。168 例患者中,38 例联合索拉非尼患者的MST为15.3个月,明显高于联合其他治疗组(MST:11.9个月)及单纯放疗组(MST:5.3个月)(P=0.032)。6.PVTT确诊至放疗开始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6个月。时间间隔≤2.6个月者较时间间隔>2.6个月者生存期明显延长(MST:15.6个月vs.9.1个月,P=0.001)。结论:现代放疗技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疗效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疗患者中,HBV-/HCV-、Child-PughA级、D-二聚体≤1mg/L、PVTT Ⅱ型、放疗客观反应明显、放疗后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在患者肝脏受照剂量及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放疗剂量≥50Gy、靶区范围包括PVTT和全部肝癌。PVTT确诊后,放射治疗开始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放射治疗可作为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第二部分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对比分析目的:通过对放疗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伴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进行对比生存分析,进一步确立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在伴PVTT的HCC治疗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及河北省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接受门静脉癌栓放疗和/或索拉非尼治疗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筛选出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患者(RT+Sor组)及索拉非尼单药治疗组(Sor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对比分析。结果:1.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除后,共71例患者入组:其中放疗联合索拉非尼组(RT+Sor组)38例,索拉非尼单药治疗组(Sor组)33例。71例入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5%、44.8%、12.7%。2.RT+Sor组和Sor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3个月和9.9个月,两组间生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生存获益,RT+Sor组较Sor组生存期延长5.4个月。结论: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患者总生存。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是伴PVTT的HCC患者推荐的联合治疗方式。

李莹[9](2016)在《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病程中晚期甚至发生远处转移,而该病治疗手段有限,复发率及病死率很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及巨大的心理损害。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历史悠久,在防治肿瘤复发、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患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成为防治肝癌重要的临床手段之一。本课题通过对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探索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特征,归纳其病因病机;并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探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常见中医症状及症状分级量化,并咨询相关专家,经讨论后制出本课题的调查问卷。收集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病例146例,合格病例共140例。采用辨证分型和因子分析法研究证候规律,探讨病因病机;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探索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结果本研究中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例男女之比为6.37:1,患者平均年龄为54.16岁,男性发病年龄为53.67±7.803,女性发病年龄为57.26±7.978,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P<0.05)。本次调查发现以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学历在中专、大学及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140例病例中50.7%的患者体重属于超重状态,平均体重指数为24.02±3.648。有29例(20.7%)患者具有肝癌家族史,32.1%的患者HBV感染方式为母婴垂直传播。本次调查中68.6%患者存在吸烟、饮酒不良生活习惯,其中吸烟且饮酒者达到45.7%。140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6例(25.7%),HBV-DNA阳性患者61例(43.5%),HBeAg阳性并HBV-DNA阳性患者23例(16.4%),HBeAg阴性并HBV-DNA阳性患者38例(27.1%)。甲胎蛋白大于400ug/L的患者占30%。肝功能各项指异常比例均超过30%,其中GGT (57.9%)、AST (45.0%)、TBIL (45.0%)异常比例较高。血常规各项指标中PLT (45.00%)、WBC (34.29%)异常比例较高。肿瘤门脉侵犯患者46例(32.9%)。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0期共1例(0.71%),A期共19例(13.57%),B期共52例(37.14%),C期共59例(42.14%),D期共9例(6.43%)。不同分期患者肝功能中TBIL、ALT、AST、GGT、ALP,血常规中RBC、HGB、NE%,血凝中PT、PT%、APTT、FIB,肿瘤标志物中AFP、CA199均存在差异(P<0.05)。不同分期患者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存在差异(P<0.05)。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证型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5.71%),气滞血瘀证(30.71%),湿热毒蕴证(25.71%),肝肾阴虚证(5.71%),肝气郁结证(2.14%)。对不同证候的理化指标进行比较,发现ALB、TBIL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P<0.05)。ALB在各证型中的水平表现为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湿热毒蕴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TBIL在湿热毒蕴型水平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以气滞血瘀型最高,肝气郁结型最低。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出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证候,最常见的两种证型为气滞血瘀兼脾虚(27.14%),血瘀湿阻(23.57%);其余证型依次为肝郁化火兼脾虚瘀阻(12.86%),脾虚湿热兼肝郁(9.29%),湿热瘀阻兼肝郁脾虚(9.29%),肝络瘀阻兼脾虚湿盛(7.14%),血瘀湿阻兼脾虚(5.17%),肝郁化火兼湿热中阻(4.28%),肝火上扰(0.71%)。对各证型的证素进行分类归纳,得出本病的证候要素为血瘀(85.71%)、脾虚(71.43%)、气滞(62.86%)、湿(59.29%)、热(36.43%)。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焦虑指数为20.06±5.97,86.4%的患者存在焦虑状态,中度焦虑者占39.9%,重度焦虑者占40.7%,严重焦虑者6.4%。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抑郁指数为22.37±8.47,61.4%患者检出抑郁状态,重度抑郁者占55.0%,严重抑郁者6.4%。单纯焦虑的患者37例(26.4%),单纯抑郁的患者2例(1.4%),焦虑伴抑郁的患者84例(60.0%)。血型为A型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均高于其他血型。肝癌病程不同患者焦虑评分存在差异(P<0.05),其中病程0.5年以下患者焦虑评分(21.44±5.4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肝癌分期不同,HAMD评分指数存在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以气滞血瘀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而湿热毒蕴型最低。结论1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机复杂,“正虚毒瘀”为核心,病理因素多为脾虚、气滞、血瘀、湿、热;病位主要在肝、脾;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中医证型,得出本病多为复合证型,少数为单一证型,病性多为虚实夹杂。2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LB水平随阴虚、脾虚及血瘀的加重呈下降趋势;TBIL水平以湿热毒蕴型最高,其他证型水平相似。3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李洁[10](2014)在《不同甘草酸制剂引起低血钾的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性医院甘草酸制剂的使用状况;对甘草酸制剂使用患者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患者使用甘草酸注射剂发生低血钾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医师对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监护和用药调整提供依据,降低低血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临床甘草酸注射剂的用药风险。研究方法以北京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使用甘草酸制剂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患者住院信息。调查工具主要是医药HIS系统,记录在自拟的甘草酸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甘草酸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为患者一般情况及应用甘草酸制剂的情况、应用药物后是否出现以下不良事件、合并用药、辅助检查结果等。对使用甘草酸制剂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后,将原始资料录入整理,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分析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临床使用特点,为后续进一步分析做基础准备。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对数据结构进行检验,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影响变量;然后对初步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改进变量间的共线性后,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进行筛选,建立并评价最优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过程应用统计软件Excel2007和SPSS20.0结合进行。研究结果(1)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使用的人口学特征本次统计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患者256例,使用科室主要集中在肝胆外科和血液科,男性患者居多,年龄集中分布在45-59,60-74岁。39.84%患者既往所患一种慢性疾病。无不良嗜好的患者占大多数,有吸烟或饮酒嗜好的多为男性。用于改善肝功能异常使用的患者占72.27%。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临床疗程为1-2周。经分析,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使用的日剂量为每日20-40m1,即说明书推荐剂量。(2)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的人口学特征调研时间内,共获取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65例患者信息。复方甘草酸苷的使用科室主要集中在肝胆外科、血液科和甲状腺乳腺外科,三者合计占44.94%。男女患者比例没有明显差异。患者年龄集中分布在19~44岁,45-59岁,二者合计占61.51%。新生儿及未满一周岁的婴幼儿患者11例。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预防、改善肝功能异常,占总数的90.11%。且1例整形外科的患者用于皮肤炎的治疗。患者兼有3种慢性疾病的居多,用药疗程为1-2周,日剂量60-80ml。(3)甘草酸制剂引起低血钾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甘草酸制剂使用后发生低血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治疗疗程、用药前血钾情况、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对性别和不良嗜好(饮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在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1)大量科室倾向选择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少数科室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同一时间段内,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使用量远多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青少年及中年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比例高,而中、老年患者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比例高。临床治疗肝功能异常的婴幼儿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3)研究发现,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不仅用于改善肝功能异常,还用于预防肝功能异常。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主要用于改善肝功能异常。(4)直观日剂量,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比异甘草酸注射液使用量大,经计算,实际有效成分甘草酸的量反而少。(5)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使用后发生低血钾的主要风险因素可能是性别、连续使用天数、用药前血钾情况、排钾利尿剂的使用。(6)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后发生低血钾的主要风险因素可能是性别、连续使用支数、用药前是否低钾、补钾药是否使用、给药原因、排钾利尿剂是否使用。(7) logistic回归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风险因素,筛选可疑风险因素。

二、病历中检验单的HBsAg和HBV DNA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历中检验单的HBsAg和HBV DNA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microRNA-424抑制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miR-424 抑制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迁移
    前言
    材料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KIF23为miR-424 的直接作用靶点,其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负相关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厦门市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男性原发性肝癌组织的差异化表达lncRNA筛选和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LncRN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与甲胎蛋白相关性及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索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
    2.2 数据收集
    2.3 分组及分析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BV感染后PLC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的比较
    3.2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M模式及与HBV DNA的关系
    3.3 HBV感染后PLC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3.4 HBV感染后PLC患者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
    3.5 HBV感染后PLC患者AFP的年龄分布
    3.6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 DNA和AFP的关系
        3.6.1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 DNA定性水平与AFP定性水平的关系
        3.6.2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与AFP定量水平的关系
4 讨论
    4.1 HBV感染后PLC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的比较
    4.2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M模式及与HBV DNA的关系
    4.3 HBV感染后PLC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4.4 HBV感染后PLC患者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
    4.5 HBV感染后PLC患者AFP的年龄分布
    4.6 HBV感染后PLC患者HBV DNA和AFP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河北省某市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1. 乙肝流行病学特点
    2. 乙肝母婴传播危害严重
    3. 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
    4.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
    5. 我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6.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调查现场
    2. 调查对象
        2.1 HBsAg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
        2.2 医疗机构
    3. 调查对象招募
    4.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 问卷调查
        4.2 查阅医疗记录
        4.3 采血检测
    5. 技术路线
    6.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7. 质量控制
    8. 伦理
    9. 相关概念
研究结果
    1. 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
    2. 调查地区乙肝母婴传播发生情况
    3. 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评估调查问卷
    附件2.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评估医疗机构调查表
    附件3.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评估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件4. 孕产妇招募情况登记表
    附件5. 调查对象信息登记表
个人简历

(6)乙肝肝硬化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2受试对象基线与治疗随访中的TNF-α水平及随访预后特征分布
    3受试对象基线TNF-α水平对随访预后特征的影响
讨论

(7)Tim-3及其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Tim-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im-3在乳腺癌组织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im-3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8)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疗患者的生存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对比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9)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及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治疗方案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名渊源
        2 中医学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医家经验举隅
        4 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 研究工具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辅助检查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
        4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症状频次统计
        5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6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因子分析
        7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健康状态
    小结
    讨论
        1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等一般资料
        2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理化检查指标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
        4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症状、病机特点
        5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特点
        6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不同甘草酸制剂引起低血钾的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甘草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 甘草酸的药动学
        1.2 药理作用
        1.3 其他药理作用
        1.4 对血清离子元素含量影响
    第二章 甘草酸、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的比较
        2.1 内外含量比较
        2.2 药物代谢
        2.3 药理作用比较
        2.4 同构型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比较
        2.5 不同厂家制剂
    第三章 甘草酸制剂不良反应
        3.1 过敏反应
        3.2 内分泌系统反应
        3.3 发热反应
        3.4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3.5 生殖系统反应
        3.6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3.7 升糖
        3.8 总结
前言
第一部分 医院药学部实践总结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门诊中成药实践
    第三章 住院中药房实践
    第四章 药库实践
    第五章 药检室实践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第一章 使用两种甘草酸注射剂患者用药监测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地区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药品名称及规格
        1.1.4 研究实施
        1.1.5 预调查
        1.1.6 样本量的估算
        1.1.7 纳入标准
        1.1.8 排除标准
        1.1.9 病历筛选
        1.1.10 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使用基本情况
        1.2.2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基本情况
        1.3 讨论
        1.3.1 科室分布比较
        1.3.2 性别年龄比较
        1.3.3 用药原因比较分析
        1.3.4 既往所患慢性疾病种类比较
        1.3.5 使用疗程与剂量比较
    第二章 甘草酸注射液发生低血钾因素分析
        2.1 概述
        2.2 问题分析
        2.3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患者发生低血钾影响因素分析
        2.3.1 变量编码
        2.3.2 变量的设置
        2.3.3 单因素分析
        2.3.4 多重共线性检验
        2.3.5 用变量筛选的方法克服多重共线性
        2.3.6 建立模型
        2.3.7 讨论
        2.4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患者发生低血钾影响因素分析
        2.4.1 变量编码
        2.4.2 变量的设置
        2.4.3 单因素分析
        2.4.4 多重共线性检验
        2.4.5 用变量筛选的方法克服多重共线性
        2.4.6 建立模型
        2.4.7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发生低钾分析与比较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结果分析
        3.2.1 样本量的估算
        3.2.2 总技术路线
        3.2.3 结果分析
        3.3 复方甘草酸苷低血钾分析
        3.3.1 样本量的估算
        3.3.2 总技术路线
        3.3.3 结果分析
        3.4 小结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发生血钾降低与过敏史
总结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病历中检验单的HBsAg和HBV DNA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孙健. 扬州大学, 2020(04)
  • [2]microRNA-424抑制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D]. 赵超. 青岛大学, 2019(07)
  • [3]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D]. 牛建军. 厦门大学, 2019(08)
  •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与甲胎蛋白相关性及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影响因素分析[D]. 陈意. 浙江大学, 2019(03)
  • [5]河北省某市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研究[D]. 宋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6]乙肝肝硬化腹水中TNF-α表达水平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研究[J]. 刘德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8(06)
  • [7]Tim-3及其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初步研究[D]. 成士清. 山东大学, 2018(12)
  • [8]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生存因素分析[D]. 孟丽. 山东大学, 2017(03)
  • [9]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 李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不同甘草酸制剂引起低血钾的风险因素分析[D]. 李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病历中的 HBsAg 和 HBV DNA 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