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成亚渝,高航[1](2022)在《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临床症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VE)早期即可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损伤,而仅给予抗病毒治疗常难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仍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临床症状、神经营养分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免疫指标(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呕吐、发热、抽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血清BDNF、NT-3水平及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降低患儿炎性因子水平,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詹标[2](2021)在《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资料:对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儿,总计共1189份脑脊液标本针对22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及脑炎常见病原体进行常规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0.7%(246/1189),其中在脑脊液中检测出腺病毒核酸共27例,统计并分析该总计27例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方法:1.采用多重PCR及RT-PCR技术结合Genome Lab Ge XP遗传分析系统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种常见脑炎病毒。3.统计并分析所有脑脊液中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其中有4例外送行脑脊液病原体高通量基因检测呈腺病毒阳性)的临床资料。结果1.1189份脑脊液标本中,共有246例筛查发现病毒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0.7%,其中鼻病毒80例,肠道病毒79例,腺病毒27例,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3型11例,巨细胞病毒10例,博卡病毒4例,冠状病毒4例,腮腺炎病毒4例,副流感病毒1型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例,EB病毒3例,偏肺病毒2例,单纯疱疹病毒2例;在上述脑脊液阳性结果中,腺病毒占10.98%,仅次于鼻病毒(32.52%)及肠道病毒(32.11%)。2.对该总计27例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男性患儿共20例,女性患儿共7例,男女比例接近3:1;发病年龄从2月19天至10岁,中位年龄为46个月,平均年龄为(50.7±30.4)个月。3.27例病例均留取咽拭子标本行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其中12例病例咽拭子标本腺病毒阳性,阳性率44.4%(12/27)。4.在27例病例中,主要有以下10个临床表现,即发热、流涕、咳嗽、腹泻、四肢酸痛、抽搐、头痛、呕吐、神志障碍、情绪改变。其中,发热、咳嗽、抽搐、呕吐出现频率均超过50%,此外,出现频率超过20%的临床表现还有头痛及神志改变。临床体征方面则以颈抵抗及Babinski征出现频率最高。5.在27例病例中,22例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区间,5例轻度升高。在27例病例中,脑脊液生化在正常区间内出现的例数最多。6.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中,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共有19例,其中7例出现局部脑膜线状强化,1例出现颅内小软化灶,1例出现颅内广泛病变,考虑炎症或缺氧缺血性病变可能,另有10例未见明显异常,7.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中,行脑电图检查的共有17例,其中7例脑电图表现为广泛中高幅慢波,2例可见棘波或棘慢波,1例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改变,另有7例脑电图呈正常脑电图或边缘状态。8.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的最后诊断中,4例诊断为腺病毒脑炎,5例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10例诊断为热性惊厥,2例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3例诊断为癫痫,1例诊断为血管性头痛,1例诊断为脓毒症,1例仅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27例病例中,多数病例采用以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力为主的对症支持治疗。25例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例患儿出现继发性癫痫;2例自动出院,均出现继发性癫痫。结论1.人腺病毒是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重要的病原体之一。2.大部分病例符合病毒性脑炎的一般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神志改变等,可伴有情绪改变,缺乏特异性表现,另有少部分病例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3.大多数病例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正常,相比一般病毒性脑炎,仅通过脑脊液常规、生化检验而确定诊断更为困难,因此,及时完善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测有其重要意义。4.绝大部分病例治疗效果及预后良好,但少部分可遗留继发性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丁晓[3](2021)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我国儿童抗NMDAR脑炎的特点;分析影响儿童抗NMDAR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总结临床特征。对其中146例患儿进行了至少6个月的随访,将随访患儿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之间的临床差异;进而,将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变量引入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其中,男/女为1:1.44;发病年龄在8月~15岁3月(平均7.8±3.6岁)。(2)本组患儿中,35.2%有前驱症状;13.3%的患儿在起病前20-60天有病毒性脑炎病史。(3)本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精神行为异常(69/173例,39.9%)和惊厥发作(67/173例,38.7%);病程中累积症状以精神行为异常(147/173例,85.0%)、运动障碍最常见(141/173例,81.5%)。(4)本组所有患儿脑脊液抗NMDAR Ig G抗体均为阳性,但152例血清样本中,阳性129例,阴性23例;6例患儿合并血清抗MOG抗体阳性。(5)发病后我院首次脑电图异常率为79.1%,表现为弥漫性慢化、局灶性慢化和癫痫波发放;51.5%的患儿头颅MRI异常,以额叶病变最常见;住院期间没有患儿发现肿瘤,1例5+岁女性患儿在病后9个月随访时发现卵巢畸胎瘤。(6)本研究中有146例患儿至少规律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其中138/146例(94.5%)的患儿采用甲强龙和IVIG联合治疗,首次免疫治疗后有23/146例(15.8%)患儿再次接受重复一线免疫治疗,15/146例(10.3%)患儿接受二线免疫治疗,其中的7/146例(4.8%)患儿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治疗;本研究共有18/146例(12.3%)患儿接受了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其中11/146例(7.5%)患儿维持超过1年。(7)有146例患儿至少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72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IQR:12-41个月),有13例患儿存在1次-3次复发,在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m RS≤2分者126/146例(86.3%),死亡4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138/146例(94.5%)患儿预后良好(m RS≤2分)。(8)病情高峰时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转入ICU监护是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儿童抗NMDAR脑炎的平均发病年龄7.8±3.6岁,女孩多见且复发率高;最常见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可以合并其他神经元自身抗体阳性;免疫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良好;高峰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入住ICU预示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

但美伶[4](2021)在《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征及血清生物标志物对其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检测JE患者血清中蛋白表达水平是否与脑脊液中一致,寻找可能的诊断JE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7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确诊并住院的37名JE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出现呼吸衰竭,分为JE1组(普通型/重型,n=21)和JE2组(极重型,n=16)。以死亡、认知功能障碍及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作为临床结局,寻找临床与JE预后有关的因素。(2)收集上述患者影像学资料,以头颅影像是否具有阳性病灶,分为影像阳性组(n=21)和影像阴性组(n=16),分析JE影像特征;以GCS≤8分及m RS≥2分分别作为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的依据,将影像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像特征是否可预测JE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3)纳入2017年7月-2018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住院并完成前期脑脊液蛋白组学研究的JE患者,从脑脊液和血液样本库中调取上述患者保存于-80℃冰箱中的脑脊液及血清样本。根据脑脊液蛋白质主要成分分析,将JE患者分为两组,JE1组(n=13)及JE2组(n=9),收集了同期住院但头颅影像及临床化验无异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2例)。从前期脑脊液蛋白组学实验具有表达差异的蛋白中选取C4BPA、C8A、F12、GULP1、SAA1、SPARCL1等蛋白,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JE组与对照组间、JE两组间各蛋白表达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寻找血清中JE可能的生物标志物。结果(1)37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0.9±17.2)岁,最常见的临床症候依次为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意识障碍、头痛及精神症状,JE2组肢体瘫痪发生率、出现腱反射减弱及肌张力减低比例显着高于JE1组(P<0.05)。1例患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死亡5/37(13.5%)人,均来自JE2组,幸存者中25/32(78.1%)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JE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无显着相关性。(2)头颅CT的阳性检出率为22.2%,头颅MRI为60%;JE病变在MRI上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FLAIR高信号,ADC及DWI呈高或低或等信号;病变主要累及丘脑、基底节区,此外还可累及海马、中脑、脑叶、脑膜、侧脑室周围、胼胝体、桥脑等多个区域,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仅占27%。在JE的各个临床证候中,影像阳性组精神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影像阴性组(P<0.05)。(3)血清中C4BPA、C8A、SPARCL1蛋白表达水平在JE组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JE患者,尤其是JE2组患者血清中F12、GULP1、SA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JE1组血清中的GULP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1)2017-2019年在甘肃省流行的JEV感染中,成人J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JE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无显着相关性。(2)成人感染JEV后MRI显示丘脑和基底节区为主要受累部位,但影像阳性率低于儿童;成人JE MR累及边缘系统时出现精神症状比率高;成人JE头颅MR影像学特征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无显着相关性。(3)JE患者血清中F12、GULP1、SAA1表达水平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前期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相符合,F12、GULP1、SAA1可能是JE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董进浪,谭炜炜,杨春旺[5](2019)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及MCP-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莱阳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118例作为试验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普通型和轻型;同时选择入院时疑似感染,但经血常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测排除感染的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在试验组急性期入院24 h内和恢复期,以及对照组入院24 h内收集患儿血清及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及MCP-1的水平。结果 血清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病情程度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MCP-1水平相比较: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均P<0.01);恢复期除MCP-1指标外(P>0.05),其余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重型患儿指标明显高于普通型和轻型(均P<0.01),普通型与轻型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型、普通型和轻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脊液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病情程度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MCP-1水平相比较: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均P<0.01);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型患儿指标明显高于普通型和轻型(均P<0.01),普通型则明显高于轻型(均P<0.01),重型、普通型和轻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MCP-1水平相比较:急性期除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恢复期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及MCP-1水平能反映出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上测定其水平有助于预计疾病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对症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周阳[6](2018)在《髓样相关蛋白MRP8/14在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脑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亦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指各种细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脑膜或血管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是目前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因其具有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对儿童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SP性脑膜炎疾病进展过程中,存在血脑屏障破坏和脑神经元坏死、凋亡等改变,导致脑损伤。因此,进一步研究SP性脑膜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可为寻求该疾病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初步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在感染性疾病中,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髓样相关蛋白-8/14(Myeloid-related protein-8/14,MRP8/14)也被称 S100A8/A9,钙卫蛋白,是 S100 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由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related protein,MRP)8型和14型构成的异二聚体,是机体固有免疫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感知自身组织释放的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s,DAMPs)的一种。MRP8/14最早被发现于中性粒细胞中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属于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成员,EF手型(EF-hand)结构为蛋白重要的功能结构域,可结合Ca2+使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功能。MRP8/14的表达具有组织和细胞特异性,主要表达在髓样细胞(myeloid cells)内,在中性粒细胞内表达最多,占中性粒细胞胞浆可溶性成分的50%,在单核细胞内也有组成性表达。MRP8/14在炎症中具有可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目前MRP8/14在SP性脑膜炎中的研究报道不多。SP性脑膜炎时存在过度强烈的炎症反应,同时介导脑损伤神经元凋亡。是否能将MRP8/14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切入点,防治SP性脑膜炎脑损伤,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小鼠SP性脑膜炎的模型,从SP小鼠行为学、脑水肿情况、脑组织匀浆中IgG、Albumin浓度水平及脑损伤标志物NSE、caspase3表达的改变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借以探讨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损伤的影响,了解其在细菌性脑膜炎病情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取月龄为1.5-2月的健康雄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对照组(PBS组)、MRP8/14蛋白组(MRP8/14组)、肺炎链球菌组(SP组)、肺炎链球菌+MRP8/14蛋白组(SP+MRP8/14组);每组12只小鼠。腹腔注射诱导麻醉后,通过侧脑室定位注入40u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5ul SP混悬液来建立小鼠SP性脑膜炎模型;PBS组注射45u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MRP8/14组注入40ul MRP8/14蛋白+5u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SP组注入40u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5ul SP混悬液,SP+MRP8/14 组注入 40ulMRP8/14 蛋白+5ul SP 混悬液。2、分别于侧脑室注射后6h、24h、48h对各组小鼠进行:1)神经行为学评分;2)记录体质量的变化(分别记录注射前后在不同时间点小鼠的体质量,分析前后体质量变化率);3)采用脑组织含水量(cerebral water content,CWC)测量法,参照Ellion公式计算: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X100%。记录脑水肿的变化(分别记录在不同时间点小鼠的脑组织重量,分析前后脑组织重差值、比率的变化)。3、分析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血脑屏障及脑损伤的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IgG、Albumin浓度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脑损伤标志物NSE,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关于动物模型及分组同实验方法:分别于侧脑室注射后6h、24h、48h,对小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IgG、Albumi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NSE、caspase3蛋白的表达。4、研究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死亡(Nissl染色)的影响,评价脑损伤情况。关于动物模型及分组同实验方法:分别于侧脑室注射后6h、24h、48h,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中Nissl染色阳性细胞及其数量的改变,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的丢失情况。研究结果:一、SP性脑膜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一)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1、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记录各组小鼠侧脑室注射后6h、24h、48h时的临床评分。MRP8/14 组与 PBS 组小鼠临床评分比较:6h(5.0±0)vs(5.0±0)、24h(4.75±0.5)vs(5.0±0)、48h(5.0±0)vs(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 组在6h、24h、48h 临床评分较 PBS 组均明显降低:6h(4.75±0.5)vs(5.0±0)、24h(3.5±0.577)vs(5.0±0)、48h(3.25±0.957)vs(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RP8/14组与 SP 组相比明显降低:6h(4.5±0.577)vs(4.75±0.5)、24h(2.5±0.577)vs(3.5±0.577)、48h(1±0.816)vs(3.25±0.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质量减少率比较:分别记录各组小鼠侧脑室注射前和注射后6h、24h、48h体质量,并计算相应的变化率。MRP8/14组与PBS组小鼠在6h、24h、48h体质量减少率:6h(2.237±0.407)vs(2.152±0.403)、24h(4.458±1.784)vs(5.338±2.049)、48h(7.032±2.600)vs(5.683±2.480),两组间体质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SP组接种细菌后6h、24h、48h时体质量相对于PBS组均降低,体质量减少率增加:6h(2.7499±0.309)vs(2.152±0.403)、24h(9.125±0.365)vs(5.338±2.049)、48h(10.036±0.905)vs(5.683±2.4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RP8/14组与SP组相比体质量明显降低,体质量减少率增加:6h(2.92±0.357)vs(2.749±0.309)、24h(11.336±1.454)vs(9.125±0.365)、48h(13.803±2.303)vs(10.036±0.9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含水量比率的影响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实验结果显示,SP感染后6h、24h、48h,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呈增加的趋势。MRP8/14组与PBS组相比较:小鼠脑组织含水量比率无显着差异,6h(76.859±0.308)vs(77.076±0.756)%、24h(77.149±0.928)vs(76.047±0.744)%、48h(78.785±0.779)vs(76.998±0.832)%0 SP组在6h、24 h、48h脑组织含水量比率较PBS组均明显增加,6h(78.055±0.774)vs(77.076±0.756)%、24h(79.154±1.235)vs(76.047±0.744)%、48h(82.87±0.626)vs(76.998±0.8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RP8/14组与SP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比率相比明显增加:6h(78.909±1.195)vs(78.055±0.774)%、24h(81.179±1.053)vs(79.154±1.235)%、48h(88.019±1.036)vs(82.87±0.6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MRP8/14在小鼠SP性脑膜炎脑损伤中的作用(一)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神经元丢失的影响Nissl染色结果:四组小鼠脑组织中均有Nissl染色阳性的细胞,在脑组织中,MRP8/14组Nissl染色阳性的神经细胞与PB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6h(112±0.816)vs(113.25±2.362)、24h(109.5±1.290)vs(117±3.464)、48h(105.5±2.886)vs(115.25±2.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与PBS组比较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6h(106±2.943)vs(113.25±2.362)、24h(94±1.825)vs(117±3.464)、48h(85.25±1.707)vs(115.25±2.9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6h、24h、48h三个时间点,SP+MRP8/14组阳性细胞数目均低于SP组6h(91.75±4.031)vs(106±2.943)、24h(80.75±5.560)vs(94±1.825)、48h(74.25±3.685)vs(85.25±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IgG、Albumin的影响1、SP感染后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IgG的浓度呈增加的趋势,实验发现:MRP8/14组与PBS组小鼠脑组织中IgG浓度无显着差异,6h(56.010±14.336)vs(59.594±22.975)、24h(58.905±9.057)vs(71.025±21.050)、48h(49.972±7.450)vs(53.992±12.488);SP组在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IgG浓度较PBS组均明显增加,6h(218.548±50.900)vs(59.594±22.975)、24h(659.693±223.473)vs(71.025±21.050)、48h(1224.340±266.477)vs(53.992±12.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MRP8/14组小鼠在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IgG浓度均明显高于 SP 组,6h(288.155±67.407)vs(218.548±50.900)、24h(1461.726±26.531)vs(659.693±223.473)、48h(2680.163±307.636)vs(1224.340±266.4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SP感染后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Albumin浓度呈增加的趋势,实验发现:MRP8/14组与PBS组小鼠脑组织中Albumin浓度无显着差异,6h(10.208±3.567)vs(9.708±4.769)、24h(8.933±1.589)vs(13.109±2.672)、48h(10.265±1.898)vs(14.098±2.889),SP组在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Albumin浓度较PBS组均明显增加,6h(14.215±3.660)vs(9.708±4.769)、24h(18.021±1.292)vs(13.109±2.672)、48h(27.334±2.736)vs(14.098±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MRP8/14组小鼠在6h、24h、48h小鼠脑组织中Albumin浓度均明显高于SP组,6h(19.440±4.677)vs(14.215±3.660)、24h(25.322±3.153)vs(18.021±1.292)、48h(38.214±4.255)vs(27.334±2.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NSE、caspase3表达的影响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脑组织中NSE蛋白的表达:在脑组织中,各组小鼠均有NSE 阳性细胞表达,光镜下为胞浆内有棕褐色颗粒沉积。我们发现在细菌注射后6h、24h、48h,MRP8/14组与PBS组比较NSE 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6h(100±4.209)vs(100.63±3.543)、24h(100.25±3.240)vs(100.38±2.774)、48h(99.75±5.994)vs(99.5±2.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NSE 阳性细胞数较PBS组明显减少,6h(96.38±1.685)vs(100.63±3.543)、24h(86.25±2.252)vs(100.38±2.774)、48h(77.25±2.915)vs(99.5±2.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RP8/14 组NSE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 SP 组,6h(88.25±2.915)vs(96.3 8± 1.685)、24h(68.38±2.446)vs(86.25±2.252)、48h(56±4.690)vs(77.25±2.9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在脑组织中,各组小鼠均有caspase3 阳性细胞表达。MRP8/14组、PBS组6h、24h、48h均出现caspase3免疫组化反应阳性,但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6h(5.43±0.850)vs(6.25±0.957)、24h(6.75±2.062)vs(6.25±1.893)、48h(5.75±0.957)vs(8±2.16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 组 caspase3 表达较 PBS 组明显升高,6h(16.38±0.955)vs(6.25±0.957)、24h(21.75±2.754)vs(6.25±1.893)、48h(42.5±2.380)vs(8±2.1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RP8/14 组 caspase3 表达均明显高于 SP 组,6h(21.29±2.525)vs(16.38±0.955)、24h(36.5±3.512)vs(21.75±2.754)、48h(63.25±1.259)vs(42.5±2.3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经侧脑室途径,注射SP混悬液,建立了小鼠SP性脑膜炎模型,SP感染后导致小鼠临床评分降低,体质量减轻,脑水肿加重,进一步表明小鼠SP性脑膜炎模型的成功建立。2、在SP性脑膜炎模型中,脑匀浆中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IgG、Albumin浓度增加,脑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分子NSE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Nissl染色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减少。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SP性脑膜炎小鼠模型中,脑损伤显着存在。3、髓样相关蛋白MRP8/14加剧了 SP性脑膜炎小鼠的临床症状,促进了脑组织神经元丢失(Nissl染色阳性的神经细胞减少明显);同时脑匀浆中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IgG、Albumin浓度进一步增加。脑组织中NSE蛋白表达进一步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MRP8/14加剧了 SP性脑膜炎小鼠的脑损伤。

邹飞[7](2018)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脑发育异常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育龄期妇女感染率可达到50%-80%,且具有种属特异性。HCMV感染根据临床征象可分为症状性感染和无症状性感染。新生儿感染HCMV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肝炎、间质性肺炎、先天性耳聋、血小板减少、胆道畸形等严重疾病。HCMV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是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包括多小脑回、脑裂、巨脑回/无脑回、脑积水及皮质裂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全也有报道,是新生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病因,严重的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HCMV感染致神经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并不清楚,使得其感染致新生儿神经系统缺陷的临床干预也面临挑战。近年发展起来并应用的各种检测HCMV感染的实验室方法各有利弊,尿液HCMV-DNA阳性能早期预测HCMV感染,但单纯依靠尿液HCMV-DNA拷贝数不能区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感染,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很多,因此需多次留尿检测。血清HCMV-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存在HCMV活动性感染,但其检测受到抗体自身代谢规律及检测方法等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且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故临床诊断新生儿症状性HCMV感染不易明确。有研究表明,HCMV可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囊化,避免病毒降解和从细胞中清除,从而持续生存于单核巨噬细胞中。因此,检测单核巨噬细胞中HCMV-DNA拷贝数可能为新生儿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法。在HCMV感染导致新生儿脑部异常的患儿中,与血清和其它体液相比较,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更能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状况。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脑脊液中细胞因子可发生改变,故迫切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CSF中细胞因子,来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因为CSF本身蛋白含量很低,且大多数为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传统方法很难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蛋白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免疫检测分析技术,是近年来继基因芯片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技术手段,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高灵敏度、操作简便等是其主要优点。蛋白芯片在检测肿瘤、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相关目的蛋白或蛋白变化方面得到初步进展。本课题通过评估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尿HCM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HCMV-IgM抗体检测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价值,分析检测结果与新生儿脑发育异常等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HCMV感染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细胞因子,分析HCMV感染对脑发育异常的新生儿神经系统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有望为HCM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程度、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评判指标,为进一步阐明HCMV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实验材料标本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HCMV-DNA定量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星耀公司,血清HCM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购于意大利SORIN公司。AAH-CUST-G芯片试剂盒、Huma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ELISA试剂盒、Human Acrp30 ELISA试剂盒及Human IL-1αELISA试剂盒购于广州锐博奥公司。人淋巴细胞分离液、PCR反应试剂、细胞裂解液、双蒸馏水、塑料离心管(2-5m L,50mL)、摇床、塑料保鲜膜、铝箔纸、可调节多道移液器(1-25mL)、超净工作台、PCR定量扩增仪、稳压电泳仪、台式高速离心机、LIAISON?XL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Philips Intera Achieva 1.5T及3.0T磁共振机、Philips Brilliance CT(128)、InnoScan 300Microarray Scanner荧光扫描仪、Thermo Scientific Wellwash Versa芯片洗板机。引物合成及测序由Invitrogen公司(Shanghai,China)完成。2.实验方法(1)标本收集及分离PBMC收集102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病房HCMV感染新生儿全血及尿液标本。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法测定PBMC及尿HCMV-DNA定量,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法检测血清HCMV-IgM抗体。(2)资料整理收集整理上述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对以上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临床征象分为症状性HCMV感染组55例和无症状性HCMV感染组47例,分别符合症状性HCMV感染及无症状性HCMV感染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症状性HCMV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2012年4月制定的《儿童巨细胞病毒性疾病诊断和防治的建议》,经尿HCMV PCR或血清HCMV IgM抗体确诊的HCMV感染。同时具备下列一项或以上表现:宫内发育迟缓、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小于100×1012个/L)、皮肤皮疹、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大于34umol/L)、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大于40U/L)、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异常(颅内钙化、脑室扩张、脑实质囊肿、脑回畸形等)。无症状性HCMV感染诊断标准:经尿HCMV PCR或血清HCMV IgM抗体确诊的HCMV感染。同时无任何症状性HCMV感染临床表现。排除标准: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颅内出血(2级以上)、低血糖脑病患儿;合并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梅毒感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病原感染患儿;先天染色体疾病患儿。(3)蛋白芯片法筛选差异表达细胞因子选取4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病房临床诊断为症状性HCMV感染的新生儿为HCMV感染组,选取4例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做为对照组,应用包含有29种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细胞因子的蛋白芯片,筛选HCMV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及脑脊液中差异表达细胞因子。HCMV感染组:符合症状性HCMV感染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新生儿为HCMV感染组,同时具备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或临床异常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异常包括颅内钙化、脑室扩张、脑实质囊肿、脑回畸形等;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异常表现包括抽搐、生理反射减弱或肌张力改变等。对照组: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且为非HCMV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4)ELISA法验证通过ELISA法对30例HCMV感染组、30例化脑组和30例对照组新生儿脑脊液进行检测,以进一步验证蛋白芯片结果。HCMV感染组和对照组的定义同(3)中所述。化脑组:选取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作为化脑组。(5)统计学分析HCMV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数据因多不满足正态性假设,采用中位数(第25-75百分位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度量两定量指标相关的程度和方向。双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各项指标与临床症状及头部影像学结果的关系。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拟合结果。采用AAH-CUST-G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蛋白芯片数据进行分析;蛋白芯片结果图绘图方法是heatmap.2/ggplot函数,数据包gplots,来自R/bioconductor。ELISA检测结果绘图应用绘图软件sigma plot 12.0。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version 17.0。(6)本研究方案经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标本收集及分离PBMC(1)完成收集整理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55例为HCMV感染症状性新生儿,47例为HCMV感染非症状性新生儿。(2)成功分离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PBMC。(3)PBMC及尿HCMV-DNA定量,血清HCMV-IgM抗体滴度测定结果显示:PBMC HCMV-DNA定量检测中位数是888.0,第25-75百分位数为0.0-10500.0,以PBMC HCMV-DNA定量检测大于10作为阴性和阳性的界值,PBMC HCMV-DNA定量阴性43例(42.16%),阳性59例(57.84%);血清HCMV-Ig M抗体滴度中位数是0,第25-75百分位数为0.00-29.95,以血清HCMV-IgM抗体滴度大于等于22作为阴性和阳性的界值,血清HCMV-Ig M抗体阴性65例(63.73%),阳性37例(36.27%);尿HCMV-DNA定量检测中位数是12600,第25-75百分位数为2517.5-183000.0,以尿HCMV-DNA定量大于等于1000作为阴性和阳性的界值,HCMV-DNA定量阴性13例(12.75%),阳性89例(87.25%)。2、三种实验诊断方法比较分析(1)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中,针对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PBMC HCMV-DNA定量检测灵敏度(70.9%)高于血清HCMV-IgM抗体,特异度(57.45%)高于尿HCMV-DNA定量。PBMC HCMV-DNA定量检测与头影像学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较高灵敏度(80.0%)和特异度(48.39%)。(2)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中,PBMC阳性组同PBMC阴性组比较,头影像学结果异常率显着升高,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HCMV-IgM抗体阳性组同阴性组比较,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值显着升高。谷丙转氨酶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更高。组间比较均P<0.05。3、蛋白芯片法筛选差异因子HCMV感染组新生儿与对照组相比,在29种神经因子的筛选中发现,在脑脊液标本中筛选出3种差异表达细胞因子: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adipocyte compiement-reiated protein of 30 kD,Acrp30)、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 protein-3,MMP-3)及白细胞介素-1α(IL-1α)。HCMV感染组新生儿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未见差异细胞因子表达。4、ELISA法验证ELISA验证结果显示在30例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新生儿脑脊液中Acrp30含量为(39.76±2.01pg/mL),30例非HCMV感染且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脑脊液中为(7.75±0.10pg/m L)及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脑脊液中为(40.86±2.28pg/m L)。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的新生儿脑脊液中Acrp30较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含量显着升高(P<0.01)。MMP-3含量分别是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新生儿(0.18±0.45ng/m L),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40±2.13ng/m L)及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1.15±1.37ng/mL)。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新生儿脑脊液中MMP-3含量较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P<0.01)及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P<0.01)均显着下降。IL-1α含量分别是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新生儿(2.36±0.99pg/m L),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2.91±0.78pg/m L)及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2.41±0.47pg/mL)。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新生儿脑脊液中IL-1α含量较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显着下降(P<0.05)。结论:1、对于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PBMC HCMV-DNA定量检测同血清HCMV-IgM抗体检测相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同尿HCMV-DNA定量检测相比具有较好特异度;2、对于脑发育异常HCMV感染新生儿,PBMC HCMV-DNA定量检测与头部影像学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BMC阳性新生儿头影像学异常率显着升高,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HCMV-IgM抗体阳性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值显着升高。谷丙转氨酶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更高。3、PBMC病毒载量与症状性HCMV感染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4、HCMV感染脑发育异常的新生儿脑脊液蛋白芯片与非HCMV感染且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相比,有3个细胞因子表达有差异。5、ELISA方法鉴定了脑脊液中Acrp30、MMP-3及IL-1α3个差异表达细胞因子,与蛋白芯片筛选结果一致。

王诚伍[8](2017)在《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郴州市儿童医院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和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对象与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郴州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住院儿童的血液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标本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的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 V)Ig M抗体,并采用悬液芯片技术检测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及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液标本中的白介素(Interleukin,IL)-1b、IL-2、IL-4、IL-5、IL-6、IL-7、IL-8、IL-10、IL-12、IL-13、IL-17、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on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MIP)-1β等17种细胞因子。结合检测结果及相关病例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45例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患儿中有26例患儿脑脊液中检测出Co VIg M抗体,占10.61%。29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30例患儿血液检测出Co VIg M抗体,占10.17%。2.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6.9%)、头痛(46.2%)、呕吐(34.6%)、惊厥(23.1%);8例(8/20)患儿头颅影像检查异常;12例(12/26)患儿脑脊液异常;1例(1/4)患儿脑电图异常。3.26例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病程为15.50(10.50-23.50)天,均痊愈出院。4.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淋巴细胞计数比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p=0.003)及健康对照组低(p=0.041);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p=0.041)及健康对照组低(p=0.031);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高(p=0.003);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单核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高(p=0.031)。5.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和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中的G-CSF浓度比健康对照儿童血浆中的浓度高(p=0.005;p=0.004);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血浆中的GM-CSF浓度比冠状病毒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中的浓度高(p=0.005);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血浆中的GM-CSF浓度比健康对照儿童血浆中的浓度高(p=0.002)。6.比较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和血浆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发现脑脊液中IL-6(p=0.003),IL-8(p=0.002),MCP-1(p=0.001)和GM-CSF(p=0.025)浓度比血浆中的高,而脑脊液中MIP-1β(p=0.027)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结论1.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惊厥,预后较好。2.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血浆中G-CSF,GM-CSF浓度升高,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中IL-6,IL-8,MCP-1和GM-CSF浓度高于血浆中的浓度,而脑脊液中的MIP-1β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可能与其免疫病理机制有关。

陈璐[9](2017)在《手足口病重症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清学预警指标筛选》文中指出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由于重症HFMD病例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且易留有后遗症,而目前尚无早期预警的有效指标,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分析重症HFMD的影响因素,明确早期预警指标,对重症病例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期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于降低HFMD的病死率、制定防止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HFMD患儿临床资料,利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在手足口病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重症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筛选重症手足口病血清预警指标,以期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的预警能力,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方法1.以2015年51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28例手足口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HFMD重症化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以2016年58月收治的525例HFMD对回归模型进行评价。2.选取2015年51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样共4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病例196例,非重症病例232例。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6、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紧张素II(Ang II)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按发病天数分组,分析比较组重症和非重症HFMD患者血清中各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ROC工作曲线来确定其判断重症HFMD病例的界值,且评估其预警效力。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发热程度、精神萎靡、丘疹、咽部充血、中性粒细胞比率>75%是HFMD重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比率>75%(OR=0.556,95%CI:0.3200.964)、出现丘疹(OR=0.246,95%CI:0.0640.947)的患者不易发生重症化;发热程度(38.539.5℃OR=3.341,95%CI:1.09410.200;≥39.5℃OR=32.594,95%CI:3.05434.781)、精神萎靡(OR=4.473,95%CI:2.0449.790)、咽部充血(OR=4.515,95%CI:1.82711.158)是危险因素;该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82.0%;ROC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95%CI为0.7930.835。2.重症化HFMD患者血清中IL-4、IL-6、IL-8、TNF-α、IFN-γ、NE和Ang II含量高于非重症组(P<0.05),且随病程延长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其中IL-4、IL-8和NE于发病第3、4天、IL-6于发病第4天、TNF-α于发病第2天、IFN-γ于发病第4、5天、Ang II于发病第3、4、5天持续达到高峰;拟合ROC曲线得出IL-4、IL-6、IL-8、TNF-α、IFN-γ、NE和Ang II血清界值依次为308.0ng/L、70.8ng/L、1026.9ng/L、358.6pg/mL、940.6pg/mL、2518.1ng/L、125.9ng/L,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灵敏度依次为74%、80.6%、77.0%、83.0%、79.5%、86.0%、84.1%,特异度依次为75.0%、81.0%、74.6%、80.3%、71.5%、73.0%、80.0%,符合率均大于0.74。结论中性粒细胞比率>75%和出现丘疹是手足口病患儿不易发生重症化,体温≥38.5℃、精神萎靡和咽部充血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由其构建的Logistic模型可很好的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症和非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血清中IL-4、IL-6、IL-8、TNF-α、IFN-γ、NE和Ang II的动态变化具有时相特征,可为手足口病重症化发生的血清学预警指标。

张瑜[10](2016)在《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森林脑炎病毒(TBEV)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蒙药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TBE)小鼠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形态学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丹巴-1号对TBE小鼠脑组织TLR3/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其抑热与抗炎机制。方法:将14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巴-1号高、中、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6组,每组按4d(天)、7d分为2个亚组。采用颅内接种病毒的方法建立感染动物模型,建模后12h(小时)开始给药,丹巴-1号3个剂量组分别按成人等效剂量的倍量浓度、等浓度以及半量浓度的药液灌胃,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注射液以葡萄糖溶液溶解稀释后腹腔注射,空白组、模型组予与丹巴-1号药液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并记录体温;神经症状学评分法对实验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估;HE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电镜观察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TLR-3、IL-1β、IL-6、TNF-α含量;Real-time PCR 法检测脑组织 TLR-3、TRIF、NF-κB mRNA 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TLR-3、TRIF、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般状态: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可显着改善TBE小鼠的一般状态。2.体温:模型组小鼠造模后第3d开始出现体温升高,第4d达到峰值,而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体温峰值及各时间点体温平均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3.神经行为学:模型组小鼠第4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到第7d神经破坏症状最为明显;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0.05)。4.HE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明显,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结构破坏明显;丹巴-1号高、中剂量可有效地改善TBE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5.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器破坏明显,部分神经元出现坏死;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有所减轻。6.ELISA结果:空白组脑组织和血清中可见少量TLR-3、IL-1β、IL-6、TNF-α表达;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较,TLR-3、IL-1β、IL-6、TNF-α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中,各时间点TLR-3与IL-1 β、IL-6、TNF-α表达均呈高度正相关。7.Real-time PCR结果: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均有TLR-3、TRIF、NF-κB mRNA表达。空白组可见TLR-3、TRIF、NF-κB 少量mRNA表达;模型组TLR-3、TRIF、NF-κB mRNA呈显着的高表达,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 TLR-3、TRIF、NF-κB mRNA 表达降低(P<0.05)。8.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均有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空白组可见TLR-3、TRIF、NF-κB蛋白弱阳性表达;模型组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各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可下调各时间点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中剂量的丹巴-1号可改善TBE小鼠一般状态,降低体温升高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2.高、中剂量的丹巴-1号可以降低脑组织和血清中TLR-3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含量,减轻TBE小鼠急性期免疫介导的炎性损伤。3.丹巴-1号通过调控TLR3/TRIF信号通路中TLR-3、TRIF、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二、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临床症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2.3 神经营养因子
    2.4 免疫指标
    2.5 炎性因子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2)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病毒性脑炎的概述
    1.2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研究
    1.3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
    1.4 腺病毒与病毒性脑炎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临床资料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病毒检测结果
    3.2 临床资料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腺病毒脑炎发病率
    4.2 腺病毒入脑途径
    4.3 腺病毒脑炎的表现
    4.4 腺病毒脑炎的辅助检查
    4.5 诊断
    4.6 腺病毒脑炎的治疗
    4.7 腺病毒亚型与预后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人腺病毒重症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3)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辅助检查
    2.3 免疫治疗
    2.4 随访和预后
    2.5 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治疗和随访
    3.3 抗NMDAR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脊液中抗NMDAR脑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征及血清生物标志物对其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生物标志物在血清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髓样相关蛋白MRP8/14在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脑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P性脑膜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一)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神经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二)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含水量比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损伤的作用
    (一)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坏死(Nissl染色)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二)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IgG、Albumin浓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三) 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脑损伤标志物NSE、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MRP8/14对SP性脑膜炎小鼠脑损伤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的资助项目
致谢

(7)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脑发育异常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脑发育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试剂
        2.1.1 主要的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HCMV-IgM抗体试剂盒组分
        2.1.4 HCMV-DNA定量检测试剂盒组分
        2.1.5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2.1.6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
        2.1.7 分组对象及标本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PBMC的分离
        2.2.2 血清HCMV-IgM抗体的检测
        2.2.3 PBMC及尿HCMV-DNA检测
        2.2.4 收集HCMV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结果
        3.1 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
        3.1.1 完成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1.2 HCMV感染新生儿按临床征象分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3.2 102例HCMV感染新生儿血清HCMV-IgM抗体、PBMC及尿HCMVDNA定量
        3.2.1 成功分离HCMV感染新生儿PBMC
        3.2.2 HCMV感染新生儿PBMCHCMV-DNA、血清HCMV-IgM抗体及尿HCMV-DNA定量
        3.3 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3.3.1 评估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诊断新生儿症状性HCMV感染诊断价值
        3.3.2 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同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PBMCHCMV-DNA定量联合血小板、HCMV-IgM抗体对新生儿症状性HCMV感染预测价值
        3.4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头部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3.4.1 HCMV感染新生儿头部影像学改变与临床指标统计分析
        3.4.2 HCMV感染新生儿典型病例头影像学检查改变
        3.4.3 三种检测方法预测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头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诊断价值
        3.4.4 PBMCHCMV-DNA定量联合血清总胆红素值、性别对头影像学检查结果预测价值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及脑脊液中细胞因子分析
    6 前言
    7 材料和方法
        7.1 材料和试剂
        7.1.1 主要的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材料
        7.1.2 主要仪器
        7.1.3 AAH-CUST-G芯片试剂盒组成
        7.1.4 HumanAcrp30ELISAkit组成
        7.1.5 Human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ELISAkit组成
        7.1.6 HumanIL-1αELISAkit组成
        7.1.7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7.2 实验方法
        7.2.1 研究对象及标本采集
        7.2.2 利用蛋白芯片筛选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中29种神经系统相关细胞因子
        7.2.3 HumanAcrp30ELISA验证
        7.2.4 Human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ELISA验证
        7.2.5 HumanIL-1αELISA验证
    8 结果
        8.1 蛋白芯片筛选症状性HCMV感染新生儿血清及脑脊液中29种细胞因子
        8.1.1 HCMV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蛋白芯片信号结果图
        8.1.2 脑脊液和血清蛋白芯片聚类热图
        8.1.3 脑脊液蛋白芯片火山图
        8.1.4 HCMV感染组和对照组脑脊液3种差异表达细胞因子统计分析
        8.2 HumanAcrp30ELISA验证
        8.2.1 Acrp30表达量
        8.2.2 统计分析结果
        8.3 HumanMMP-3ELISA验证
        8.3.1 MMP-3表达量
        8.3.2 统计分析结果
        8.4 HumanIL-1αELISA验证
        8.4.1 IL-1α表达量
        8.4.2 统计分析结果
    9 讨论
    1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课题资助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手足口病重症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清学预警指标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手足口病重症化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手足口病重症化血清学预警指标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的认识
        1.1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名的认识
        1.2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因的认识
        1.3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机的认识
        1.4 中/蒙医学对治疗森林脑炎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森林脑炎的认识
        2.1 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研究
        2.2 森林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2.3 森林脑炎的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预防、治疗森林脑炎的研究进展
    3 TLR3/TRIF信号通路的研究
        3.1 TLR3的结构分布及信号通路
        3.2 TLR3信号通路相关疾病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一般状态、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状态
        2.2 体温变化情况
        2.3 神经症状学评分分级
        2.4 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2.5 脑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二 TLR-3在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丹巴-1号的干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含量
        2.2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含量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IL-1β含量
        2.4 各组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
        2.5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IL-6含量
        2.6 各组小鼠血清中IL-6含量
        2.7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NF-α含量
        2.8 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
        2.9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IL-1β相关性分析
        2.10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IL-1β相关性分析
        2.11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IL-6相关性分析
        2.12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IL-6相关性分析
        2.13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TNF-α相关性分析
        2.14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TNF-α相关性分析
    实验三 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一部分 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TLR-3 Real-time PCR结果
        2.2 各组小鼠脑组织TRIF Real-time PCR结果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NF-κB Real-time PCR结果
        第二部分 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 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TLR-3 Western Blot结果
        2.2 各组小鼠脑组织TRIF Western Blot结果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NF-κB Western Blot结果
讨论
    1 实验设计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对照药物的选择
        1.3 检验技术的选择
    2 丹巴-1号的组方分析
        2.1 组方背景
        2.2 药理研究
    3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一般状态、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3.1 对TBEV感染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3.2 对TBEV感染小鼠体温的影响
        3.3 对TBEV感染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3.4 对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3.5 对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4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TLR-3、IL-1β、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4.1 对TBEV感染小鼠TLR-3表达的影响
        4.2 对TBEV感染小鼠IL-1β表达的影响
        4.3 对TBEV感染小鼠IL-6表达的影响
        4.4 对TBEV感染小鼠TNF-α表达的影响
    5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TRIF/NF -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临床症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成亚渝,高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01)
  • [2]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D]. 詹标. 汕头大学, 2021(02)
  • [3]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丁晓.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征及血清生物标志物对其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D]. 但美伶.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家族成员、MMP-9及MCP-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 董进浪,谭炜炜,杨春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13)
  • [6]髓样相关蛋白MRP8/14在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脑损伤中的作用[D]. 周阳. 苏州大学, 2018(04)
  • [7]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脑发育异常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D]. 邹飞.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8]冠状病毒颅内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王诚伍. 南华大学, 2017(04)
  • [9]手足口病重症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清学预警指标筛选[D]. 陈璐. 新乡医学院, 2017(03)
  • [10]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D]. 张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