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需求将如何变化?

汽车消费需求将如何变化?

一、汽车消费需求会如何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邝佳蕊[1](2021)在《关于汽车消费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小汽车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

靳馥阳[2](2021)在《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公路服务区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公路服务区作为公路服务附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来往司乘人员提供如厕、停车、休息、购物、就餐、加油的功能。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公路服务区虽然起步较早,也可以满足司乘人员的基本需求。但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陕西也跟着国家的步伐,经济大步向前迈进,所以陕西大多数公路服务区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做出改进。与此同时陕西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交通要道。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开发出更多的旅游项目,其中西安还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人民最想去的网红城市”。以旅游时代为契机,陕西公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公路服务区的发展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陕西公路服务区除了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更是带动沿线地区与世界文化的互相交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所以,对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本文以陕西公路服务区为研究对象,以设计因素、案例分析、现存问题、设计策略、实践验证为本文的主线,章节中会穿插作者对陕西公路服务区的调研结果,以及对其他城市或者国外的公路服务区的调研结果,理论来源实际的分析问题。总体框架是,作者首先从自然、人、社会、车辆需求及交通规范、人文等方面分析影响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设计因素;然后分别列举陕西公路服务区中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陕西公路服务区共同的设计特点;紧接着找出陕西公路服务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根据陕西公路服务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设计策略;最后,理论结合实践,以沿黄公路府谷墙头服务区为例,归纳总结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和具体细节。

宋伟[3](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陈钰晓[4](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资产是我国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将总资产的70%配置在了住房资产上。因此,房价成为我国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价格剧烈变化不仅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会引起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波动。1998年中央政府确定了城镇住房的货币化、市场化、商品化改革方向之后,我国新的住房制度逐步构建起来,房地产市场自此开始走向蓬勃发展。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价格节节攀升,从1998年的1854元涨到了2019年的9287元,20年间房价上涨超过4倍。房价的过快上涨一方面造成居民买房难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探究房价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并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现有研究从土地财政、货币超发、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等视角切入,解释房价变动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在解释房价长期变动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住房销售价格与销售面积变动步调十分一致,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居民的需求是影响房价的关键,人口因素会对住房价格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来看,第三次“婴儿潮”成年以及老年群体代际转移行为共同作用,导致房价进入上升通道。但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持续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数据显示,0-14岁少儿比例从1953年的36.3%下降到2018年的16.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4.4%上升到11.9%,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如何、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微观机理以及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未来房价可能产生何种变动趋势等问题,是当前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围绕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全文通过逐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从宏观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论文首先从理论溯源、现实描述和实证研究三个层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体来讲,在理论分析层面,构建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老年群体自身住房需求降低,导致房价下跌,但从代际转移理论出发,老年群体的代际转移行为则会推动房价上涨,因此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依赖于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描述层面,基于全国、省份、城市维度的历年数据,描述我国房地产价格、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婴儿潮”成年是推动房价在2003年之后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因素,少儿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层面,第一步,基于中国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二步,基于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省份层面和城市层面相应年份数据,实证检验各个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三步,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结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影响。无论是从省份还是城市一级宏观数据都得到一致结论,即少儿抚养比下降推动房价上涨,老年抚养比增加推动房价上涨但推动力量在减弱。第二部分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从不同年龄群体住房需求决策出发,基于微观视角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这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房地产价格运行规律。论文分别使用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M-W模型计算出年龄与住房需求之间呈现稳定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修正“群组效应”的基础上,提供老年人口代际转移行为变化的证据。结果发现,老年人口自身住房需求下降,但会通过代际转移行为推动房价上涨,同时代际转移的力量正在逐步减弱。伴随着代际转移力量的消减,老年抚养比增加对房价的推动作用正在减弱,未来将会呈现何种趋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必要汲取OECD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一方面,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正在与OECD国家趋同;另一方面,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时序长,使得研究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有优势。因此,论文利用1970-2018年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住房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抚养比对住房价格指数的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综合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我国老年抚养比增加将会从推动房价上涨转向抑制房价上涨。第三部分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未来房价趋势。由上两部分的论述可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而且未来会呈现出新趋势。那么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我国房价未来将会如何变动?这是政府、居民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论文首先选取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其次,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住房总需求将在未来遭遇拐点,在低/中等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0-2035年之间;在高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5-2040年之间。由于城市人口和跨区域流动人口变动的一些特征趋势,会导致不同层级城市出现拐点的时间存在差异。一二线城市房价更稳定且拐点更靠后,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风险更大且拐点更靠前。最后,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优化人口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功能、坚持“因城施策”、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加强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与代际转移理论的统一,国内经验与国际经验的统一,最终得出老年人口占比与我国房价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仅仅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我国人口老龄化推动房价上涨这一现象,因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会下降。为了解释这一悖论十分有必要引入代际转移理论,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经历了房地产市场改革,获得了房改红利,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健全、房屋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老年人口具有较强的代际转移能力和意愿。因此,老龄化反而推动房价上涨,但这种代际转移行为难以持续。伴随储蓄释放过程的逐步减弱、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养老制度的逐步健全,代际转移的力量也将削弱,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结合国际经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先推动房价上涨,之后推动力量变得不显着,最终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价。第二,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的方式,有机整合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微观个体层面的数据,全方位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宏观视角出发,选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与房价数据,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论文进一步选取1970-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展开分析。国家、省份、城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各有其优缺点,能够在不同维度上更好度量我国房价变化的时序特征和地区差异特征。从微观视角出发,选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345个地区的2585481个样本)、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907238个样本)以及2011、2013、2015、2017年四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剖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机理提供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度量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住房资产变动情况。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对应的计量模型,本文相对更加准确、全面的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第三,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更精准地预测了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当前,预测房价变动趋势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直接将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分布平移至未来,结合各年龄段对应的住房需求,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第二种,基于线性模型,将房价影响因素的预测值代入模型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三种,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房价历史变动趋势特征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一种直接平移人口分布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动态演变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后两种方法则适用于预测短期房价变动,在预测房价长期变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引入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同时,考虑城镇化率、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对房价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魏恒[5](2021)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可持续供应链决策》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依赖于所在供应链的竞争力,单一企业的竞争已升级为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已逐渐延伸到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但很多企业不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忽视供应链成员的协调与合作,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可用资源的枯竭和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社会问题发生的本质,都在于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环境责任,也包括社会(福利)责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供应链的竞争决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企业积极实施社会责任行为,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份额、改善员工健康和美化工作环境等,而且可以帮助政府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以及提高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企业收益和政府效益的有机统一。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在开展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阻力,同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然会增加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资金成本,这些都会造成供应链成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因此探讨激励企业履行更多CSR的策略,研究企业承担CSR的根本动力,进而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增大社会福利,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鼓励和推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政府补贴是最为常见和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因此,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可持续供应链决策研究,分析政府补贴对供应链成员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效果和供应链成员最优策略的影响,是供应链决策和可持续理论的研究热点,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将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供应链决策的研究。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关注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加青睐。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其中制造商是Stackelberg博弈的领导者,将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引入可持续供应链决策中,同时考虑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共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比较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情形下的最优策略,探讨消费者CSR偏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效应,研究决策模式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式决策下的供应链最优策略优于分散式决策,消费者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偏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激励作用,供应链成员的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成本系数对其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产品价格的影响较明显。(2)考虑渠道权力结构和政府补贴,构建了三种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对制造商进行补贴,比较和分析不同权力结构下有政府补贴和无政府补贴时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差异,以及政府补贴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三种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政府对制造商进行补贴都能够激励供应链成员实施更多的CSR行为,且制造商在渠道结构中占优时,供应链成员愿意接受补贴策略,而其他权力结构下,供应链成员则不一定都愿意接受补贴策略;制造商主导供应链和零售商主导供应链时,当政府补贴系数逐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CSR履行水平、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以及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利润都会随着增加,但供应链成员权力相当时,制造商的利润先增大后减小。(3)研究不同补贴主体策略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假设政府采用三种不同的补贴主体策略(补贴制造商、补贴零售商、同时补贴制造商和零售商),分析不同补贴策略下政府补贴能否激励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及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补贴策略都能够激励制造商履行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且制造商愿意接受上述三种补贴策略,但零售商不一定会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也不一定愿意接受补贴策略;当政府补贴系数增加时,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制造商的最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都会随着增加,同时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零售商的最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也会随着增加。(4)研究供应链间竞争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构建了两条相互竞争的供应链,每条供应链均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排他性零售商组成,且每条供应链中制造商是领导者,产品具有一定替代性,其中供应链1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均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供应链2的成员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政府补贴能否在链链竞争的供应链中激励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分析产品可替代性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影响,以及探讨供应链定价和最优利润对政府补贴和产品可替代性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决策模式下,政府补贴都能够激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供应链成员履行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当供应链均是以制造商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时,供应链1成员的批发价格和最优利润会随着政府补贴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供应链2成员的批发价格和最优利润会随着政府补贴系数的增加而减小;当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小时,供应链间竞争较弱,纯集中决策模式下供应链1的利润高于纯分散决策模式下的利润,随着交叉价格的敏感性系数增大,纯分散决策模式下供应链1的利润高于纯集中决策模式下的利润。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纳入可持续供应链决策的研究中,同时考虑了消费者偏好、不同渠道权力结构、政府补贴、不同补贴主体等对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最后将研究延伸到供应链间的竞争,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供应链运营和可持续管理的理论,而且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和政府补贴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家铭[6](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地区差异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文中提出经济政策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制度安排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来制定企业的“游戏规则”。稳定的经济政策给企业的经营提供了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架构重组。然而,近几年国际事件频发,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我国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以稳定市场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导致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问题。信用保证保险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部分,两者都是基于被保险人的信用质量,来决定是否给付赔偿金,信用保险是保障投保人因为对手方的违约、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而保证保险则是与之相对应的,在投保人违约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时候,该保险可以保障投保人对手方的利益。信用保证保险最早起源美国保险之制度,在国外已发展了数十年之久,由于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功能的特殊性,一经出现就受到大量消费者和企业大量的关注。1987年,信用保证保险才正式引入中国,其作为保险行业的新兴产品,可以在经济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时,保证日常经济交易的进行以及维护金融和保险市场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信用保证保险特定性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大力发展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强信用保证保险在消费者心中地位,在“信用交易”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这种类型的保险将成为信用交易体系下的保障支柱,可以极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日常经营能力。信用保证保险将成为保险领域的“主力军”。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创新点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从保险需求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并同时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待开发的方向;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和模型设计,主要是阐述支持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后续回归中需要加入回归方程的相关变量定义;第四部分为实证回归部分,通过三个回归方程分别对三个假设进行验证;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对全文进行总结,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保险公司、政府决策做出相应的建议。为了衡量经济政策的波动性,选取Baker等(2016)构建的国家层级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衡量经济政策的波动情况,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测算保险需求的方法——选取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来衡量该类保险的需求大小。其次考虑到中国各地区文化差距较大、经济水平不一以及法律政策倾斜差异等因素,将地区差异加入到研究中测算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效果的调节因素。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背景风险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假设:假设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促进信用保证保险需求;假设二,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禀赋相对较好的地区更不易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假设三,法制环境越好的地区越不容易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验证假设。回归结果发现:第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信用保证保险有着显着的正影响,即在宏观层面,经济政策的波动性越大,民众则更倾向于购买信用保证保险去规避风险;企业规模、市场占比、是否上市等因素也是影响信用保证保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想要准确地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地区差异的变化对于经济政策不稳定性影响信用保证保险需求程度的效果,就需要将这些变量设定为控制变量,结果依然显着。第二,地区禀赋较好地区的信用保证保险需求越不容易受到经济政策波动带来的影响,即调节作用为逆向,地区差异包括文化差异、经济差异、法制环境差异,种种因素都会影响民众在面对政策不稳定时的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回归发现中西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反应更为剧烈,在面对政策不稳定时对于信用保证保险的需求更大。第三,进一步研究地区差异中法制环境差异的影响效果,基于前人的研究,将生产者消费权益保护指数作为法制环境的测量指标,反映一个地区法制环境的好坏——指数越大,代表该地区法制环境越好。回归结果发现,法制环境更好的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力越弱。因此,国家和政府在保证政策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民众提供相应的保险知识教育和推广,明确信用保证保险的用途、范围,在面对未来的政策波动时可以及时止损,保证企业及个人的资产安全,同时保证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壮大。

王佳慧[7](2021)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传统汽车产业发展迅猛,随之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都在积极推广和发展环保、绿色、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市场推广不充分、普及率低等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日渐累积加剧。在产能过剩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幸免值得探究。因此,本文首先以生产函数法为工具,以中国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测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再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揭示各经济变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分布特征,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测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本文基于生产函数法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度全国及各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选取新能源汽车产量作为产出指标,选取了从业者人数、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被用来作为企业的劳动投入和资本的投入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就全国来讲,2010—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水平呈现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但是产能利用率的线性拟合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从2012年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表现出比较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但是产能过剩的程度在逐渐减轻,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正常生产阶段。(2)分地区来讲,2010年—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整体呈现的分布特征为:由东至西产能利用率逐渐降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而东部沿海地区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不足。其次,揭示各经济变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分布特征。文章选取中国27个省份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非线性影响和分布特征。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中央财政补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均产生倒“U”型非线性影响,即存在最优点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最好发展,后期促进作用消失,需要政府、企业给予重视。(2)汽油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产生倒“N”型和“N”型非线性影响,其中汽油价格在中期阶段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有限,居民的消费水平较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3)工业销售产值、税收政策支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均产生正相关的线性影响,一直以来都在发挥显着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根据所得结论,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个人多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张莅黎[8](2021)在《经济增长中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测度与中国实证》文中认为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经济为什么增长?这是经济学研究者一直在回答且一直没有满意答案的命题。起初人类只需要土地和劳动力就可以实现增长,而随着分工的出现,市场的形成,资本、技术介入到经济增长中,使得生产函数变得日益复杂。经济学家们把除资本和劳动力以外,对经济增长有贡献的其他因素放入“余值”,全要素产生率也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后来,研究者又把制度、空间等因素从“余值”中分离出来。显然,随着生产从简单到复杂,市场从分割到连通,分工从单一到多样化,新的增长要素不断涌现,新业态的不断催生,产业关联也日益网络化,导致经济增长动因难以完全揭示。产业关联虽然没有被经济学所遗忘,从魁奈的《经济表》到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从经济统计上已全面测度了产业的投入产出关联,基于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也可用于识别主导产业、产业的价值链位置等。然而,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究竟是如何促进一国或地区增长,仍是一个缺失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上的缺位导致一国经济增长环节错配,更难解释一国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差距。孤立的产业是不存在的,产业只有在投入产出关联中形成产业体系才能发展。那么,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是否是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为什么一国内部一个地区比另一个地区发展得好,即规模大质量高?本文将从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全面揭示经济增长中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对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和地区经济增长及发展差距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分析中,本文将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构建了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和地区经济增长及发展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产业投入产出关联、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及发展差距的理论联系,提出了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及发展差距的理论假说,把产业投入产出关联从经济增长来源的“全要素”中剥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增长因素,从而丰富了经济增长理论。同时,从产业在产业链上集聚的视角探讨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原因,不仅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有效拓展,也为产业集聚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另外,产业在产业链上集聚位置的不同导致了主导产业的不同,又进一步决定着经济增长动力与增长质量,从而解释了一国内部地区在相同制度安排下的发展差距,这对产业结构理论及地区差距成因理论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在统计方法上,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通过构建产业关联距离的概念,进一步经计算得到产业关联矩阵,并将其引入基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然后再基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以中国规模以上、多所有制的34个工业产业和地区42个产业为样本,对经济增长中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进行全面测度,实证由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引起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的形成。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说进行全面的验证,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的结论:一是,在没有新要素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产出关联、资本关联和劳动力产联产生了增长效应,同时由于不同产业在产业链上集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产业的关联增长效应存在差异。根据产业关联距离和产业关联矩阵的构建,对20072012和20132018年两阶段中国规模以上及多所有制(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34个工业产业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自相关性进行测度,结果均说明34个工业产业间存在着显着正向的产业关联自相关性,并据此对产业关联集群进行分类,发现规模以上和多所有制的产业关联集群分类存在差异性,并且不同时期因产业关联发生改变,也会使得产业关联集群内的产业存在差异。二是,中国工业产业的中心和外围产业关联集群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关联增长效应,且在未考虑产业关联的情况下,普通经济增长模型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或低估产业关联集群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在产业关联增长效应下,剔除短期效应后,在长期协整均衡下得到的生产函数将更为真实地揭示出规模以上及多所有制工业产业的增长本质。三是,在产业关联下,不同组织制度安排的工业产业间产值、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联传递和溢出效应也明显不同。总体上看,关联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存在着负向效应,即一个产业的资本投入会抑制其他产业的产出、资本和劳动,对整个工业产业体系存在负面影响,而关联劳动则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对整个工业产业体系存在正面影响。四是,在相同制度安排下,不同地区产业关联的不同导致了产业链上产业集聚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产业关联增长效应也明显不同。从中国情况看,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心产业关联集聚在产业链高端,且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融合较明显,而欠发达地区的中心产业关联集聚在产业链低端。以全国、上海市、湖北省和云南省为样本,根据产业关联距离和产业关联矩阵,得到产业关联自相关系数,并从各地区划分出的四类产业关联集群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地区中心产业关联集群的差异性。五是,一国内分区域和地区间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关联增长效应有所不同。首先就分区域而言,西部地区受到最终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受出口需求拉动最大。西部地区在产业关联增长效应下,经济增长受关联产业的消费需求拉动作用较大,东部和中部地区受关联投资阻碍作用和关联出口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大。上海市经济增长受到最终消费的拉动最大,其次是出口和投资,而湖北省和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则受出口的拉动最大,其次是最终消费和投资。在产业关联的增长效应下,三个地区都受到关联投资的负向作用和关联出口的正向作用,除上海市外均受到关联消费的正向拉动作用。鉴于所得到的研究结论,本文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含义:首先是对于外循环,应打通产业链上各环节,加强产业关联同时强化价值链分割,推动制造业全面且深入的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重构中,在外循环中提升中国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潜在规模,提升产业链韧性以抗风险;其次是对于内循环,中国应打破产业分割以缩短产业关联距离,推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在内循环中实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再次是要通过地区产业关联再造,实现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上中心——外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扩大中心产业关联集群集聚规模的同时,也要推动中心产业关联集群向高端移动,充分带动外围产业发展;最后是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消除地区间产业转移障碍,通过国内价值链的内部循环以重构全球价值链,在内外双循环中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张芳[9](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苑尊[10](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共享汽车需求预测及动态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享汽车领域以电动汽车为主的分时租赁服务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交通出行模式,也是交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的运营模式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推动共享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运营商需要建立合理的运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用户出行的随机性,共享汽车运营商普遍面临着站点车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同时,高投入低回报的商业模式也使运营商陷入盈利焦虑。因此,科学预测用户的出行需求,并制定合理动态定价策略调节供需平衡,提高运营收益是保证共享汽车行业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我国的一个大型共享汽车运营系统为原型,针对各个站点在不同时段的定价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共享汽车运营商提供科学的动态定价方案。首先,基于共享汽车实际运营数据,对用户的宏观、微观出行特征以及站点的供需规律进行了挖掘,并对时段和站点进行了分类;其次,设计了基于统计学的时间序列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梯度提升树(GBDT)两种预测模型,对用户在各个时段不同站点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再次,基于以上分类及预测结果,综合考虑经营模式、运营成本、用户接受度和需求价格弹性等多种因素,以运营商收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动态定价模型,确定了模型的约束条件,明确了模型中价格与需求、价格与调度费用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免疫遗传算法求解动态定价模型;最后,运用共享汽车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对本文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BDT模型的需求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较好地提供数据支持,弥补了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不足;同时,基于短时需求预测结果的共享汽车动态定价模型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系统车辆的不平衡性,而且减少了调度成本,提高了订单量和收益水平,较好地优化了实际问题。

二、汽车消费需求会如何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消费需求会如何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陕西省公路发展概况
        1.1.2 陕西公路服务区现状
        1.1.3 公路服务区的重要作用
        1.1.4 陕西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服务区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公路服务区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陕西地理和气候
        2.1.2 陕西地理气候对服务区设计的影响
    2.2 人的因素
        2.2.1 人的生理需求
        2.2.2 人的心理需求
    2.3 社会的因素
        2.3.1 经济因素
        2.3.2 车辆增长量
        2.3.3 交通时间因素
        2.3.4 交通量因素
    2.4 车辆需求及交通规范因素
        2.4.1 车辆需求因素
        2.4.2 交通规范因素
    2.5 人文因素
        2.5.1 陕西民居特色
        2.5.2 陕西建筑构件
    2.6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公路服务区调研与分析
    3.1 占地面积
        3.1.1 数据分析
        3.1.2 陕西服务区占地面积分析
        3.1.3 适合的占地面积
    3.2 场地布局模式
        3.2.1 场地布局模式种类分析
        3.2.2 陕西服务区场地布局模式分析
    3.3 内部布局模式
        3.3.1 内部布局模式种类分析
        3.3.2 陕西服务区内部布局模式分析
    3.4 交通流线布局模式
        3.4.1 交通流线布局模式分析
        3.4.2 陕西服务区交通流线布局模式分析
    3.5 建筑面积
        3.5.1 数据分析
        3.5.2 陕西服务区建筑面积分析
        3.5.3 适合的建筑面积
    3.6 建筑功能类型
        3.6.1 陕西服务区建筑功能类型分析
        3.6.2 适合的建筑功能类型
    3.7 建筑功能形式
        3.7.1 功能形式分析
        3.7.2 陕西服务区建筑功能形式分析
        3.7.3 适合的建筑功能形式
    3.8 立面设计
        3.8.1 陕西服务区立面设计分析
        3.8.2 适合的立面设计探讨
    3.9 本章小结
4 对陕西公路服务区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1 陕西服务区场地布局地域性设计策略
        4.1.1 总体规划,阶段实施
        4.1.2 因地制宜
    4.2 陕西服务区造型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2.1 从传统建筑中寻找原型
        4.2.2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设计符号
        4.2.3 适应地域气候
    4.3 陕西服务区空间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3.1 外部空间场景化
        4.3.2 场所感的创造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沿黄公路服务区设计实践——以府谷墙头服务区为例
    5.1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概况
        5.1.1 沿黄公路概况
        5.1.2 沿黄公路建设
        5.1.3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的背景
        5.1.4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的市场分析
        5.1.5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交通量调查
    5.2 府谷墙头服务区项目概况
        5.2.1 项目概况
        5.2.2 基地分析
        5.2.3 市场需求分析
        5.2.4 规划定位
    5.3 地域背景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策略的应用
        5.3.1 府谷墙头服务区场地布局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3.2 府谷墙头服务区造型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3.3 府谷墙头服务区空间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恐惧管理理论
    3.2 补偿控制理论
    3.3 风险感知理论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问卷调查程序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5.4 统计分析结果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6.4 统计分析结果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7.4 统计分析结果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8.4 统计分析结果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总结
    9.2 研究局限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1.2.2 人口因素对房地产需求及价格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房地产市场
        1.3.2 人口年龄结构
    1.4 研究路线、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基础
    2.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相关理论
        2.1.1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2.1.2 人口转变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代际转移理论
    2.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分析
        2.2.1 理论分析框架
        2.2.2 世代交叠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
    3.1 房价变动情况
        3.1.1 房价变动趋势
        3.1.2 房价变动特征
    3.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3.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3.2.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3.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1 婴儿潮与房价的相关性
        3.3.2 老龄化与房价的相关性
        3.3.3 人口抚养比与房价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宏观视角
        4.2.1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4.2.2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
        4.2.3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未来房价增速的影响
    4.3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微观视角
        4.3.1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4.3.2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4.4 本章小结
5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与经验启示
    5.1 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与人口年龄结构的情况
        5.1.1 房地产市场情况
        5.1.2 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5.1.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5.2.1 模型设定
        5.2.2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5.2.3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5.3 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启示
        5.3.1 人口转变的内在规律
        5.3.2 婴儿潮对房价的影响
        5.3.3 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
        5.3.4 不同层级城市房价的变动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6.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6.1.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选择
        6.1.2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参数设定
        6.1.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结果
    6.2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6.2.1 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房价趋势预测
        6.2.2 考虑城镇化率的房价趋势预测
        6.2.3 考虑跨区域流动人口的房价趋势预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促进房价平稳运行
        7.2.2 强化住房居住功能,防范楼市投机行为
        7.2.3 坚持“因城施策”,实现差异化引导
        7.2.4 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满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
        7.2.5 加强房地产调控,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可持续供应链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供应链与企业社会责任
        2.1.1 可持续供应链
        2.1.2 企业社会责任
    2.2 激励理论与政府补贴
        2.2.1 激励理论
        2.2.2 政府补贴
    2.3 消费者偏好与渠道权力理论
        2.3.1 消费者偏好
        2.3.2 渠道权力理论
    2.4 供应链内竞争和供应链间竞争
        2.4.1 供应链内竞争
        2.4.2 供应链间竞争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决策
    3.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3.2 考虑消费者偏好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3.2.1 分散决策模式下的供应链决策(D模型)
        3.2.2 集中决策模式下的供应链决策(C模型)
        3.2.3 供应链均衡解比较分析
    3.3 数值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权力结构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4.2 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的供应链决策(M型)
        4.2.1 制造商主导下考虑无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2.2 制造商主导下考虑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2.3 制造商主导下的供应链均衡解比较分析
    4.3 零售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的供应链决策(R型)
        4.3.1 零售商主导下考虑无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3.2 零售商主导下考虑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3.3 零售商主导下的供应链均衡解比较分析
    4.4 制造商和零售商Nash博弈的供应链决策(N型)
        4.4.1 Nash博弈下考虑无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4.2 Nash 博弈下考虑有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4.4.3 Nash博弈下的供应链均衡解比较分析
    4.5 数值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决策
    5.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5.2 考虑政府补贴时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5.2.1 考虑政府补贴给制造商的供应链决策(M模型)
        5.2.2 考虑政府补贴给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R模型)
        5.2.3 考虑政府补贴给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供应链决策(MR模型)
    5.3 数值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应链间竞争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供应链决策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分散式决策下链与链竞争(DD型)
        6.2.1 分散式决策下考虑无政府补贴的链与链竞争
        6.2.2 分散式决策下考虑政府补贴的链与链竞争
    6.3 集中式决策下链与链竞争(CC型)
        6.3.1 集中式决策下考虑无政府补贴的链与链竞争
        6.3.2 集中式决策下考虑政府补贴的链与链竞争
    6.4 链与链竞争的供应链均衡解比较分析
    6.5 数值实验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地区差异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年攀升
        1.1.2 信用保证保险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重视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于保险需求的研究
    2.2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
    3.1 理论分析
    3.2 模型设计
    3.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3.3.1 信用保证保险需求
        3.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3.3.3 地区差异
        3.3.4 研究变量的选取
第4章 实证检验及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地区差异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
    4.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法制环境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
    4.5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政府政策视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基于市场发展视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基于居民消费视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4 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利益相关理论
        2.1.3 信号不对称和信号传递理论
    2.2 模型理论
        2.2.1 生产函数模型基本理论
        2.2.2 分位数回归模型基本理论
    2.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3.1 政府行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关系理论
        2.3.2 企业行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关系理论
        2.3.3 市场需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关系理论
第3章 基于生产函数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
    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3.1.2 产能界定
        3.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测度
        3.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3.2.2 模型构建
        3.2.3 产能利用率测算
    3.3 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4.1 实证模型构建
        4.1.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模型构建
    4.2 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协整检验
        4.2.4 非线性分位数回归
    4.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济增长中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测度与中国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济增长
        二、产业关联
        三、产业关联距离
        四、产业关联集聚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
        一、产业关联效应统计测度的发展
        二、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单一或多产业关联
        三、产业关联与主导产业选择
        四、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
        五、产业关联溢出效应与异质性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分类
        二、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
        四、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五、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第三节 文献评述
        一、产业关联研究评述
        二、产业集聚研究评述
        三、文献总评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假说
    第一节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理论
        一、产业关联分析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产业关联的主要形式
        三、产业关联的分析工具:IOT
    第三节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一、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二、韦伯的区位集聚理论
        三、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四、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四节 理论假说
        一、理论线索
        二、相关假说
第四章 中国工业产业投入产出关联自相关性统计测度与分析
    第一节 产业关联自相关性的测度方法
        一、产业关联网络分析
        二、产业关联距离与关联矩阵
        三、产业关联自相关性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说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关联自相关性测度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产业分布情况
        二、产业关联自相关系数
        三、产业关联集群分类分析
        四、产业关联集聚分类可视化
    第四节 多所有制工业产业的关联自相关性测度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产业分布情况
        二、产业关联自相关系数
        三、产业关联集群分类分析
        四、产业关联集聚分类可视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工业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集聚与溢出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经济增长模型
        二、普通面板模型
        三、产业投入产出关联面板模型
    第二节 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
        一、模型形式的选择
        二、全样本模型估计
        三、产业关联集群增长模式识别
        四、产业关联集群增长效应
        五、产业关联集聚溢出效应模式识别
        六、产业关联集聚溢出效应
    第三节 多所有制工业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
        一、模型形式的选择
        二、全样本模型估计
        三、产业关联集群增长模式识别
        四、产业关联集群增长效应
        五、产业关联集群集聚溢出效应模式识别
        六、产业关联集聚溢出效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工业产业投入产出增长的动态关联效应
    第一节 变量检验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检验
        二、模型设定
    第二节 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增长的动态关联效应
        一、平稳性检验
        二、最优滞后期选取
        三、模型稳定性检验与估计
        四、脉冲响应分析
        五、误差项方差分解
        六、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第三节 多所有制工业产业增长的动态关联效应
        一、平稳性检验
        二、最优滞后期选取
        三、模型稳定性检验与估计
        四、脉冲响应分析
        五、误差项方差分解
        六、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分区域及地区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经济增长模型
        二、基础模型
        三、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模型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说明
    第三节 全国及分区域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
        一、全国及分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参数估计
        二、全国及分区域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参数估计
    第四节 全国及地区产业关联自相关性统计测度与分析
        一、产业关联距离与关联矩阵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主要变量的产业分布情况
        四、产业关联集群分类分析
        五、产业关联集聚分类可视化
    第五节 全国及地区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
        一、全国及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参数估计
        二、全国及地区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增长效应参数估计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关联,提升产业链韧性
        二、缩短产业关联距离,提升产业关联性
        三、增强中心产业向高端集聚,充分带动外围产业发展
        四、制定差异化产业发展政策,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数据驱动的共享汽车需求预测及动态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共享汽车的运营及服务模式
        1.2.1 共享汽车的运营模式
        1.2.2 共享汽车的服务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用户出行特征研究现状
        1.3.2 共享汽车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1.3.3 共享汽车定价策略研究现状
        1.3.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共享汽车定价理论及现状
    2.1 定价的经济学理论
        2.1.1 需求理论
        2.1.2 产品基本的定价方法
        2.1.3 共享汽车定价的影响因素
    2.2 共享汽车定价现状及策略分析
        2.2.1 共享汽车定价现状分析
        2.2.2 共享汽车定价存在问题
    2.3 动态定价的理论基础
        2.3.1 收益管理理论
        2.3.2 动态定价的分类
        2.3.3 动态定价的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用户出行特征及供需规律挖掘
    3.1 数据预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清洗及融合
    3.2 用户出行规律挖掘
        3.2.1 宏观出行特征
        3.2.2 微观出行特征
    3.3 时空供需规律挖掘
        3.3.1 时空供需规律
        3.3.2 站点供需水平的周期性及相关性
    3.4 时段及站点划分
        3.4.1 时段划分
        3.4.2 站点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据驱动的共享汽车需求预测
    4.1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需求预测
        4.1.1 时间序列模型的原理及建模流程
        4.1.2 模型构建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基于GBDT集成学习模型的需求预测
        4.2.1 集成学习基本思想
        4.2.2 GBDT模型原理与框架
        4.2.3 模型设计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模型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共享汽车动态定价模型
    5.1 共享汽车动态定价问题分析
        5.1.1 定价机制
        5.1.2 优化目标
        5.1.3 问题假设
    5.2 模型建立
        5.2.1 建模思路
        5.2.2 变量定义
        5.2.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2.4 相关变量计算
    5.3 求解算法
        5.3.1 免疫遗传算法简介
        5.3.2 免疫遗传算法流程及设计
        5.3.3 免疫遗传算法特征
    5.4 实例分析
        5.4.1 模型参数标定
        5.4.2 结果分析
        5.4.3 定价策略实施建议及应用说明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汽车消费需求会如何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汽车消费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小汽车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D]. 邝佳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D]. 靳馥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陈钰晓. 四川大学, 2021(12)
  • [5]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补贴的可持续供应链决策[D]. 魏恒. 山西大学, 2021(12)
  • [6]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地区差异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D]. 周家铭.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慧.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经济增长中的产业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测度与中国实证[D]. 张莅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10)
  • [9]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10]基于数据驱动的共享汽车需求预测及动态定价研究[D]. 苑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汽车消费需求将如何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