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

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

一、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1)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精细化的发展背景开始进入城市发展领域,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已建成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转向高质量、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同时经过几轮城市建设,城市增量用地转换为存量用地,城市也随之进入存量发展的时期。用地的产权归属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规划模式不足以应对精细化发展和存量发展的诸多问题,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灵活的规划类型开始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也成为目前国内城市更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承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区域,近几年随着总体规划的更新,相关规划成果逐渐丰富,进行了多次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落实不到实施、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政策不断更新带来的权责混乱等问题。基于以上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更新开展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认识到首都功能核心区需要归纳一套新的更新单元细化的模式。通过综合归纳城市精细化发展对城市提出的要求、存量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目前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通过参照目前现有国内的更新模式,构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体系。首先,考虑到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单元划分的全面覆盖,在传统划分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实施项目等的约束要素,通过ahp法确定约束要素的权重,利用层次空间推理法对不同层级的街区更新单元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万米网格、多元参与主体的校核从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角度对更新单元划分成果进行校核。其次,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建设时序出发,选取影响更新实施的四类要素,通过GIS进行技术的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近期实施的更新单元。最后,通过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历史街区代表什刹海街道和一般街区代表广安门外街道对以上的划分方法进行实践。随着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中心区经过几轮建设,单元细化的城市更新正成为解决中心区困境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善的更新单元划分方法,本文通过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的划分,希望为其他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单元细化提供参考。

郭子平[2](2021)在《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

刘尚[3](2020)在《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运行评估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土地储备在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土地调控、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政府发展定位转型的新形势和债务管理等政策新变化对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诉求。本文针对土地储备的制度及运行模式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优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运行体系: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开发管控行为,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市级政府部门全局统筹、储备机构为监管主体、各区政府指挥具体实施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计划审批、手续办理、筹措资金并具体实施征拆和市政建设、储备和供应四个方面。(2)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效果评估:近年来,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结构上来说,土地储备开发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好的管控效果,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发展,有效支撑了财政收入,同时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有一定的社会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开发管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所下滑,生态效益逐渐显现。(3)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存在的问题:土地储备机构存在局限性、开发程序相对繁琐、资金保障不足导致开发的难度逐年增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之受金融政策影响,土地收益下降;公共服务设施未能同步实施,房价控制不够;耕地等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尚需加强。(4)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优化建议:完善储备机构方面,建立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资金方面,财政资金全额保障,成本进行区域统筹。以试点征收房地产税、降低收益计提、扩充融资渠道为方式,扩大财政资金来源;深化土地整理,强化土地开发的统筹能力;建立监管及评估机制,巩固实施效果,提高管理的效能。

阮智杰[4](2020)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逐渐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后备空间,政府也更加重视镇村地区的存量空间治理问题。北京乡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下简称“乡镇统筹”)是存量空间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它聚焦了城乡制度的二元差异,在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由于忽视对制度成本的研究,乡镇统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空间治理的成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论文梳理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和乡镇统筹等相关研究,指出当前研究鲜有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乡镇统筹系统性的制度研究仍然不足,因此确立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切入点。其次,基于乡镇统筹的历史回溯,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诱制性-强制性”变迁过程,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的路径依赖,因而形成了制度成本。通过阐述乡镇统筹对空间治理的作用路径,说明制度成本阻碍了空间治理成效。再次,通过北京市D镇的案例考察,详细分析制度运行的问题,提炼乡镇统筹存在的共性问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制度成本。一方面,用博弈关系理论分析人的利益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制度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的建议,其中包括对乡镇统筹本身的思路调整和创新方向,以及对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制定、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改进提升建议,并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配套。

杨浩勃[5](2020)在《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社区,其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于当前社区治理现实困境和治理模式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特色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为目标,综合运用治理、社会资本、系统协同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区多元治理内涵,结合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探寻影响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与路径,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对总结的模式理论架构及路径进行检验,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进行提炼总结,构建普适化的多元治理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主要从社区内部结构变量和外部环境要素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运行的规则即本研究总结的政治因素,社区的共同体属性即本研究所指文化因素,表现为社区的整体的价值认同和规范,社区的自然物质属性即本研究所指的经济、区位、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因素,它们通过影响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社区的人口特征和社区的社会组织发育这三个社区内部结构因素的中介作用影响社区多元治理。这八个因素是影响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性和重要决定性因素,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为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抽象提炼了具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N/3PS”理论模式。“1”是常量,指党领导下的居民群众依法自治的这个基本点,体现模式的普遍性;“N”指变量,具体指社区影响因素、多元主体和实现路径,体现模式的差异性;3PS代表社区治理的发展要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多元主体培育、多元共治、多元自治三个发展阶段,体现模式的发展性。在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上,提出基层党建、居委会角色重塑、诚信和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等12条常规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3712+N”实现路径体系,即1个基本点、3个发展阶段、7个基本遵循、12条常规路径;“N”是变量,指各社区在路径选择、组合和顺序的差异性。为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研究进而从宏观层面构建了重构治理空间,培育多元主体,推进公平参与,涵养社区文化,积累社会资本,完善法治保障等六维对策架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融通和互动。

杨旋[6](2020)在《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与问题研究 ——以S市4个社区为分析对象》文中提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凸显了治理的重要性。S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S市P区肩负着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先后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等殊荣,在社区治理方面坚持先行探索,最早获得社区治理实践经验,也较早遇到各类风险和挑战,值得思考和探究。本文以S市P区为切入点,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数据,深入分析S市P区社区治理现状,基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归纳S市P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矛盾纠纷增速加快、公共基础配套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错位严重、治理制度建设不合理、渠道建设不畅、资源整合不够等。本文认为影响S市P区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因素主要源于公共需求多样化、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社区治理人才稀缺、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等方面。针对以上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新形势下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突出诉求,进一步提出深化改革、整合基层力量、改进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手段,实现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各类资源下沉、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等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对策。本文立足于“小切口、大纵深”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剖麻雀方式,下沉社区蹲点调研,以期找准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路径。

张东方[7](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及回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的重要交通举措。然而,“运营收入不抵投建支出”的问题却又一直制约着这些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通过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进而实现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这一观点目前也已基本被认可。但国内就综合开发的运作模式、核心要素等却一直未达成共识,严重影响了“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的可持续进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为切入点,利用HPM模型研究轨道交通的溢价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的一般框架,提出影响回收效率的核心要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产生机理,得出可达性及预期效应分别是导致溢价的时间和空间效应产生并表现出异质性的原因。继而利用HP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步行路网时间距离作为衡量可达性的指标,并以郑州市地铁一号线及二号线的一期工程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轨道交通的溢价规律。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整体上显着为正;在空间上呈现出“U”型的非匀质性特征;且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及运营阶段存在时间异质性:从溢价的整体效应来看,运营期>建设期;此外,在建设期,距离站点4-8分钟步行圈内溢价效应最弱。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研究了轨道交通企业如何通过土地综合开发实现对这部分溢价的回收。首先将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做法下沉至要素层面并归纳成六种典型的溢价回收模式,继而构建出“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一般框架,框架指出,“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轨道交通企业”、“社会资本方”三个责任主体通过“轨道交通建设”与“物业开发”两项工程的协调统一,来实现综合开发整体效益和各责任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同时,基于对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本文又提炼出了轨道交通企业通过此方式实现溢价回收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轨道物业用地的出让方式、轨道交通企业的自身定位及社会资本方的进入方式。此外,研究发现由于轨道交通的各阶段的资金需求、客流涵养规模等存在差异,因此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发展不同阶段的综合开发模式选择也会存在差异并对此做出阐释。最后,以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一郑州为例,结合文章的实证结果及“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一般框架,对郑州市的轨道交通企业如何有效率地实现溢价回收提出建议。目前与郑州市一样处于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大多都面临着轨道交通资金筹集难的问题,这部分的建议也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论文共包括图15幅,表13个,参考文献77篇。全文重点以郑州市为案例测算了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规律,探讨了目前各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的典型做法,构建了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一般框架,给出影响溢价回收效率的核心要素,提供了有关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轨道交通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

曾湃[8](2019)在《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5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南山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8年工作回顾2018年,是南山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六年,再次视察广东、深圳,亲临前海,勉励我们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

郑坚[9](2018)在《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年均消耗2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速度,快速的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由于早期粗犷的空间增长方式,令深圳较早进入存量土地的挖潜探索。土地整备是深圳政府为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落实、拓展土地储备来源和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综合运用土地归并、收购、置换等方式进行产权重构及重新分割等城市土地整理工作,对调整后土地进行清理及前期开发完成土地储备的全过程。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则引入了与原集体土地权益人的谈判协商机制。本研究以深圳土地管理制度发展变革为背景,基于案例研究,通过将深圳土地整备模式与另一种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主要模式——城市更新实践模式的对比分析,厘清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本质特征和运作机制,由此对深圳土地整备的实施困境、改革方向及可借鉴意义进行讨论,以期为我国的征地制度改革和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制度创新探索提供成熟经验与思考。首先,本文从发展权配置的视角对深圳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相关政策的制度发展演进过程进行梳理,阐述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形成背景与发展演变。研究认为,深圳通过城市化统征(转)完成全域土地发展权收归国有,在城市再开发需求刺激下土地发展权又逐步让出。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匮乏,政府基于传统农地征收方式进行土地储备难以为继,需进行存量土地整理以完成土地储备目标,同时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刺激以及参与主体推动下,市场谈判机制被引入土地整备中,由此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诞生。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创新也是发展权让出的一种体现。其次,本文分别选择深圳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两种实践模式的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二者在原理上均符合土地重划模式(LAND READJUSTMENT)的逻辑框架,但在实施目标、实施对象、决策过程和利益协调等方面有所差别。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运作机制可归纳为,政府以保障公共利益的土地储备为核心目标,主导开展存量土地整理,通过设定规则、直接参与市场谈判、“让”出一定比例土地发展权以激励原土地权益人的参与,并通过对决策及利益协调过程的主动调控形成新的利益均衡。其中,原村集体以相对高比例的历史用地贡献率将土地确权内部化处理,也为规模较大的法外用地产权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对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实施困境、改革方向及可借鉴意义进行讨论,以期为我国的征地制度改革和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制度创新探索提供成熟经验与思考。目前土地整备实践模式仍存在与城市更新模式预期利益差距较大、政府诉求不清、尚无完整项目成型等问题,研究认为政府应在市场化机制下合理确定试点项目,探索差别化的整备模式,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平衡机制,最终达到优化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目的。

陈曦[10](2017)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行业内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运输市场主体,为当前国内各地超常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公共交通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尽快建立市场化转型行为理论研究模型,为企业推进市场化转型实践提供支撑与指导,应成为当前运输经济学充分关注的课题。基于经济学观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市场化转型研究的对象是身处运输市场的企业;着眼点是经济学成本问题。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所关注的财务会计成本不同,运输经济学不仅要从运营成本角度观察企业取得更大利润的可能性,还要更多地分析经济成本(如机会成本、交易成本等)要素对企业市场化转型行为的影响。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关注将基础经济理论和成本分析方法引入运输经济学研究,以使对运输这一特殊行业的经济分析更接近于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这同样也成为本文的基本思想。论文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技术经济特性,运用运输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及其引发的“外部性”问题、政府管制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生产经营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谱系分析手段,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图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曲线(MOT曲线);以运输业网络形态的分层(TNFS)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了“技术—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三要素模型。随后,文章以谱系图和MOT曲线为工具,分组对比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伦敦、巴黎、新加坡、东京等八家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市场化深度;研判了深圳地铁18年来市场化转型的方向。利用三要素模型,以深圳地铁为例,分析了三个要素对企业行为的综合影响;通过要素时序组合,分类描述了企业市场化转型的具体路径。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文章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原有运输经济体系更偏重于对影响运输市场的各实体及相关关系的分析,对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有待于进一步丰富;而借助对运输市场的制度研究,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行为选择问题也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论文综合认为,通过对企业经营业务构成和三要素的分析,系统、量化描述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市场化转型行为存在深化空间。其次,文章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技术经济特性、产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并综合国内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市场化转型中,在明确市场化深度、转型方向与速度及实施路径方面,实践探索为多,理论模型尚未形成,即建立框架范式,对此类企业市场化运营给予理论指导的空间依然存在。第三,文章运用谱系分析工具,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市场化转型曲线,使其成为研究企业市场化深度和市场化转型方向的主要工具。文章还运用运输经济学及区位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及其引发的“外部性”问题、政府管制理论、谱系分析等工具,以TNFS框架为基础,重点观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线网及设施层”、“设备及服务层”、“企业及组织层”和“政策及体制层”四个实体层面发生的,以成本为标准的对应影响要素。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技术—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三要素研究框架;在解释该框架与TNFS框架的衍生关系,并逐项说明三要素内涵、选择依据及相互关系的同时,指出该框架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市场化转型研究的参考坐标。第四,文章运用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典型案例进行了市场化深度分析,对深圳地铁18年经营行为进行了市场化转型方向判定。同时,还利用这一工具,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传统的新线建设、运营服务以外的线网附属资源开发、线网衍生业务和新领域业务三大类非传统业务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企业市场化深度和转型方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五,针对深圳地铁8号线长达八年之久的磁浮技术应用的争论,文章全面应用“技术—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的三要素研究框架对这一案例进行了综合剖析,证实企业行为不是单一的生产技术的选择结合,而是上述框架中三者的综合作用。第六,利用“技术—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的三要素研究框架,以深圳地铁为重点案例,通过三要素按不同时序的组合,以触发要素为主要分类标准,描述了三大类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的具体路径。并运用文章建立的谱系,分析了不同路径对市场化转型影响的深度。最后,文章在提出的政策建议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是其商业化运营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采用这一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企业,必须要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对自身转型前的初始状态(即市场化深度)、方向(市场化转型方向)进行准确判断,并合理确定利用“技术—企业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三要素依不同时序组合成的具体路径,以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市场化转型路径。尽管选择的具体业务与路径可能不同,但核心标准是综合考量自身市场化深度与各要素的影响权重,选择成本最低的路径,包括有效利用新技术、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准确设置经营边界、选择必要的政策突破,最终实现经营成本、交易成本最低的目标。与此同时,支持这一模式的政府也可以在企业推进市场化转型时,实现企业必要的管制放松,包括对新技术的开放、新经营模式的开放、价格管制的放松。

二、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基础研究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1.1 .精细化发展背景
        1.1.1.2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规划时期
        1.1.1.3 .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重点
        1.1.2 .政策背景:
        1.1.2.1 .北京新总规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新要求
        1.1.2.2 .控规的前期研究需要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更新
        1.2.2 .首都功能核心区
        1.2.3 .城市精细化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实践意义
        1.3.2.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精细化的实践与问题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
        2.1.1 .首都功能核心区概述
        2.1.1.1 .首都功能核心区物质层面当前发展情况
        2.1.1.2 .城市管理层面目前发展情况及发展诉求
        2.1.2 .首都功能核心区更新发展历程
        2.1.2.1 .保护性改造和拆除重建阶段
        2.1.2.2 .建设性破坏阶段
        2.1.2.3 .整体改造和渐进式改造阶段
        2.1.3 .城市精细化理念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实践
        2.1.3.1 .中心城06 版控规分类管控
        2.1.3.2 .通州新城2018 年控规细化
        2.1.3.3 .规划实施单元探索
    2.2 .目前更新精细化划分实践的问题
        2.2.1 .基于控规的划分方式无法落实到实施
        2.2.2 .粗略的划分规则导致后续权责不清
        2.2.3 .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
        2.2.4 .政策不断更新导致实施混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及国内外实践
    3.1 .城市更新单元
        3.1.1 .城市更新单元概念
        3.1.2 .城市更新单元职能定位
        3.1.2.1 .面向实施的重要更新工具
        3.1.2.2 .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平台
        3.1.2.3 .存量时期的多元利益协商平台
    3.2 .国际城市更新单元实践
        3.2.1 .美国:社区为单位的更新
        3.2.2 .日本:都市再生特别区
        3.2.3 .法国:协议开发区(ZAC)
    3.3 .国内城市更新单元探索
        3.3.1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
        3.3.2 .上海城市更新单元
        3.3.3 .广州“三旧更新”
        3.3.4 .台湾城市更新单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对策研究
    4.1 .明确街区更新单元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4.2 .构建街区更新单元更新目标
        4.2.1 .对接总规要求与核心区自身发展需求
        4.2.2 .构建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平台
        4.2.3 .管理边界与城市权属关系边界的拟合
        4.2.4 .适应近期与远期发展需求
    4.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体系构建
        4.3.1 .层级划分
        4.3.2 .各层级街区更新单元概念
        4.3.2.1 .宏观层面——街道级更新单元
        4.3.2.2 .中观层面——一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3 .微观层面——二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4 .实施层面——近期实施单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1 .更新单元划分应用的方法
        5.1.1 .层次空间推理法
        5.1.2 .用于城市单元划分的适应性分析
    5.2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2.1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原则
        5.2.2 .基础底图生成技术路线
        5.2.3 .基础底图生成要素选取
        5.2.3.1 .现有城市更新单元划分要素总结
        5.2.3.2 .既有划分要素解读
        5.2.3.3 .影响要素提取
        5.2.4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边界约束规则
        5.2.4.1 .更新单元几何信息要素约束
        5.2.4.2 .更新单元紧凑度约束
        5.2.4.3 .更新单元用地功能约束
        5.2.4.4 .既有规划设计成果约束
        5.2.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
        5.2.5.1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方法
        5.2.5.2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5.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模型构建
        5.2.5.4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过程分析
        5.2.5.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结果分析
        5.2.6 .街区更新单元生成
        5.2.6.1 .基础更新单元划分底图生成
        5.2.6.2 .一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流程
        5.2.6.3 .多层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算法
        5.2.7 .街区更新单元边界校核
        5.2.7.1 .万米网格校核
        5.2.7.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5.3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5.3.1 .近期实施单元影响要素构成
        5.3.1.1 .历史文化街区
        5.3.1.2 .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5.3.1.3 .产权影响分析
        5.3.1.4 .经济要素影响
        5.3.1.5 .街道发展目标相关因素影响
        5.3.2 .GIS技术下多因子叠加应用
        5.3.2.1 .基于GIS的多因子叠加分析法
        5.3.2.2 .缓冲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案例实证
    6.1 .以西城区为例的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6.1.1 .西城区基本情况概述
        6.1.2 .西城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实践
        6.1.3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校核
        6.1.3.1 .万米网格校核
        6.1.3.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6.1.4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成果
    6.2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2.1 .研究街道概况
        6.2.1.1 .街道基础概况
        6.2.1.2 .历史沿革
        6.2.2 .广安门外更新发展目标解构
    6.3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3.1 .空间叠加分析
        6.3.1.1 .广安门外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6.3.1.2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6.3.1.3 .广安门外街道产权分析
        6.3.1.4 .广安门外街道现状经济情况分析
        6.3.1.5 .广安门外街道老旧小区分布情况
        6.3.2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4 .以什刹海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4.1 .什刹海街道概况
        6.4.1.1 .街道基础概况
        6.4.1.2 .历史沿革
        6.4.1.3 .什刹海目前已经开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6.4.2 .街道更新目标解构
    6.5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5.1 .空间叠加分析
        6.5.1.1 .什刹海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布
        6.5.1.2 .什刹海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布
        6.5.1.3 .什刹海街道街巷肌理保护要素分析
        6.5.2 .什刹海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图表目录
致谢

(2)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预期性指标
    (二)约束性指标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重点,全面夯实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三)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升级扩容,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样本”
    (五)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六)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切实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八)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市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九)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
    (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四、保障措施

(3)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运行评估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体系与效果
    2.1 北京市土地储备发展历程
    2.2 北京市土地储备运作模式
        2.2.1 现有土地储备运作模式
        2.2.2 土地资源整理运作模式及程序
    2.3 土地储备实施效果
    2.4 小结
第3章 土地储备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3.1 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3.2 技术路线及方法
        3.2.1 特尔菲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评价指标标准化
    3.3 评价的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效果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数据的处理
        4.3.1 评价数据的建立
        4.3.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4 评价结果
    4.5 评价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北京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优化建议
    5.1 储备机构的完善
    5.2 资金运行的保障
    5.3 土地整理深化
    5.4 实施程序的优化
    5.5 实施监管及评估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主要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
        2.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北京乡镇统筹研究
        2.1.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演变梳理
        2.1.4 研究评述
    2.2 主要理论
        2.2.1 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理论
        2.2.2 博弈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历程回溯与制度安排
    3.1 北京乡镇统筹的历程回溯
        3.1.1 2014年前的自主探索
        3.1.2 2014年后的政府试点与改革
        3.1.3 探索经验的制度化修正
    3.2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安排
        3.2.1 北京乡镇统筹的主要内容
        3.2.2 北京乡镇统筹的主要阶段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变迁与空间作用分析
    4.1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变迁与制度成本
        4.1.1 乡镇统筹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4.1.2 制度变迁: 从诱制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
        4.1.3 制度成本: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4.2 北京乡镇统筹对空间治理的作用路径
        4.2.1 减量提质: 首都内涵的功能结构优化
        4.2.2 地权改革: 镇村联动的土地配置优化
        4.2.3 统分结合: 集中集约的土地利用增效
    4.3 北京乡镇统筹的空间治理内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案例考察与制度成本分析
    5.1 制度运行问题: 基于北京市D镇的案例考察
        5.1.1 弹性不足的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
        5.1.2 过于单一的统筹工具和土地流转
        5.1.3 土地集体权属中的复杂利益诉求
        5.1.4 尚不健全的政策配套条件
    5.2 共性问题提炼与研究理论选择
    5.3 基于博弈关系理论的利益协调分析
        5.3.1 利益及其相关者界定
        5.3.2 博弈主体的行动逻辑和目标
        5.3.3 乡镇统筹的博弈关系分析
        5.3.4 博弈关系分析对空间治理的启示
    5.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制度响应分析
        5.4.1 资产专用性
        5.4.2 交易不确定性
        5.4.3 交易发生的频率
        5.4.4 交易费用对空间治理的启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空间治理建议
    6.1 创新规划统筹模式
        6.1.1 加强统筹的集中管理,稳定制度运行环境
        6.1.2 探索“分散统筹”模式,提高制度响应能力
        6.1.3 丰富统筹的用地类型,做大统筹利益总量
    6.2 健全规划编制机制
        6.2.1 对接空间规划体系,稳定各层级规划编制内容
        6.2.2 完善规划编制技术,弹性响应乡镇差异条件
        6.2.3 确立圈层管控目标,差异化引导功能品质提升
    6.3 完善规划管理体制
        6.3.1 完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审批主体
        6.3.2 创新用途管控制度,明确审批和实施管理办法
        6.3.3 执行产业发展全程管控,预留弹性更新路径
    6.4 拓展规划实施路径
        6.4.1 强化乡镇政府的规划管理动机
        6.4.2 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创新利用
    6.5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6.5.1 土地确权和还权赋能
        6.5.2 金融支持和风险管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社区多元治理
        2.1.3 社区治理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系统协同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社区治理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
        2.3.2 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研究
        2.3.3 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2.3.4 社区治理实现路径研究
        2.3.5 研究评述
第3章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横纵向比较与现实困境
    3.1 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回顾
        3.1.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3.2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3.2.1 国内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3.2.2 国外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3.3 治理理念转变背景下的我国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3.3.1 从管理到治理: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
        3.3.2 我国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因素
        4.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内在依据
        4.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外在依托
    4.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质性分析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2 质性资料的分析过程
        4.2.3 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第5章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设计与假设
        5.1.1 量化研究设计
        5.1.2 路径假设与理论模型
    5.2 变量的操作化与描述性统计
        5.2.1 变量的操作化
        5.2.2 描述性统计
    5.3 基于结构方程的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SEM拟合度检验
        5.3.2 假设检验与结论
第6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推进与实现的政策设计
    6.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提炼:1+N/3PS
        6.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6.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要素
    6.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普适化:13712+N
        6.2.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原则
        6.2.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要素
    6.3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实现的对策建议
        6.3.1 重构治理空间
        6.3.2 培育多元主体
        6.3.3 推进公平参与
        6.3.4 涵养社区文化
        6.3.5 积累社会资本
        6.3.6 完善法治保障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与问题研究 ——以S市4个社区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框架及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及其内容
    1.4 可能创新点
2 核心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市社区
        2.1.2 社区治理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多元治理理论
        2.2.4 相关理论适用性分析
3 S市P区社区治理的现状
    3.1 问卷设计与回收说明
    3.2 S市P区社区发展概况
        3.2.1 S市P区从功能区到行政区的基本概况
        3.2.2 S市P区社区发展概况
        3.2.3 S市P区社区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3.2.4 S市P区社区的治理主体及职责
    3.3 S市P区社区治理成效
        3.3.1 以改革为动力,构建“四社联动”治理新模式
        3.3.2 以群众为中心,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新机制
        3.3.3 以科技为支撑,打造“织网工程”推动智慧城区建设
        3.3.4 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民生诉求系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3.3.5 以信用为抓手,构建全过程社会信用新机制
    3.4 S市P区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社会矛盾纠纷增速加快
        3.4.2 公共基础配套供给不足
        3.4.3 公共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错位严重
        3.4.4 治理制度建设不合理
        3.4.5 渠道建设不畅
        3.4.6 资源整合不够
    3.5 S市P区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公共需求多样化
        3.5.2 服务群众意识不强
        3.5.3 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3.5.4 社区治理人才稀缺
        3.5.5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4 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和启示
    4.1 国外典型国家的社区治理经验
    4.2 国内先进城市的社区治理经验
        4.2.1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治理经验
        4.2.2 杭州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经验
        4.2.3 烟台打造“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新格局做法
    4.3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启示
        4.3.1 服务型是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的主方向
        4.3.2 多元化是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的大趋势
        4.3.3 信息化是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的新动力
5 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5.1 深化改革,厘清治理主体职责
    5.2 整合基层各方力量,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5.3 改进治理方式,加快建设智慧社区
    5.4 创新治理手段,下沉各类资源
    5.5 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参考文献
附录A S市P区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S市P区社区现状、建议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关于S市P区社区治理的基层访谈提纲
致谢

(7)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及回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与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市轨道交通
        1.4.2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
        1.4.3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
    1.5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1.7 论文其他部分结构与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
        2.1.1 溢价的总体效应
        2.1.2 溢价的空间效应
        2.1.3 溢价的时间效应
        2.1.4 文献述评
    2.2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
        2.2.1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策略
        2.2.2 文献述评
3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理论基础及机理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区位理论
        3.1.2 级差地租理论
        3.1.3 预期理论
        3.1.4 特征价格理论
    3.2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益产生机理分析
        3.2.1 溢价的空间效应产生机理
        3.2.2 溢价的时间效应产生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域及对象
        4.1.1 研究区域
        4.1.2 研究对象
    4.2 模型选取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
    4.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
    4.4 模型检验与分析
        4.4.1 溢价效应的总体研究
        4.4.2 溢价效应的空间差异
        4.4.3 溢价效应的时间差异
    4.5 本章小结
5 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案例及分析
    5.1 以“地铁附属设施项目”立项进行站内物业开发模式
        5.1.1 相关实践
        5.1.2 模式总结与反思
    5.2 轨道储备分中心收储模式:以南京为例
        5.2.1 相关实践
        5.2.2 模式总结与反思
    5.3 “招挂复合+股权出让”模式:以上海为例
        5.3.1 相关实践
        5.3.2 总结与反思
    5.4 “公开招拍挂+关联公司二级开发”的自主开发模式:以北京为例
        5.4.1 相关实践
        5.4.2 总结与反思
    5.5 “统一主体+合作开发”的一体化模式:以深圳为例
        5.5.1 相关实践
        5.5.2 总结与反思
    5.6 “协议出让+合作开发”模式:以香港为例
        5.6.1 相关实践
        5.6.2 总结与反思
    5.7 本章小结
6 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一般框架
    6.1 整体框架
    6.2 核心要素
        6.2.1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模式
        6.2.2 轨道交通企业的角色定位
        6.2.3 社会资本方的进入方式
    6.3 不同阶段的土地综合开发模式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对郑州以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溢价回收的政策建议
    7.1 第一阶段:“轨道储备分中心收储”
    7.2 第二阶段:“招挂复合+股权转让”的一级半开发
    7.3 第三阶段:“自主开发”或“统一主体+合作开发”
    7.4 第四阶段:“协议出让+合作开发”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不足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5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工作回顾
    一、直面挑战、奋勇拼搏, 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凸显
    二、主动作为、迎难而上, “三大攻坚战”连战连捷
    三、抢抓机遇、砥砺奋进, 改革开放走在前列
    四、夯实基础、瞄准前沿, 科技创新享誉全国
    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城区品质跨步提升
    六、发展惠民、增进福祉, 社会事业大步前行
2019年主要工作
    一、坚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总牵引, 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上勇当尖兵
    二、坚持用改革破难题激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勇当尖兵
    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勇当尖兵
    四、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区发展主导战略, 在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勇当尖兵
    五、坚持以“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 在提升城区品质和能级上勇当尖兵
    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勇当尖兵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勇当尖兵
    八、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勇当尖兵

(9)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深圳面临城市土地发展困境
        1.1.2 深圳具有制度创新的传统与环境
        1.1.3 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发展创设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制度变迁理论
        2.1.2 土地发展权
        2.1.3 土地增值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二次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2.2.2 深圳土地二次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2.3 概念厘清
        2.3.1 土地整理/整治(LandReadjustment)
        2.3.2 土地储备(LandBanking)
        2.3.3 土地整备
第三章 深圳城市土地二次开发政策制度演进
    3.1 深圳土地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80-199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
        3.1.2 第二阶段(1992-2008):城市化统征(转)制度建立
        3.1.3 第三阶段(2009-至今):城市更新制度、土地整备制度创设
        3.1.4 小结:土地整备模式形成的背景解析
    3.2 深圳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发展概况对比分析
        3.2.1 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政策发展梳理
        3.2.2 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发展现状分析
        3.2.3 小结:土地整备模式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选取
    4.2 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案例分析——以沙湖社区为例
        4.2.1 项目背景及社区概况
        4.2.2 改造方案
        4.2.3 地价计收及补偿安置情况
        4.2.4 改造历程
    4.3 城市更新拆除重建模式案例分析——以大冲村为例
        4.3.1 项目背景及社区概况
        4.3.2 改造方案
        4.3.3 地价计收及补偿安置情况
        4.3.4 改造历程
    4.4 各类土地整备实践模式对比分析——以三围社区为例
        4.4.1 项目背景及社区概况
        4.4.2 “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探索阶段
        4.4.3 “片区统筹”土地整备模式探索阶段
        4.4.4 土地房屋征收模式阶段
        4.4.5 方案选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运作机制
    5.1 土地整备模式与城市更新模式对比
        5.1.1 研究维度
        5.1.2 实施目标对比
        5.1.3 实施对象对比
        5.1.4 决策过程对比
        5.1.5 利益协调对比
    5.2 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运作机制分析
        5.2.1 让权确权:产权重构,明晰权益
        5.2.2 利益平衡:利益共享,成本共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6.2.1 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的政策意义
        6.2.2 土地整备模式的实践困境
        6.2.3 土地整备模式的改革方向建议
        6.2.4 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借鉴意义
    6.3 研究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的推动及发展现状
        1.3.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3.2 我国各主要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3.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探索市场化转型的现实原因
        1.3.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的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研究述评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市场化相关理论
        2.2.1 市场化的动因、机制和特征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企业边界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生产的“外部性”理论
        2.2.6 政府管制理论研究述评
    2.3 运输经济理论发展及研究述评
        2.3.1 国外运输经济理论发展主要阶段
        2.3.2 我国运输经济理论主要研究成果
    2.4 行为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2.4.1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
        2.4.2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5 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模式研究
        2.5.1 TOD模式研究
        2.5.2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模式
        2.5.3 城市轨道交通的组织管理模式
    2.6 国内对运输经济与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模式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问题的分析工具
    3.1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性分析
        3.1.1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经济与产业经济特性
        3.1.2 PRN分析框架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经济特性分析的范式研究
        3.1.3 TNFS分析框架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经济特性的分层级研究
    3.2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
        3.2.1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的描述
        3.2.2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谱系的数学解释
    3.3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三要素模型
        3.3.1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三要素模型的建立
        3.3.2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中对三要素的选择偏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深度与转型方向的分析
    4.1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国内典型案例的市场化深度比较分析
        4.1.1 国内典型案例简述
        4.1.2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国内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4.2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境外典型案例的市场化深度比较分析
        4.2.1 境外典型案例简述
        4.2.2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境外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4.3 基于市场化转型谱系对深圳地铁市场化转型方向的分析
        4.3.1 深圳地铁概述
        4.3.2 深圳地铁主要业务概述
        4.3.3 深圳地铁经营状况分析
        4.3.4 深圳地铁经营模式沿革及各阶段市场化转型谱系分析
    4.4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的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中的新业务
    5.1 线网附属资源开发业务
        5.1.1 线网附属资源开发的种类
        5.1.2 线网附属资源开发的特点
    5.2 线网衍生业务
        5.2.1 设计勘测与监理业务
        5.2.2 运营管理(咨询)服务业务
        5.2.3 上盖物业开发业务
    5.3 新领域业务开发
    5.4 新业务选择的基本原则
    5.5 本章小结
6 三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综合影响的案例分析
    6.1 深圳地铁8号线建设情况概述
    6.2 基于技术—经营边界与组织—政策三要素模型对案例的分析
        6.2.1 基于技术要素的分析
        6.2.2 基于企业经营边界与组织要素的分析
        6.2.3 基于政策要素的分析
    6.3 综合三要素对中低速磁浮技术的前景预测
    6.4 本章小结
7 三要素的时序组合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路径
    7.1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具体路径的定义与分类
    7.2 技术要素触发市场化转型的路径分析
        7.2.1 技术要素自身对市场化转型的影响
        7.2.2 技术要素触发企业经营边界与组织调整引发的市场化转型
    7.3 企业经营边界与组织要素触发市场化转型的路径分析
        7.3.1 企业经营边界拓展触发组织调整引起的市场化转型
        7.3.2 企业经营边界拓展触发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化转型
        7.3.3 该路径对市场化转型影响度的评价
    7.4 政策要素触发市场化转型的路径分析
        7.4.1 政策调整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传统业务的影响
        7.4.2 政策调整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准入非传统业务的影响
        7.4.3 该路径对市场化转型影响度的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结束语
    8.1 主要工作与基本结论
        8.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8.1.2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D]. 陈曦.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N]. 郭子平. 深圳特区报, 2021
  • [3]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运行评估与优化研究[D]. 刘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4]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D]. 阮智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 杨浩勃. 天津大学, 2020(01)
  • [6]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与问题研究 ——以S市4个社区为分析对象[D]. 杨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城市轨道交通的溢价效应及回收模式研究[D]. 张东方.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5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 曾湃. 新经济, 2019(Z1)
  • [9]深圳土地整备实践模式研究[D]. 郑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市场化转型研究[D]. 陈曦.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北京设立17个土地整备分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