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水质公告将通过媒体发布

自来水水质公告将通过媒体发布

一、自来水水质公告将可通过媒体了解(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孙正伟[2](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探索与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生活节奏和信息获取速度加快,碎片化的时间分配促进了媒体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纪录片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改变深切地影响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及整个影视产业,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格局,为纪录片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纪录片契合当下碎片化的时间属性、快餐式的观看习惯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在出现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得到了广告从业者的关注。其选题角度、创作手法、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目前学界和业界对“微纪录片”的定义不算明朗,更多的理解倾向于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微视频,没有给予这类视频真正“记录”属性上的定义,对于微纪录片与普通短视频的区别并不明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微纪录片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微纪录片创作实践,对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概念界定、选材角度、创作手法,商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结合作品《一杯好水》的创作实践,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探索微纪录片与新时代国有企业宣传工作的有效结合。

李雨桐[3](2020)在《跨界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关联性使得危机极易跨越各种系统边界并迅速的演变为跨界危机。跨界危机下的制度分割与信息不对称极易诱发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并对危机管理的绩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和研究跨界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期为跨界危机的协同响应与集体行动提供有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启示。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博弈研究和多案例研究的方法,从跨界危机的特征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环境出发,探究了跨界危机中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机理;识别了跨界危机响应中的三种典型困境:观望困境、回避不确定性困境以及责任推卸困境;分析了三种困境产生的条件以及困境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提出跨界危机场景下典型机会主义行为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框架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山东寿光水灾事件和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识别了上述三个典型跨界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形成条件与作用路径,并分析了各类机会主义行为对危机管理绩效的影响;最后围绕跨界危机治理中三类典型机会主义的规避,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应急预案编制、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真源[4](2020)在《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形成与实践过程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大跨步前进”的缩影。在2014年环保法修改之前,环境监测预警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其部分的融合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的过程当中,以一种非常态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形式呈现。随着我国环境风险、灾害、突发事件等问题的常态化和复杂化,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作为应急性措施开始普遍运用于我国的环境治理当中,其发展较为短暂却又极为迅猛。目前,规范层面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而制度实践的运用也已经在部分环境污染防治领域全面铺开。由此可见,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已然独立成为了一项常态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规范发展与制度实践为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样本。理论上,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是指依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组织来制定和实施的,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警监测、评估及其预警后规避、处置、减缓环境风险、环境灾害、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危机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预警标准体系、环境预警监测制度、环境监测预警评估、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公开及其预警状态下的环境风险规制措施等内容。现实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从内外部结构看,分为综合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整体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策略结构为:应急体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保障。而构成内部结构的这些基本制度便是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基本类型,其中包括: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制度、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制度、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制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如果说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那么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功效则不仅是需要上述两者,还取决于其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即监测预警制度在整个环境应急管理循环结构中的协同程度,和不同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之间的协同程度。在外部结构方面,中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外部运行机制出现了结构上的断裂,信息对外的监测预警制度与信息对内的应急响应机制之间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关联。在内部结构方面,立法对各类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概念的创设显然缺乏深度地考量和合理地布局,从而使得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内在标准体系间产生了交叉与重叠。而标准的重叠意味着权利(权力)义务及其法律责任多次、重复地分配。在制度运行的基本要素方面,我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存在着:标准制度不全面、信息发布模式不健全、会商与评估机制不顺畅、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预警状态下“扩权治理”机制不合理及其社会力量参与途径不开放等问题。正是我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内外部结构约束及其制度运行基本要素的缺陷,使得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发生了整体性的功能性偏离——即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结构约束及其构成要素缺陷导致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在运行过程有侵犯个人自由与经济自由或者是制度失灵的可能。而且,由于环境风险规制领域内基本权利边界的模糊化与环境预警行为的多层次性,导致传统公法学诸多的权力制约理论无法对制度失灵状态下侵犯个人自由与经济自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规制。那么,通过对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结构-功能”与制度运行要素缺陷的分析,以及传统公法学理论对环境预警制度的整体性透视,使得如何通过制度的修正与纠偏将环境监测预警制度重新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并有效发挥制度的正向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从制度失范的因果解释路径出发,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度体系的结构优化。第一,进行纵向到底的外部结构调整。立法应明确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规制措施的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运行结构,强化预警级别与风险规制措施之间的“对应性架构”。第二,进行横向独立的外部结构理顺。将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分为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三大类型。由此,清晰的内部结构分类与稳定的外部运行机制,为解决预警状态下权力的“失语与肆意”奠定了基础。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外部结构调整与内部结构理顺使制度本身获得了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有序的运行方式。这也使得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获取了与现有公法学理论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宪法保护的客观利益的理论视域,环境预警状态下行政权力的张力实质上源于被保护之客观利益的相互衡量,即生态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间地衡量。那么,此时的环境行政权力“选择性失语”与“运动式肆意”问题,便转化为了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所保护利益的标准化、制度化缺失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在制度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前提之下,以环境预警标准为核心形成利益位阶的基本共识,同时完善利益衡量的妥当性程序。第一,对“载体”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规范建构。从形式上提高环境应急预案的规范层级;同时对形式层级变化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编制程序上的建构。第二,确立“前端”环境预警标准分级原则,划分的准则应当以“污染轻重”“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三项要素的相互组合为前提。第三,完善“后端”应急措施的审查机制。在外部“控权”方面,主要应由司法机关发挥有效的法律监督职能。对于环境预警“强制型”模式而言,“附带性审查”方式是实现权力制约的有效方式;对于环境预警“限制型”模式而言,赋予私主体直接针对预警状态下具有“外化”法效力的内部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诉权,扩大私主体权利救济的路径。制度体系的优化与形式要件的完备为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提供了稳定运行模式和法治化保障。当然,仅凭外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更并不足以保障环境监测预警制度正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制度之根本内核在于构成要素上制度机制建构能够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相互配套。因此,对于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要素补正显着尤为重要,应当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标准体系与相关程序性规定,实施定期综合与动态单项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设置开放明晰的会商与评估机制,建立动态协调的监督监管机制,建立灵活有序的“扩权治理”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能力。

区颖怡[5](2020)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动因及问题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理念成为发展潮流。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之一,银行业有义务响应国家政策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绿色责任与金融发展统一起来,引领更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协助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绿色金融债券作为绿色金融新兴业务,自落地以来就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青睐,同时也为绿色项目建成提供了资金,成为银行业重点关注的绿色业务之一。兴业银行自2016年以来已发行超过千亿的绿色金融债券,是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量最大的机构,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展领域的领军者。本文以兴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数据编码分析方法,通过对实地调研获取的访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文档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以质性研究的形式探究兴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整体动因、影响兴业银行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个别动因以及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本文首先得到了兴业银行选择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整体动因,其中包括了外部环境需求和兴业银行内部强化经营管理以及战略发展需要两个大方向,每个方向下有多个细分子维度;其次分析了兴业银行在发债过程中选择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个别动因,探索出战略调整驱动、国际合作基础、资源优势以及效益驱动四个影响维度;再次,在探索动因的过程中,根据访谈资料归纳出境内外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绿色金融缺乏标准、创新方面专业技术以及分行人才缺乏三大方面;最后,根据得出的相关动因以及发行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其他发行主体以及政府机构提供参考意见。

陈瑶[6](2020)在《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发行方案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具债权性和股权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其实质是在发行债券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份期权,这份期权给予购买人在指定条件下将债权转变成为公司股权的权利。近十年来我国的可转债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到2019年可转债发行规模翻倍,2019年发行规模已经达到2695亿元。加之近年来我国股权融资的审核手续繁琐,企业在股权融资上受到阻碍,寻求可替代融资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兼具以上特点的可转债逐步成为融资的新宠儿。可转债的发展并不是一时热血,其在中国市场已经发展二十几年,其作为灵活多变且攻守兼备的金融工具已然成为一种融资利器。但是可转债就是完美无缺的融资方式吗?一味寻求新的融资方式,难免不遭受反噬,发行可转债失败的企业不在少数。出于提高可转债发行成功率的动机,本文选取的失败的江南水务作为分析对象,首先讲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梳理法作为研究方法,接下来介绍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方案概况以及发行流程,从发行方案出现的问题分析江南水务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在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对策与建议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江南水务公司概况、可转债发行方案基本情况以及可转债发行到退市的过程;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分析江南水务可转债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江南水务可转债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反面案例揭示可转债尚需注意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以提升公司可转债转股率、避免提前回售为目的,为日后该融资模式能够发挥其更大的市场价值作导向。

林邦俊[7](2019)在《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正在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生存必需资源提供给人类,同时,它在防洪抗旱、净化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泛滥的开发以及部分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对湿地及其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工作是保护湿地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关于库塘型湿地的科普宣教研究极少,实践案例也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框架,并以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将理论研究应用于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实际;同时,在湿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恢复理论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对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合理规划。其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内容成果如下:(1)研究了库塘型湿地特征,探讨了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功能的实现途径。(2)研究了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框架,提出了在进行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时的五大目标与六大原则。(3)对库塘型湿地科普宣教规划设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阐述。(4)案例分析。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湿地知识宣传和普及、湿地自然景观宣传和普及、湿地人文景观宣传和普及。其中,湿地知识宣传和普及部分又分为湿地水资源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两大版块进行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湿地自然景观宣传和普及部分又分为湿地公园沿湖景观、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服务设施两大版块进行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湿地人文景观宣传和普及又分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和湿地公园湿地人文景观科普宣教专项规划设计两大版块进行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设计内容如下:(1)规划建设“三馆一中心一苑一基地”的科普教育服务场所。“三馆”即完善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科普宣教馆、建设水净化处理科普中心、完善水力发电科普馆;“一中心”即建设人工湿地净水苑科普宣教中心;“一基地”即在蹇坝管理服务站至青龙山仙人寨的丛林规划建设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探险基地。(2)根据科普资源,规划建设大众观光生态旅游体系、科普探险式生态旅游体系、湿地文化旅游体系和乡村体验式旅游体系,形成坝下、谢家凸、红庙、双河各具特色的“四大旅游版块”,将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秦巴山区及鄂西生态旅游圈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与休闲目的地。(3)在充分考虑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整体性布局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前提下,结合前期规划功能分区和空间管制区域特点,突出湖北龙湖湿地公园整体性与连通性,重点规划4大特色板块,“谢家凸生态旅游服务区”、“坝址科普宣教游憩区”、“蹇坝科普探险基地”、“红庙乡村休闲体验区”,凸显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鲜明特色。(5)提出了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游客充分参与、生态设计、结构设计和逻辑设计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等设计方法要点。

蔡旭珠[8](2019)在《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在如今社会化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整个舆论场的话语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舆情指向更加多元化。“次生舆情”作为原生舆情的变异与转化已成为常态,带来更大的危机与风险。本文关注到“次生舆情”在政府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因此,本文选取近五年来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10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通过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事件中出现的次生舆情进行分析,主要对案例中次生舆情的衍生过程、舆情事件的特征、公众的评论、媒体的报道、政府发布的通告与危机应对策略等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次生舆情的基本特征、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的关系、次生舆情生成的驱动因素等。最后在提取案例中次生舆情的演化与生成原因后,为政府危机传播策略的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研究发现,次生舆情是以原生舆情为中心进行演化的,它可能在原生舆情的任一阶段进行衍生,同时次生舆情的影响力可能超过甚至完全覆盖原生舆情。事件本身、公众、媒体、政府四者的互动博弈是次生舆情生成的重要因素。事件自身的风险特征营造次生舆情的生成空间;公众的核心诉求是内在动力;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关键因素;政府的应对不当是直接原因。最后提出政府需要在信息公开方面、传播体系建设方面以及话语策略方面进行优化,同时政府在处置次生舆情时需准确研判舆情“拐点”,理清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关系并进行有效应对。

李阳[9](2019)在《浙江某海岛县海水淡化水使用现状与健康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浙江某海岛县居民海水淡化水使用现状,掌握居民对于海水淡化水的了解程度、态度及饮用情况,评价居民对海水淡化供水水质的满意度。2.掌握海水淡化水水质状况,对饮用海水淡化水的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饮用海水淡化水的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海水淡化水水质的卫生监测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选择以海水淡化水为市政供水的浙江某海岛县(以下简称海岛县)和社会经济条件相似的、地理位置临近的浙江省某内陆县(以下简称对照县)作为研究现场。2.居民使用海水淡化水情况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对海岛县海水淡化厂供水范围内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信息、对海水淡化水的了解程度、使用情况及饮用满意度等。3.海水淡化水水质及健康影响评价:(1)海水淡化水水质评价:收集2016年~2018年间,海岛县及对照县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常规水质检测资料,并采集检测海水淡化厂的海水原水、预处理水、滤后水、出厂水及末梢水水样。(2)对海水淡化水与淡水水质差异性指标,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估。(3)对海岛县供水范围内的,以本地人为主的全部小学、初中及高中进行调查,对其中7岁~18岁的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量。4.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整理分析数据。调查人群的性别、年龄、居住年限等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水质检测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儿童青少年身高和体重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上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运用Oracle Crystal Ball软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利用LMS chartmaker 2.54、LMS growth软件绘制生长发育曲线,评估海岛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居民海水淡化水使用情况调查:(1)居民对于海水淡化水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得分率偏低,得分小于2分者占77.6%(1 139/1 468),不同得分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年限等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调查人群主要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2)30.9%(454/1 468)的人群以海水淡化水和其他水源(如井水等)共同作为饮水水源,9.7%的人群(143/1 468)使用淡化水为唯一水源;烹饪时,49.9%的人群(673/1468)使用淡化水;大部分人群在进行个人清洁(洗漱、洗澡)时倾向使用海水淡化水。在饮水与进行个人清洁时,海水淡化水使用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大部分人群(76.7%,1 126/1 468)反映在供水过程中出现过颜色的改变,超过一半人群偶尔发现水中有沉淀物,36.2%的人群认为海水淡化水口感有待提升。2.海水淡化水水质及健康风险:(1)海水淡化水水质最近3年除pH值的最小值存在波动外,其余检测指标的含量比较接近。海水淡化水中硼含量偏高,健康风险评估总风险值为0.1048,在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内。(2)海岛县饮用与不饮用海水淡化水的儿童青少年,其身高和体重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海岛县儿童青少年身高和体重发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结论:1.浙江某海岛县居民对海水淡化水的了解较为片面,对海水淡化水的卫生安全性存在疑虑;视用水目的不同,该县居民选择性的使用海水淡化水,清洁用水使用海水淡化水的人群比例明显高于饮用和烹饪用水,多数人群认为海水淡化水的感官性状有待提升。2.浙江某海岛县的海水淡化水中硼含量偏高,评估结果显示其健康风险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该地区饮用海水淡化水未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产生影响。

鲁渊[10](2019)在《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高楼层建筑主要依靠二次加压的方式供给自来水,这种供水方式被称为“二次供水”。二次供水由于供水方式局限和管理权属混乱,水质差、乱收费和无人管理等现象频发,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四部委2015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的通知》,明确指出“将保障二次供水安全提升到改善民生和国家反恐战略的高度”。由于二次供水参与主体复杂多样,政府、企业、媒体、民众等社会公众围绕二次供水问题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焦点与情感认知及其形成机制并不清晰,导致城市供水安全提升方向摇摆不定。因此,论文以微博数据为基础,开展了以下工作:(1)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不同参与主体围绕二次供水问题的互动过程。首先通过开放性编码与主轴编码,识别出问题爆料、知识普及等6个主范畴。其次通过选择性编码,提炼出“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核心范畴,并建立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的理论模型。最后得出结论:二次供水主体间的信息循环推动作用与相关主体的知识普及、产品推广减少了二次供水问题发生,实现了二次供水主体互动的良性循环。(2)结合大数据研究方法,探究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焦点、焦点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首先根据范畴分类结果,分析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情况,并得出结论:不同参与主体发布的二次供水信息都能引发较高的关注,政府信息中引发关注度最高的为二次供水改造,民众信息中引发关注度最高的为水质和停水问题。其次结合戈夫曼框架理论和Shannon&Weaver的信息传播模式理论,构建公众对二次供水关注的信息传播与作用机理模型,并提出公众对二次供水关注的影响因素假设,运用OLS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接受者地区经济水平、二次供水事件类别、信息发布时间、网络普及率、用户影响力显着影响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度。(3)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公众对二次供水的情感倾向及情感倾向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NLPIR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公众的情感倾向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民众对二次供水的负面情感最多。其次结合以往的文献资料,提出二次供水公众情感倾向的影响因素假设,并运用Order Logit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政府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越高,产生正面情感的概率越高;企业所处环境的感知效应越强,其发布负面情感信息谋取利益的概率越高。论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1)加强二次供水改造的宣传力度和二次供水知识的普及;(2)加大政府微博平台建设力度,提高其影响力和活跃度,充分利用政府微博的影响力引导二次供水舆论方向;(3)通过供水开放日、软文推广等方式正确引导居民对二次供水的情感认知;(4)加强对二次供水设备的质量监督和二次供水水质的监测力度,保障二次供水安全。

二、自来水水质公告将可通过媒体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来水水质公告将可通过媒体了解(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微纪录片概述
    2.1 微纪录片的产生背景
        2.1.1 创作环境的改变
        2.1.2 审美意识的改变
        2.1.3 创作工具的发展
    2.2 微纪录片的概念阐述
    2.3 微纪录片与微视频、微电影的区别
        2.3.1 区别于微视频的微纪录片
        2.3.2 区别于微电影的微纪录片
第3章 微纪录片的创作探索
    3.1 微纪录片的题材选择
        3.1.1 受众需求导向
        3.1.2 注重多元视角
        3.1.3 放大生活细节
        3.1.4 顺应媒体变化
    3.2 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分析
        3.2.1 题材现实化
        3.2.2 人物特征化
        3.2.3 节奏明快化
        3.2.4 结构碎片化
第4章 微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分析
    4.1 微纪录片的商业推广价值
    4.2 微纪录片商业推广模式分析
        4.2.1 探索会员制的微纪录片
        4.2.2 商业合作探索
第5章 微纪录片《一杯好水》的创作实践
    5.1 创作背景
    5.2 创作思路
        5.2.1 受众定位
        5.2.2 叙事策略
        5.2.3 社会价值
        5.2.4 传播策略
    5.3 创作的启示与反思
        5.3.1 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5.3.2 创作带来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跨界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跨界危机的特征及阶段研究
        1.2.2 跨界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1.2.3 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原因研究
        1.2.4 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类型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跨界危机场景下机会主义行为的生成机理
    2.1 跨界危机的场景与要素
        2.1.1 跨界危机
        2.1.2 跨界危机的特征
        2.1.3 跨界危机中的风险游戏和指责游戏
    2.2 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场景与特征
        2.2.1 机会主义行为
        2.2.2 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环境
        2.2.3 机会主义行为的四种识别特征
    2.3 跨界危机场景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2.3.1 跨界危机管理者面临的三个难题
        2.3.2 秩序丧失下的理性行动者
        2.3.3 小结
3 跨界危机响应中的典型困境与机会主义行为
    3.1 功不掩过条件下的观望困境
        3.1.1 科层制下的功过不相抵
        3.1.2 观望困境与机会主义行为
        3.1.3 观望等待上级指示对跨界危机管理绩效的影响
    3.2 照章办事准则下的回避不确定性困境
        3.2.1 跨界危机响应中的照章办事
        3.2.2 回避不确定性困境与机会主义行为
        3.2.3 回避不确定性对跨界危机管理绩效的影响
    3.3 授权条件下的责任推卸困境
        3.3.1 跨界危机响应中的授权
        3.3.2 责任推卸困境与机会主义行为
        3.3.3 责任推卸对跨界危机管理绩效的影响
    3.4 跨界危机场景下典型机会主义行为的分析框架
4 跨界危机中的典型机会主义行为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分析
        4.1.1 选取案例的基本性质
        4.1.2 选取案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4.2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观望困境分析
        4.2.1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4.2.2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制度背景
        4.2.3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观望行为
        4.2.4 观望行为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影响
    4.3 山东寿光水灾事件中的回避不确定性困境分析
        4.3.1 山东寿光水灾事件
        4.3.2 山东寿光水灾事件的制度背景
        4.3.3 山东寿光水灾事件中的回避不确定性行为
        4.3.4 回避不确定性行为对山东寿光水灾事件的影响
    4.4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中的责任推卸困境分析
        4.4.1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
        4.4.2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制度背景
        4.4.3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中的责任推卸行为
        4.4.4 责任推卸行为对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影响
5 跨界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对策
    5.1 观望困境的治理对策
        5.1.1 完善属地责任制和源头责任制相结合的流域治理制度
        5.1.2 建立完善的危机信息公开制度
        5.1.3 加强政府在危机响应中的公信力建设
    5.2 回避不确定性困境的治理对策
        5.2.1 强化预案评估环节以应对危机情境
        5.2.2 引入危机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5.2.3 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危机管理模式
    5.3 责任推卸困境的治理对策
        5.3.1 建立危机前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度
        5.3.2 完善基层危机信息沟通渠道
        5.3.3 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性机构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现实与问题
    1.2 研究综述
    1.3 思路与方法
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架构
    2.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解析
        2.1.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2.1.2 灾害、危机、风险与突发事件?
        2.1.3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概念
    2.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
        2.2.1 环境监测预警标准体系
        2.2.2 环境预警监测制度
        2.2.3 环境监测预警评估机制
        2.2.4 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模式
        2.2.5 预警状态下的环境风险规制措施
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效果
    3.1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演化过程与内外部结构
        3.1.1 历史溯源:原则、雏形与发展
        3.1.2 立法现状:规范文本的概览
        3.1.3 内外部结构的形成: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与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
    3.2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基本类型
        3.2.1 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制度
        3.2.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
        3.2.3 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制度
        3.2.4 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3.2.5 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制度
        3.2.6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
    3.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规制策略
        3.3.1 规制背景:市场失灵、理性不足与分配不公
        3.3.2 政府行为导向:规制的目的与方法
    3.4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实践效果
        3.4.1 效益分析: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制度治理效果为例
        3.4.2 风险分析: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制度的社会风险为例
4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法理分析
    4.1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对应性架构”分析
    4.2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两种模式
        4.2.1 “控制型”模式及其运行逻辑
        4.2.2 “限制型”模式及其运行逻辑
    4.3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法理分析
        4.3.1 “控制型”模式的法理分析
        4.3.2 “限制型”模式的法理分析
5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实际样态及其成因
    5.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功能选择与结构约束
        5.1.1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功能选择
        5.1.2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内外部结构约束
    5.2 要素缺陷: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现实困境
        5.2.1 片面与缺失:环境监测预警标准制度不全面
        5.2.2 分离与滞后: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模式不健全
        5.2.3 闭塞与模糊:环境监测预警会商与评估机制不顺畅
        5.2.4 虚置与错乱:环境监测预警的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
        5.2.5 肆意与混乱:预警状态下的“扩权治理”机制不合理
        5.2.6 单一与薄弱:环境监测预警的社会力量参与途径不开放
    5.3 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失范的因果解释
        5.3.1 一般命题: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有效性前提
        5.3.2 中层理论:结构约束、构成要素缺陷与功能选择之间的因果路径
        5.3.3 理论失范:传统公权力制约理论对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的约束失灵
6 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规范建构
    6.1 结构优化:中国环境监测预警制度体系的内外部结构优化
        6.1.1 纵向到底的外部结构调整
        6.1.2 横向独立的内部结构理顺
        6.1.3 结构优化、制度保障与权力制约
    6.2 形式完备:预警状态下环境行政权力的自制与审查
        6.2.1 载体:环境应急预案之规范建构
        6.2.2 前提:“前端”预警分级标准之审视
        6.2.3 方式:“后端”风险规制措施之审查
    6.3 要素补正: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的构成要素完善
        6.3.1 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标准体系与程序性规定
        6.3.2 实施定期综合与动态单项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
        6.3.3 设置开放明晰的会商与评估机制
        6.3.4 建立动态协调的监督监管机制
        6.3.5 建立灵活有序的“扩权治理”机制
        6.3.6 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奖励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动因及问题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金融债券
        2.1.2 环境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绿色金融及其业务发展的研究
        2.3.2 关于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2.3.3 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案例背景
    3.1 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3.1.1 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
        3.1.2 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成果
    3.2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3.3 兴业银行及其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3.3.1 兴业银行简介
        3.3.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3.4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情况
        3.4.1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流程
        3.4.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概况
4 案例分析
    4.1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动因分析
        4.1.1 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动因量表
        4.1.2 外部动因分析
        4.1.3 内部动因分析
    4.2 兴业银行选择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动因分析
        4.2.1 战略调整驱动
        4.2.2 国际合作基础
        4.2.3 发行优势
        4.2.4 效益驱动
    4.3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存在的问题
        4.3.1 绿色金融标准问题
        4.3.2 创新技术方面问题
        4.3.3 分行人才缺乏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与启示
        5.1.1 结论
        5.1.2 启示
    5.2 建议
        5.2.1 完善绿色金融业务的制度建设
        5.2.2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外部动因量表(ME)
附录B 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内部动因量表(MI)
附录C 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动因量表(F)
附录D 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存在问题量表(P)

(6)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发行方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外文献综述
        0.3.2 国内文献综述
        0.3.3 文献述评
    0.4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1 案例描述
    1.1 江南水务公司介绍
    1.2 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方案概述
    1.3 案例介绍
        1.3.1 与众不同的发行方案
        1.3.2 几经转变的转股价
        1.3.3 出人意料的回售进程
2 案例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资本结构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2 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方案存在的问题
        2.2.1 募投项目未来盈利水平难以确定
        2.2.2 回售条款设计宽松
        2.2.3 转股价远高于股票市场价格
    2.3 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失败原因分析
        2.3.1 公司盈利能力不如预期
        2.3.2 公司对股市风险意识不高
        2.3.3 公司人员设计发行方案不谨慎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发展主营业务增加盈利能力
    3.2 结合公司实际确定融资方案
    3.3 合理设计转股价
        3.3.1 考虑公司股票市场风险
        3.3.2 谨慎衡量利益平衡点
    3.4 避免过度宽松的回售条款
        3.4.1 限制回售次数
        3.4.2 降低回售覆盖期
    3.5 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阐述
        1.1.1 库塘型湿地的界定与特点
        1.1.2 国家湿地公园涵义辨析
        1.1.3 科普宣教涵义辨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研究进展概况
        1.4.1 国外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研究进展
        1.4.2 国内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目标
        2.1.1 宣传和普及湿地知识
        2.1.2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2.1.3 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
        2.1.4 传播湿地生态技术
        2.1.5 加强湿地保护行动力
    2.2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要求
    2.3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原则
        2.3.1 保护优先原则
        2.3.2 科学恢复原则
        2.3.3 以人为本原则
        2.3.4 合理利用原则
        2.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2.3.6 大众需求原则
    2.4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方法
        2.4.1 生态设计
        2.4.2 形式设计
        2.4.3 逻辑设计
    2.5 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内容
        2.5.1 博览展示
        2.5.2 参与体验
        2.5.3 解说系统
        2.5.4 活动材料
第3章 实证研究—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实例分析
    3.1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地质地貌
        3.1.3 水文水质
        3.1.4 气候
        3.1.5 土壤
    3.2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资源概况
        3.2.1 湿地公园土地资源
        3.2.2 湿地公园湿地植物资源
        3.2.3 湿地公园湿地动物资源
        3.2.4 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资源
        3.2.5 湿地公园湿地文化资源
    3.3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
        3.3.1 主导功能优先
        3.3.2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3.3 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3.3.4 “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3.3.5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4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分析
        3.4.1 性质定位
        3.4.2 功能定位
        3.4.3 品牌定位
    3.5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分析
    3.6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3.6.1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自然景观的宣传和普及
        3.6.2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人文景观的宣传和普及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束植物名录
    附录2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哺乳动物名录
    附录3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名录
    附录4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类名录
    附录5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类名录
    附录6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类名录
    附录7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与服务设施分布规划设计图
    附录8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图
    附录9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坝址科普宣教游乐区规划设计图
    附录10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谢家凸生态旅游服务规划设计图
    附录11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蹇坝科普探险基地规划设计图
    附录12 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庙乡村休闲体验区规划设计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阐释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舆情传播的多元化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挑战
    2.1 多元媒介格局建构网络舆情传播“新态势”
    2.2 社会化媒体催生政府危机传播“新定律”
3 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衍生与影响
    3.1 十大案例的选择及“次生舆情”的基本特征
    3.2 “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的演化关系
4 “次生舆情”生成的关键因素及其互动机制
    4.1 事件:风险原点特异性明显,打开舆情讨论“阀门”
    4.2 媒体:发问式议题设置与“传播渲染”,掀起舆情新风波
    4.3 公众:“记忆唤醒”与标签化解读,引导“众议”方向
    4.4 政府机构:行动“硬伤”促成“次生舆情”的生成
    4.5 次生舆情生成过程中四种关键要素的互动机制
5 “有效防控”:次生舆情的规避与危机策略的优化
    5.1 “开放”与“控制”——拿捏好信息发布的“度”
    5.2 “理性”与“情感”——构建“温情”传播体系
    5.3 “参与”与“表演”——注重危机应对的“传播仪式”
    5.4 精准式处置:研判关键性“节点”,引导舆情正确走向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浙江某海岛县海水淡化水使用现状与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海水淡化及利用现状
    1.2 海水淡化处理工艺
    1.3 海水水质及海水淡化水水质
    1.4 海水淡化水水质卫生标准
    1.5 海水淡化水饮用情况
    1.6 海水淡化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进展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现场
    3.2 海水淡化厂基本情况调查
    3.3 海水淡化水使用调查
    3.4 海水淡化水健康风险研究
        3.4.1 海水淡化水水质卫生学评价
        3.4.2 USNAS健康风险评估
        3.4.3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查
        3.4.4 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及评价
    3.5 伦理审查
    3.6 质量控制
    3.7 资料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3.8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海水淡化厂调查
        4.1.1 海水淡化厂基本情况
        4.1.2 反渗透工艺物质脱除情况
    4.2 海水淡化水使用
        4.2.1 调查居民的基本特征及海水淡化水相关知识的认识
        4.2.2 海水淡化水使用
        4.2.3 海水淡化水直接饮入量
        4.2.4 海水淡化水水质满意度
    4.3 海水淡化水水质卫生学评价结果
        4.3.1 海岛县与对照县出厂水水质比较
        4.3.2 海岛县与对照县末梢水水质比较
        4.3.3 海岛县近3年末梢水水质变化趋势
    4.4 海水淡化水健康风险研究结果
        4.4.1 硼的健康风险评估
        4.4.2 儿童青少年基本人口学资料
        4.4.3 海岛县儿童青少年身高和体重的比较
        4.4.4 海岛县儿童青少年生长曲线拟合及绘制
        4.4.5 海岛县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与全国水平比较
        4.4.6 海岛县饮用淡化水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与全国水平比较
5. 讨论
    5.1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对水质的影响
    5.2 居民海水淡化水使用情况
        5.2.1 海水淡化水知晓及使用分析
        5.2.2 海水淡化水摄入量及满意度分析
    5.3 海水淡化水水质
        5.3.1 海水淡化水水质总体概况
        5.3.2 硼含量
        5.3.3 水质pH值及硬度
        5.3.4 溴化物
        5.3.5 浓盐水排放
    5.4 海水淡化水饮用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分析
6. 结论
7. 建议
8. 创新点
9. 局限性
10.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海水淡化生产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2 居民饮水情况调查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10)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供水的公众关注研究
        1.2.2 二次供水的公众情感倾向研究
        1.2.3 大数据在公众关注和情感倾向研究中的运用
        1.2.4 文献梳理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二次供水
        2.1.2 公众与主体
        2.1.3 公众关注
        2.1.4 情感倾向
        2.1.5 社交媒体与微博
    2.2 理论基础
        2.2.1 框架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认知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2.2.4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2.3 大数据技术基础
        2.3.1 网络爬虫技术
        2.3.2 文本挖掘技术
3 二次供水公众互动的扎根理论研究
    3.1 研究框架
    3.2 扎根的适用性分析
    3.3 数据收集与描述
    3.4 数据分析
        3.4.1 开放性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性编码
    3.5 理论阐述
        3.5.1 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理论阐述
        3.5.2 公众关注与情感倾向的关系阐述
    3.6 本章小结
4 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公众关注分析
        4.1.1 公众总体关注分析
        4.1.2 主体分类分析
        4.1.3 不同主体关注分析
    4.2 公众关注影响因素研究
        4.2.1 理论基础
        4.2.2 作用机理
        4.2.3 因素假设
        4.2.4 模型构建
        4.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6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二次供水公众情感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5.1.1 情感倾向的度量
        5.1.2 不同主体情感倾向分析
        5.1.3 不同地区情感倾向分析
    5.2 公众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5.2.1 理论基础
        5.2.2 因素假设
        5.2.3 模型构建
        5.2.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2.5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1 公众关注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6.1.2 公众情感倾向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自来水水质公告将可通过媒体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探索与思考[D]. 孙正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3]跨界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治理对策研究[D]. 李雨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环境监测预警制度研究[D]. 张真源. 重庆大学, 2020(02)
  • [5]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动因及问题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D]. 区颖怡. 暨南大学, 2020(05)
  • [6]江南水务可转换债券发行方案案例研究[D]. 陈瑶. 辽宁大学, 2020(01)
  • [7]库塘型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 林邦俊. 湖北大学, 2019(05)
  • [8]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D]. 蔡旭珠. 暨南大学, 2019(02)
  • [9]浙江某海岛县海水淡化水使用现状与健康风险研究[D]. 李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1)
  • [10]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D]. 鲁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自来水水质公告将通过媒体发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