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民营经济合法化的影响

入世对民营经济合法化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私营经济法制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亚[1](2018)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现经济发展新战略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为解决我国经济问题提供新方法。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者的经济发展思想,借鉴了西方经济发展思想。与此同时,其重要论述立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主要分为六大体系和一个体制,即: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放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公平有序的现代化分配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合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再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如何转化为现实行动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按照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进行划分。其中,政府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倡导者和顶层设计者,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织者和统筹者;企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主体和有力推动者;个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价值加以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牛淑青[2](2012)在《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止至2010年,我国私营企业的数量在内资企业中所占比例就已经超过了70%,近两年私营企业数量仍在不断上升。显而易见,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私营企业的伦理建设迫在眉睫。晋商纵横明清500年,逐渐积累形成的“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爱国济民”的伦理精神,对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私营企业伦理建设为研究内容,借鉴晋商精神,分析了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成长迅速,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对自身伦理道德建设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培养忠诚员工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体系尚不完善,私营企业违德行为屡禁不止,伦理缺失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劳资伦理缺失、经营伦理缺失和社会伦理缺失。劳资伦理缺失表现为私营企业不合理无薪加班、随意拖欠员工工资,随意解雇员工、不给予员工应有的尊重等;经营伦理缺失表现为私营企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大打虚假广告欺骗客户、偷税漏税、骗取银行贷款等;社会伦理缺失表现为私营企业生产经营不注重环境保护,企业伪慈善行为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缺失的原因。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发展,时间短暂,仅有三十四年,而且历经坎坷,这就使得本来就基础薄弱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发展更为艰难。其次,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还在探索之中,针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导致了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扭曲。再次,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加入WTO使我国私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压力和挑战,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使得全球经济更加不稳定,加上国内的投资环境日趋恶劣造成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更不用说私营企业的伦理建设。最后,私营企业家个人和企业员工主观因素的影响。私营企业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缺失对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针对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缺失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发扬晋商精神,科学建设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的建议。第一,通过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私营企业家及企业员工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私营企业建设企业伦理的自主意识。第二,通过建立完备的私营企业内部规章,提升私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注重私营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等途径来建立规范的私营企业内部伦理制度。第三,完善私营企业外部伦理,促使企业积极承担对环境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第四,通过严格的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舆论、组织团体等外部监督来完善企业伦理道德监督体制。第五,建立完善的私营企业伦理评估机制。

鲁春晓[3](2011)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在我国,“非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追逐现代化物质文明的热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非遗”正受到严重的摧残,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行政力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思路也正面临着很大的冲击,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以东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为例,着重结合具体个案,研究和探讨“非遗”产业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作为研究个案,对“非遗”尤其是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也沿这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对于学术界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二是结合东阿阿胶制作工艺产业化实践,通过对“非遗”产业化的具体项目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论文重点对“非遗”相关权利归属、权利流转、资本运作以及企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举措基础上,结合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点,提出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期丰富和拓展“非遗”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非遗”产业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框架结构来看,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并对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的写作意义、现实作用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角度,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本章首先对胶和阿胶历史和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阿胶的药用史文化史,然后对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和总结,对传统和现代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文化内涵的探讨,然后对阿胶行业传承制度进行了总体梳理和概括。第三章:东阿阿胶产业探析。本章首先对阿胶产业空间范畴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大东阿区”的概念并进行了论证,然后回顾和总结了东阿阿胶行业发展史,并对阿胶行业从行业现状、市场主体、市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章:“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本章首先对“非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非遗”特征和类别,明确了“非遗”的基本范畴,然后对“非遗”传统保护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产业化方式保护“非遗”的新思路,并结合世界各国产业化方式保护的成就和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论证和剖析了产业化相关理论和实践。第五章: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本章在前一章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产业化理论,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构建了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基础理论框架,并对东阿阿胶产业化的产业化具体实施者——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整总结和研究了产业化中企业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六章: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根据对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和问题分析和总结,本章首先提出了类似企业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针对产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又提出了国家和有关部门担负的责任和应实施的宏观政策措施,强调对“非遗”权利归属做明确的主体界定。然后将产业化必要的支持要素做了论述,着重论述了对产业交易平台和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从不同角度为“非遗”产业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结语。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进行了肯定,对“非遗”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黄炎[4](2009)在《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需要。社会地位的提高为私营企业主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强化了自身政治效能感。经济上的优越地位还为他们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些都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成为当前中国政治社会学领域一个独特而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本研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运用举例法、数字法、图表法等方法,旨在分析私营企业主这个新阶层的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探讨改善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对策,为发展私营经济和做好私营企业主的统战工作提供政策性建议。本研究首先明晰了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阐述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基础;然后结合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实际,与第一部分动静结合,运用相关数据、图表和事实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私营企业主主政治参与动机、特点、渠道及功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和探讨我国目前私营主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目标的功利性、参与渠道的有限等;最后,针对之前阐述的私营主政治参与中的问题提出改善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郑红亮,吕建云[5](2008)在《中国私营经济发展30年:理论争鸣和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不允许发展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曲折但又是势不可挡的快速发展过程。其间,有关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问题,姓"社"姓"资"问题,是否存在"剥削"问题,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评劳模问题,"红帽子"现象与私有财产保护问题,私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市场准入与平等竞争问题,以及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在经济界和经济理论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对改革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即从理论争鸣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对涉及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这些重大问题的讨论的回顾和综述。

蒋言斌[6](2008)在《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是指国有产权交易实体法与程序法整体构架中涉及产权交易主体、交易中介、交易行为、交易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与性质,而且影响着国家资源配置与制度运行的成本和效率。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促进企业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保障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和惯用做法。国有产权交易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当前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最活跃、最有效、最经济的市场配置方式。它使国有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要素存量获得经常性自动调整机制,是解决国有体制弊端的一种有效途径。要发展国有产权交易,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产权交易法制环境,明确产权关系,改革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逐步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财产经营型”管理转变,根据国有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状况推行产权交易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产权交易顺利进行。国有产权交易有特定的交易形式和交易原则。国有产权交易法律法规的冲突可以通过权威立法来消解。国有产权交易法具有自己特定调整对象和制度体系,有序的国有产权交易需要法律制度环境,伦理制度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市场制度环境等配套制度体系。产权交易主体是拥有产权,并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国家(及其授权的职能机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产权交易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享有或拥有财产所有权或具体享有所有权某一项权能,以及享有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产权交易主体结构就是产权交易主体中,国有企业、国外企业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比例结构。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只要控制到位,也不会逃废银行债务、不会导致国有企业失控、是国有产权退出渠道。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限制具有意义。有多项政策能实现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产权交易主体失真可以还原,准入和退出制度有缺陷但可以弥补。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具有桥梁功能,服务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产权交易中介组织面临的问题有:地方垄断,政府设租寻租,国有非标准化交易。解决出路包括:明确产权归属,完全市场化,加强监管。产权交易竞争规则是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的总规则。产权交易所分散监管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次之,鲜有刑事责任。北京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深圳产权交易所等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产权交易中介范式。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是以国有产权转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行业结构战略调整、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为目的的法律行为。产权交易所是一个信息零损失的通路或平台。因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形成交易合谋,扭曲产权交易公平秩序,导致产权交易无序化,形成交易陷阱,损害投资者的信心。防止国有产权交易合谋的途径包括:建立多信道评估系统,缔结混合委托的代理契约,建立锦标制度和隐性声誉歧视制度,期权激励,瓦解合谋。对瑕疵产权交易行为不能简单地全部否定为无效。强化监管措施和加大惩处力度,预防和杜绝国有产权交易中的违法行为发生。国有产权交易的一般制度包括:法人财产制度,入市制度,评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处罚制度。特别的产权交易制度包括:做市商制度,黄金股制度,MBO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产权托管制度。其中做市商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市场的流动性。黄金股制度保持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的必要张力,英国在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上的黄金股制度对我国企业改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MBO制度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管理价值的一种激励模式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预防制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具有重要的价值。产权托管制度是一种建立在信托关系上的权利托管,无论是罗马的财产托管还是英美的权利托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有产权交易已具有实体法、程序法的整体构架,制度相对完整,却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瑕疵和缺陷。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具有宪法依据,需要对国有产权交易病床制度进行完善。拓展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激励机制。完善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职能,实施阳光交易。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倡导实施做市商制度、黄金股制度、MBO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产权托管制度等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为国有产权改革提供制度支撑。扩展黄金股制度,慎行MBO制度,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推广和完善产权托管制度。

吴小芳[7](2008)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劳动关系是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主要的表现形式。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反之则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成熟以及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主题。政府职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我国政府对劳动关系建立和运行的干预手段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全面行政干预过渡到向企业让权,承担起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首先对劳动关系和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本文通过对比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本文从横向上通过比较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调整劳动关系上的实践经验,得出适合我国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启示;从纵向上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担任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得出我国现阶段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能。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要对策: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推进市场导向用工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安全网”;推动政府主导下的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加快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关系道德责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等相关机制,促进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宋凤轩[8](2007)在《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得税改革是当今世界税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当前财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世界所得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所得税国际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所得税减税改革波及全球,企业所得税税率明显下降并达到国际趋同;发达国家仍保持所得税主体地位,发展中国家所得税地位明显上升,税制结构出现了国际趋同;社会保障税得以普遍开征,各国所得税体系日趋完善;所得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所得税国际协调不断增强。从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改革,所得税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所得税地位有所增强,但是,所得税收体系仍不完善,所得税主体税种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所得税的调控功能亟需加强;企业所得税刚刚统一,还未付诸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需要改进,各项具体制度要素需要进一步调整;社会保障缴费虽已经有地税机关代征,但是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仍处于众说纷纭之中。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现状,既不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推进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加强所得税国际化研究,顺应所得税国际化发展趋势,借鉴世界所得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所得税改革,便成为所得税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论文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以所得税国际化为研究视角和主线,以所得课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并对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明晰了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同时,对所得税一体化理论、税收原则理论、最适课税理论、供给学派理论观点、国际税收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些成果不仅是研究所得税国际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中国所得税改革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和社会保障税制度的研究,从静态角度考察了国际上规范所得税制度的基本状态,为中国所得税改革和税制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共同特征的研究,从动态角度考察了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将来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趋势的研究,把握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和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基本经验,为中国参与所得税国际竞争和加强所得税国际协调明确了基本立场和原则。再次,作为整篇论文的过渡,论文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评价,并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方向与原则进行了总体阐述。关于所得税国际化的评价既呼应了论文所提出的相关经济、财政理论的观点,体现了相关经济思想与财政理念的发展和税收原则的转变,也是对所得税国际化具体内容的总结;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所得税国际化经验的借鉴,也明确了中国税制结构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确定了中国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的基本原则,还引导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个人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和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内容的详细论证。最后,论文对国际化发展视野下的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做了进一步研究。论文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国际化改革,论文回顾了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的历程,全面评价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宏观经济发展、微观经济运行、和谐社会构建及中国税制建设的影响,并指出了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个人所得税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论文回顾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并从税收模式、具体制度和征收管理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对策建议;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税问题研究,论文在对“费”与“税”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社会保障税收制度进行了具体设计。

靳贞来[9](2006)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变更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伴随着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变化,呈波动中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已超出了合理范围,达到临界警戒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他们各自考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从而对城乡经济发展政策的评价也不同。这将直接影响未来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从而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由于安徽省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最早试点省份之一,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很强的样本代表性,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非常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序幕的拉开,选择安徽省这样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不发达农业省份为实例,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角度,考察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具有很好的样本代表性及现实性,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论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为实例,借助计量经济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上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当前我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方法和理论支撑上,以二元经济理论、库兹列茨倒“U”理论、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个人收入差距理论为依托,力图多角度剖析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因素及体制因素。 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 首先,全面回顾和比较分析中国及安徽省1978-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分析其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并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

许红莲[10](2005)在《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研究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为主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切实贯彻关于大力调整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推动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而展开,采用定性与定量、历史与逻辑、规范与实证、宏观与微观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通过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探索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促进私营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研究的状况,包括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别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界定了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思想的概念及其与私营企业、民营经济等的联系,揭示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发展性、曲折性和继承性。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法律法规方面对我国私营经济的贡献,表现为对私人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火花;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对所有制认识的突破;对分配方式的改进、评判私营经济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的界定等。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1、

二、加入WTO对私营经济法制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私营经济法制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相关概念及形成条件
    2.1 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概念
        2.1.1 现代化
        2.1.2 经济体系
        2.1.3 经济现代化与现代产业体系
        2.1.4 现代化经济体系
        2.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
        2.2.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者的经济发展思想
        2.2.3 西方经济发展思想
    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2.3.1 国内实践基础
        2.3.2 国际实践基础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
    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1.2 构建开放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3.1.3 构建公平有效的现代化分配体系
        3.1.4 构建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3.1.5 构建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体系
        3.1.6 构建平衡有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3.1.7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3.2.1 政府层面
        3.2.2 企业层面
        3.2.3 个人层面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4.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
        4.1.2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境界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2.1 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实施
        4.2.2 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4.2.3 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有关晋商精神和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外有关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研究内容
        1.3.2 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晋商精神与私营企业伦理思想
    2.1 晋商精神概述
        2.1.1 晋商精神的含义
        2.1.2 晋商精神的内涵
    2.2 私营企业伦理概述
        2.2.1 私营企业伦理概念
        2.2.2 私营企业伦理的内容
    2.3 晋商精神与私营企业伦理的联系
3 市场经济下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发展的现状
    3.1 市场经济下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成就
    3.2 市场经济下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缺失表现
    3.3 继续发扬晋商精神对我国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3.3.1 有助于私营企业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3.3.2 有助于私营企业积极创新,强化生存能力
        3.3.3 有助于私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4 从晋商精神看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缺失的原因
    4.1 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缺失的历史原因
    4.2 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缺失的制度因素
    4.3 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缺失的经济环境
    4.4 我国私营企业伦理缺失的主观条件
        4.4.1 企业家个人道德素质影响
        4.4.2 员工个人道德素质影响
5 发扬晋商精神,建设我国私营企业伦理
    5.1 倡导晋商精神,提升私营企业建设企业伦理的自主意识
        5.1.1 国家积极倡导加强企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
        5.1.2 提升私营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伦理道德素质
    5.2 借鉴晋商精神,建立规范的私营企业内部伦理
        5.2.1 树立正确的私营企业伦理价值观
        5.2.2 建立完备的私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5.2.3 提升私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5.2.4 注重私营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5.3 学习晋商精神,完善私营企业外部伦理
        5.3.1 承担对环境的责任
        5.3.2 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
        5.3.3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5.4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完善企业伦理道德监督体制
        5.4.1 完善企业伦理内部监督
        5.4.2 完善企业伦理外部监督
    5.5 建立私营企业伦理评估机制,在实践中加强私营企业伦理建设
        5.5.1 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
        5.5.2 科学界定评估内容和标准
        5.5.3 建立健全完备的评估程序
        5.5.4 理性使用评估结果
        5.5.5 加强评估法制化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理论相关研究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观点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的改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层次、角度和重难点
        一、研究的层次
        二、研究的角度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胶和阿胶的历史
        一、胶和阿胶
        二、阿胶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一、传统阿胶制作技艺及流程
        二、现代阿胶生产技艺及其技术改进
        三、生产工艺的文化因素
    第三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
        一、自然传承制度
        二、产业化传承制度
        三、传承制度的文化解读
第三章 东阿阿胶产业探析
    第一节 阿胶产业聚集区
        一、"东阿"区域的演变史
        二、"大东阿区"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阿胶产业发展史
        一、古代阿胶行业的岁贡制度
        二、明清民间阿胶产业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阿胶业的状况
        四、建国后阿胶行业的发展
    第三节 阿胶行业分析
        一、阿胶企业现状分析
        二、阿胶销售市场研究
        三、阿胶行业的突出问题
        四、阿胶行业发展措施
第四章 "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发展史
        一、理念产生
        二、基础奠定
        三、概念普及
        四、概念确立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类别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理念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微的原因
        二、传统保护理念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四节 产业化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一、产业化与"非遗"保护的关系
        二、产业化保护模式的积极作用
        三、各国"非遗"保护与产业化经验
    第五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第五章 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概念解析
    第二节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
        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适用性
        四、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科学认识
    第三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区别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联系
        三、产业化中物质产品对"非遗"的特殊意义
    第四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发展历程
    第五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
        一、产业化中"非遗"权利缺乏制度化厘定
        二、产业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冲突
        三、产业化中出现的跨国保护难题
    第六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保护在实践层面的矛盾
        一、两次权利转移中的利益博弈
        二、产业化开发与反哺保护的矛盾
        三、产业化开发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矛盾
        四、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资金瓶颈
第六章 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
    第一节 企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一、现行模式的局限
        二、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
    第二节 权利归属的厘定
        一、厘定的意义
        二、权利归属的厘定
    第三节 制度保障体系
        一、法律制度建设
        二、经济扶持政策
        三、示范和引导机制
        四、跨国保护制度
    第四节 支持要素系统
        一、流转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
        二、资本运作体系
        三、社会参与机制
        四、人才培养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明晰
        2.1.1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概念
        2.1.2 政治参与的涵义
    2.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2.2.1 社会分层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客观基础
        2.3.1 相关法律的规定
        2.3.2 国家政策的重视
        2.3.3 不断提高的经济地位
        2.3.4 日益提高的文化素质
第3章 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3.1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
        3.1.1 经济利益动机
        3.1.2 政治利益动机
        3.1.3 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动机
    3.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特征
        3.2.1 合法参与与非法参与并存
        3.2.2 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并存
        3.2.3 参与不足和参与过度同在
    3.3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渠道
        3.3.1 政治接触
        3.3.2 政党参与
        3.3.3 选举参与
        3.3.4 集团参与
        3.3.5 舆论参与
    3.4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功效
        3.4.1 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3.4.2 有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进程
        3.4.3 有助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3.4.4 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4章 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私营主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4.1.1 政治参与目标过于功利化
        4.1.2 非法政治参与现象比较突出
        4.1.3 政治参与的总体效能不足
    4.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低
        4.2.2 政治参与渠道有限
        4.2.3 政治参与文化氛围不足
第5章 改善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5.1 提升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综合素质
        5.1.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5.1.2 培育民主观念意识
        5.1.3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5.2 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5.2.1 构建公共舆论的政治参与平台
        5.2.2 拓宽基层政治参与的渠道
        5.2.3 鼓励私营企业主进行集团参与
        5.2.4 抓好工商联这一参政主线
        5.2.5 发挥商会协会的重要作用
    5.3 加强制度化参与机制建设
        5.3.1 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5.3.2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5.3.3 规范加入政党的程序
    5.4 实现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法治化
        5.4.1 深化政府政治体制改革
        5.4.2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4.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5)中国私营经济发展30年:理论争鸣和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个体私营经济破土而出, 实践推动理论探索
(二) “补充”地位确立, 性质、作用仍存争议
    1. 对私营经济性质的认识。
    2. 关于私营经济的作用。
    3. 对私营经济应采取的政策。
(三) 姓“社”姓“资”争论不休, 理论观念寻求突破
(四) 国有企业民营化与私营经济发展
(五) “剥削”问题与私营企业主的报酬
(六) 阶级阶层划分与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评劳模
(七) “红帽子”现象与私有财产的保护
(八) “原罪”问题引发新争论
(九) 市场准入与平等竞争
(十) 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0.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0.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0.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0.2.1 国内研究评述
        0.2.2 国外研究评述
        1、国外产权交易实践研究
        2、产权交易理论研究
        3、国外有特色的几种产权交易法律制度
    0.3 研究的思路及其方法
        0.3.1 研究的思路
        0.3.2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国有产权交易概念及国有产权交易法
    1.1 国有产权交易中“产权”解读
        1.1.1 产权要素说及其局限
        1.1.2 产权权利说及其局限
        1.1.3 产权财产说及其局限
        1.1.4 法定产权说及其合理性
    1.2 国有产权交易中“交易”释义
        1.2.1 产权交易的“交易”词义考察
        1.2.2 交易行为中“交易”性质界定
        1.2.3 法定交易说及其合理性
    1.3 国有产权交易概念及其种类
        1.3.1 国有产权交易的概念界定及其评析
        1.3.2 国有产权“交易”种类
        1.3.3 国有产权交易原则
    1.4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及其抵触解决
        1.4.1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的产生
        1.4.2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的内容
        1.4.3 产权交易法条律规范抵触的解决
    1.5 国有产权交易法基本内容及其制度体系建构
        1.5.1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渊源
        1.5.2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价值
        1.5.3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基本内容
        1.5.4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配套体系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法律问题研究
    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构件及其认定
        2.1.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1.2 产权交易主体的结构
        2.1.3 产权交易主体资格
        2.1.4 产权交易主体种类
    2.2 国有产权交易产权多元化的问题及其对策
        2.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2.2.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限制的意义
        2.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政策
    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消亡及其缺位的重构
        2.3.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消亡及其思考
        2.3.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失真及其还原
    2.4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和退出制度
        2.4.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制度缺失与弥补
        2.4.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退出制度缺失与弥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3.1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功能及其历史
        3.1.1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2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历史与发展
        3.1.3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特征
    3.2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准入条件和组织架构
        3.2.1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准入条件
        3.2.2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架构
        3.2.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功能
    3.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模式及其实证分析
        3.3.1 产权交易型中介组织
        3.3.2 产权资合性交易中介组织
        3.3.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3.4 政府与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关系及其调整
    3.4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规则、监管及其法律责任
        3.4.1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规则
        3.4.2 产权交易所分散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4.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法律责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4.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构成要件及其信息传递过程
        4.1.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特征与构成
        4.1.2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内容
        4.1.3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过程
    4.2 国有产权交易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合谋原因与制度规制
        4.2.1 国有产权交易中博弈假设及其分析
        4.2.2 产权交易中委托代理关系
        4.2.3 产权交易中的合谋及其原因
        4.2.4 产权交易合谋预防规制途径
        4.2.5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侦破的9起产权交易合谋商业贿赂案件透视
        1、合谋案例基本情况及其合谋过程
        2、合谋案例分析及其预防建议
    4.3 瑕疵产权交易行为及其救济
        4.3.1 瑕疵产权交易行为的认定及种类
        4.3.2 瑕疵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存在的原因
        4.3.3 瑕疵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救济
        4.3.4 瑕疵产权交易案例及其评析
    4.4 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认定、监管及其法律责任
        4.4.1 国有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认定
        4.4.2 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管
        4.4.3 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研究
    5.1 国有产权交易的一般法律制度
        5.1.1 法人财产权制度
        5.1.2 入场制度
        5.1.3 评估制度
        5.1.4 税收优惠制度
        5.1.5 处罚制度
    5.2 做市商制度
        5.2.1 做市商制度的移植
        5.2.2 做市商制度内容及特点
        5.2.3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及移植的合理性
    5.3 黄金股制度
        5.3.1 黄金股制度的引入
        5.3.2 黄金股制度的优势
        5.3.3 黄金股制度引入的合理性
        5.3.4 广东增城巧用黄金股案例及其评析
    5.4 MBO制度
        5.4.1 MBO制度借鉴
        5.4.2 MBO制度的优势
        5.4.3 MBO制度借鉴的合理性
        5.4.4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MBO)案例及其评析
    5.5 信息披露制度
        5.5.1 信息披露制度的审视
        5.5.2 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势
        5.5.3 信息披露的内容
        5.5.4 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5.6 产权托管制度
        5.6.1 产权托管制度的推行
        5.6.2 部分国家的财产托管制度启示及其应用
        5.6.3 产权托管制度推行的合理性
        5.6.4 产权托管案例及其评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与完善
    6.1 产权交易制度创新
        6.1.1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6.1.2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的依据
        6.1.3 国有产权交易供给制度的完善
    6.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拓展
        6.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定性及准入条件拓展
        6.2.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退出机制拓展
        6.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拓展的激励机制
    6.3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完善
        6.3.1 完善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职能,实施阳光交易
        6.3.2 健全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机构
    6.4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规范
        6.4.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制度保障
        6.4.2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制度完善
        6.4.3 产权交易中企业并购制度的完善
        6.4.4 产权交易并购的启示和对策
    6.5 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
        6.5.1 完善做市商制度
        6.5.2 扩展黄金股制度
        6.5.3 慎行MBO制度
        6.5.4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6.5.5 推广产权托管制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全国有关产权交易法律法规
附录2、国外部分国家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
附录3 全国的产权交易所名录
致谢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2 和谐劳动关系和政府职能理论
    2.1 劳动关系理论
    2.2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2.3 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职能理论
3 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状况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状况
    3.2 我国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4 国外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实践与启示
    4.1 美国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实践与启示
    4.2 德国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实践与启示
    4.3 日本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实践与启示
    4.4 英国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实践与启示
    4.5 小结
5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5.1 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历史中的政府职能
    5.2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新时期的政府职能
6 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对策
    6.1 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推进市场导向用工机制的完善
    6.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安全网”
    6.3 加强推动政府主导下的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
    6.4 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
    6.5 政府要加快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完善法律体系
    6.6 加强劳动关系道德责任建设
    6.7 其他相关机制的构建
7 结语
    7.1 研究回顾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
        1.4.1 框架结构
        1.4.2 逻辑关系
    1.5 主要创新之处
        1.5.1 论文选题角度独特
        1.5.2 论文研究体系完整
        1.5.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
第2章 所得税国际化概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所得税国际化概述
        2.1.1 所得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1.2 所得税国际化的界定
        2.1.3 所得税国际化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2.1.4 所得税国际化的实质
    2.2 所得税国际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 所得税一体化理论
        2.2.2 税收原则理论
        2.2.3 供给学派的减税观点
        2.2.4 最适课税理论
        2.2.5 国际税收相关理论
第3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3.1 企业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3.1.1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确定
        3.1.2 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确定
        3.1.3 对不同类型所得征税的处理
        3.1.4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形式
        3.1.5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3.1.6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2 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3.2.1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
        3.2.2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3.2.3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
        3.2.4 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3.2.5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
        3.2.6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3 社会保障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3.3.1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模式
        3.3.2 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3.3.3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对象
        3.3.4 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制度
        3.3.5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管理
第4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4.1 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经济背景
        4.1.1 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的滞胀
        4.1.2 原有所得税制的弊端
        4.1.3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4.2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4.2.1 降低税率并简化税率档次
        4.2.2 拓宽所得税税基
        4.2.3 减少优惠并加强征管
        4.2.4 实行税收指数化措施
        4.2.5 推行所得税一体化措施
        4.2.6 社会保障税制度地位普遍提高
    4.3 21世纪初期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4.3.1 直接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
        4.3.2 降低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
        4.3.3 加快所得税一体化步伐
        4.3.4 突出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第5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趋势
    5.1 所得税国际竞争趋势
        5.1.1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内涵
        5.1.2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产生与发展
        5.1.3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表现形式
        5.1.4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影响
        5.1.5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
    5.2 所得税国际协调趋势
        5.2.1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积极意义
        5.2.2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内容
        5.2.3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方式
        5.2.4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发展趋势
    5.3 区域所得税一体化趋势
        5.3.1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背景
        5.3.2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5.3.3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借鉴
第6章 所得税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思路
    6.1 所得税国际化的评价
        6.1.1 所得税国际化顺应了经济财政思想的发展
        6.1.2 所得税国际化贯彻了所得税收原则
        6.1.3 所得税国际化促使了世界税制结构的趋同
        6.1.4 所得税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2 中国所得税改革的基本原则
        6.2.1 适度减税的原则
        6.2.2 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
        6.2.3 强化收入公平分配的原则
    6.3 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思路
        6.3.1 中国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与实现机制
        6.3.2 中国所得税具体税种改革的指导思想
        6.3.3 中国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的理性选择
第7章 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进程与评价
    7.1 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历程
        7.1.1 自发国际化改革阶段
        7.1.2 自为国际化改革阶段
        7.1.3 自觉国际化改革阶段
    7.2 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社会效应
        7.2.1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影响:宏观层面
        7.2.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影响:微观层面
        7.2.3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7.2.4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国所得税制的影响
    7.3 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7.3.1 总机构汇总纳税情况下税收收入的分配问题
        7.3.2 国家和地方两套征税机关所得税征管权限的划分问题
        7.3.3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后的税收优惠管理问题
        7.3.4 所得来源国际化条件下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问题
        7.3.5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反避税管理问题
第8章 中国个人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回顾与展望
    8.1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回顾
        8.1.1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
        8.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
        8.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统一
        8.1.4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调整
    8.2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8.2.1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存在的问题
        8.2.2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存在的问题
        8.2.3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8.2.4 个人所得税存在对股息的经济性双重征税
        8.2.5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8.3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国际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8.3.1 居民纳税义务人标准的确定
        8.3.2 分类与综合项目的划分
        8.3.3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
        8.3.4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设计
        8.3.5 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
        8.3.6 个人所得税指数化调整措施的选择
        8.3.7 所得税一体化的目标与实施步骤
        8.3.8 对存款利息征税的改革方向
        8.3.9 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政策选择
第9章 中国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9.1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现状与问题
        9.1.1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概述
        9.1.2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社会保障税开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2.1 中国社会保障税开征的必要性
        9.2.2 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9.3 中国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的原则与制度设计
        9.3.1 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
        9.3.2 中国社会保障税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分析框架与篇章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关理论和测定方法
    2.1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库兹列茨倒 U理论
        2.1.2 非农化进程中的收入分配理论(二元经济理论)
        2.1.3 地区收入差距理论
        2.1.4 个人收入差距理论
        2.1.4 小结
    2.2 基本概念、收入差距测定方法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收入差距的测度:若干方法的选择
第3章 1978-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考察:安徽与全国比较
    3.1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动态变化轨迹:安徽与全国比较
        3.1.1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
        3.1.2 安徽省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比较
        3.1.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分析
    3.2 城乡收入差距及变动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及变动的影响
        3.2.1 以泰尔指数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0-2004
        3.2.2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
        3.2.3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解
    4.1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
        4.1.1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程度及变动趋势的考察
        4.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自然差距和非差距
    4.2 基于比较生产力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
        4.2.1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理论模型
        4.2.2 城乡人均收入模型及相对收入差别的确定
        4.2.3 初步判断
    4.3 两种分解方法的比较及结论
第5章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
    5.2 实证模型
        5.2.1 变量的选择
        5.2.2 模型的选择
        5.2.3 数据来源
    5.3 模型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
    6.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城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
    6.2 实证方法、指标与数据说明
    6.3 实证分析过程
        6.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特征
        6.3.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变量平稳特性的单位根检验
        6.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3.4 协整检验
        6.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6.3.6 VECM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与方差分解分析
    6.4 结论性评价
第7章 制度变迁、结构转换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
    7.1 制度变迁、结构转换的解释
        7.1.1 制度、制度变迁的含义
        7.1.2 结构与结构转换的含义
    7.2 制度变迁、结构转换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分析
    7.3 制度变迁、结构转换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7.3.1 指标及数据解释
        7.3.2 分析方法及结果
    7.4 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7.4.1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7.4.2 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7.4.3 城乡体制改革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
        7.4.4 城乡不同的利益分配制度对城乡居民具有不同的收入效应
    7.5 本章小节
第8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析:安徽省内各市之间比较
    8.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省内空间分布特征
        8.1.1 分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空间分布
        8.1.2 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8.1.3 各市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比较
    8.2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
        8.2.1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市间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8.2.2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背景是引起各市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不同步的原因
    8.3 安徽各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对应分析
        8.3.1 资料来源及记号
        8.3.2 基本方法和步骤
        8.3.3 对应分析结果
    8.4 另外三点结论
第9章 未来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预测
    9.1 未来15年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预测
        9.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预测联立模型
        9.1.2 人均生产总值变动模型
        9.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模型
        9.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模型
        9.1.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预测
    9.2 未来15年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主要因素
        9.2.1 从近期发展趋势看,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9.2.2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城乡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
    9.3 本章小节
第10章 国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和启示
    10.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做法的国际比较
        10.1.1 美国缩小城乡差距政策
        10.1.2 欧盟缩小城乡差距政策
        10.1.3 挪威缩小城乡差距政策
        10.1.4 日本缩小城乡差距政策
        10.1.5 韩国缩小城乡差距政策
    10.2 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第11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11.1 全文总结
    11.2 政策建议
    11.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研究现状
    1.1 学术界关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
    1.2 关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
    2.1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概念和特征
    2.2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划分
    2.3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
    3.1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
    3.2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
    3.3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
第四章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异同
    4.1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相同点
    4.2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不同点
    4.3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不同点的原因
第五章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研究的启示
    5.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5.2 深化体制改革,提升私营经济的地位
    5.3 完善法制体系,依法行政,规范私营经济的行为
    5.4 加强私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加入WTO对私营经济法制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论述研究[D]. 周丽亚.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2]基于晋商精神的私营企业伦理建设研究[D]. 牛淑青. 山西财经大学, 2012(01)
  • [3]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 鲁春晓. 山东大学, 2011(12)
  • [4]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 黄炎. 湖南大学, 2009(02)
  • [5]中国私营经济发展30年:理论争鸣和改革探索[J]. 郑红亮,吕建云. 管理世界, 2008(10)
  • [6]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 蒋言斌. 中南大学, 2008(12)
  • [7]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对策研究[D]. 吴小芳. 浙江大学, 2008(01)
  • [8]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D]. 宋凤轩. 河北大学, 2007(04)
  • [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靳贞来.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私营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D]. 许红莲. 中南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入世对民营经济合法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