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

全国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萍,王东斌[1](2021)在《“互联网+”时代特殊群体大学生共性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通过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行为心理表现进行调研,对八大类特殊群体学生四个层面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纳出五大共性心理特征,从以生为本、完善机制、系统工程三个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王冬萍,王东斌[2](2021)在《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特征也发生变化,文章目的是研究当前"互联网+"模式快速普及环境下,分析大学生"低头"一族即八类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成型因素及疏导对策。

王瑶[3](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李小龙[4](2021)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为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边疆地区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有更大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党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石。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从而深化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阐释所研究边疆地区区域和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范围入手,明确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论证分析,主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黄云燕[5](2021)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以K市5所高校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不仅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以归纳整理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现实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再从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再次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能力相对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民族文化元素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独特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旨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解决现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的目标,不断朝着正方向发展的效果。

王冬辉[6](2021)在《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总部署,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双重使命,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笔者以“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要素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百色学院、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七所广西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展开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上比较高,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认同感较为强烈,对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觉无比自豪;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较高,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对中华文化拥有较高的认同,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得以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较强,能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学生层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树立起五个认同思想意识、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处理矛盾问题时态度不端正等现实问题。家庭层面,部分父母只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学校层面,广西高校对于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教育内容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培育效果不理想等。造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弱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高校对“五个认同”思想培育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有待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欠缺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较大;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个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重视、自卑心理和狭隘的民族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外看,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都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负面影响。在培育路径上,笔者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剖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来提出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策。首先,发挥国家培育公共职能,以民族特色为依托,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自媒体的网络监管。其次,发挥高校培育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育人能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消除交往隔阂、借助多元文化载体,塑造良好培育环境等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发挥家庭协同作用,提升家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培育氛围。最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增强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谭天[7](2021)在《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是我国着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体量庞大的红色资源和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贵州遵义视察,作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同时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讲话。生长于贵州、成长于贵州的新时代贵州大学生流淌着红色血脉,是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生力军。贵州大学生能否肩负起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时代重任,不仅直接关系到贵州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贵州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贵州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此,加强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势在必行,对贵州大学生传承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本土红色文化传承为视角,首先,在理论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依据与现实意义进行相应论述,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对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要求作为本文的根本遵循,并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其次,介绍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基本概况,梳理了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概述了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区别于其他省份大学生的特性,并说明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再则,在实证研究方面对贵州在校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和传播本土红色文化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时代背景下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文化存在掌握程度不足、认同情感矛盾、践行自觉性欠缺、传播效果有限和传承程度存在差异性等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教育、环境及个人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基于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实状况,以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方向,以贵州红色文化和贵州大学生的特征为切入点,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提出了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全面认知、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情感认同、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意志品质、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传承水平的路径,使新时代贵州大学生在认知认同贵州红色文化、传承践行贵州红色精神中树立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的坚定信念,成为助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田佳佳[8](2021)在《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要求:“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无数个共产党员构成的,他们的形象是靠党员自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学生党员是党组织中的特殊群体,是优化党员队伍建设的新生力量。而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未来建设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中流砥柱,更应当加强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新时代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能否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民族高校学生对我党的认同。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个别学生党员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头、表率作用。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对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综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对新时代、民族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调查问卷,对几所民族高校的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调查可知,我国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总体向好发展,呈现出入党积极性高、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工作态度积极、生活作风良好等,但是其中不乏存在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在确保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效路径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注重氛围,营造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良好发展环境;其次,制度为本,努力完善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再次,顺应时代,自觉搭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平台;最后,严以修身,自觉培育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总的来说,通过以上建议希望可以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帮助。

赵红豆[9](2020)在《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梦”伟大目标,实现部队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学生逐渐成为部队征集的主要群体。而在大学生士兵数量不断升高的同时,退役大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多。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士兵退伍安置政策越来越完善,尤其是针对退役大学生的复学、升学等一系列优待政策,越来越多的退役大学生选择复学和升学,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但是由于当前环境、身份、心理的巨大变化,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回到校园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内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并形成不同的思想现状,因为这一群体的独特经历,他们思想现状有其独特性,因而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政府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政策还不尽完善,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二是军队和学校缺少对退役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三是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四是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自我调适的失衡。种种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学习上的暂时落后、生活上出现不适应、适应性发生变化等问题,从而对思想状况产生影响,导致思想上出现各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当前的社会因素、军队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四个要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最终造成了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本文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出现的这些问题,尤其是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和办法。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创新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精准化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应对举措: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四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自我教育调节四个方面的对策。为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正确思想的形成,校园生活的顺利融入,以及为高校及管理部门教育与管理提供参考。

刘艳秋[10](2020)在《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特殊群体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不同高校中,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在诸如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有着特殊性。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因而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也表现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行为散漫、欠缺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在此特点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群体情况显得更为突出,且心理和行为表现更为复杂。对此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俨然关系到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此外,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高职院校特殊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本论文是笔者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应对之策。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引入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与其特征。介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明确其在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特征,为后文的问卷调查夯实基础。第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全纳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出发,分析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第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统计相应的数据资料,找出特殊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上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针对调查及问题原因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对策,为提升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参考。第六,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案例分析。以笔者任教的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列举典型的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实施的教育管理措施,并根据案例进行反思和科学的思考。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特殊群体大学生共性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八大类特殊群体大学生行为心理表现
    (一)学习障碍类。
    (二)经济困难类。
    (三)生理疾病类。
    (四)心理问题类。
    (五)行为偏差类。
    (六)少数民族类。
    (七)特长学生类。
    (八)就业困难类。
二、八大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竞争激烈,内卷化严重。
        2.“互联网+”对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三) 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2.家庭结构残缺的影响。
    (四)特殊群体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三、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感强、自闭。
    (二)理想和信念较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
    (三)受挫力差,吃苦精神不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四)生理成熟,心智不成熟。
    (五)逆反心理。
四、教育对策
    (一)以生为本
    (二)完善制度
    (三)系统工程

(2)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现状细分
    1.学习上的“低头”一族。
    2.生活中的“低头”一族。
    3.生理上的“低头”一族。
    4.心理上的“低头”一族。
    5.行为偏差的“低头”一族。
    6.背井离乡的“低头”一族。
    7.聚少离多的“低头”一族。
    8.就业中的“低头”一族。
三、特殊群体疏导对策
    1.以生为本。
    2.完善机制
    3.系统工程。
    4.重视意识形态教育。
    5.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结语

(3)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及特点
        一、边疆地区及该区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
        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论述
    第三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有利于边疆地区创造稳定的社会生活局面
        四、有利于边疆地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思想基石
        二、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社会条件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环境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差异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平衡
        三、境外敌对势力对思想文化渗透
        四、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精细化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第一节 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二、坚持“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三、深化“五个认同”主题教育
        四、强化法治理念、思维的教育
    第二节 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疏导教育形式
        二、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榜样示范的引领
        四、加强渗透方法的使用
    第三节 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二、创新民族团结主题的校园文化圈
        三、开拓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活动领域
        四、强化民族团结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第四节 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
        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组织建设机制
        二、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保障机制
        三、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四、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五节 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一、建造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环境
        二、创造各民族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三、营造团结家风建设的家庭环境
        四、打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网络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1)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2)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访谈提纲
    数据分析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以K市5所高校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及特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能力相对薄弱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民族文化元素相对缺乏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独特性
五、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适当增加民族文化元素
    (三)提升适应环境能力,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
        2.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概述
    (一)概念解析
        1.中华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1.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2.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3.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观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体的解读
        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逻辑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
二、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证研究
    (一)调查实施
        1.调查地点与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数据处理
    (二)现状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得失
        1.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
        2.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三)原因解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症结
        1.国内因素
        2.国外因素
三、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国家培育公共职能
        1.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自媒体的网络监管
    (二)发挥高校培育主导作用
        1.建立健全“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育人能力
        3.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4.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消除交往隔阂
        5.借助多元文化载体,塑造良好培育环境
    (三)发挥家庭培育协同作用
        1.增加家长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和机会,提升家长综合素质
        2.提升家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3.营造良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家庭氛围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1.自觉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共同体意识
        2.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论述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个体价值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第二章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
    第一节 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
        一、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特性
        一、贵州大学生的组成
        二、贵州大学生的特性
    第三节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
        一、贵州大学生是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关键主体
        二、贵州红色文化是教化本地大学生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状
    第一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调查分析
        一、掌握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分析
        二、认可贵州红色文化的倾向分析
        三、弘扬贵州红色文化的情况分析
        四、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贵州红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
        二、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存在矛盾
        三、践行贵州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四、传播贵州红色文化的行为效果较有限
        五、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有一定差异
    第三节 影响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归因
        一、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环境因素
        二、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教育因素
        三、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个体因素
第四章 推进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对策
    第一节 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贵州大学生的全面认知
        一、把贵州红色文化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二、让贵州红色文化进入大学生课堂教学
        三、将贵州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实践平台
        四、使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贵州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注重以政府为主导的红色资源开发
        二、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红色传统教育
        三、营造以社会为平台的红色文化氛围
        四、拓展以网络为工具的红色信息传播
    第三节 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贵州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以贵州红色精神坚定大学生革命理想信念
        二、以贵州红色精神培植大学生为国为民情怀
        三、以贵州红色精神养成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
        四、以贵州红色精神造就大学生民族团结意志
    第四节 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贵州大学生的传承水平
        一、提升贵州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自主力
        二、提高贵州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的意志力
        三、增强贵州大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行动力
        四、加强贵州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的创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新时代
        二、民族高校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节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中关于党员先进性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中关于党员先进性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进一步发挥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走在前列
        二、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爱国意识培育上发挥引领作用
        三、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上发挥带头作用
        四、有助于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
第二章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现状分析
        一、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二、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三、民族高校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影响
        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确保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注重氛围,营造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良好发展环境
        一、优化社会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二、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制度为本,努力完善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
        一、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监督机制
        三、强化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机制
        四、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考评奖励机制
    第三节 顺应时代,自觉搭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平台
        一、搭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二、搭建公寓服务平台
        三、搭建学生党员实践平台
        四、搭建校园文化服务平台
    第四节 严以修身,自觉培育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
        一、强化民族高校学生党员自觉践行党员标准意识
        二、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的素质修养
        三、树立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科学的理想信念
        四、重视民族高校学生党员“三观”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9)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含义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含义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二、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知识借鉴
第二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实践考察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样本介绍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及优势不足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
        一、退役大学生安置政策的不足
        二、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
        三、军队学校缺少心理疏导教育
        四、教育管理落后,针对性不足
        五、退伍复学大学生个人调适失衡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二、军队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四、自身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对策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精准性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
        四、促进个体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调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以及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
    三、基础理论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二)教育公平理论
        (三)全纳教育理论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与其特征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一)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群体
        (二)“混日子”型学生群体
        (三)心理障碍型学生群体
        (四)人际交往困难型学生群体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
第二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教育水平
        (二)有助于优化全纳教育理念的执行效果
        (三)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
        (二)增强学生教育管理时代性的重要保障
        (三)推动特殊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
        (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
        (三)行为习惯教育管理现状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四章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自身层面
        (一)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二)鼓励学生及时反馈自身问题
        (三)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心态
    二、家庭层面
        (一)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度
        (二)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力度
    三、学校层面
        (一)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积极构建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机制
        (三)尽快构建分类指导的帮扶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社会层面
第五章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案例分析
    一、“混日子”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二、人际交往困难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三、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
    四、案例的反思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民族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特殊群体大学生共性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J]. 王冬萍,王东斌. 品位·经典, 2021(21)
  • [2]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J]. 王冬萍,王东斌.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10)
  • [3]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4]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D]. 李小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以K市5所高校为样本[D]. 黄云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王冬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D]. 谭天.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D]. 田佳佳.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D]. 赵红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10]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D]. 刘艳秋.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全国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