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家庭医学的必然趋势

发展家庭医学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家庭医学之必然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芦婷婷,曹瑞华,曹丰[1](2021)在《远程医疗在家庭医学健康保健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远程医疗作为实体医院的延伸,具有便捷、经济等优势,并可大大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近来,远程医疗的应用与发展已进入飞速上升阶段,以远程医疗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家庭医学实践得以创新,尤其是家庭医学实践保障了老年患者治疗的持续性,提高了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偏远地区患者及特殊需要患者的医疗健康管理。本研究就家庭医学实践可通过远程医学指导的患者、远程医疗的实现方式、实现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的医用终端设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集成应用的优缺点及医生对远程医疗时间调度的选择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远程医疗在家庭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洪远东[2](2021)在《鉴别诊断分析会应用于全科住培教学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主要在于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期间鉴别诊断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关于培养鉴别诊断能力的研究较少。鉴别诊断分析会是一种从症状推导诊断的训练,是以学习为目的、以学员为主导、有带教老师和住院医师参加的病例讨论会。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统计等分析讨论鉴别诊断分析会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其在全科住培中的价值;还可综合学员的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和改进建议。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武汉市第四医院符合研究条件的A组学员(参与鉴别诊断分析会)、B组学员(参与普通病例报告而不参与鉴别诊断分析会)分别有60人,从横向及纵向两个方向对鉴别诊断分析会进行论证,对A、B组学员(2年)的问卷调查、全科医学科技能考核、执业医师考试通过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对分别参与分析会半年及2年后的问卷调查、全科医学科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纵向对比。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我作为演讲者的收获(仅A组)、演讲者准备时间(仅A组)、参会者或听课者的收获、是否促进我自主学习、是否感受到压力、是否锻炼了全科思维、是否增强了鉴别诊断能力、是否增强了教学能力、是否锻炼了演讲能力、是否锻炼了心理素质、是否增强推理思辨能力、是否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是否锻炼了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将知识应用于临床、是否提高问诊能力、整体评分、趣味性、知识的深度、推荐程度、讲课质量、对分析会的建议(仅A组)”。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数计算、卡方检验),使用卡方检验比较A组学员前后差异以及A、B组学员的差异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横向对比中,鉴别诊断分析会在“整体评分、是否感受到压力、是否促进我自主学习、趣味性、是否锻炼了全科思维、是否增强了鉴别诊断能力、是否增强了教学能力、是否锻炼了演讲能力、是否锻炼了心理素质、是否增强推理思辨能力、是否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是否锻炼了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推荐程度、是否提高问诊能力”的高分组人数均明显高于普通病例报告(P<0.05);在“知识的深度、讲课质量”上高分组人数低于普通病例报告(P<0.05)。在“参会者或听课者的收获、是否有利于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上两种方式无显着差异(P>0.05);技能考核成绩中培训2年后的鉴别诊断分析会高分组人数明显多于普通病例报告(P<0.05);对于执业医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的人数,参与鉴别诊断分析会的学员多于普通病例报告(P<0.05)。纵向对比中,鉴别诊断分析会2年后的各项评分的平均数均是“2年的平均数>半年的平均数”。技能考核成绩中培训2年后的鉴别诊断分析会高分组人数明显多于半年后(P<0.05);对于学员的建议,建议每场分析会时长50min,该选项比例最高(建议人数约占42%),建议时间平均数为46min;建议分析会频次1周1次,该选项比例最高(建议人数约占60%),此外学员在“对演讲者严格审核、给予演讲者奖励、给予参会者补贴、老师参会及点评、严格考勤”均有较高的建议支持率。结论通过对武汉市第四医院鉴别诊断分析会的横向及纵向研究,分析会在许多方面相对普通病例报告具有明显的优势,技能考核成绩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情况亦支持该结论,可以认为,鉴别诊断分析会在全科住培中具有较大的价值,这种方式效果可观且简单易行,对于初入临床的住培学员熟悉诊疗过程及培养鉴别诊断能力具有更为明显的价值,值得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

甘亚[3](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胡翠玲[4](2020)在《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从需方满意度角度对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进行系统评价,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满意度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顾客满意度理论及其经典模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研究进展,根据国际上应用广泛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市3个辖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72名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Cronbach’s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检验模型拟合度;利用描述分析了解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各维度及其测量指标的满意度情况;利用单因素分析检验人口学特征对签约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利用SEM得到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效应值;利用重要度-满意度矩阵方法对质量感知维度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由6个维度,32个测量指标组成。信度分析显示满意度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85,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皆大于0.7;效度分析显示各测量指标的标化载荷皆大于0.6,各维度的平均变异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皆大于0.5。(2)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of-fit Index,AGFI)、Tucker-Lewis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增值适配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皆大于0.9,表明模型的拟合结果良好。(3)6个维度得分在2.01±0.91~4.02±0.52之间,顾客满意得分为3.97±0.63。(4)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状况、月收入、所在辖区、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满意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顾客期望对顾客满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20,无统计学意义;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对顾客满意的路径系数为0.740、0.280,顾客满意对顾客抱怨、顾客忠诚的路径系数为-0.217、0.912,均有统计学意义。(6)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最大,总效应值为0.91;价值感知对顾客满意的总效应值为0.28;顾客期望对顾客满意的直接效应值为-0.02,间接效应值为0.54,总效应值为0.52。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影响大,总效应值为0.93,对顾客抱怨总效应值为-0.22;顾客抱怨对顾客忠诚影响小,总效应值为-0.06。(7)重要度-满意度矩阵分析显示,亟待改进指标:家庭医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效果、联系到家庭医生的及时性、家庭医生主动关心、家庭医生的服务时间、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等待观察指标:该医疗机构的常规设备齐全程度、该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齐全程度、家庭医生的诊疗和技术水平、签约家庭医生后健康改善、在家庭医生处就诊的候诊时间、签约家庭医生为就诊带来方便。结论:(1)本研究量表信效度良好,模型构建比较合理,可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测评提供有效工具。(2)质量感知、价值感知直接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其中质量感知影响最大;顾客满意直接负向影响顾客抱怨,直接正向影响顾客忠诚。(3)人口学因素对签约居民满意度也有影响。(4)建议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果;做实做好签约,提升服务水平;增加签约服务包,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组织经验交流会,探索特色发展模式;重视满意度测评,建立完善测评体系。

廖晴爽[5](2020)在《医养结合视角下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与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老年居民群数量不断攀升,新兴的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下逐渐进入学界视野。由于人类在步入老年阶段后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养老保障中的老年医疗需求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打造“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其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在构建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必要性。南宁市作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城市,且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基础下,政府在养老服务战略中强调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南宁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规划了为老年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且针对南宁市老年居民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则有个性化服务包方案可提供。南宁市在实践中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数1586个,参与家庭医生数5768人,完成常住人口签约率38.05%,包含老年居民在内的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7.74%,各县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均各有亮点,值得作为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发展的措施借鉴。然而,在实践调研中可以发现,南宁市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需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如:老年居民签而不约、缺乏就诊补贴、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签约机构缺乏医养结合模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以及老年居民存在认知误区等。本研究提出解决南宁市问题的五点对策:第一,培养超前化的养老思维;第二,完善政策顶层设计;第三,建立监督指导与激励相结合机制,规划成熟的职业培训平台;第四,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增加资金投入以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加强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的宣传力度。以期在解决南宁市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也可将结论运用在我国其他地区家庭医生提供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中,最终推动社会老龄化的健康发展。

李增辉[6](2020)在《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基地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培训基地的理论培训情况,技能实践情况以及学员对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全科培训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基层实践基地部分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影响基层培训基地培训情况和学员掌握情况的因素,发现基层培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辽宁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辽宁省30所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2016-2018级全部在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共800人。于2018年11月,到辽宁省30所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实际回收问卷764份,回收率95.50%。其中321人尚未开始基层培训基地培训,已开始基层培训基地培训有479人,此部分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88.94%。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层培训基地完成1-5个月培训的学员中,有46.9%的学员接受了《细则》中要求的全部相关理论培训,有14.5%的学员完成了《细则》中要求的全部相关技能实践,有46.6%的学员对《细则》中基层实践基地部分的相关内容掌握较好。在基层培训基地完成6个月培训的学员中,有61.0%的学员接受了《细则》中要求的全部相关理论培训,有41.9%的学员完成了《细则》中要求的全部相关技能实践,有62.5%的学员对《细则》中基层实践基地部分的相关内容掌握较好。对影响基层培训基地的理论培训情况,技能实践情况以及学员掌握情况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有住培基地所在城市,临床培训基地是否是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以及在基层培训基地轮转时是否有详细的轮转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影响因素为住培基地所在城市、临床培训基地是否是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以及在基层培训基地轮转时是否有详细的轮转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培训基地总体上较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各基层培训基地培训效果参差不齐。2.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培训基地理论培训和技能实践中部分内容有待加强。3.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培训基地理论培训、技能实践以及学员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有住培基地所在城市,临床培训基地是否是大学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以及在基层培训基地轮转时是否有详细的轮转计划。

胡小京[7](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提出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崔良晓[8](2018)在《“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发展至近代,已然步入转型时代。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弊病丛生的传统中医面临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身处四面交困的窘境,中医界人士掀起了一系列抗争图存的救亡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医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场跨越时代的救亡运动中,伴随着中西医激烈的论争,传统中医在“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转型与建构。秦伯未作为当时“新中医”群体中的一员,积极接受西医知识,勇于变革传统中医,为中医发展摸索了多条路径。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这一新式院校中成长起来的秦伯未,接受中西医知识,形成了独到的衷中参西的中医观。他运用西医知识整理经典医籍,强调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反对过激的西医化。他的学术观点连同其他学人观点,共同凝聚出近代中医学说理论新貌。在中医教育方面,秦伯未积极探索中医教育的多种形式。他投身院校教育,与医界同仁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完善课程设置,培育中医人才;他发挥个人力量,依托医室形成“秦氏同门”的群体力量,凝聚专业人才;他创设函授、刊授的社会教育形式,更为广泛地传播中医知识。在中医出版方面,秦伯未形成了独到的期刊编辑思想,关注读者视角,凝聚编创团体,更成为期刊传播中的“把关人”。其主办了四份各具特色的期刊,整合了中医药资源,构建出公共学术空间。还依托中医书局,打造品牌效应,推动中医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医社团方面,秦伯未从参与者到创办者,加入许多不同类型的中医社团,参与到众多社团活动中。中医社团结群聚力,在中西医论争、保障同业、期刊互动等方面均发挥了群体效力。在秦伯未的医学人生里,他始终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尽管他不是当时中医界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但他摸索开创了多种发展方式,这是远远超过同时期中医人士的。他创新了中医发展的既有模式,实际上也为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透过秦伯未极为广泛的各项活动,能够看到近代中医的新面貌。在近代,传统中医学说融汇西方学说,重新整理出新体系。中医知识的传承也脱离了传统的师徒相授、医派相承,转为进入科学化的学科体制。另外中医期刊的繁荣、中医专业社群的出现,都是中医知识体系转型的表征。在以秦伯未为代表的“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近代中医在救亡图存的抗争道路上突破了四面楚歌的窘迫,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转型,实现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刘欣然,徐志杰,王峣,吴少平,苏浩[9](2017)在《加拿大家庭医学人才培养及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家庭医学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家庭医疗服务在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分量是现代医学服务模式转变的趋势。家庭医学人才作为家庭医疗体系中的核心,其教育培养与服务模式始终在整个体系的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拿大作为普及家庭医疗服务的典型代表,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本文从家庭医学人才培养和家庭医疗服务模式两方面论述加拿大家庭医学体系的特色,并结合我国家庭医疗体系建设的现状,为改进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提出建议,旨在为加速推进"分级诊疗"模式的落实与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与参照。

杨颖[10](2017)在《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历史演进与前沿热点:科学计量研究与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在全球先进国家推进医疗改革与重视医疗品质的浪潮中,发展全科医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欧美国家对全科医学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早,全科医学学科从诞生到成熟己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本研究旨在通过信息可视化方法直观展现和分析国际全科医学学科基础理论、热点演进及前沿趋势,梳理该学科发展脉络和学科的演化历程,并结合国内外全科医学热点研究、前沿趋势的对比分析,针对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特点,指出中国全科医学学科本土化演进趋势及提出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主要基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全科医学研究的文献数据,通过构建1950-1990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结合聚类文献分析全科医学学科的基础理论;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法绘制期刊共被引网络图,根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全科医学学科结构;分别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收集1991-2015年的文献数据,利用SQL语句构建关键词共现数据关系,使用Gephi软件绘制每5年5个时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追寻全科医学学科热点演进过程,外文数据库中补充1991-2015年PubMed数据库及全科医学专业期刊数据库中的全科医学研究文献数据对全科医学热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采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1-2015年的文献数据构建文献共被引网络图,结合突变文献及其施引文献对全科医学的前沿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总结了全科医学学科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为学科的诞生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为学科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学科的成熟阶段。(2)明确了全科医学学科理论基础:生物医学是全科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临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及药学等是全科医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3)提出了全科医学6个热点研究方向:初级卫生保健,常见健康问题全科医学处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健康评价与健康管理。(4)预测了全科医学前沿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21世纪强调创新,全科医学发展也需要创新性思维,需要灵活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日益更新的问题,预见居民健康需求;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及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实现全科医学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挖掘和利用全科医学数据等是全科医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全科医学发展的趋势。(5)概括了全科医学的演进特点:研究方法由定量研究到重视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临床实践研究中从早期比较重视临床指南的使用到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结论]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回溯了国际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对比国内外全科医学学科热点前沿研究及演进特点,指出了中国全科医学本土化演进趋势:(1)国内全科医学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主。(2)全科医学卫生服务重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3)国内医疗卫生改革推动着我国全科医学发展。(4)国内全科医学研究重视结合中医学的方法。提出了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建议:(1)国内发展全科医学首先要明确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2)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系统化研究。(3)夯实全科医学临床实践研究。(4)实现全科医学专业化期刊建设,明确全科医学文献分类,为国内全科医学研究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5)加强全科医学技术应用和全科医学数据挖掘与利用。(6)要紧跟时代窗口,关注卫生系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创新与不足]创新:(1)基于信息可视化的方法首次完成了对全科医学从学科诞生、热点形成到前沿趋势的全面展示,疏理了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脉络。(2)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定位关键节点,解读了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演进。(3)采用期刊共被引分析,展现了全科医学学科结构,剖析了全科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基于文献共被引文献网络中突现文献及其施引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探测了全科医学的前沿与趋势。(5)对国内外热点研究方向及演进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不足:(1)研究方法可以结合实践性的调查研究方法,使论文研究内容更加丰富。(2)热点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拓展分析。

二、发展家庭医学之必然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家庭医学之必然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医疗在家庭医学健康保健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通过远程医疗进行居家保健的患者人群
    1.1 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
    1.2 慢性病患者
    1.3 老年患者
    1.4需要行为健康指导的患者
2 远程医疗的实现途径
    2.1 医患之间的远程医疗途径
        2.1.1 视频及电话访问
        2.1.2 信息平台
        2.1.3 远程患者监护(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
    2.2 医生之间的远程医疗模式
        2.2.1 e会诊(电子化会诊)
        2.2.2 社区医疗保健成果扩展(Extension for Community Healthcare Outcomes,ECHO)
3 实现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的医用终端设备
4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集成应用的优缺点
5 医生对远程医疗时间调度的选择
6 总结

(2)鉴别诊断分析会应用于全科住培教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全科医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科医疗及全科住培现状
        1.3.2 教学模式的转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方法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横向对比
        2.2.3 纵向对比
        2.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横向对比
        3.1.1 基本信息资料
        3.1.2 问卷调查的横向对比
        3.1.3 考核成绩的横向对比
        3.1.4 执业医师考试通过情况的横向对比
    3.2 纵向对比
        3.2.1 问卷调查的纵向对比
        3.2.2 考核成绩的纵向对比
    3.3 学员的建议
        3.3.1 分析会时长建议
        3.3.2 分析会频率建议
        3.3.3 分析会其他建议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横向对比分析
        4.1.1 鉴别诊断分析与普通病例报告步骤对比
        4.1.2 问卷调查的横向对比
        4.1.3 考核成绩的横向对比
        4.1.4 执业医师考试通过情况的横向对比
    4.2 纵向对比分析
        4.2.1 问卷调查的纵向对比
        4.2.2 考核成绩的纵向对比
    4.3 学员的建议分析
第5章 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采用的测量框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演绎归纳法
        (三)问卷调查法
    二、技术路线
    三、质量控制
        (一)设计问卷
        (二)调查员
        (三)现场调查
        (四)数据录入
    四、分析方法
        (一)信效度检验
        (二)一般性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
        (四)重要度-满意度矩阵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
    一、研究模型构建
        (一)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结构模型
        (二)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测量模型
    二、研究假设
        (一)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二)原因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假设
        (三)目标变量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假设
        (四)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第四章 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一)初步拟合
        (二)拟合修正
    四、签约居民满意度情况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描述性统计
        (二)签约居民基本人口学特征对满意度的影响
    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
        (二)潜变量直接路径系数及检验
        (三)潜变量间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六、重要度-满意度矩阵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量表信效度和模型拟合度检验
    二、人口学因素对签约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
        (一)顾客满意及其前置因素分析
        (二)顾客满意及其后向因素分析
    四、质量感知维度满意度情况
        (一)取得成效
        (二)存在问题
第六章 建议
    一、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果
    二、做实做好签约,提升服务水平
    三、增加签约服务包,满足不同居民需求
    四、组织经验交流会,探索特色发展模式
    五、重视满意度测评,建立完善测评体系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医养结合视角下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老年居民数量增加,家庭医疗保健需求增长
        1.1.2 国家地区对家庭医生提供的政策支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居家养老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1.3.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养结合
        2.1.2 居家养老服务
        2.1.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三章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现状
    3.1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基本情况
        3.1.1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政策梳理
        3.1.2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实践内容
    3.2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实际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3.2.1 调研设计
        3.2.2 调查过程与调查情况
第四章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矛盾及原因分析
    4.1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4.1.1 有效政策制度供给与老年居民现实需求不匹配
        4.1.2 家庭医生单一化服务与老年居民多元化医疗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4.1.3 家庭医生低质量服务与老年居民高端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4.2 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策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欠缺社区居家养老思维
        4.2.2 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脱节,全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单一
        4.2.3 缺乏财政投入,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平衡
        4.2.4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服务宣传缺位
第五章 医养结合视角下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问题的对策
    5.1 培养超前化的养老思维
    5.2 完善政策顶层设计
        5.2.1 构建完整政策法律体系,保障医护执业合理性
        5.2.2 完善医保差异化政策,打破基本药物制度制约性
    5.3 建立监督指导与激励相结合机制,规划成熟的职业培训平台
        5.3.1 强调科学考评和有效激励的统一性
        5.3.2 搭建富有南宁特色的家庭医生培训教育体系
    5.4 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增加资金投入以提高服务水平
        5.4.1 引入市场资本以增加家庭医生养老服务财政投入
        5.4.2 推动社会办医疗养老机构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5.5 加强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的宣传力度
        5.5.1 各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联合下沉社区宣传
        5.5.2 矫正老年居民的错误认知
        5.5.3 构建符合老年使用习惯的信息宣传系统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基地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全科/家庭医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的培训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3 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工作方式的培训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4 社区卫生服务理论相关内容的培训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5 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的培训情况、技能实践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的培训情况、技能实践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8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技能的培训情况与培训掌握情况
    3.9 基层培训基地理论培训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10 基层培训基地技能实践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11 学员培训内容掌握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12 基层培训基地总体理论培训、技能实践和学员总体掌握情况
4 讨论与建议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前史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方法
        (三)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转型时代中的“新中医”
    第一节 步入转型时代的中医
        一、确立医疗地位的西医
        二、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医
        三、中医界的抗争运动
    第二节 革新中医的“新中医”群体
        一、支持中西医汇通
        二、主张中医科学化
        三、维护传统中医
第二章 “衷中参西”:秦伯未的中医观
    第一节 秦伯未的中医之路
        一、成医历程
        二、职业生活
        三、日常生活
    第二节 秦伯未的医学主张
        一、崇尚医籍经典
        二、注重临床实践
    第三节 衷中参西的中医观
        一、整理中医,融会贯通
        二、中西汇通,改造传统
第三章 培植后学:秦伯未与中医教育
    第一节 从“医派”到“学院派”
        一、传统中医教育样貌
        二、近代中医教育生存环境
        三、走向学科建制的新式教育
    第二节 秦伯未的教育实践
        一、投身院校教育——以上海中国医学院为例
        二、创设其他教育形式
    第三节 秦伯未的中医教育思想
        一、衷中参西,革新教育
        二、躬身教育,指导后学
        三、关注社会,重视宣传
第四章 中医知识传播:秦伯未与中医期刊
    第一节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创办
        一、振兴中医的“期刊热”
        二、秦伯未主办的中医药期刊
    第二节 完备期刊运营
        一、秦伯未的期刊编辑思想
        二、中医书局的期刊群效应
    第三节 期刊作用下的近代中医发展
        一、构建公共学术空间
        二、整合中医药资源
        三、形塑大众卫生观念
第五章 结群聚力:秦伯未与中医团体
    第一节 秦伯未参与的中医团体
        一、上海中医学会
        二、中医指导社与中医世界社
        三、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
        四、上海国医公会
    第二节 中医团体的作用
        一、期刊互动,密切联系
        二、保障同业,敦促学术
        三、凝聚力量,抗争请愿
结语 秦伯未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转型
附录
    附录一: 秦伯未大事年表
    附录二: 秦氏着述一览
参考文献
致谢

(9)加拿大家庭医学人才培养及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家庭医学人才
    1.2 家庭医疗服务
2 家庭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2.1 加拿大家庭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
    2.2 我国家庭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2.3提升我国家庭医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
        2.3.1学校教育阶段
        2.3.2 岗位培训阶段
        2.3.3 继续教育阶段
3 家庭医疗服务的启示
    3.1 加拿大家庭医疗服务的特色
    3.2 我国家庭医疗服务的现状
    3.3完善我国家庭医疗服务的思路7
        3.3.1 重视预约制
        3.3.2 突出服务特色
        3.3.3 推动服务创新
4 小结与展望

(10)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历史演进与前沿热点:科学计量研究与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全科医学研究进展的概况
        1.3.2 学科演进相关研究分析
        1.3.3 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数据选取与分析技术
    2.1 本文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2.1.1 本文数据采集
        2.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2 信息可视化技术
        2.2.1 信息可视化软件
        2.2.2 可视化过程
3 国际全科医学学科演进分析
    3.1 1950-1990年全科医学学科理论基础分析
    3.2 1991-2015年国际全科医学热点演进分析
        3.2.1 1991-2015年国际全科医学学科演进概况
        3.2.2 1991-2015年国际全科医学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3.3 21世纪以来国际全科医学研究前沿与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全科医学学科研究的可视化
    4.1 中国全科医学学科的现状分析
        4.1.1 中国全科医学学科设置
        4.1.2 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环境
    4.2 国内全科医学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4.2.1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国内全科医学概况
        4.2.2 1991-2015年国内全科医学研究的热点演进分析
        4.2.3 中国学者国际发文热点分析
        4.2.4 国内全科医学热点演进分析小结
    4.3 中国全科医学的学科前景
        4.3.1 中国发展全科医学的意义
        4.3.2 中国全科医学学科的演进趋势
5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建议
    5.3 创新之处
    5.4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4.1 研究不足
        5.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科学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发展家庭医学之必然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医疗在家庭医学健康保健中的应用进展[J]. 芦婷婷,曹瑞华,曹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05)
  • [2]鉴别诊断分析会应用于全科住培教学价值研究[D]. 洪远东. 江汉大学, 2021(01)
  • [3]“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满意度研究[D]. 胡翠玲.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医养结合视角下南宁市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问题研究[D]. 廖晴爽. 广西大学, 2020(07)
  • [6]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基地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D]. 李增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D]. 崔良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加拿大家庭医学人才培养及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刘欣然,徐志杰,王峣,吴少平,苏浩. 中国全科医学, 2017(S3)
  • [10]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历史演进与前沿热点:科学计量研究与可视化分析[D]. 杨颖.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标签:;  ;  ;  

发展家庭医学的必然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