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村老人领养老金快乐

天津农村老人领养老金快乐

一、天津农村老人喜领退休金(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洁[1](2021)在《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调查研究 ——以YD健康养护中心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人员结构中,有一部分财务支付能力较强的成员,他们对养老服务产品的选择逐渐形成了高端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由社会资本建立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在高端社会养老服务的供求关系中,服务质量对于该服务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端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全国已经有了快速发展。YD健康养护中心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本文的写作基于两个出发点:一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供求领域,与一般性商品的买卖关系不同,在双方遵循平等交换规则的前提下,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还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容。而在高端养老服务领域,这种情形无疑具有更加充分的体现。二是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后,三地老年人特别是京籍老人选择到津冀养老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这部分群体通常都选择高端养老服务机构。调查高端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着眼于面向高端人群需求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YD健康养护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和健康老龄化理论为理论支撑;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等方法对YD健康养护中心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选取了生活照护、膳食服务、清洁卫生、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六个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YD健康养护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该机构在护理人员专业性、服务项目、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给出了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性、增强服务内容多样性、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等相关建议。希望对高端养老服务机构的持续经营、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帮助。

禹宁瑶[2](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提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梁依睿[3](2020)在《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使用方式(口语,书面语)会影响语法结构。具有书面形式的语言和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的语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前者来说,口语和书面形式的常用语法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读写能力对个人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日常阅读是如何影响个人语法等问题还有待考究。本研究重点从普通话引语结构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直接引语在口语中比在书面交际中更为常见,并且在非书面语言的语法中更为突出。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被证实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使用间接引语。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文盲说话者的语法结构是否类似于这些语言的语法?或者识字和不识字的话语者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直接引语,证明直接引语的使用差异不是由读写能力的差别,而是由特定的语言方式(例如双向交流或者单向书面表述)引起的。我们通过开放性采访,采集对比文盲和非文盲被试在个人叙述中选择直接引语和其他描述方式的频率和用法,以及他们的形式与功能。本研究发现:1)文盲话语者和非文盲话语者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直接引语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某人的言语、思想或情感。2)读写能力对个人口语交际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没有显着影响。3)与文盲话语者相比,非文盲话语者使用更多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而非间接)引语的使用与交流方式(对话而非独白)关系更密切,读写能力会影响个人口语交际中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嵌人形式。

王朔[4](2019)在《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完善,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通过阅读文献、理论分析,论文将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作为主题展开研究。大致研究思路如下:第一步,理论分析,以需求层次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供求理论作为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基础;第二步,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部分村空巢老人为样本数据,深入了解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划分,主要考察养老需求结构、内容和水平等。并通过实地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并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得出显着性影响因素;第三步,从政府、机构(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视角,深入分析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主要考察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情况及其问题;第四步,供需关系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满意度评价分析,找出影响满意度的潜在因素,分析供需关系及其不匹配的原因;第五步,探究优化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的对策建议,及其对改善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的启示。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关系不匹配的结论。因此,需明确各类需求层次供给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村委(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作用以构建多层次、符合国情的农村养老服务支持体系。这样有助于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何洪越[5](2018)在《城市失能老人照料的社工介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失能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的基数巨大,失能老人的比例也将随着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增加而增大。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为代表的社会养老方式尚未成熟,城市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持续弱化,传统的养老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在“独子养老”时代悄然来临的今天,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料势必面临严峻压力。本文尝试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用到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护中,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支撑。首先,对25位较为典型的城市失能老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深度调查,通过对研究对象及其家属进行深度访谈,对城市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困境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失能老人照料困境存在收入来源有限,经济压力过大;精神生活匮乏,情感慰藉缺失,生活质量低下;照料缺乏专业性,人力资源不足;社会支持弱化,有效帮扶有限;照料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其次,以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一位重度失能的老人及其家庭,制定服务计划,减轻失能老人的身心负担和主要照顾者的照料负担,缓和家庭关系,帮助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找到合适的照料模式。最后,本文从家庭、社区、机构的层面为解决城市失能老人照料困境提出建议。

张帅[6](2017)在《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自然村八陡庄地处鲁中山区,属孝妇河流域,民间传说为颜文姜娘家村所在地,是颜文姜传说与信仰的核心地带之一。八陡庄所在的博山地区因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场手工业的早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并在德日等列强的侵略和开发中较早开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八陡庄的民众因此而拥有了独特的人生历程。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八陡庄也在政治、区划、经济方面迎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开始由一个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历史阶段转入到一个与新兴城市更加紧密结合的现实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八陡庄原有的生活和文化空间存在着被城市文化所逐渐溶解的极大可能性,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断裂的危机。正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八陡庄经历过工业化时代的老人们开始积极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所关注的正是从乡土社会中走入现代的老人群体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关注的老人群体具有独特性的一面,成长于传统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都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从而具有了亦工亦农的身份属性。到了社会急剧变迁的新时期,他们又进入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他们既拥有了历史变迁见证者的身份,又成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既有着个人参与工业化进程的生活历史,也包含着地域社会的古老的社会发展历史。短时段的个人生活史与长时段的历史经验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是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的重要特征。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在老人们的实践中分别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前者深刻的影响了记忆主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而后者则通常会成为乡村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知识而左右民众的生活,能给予社会共同体一个更具有核心价值和传统规范的神圣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但是大家所遵循的生活知识是基本相同的,往往与长久的历史记忆连在一起,所以说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反而更加具有影响现实生活的功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老人群体如何以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作用于当下社会现实,本文特意选取了八陡庄的颜文姜传说与信仰仪式为个案。颜文姜传说是在博山地区非常被突出强调的地方性传说,虽然与梁祝化蝶、白蛇传等传说相比,流布的地域范围非常有限,但是它对特定地方社会的建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全国性的传说所无法比拟的。八陡庄以传说中颜文姜娘家村的身份而进入博山颜文姜信仰的核心圈,使得村落在整个博山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八陡庄内的两个行政村青石关村与阁子前村围绕"谁是颜文姜的正娘家"而产生的博弈性叙事不断丰富了传说的内容,也体现了传说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所参与的"接颜奶奶回家歇伏"的仪式也是在颜文姜传说的基础之上诞生和被改造的,老人们年复一年的组织和参与仪式强化了自身的身体对于有关地方社会由来的神异历史的认同和体验,所以说仪式也是一种记忆历史的方式,而且仪式能够形成一个记忆之场,包容了各种各样的记忆。总之,在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至少包含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与个人人生经历相关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一种是在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对于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来说,短时段的历史记忆就是他们参与工业化进程的个人生活史,长时段历史记忆就是八陡庄农耕文明时期延续至今的农耕民俗文化与知识,这两种历史记忆统一为老人群体的生活记忆存在于他们的身体之中,呈现于日常生活,实际上民众所追求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一种"历史感",以赋予当前社会发展以历史的意义,从而在满足个人情感,维护村落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农村即将被溶解的社会现实,乡村的历史记忆必然会成为当代人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村落中的老人群体非常自觉承担起了传承与维护一个地方社会历史记忆的重大责任,这种在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和崇高情怀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别具一番悲壮的意味,直击人心。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今天群众所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时代与现实意义的理解。本文的文章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含五个章节;第三部分为结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学术史梳理以及对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首先描述了对田野点的主观印象以及进入田野点的过程,并从学理上讲述了选择历史记忆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进而对以村落政治和历史记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对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做出一定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为"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分别从地理区位、城镇化开端、劳作模式变化、日常生活转变等方面描述了博山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本章既将博山的工业化进程当成一种历史现实,又将其作为民众内心中的历史记忆来看待,因此在行文中尤其注意呈现来自不同民众的鲜明的历史叙事。第二章为"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分别从待客与节日、修庙与拜庙、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描述包含在农耕民俗文化传统之中的长时段历史记忆,并指出老人群体是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第三章为"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本章将更多地笔触用于描述村落中具体的、小写的"人"的行为与话语,通过对不同身份的个人生活史的客观呈现来反映地方社会来自最底层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根据对老人不同类别、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的分析,指出"亦工亦农"既是对老人群体特殊身份属性的概括,又说明了作为文化主体的老人群体所具有的双重历史记忆身份。第四章为"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首先对颜文姜信仰的仪式活动和场所做出说明;其次以青石关村和阁子前村围绕"谁是娘家村"所产生的话语重构与博弈,一方面呈现出颜文姜传说在村落中的文本演变,另一方面分析了不同群体围绕神圣资本的不同运作方式;最后通过对仪式过程的介绍和对参与仪式的人的具体行为的描述来展现老人群体在"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这个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第五章为"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提出并从学理上说明了老人群体中存在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与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两种历史观。重点分析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民众如何选择、经营和再造历史记忆,又如何赋予现实以历史感,或者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从而使历史记忆在村落集体认同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论,将老人群体关于历史记忆的实践行为定义为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强调了老人群体关于长时短、神异性历史记忆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最后指出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课题,学者和其他精英群体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民间记忆主体的文化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民间的历史记忆,也才能更好地得知民众如何通过历史记忆赋予农村一种村落共同体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

张莉[7](2016)在《对我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数据的分析,研究影响我国高龄老人养老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约80%)的高龄老年人依旧选择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总体而言,有成年子女住在附近并常来看望、受教育程度高、有退休金一般会降低老年人与家人同住的可能性。而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家庭收入较高、拥有住房以及偏好与他人同住则提高了高龄老人与家人同住的可能性。有偶者、女性及少数民族的老人更可能与家人一起居住。当笔者将高龄老人根据其性别、居住地不同而划分为不同子群体进行研究时,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对于高龄老人子群体居住安排的影响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当把高龄老人划分为子群体进行研究时2,男性和城市高龄老人的居住安排模式受上述因素影响的方式比较相似,女性和农村高龄老人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方式更相似。

王丹[8](2015)在《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养老保险关乎人民福祉,维护着社会稳定。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有责任维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迅猛来袭,世界各国均感受到来自养老保险制度收支平衡方面的压力,其中,面临的最大困扰便是可持续性问题,这是一个被社会广泛而深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当关于养老金“亏空”的信息频频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时,民众的担忧自然不言而喻:如果在未来真的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那么当前的缴费是否还能换来日后的养老无忧?出于对养老保险制度信心不足,民众很可能会选择退出养老保险,这样只能继续加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风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事实上,当养老保险基金难以为继时,财政资金通常是首选的资金补给来源。从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日起,国家财政就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具有一定的收入能力,而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财政负担能力的可持续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等关键时期,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因素后基金已收不抵支,且相比前几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亏空”越来越大。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相减,“亏空”3024.87亿元,比2014年1563亿元的收支缺口显着扩大,而在2012年,这一指标还为正值。也就是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总体运行平稳,多是因为政府在承担着“兜底”的财政责任,不断地为养老保险制度提供财政补贴。随着养老保险制度基金收支平衡压力的增大,政府面临的财政负担也在逐渐增大。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过程来看,虽然政府不断地调整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功能定位,实现了由最初的财政包揽向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过渡,但此消彼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仍在逐年攀升。然而,对于更多是发挥“兜底”责任的政府来说,这种常态化的增长态势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长此以往,如果超出财政负担能力,不仅会拖垮经济,更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归结起来,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后盾——财政收入增速也随之放缓;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据测算,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5.5%,2020年将达到17.7%,2050年将进一步增至31.5%。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将使养老保险的资金“出口”大于“入口”,多个地区已经可预见地出现支付危机;三是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不利于减轻财政负担;四是隐性债务负担显性化所带来的支出压力增大。这些风险最终都指向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财政能否持续弥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尚可从长计议,小心防范;如果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提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基金筹集和养老金给付环节上的财政责任,发现政府承担的财源责任和管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别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期为2015年—2050年,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预测期内,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大致在6%左右,意味着政府每年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6%左右来弥补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这一结论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预测期内政府对养老保险的支出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仍需防范各种潜在风险的冲击,避免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枯竭甚至出现巨额赤字。为了使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不仅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还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的功能、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资金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李萌[9](2015)在《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的老龄化不仅是一项人口学的统计指标变化,更是牵涉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总体变革。这种变革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评判,而是需要我们通过社会经济政策的改变,来适应的一种未来社会常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老龄化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老龄化会使我国丧失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优势,人口红利消失。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超过60岁的老年人甚至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仍然可以成为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方。二是老龄化带来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需赘言,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经济部门结构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有所不同,不同于年轻人会更多考虑诸如教育投入等发展型支出,老年人的消费中被动型、生存型的刚性支出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医疗、保健支出是老年人日常支出的主要方面,这种刚性需求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三是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简单地说,老龄化社会迫切要求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抵御年老的风险是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最基本原因之一,与老年人口增长相伴的是民众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诉求。当然,研究老龄化影响的角度还有很多,例如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文化、艺术作品的发展演变。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迫切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准确地说需要由政府支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为什么说养老服务的发展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什么说政府需要在养老服务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分析政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古人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认识,研究当下的养老服务和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问题,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讲,养老服务的财税支持政策是一个交叉学科问题,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经典理论的延伸和不同学科的融合。从现实来讲,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国的养老服务究竟在哪些方面发展不足?社会需要发展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研究。另外,养老服务是否可以通过社会、市场的力量自己解决?还是必须要依托于政府?这都是我国政策制定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明确政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之后,政策的理论可行性问题随之而来。从理论上讲,现有的财税政策是不是可以满足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要求?不同的政策工具会对市场的供求产生何种影响?哪些政策工具又会发挥更高的效率?这些问题都可以运用经典的理论工具模型加以分析解释。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更好地促进养老服务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何谓更好地发展,本文认为至少包含着三个部分:方向对、数量多和经济性高。怎样能够判断财税政策做到了更好促进养老服务发展,要回答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前面所说的理论分析外,对现实情况的探察同样重要。分析现实问题,首先要了解现实问题。掌握我国养老服务目前的发展情况,评判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效果,需要对各类指标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现象之后,要做的就是将目前的发展趋势与实际需要、理想状态以及国外做法相比较,得出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最终获得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图谱。本文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理想和现实中,财税政策工具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地讨论,并选择一定的标准,对财税政策工具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研判。本文的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背景、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二章是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的理论分析部分。这一章主要是对财税政策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的必要性和财税政策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必要性分析中主要使用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政府以及财税政策介入的必要性。作用机理分析主要使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在实践中,采用不同的财税政策工具时,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发挥效果的路径。第三章是我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总结了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总体特点,然后具体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的重点,以及财政直接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具体效果。第四章是我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问题探察。本章重点分析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重点支持的范围、财税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绩效评价三个大的方面,并结合我国实际政策执行情况,对政策发挥的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本章还加入了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运行的相关问题探察,以求增强文章的预见性。第五章是国外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借鉴,这一章主要采用比较分析办法,总结主要发达国家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政府特别是财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归纳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是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结合我国财税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总体原则和具体政策建议。同时为保证财税政策的执行效果,提出了其他配套建议措施。

雷继明[10](2013)在《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的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然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必须面对的又一个严峻问题。本文以农村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种农村养老保障理论及借鉴国外养老社会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社会社区居家养老和未来的国家养老保障进行论述,并分别对家庭养老、多元养老、居家养老到国家养老的内容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对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可行性的展望。全文涵盖六个部分即绪论、主体四章和尾论。绪论部分是对该文的全面展开所做的系统准备。首先从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该论文的研究提供前提;其次,对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指出该问题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该论文的展开提供逻辑基础。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以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分为四章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展开论述。具体为:第二章从家庭功能的承载角度对农村的家庭养老进行阐述。分析指出小农经济为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血缘关系为家庭养老的代际沿袭提供了坚实稳定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传承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保障。第三章在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化发展的现实背景,重点挖掘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以及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适合社会发展的居家养老机制具备哪些要素,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等等,并提出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日本、瑞典和法国等西方发达福利主义国家养老制度进行考察,来分析我国农村旧农保政策到现行“新农保”政策的变迁过程,重点阐述了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功能,最后前瞻性的指出建立福利国家式的保障体系是我国未来农村养老机制的发展方向。第五章以家庭养老的功能随着农村生产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逐渐兴起为突破口,通过对现代社会老人物质精神需求的多样性的分析来表明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对其构成内容、运作机制、主体和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尾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养老机制的演变进行归纳总结。

二、天津农村老人喜领退休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农村老人喜领退休金(论文提纲范文)

(1)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调查研究 ——以YD健康养护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端养老人群
        2.1.2 高端养老服务机构
        2.1.3 养老服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3 健康老龄化理论
第三章 YD健康养护中心服务质量调查
    3.1 YD健康养护中心发展现状
        3.1.1 建设水平高端
        3.1.2 基础设施完备
        3.1.3 服务模式丰富
        3.1.4 收费水平较高
        3.1.5 服务队伍多样
    3.2 YD健康养护中心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
        3.2.1 样本描述
        3.2.2 指标选取
        3.2.3 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章 YD健康养护中心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4.1 护理人员专业性有待提升
        4.1.1 具有护理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
        4.1.2 护理人员配置比例较低
        4.1.3 专业性就业培训较少
        4.1.4 考核制度缺乏规范性
    4.2 服务项目供给有待丰富
        4.2.1 精神慰藉服务较为缺乏
        4.2.2 膳食种类缺乏特色
    4.3 硬件设施供给与老人实际需求不匹配
        4.3.1 公共交通不够便利
        4.3.2 康复训练设备数量较少
        4.3.3 户外运动场地偏少
    4.4 政府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4.4.1 政府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4.4.2 政府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第五章 提升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建议
    5.1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5.1.1 完善护理专业学科建设
        5.1.2 提高护理人员配置比例
        5.1.3 增加护理人员培训次数
        5.1.4 规范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5.2 增强服务项目供给的多样性
        5.2.1 多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5.2.2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膳食服务
    5.3 提升硬件设施供给与老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
        5.3.1 提高公共交通便捷程度
        5.3.2 增加康复训练设备
        5.3.3 扩大户外运动场地和公共休闲区
    5.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
        5.4.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5.4.2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5.5 倡导多元主体参与
        5.5.1 社会公益组织要加大传统美德宣传力度
        5.5.2 青年志愿者要积极参与助老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YD健康养护中心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2.2 理论方法基础
        2.2.1 元治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检讨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3.1.1 养老发展轨迹
        3.1.2 养老历史状况
        3.1.3 养老变化特征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3.3 小结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4.2 数据来源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4.3.1 个体特征分析
        4.3.2 经济状况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5.1 政策实施概述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5.2.2 分析维度
        5.2.3 政策编码
        5.2.4 分析结果
        5.2.5 分析讨论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5.3.2 分项评估结果
        5.3.3 分析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6.4.1 开放式编码
        6.4.2 轴心编码
        6.4.3 选择性编码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7.6 小结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8.1.1 理论背景
        8.1.2 理论发现
        8.1.3 理论内涵
        8.1.4 理论意义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8.3.3 养老服务标准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4.1 家庭主养支持
        8.4.2 社会共养支持
        8.4.3 政府公养支持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8.5.1 “安全屋”机制
        8.5.2 “蓄水池”机制
        8.5.3 “长博弈链”机制
    8.6 小结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附件11 访谈实录

(3)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Literacy
        2.2.1 Current Figures and Situation of Illiterate Speakers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Reported Speech
        2.3.1 Definit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n Reported Speech
        2.3.2 Research o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2.4 Reported Speech and Literacy
        2.4.1 Languages with and without a Writing System
        2.4.2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Modes: Speaking vs. Writing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Overview
    3.2 Participants
    3.3 Study Plan, Stimuli and Preparations
        3.3.1 The Frog Story
        3.3.2 The Pear Film
        3.3.3 Interview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3.4 Protocol
    3.5 Problems with the Elicitation Data
    3.6 Codification
        3.6.1 Object of Study
        3.6.2 Transcription and Codification Process
        3.6.3 Categories of Speech
        3.6.4 Features of Quotations
Chapter 4 Results
    4.1 Overview
    4.2 Resul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4.3 Source and Meanings of Quotations
    4.4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4.5 Results on Fictive Speech
    4.6 Results on Other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
Chapter 5 Discussion
    5.1 Overview
    5.2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Other Alternatives
    5.3 Features,Source or Meanings,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5.4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6.1 Summary
    6.2 Limitations
    6.3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Data Transcription and Symbols
Appendix 2 Codification(Illiterate group)
Appendix 3 Codification(Literate group)
Appendix 4 Transcripts

(4)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空巢老人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4 供求理论
第三章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实证分析
    3.1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现状及其特殊性
        3.1.1 调研地选取及其概括
        3.1.2 调研过程与需求现状描述
        3.1.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生活的特殊性
    3.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设置
    3.3 回归模型构建及计量结果分析解读
        3.3.1 回归模型构建
        3.3.2 计量结果分析解读
第四章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及实证分析
    4.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及其分类
    4.2 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4.2.1 国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4.2.2 宿迁地方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4.3 宿迁市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4.3.1 以家庭供给为主的养老现状
        4.3.2 以土地供给为主的自我养老现状
        4.3.3 以社区村集体供给为主的养老现状
        4.3.4 城乡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险供给现状
        4.3.5 医疗卫生保障现状
        4.3.6 社会福利供给现状
        4.3.7 养老机构供给现状
        4.3.8 公益组织供给现状
    4.4 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4.4.1 基本养老保险支持力度不够
        4.4.2 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4.4.3 精神文化方面供给不足
        4.4.4 基层政府反馈能力有限
        4.4.5 服务人员数量欠缺
第五章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及原因分析
    5.1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分析
        5.1.1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对现状满意度评价分析
        5.1.2 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关系分析
    5.2 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5.2.1 政府的主体责任失位
        5.2.2 非正式组织供给不足
        5.2.3 需求评估机制不健全
        5.2.4 农村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认知有限
第六章 优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基本原则
        6.1.1 公平性原则
        6.1.2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6.1.3 责任分担原则
        6.1.4 推进适度普惠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6.1.5 扩大市场参与原则
    6.2 进一步改进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的对策建议
        6.2.1 优化乡镇养老机构服务
        6.2.2 构建发展村级社区养老中心
        6.2.3 实施精准化对接服务
        6.2.4 注重情感关怀
        6.2.5 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化养老
    6.3 对完善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的启示
        6.3.1 改进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支持体系
        6.3.2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5)城市失能老人照料的社工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老人比重大
        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功能缺位
        三、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老年照料面临巨大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
        二、失能老人照料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困境分析
    第一节 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现状调查
    第二节 城市失能老人照料困境分析
        一、收入来源有限,经济压力过大
        二、精神生活匮乏,情感慰藉缺失,生活质量低下
        三、照料缺乏专业性,人力资源不足
        四、社会支持弱化,有效帮扶有限
        五、照料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
第三章 城市失能老人照料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节 案例信息
        一、基本资料
        二、背景状况
    第二节 收集资料与面谈
        一、收集资料与个人首次面谈
        二、与照料者面谈
        三、与家庭面谈
    第三节 案例预估和分析
        一、案主精神生活消极的问题
        二、照料缺乏专业性的问题
        三、照料分工不合理的问题
        四、家庭沟通不畅的问题
    第四节 服务计划
        一、案主及家庭需求
        二、服务目标
    第五节 服务计划实施
        一、疏导案主情绪的介入
        二、提高照护质量的介入
        三、融洽家庭关系的介入
    第六节 效果评估与结案
        一、案主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二、家庭关系的改善
        三、案主的传统观念得以更新
第四章 城市失能老人照料困境解决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家庭照料的主导地位
        一、完善相关法规,为家庭照料提供法律遵循
        二、为照料者提供相应支持分担压力
    第二节 增强社区照料的支撑作用
        一、完善社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功能
        二、重视发展社区提供精神慰藉的功能
    第三节 促进机构照护服务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一、健全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对机构照料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照护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的考核监管
第五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简历

(6)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对当下家乡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民俗学对地方历史记忆方式的关注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梳理
        一、乡土社会的变迁研究
        二、历史记忆的建构与乡土社会的变迁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
        一、集体与个人:村落中的不同叙事
        二、注重感受的民俗志书写
        三、民众记忆与生活实践
第一章 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
    第一节 地理区位:孝妇河与八陡庄
        一、多山少田的博山
        二、博山的母亲河——孝妇河
        三、处在孝妇河上源的八陡庄
    第二节 城镇化的开端
        一、从颜神镇到博山县
        二、从八陡庄到八陡镇
    第三节 劳作模式的变化
        一、"八陡镰刀硬又快,割草砍柴都不赖"
        二、"八陡的醋瓶——好嘴儿"
        三、"黑山煤矿老了"
    第四节 工业化环境与日常生活变化
        一、"八陡大街五里长,打尖住店的排成行"
        二、四通八达的道路
        三、不再都是青砖黛瓦
        四、"一个家庭,两种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待客与节日:礼仪制度的日常表现
        一、"四四席"的讲究
        二、婚礼中的"油客"与"陪客"
        三、"过节烧包"
    第二节 修庙与拜庙:制度的神圣化
        一、王老太太的传奇
        二、乐此不疲的修庙
        三、"拜庙走四方"
    第三节 主导者与解释者: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一、传统礼仪的展示与解释
        二、老人的礼仪运用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
    第一节 是工人还是农民?
        一、退休与老了
        二、在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不同身份感
    第二节 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
        一、老人聚会的场所
        二、青石关村的老人会
        三、老人会内部的矛盾冲突
        四、老人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担当
        五、老人与农村文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
    第一节 八陡庄颜文姜信仰概述
        一、颜文姜信仰的主要仪式活动
        二、颜文姜信仰的主要活动场所
    第二节 "谁是娘家村?":话语重构与博弈
        一、孝妇颜文姜:身世传说与地方社会
        二、青石关村老人会的运作
        三、申遗:阁子前的文化书写
    第三节 "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
        一、"接颜奶奶回家歇伏"仪式白描
        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描述、再造与运用
        一、记忆历史的理由
        二、历史记忆的选择与再造
        三、历史记忆的运用
        四、乡土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记忆与村落集体认同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老人群体:乡土文化生活传承的担当者
    二、长时段、神异性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附录
    一、颜文姜传说的历史演变
    二、颜文姜信仰的兴起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对我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安排情况
二、理论框架
    1. 可依赖的亲属资源
    2. 健康状况
    3. 经济状况
    4. 其他因素
三、数据、变量和研究方法
    1. 数据
    2. 变量
        ( 1) 居住安排的测量
        ( 2) 亲属关系网的测量
        ( 3) 健康状况的测量
        ( 4) 经济状况的测量
        ( 5) 对其他因素的测量
    3. 研究方法
四、研究发现
    1. 描述统计结果
    2. 回归分析结果
五、结论和讨论

(8)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关于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研究
        1.2.2 关于空账问题和隐性债务的研究
        1.2.3 关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和可持续性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养老保险
        2.1.1 养老保险的层次
        2.1.2 社会养老保险及其本质
    2.2 财政负担
        2.2.1 财政负担的内涵
        2.2.2 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统计口径
        2.2.3 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表现形式
    2.3 财政支持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
        2.3.1 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2.3.2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2.3.3 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责任
        2.3.4 政府间职能划分理论
    2.4 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4.1 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的可持续性
        2.4.2 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2.4.3 相关指标体系
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财政功能定位
    3.1 针对企业人员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1.1 国家保障阶段:国家完全承担
        3.1.2 企业保障阶段:国家部分承担
        3.1.3 社会统筹阶段:社会共济下国家承担管理责任
        3.1.4 统账结合阶段:国家承担“兜底”责任
    3.2 针对普通居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3.2.1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阶段:农民自助养老
        3.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阶段:农民缴费政府补贴
        3.2.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并行阶段:居民缴费政府补贴
        3.2.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段:个人缴费政府补贴
    3.3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3.3.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前:财政供养为主
        3.3.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单位和个人承担为主
4 我国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与负担状况分析
    4.1 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责任的差异化
        4.1.1 基金筹集责任差异
        4.1.2 养老金给付责任差异
        4.1.3 总体财政责任差异
    4.2 财政责任的基础条件分析:我国财政的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
        4.2.1 财政收支的总体规模
        4.2.2 财政收支的结构
        4.2.3 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的未来趋势
    4.3 我国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
        4.3.1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4.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4.3.3 企业年金基金市场总体状况
        4.3.4 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情况分析
5 影响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的风险因素
    5.1 经济发展状况
        5.1.1 经济快速发展与新常态
        5.1.2 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周期波动
        5.1.3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财政支持养老保险的影响
    5.2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
        5.2.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5.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5.2.3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与特征
        5.2.4 人口测度的主要参数
        5.2.5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的冲击
    5.3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因素
        5.3.1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能力
        5.3.2 抵御人口老龄化的自动平衡机制
        5.3.3 养老保险制度的参数设计因素
    5.4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负担
        5.4.1 养老保险方面的隐性债务
        5.4.2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背景
        5.4.3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显性化
        5.4.4 隐性债务对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冲击
6 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
    6.1 养老保险财政供给的发展趋势
        6.1.1 GDP与财政收入历史增长情况分析
        6.1.2 GDP与财政收入未来增长情况预测
    6.2 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发展趋势
        6.2.1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需求预测
        6.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未来的财政负担分析
        6.2.3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未来的财政负担分析
7 制度设计与机制优化:实现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7.1 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7.1.1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与强化绩效管理并重
        7.1.2 压缩行政管理费用
    7.2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7.2.1 加快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
        7.2.2 构建动态的养老保险调整机制
    7.3 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的功能
        7.3.1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与推进职业年金制度改革
        7.3.2 支持、规范商业养老保险
        7.3.3 大力促进养老金融业的发展
    7.4 多渠道筹措基本养老保险资金
        7.4.1 加大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力度
        7.4.2 探索发行养老保险特种国债
        7.4.3 通过社会力量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7.5 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7.5.1 坚持以收定支、以筹定支的原则
        7.5.2 严格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
        7.5.3 定期公开养老保险基金决算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1.1 社会老龄化趋势
        1.1.1.2 家庭小型化趋势
        1.1.1.3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1.2.2 社会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1.2.3 养老服务体系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社会发展对养老服务的要求
        1.3.2 政府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
        1.3.3 财政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3.4 以往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
        1.4.2.2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1.4.2.3 比较研究法
        1.4.2.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4.4 研究的不足
2 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理论依据
        2.1.1 基于国家与个人权力的政治学分析
        2.1.2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1.2.1 市场条件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分析
        2.1.2.2 养老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2.1.2.3 养老服务的外部性分析
        2.1.3 基于福利提供主体的经济学分析
        2.1.3.1 福利国家理论
        2.1.3.2 福利多元主义
        2.1.4 基于政府间层级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1.4.1 预算理论
        2.1.4.2 财政分权理论
        2.1.5 基于政府参与方式的管理学分析
        2.1.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5.2 整体治理理论
        2.1.6 基于不同社会层级的社会学分析
    2.2 财税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作用机理
        2.2.1 财政直接投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作用机理
        2.2.1.1 财政直接投资
        2.2.1.2 财政补贴
        2.2.1.3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2.2.2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作用机理
        2.2.3 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作用机理
3 我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分析
    3.1 我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总体特点
        3.1.1 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日臻丰富
        3.1.2 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
        3.1.3 养老服务的投入方向与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2 我国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效果
        3.2.1 政府投资带动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跨越
        3.2.2 财政支持的养老服务覆盖人群逐年增加,投入标准逐年提高
    3.3 财税政策支持重点的分析
        3.3.1 区域分析
        3.3.1.1 东中西部分析
        3.3.1.2 城乡分析
        3.3.2 项目分析
        3.3.3 财政资金来源分析
    3.4 财政投入政策分析
        3.4.1 财政直接投资分析
        3.4.2 财政补贴政策分析
        3.4.2.1 对个人的补贴
        3.4.2.2 养老机构补贴
        3.4.3 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分析
    3.5 税收政策分析
4 我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问题探察
    4.1 财税政策支持重点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认识模糊,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
        4.1.2 不同层级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重点模糊
        4.1.3 财税政策碎片化程度严重,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4.2 财政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
        4.2.1 财政直接投入总量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4.2.2 现行财政直接投资效率低下,不足以支撑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4.2.3 政府补贴目标模糊,政治色彩浓重,缺少合理地补助标准
        4.2.4 财政直接投入对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
    4.3 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存在的问题
        4.3.1 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存在法律障碍
        4.3.2 政府购买服务层次不明,项目选择机制与需求存在差距
        4.3.3 养老服务机构或将成为阻碍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4.4 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4.4.1 PPP模式面临着利益调整更为复杂的法律障碍
        4.4.2 PPP模式使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更为间接
        4.4.3 PPP模式增大了财税政策支持不同层次养老服务发展定位的难度
    4.5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4.5.1 税收优惠难以起到资本引导作用
        4.5.2 税收优惠难以起到对社会形成尊老敬老氛围的激励作用
        4.5.3 创新型的运营模式使得传统的税收优惠丧失时效性
    4.6 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4.6.1 绩效评价主体责任不明确
        4.6.2 绩效评价指标存在随意性
        4.6.3 绩效评价流程存在单向性
5 国外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借鉴
    5.1 各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原则
        5.1.1 政府主导式原则
        5.1.2 多元化的服务提供形式
        5.1.3 去机构化的养老模式
    5.2 国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具体做法
        5.2.1 英国
        5.2.2 美国
        5.2.3 日本
    5.3 各国支持养老服务体系的财税政策选择
        5.3.1 政府投入的责任
        5.3.1.1 普惠式的投入责任
        5.3.1.2 重点式的投入责任
        5.3.1.3 普惠与重点相结合的投入责任
        5.3.2 财政投入方式
        5.3.2.1 政府投资
        5.3.2.2 政府购买
        5.3.2.3 政府补贴
        5.3.2.4 社会保险
        5.3.3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5.3.4 税收优惠政策
    5.4 国外经验的启示
        5.4.1 明确政府主导作用
        5.4.2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5.4.3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6 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设计
    6.1 完善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6.1.1 完善财税政策的指导思想
        6.1.2 财税政策选择的原则
        6.1.2.1 政府主导与多元发展相结合
        6.1.2.2 地方特色与区域统筹相结合
        6.1.2.3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相结合
        6.1.2.4 注重质量与增加数量相结合
        6.1.2.5 总体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6.1.3 财税政策选择遵循的目标
        6.1.3.1 社会公平目标
        6.1.3.2 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目标
        6.1.3.3 财税政策可持续发展目标
        6.1.4 优化财税政策的着力重点
        6.1.4.1 明晰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定位
        6.1.4.2 厘清各层级政府支出责任
        6.1.4.3 整合现有财税政策
    6.2 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具体财税政策建议
        6.2.1 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6.2.1.1 协调资金投入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6.2.1.2 采用更为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投资方式
        6.2.1.3 规范政府补贴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2.1.4 增加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养的投入
        6.2.2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建议
        6.2.2.1 明确政府购买法律行为,规范具体操作流程
        6.2.2.2 划分服务层次,制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
        6.2.2.3 规范社会养老服务组织行为
        6.2.3 完善PPP模式的建议
        6.2.3.1 以公共利益至上为基本考量,完善PPP模式立法
        6.2.3.2 财政监管的重点要从花钱,转变为花钱办事、办成事、办好事
        6.2.3.3 细化项目设计方案,瞄准目标人群
        6.2.4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6.2.4.1 细化税收优惠条件,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
        6.2.4.2 结合税制改革,加强税收优惠对家庭养老的引导作用
        6.2.4.3 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提高税收优惠的时效性
        6.2.5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政策建议
        6.2.5.1 明确绩效评价各方的不同责任
        6.2.5.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6.2.5.3 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
    6.3 建立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其他政策建议
        6.3.1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政府的监督责任
        6.3.2 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中长期计划,提高政策稳定性
        6.3.3 拓宽资金来源,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化融资渠道
        6.3.4 制定养老服务业就业鼓励政策,增强行业吸引力
        6.3.5 完善养老服务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养老保障模式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设计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1.3.4 研究的创新点
        1.3.5 数据来源
第2章 家庭养老:传统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2.1 家庭养老的基础
        2.1.1 经济基础
        2.1.2 血缘关系:家庭养老的代际沿袭
        2.1.3 儒家传统:家庭养老的理念传承
    2.2 家庭养老的形式
        2.2.1 脱离生产的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
        2.2.2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2.2.3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2.3 家庭养老面临弱化
        2.3.1 家庭养老弱化的表现
        2.3.2 家庭养老弱化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公共服务的建立
    3.1 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问题
        3.1.1 生产社会化下的社区居家养老
        3.1.2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3.1.3 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3.2 社区居家养老机制:主体构成与资金来源
        3.2.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各主体的作用
        3.2.2 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3.3 社区居家养老形式: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参与
        3.3.1 社会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
        3.3.2 政府的规范与引导
    3.4 社区居家养老构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
        3.4.1 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保障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
        3.4.2 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
        3.4.3 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3.4.4 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养老:政府对农村养老的制度实践与机制创新
    4.1 福利主义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养老
        4.1.1 福利社会多元化的理论和逻辑
        4.1.2 福利多元主义与社会养老
    4.2 “新农保”:创新性养老机制的探索与发展
        4.2.1 我国国家养老制度的运行历史
        4.2.2 “旧农保”方案
        4.2.3 “新农保”政策的内容
        4.2.4 完善新农保方案的政策建议
    4.3 福利国家保障体系建设:未来农村养老机制的完善与前瞻
        4.3.1 福利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与特点
        4.3.2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
    5.1 养老需求多样化及其成因
    5.2 多元化养老机制的构成
        5.2.1 多元养老概念的提出
        5.2.2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环境
        5.2.3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现实形态
    5.3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可能性构建路径
        5.3.1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构建
        5.3.2 多元养老机制构建的主体与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天津农村老人喜领退休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调查研究 ——以YD健康养护中心为例[D]. 周玉洁. 河北大学, 2021(02)
  • [2]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3]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D]. 梁依睿. 浙江大学, 2020(08)
  • [4]宿迁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研究[D]. 王朔.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5]城市失能老人照料的社工介入[D]. 何洪越. 福州大学, 2018(03)
  • [6]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D]. 张帅. 山东大学, 2017(08)
  • [7]对我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8]我国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研究[D]. 王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9]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01)
  • [10]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D]. 雷继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天津农村老人领养老金快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