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

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

一、采用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论文文献综述)

金杰理,张亚军[1](2021)在《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甘肃靖远煤业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银新天化工分公司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于2013年6月28日进行化工投料试车,实现氧化炉点火一次成功;受硝酸市场行情的影响,试运行期间稀硝酸装置间断运行(至2016年3月15日,期间开停车达到20次),且装置没有进行72 h满负荷运行考核; 2018年以来稀硝酸装置逐步实现了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各项工艺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整体运行状况良好。简介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特点及安装过程中的优化改进,着重介绍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期间因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等方面缺陷以及操作经验匮乏与操作失误等导致的装置运行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正常运行期间因设备缺陷、联锁系统逻辑关系不紧密、仪表指示故障、操作工流动大等导致的装置运行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稀硝酸装置建成投产至今采取的优化技改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的工艺设计、建设安装、运行操作等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高强[2](2020)在《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酸法生产氧化铁颜料工艺过程涉及硝酸亚铁制备、氧化铁晶种合成和硝酸亚铁二步氧化等反应过程。这三步反应均会产生含氮氧化物(NOx)废气。而且,硝酸亚铁二步氧化过程中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还存在反应失控风险,一旦发生反应失控,短时间内将从反应器内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NOx废气。废气处理单元的净化能力通常根据正常工况下的废气流量和浓度进行设计,对于反应失控工况下废气中的NOx不能完全净化,进而导致排气筒冒黄烟和排放不达标。这不仅导致局部大气污染,还可能遭到企业周边社区和居民的投诉,甚至造成舆情恐慌,引发群体性事件。本文以浙江某氧化铁颜料生产企业工艺过程为例,基于该企业生产运行三年多以来数次发生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事件,对反应失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硝酸亚铁溶液在反应器内pH值低于2.0且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几分钟内即发生自催化分解,导致反应失控发生。此时,通过向反应器内紧急加注氢氧化钠溶液并混合均匀,使得反应器内的pH值在3分钟内从2.0提升至2.3,有效抑制了硝酸亚铁的自催化作用,避免了反应失控现象的发生。此外,结合不同生产工况对NOx废气源强和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原有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不能确保新排放标准下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对现有废气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将废气洗涤塔吸收液由纯水更换为10%的尿素溶液,其处理效率提升了 10%;同时,在SCR反应器内新增一层催化剂,SCR的处理效率升高了 3.5%左右。优化后的废气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避免排气筒冒黄烟现象,并确保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最后,对优化改造后的工艺进行长期运行观察。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显示,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被成功遏制,后续无反应失控事件发生。而且,在线监测和多次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工艺优化后的尾气处理设施对NOx去除效率高达98%,其中N2O去除效率不低于97%,排放稳定达标。本论文研究结果有效预防了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过程中反应失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降低了 NOx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据并具有较好的工业实际应用价值。

李春丽[3](2020)在《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我国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烟道尾气中的SO2、NOX、CO2会引发雾霾、酸雨、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空气问题,因此开发更加经济有效的烟气净化技术迫在眉睫。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由于具备经济性高、净化效果好且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被广泛关注。本课题自主设计了实验室用生物喷淋塔,烟气通过与生物液膜接触会从气相中转移到液相中,经过生物膜的酶促反应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如N2、S0。在试验第一部分考察了空塔气速、喷淋液p H、回流比、液体喷淋密度对烟气净化效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运行参数。在强化CO2、NO的净化效能时,研究了烟气回流的可行性、SO2/S2-对NO的影响以及络合剂Fe(Ⅱ)EDTA的浓度对两者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中监测了液相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各阶段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来考察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及其演替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在条件优化实验中,空塔气速越高,CO2、NO的净化效率以及溶液中的SO42-、S2-、NO2-的转化率越差,在试验范围内对SO2和NO2的净化效率没有影响。喷淋液p H优化试验中设置p H为9时烟气净化及离子转化的效率最佳。吸收液的回流比越高液相中的离子转化效能越高,而CO2、NO的净化效能越差,综合来看选择1:4回流比较为合适。液体喷淋密度越高烟气净化效能越好、离子转化效率越高,但对生物膜的冲击也越大,选择液体喷淋密度为0.88 m3/(m2·h)时既能获得高的净化效率又不会出现生物膜脱落。在针对NO强化的研究中得出,烟气回流可以有效提升NO和CO2的净化效能达20%以上。SO2、S2-的存在都会对NO的净化产生消极影响。当在喷淋液中添加了Fe(Ⅱ)EDTA后显着提高了烟气负荷和处理效能。加入最高5 mmol/L Fe(Ⅱ)EDTA后最高处理负荷达到3.8 L/min,净化效率最高可达到95%以上。Fe(Ⅱ)EDTA在反应过程中逐渐流失,Fe2+的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存在Fe3+的还原作用。对不同阶段生物膜样品进行了Illumina高通量测序,样品分别为原始污泥N0、驯化后样品S0、条件优化后样品S1、加入Fe(Ⅱ)EDTA反应结束后喷淋塔上层样品S2、下层样品S3。结果表明以是否加入Fe(Ⅱ)EDTA为分界点,N0、S0、S1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要优于S2和S3,喷淋塔上层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优于下层。五个样品中优势门类都是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对属的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功能菌属是脱硫菌:Desulfobulbus、Desulfococcus,脱氮菌:Sulfurovum、Thauera,降解COD菌:Anaerovorax、Longilinea、Cloacibacillus,以及铁还原菌:Thermovirg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在加入Fe(Ⅱ)EDTA以后,反硝化脱硫菌Sulfurovum、酸杆菌Acidaminobacter、具备铁还原功能的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具有抗有毒有害物质如抗生素、染料、重金属等功能的Thermovirga菌属丰度有显着的增加。长绳菌属Longilinea能够降解复杂的有机物,但在加入Fe(Ⅱ)EDTA后出现了丰度下降的现象。总体来看加入络合剂后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有所下降,但优势物种的丰度多数都有所上升,说明铁离子在体系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促进了相关功能菌的生长、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以及相应的喷淋塔强化手段确实可以对烟道尾气进行有效净化,且净化效率较高。该方法改进了传统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易二次污染的缺陷,提供了微生物净化烟气的代谢途径解析,突出了优势微生物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为未来工业应用提供实践基础。

夏炎华,孙喜,杨志国[4](2019)在《尿素造粒尾气氨含量分析及回收处理工艺探讨》文中提出对尿素装置造粒尾气氨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对目前国内普遍采取的水洗法回收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水洗法无法满足即将出台的氨排放限值,而酸洗工艺是目前较为合理的回收措施。提出几种酸洗工艺,并对其进行分析。

赵化望[5](2019)在《机动车尾气中不同化学组分对一步法Cu-SSZ-13催化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动车尾气,特别是柴油车尾气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中,以消除氮氧化物排放。Cu-SSZ-13催化剂以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水热稳定性,而被选择为最新一代的NH3-SCR催化剂。本论文主要探究机动车尾气中的不同的化学组分对Cu-SSZ-13的毒化作用;考察了不同污染物对Cu-SSZ-13的毒化能力;揭示了其中毒机理;并根据中毒机理,针对性地提出针对中毒催化剂的再生策略。为提高Cu-SSZ-13在柴油车尾气处理应用中的寿命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首先采用一步法(使用铜-四乙烯五胺为模板剂)和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备了Cu-SSZ-13催化剂。发现使用一步法更容易制备得到含铜离子量较多的催化剂。其在100-550 ℃的温区内的反应性能优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催化剂。因此,选用一步法制备的Cu-SSZ-13催化剂作为基础材料,进行催化剂中毒研究。考察了SO2对于Cu-SSZ-13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SO2主要抑制Cu-SSZ-13催化剂在100-300 ℃温区内的催化活性。硫酸铵沉积、SO2化学吸附在孤立铜离子上以及硫酸铜的生成是导致催化剂低温失活的原因,其中硫酸铵沉积导致的孔道堵塞是主要原因。600 ℃高温再生则能够去除沉积在催化剂上的硫酸铵和铜离子上吸附的SO2,但并不能去除催化剂中较为稳定的硫酸铜,使得再生后催化剂仅有约90%的催化活性得以恢复。磷酸浸渍Cu-SSZ-13用来模拟尾气中磷酸盐对催化剂的毒化。中毒后催化剂的低温性能显着降低。主要是因为磷酸根会与催化剂中的孤立铜离子反应,生成类磷酸铜物质,降低催化性能。但是,在水热老化过程中,生成的含磷铝中间体抑制了骨架脱铝,提升了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Pt主要降低了Cu-SSZ-13在200-550 ℃温区内的反应性能。在200-350 ℃,Pt加速了NH3选择性氧化至氮气的反应速率,导致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在350-550 ℃,Pt主要提高了NH3非选择性氧化至NOx以及NO氧化至NO2的反应速率,进一步降低催化剂反应活性。Pt0是催化这些副反应的活性位。在水热老化之后,Pt的毒化效应明显减弱。因为在此过程中,Pt0转化为PtOx,所以失去催化上述氧化反应的能力。

陈应萍[6](2019)在《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双加压法氨氧化制备硝酸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化硝酸生产工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方法工艺成熟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安全节能效果良好、运转率较高。但是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原有硝酸装置的绿色、高效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主要围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装置安全环保高效运行的三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是硝酸装置开车启动前部分放空氨气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其二是硝酸装置在较低负荷(70-80%)下运行时,经常出现的吸收塔效率低、因系统波动产生的频繁停车问题;其三是硝酸生产过程中铂催化剂消耗居高不下问题。本文针对中浩公司硝酸装置进行相关的工艺研究,开展了针对性技术改造,对相关工艺设备和仪表进行了升级改造,进一步改进了工艺操作控制方法。运行结果表明,经过改造的生产装置环保运行能够满足环保新标准的要求,同时提升了装置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并进一步降低了原料和公辅消耗,达到环保升级和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中浩公司实施二期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发展方向。

马利军[7](2017)在《三聚氰胺尾气联产尿素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三聚氰胺化工原料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主要应用在涂料和纺织等行业,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三聚氰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减水剂以及阻燃剂,在涂料中运用三聚氰胺,能够有效避免火灾事故产生,减少水分在墙体中的渗透,由此发现三聚氰胺的用途比较广泛。在三聚氰胺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尾气,这些尾气的利用效率不高,严重浪费了尾气热能。基于此,本文对三聚氰胺尾气联产尿素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谦[8](2017)在《NaClO2湿法氧化脱硝的研究与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气污染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使得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在《“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中烟气脱硝仍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重心。目前,大型锅炉烟气脱硝技术已基本成熟,SCR法的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然而在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硝处理问题上,SCR脱硝法的温度高使得其难以应用在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硝中,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高效且相对经济的可适用于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硝的技术。相比SCR等干法脱硝技术,湿法氧化脱硝技术不受温度窗口的限制且去除效率高,在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硝处理中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研究前景。湿法氧化脱硝技术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使在水中溶解度低的NO被快速高效的去除,因此,寻找高效的氧化剂并对其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对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硝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四种氧化剂在鼓泡反应器内进行了湿法氧化脱硝的探索性研究,包括双氧水氧化法、硝酸吸收法、次氯酸钠氧化法和亚氯酸钠氧化法,以NO去除率作为指标,对四种氧化剂的脱硝效果和工艺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 NaClO2具有最优的脱硝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方法对NaClO2湿法氧化脱硝技术中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温度、pH、吸收液浓度、烟气含氧量、初始NO浓度以及烟气流速的最优运行条件为:T=40℃,pH=4,CNaClO2=0.02mol/L,Co2=0%,CNO=1000ppm,V气=1L/min,并初步推测了该湿法氧化脱硝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对相关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首次尝试使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湿法氧化脱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利用了响应面法对参数进一步优化,考察了温度、pH和吸收液浓度对吸收效率的贡献影响力,结果表明:NaClO2浓度>初始pH>反应温度。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该项脱硝技术被应用于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硝中,并成功使其烟气达标排放。

曹润洋[9](2016)在《填料塔中水吸收NO2实验研究和MOAPTS工艺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在塔器设备中开展水、离子液体对氮氧化物的反应吸收过程研究,分别从喷淋密度、吸收温度、操作压力、进气流速(停留时间)四个方面研究了水吸收NO2的性能;借助模拟软件ASPEN PLUS平台进行了工艺系统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业过程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其次在双釜平衡吸收系统中开展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氮氧化物的反应吸收过程研究,考察和分析了氮氧化物吸收过程中温度、压强和吸收剂用量的变化对于吸收过程的具体影响。本文首先在吸收塔中进行了水对NO2的反应吸收过程研究,分别从喷淋密度、吸收温度、操作压力、进气流速(停留时间)四个方面研究了水吸收NO2的性能。实验发现:(1)吸收率随喷淋密度增大会逐渐升高,并存在一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吸收率会较大幅度的增加并逐渐达到一稳定值;(2)吸收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一方面低温有利于物理吸收,另一方面主要是NO的气相氧化以及NO2的液相反应其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3)吸收率随压力升高而迅速增加;(4)气体流速增加,吸收率反而降低,这说明气相流速增大所引起的两相的湍动对于吸收过程的强化作用有限,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反应停留时间以及低气速下填料效率的增加对吸收过程的影响更明显。其次在双釜平衡吸收系统中开展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氮氧化物的反应吸收过程研究,同时研究了NO2在环丁砜中的吸收-解吸过程。得出以下结果:(1)[BMIM]BF4、[BMIM]OTF和[BMIM]PF6三种离子液体对NO2都有良好的吸收性能,随吸收剂质量的增加,NO2在三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显着增大变;(2)NO2在三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EMIM]BF4离子液体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化比较小,在[BMIM]PF6和[BMIM]OTF离子液体中,温度的变化对NO2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影响程度增大,在[BMIM]PF6离子液体中最为明显;(3)NO2在三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随初始压强的增加而增大;(4)通过对比吸收前后的核磁谱图,吸收前后的谱图并未发生移动,因而可以证明,咪唑类离子液体吸收NO2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5)通过研究NO2在环丁砜中的吸收-解吸过程我们发现,NO2在环丁砜中的吸收速率非常快,在第二次吸收循环过程中,相比于第一次吸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有所增加,并且压降更大,也就是说环丁砜吸收NO2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分子印迹效应。

彭春生[10](2016)在《硝酸尾气治理工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对硝酸尾气的危害、产生过程及各种治理工艺进行了探讨。结合不同时期尾气治理工艺的实际情况及环保要求,通过对硝酸尾气治理方法进行持续摸索与实践,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硝酸尾气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对国内硝酸尾气治理工艺的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采用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论文提纲范文)

(1)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稀硝酸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2 设计特点及安装过程中的优化改进
3 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情况及问题解决
    3.1 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情况
    3.2 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4 稀硝酸装置正常运行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4.1 稀硝酸装置正常运行情况
    4.2 正常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5 优化技改措施
    5.1 试运行期间主要优化技改措施
    5.2 正常运行期间主要优化技改措施
6 结束语

(2)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铁颜料
        1.1.1 氧化铁颜料分类
        1.1.2 氧化铁红颜料生产工艺
    1.2 氮氧化物
        1.2.1 氮氧化物的来源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2.3 氮氧化物的治理
        1.2.4 硝酸工业氮氧化物治理
    1.3 立题依据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和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1 项目简介
        2.1.1 工艺流程
        2.1.2 反应车间概况
        2.1.3 反应原理
    2.2 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2.1 硝酸亚铁制备过程分析
        2.2.2 氧化铁红晶种制备过程分析
        2.2.3 二步氧化反应过程分析(彭尼曼反应)
    2.3 反应失控情景
第三章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预防机制
    3.1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原理
    3.2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动力学测试
        3.2.1 测试仪器与方法
        3.2.2 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ARC测试
        3.2.3 硝酸亚铁起始分解时间与pH值和温度的关系
        3.2.4 新鲜铁皮存在情况下的Fe(NO_3)_2分解测试
    3.3 FE(NO_3)_2分解反应失控预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_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
    4.1 优化设计依据
    4.2 排放标准
    4.3 尾气治理工艺设计基础
    4.4 湿式吸收过程
    4.5 选择性催化还原过程
    4.6 处理工艺优化措施
        4.6.1 湿式吸收塔添加尿素
        4.6.2 SCR反应器增加一层催化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传统烟气净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1.3.1 CO_2捕获工艺
        1.3.2 SO_2净化工艺
        1.3.3 NO_x净化工艺
        1.3.4 烟气同步脱硫脱硝技术
    1.4 生物法净化烟气的技术及研究进展
        1.4.1 生物法烟气脱硫(Bio-FGD)
        1.4.2 生物法烟气脱硝
        1.4.3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法(Bio De NO_x)
        1.4.4 生物法净化废气常用反应器介绍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培养基配方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测试指标及分析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分析计算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喷淋塔设计与搭建
        2.3.2 生物喷淋塔启动
        2.3.3 生物喷淋塔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2.3.4 强化CO_2、NO吸收效能的研究
        2.3.5 高通量测序研究方法
第三章 生物喷淋塔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器的启动
        3.2.1 丙酸盐转化效能
        3.2.2 硫酸盐及硫化物转化效能
    3.3 生物喷淋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3.3.1 空塔气速的影响
        3.3.2 喷淋液pH的影响
        3.3.3 吸收液回流比的影响
        3.3.4 液体喷淋密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化CO_2/NO吸收效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烟气回流对CO_2/NO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2.1 CO_2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2.2 NO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3 SO_2、S~(2-)的存在对NO、CO_2 净化效能的影响
        4.3.1 CO_2净化效能变化
        4.3.2 NO净化效能变化
    4.4 FE(Ⅱ)EDTA对 NO/CO_2 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4.1 Fe(Ⅱ)EDTA强化NO/CO_2 净化效能研究
        4.4.2 Fe(Ⅱ)EDTA对离子转化的影响
        4.4.3 铁离子的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解析
    5.1 引言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5.2.1 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2.2 OTU聚类分析及稀释曲线
        5.2.3 微生物群落的Beta差异性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的结构
        5.3.2 微生物群落在科水平的结构
        5.3.3 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的结构
    5.4 功能基因预测及反应体系代谢机理解析
        5.4.1 功能基因热图分析
        5.4.2 生物喷淋塔代谢路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4)尿素造粒尾气氨含量分析及回收处理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尿素造粒尾气氨含量分析
    1.1 造粒塔造粒
    1.2 大颗粒造粒
2 回收处理工艺探讨
    2.1 与粉尘洗涤一起混合洗涤
    2.2 独立的酸洗系统
    2.3 直接酸中和法
    2.4 间接酸吸收法
3 结语

(5)机动车尾气中不同化学组分对一步法Cu-SSZ-13催化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催化氮氧化物消除技术
        1.2.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1.2.2 液体吸收技术
    1.3 催化消除氮氧化物技术
        1.3.1 催化技术概述
        1.3.2 三效催化剂(Three-way catalyst,TWC)
        1.3.3 NOx储存-还原技术
        1.3.4 NO直接分解技术
        1.3.5 低温氮氧化物储存技术(LTNA)
    1.4 选择性氮氧化物还原技术(NH_3-SCR)
        1.4.1 贵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研究进展
        1.4.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3 分子筛催化剂
    1.5 Cu基菱沸石催化剂
        1.5.1 Cu基菱沸石催化剂中铜的存在状态
        1.5.2 Cu基菱沸石催化剂制备方法
        1.5.3 Cu基菱沸石催化剂水热稳定性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6.1 论文研究思路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步法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SSZ-13催化剂的比较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一步法催化剂制备
        2.2.2 离子交换法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2.4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催化性能
        2.3.2 一步法与离子交换法水热稳定比较
        2.3.3 XRD,N_2物理吸附及化学组成
        2.3.4 核磁共振结果
    2.4 结论
第三章 SO_2对Cu-SSZ-13的毒化作用及再生处理对催化剂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3 结果
        3.3.1 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
        3.3.2 瞬时反应
        3.3.3 催化剂再生
        3.3.4 催化剂结构和组成
        3.3.5 热失重分析和NH_3,SO_2-TPD
        3.3.6 SEM
        3.3.7 EPR
        3.3.8 XPS
    3.4 讨论
        3.4.1 在Cu-SO_2-200样品中沉积的含硫物质
        3.4.2 再生温度对硫中毒Cu-SSZ-13样品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磷对Cu-SSZ-13 活性及其水热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3 实验结果
        4.3.1 磷对Cu-SSZ-13活性的影响
        4.3.2 NH_3氧化
        4.3.3 P/Cu-SSZ-13的稳定性测试
        4.3.4 磷对于Cu-SSZ-13骨架的影响
        4.3.5 磷对于Cu-SSZ-13中铜的影响
    4.4 分析讨论
        4.4.1 水热老化对Cu-SSZ-13骨架的影响
        4.4.2 磷对于Cu-SSZ-13骨架的影响
        4.4.3 磷对Cu的作用
        4.4.4 磷对Cu-SSZ-13的NH_3-SCR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Pt对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Cu-SSZ-13的毒化及中毒催化剂的再生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2.3 瞬态实验
        5.2.4 催化剂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Pt对于Cu-SSZ-13活性的影响
        5.3.2 NH_3氧化
        5.3.3 瞬时反应
        5.3.4 催化剂化学组成,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5.3.5 XRD
        5.3.6 H_2-TPR
        5.3.7 XPS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硝酸生产现状
        1.2.1 硝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1.2.2 硝酸生产的历史和工艺原理
        1.2.3 硝酸的工业化生产法
        1.2.4 氨的性质
        1.2.5 氮氧化物的吸收
        1.2.6 国内硝酸铂催化剂应用现状
    1.3 双加压法制备硝酸的工艺流程
        1.3.1 氨蒸发与氧化系统
        1.3.2 热回收与吸收系统
        1.3.3 蒸汽及冷凝液系统
        1.3.4 冷却水系统
    1.4 双加压法硝酸工艺的主要设备
        1.4.1 氧化反应器
        1.4.2 吸收塔
        1.4.3 四合一机组
    1.5 双加压法制备稀硝酸工艺前人的技改优化研究成果
        1.5.1 氨氧化催化技术进展
        1.5.2 核心设备制造技术进步
        1.5.3 各个硝酸生产厂家在运行管理过程取得的技术改造成果
    1.6 硝酸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1 存在问题
        1.6.2 今后硝酸工艺的发展趋势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硝酸装置氨气回收单元的技术改造
    2.1 硝酸装置启动前氨气放空的现状分析
        2.1.1 氨气放空的原因分析
        2.1.2 氨气放空现状分析
    2.2 硝酸装置放空氨气回收的方案比选
        2.2.1 中浩公司的可利用条件
        2.2.2 氨气回收的可选方案
    2.3 氨气回收单元工艺流程设计
    2.4 核心设备吸收塔的设计
        2.4.1 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2.4.2 吸收塔高度计算
    2.5 氨气回收单元主要设备
        2.5.1 主要设备数据表
        2.5.2 主要设备结构图
    2.6 氨气回收单元联锁控制方案
    2.7 氨气回收单元施工组织实施
    2.8 氨气回收单元投用后运行效果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硝酸装置低负荷运行条件优化研究
    3.1 低负荷运行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1.1 影响NO_x气体吸收的因素分析
        3.1.2 硝酸吸收塔的反应条件分析
        3.1.3 低负荷运行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3.1.4 解决低负荷运行出现问题的对策
    3.2 技术改造方案实施和效果分析
        3.2.1 降低吸收塔氮氧化物入口温度吸收塔下部反应温度
        3.2.2 降低稀硝酸至吸收塔下部的酸浓度和温度
        3.2.3 调整二次空气流量
        3.2.4 吸收塔技术改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组合DEC功能网应用研究
    4.1 铂合金催化剂在生产硝酸过程中的消耗高的原因解析
        4.1.1 氧化率下降
        4.1.2 铂网温度异常变化
        4.1.3 铂网本身的故障情况
        4.1.4 铂网本身的结构不甚合理,导致氨耗铂耗偏高
    4.2 钯合金捕集铂的原理
        4.2.1 钯镍(PdNi)合金网对铂的捕集
        4.2.2 DEC功能网对铂的设计原理
    4.3 新型DEC功能网相比于二元针织网的创新性
        4.3.1 二元针织网的应用及特点
        4.3.2 新型DEC功能网的创新性改进
    4.4 新型DEC功能网使用效果分析
        4.4.1 两种铂网使用过程中液氨单耗与氨氧化率变化趋势对比
        4.4.2 两种类铂网催化剂经济技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三聚氰胺尾气联产尿素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三聚氰胺尾气的特征分析
2 联产尿素技术的工艺流程
3 三聚氰胺尾气中的氨气和硝酸进行反应
4 三聚氰胺联产尿素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4.1 二吸塔气相带液
    4.2 处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残余气体
    4.3 控制p H值
5 结语

(8)NaClO2湿法氧化脱硝的研究与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NO_x的性质及控制技术
        1.2.1 氮氧化物的来源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2.3 NO_x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1.3 国内外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3.1 烟气干法脱硝技术
        1.3.2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氧化剂的湿法脱硝效果对比
    2.1 实验系统与研究方法
        2.1.1 实验装置系统
        2.1.2 实验分析方法
        2.1.3 实验步骤
    2.2 双氧水脱硝法
    2.3 稀硝酸氧化法
    2.4 次氯酸钠氧化法
    2.5 亚氯酸钠氧化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ClO_2湿法氧化脱硝实验研究
    3.1 各参数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1 吸收液初始浓度值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2 吸收液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3 模拟烟气中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4 模拟烟气中O_2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5 吸收液初始pH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6 烟气流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2 脱硝过程中的反应总结及热力学分析
        3.2.1 脱硝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总结
        3.2.2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反应限度及可行性分析
    3.3 稳定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响应面法在脱硝实验中的初步应用
    4.1 响应面法简介
    4.2 实验设计及方法
    4.3 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4.5 最优工艺条件的进一步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ClO_2湿法氧化脱硝工业应用
    5.1 江苏华伦化工厂锅炉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治理项目
    5.2 江苏长青农化烟气脱硫脱硝工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填料塔中水吸收NO2实验研究和MOAPTS工艺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氮氧化物
        1.1.1 NO_x及NO_x的危害
        1.1.2 NO_x废气来源
    第二节 氮氧化物的治理
        1.2.1 还原法
        1.2.1.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1.2.1.2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SCR)
        1.2.1.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1.2.1.4 催化分解法
        1.2.2 液体吸收法
        1.2.2.1 尿素湿法吸收
        1.2.2.2 稀硝酸吸收法
        1.2.2.3 碱液吸收法
        1.2.2.4 NaClO_2氧化—碱液吸收法
        1.2.2.5 H_2O_2氧化-碱液吸收法
        1.2.2.6 液相络合吸收法
        1.2.2.7 直接电解吸收法
    第三节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的发展
        1.3.2 离子液体的构成、物理性质
        1.3.2.1 离子液体的构成
        1.3.2.2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1.3.3 离子液体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1.3.3.1 普通离子液体在CO_2吸收分离中的应用
        1.3.3.2 功能化离子液体在CO_2吸收分离中的应用
        1.3.3.3 离子液体在SO_2吸收分离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对NO_2的降膜吸收实验
    第一节 NO_2降膜实验
    第二节 填料塔内水吸收NO_2实验研究
        2.2.1 喷淋密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2.2.2 吸收温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2.2.3 操作压力对吸收率的影响
        2.2.4 进气流速(停留时间)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NO_2吸收和资源化MOAPTS工艺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离子液体对NO_2的吸收
    第一节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
    第二节 实验方法及原理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原理
    第三节 咪唑类离子液体对NO_2吸收性能测定
        3.3.1 质量对N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3.3.2 温度对N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3.3.3 压强对N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3.3.4 咪唑类离子液体吸收NO_2结果表征
        3.3.5 环丁砜再生实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致谢

(10)硝酸尾气治理工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硝酸装置概况
2 硝酸尾气的产生
    2.1 稀硝酸装置
    2.2 浓硝酸装置
3 硝酸尾气治理技术
    3.1 液体吸收法
        3.1.1 水吸收法
        3.1.2 稀硝酸吸收法
        3.1.3 碱液吸收法
        3.1.4 氧化吸收法
        3.1.5 还原吸收法
        3.1.6 相络合吸收法
    3.2 吸附法
        3.2.1 常规吸附法
        3.2.2 变压吸附法
    3.3 催化还原法
        3.3.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CR)
        3.3.2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NCR)
4 硝酸尾气治理的实践
    4.1 液体吸收法治理弛放气
        4.1.1 水吸收法
        4.1.2 碱液吸收法
        4.1.3 压缩回用法
    4.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治理硝酸尾气
        4.2.1 无动力硝酸尾气治理
        4.2.2 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4.2.3 稀硝酸工艺尾气治理
5 结语

四、采用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论文参考文献)

  • [1]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J]. 金杰理,张亚军. 中氮肥, 2021(05)
  • [2]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D]. 高强. 浙江大学, 2020(03)
  • [3]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D]. 李春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尿素造粒尾气氨含量分析及回收处理工艺探讨[J]. 夏炎华,孙喜,杨志国. 化肥设计, 2019(06)
  • [5]机动车尾气中不同化学组分对一步法Cu-SSZ-13催化剂的影响研究[D]. 赵化望. 天津大学, 2019(01)
  • [6]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D]. 陈应萍.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三聚氰胺尾气联产尿素技术分析[J]. 马利军. 山东化工, 2017(21)
  • [8]NaClO2湿法氧化脱硝的研究与工业应用[D]. 王谦.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9]填料塔中水吸收NO2实验研究和MOAPTS工艺完善[D]. 曹润洋. 南京大学, 2016(05)
  • [10]硝酸尾气治理工艺与实践[J]. 彭春生. 化肥工业, 2016(02)

标签:;  ;  ;  ;  ;  

43%稀硝酸回收尿素尾气中的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