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扫描行/场前置级电路的特点(上)

新型自动扫描行/场前置级电路的特点(上)

一、自动扫描的新型行/场前级电路的特点(上)(论文文献综述)

谭逢富[1](2020)在《探测器阵列靶研制及标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测量激光远场到靶光斑的光强时空分布,进而获得激光到靶参数,对研究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及评估激光发射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探测器阵列法是测量激光远场光斑分布的常用方法。本文以某项目中近红外和中红外两款阵列靶的研制为基础,对阵列靶研制过程的技术难点及实现方式,标定平台及标定技术,性能测试及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大气光学参数,通过数值模拟仿真的方式,分析了大气传输中消光、湍流和热晕对到靶参数的影响;给出了采用阵列法测量激光光斑时空分布,进而计算光斑总功率、峰值功率、光斑尺寸、质心位置、质心抖动、跟瞄精度、光束质量等到靶参数的方法。2.以某项目指标需求为研制依据,分析了技术指标,给出了近红外阵列靶与中红外阵列靶的总体技术方案及技术难点。围绕技术难点,阐述了阵列靶的机械、电路、光学等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设计及实现。在机械与电路的结构布局上,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解决了靶面尺寸大,通道数多,结构复杂的难点,并给出了具体设计及仿真验证结果。在电路系统中,解决了重频与连续模式兼容测量、高速脉冲信号捕获采集、多通道高帧频数据传输等技术难点。通过对不同型号,不同编号的探测器做性能对比测试,选定了探测器;对各功能电路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具体设计和实现方式,重点分析了积分电路的设计及关键器件选型,高速数据传输与控制网络的实现;介绍了光学衰减取样的常用方式,分析计算了系统的衰减倍率,给出了衰减取样的具体实施方案,解决了多波长测量的技术难点。3.针对探测器阵列靶标定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及难点,对标定平台、功率密度值测量、衰减倍率测量三个方面的技术开展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逐点扫描的探测器阵列靶标定方法,从标定平台的功能组成、标定方法及建模、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标定系统的实现。其次,提出了相机成像法、探测器扫描法、小孔扫描法三种标定光源功率密度值的方法,分别给出了实现方式,论述了优缺点及应用场合。最后,提出了基于相机成像的衰减倍率标定方法,可用于多种衰减方式的衰减倍率测量。本文所述的标定技术可以作为探测器阵列靶标定的有效手段,为今后探测器阵列靶的标定提供参考借鉴。4.从性能指标分析、实验室测试及外场试验三方面分析验证了探测器阵列靶的性能。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通道不均匀性三个技术指标的符合性;然后,在实验室采用单点扫描逐点测试的方法,对功率/能量密度的测量误差、各通道不均匀性两个参数进行测试,给出了测试精度及测试结果分析;最后,对中红外阵列靶参与的某次外场试验数据做了分析计算,验证了系统的性能。

陈光阳[2](2019)在《制冷型EMCCD相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微光夜视技术在军事,天文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该技术领域中,电子倍增CCD(EMCCD)凭借其低噪声,高量子效率,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我国在电子倍增CCD的研究上已经有所成就,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电子倍增CCD相机的研制方面也有很大不足。本文针对一款特定的EMCCD芯片设计了一款制冷型EMCCD相机,用以扩展电子倍增CCD相机领域的研究。本文针对该EMCCD芯片的特点和使用要求,设计了对应的驱动电路、采样电路及成像电路,难点在于驱动电路中的倍增电路设计。为了降低EMCCD的暗电流噪声,设计了合适的制冷模块以保证芯片工作在低温环境下。其余设计包括为相机搭配了串口,方便调试和测试;为相机设计了合适的电源转换模块,以满足相机工作要求;为相机搭配了合适的FPGA,并用Verilog HDL语言对FPGA内部电路进行描述,以满足相机中电路时序要求。在完成相机搭建以后,对相机各模块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对该EMCCD芯片输出进行测试,结果证明EMCCD输出正常;对相机成像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证明相机在白天室内正常光照下,成像效果良好;对倍增和制冷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证明相机在低照度下随着倍增电压的提高,成像质量明显提高,随着芯片工作温度的下降,暗电流噪声变小。完成基本功能测试之后设计了相机自动增益并测试,结果证明相机能在不同照度下自动调节增益大小以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何霞飞[3](2018)在《系统可编程测试仪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各种测试仪器广泛应用于科研、学习之中,但大部分仪器因功能固定、体积较大、成本较高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只能在实验室等固定地点使用。本文研究的系统可编程测试仪器,基于赛普拉斯公司的PSoC 5LP可编程片上系统,利用其电路硬件可编程的特点,设计一个集多种测量功能于一体的可编程测试仪器。测试仪器包括数字多用表、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等功能,并可进一步扩展。本文首先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了仪器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之后选定了PSoC 5LP软硬件平台来构建系统框架,设计了本测试仪器所使用的硬件电路板。接着根据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市场上的单一功能仪器的实现方案,对在PSoC 5LP平台上的设计实现,主要从电路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包括:1.硬件开发板的设计。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本测试仪器的PSoC 5LP开发板套件,含一块母板和一块数字外设子板,电路功能包括编程/调试器、PSoC 5LP基本系统、扩展的供电系统、通信电路、人机接口、多功能可配置模拟外设等。采用四层板进行了PCB设计,布局布线保证模拟电路部分的性能指标,并对电路进行了容错设计。2.数字多用表的设计,实现直流、交流信号的电压、电流,以及电阻的测量。利用开发板可编程的特点,通过可编程增益放大器控制被测信号幅度,即调节量程,使其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范围匹配;构建精密整流电路,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后再进行测量;使用DAC将电阻转换为电压测量,并实现电阻测量的量程控制。3.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使用PSoC 5LP片内运算放大器及外接的阻容元件等构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器;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的原理,软硬件协同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无需更改硬件电路即可实现多种波形的生成。4.数字示波器的设计,对虚拟示波器和独立示波器进行了研究。在开发板中进行信号的采样,并将模数转换后的数据通过USB通信接口传输给PC机,PC机端使用VC、CySuiteUSB开发应用程序进行虚拟示波器的波形显示等各种功能;独立示波器则在完全在开发板中完成波形的采集和存储、触发与时基、波形的处理以及在图形LCD上的显示。5.μC/OS-I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PSoC 5LP上的移植实现。为后续本测试仪器在实时性、可靠性、模块化、可维护、可升级等方面提供基础。本文所研究实现的测试仪器,包括电路拓扑在内的软硬件具有高度的可编程性,通过编程切换,能够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实现多种不同的仪器功能,并且成本、体积、功耗均不高,适合于对频率需求不太高的测试测量场合。

陈振升[4](2016)在《双路Boost的H6桥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引发了各行业的革命性变化,将传统工业转向以消费产业为核心,提高人的生活体验。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要研究一种适合大规模推广的、高效率的、具有数据传送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家庭式与电站式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区别在于功率级别的不一样,但是家庭式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克服日照分散性缺点,这样在灵活性和经济性都比光伏电站更具有优势,同时家庭式并网逆变器,采用前级双路,提高前级输入功率的同时,使逆变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且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首先分析了新能源的使用推广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革命性的重要性,光伏发电是全球现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掌握该技术有助力促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通过介绍国内外光伏并网逆变器状况,分析国内光伏逆变技术的瓶颈问题,以及分析国内与国外对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的策略不同,提出研究一款低成本、稳定可靠的基于双核心DSP的前级双路Boost升压的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本课题研究一种前级双路Boost的单相H6桥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非隔离型的H6拓扑,减少系统的共模电流的产生,前级采用两路独立的Boost升压电路作为DC/DC电路,以20KHz开关频率工作,后级选择了H6桥拓扑的逆变电路,逆变器系统的主控制板采用两片TMS320F28035作为控制核心,一片作为前级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以及进行监控参数的显示和数据通讯;另一片作为后级H6全桥逆变控制和并网电流逆变控制,通过采用WIFI232模块作为通讯模块,进行逆变器的通讯组网进行集中式监控。本课题在搭建并网测试实验平台同时,针对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后级逆变等问题,研究智能控制算法,并加以应用到光伏并网逆变器中,提高数据通讯能力,使逆变器能够成为家庭中的智能硬件,用户能够即时查询发电量实时情况。

彭伟伦[5](2012)在《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激光投影显示是激光显示领域的集大成者,拥有高对比度,高亮度和较大的色域空间等优势。其典型的系统构成由光学引擎部分和电路控制系统部分组成。而作为配合光学引擎完成整机控制的激光投影机的电路控制系统则由如下四部份构成:1、前端信号处理电路:通过分析当前主流前端信号接口类型及其电路特点,提出了前端解码电路设计方案。增加相应滤波去偶等器件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以及增加静电防护器件保护器件免受静电危害。并结合中央处理模块所需接口模式,针对下级输出设计相应的接口方式。2、中央处理模块:中央模块主要完成前级输入的前端解码,对相应传感器的控制与数据采集和处理,结合传感器输入数据完成相应的图像处理,并将处理后信号用于后端微显电路驱动和激光器的控制。3、微显电路模块:通过分析比较常见的微显投影方式(LCOS, DLP和2D MEMS)及其优缺点,为了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选取DLP投影技术方案,并配合相应的光学引擎,结合设计的处理和驱动电路来实现。4、激光器电源驱动:通过分析激光器电路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并结合前端信号输入实现对激光器的控制。本文是在国家重点863项目《1000流明级激光高清投影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智能投影机设计》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

胡滨[6](2011)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CMOS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认为与制冷红外成像系统相比,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可在室温工作,省掉了昂贵且笨重的制冷设备,从而大大减小了系统的体积、成本和功耗;此外,还可提供更宽的频谱响应和更长的工作时间。国外研制机构已经为军事用户提供了大量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的高灵敏非制冷红外成像仪。但我国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研究与生产起步较晚,且受到工业基础制约,技术远滞后于国外,而市场需求却日益增加,因此发展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已刻不容缓。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针对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的核心器件——CMOS焦平面读出电路(ROIC)展开了设计与实现研究。首先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后,作者作为主研参与了国家973 XXX项目(编号:51313XXX),自主设计并流片验证了单片式320×240非制冷热释电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读出电路,特别是自主设计并验证了单片式耐高温非制冷红外CMOS读出电路的工艺流程,解决了铁电探测材料高温退火与CMOS工艺不兼容的问题。之后作者作为主研又研制了另外两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红外CMOS焦平面读出电路,即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160×120读出电路,以及非制冷短波红外320×256多功能快照式读出电路。在以上课题研究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自主设计了相适应的读出电路结构,并全面考虑版图、工艺以及对探测器的接口等问题。本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在铁电型非制冷红外读出电路研制中,提出了一种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的耐熔金属硅化物连线结构,并通过320×240大阵列读出电路的设计、流片及测试验证,获得了有良好耐高温特性的低阻互连线结构,解决了铁电型IRFPA的单片集成耐高温问题。经查新验证,此方法国内外未见报道,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获授权,专利号:200610021450.4。2、针对热释电探测单元是阻抗极高的容性元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源电阻的电阻反馈跨导放大型(RTIA)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结构,该设计采用亚阈区MOS管实现1011Ω以上的有源大电阻,能与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阻抗良好匹配,结合两管共源放大器对热释电微弱信号进行高增益电流放大。相对于采用特殊高阻材料的RTIA,本电路不附加材料和工艺,且所采用的三管前置读出结构适用于大阵列热释电焦平面探测器。3、基于前述第2点提到的RTIA,提出采用浅耗尽管(Native MOSFET)作为有源大反馈电阻实现RTIA,因为Native MOS在工艺流程中不增加掩膜版,而且相比工作在亚阈区的增强型MOS,Native MOS的栅极直接接地,省去了偏置电路,且增强了电阻稳定性。4、在非制冷短波320×256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研制中,本文采用了应用更广泛的快照工作模式,即要求阵列中的所有探测单元同时积分,并将积分信号保存在单元内部后读出。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自由调节积分时间,使信号增强,满足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速红外探测需求;但是在芯片设计中,要求有限的像元面积内包含积分放大电路和采样保持电路。而作者在缺乏参考资料和设计细节的情况下,完成了该芯片的自主设计和流片验证,采用共源共栅(Cascode)电容反馈跨导放大(CTIA)结构代替传统两级运放CTIA,并同时在30×30μm2像元面积内集成采样保持电路、缓冲器、反饱和功能,实现了快照式读出,通过调节积分电容和积分时间,可将动态范围成倍扩展。同时,基于格雷码原理设计的控制电路,实现了动态窗口读出,图像翻转,1、2、4路输出等多种实用功能。

邱晨[7](2009)在《磁浮列车供电开关柜变频器的研制》文中指出电气传动控制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调速控制系统以其特有的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直流调速系统,在电气传动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流电动道岔转撤机是一种重要的铁路电气设备。它以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为动力输出,通过减速器将动力传递到道岔铁轨以改变道岔开通方向,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同时根据实验室自身技术积累的需要,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DSP控制的三相交流变频调速电源系统。论文首先阐明了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划分,明确了设计要求。其次,对各部分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介绍。文中详述了基于UC3842控制芯片的辅助电源电路、基于SG3525控制芯片的升压斩波电路、三相全桥逆变主电路和驱动电路、基于TMS320F2812型DSP的逆变控制电路及检测保护电路的设计过程,分别对它们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并对一些主要元件的选型和参数设计进行了说明。在对各种不同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进行讨论的基础之上,文章重点阐述了转速开环的V/f控制方式以及SVPWM技术的原理和它们在DSP上编程实现的方法。文中给出了控制主程序、SVPWM发生子程序、检测保护子程序等程序的编程原理和程序流程图,简述了设计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最后,论文对前级处理电路、DSP控制电路、逆变驱动电路和三相逆变电路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测试,给出了实验波形和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赵轶彦[8](2008)在《步进电机的智能控制在自动聚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作为视频监控核心设备的一体化摄像机已经随处可见,其特点是小巧灵活、安装方便。因此,本文以一体化摄像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首先对一体化摄象机控制系统中的自动聚焦技术,步进电机结构原理和步进电机的控制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然后以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提出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模块的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接着介绍了步进电机软件控制开发的流程和部分模块的软件设计。本文通过频域带通法对CCD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模拟带通滤波,提取高频分量,然后对高频分量进行简单运算来构建评价函数的一种方法,采用频域带通法搭建自动对焦系统具有运算简单和成本低廉的优点。针对传统爬山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模型,该模型采用两次穷举搜索即可确定最佳成像位置,第一次采用变步长粗略搜索,第二次用最小步长细扫。将改进的爬山算法用到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实验平台中,使系统在保证对焦精度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对焦速度。在理论上研究和推导出两相混合步进电机的升降频曲线,以及在实际运行中步进电机升降频理论的实现,寻找出最速控制的方法,并采用单片机软件升降频控制策略,解决了点位控制中的失步和两相混合步进电机行程末端的机械冲击问题。利用细分控制技术保证了电机运行的平稳性,并进行了波形分析和理论研究。模糊控制模仿人的决策能力和推理功能,是又一类智能控制的形式。本文研究了模糊控制理论及其软件实现。控制参数根据不同的偏差要求,运用模糊PID控制而选择不同的参数,从而改善各局部性能,促使整体性能提高。通过Fuzzy-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然后,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结合成模糊PID控制,用Matlab软件对该控制方法作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自动聚焦系统而言,相比传统的PID控制,智能模糊控制的响应具有较小的超调量和快速稳定能力,其控制品质明显高于传统的PID控制性能指标。

马益民[9](2006)在《一种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自动定量称重衡器需求量很大,但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表技术却相对落后。为此,本文研制了一种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该定量称重控制仪具有控制准确度高、功能实用以及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本控制仪属于单片机嵌入式系统,采用ATmega32L作为系统的MCU单元。所设计的硬件电路单元主要包括: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显示和键盘电路、系统输入和输出电路、系统电源电路及电源监控电路等。选用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的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及Δ?Σ型24位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处理芯片ADS1251,保证了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通过编制系统的软件程序,实现了三级给料定量称重过程的自动控制、提前量数据的自行修正、包装数据的自动保存以及键盘操作和实时显示等多项实用功能。在采取硬件措施滤波的同时,采用了由软件实现的数字滤波技术,可通过调整数字滤波算法数学模型中的滤波深度参数来调整系统称量的准确度。主要采取禁止比较判别法、自动修正提前量和超差报警三项软件控制策略,较好地解决了称重速度与精度之间的矛盾。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稳定性、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实验测试。测试报告分析表明,本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的稳定性及定量称重控制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已达到本课题的预期要求。在对研制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对系统未来的改进与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和设想。

程军[10](2006)在《成像跟踪器及其性能评估系统接口的硬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红外成像跟踪算法进行性能评估测试,本文介绍并实现了一种高帧频红外成像跟踪器及其相应的评估系统接口电路的硬件设计。成像跟踪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DSP+FPGA的架构,对于低层次的、比较耗时且重复性较多的象素级的图象处理算法采用了FPGA硬件实现,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目标检测及跟踪算法诸如单帧检测、双窗分割、多帧累加、目标标记等采用了DSP软件开发实现。同时对采用FPGA实现图象预处理算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乒乓操作、流水线操作等较为常见的设计思想,实现了高斯滤波、数学形态学滤波以及直方图统计等图象预处理算法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测试。对于评估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部分,采用了通用串行总线(USB),理论上的极限速度达到可以480Mbps,能够满足大数据量比如图象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支持热插拔,安装方便,不受PC机插槽数目的限制,通过一片FPGA作逻辑电路的核心控制器件,能够实现高帧频传送数字图象数据给红外成像跟踪器进行算法处理及其相应的结果数据回传。最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并分析了工作的不足以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二、自动扫描的新型行/场前级电路的特点(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扫描的新型行/场前级电路的特点(上)(论文提纲范文)

(1)探测器阵列靶研制及标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 感光法
        1.2.2 烧蚀法
        1.2.3 扫描法
        1.2.4 相机成像法
        1.2.5 阵列探测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到靶参数及计算方法研究
    2.1 大气对到靶参数的影响
        2.1.1 大气消光对光传播的影响
        2.1.2 大气湍流/热晕对光传播的影响
    2.2 激光光强时空分布测量
        2.2.1 测量原理及组成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激光到靶参数的计算方法
        2.3.1 常规参数
        2.3.2 质心相关参数
        2.3.3 光束质量相关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测器阵列靶的研制
    3.1 技术指标
    3.2 总体方案设计
        3.2.1 工作原理及组成
        3.2.2 技术难点及实现
    3.3 机械设计与布局
        3.3.1 机械结构布局
        3.3.2 机械结构受力分析
    3.4 探测器模块电路系统
        3.4.1 测量原理
        3.4.2 电路结构设计
        3.4.3 探测器性能测试
        3.4.4 功能电路设计
        3.4.5 控制系统设计
    3.5 数据传输与控制网络设计
        3.5.1 需求分析
        3.5.2 方案设计
        3.5.3 硬件电路设计
        3.5.4 时序设计
        3.5.5 以太网接口设计
    3.6 光学衰减设计及实现
        3.6.1 衰减倍率分析计算
        3.6.2 衰减取样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定系统设计及技术研究
    4.1 基于逐点扫描的标定技术研究
        4.1.1 单元组成及功能
        4.1.2 工作流程
        4.1.3 标定方法及数学建模
        4.1.4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4.2 功率密度标定技术研究
        4.2.1 原理分析
        4.2.2 标定光源
        4.2.3 相机成像法
        4.2.4 探测器扫描法
        4.2.5 小孔扫描法
        4.2.6 实验及分析
    4.3 衰减倍率标定技术研究
        4.3.1 引言
        4.3.2 原理分析
        4.3.3 标定方法及实现
        4.3.4 实验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及测试结果分析
    5.1 系统性能分析
        5.1.1 测量范围分析
        5.1.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1.3 通道不均匀性分析
    5.2 实验室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测试方法及步骤
        5.2.2 数据处理方法
        5.2.3 测试系统分析
        5.2.4 测试结果分析
    5.3 外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制冷型EMCCD相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光夜视技术
    1.2 微光夜视器件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2 EMCCD相机设计方案
    2.1 EMCCD原理
    2.2 EMCCD噪声分析
    2.3 制冷型EMCCD相机设计
3 制冷型EMCCD相机电路设计
    3.1 CCD216 芯片特点
    3.2 驱动电路设计
        3.2.1 时钟驱动电路设计
        3.2.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3.2.3 倍增电路设计
    3.3 采样电路设计
        3.3.1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3.3.2 AD采样模块电路设计
    3.4 温控电路设计
    3.5 成像及串口电路设计
        3.5.1 成像电路设计
        3.5.2 串口电路设计
    3.6 电源电路设计
    3.7 板级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制冷型EMCCD相机数字电路配置
    4.1 FPGA电路设计
    4.2 驱动模块时序设计
        4.2.1 时钟驱动模块时序设计
        4.2.2 直流偏置模块时序设计
        4.2.3 倍增模块时序设计
    4.3 采样模块时序设计
    4.4 温控模块时序设计
    4.5 成像及串口模块时序设计
        4.5.1 成像模块时序设计
        4.5.2 串口模块设计
    4.6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7 复位及简单时序约束
        4.7.1 复位设计
        4.7.2 简单时序约束设计
    4.8 自动增益设计
    4.9 本章小结
5 EMCCD相机整机测试
    5.1 EMCCD输出测试
    5.2 EMCCD成像测试
    5.3 EMCCD电子倍增测试
    5.4 EMCCD制冷效果测试
    5.5 EMCCD自动增益效果测试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系统可编程测试仪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编程器件的发展
        1.2.2 可编程测试仪器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及研究目标
        2.1.1 需求分析
        2.1.2 研究目标
    2.2 系统架构
    2.3 软硬件开发环境
        2.3.1 硬件平台
        2.3.2 软件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开发板的设计
    3.1 总体结构
    3.2 PSoC5LP基本系统
        3.2.1 PSoC5LP最小系统
        3.2.2 USB编程/调试器
    3.3 其它功能模块
        3.3.1 供电系统
        3.3.2 多功能模拟外设模块
        3.3.3 人机接口、外部扩展接口
        3.3.4 通信电路
        3.3.5 数字外设功能子板
    3.4 PCB设计
第四章 数字多用表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本直流电压计
        4.1.1 普通直流电压表
        4.1.2 基于PSoC的直流电压表
    4.2 直流电流的测量
    4.3 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
        4.3.1 交流电压的基本参数
        4.3.2 交流电压的普通测量方法
        4.3.3 基于PSoC的交流电压的测量
        4.3.4 基于PSoC的交流电流的测量
    4.4 电阻的测量
        4.4.1 戴维南定理
        4.4.2 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R0的测量方法
        4.4.3 基于PSoC的电阻的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5.1 固定波形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5.1.1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5.1.2 方波发生器的设计
        5.1.3 三角波发生器的设计
    5.2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5.2.1 八位电压数模转换器(VDAC8)
        5.2.2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实现
    5.3 波形频率的动态更新
        5.3.1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DDS)原理简介
        5.3.2 技术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字示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6.1 数字示波器原理
        6.1.1 波形的采集与存储
        6.1.2 触发与时基
        6.1.3 波形的处理与显示
        6.1.4 数字示波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6.2 虚拟数字示波器的设计
    6.3 独立数字示波器的设计
    6.4 时间交错采样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
    7.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7.2 ARMCortex-M
        7.2.1 ARMCortexM3微处理器简介
        7.2.2 ARMCortex-M3内核架构
    7.3 μC/OS-III简介
        7.3.1 μC/OS-III发展历程和特点
        7.3.2 μC/OS-III系统组成
    7.4 μC/OS-III在ARMCortex-M3上的移植
        7.4.1 μC/OS-III系统移植文件
        7.4.2 μC/CPU移植文件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双路Boost的H6桥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光伏并网逆变器状况
        1.2.2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综述
    1.3 光伏并网发电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概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路输入的两级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关键技术
    2.3 双路Boost的H6桥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总体方案
        2.3.1 前级双路Boost的工作模式
        2.3.2 后级H6桥逆变的工作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硬件分析
    3.1 引言
    3.2 主电路设计与关键器件的选型
        3.2.1 双路Boost的关键器件选型
        3.2.2 后级H6桥逆变的关键器件选型
        3.2.3 模块化PCB设计
    3.3 控制核心的方案研究
        3.3.1 基于DSP+ARM的方案分析
        3.3.2 基于双核心DSP的方案分析
    3.4 模块功能电路分析
        3.4.1 驱动信号调理
        3.4.2 系统信号反馈采样
    3.5 系统辅助电源分析
        3.5.1 辅助电源方案选择
        3.5.2 英飞凌Cool SET芯片介绍
        3.5.3 关键器件分析
    3.6 系统通信模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核心分时独立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流程的控制思想
        4.2.1 系统流程状态机
        4.2.2 LCD人机交互显示
    4.3 双核心的分时独立控制
    4.4 前级双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
        4.4.1 双路MPPT控制研究
        4.4.2 前级MPPT的Matlab仿真分析
    4.5 后级H6桥并网逆变控制研究
        4.5.1 H6桥无差拍控制
        4.5.2 H6桥的Matlab仿真分析
    4.6 系统数据采集传输的软件框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试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测试平台介绍
        5.2.1 系统测试条件
        5.2.2 系统测试内容
    5.3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5.3.1 辅助电源运行测试
        5.3.2 前级双路Boost驱动测试
        5.3.3 后级H6桥逆变驱动测试
        5.3.4 双核心DSP电网跟踪测试
    5.4 系统正常运行实验
        5.4.1 系统MPPT运行实验
        5.4.2 系统并网运行实验
    5.5 监控数据采集测试
        5.5.1 LCD显示功能测试
        5.5.2 数据无线监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分类
    1.3 现状
第2章 整机原理
    2.1 系统架构
    2.2 前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
        2.2.1 EDID
        2.2.2 AFE
        2.2.3 数字接口电路
    2.3 常见接口及信号格式
        2.3.1 、VGA
        2.3.2 、DVI
        2.3.3 、HDMI
        2.3.4 、YCrCb,S-video
        2.3.5 、全电视信号
    2.4 微显驱动电路
        2.4.1 、DLP电路
        2.4.2 、LCOS电路
    2.5 激光器控制电路
        2.5.1 、激光器驱动
        2.5.2 、激光器动态控制
        2.5.3 、PWM脉冲介绍
    2.6 中央处理模块
    小结
第3章 激光投影机电路设计
    3.1 、分立电路元件设计分析
    3.2 、前端信号输入电路设计
        3.2.1 、接口电路设计
        3.2.2 、前端处理电路设计
    3.3 、投影及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3.4 、中央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4.1 、Spartan6介绍
        3.4.2 、传感器控制
        3.4.4 、中央处理模块电路
        3.4.5 、FPGA部分程序设计
第4章 电路仿真分析及实测分析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非制冷红外焦平面CMOS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
    1.2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 CMOS 读出电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4.1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非制冷热释电320×240 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
    2.1 热释电探测原理介绍
    2.2 热释电探测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2.3 热释电读出电路设计
        2.3.1 热释电读出电路整体设计
        2.3.2 热释电读出电路仿真分析
    2.4 热释电读出电路耐高温设计
        2.4.1 版图设计
        2.4.2 耐高温工艺设计
        2.4.3 小结
    2.5 热释电 RTIA 读出电路设计
        2.5.1 亚阈区RTIA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2.5.2 亚阈区RTIA 测试结果及分析
        2.5.3 Native MOS RTIA 设计与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测辐射热计160×120 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
    3.1 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原理及发展方向
    3.2 微测辐射热计模型建立
    3.3 微测辐射热计读出电路设计
        3.3.1 微测辐射热计读出电路整体设计
        3.3.2 微测辐射热计读出电路模块设计
    3.4 微测辐射热计读出电路版图设计
    3.5 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波红外320×256 快照式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短波红外探测原理
        4.1.1 短波红外介绍
        4.1.2 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技术
        4.1.3 短波红外成像技术进展
    4.2 短波红外320×256 读出电路设计
        4.2.1 短波红外读出电路整体设计
        4.2.2 短波红外读出电路模块设计
        4.2.3 短波红外读出电路全仿真
    4.3 短波红外读出电路版图设计
    4.4 短波读出电路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已发表、录用的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工作

(7)磁浮列车供电开关柜变频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电源系统总体设计
    2.1 电源系统主要技术条件
    2.2 系统总体结构
3 辅助电源设计
    3.1 UC3842控制芯片简介
    3.2 电路原理及参数设计
        3.2.1 电路工作原理
        3.2.2 启动电路设计
        3.2.3 稳压反馈电路设计
        3.2.4 缓冲保护电路设计
4 前级处理电路设计
    4.1 主电路设计
        4.1.1 电路工作原理
        4.1.2 电路参数设计
    4.2 控制电路设计
        4.2.1 SG3525控制芯片简介
        4.2.2 PWM波发生电路设计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2.4 基准源电路设计
        4.2.5 电压闭环电路设计
5 三相逆变电路设计
    5.1 主电路设计
        5.1.1 IGBT的选择
    5.2 驱动检测电路设计
        5.2.1 驱动电路设计
        5.2.2 保护检测电路设计
6 三相逆变电路控制
    6.1 转速开环的V/F控制原理
    6.2 SVPWM技术原理
        6.2.1 电压矢量与磁链矢量的关系
        6.2.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6.2.3 磁链轨迹的控制
    6.3 SVPWM的DSP实现
        6.3.1 计算三相相电压瞬时值
        6.3.2 计算电压空间矢量的实、虚轴分量、相位角
        6.3.3 确定扇区号
        6.3.4 计算主矢量、辅矢量、零矢量的作用时间
        6.3.5 装载DSP比较寄存器
    6.4 DSP控制电路设计
        6.4.1 TMS320F2812简介
        6.4.2 电源模块
        6.4.3 扩展RAM
        6.4.5 时钟电路
        6.4.6 手动复位电路
        6.4.7 JTAG接口电路
        6.4.8 RS232接口电路
    6.5 系统软件设计
        6.5.1 控制总体功能介绍
        6.5.2 主程序流程
        6.5.3 外部中断程序流程
        6.5.4 主定时器中断程序流程
7 系统抗干扰设计
    7.1 PCB布线抗干扰措施
    7.2 软件抗干扰措施
8 实验波形与分析
    8.1 前级处理电路波形
    8.2 SVPWM控制脉冲波形
    8.3 逆变驱动波形
    8.4 逆变输出波形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步进电机的智能控制在自动聚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2.1 自动聚焦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2 步进电机及控制技术的发展
        1.2.3 模糊控制理论发展及现状
    1.3 模糊控制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聚焦系统原理和步进电机控制
    2.1 引言
    2.2 自动聚焦结构和原理
        2.2.1 半数字式自动聚焦
        2.2.2 评价函数
        2.2.3 自动搜索算法
    2.3 步进电机原理和智能控制技术
        2.3.1 两相混合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2.3.2 两相混合步进电机结构特点
        2.3.3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技术
    2.4 模糊控制设计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摄像机自动聚焦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图像处理电路设计
        3.2.1 视频信号采集系统
        3.2.2 视频信号处理系统
        3.2.3 复合视频信号处理
        3.2.4 字符叠加电路(UPD6464)
    3.3 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3.3.1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3.3.2 双H桥驱动电路
    3.4 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3.5 电路板设计和硬件抗干扰措施
        3.5.1 PCB板的设计
        3.5.2 其它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步进电机升降频控制和智能控制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两相混合步进电机运行软件设计
        4.2.1 自动聚焦系统搜索模块设计
        4.2.2 电机运行主程序设计
    4.3 Fuzzy-PID控制算法实现
        4.3.1 Fuzzy-PID控制器维数的选择
        4.3.2 Fuzzy-PID控制规则
    4.4 Fuzzy-PID控制器设计
        4.4.1 变量的模糊化
        4.4.2 模糊推理
    4.5 软件设计中的其它考虑
        4.5.1 滤波器设计
        4.5.2 软件陷阱
        4.5.3 设立标志中断
        4.5.4 软件复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论与论文总结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和测试结果
        5.2.1 复合视频信号亮度信号测量和分析
        5.2.2 基于MATALB智能Fuzzy-PID控制器仿真实验
        5.2.3 聚焦实验
    5.3 误差分析
    5.4 论文总结
    5.5 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

(9)一种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动定量衡器技术综述
        1.1.1 电子衡器的分类
        1.1.2 自动定量衡器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定量称重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 定量称重装置的组成
        2.1.2 自动定量称重控制的工作原理
    2.2 系统的结构方案
        2.2.1 系统概述
        2.2.2 系统结构
    2.3 系统的功能、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结构
    3.2 微控制器 ATmega32L 及其应用
        3.2.1 ATmega32L 性能概述
        3.2.2 ATmega32L 的应用
    3.3 数据采集前端模块
        3.3.1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
        3.3.2 信号调理电路
    3.4 模数转换单元
        3.4.1 模数转换器的选择
        3.4.2 ADS1251 的特点与功能
        3.4.3 ADS1251 的接口设计
    3.5 人机通信单元
        3.5.1 显示及键盘控制芯片BC7281A
        3.5.2 BC7281A 的应用设计
    3.6 输入和输出电路
        3.6.1 输入电路
        3.6.2 输出电路
    3.7 系统电源设计
        3.7.1 系统主电源
        3.7.2 AD 基准电压电路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资源分配
    4.2 系统主程序流程
    4.3 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
        4.3.1 数据采集子程序
        4.3.2 数字滤波算法
    4.4 系统控制功能程序设计
        4.4.1 定量称重过程特性分析
        4.4.2 提高定量称量准确度的软件控制策略
        4.4.3 定量称重的软件控制时序
    4.5 人机通信程序设计
        4.5.1 BC7281A 字节写入程序
        4.5.2 BC7281A 的字节读出子程序
第五章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5.1 硬件措施
    5.2 软件措施
第六章 测试实验与分析
    6.1 稳定性实验
    6.2 称量性能实验
        6.2.1 静态实验
        6.2.2 动态实验
    6.3 测试实验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成像跟踪器及其性能评估系统接口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成像跟踪系统信息处理的特点
    1.3 成像跟踪器及其评估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2 高帧频成像跟踪器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说明
    2.2 硬件设计总体说明
    2.3 系统时序说明
    2.4 小结
3 用FPGA 实现图象预处理
    3.1 DSP 和FPGA 进行预处理的比较
    3.2 FPGA 的硬件结构与原理
    3.3 FPGA 工作流程和模块划分
    3.4 高斯滤波
    3.5 数学形态学滤波
    3.6 直方图统计
    3.7 FPGA 设计中部分模块仿真
    3.8 FPGA 开发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3.9 小结
4 评估系统数据传输接口电路设计
    4.1 几种通用总线技术的比较
    4.2 系统原理及硬件结构设计
    4.3 系统模块设计
    4.4 EZ-USB FX2 PCB 设计说明
    4.5 接口电路传输速度测试
    4.6 小结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成像跟踪器样图
附录3 U582.0 接口电路样图

四、自动扫描的新型行/场前级电路的特点(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测器阵列靶研制及标定技术研究[D]. 谭逢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制冷型EMCCD相机设计[D]. 陈光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系统可编程测试仪器的研究与实现[D]. 何霞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4]双路Boost的H6桥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D]. 陈振升.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D]. 彭伟伦.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6]非制冷红外焦平面CMOS读出电路设计与实现研究[D]. 胡滨.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7]磁浮列车供电开关柜变频器的研制[D]. 邱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8]步进电机的智能控制在自动聚焦中的应用研究[D]. 赵轶彦.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9]一种自动定量称重控制仪的研制[D]. 马益民. 厦门大学, 2006(01)
  • [10]成像跟踪器及其性能评估系统接口的硬件设计[D]. 程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新型自动扫描行/场前置级电路的特点(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