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牛嘉仪[1](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王辉[2](2016)在《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新疆洪水灾害尤其是春季融雪性洪水的频次不断增大,洪水灾害发生的时间和演进过程始终是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及时、可靠、直观的决策支持系统成为水资源调控、配置和管理的迫切需要,但新疆特殊的生态和地理条件给水文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利用遥感空间数据等手段为依托,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无资料区的融雪性洪水监测与模拟,对干旱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新疆山区流域春季融雪性洪水的特点,基于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河道洪水演算方程,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分布式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对2010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春季融雪期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1)集成和优化了融雪产流模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考虑积雪消融的物理过程并利用多种遥感数据反演模型中的部分参数,结合气象常规观测数据获取瞬时的能量平衡信息,有效改进了融雪模型的算法。(2)集成和优化了流域汇流模型。首先以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为基础,重点考虑融雪物理过程并引入了截留损失模块、蒸散损失模块和汇流模块,实现了流域整体性汇流分析。(3)实现了洪水演进三维可视化。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模型进行三维地形建模,利用Arc GIS Engine进行环境搭建、高程因子转换、纹理粘贴和色彩渲染,采用Scene Control接口和Animation类库,实现了三维洪水演进模拟。(4)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系统采用C#语言编译系统界面,运用IDL语言编译核心算法,基于Arc GIS、ENVI的二次开发并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实现了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模拟。结论:从二维融雪模拟上看,融雪径流深大值出现在北部,融雪径流深小值出现在南部,这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南部靠近天格尔Ⅱ峰,为高山区,气温低并有常年积雪,不易融化,北部地势相对平缓,温度较高,积雪易大范围融化;从三维洪水演进模拟上看,根据Landsat 7同期遥感影像对比验证,河道内淹没范围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洪水演进模拟比较准确;从模拟精度上看,模拟径流线的变化趋势与实测径流线比较一致,本次模拟的Nash-Stucliffe系数E为0.72,峰值相对误差R为4.36%,可见本系统在乌鲁木齐河流域的融雪性洪水模拟比较准确,可以实现对流域水文过程的整体性分析,可以为融雪性洪水预警、防灾减灾与流域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凯丽比努尔·艾则孜[3](2015)在《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产业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新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乌鲁木齐市作为西部边陲的首府,属于中心性城市,是新疆的经济、文化及政治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中,为了提高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值得进行深入地研究,能够充分利用边缘地区资源优势,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走势。指出乌鲁木齐市应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提、出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在产品开发、设施建设等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实施政府主导型、区域联合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强化反恐维稳的国际合作力度,内外共同提振拓展乌鲁木齐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信心,确保新疆旅游经济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化的目标。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角度出发,考虑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路。之所以重点采用SWOT方法,是因为对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认识在整个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认识的是否科学、客观、将直接决定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战略制定的合理性,而认识的最终成果将为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作用。这正是本文论述的意义所在。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综述。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二章是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中国、新疆与乌鲁木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别分析。第三章真对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采用了SWOT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了乌鲁木齐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可能存在的挑战。第四章进一步深入分析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根据现状提出了目前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前四章的基础上,对整体情况进行总汇,提出了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措施及相关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范婷婷[4](2015)在《基于FLEX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得到蓬勃推动。传统的旅游地图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旅游的需求,新兴的自驾游、徒步旅行以及自助游的形式逐渐出现在现代生产生活当中,并且被人们广泛关注与接受。这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向着自动化、科学化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乌鲁木齐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景点闻名世界。虽然针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旅游信息分布于各个旅游网站当中,但由于过于分散,对旅游信息的集中查询与掌握造成困难。为了促进乌鲁木齐地区旅游信息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使得游客获得更好的整体化服务系统,对当地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设计与实现至关重要。本文查询了以往的旅游信息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乌鲁木齐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基于FLEX框架进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针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本文的选题意义;其次,对FLEX相关数据进行介绍,分析其具体的工作原理以及技术内容,将优劣势进行准确阐述,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需要初步的建立系统的实际需要,将各个设计前需求环节进行满足,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保证;再次,基于FLEX进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设计,将具体的开发平台以及设计框架进行展现与阐述,设定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内容,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游客在乌鲁木齐地区的旅游需求;最后,基于FLEX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分析,满足人们日常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并针对该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进行明确,提升该系统的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整个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投入到乌鲁木齐旅游业的发展中。根据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地图的局限性,为游客带来详细的乌鲁木齐的旅游信息,具备良好的实用效果。这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一次针对旅游信息系统的新的尝试。

南宇[5](2013)在《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尽量避免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谋求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现阶段由于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跨区域性和市场的共享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开发,提升和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达到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西北五省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旅游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等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不平衡、异质性与区域性特征,因此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功能和效益等具有显着差异。例如,该区域旅游合作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起整体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理念,共享型信息平台和多层次合作机制,因而旅游空间结构亟待整合和优化,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产业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区域,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是一个互惠互利、互赢的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竞合模式是区域旅游理想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综合述评。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背景、合作趋向、现实意义、列举了实践举措;阐述了跨区域合作的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归纳了相关概念以及区域合作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在西北区域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由点、轴到网,尝试构建西北区域旅游空间网络和圈层。从理论到实践,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及跨区域旅游线路视角,实践依据包括构建西北区旅游空间网络、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共同推动旅游圈的发展与壮大,即连点成线、交线成网、扩网成面、合网成界;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结构理论包括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点、线、面”空间网络模式的演进机制及模式的实施,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了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产业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西北地区旅游产业(企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不平衡。各省区旅游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和拓展能力差、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1999-2011年,本区的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旅游业总体不均衡,入境和国内客源市场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增长迅速,旅游市场规模差异的不均衡、集聚程度越来越显着,且逐年增强,相对差异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格局较稳定。第二,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西北地区一至四级旅游中心城市,尝试构建一个由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形成由点及面,多极、多层次的城市旅游圈层结构。第三,西北区旅游景区(点)、客源市场、旅游产业、旅游交通、旅游组织、城市网络等各个子网络共同构成旅游目的地中的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区域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整合旅游线路,突破行政界线,以点带线、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即:围绕中心城市体系和城市梯度旅游圈层建设,通过跨区域、网络化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立足于“大丝路”,“西北大通道”,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稳定、紧密的西北跨区域旅游空间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层次表现为若干等级层次的旅游合作区域,相互交织,圈层相套。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资源,实现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势整合,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途径。第四,理顺行政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旅游合作,即构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实施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支撑、以旅游区为最基本单元空间结构优化;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的圈层结构。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建立跨省市的旅游企业集团;打造西北区专项旅游产品、精品,打造西北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网,提升西北区旅游品牌竞争力,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构建西北跨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网;打破西北区域限制,完善旅游市场运行环境,优化市场结构,构建多层次、开放、竞争有序的西北旅游市场协作网络;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梯度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一体化。圈层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西北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该从“点、线、面”几方面展开,建立合作、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实现“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逐步构建规模等级完整、职能类型互补、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层级体系,采用“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网络开发、圈层结构相结合的一区域多极化、多层次、圈层式的旅游联合模式。由“点”到“轴”再到“网”的演进机制,实现西北地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一体化。

许兴斌[6](2012)在《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关系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旅游高等院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在最近一二十年始终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旅游人力资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旅游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为旅游人才的竞争,只有高素质、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而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学生则是中高级旅游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作为潜在旅游人力资源,在旅游业的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地区是西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而潜在旅游人力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只有大力发展新疆地区的旅游教育,完善该地区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教育体系,培养中高层次旅游人才,才能最大限度的将新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因此,加强对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的研究,对新疆旅游教育和新疆旅游企业的发展意义非凡。本文通过对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以及新疆旅游高等院校的需求方——旅游企业二者之间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企业之间存在的错位现象进行分析,寻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所在,为新疆旅游高等院校今后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策略,为新疆旅游企业在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提出发展策略,同时,为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协调或最大限度上解决新疆旅游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在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中存在的矛盾。加速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向现实旅游人力资源转化的进程,从而更好的为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多鲁洪·哈地尔[7](2011)在《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环境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走向,城市循环经济就成为人类生态价值的新取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乌鲁木齐市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遇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鲁木齐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其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发展,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日益减少,使得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乌鲁木齐曾在1998年被国际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改善乌鲁木齐市环境如此严重状况的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了不得不发展循环经济的程度,并且已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城市环境破坏之严重使政府管理层到普通市民都意识到了改善环境的迫切性;全市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空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引领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循环经济项目的谋划与实施构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这些都为我们实践好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乌鲁木齐市循环经发展的产业模式构建思路。主要包括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旅游和服务业以及静脉产业四大领域。循环型农业方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一大批龙头企业,建成有规模的农业基地,形成一个“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促发展”的局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加大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循环型工业方面:推进以钢铁、煤电、石化、化工四大行业为关键产业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乌昌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大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制造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工业经济高速度、高效益、突破性发展;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方面:完善商贸、交通仓储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规范现有商品市场,高起点建设和发展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特色大中型专业市场,鼓励和大力扶持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静脉产业方面:增强所有行业对静脉产业的认识程度,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工作,提高工业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科技含量,推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及垃圾资源化利用。乌鲁木齐市循环经发展的保障体系构建思路。主要包括法律,经济,伦理三个方面。法律保障方面:以新公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制定和完善乌鲁木齐市的相关法规,为乌鲁木齐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经济保障方面:通过激励制度和规范制度两个方面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价格、税收、政府采购、金融、投资等领域开展激励制度,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环境管理认证、行业认证等方面加强规范制度;伦理保障方面: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伦理保障包括借鉴发达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经验,充分利用当地各民族生态伦理传统思想,努力培育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乌鲁木齐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城市环境由污染型环境向卫生或不污染型环境转变,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促进资源开发、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成为影响带动西部、西北地区商贸城和中亚八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国际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发展经济,同时实现“环境优美”和“经济繁荣”的战略目标,努力把乌鲁木齐市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建筑风貌与文化水准的区域性生态化城市。

吴微微[8](2009)在《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尤其当其发生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时,所造成的破坏更大。应用GIS建立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是有效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是面向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等多元用户的综合性服务系统,是GIS在震害防御体系的综合应用。“九五”以来GIS在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了地震预报、震害预测、地震区划等各个方面。然而基于传统GIS技术的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多建立在桌面单机环境下,存在着面向范围小、服务对象单一、空间数据共享困难、协同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系统的推广应用,限制了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深入,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它比其原有的GIS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WebGIS技术的出现可以加快地震信息的获取,任何授权的网络节点或者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和数据资料;其次,分布式WebGIS技术使异构的软件或者软件模块以及多源数据的集成成为可能;再次,WebGIS技术使系统的服务对象概念有了巨大变革,它的用户可以是任何与Internet连接的计算机用户;最后,WebGIS技术的出现将WebGIS技术引入防震减灾研究领域,拓宽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空间信息的维护、发布和查询效率,实现地震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成图,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成为可能。WebGIS技术的出现为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成为推进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和研究热点。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的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都是针对大城市的需求而开发的。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的特殊需求则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我国中小城市大都处于急剧扩张阶段,而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却相对滞后。因此,为中小城市建立一个高效透明、开放专业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平台意义重大,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功能:①为地区级抗震防灾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的决策支持、震害评估的结果数据;②为各中小城市区域的抗震防灾机构提供协同作战的信息交流平台,协助区域内各部门搞好各项工作;③为常设防震防灾办公室提供各级区域性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起到参谋作用;④为中小城市公共管理层提供应对突发事件时统一、及时、权威的信息传播媒介支持系统,提高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开化程度;⑤同时丰富查询检索、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扩大防震减灾技术成果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只有在全面、正确认识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新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中小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指导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处置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地震的灾害。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尝试利用WebGIS技术建立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使各级政府能快速、具体地了解各地区抗震设防的薄弱环节,各区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可能的受灾程度,协助政府有效采取各种防范加固和减灾措施:为指挥中心提供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充分规划和利用现有在建和已建的街道、市场、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为组织、协调医疗、武警、军队等各方面应急力量,高效实施地震救援工作提供统一、开放的专业平台;同时,系统收集与数字化的城市地图、建筑物情况等信息更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对WebGIS的实现技术和国内外WebGIS产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网络知识,结合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把网络、地理信息、地震数据、震害评估、地震应急等多学科结合起来,设计了面向中小城市防震减灾需求的WebGIS服务系统。(2)本文分析了当前WebGIS系统的主流开发技术,选择采用.NET作为自主开发平台,借助该框架的平台优越性,利用VisualStudio.NET和ASP.NET的支持,在.NET环境下进行服务系统接口和功能设计。创建NET Web Service将一些通用的地图数据和功能封装起来,并构建一个基于WebGIS基础开发和运行环境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便于集成和扩展。(3)采用C#、ASP作为开发语言,基于Aspmap for.Net进行开发,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中小城市应用实例,完成了服务系统的研制。系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WebGIS功能,可以进行多种功能的数据综合分析,并通过相关信息查询功能,对外提供城市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能够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及地震事件应急的新需求。本文应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西安市阎良区WebGIS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

杨丽[9](2009)在《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学是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的交叉学科。旅游开发更是涉及到“生态系统平衡”和“人地关系和谐”这些重要问题。“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晚,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在旅游学科领域上属于前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首先是概念的讨论和甄别。对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数百种解释和认识,基于对上百篇文献的研究,笔者提出从旅游的产生去认识和解释“乡村旅游”的概念,即从产业的角度去理解乡村旅游。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本文认为生态旅游的理念是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重要和必须一直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和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理论是生态旅游的基石,必须从系统和整体的观点上去理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它既包括自然生态部分,也包括基于自然的人文生态部分;在概念的理解上,更应强调一种人、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和谐统一的思想。理论部分笔者的主要观点为:(1)本文所指的是从产业角度去理解乡村旅游,去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给社区、地区乃至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乡村旅游也才具有开发、管理等宏观研究的价值。(2)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是独立的,但相互交叉、紧密联系。(3)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外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类型和自然性旅游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乡村旅游不是生态旅游的子集;乡村生态旅游才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子集。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旅游方式。(4)在综合理解基础上给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在乡村地域环境,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基于自然环境而发展演变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融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体验、娱乐等旅游需求于一体,并兼顾社区发展和公平原则,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对其他一些相关概念进一步阐述,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是: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人为本原则、社区参与原则。(6)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吐鲁番地区必须采取依托景区开发模式,并从系统的观点构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良性循环图。笔者认为,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者、旅游服务提供者和当地社区应通过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在其中履行重要的功能。旅游服务提供者通过社区参与式的乡村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的供给、企业经营,使社区受益并大大增强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热情;通过对旅游者生态性形象定位和营销,引起生态旅游者的关注,在对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体验和生态性旅游产品服务的同时,积极进行有序管理和生态教育,这样,在游客参与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满意的旅游体验,又增强了游客的生态意识,整个旅游活动的破坏未超过生态旅游资源恢复的阈值,乡村生态旅游系统良性循环,获得满意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章至第八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工作如下:第三章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标准,对吐鲁番地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吐鲁番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并对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制定了相关发展战略。第四章进行了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并采用专家赋值法、文献综合法对吐鲁番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价。第五章关注了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并针对葡萄沟景区进行了重点调研,在资源评价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形象策略与“绿色”营销策略。第六章进行了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相关利益主体调研,调研对象为吐鲁番地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吐鲁番地区位于乡村的重要景区的景区从业和管理人员和普通乡村居民。通过问卷分析了解了社区相关利益主体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包括旅游发展收益感知、旅游发展代价认知、社区居民对旅游参与的现状与态度)研究。研究发现吐鲁番地区的社区参与情况属于诱导参与(参与形式的第二阶段),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结论:旅游发展已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带来了一定影响,如改变了居民价值观念,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等;旅游的发展也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本地风俗文化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但是当地居民对此似乎并不关注。因此,有必要警示的是在旅游发展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会被忽视的将付出的环境代价。尤其在旅游开发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七章阐述了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出系统开发的理论,并指明了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进行了乡村生态旅游容量的部分测算;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要求;针对吐鲁番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可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类型推荐;并提出具体开发思路和开发的具体项目。最后从六个方面强调了乡村生态旅游保护对策。第八章是反思和回顾,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文中不足之处。

凌琳[10](2009)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Google Earth为例》文中提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出现,是随着旅游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起来的,它使旅游业的发展跨入了数字化的行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旧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定义、设计结构、研究内容等学术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因此,对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往关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和其代表软件Google Earth的研究主要注重在介绍层面上,且多是从应用功能和优势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从分析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设计结构以及各项功能模块出发,以Google Earth作为代表TGIS技术的产品为实例,分析了Google Earth的设计原理和功能模块,阐述了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优势;并通过与相关软件NASA World Wind的比较,提出了对TGIS以及Google Earth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二、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旅游资源
        2.1.1 概念演变
        2.1.2 分类基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评价方法
        2.2.2 研究领域
    2.3 旅游资源开发
        2.3.1 开发模式
        2.3.2 开发路径
        2.3.3 现实存在问题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旅游区位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网络化理论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调查
        3.1.2 旅游资源分类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指标遴选思路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3.3.1 指标筛选过程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3.4 指标权重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3.4.2 权重结果分析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3.5.1 指标评价标准
        3.5.2 资源分级标准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评价
        4.1.3 评价小结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4.2.3 政策环境分析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5.1 基础数据处理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5.2.1 空间分布类型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5.3 连接度分析
        5.3.1 α指数分析
        5.3.2 β指数分析
        5.3.3 γ指数分析
    5.4 通达度分析
        5.4.1 通达度指数
        5.4.2 紧密度指数
    5.5 可达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空间分区策略
    6.3 市场开发策略
        6.3.1 形象定位
        6.3.2 目标市场
        6.3.3 营销策略
    6.4 产品开发策略
        6.4.1 旅游产品开发
        6.4.2 旅游线路开发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致谢

(2)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技术路线
    1.7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融雪产流计算
    2.2 流域汇流计算
    2.3 流域信息处理方法
第三章 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需求分析与平台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功能的确定
    3.3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第四章 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规划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系统界面设计
    4.4 三维可视化研究
第五章 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资料
    5.3 流域信息提取
    5.4 模型参数化方案
    5.5 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1.2.2 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重点,难点
        1.4.3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2 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 旅游产业概述
        2.1.1 旅游产业概念
        2.1.2 旅游产业特征及构成
    2.2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2.1 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2.2 接待旅游人数变化情况
        2.2.3 旅游人员消费变化情况
    2.3 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3.1 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3.2 接待游客人数变化情况
        2.3.3 消费能力变化情况
        2.3.4 各地州旅游产业收入情况
    2.4 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4.1 地理位置分析
        2.4.2 旅游资源分析
        2.4.3 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 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Strength)
        3.1.1 独特的区位优势
        3.1.2 丰富的资源优势
        3.1.3 丰富的民族风情
        3.1.4 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
        3.1.5 丰富的会展经验
        3.1.6 政府的重视
    3.2 劣势分析(Weakness)
        3.2.1 受空间和季节影响较严重
        3.2.2 开发不当,环保工作不到位
        3.2.3 不确定的突发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3.2.4 会展旅游管理体制及制度滞后
    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3.1 西部大开发战略
        3.3.2 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
        3.3.3 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
        3.3.4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机遇
    3.4 挑战分析 (Threat)
        3.4.1 市场竞争威胁
        3.4.2 环境保护乏力,持续发展受阻
        3.4.3 恐怖主义、极端思想的威胁
4 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行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4.2 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不可持续
    4.3 旅游产品价值链短,缺乏特色
    4.4 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4.5 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4.6 旅游业人才开发力度不够
    4.7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基础薄弱
    4.8 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情况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5 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5.1 科学定位,大力加强品牌推广
    5.2 着重行业规范,全面加强政策指导
    5.3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5.4 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改善旅游业硬软件环境
    5.5 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5.6 开发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5.7 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民族文化旅游
    5.8 加强乌鲁木齐市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5.9 充分利用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的核心区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FLEX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工具介绍
    2.1 FLEX介绍
    2.2 FLEX工作原理
    2.3 FLEX与服务器的通信方式
    2.4 FLEX优势与局限性
        2.4.1 FLEX优势
        2.4.2 FLEX局限性
    2.5 GIS系统的相关应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任务概述
    3.2 系统设计原则
        3.2.1 便捷性
        3.2.2 实用性
        3.2.3 规范性
    3.3 用例分析
    3.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5 系统功能分析
    3.6 系统非功能需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EX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架构以及实现原理
        4.1.1 系统架构设计
        4.1.2 B/S架构特点
        4.1.3 系统功能模块组织结构
        4.1.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原理
        4.1.5 系统类图
        4.1.6 具体功能模块设计
    4.2 开发平台构建
        4.2.1 搭建FLEX平台
        4.2.2 部署AreGIS API for FLEX
    4.3 GIS服务
        4.3.1 GIS服务发布
        4.3.2 GIS服务调用
        4.3.3 GIS服务的管理
    4.4 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LEX的旅游地理系统的系统实现
    5.1 查询功能模块功能实现
        5.1.1 地图显示
        5.1.2 地图浏览
        5.1.3 地图查询
        5.1.4 几何服务
        5.1.5 缓冲分析
        5.1.6 地图打印
    5.2 旅游服务模块实现
        5.2.1 周围设施分析
        5.2.2 自驾游路线分析
        5.2.3 团体游路线分析
        5.2.4 限时出行范围分析
    5.3 登录界面
    5.4 旅游线路分析界面
    5.5 旅游信息发布界面
    5.6 GIS路线管理界面
    5.7 旅游信息查询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优势与系统测试
    6.1 系统特点
    6.2 系统部署情况分析
    6.3 系统优势
        6.3.1 信息量巨大
        6.3.2 功能强大
        6.3.3 实现动态与评估预测
    6.4 测试环境
    6.5 功能测试
    6.6 测试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西北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1.1.1 独特的地理环境
        1.1.2 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1.1.3 西北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1.2 研究背景
        1.2.1 西北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趋势
        1.2.2 跨区域空间合作研究视角的忽略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跨区域合作视角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
        1.3.2 跨区域合作下西北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和提升的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界定
        1.4.1 区域旅游合作
        1.4.2 旅游产业、旅游企业
        1.4.3 旅游市场、旅游客源市场
        1.4.4 区域旅游竞争
        1.4.5 城市旅游竞争力
        1.4.6 旅游网络、旅游空间结构
        1.4.7 城市群、城市带、旅游圈、都市圈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综述与依据
    2.1 相关理论
        2.1.1 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内涵与模式
        2.3.1 区域合作理论内涵与机制
        2.3.2 一般模式
        2.3.3 典型模式
        2.3.4 增长模式
        2.3.5 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增强区域旅游合作
    2.4 区域旅游竞合
        2.4.1 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
        2.4.2 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行为模式
        2.4.3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2.4.4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2.5 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的差异化
        2.5.1 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差异
        2.5.2 旅游产品组合的差异性
        2.5.3 旅游品牌提升的差异性
        2.5.4 旅游产业合作的差异化
        2.5.5 旅游企业合作的差异化
        2.5.6 旅游市场的差异营销
        2.5.7 完善旅游支撑体系的差异化
        2.5.8 旅游产业集群竟合的差异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2 旅游产品、品牌、商品竞争力参差不齐
        3.1.3 旅游线路规划不合理
        3.1.4 支撑体系瓶颈问题突出
        3.1.5 旅游市场空间存在劣势
        3.1.6 城市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3.2 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体系
        3.2.1 模型建立
        3.2.2 相关指标估算及分析
        3.2.3 西北旅游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
    3.3 西北分省区产业结构分析
        3.3.1 陕西旅游产业规模
        3.3.2 新疆旅游产业规模
        3.3.3 甘肃旅游产业规模
        3.3.4 青海旅游产业规模
        3.3.5 宁夏旅游产业规模
        3.3.6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评价分析
    3.4 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
        3.4.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
        3.4.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分析研究
        3.4.3 西北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评价
        3.4.4 共建客源市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组织
    4.1 网络、圈层结构理论
        4.1.1 旅游网络
    4.2 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
        4.2.1 共筑大西北旅游网络
    4.3 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
    4.4 旅游空间圈层结构
        4.4.1 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
        4.4.2 旅游空间网络化演进
        4.4.3 空间集群化格局的构建
        4.4.4 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
        4.4.5 城市旅游空间圈层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五省区旅游跨区域合作实践依据
    5.1 西北五省区城市发展现状
        5.1.1 重点旅游城市
        5.1.2 基于“X”型轴线,开发城市经济带
    5.2 西北五省区跨区域合作实践依据
        5.2.1 旅游节点等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视角
        5.2.2 等级划分依据和结果:层级梯度中心
        5.2.3 西北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
        5.2.4 等级划分标准
    5.3 旅游线路分布视角
        5.3.1 西北区旅游线路分布现状
        5.3.2 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与划分
    5.4. 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
        5.4.1 原则和思路
        5.4.2 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空间网络、圈层优化与实施方略
    6.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6.1.1 西北五省跨区域合作
        6.1.2 西北五省区旅游竞争力提升
        6.1.3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梯度构建旅游圈(层)
    6.2 实施的策略
        6.2.1 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
        6.2.2 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6.2.3 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协作网络
        6.2.4 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
        6.2.5 圈层的构建
        6.2.6 逐级推进西北各省区“城市旅游经济圈”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关系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旅游高等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业人力资源国外研究进展
        1.3.2 旅游人力资源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旅游人力资源与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相互关系及价值意义
    2.1 资源的有限使用和无限需求
        2.1.1 资源本身是有限性的
        2.1.2 资源使用的无限需求
        2.1.3 资源的重组和利用
    2.2 现实旅游人力资源与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定义
    2.3 旅游人力资源的价值及其意义
    2.4 中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4.1 旅游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匀
        2.4.2 旅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2.4.3 当前旅游院校培养出的旅游人力资源不能与旅游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匹配
        2.4.4 旅游人才在择业时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3 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调查
    3.1 新疆旅游人力资源供给概况
        3.1.1 新疆旅游教育概况
        3.1.2 新疆高校各层次旅游专业设置概况
    3.2 新疆旅游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调查研究
        3.2.1 被调查的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特征
        3.2.2 对新疆旅游专业学生认知和理解程度的调查
        3.2.3 新疆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和择业标准的调查
4 新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调查
    4.1 新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研究
    4.2 新疆旅游企业对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4.2.1 旅游企业进入校园招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频率调查
        4.2.2 旅游企业进入校园招聘旅游人才类型需求调查
        4.2.3 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满意度调查
        4.2.4 旅游企业是否愿意为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调查分析
        4.2.5 关于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专业学生所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否合理的调查分析
        4.2.6 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专业学生最应具备的素质调查
        4.2.7 旅游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旅游专业学生的因素调查
        4.2.8 从旅游企业方面分析旅游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4.3 实证新疆旅游企业对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特点
5 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及其对策分析
    5.1 新疆潜在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5.1.1 新疆潜在旅游人力供需双方关系失衡
        5.1.2 新疆潜在旅游人力供需双方期望差异与失衡
        5.1.3 从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企业供需矛盾中寻找问题关键所在
    5.2 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及其建议
        5.2.1 努力提高旅游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以增强对潜在旅游人才的吸引力
        5.2.2 旅游企业转变用人观念,构建旅游人才战略
        5.2.3 新疆旅游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促使专业机构的多元化
        5.2.4 旅游专业毕业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合理的规划
结论
附录1 新疆高校旅游专业择业取向调查问卷
附录2 新疆旅游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意向调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二、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目标与理论创新
第一章 城市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第一节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二、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与产业模式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与实践要求
        四、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城市循环经济研究的内涵
        一、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二、循环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
        四、我国城市循环经济管理模式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环境现状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经济环境现状分析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特征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环境污染现状
        四、城市发展趋势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劣势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威胁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构想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二、城市空间布局区划
    第二节 产业循环经济模型设计—戴明循环理论
        一、戴明理论PDCA循环的概念
        二、PDCA循环的特点
        三、循环型产业发展的PDCA循环设计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业基本情况
        二、农业产业细分发展状况
        三、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第二节 循环型农业模式构建
        一、循环型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循环型农业思路和目标
        三、循环型农业发展措施
        四、循环型农业发展指标体系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工业基本情况
        二、工业生产的环境影响分析
        三、工业生产能源消耗情况
    第二节 循环型工业模式构建
        一、循环型工业的概念与实践基础
        二、循环型工业思路和目标
        三、循环型工业发展措施
        四、循环型工业发展指标体系
第六章 乌鲁木齐市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与服务业基本情况
        二、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三、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模式构建
        一、循环型旅游业的概念及其原则要求
        二、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思路与目标
        三、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发展措施
        四、循环型旅游与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
第七章 乌鲁木齐市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分析
        一、城市垃圾现状
        二、工业固体废弃物现状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静脉产业模式构建
        一、静脉产业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二、静脉产业思路与目标
        三、静脉产业发展措施
        四、静脉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第八章 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依据
        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保障体系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
        二、循环经济激励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制度
        四、循环经济规范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伦理保障
        一、伦理保障—必要的非正式制度
        二、国际上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经验
        三、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伦理传统
        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GIS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发展
    1.3 WebGIS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1.4 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的现状和需求
第二章 WebGIS与.NET平台
    2.1 引言
    2.2 WebGIS技术
        2.2.1 WebGIS的定义
        2.2.2 WebGIS的特点
        2.2.3 WebGIS的应用
        2.2.4 WebGIS的前景
    2.3 WebGIS的体系结构
    2.4 WebGIS的模式
        2.4.1 按空间数据结构分类
        2.4.2 按客户端策略分类
    2.5 WebGIS的开发技术
        2.5.1 通用网关接口技术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2.5.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方法(Server API)
        2.5.3 Plug-in模式
        2.5.4 GIS ActiveX模式
        2.5.5 GIS Java Applet模式
        2.5.6 ASP.NET+AJAX模式
    2.6 新一代互联网平台——Microsoft.NET
        2.6.1 Microsoft.NET
        2.6.2.NET平台的基本组成
        2.6.3 XML Web简介
        2.6.4.NET与J2EE的比较
        2.6.5.NET的核心技术——Web Service
第三章 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概述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设计目标
    3.4 系统数据描述
        3.4.1 数据分类
        3.4.2 元数据
        3.4.3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5 系统功能设计
        3.5.1 系统功能结构图
        3.5.2 各子功能设计
    3.6 系统模块设计
        3.6.1 模块设计原则
        3.6.2 各子模块设计
    3.7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与环境设置
        3.7.1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3.7.2 Aspmap for.Net概述
        3.7.3 系统环境设置
第四章 系统模块的具体实现及关键技术
    4.1 城市城区基础地图服务
        4.1.1 地图数据的组织
        4.1.2 对控件的响应
        4.1.3 查询功能
    4.2 专题地图的图层特征
        4.2.1 独立值专题地图
        4.2.2 等级符号专题图
    4.3 与数据库的连接
        4.3.1 Aspmap调用空间数据源
        4.3.2 利用ASP访问属性数据库
    4.4 缓冲区分析
        4.4.1 选中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4.4.2 不选中要素的缓冲区分析
    4.5 路径分析
        4.5.1 建立网络拓扑
        4.5.2 程序实现
    4.6 与C/S架构的GIS震害评估软件的链路建立
        4.6.1 数据交换
        4.6.2 程序实现
第五章 系统开发实例及研究成果展示
    5.1 应用区背景
    5.2 系统演示
        5.2.1 系统主界面
        5.2.2 震害评估结果展示
        5.2.3 辅助决策功能展示
        5.2.4 地震监测功能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基础地图服务的页面设计器ASP.NET源代码
    附表2 基础地图服务的C#源代码
    附表3 路径分析功能代码
    附表4 与C/S架构的GIS震害评估软件的链路建立的功能代码
    附表5 系统中主要用到的图层和数据表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9)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起源、概念和研究重点
    2.1.2 关于实践
2.2 生态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于起源、概念
    2.2.2 生态旅游综合理解
    2.2.3 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石
    2.2.4 研究重点
2.3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理解与辨析
    2.3.1 乡村旅游概念理解
    2.3.2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的关系
    2.3.3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
2.4 其他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2.4.1 几个有联系的相关概念
    2.4.2 几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5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基本原则与模式
    2.5.1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基本原则
    2.5.2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 SWOT分析
3.1 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概况
    3.1.1 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3.1.2 旅游业现状
    3.1.3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2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3.2.1 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2.2 拓宽农民就业空间的重要渠道
    3.2.3 加强乡村“三个文明”建设
    3.2.4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领可持续发展
    3.2.5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3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
    3.3.1 优势(Strength)
    3.3.2 劣势(Weakness)
    3.3.3 机会(opportunity)
    3.3.4 威胁(Threat)
    3.3.5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第四章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与评价
4.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4.1.1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4.2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4.2.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4.2.2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第五章 生态形象策略与“绿色”营销策略
5.1 乡村生态旅游市场调研内容与重点研究区选择
    5.1.1 乡村生态旅游市场调研内容
    5.1.2 重点研究区选择
5.2 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乡村生态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策略
    5.2.1 乡村生态旅游的典型—葡萄沟形象定位研究的必要性
    5.2.2 旅游主题形象设计的基础
    5.2.3 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主题形象定位
    5.2.4 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
5.3 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乡村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5.3.1 研究背景
    5.3.2 乡村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目标
    5.3.3 调研分析
    5.3.4 绿色营销组合—4P策略 第六章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相关利益主体研究
6.1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调研的意义
6.2 社区相关利益主体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6.2.1 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
    6.2.2 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利方面
    6.2.3 社区居民对旅游参与的现状与态度
6.3 问题与反思 第七章 吐鲁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
7.1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7.1.1 深度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7.1.2 乡村生态旅游容量研究
    7.1.3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7.1.4 具体开发思路
    7.1.5 重点项目
7.2 乡村生态旅游保护对策
    7.2.1 加强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
    7.2.2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景富民”,保障农牧民利益
    7.2.3 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业
    7.2.4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农牧民旅游意识
    7.2.5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
    7.2.6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乡村旅游秩序 第八章 反思-回顾、结论、问题与未来发展
8.1 反思与回顾
8.2 结论
8.3 本文的创新之处
8.4 问题
8.5 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开发项目表 附录Ⅱ 问卷调查表 博士期间科研简历 致谢

(10)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Google Earth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与Google Earth概述
    一,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概念和特点
    三,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 制作旅游专题地图
        (二) 旅游信息的查询
        (三) 用TGIS为基础开发的软件
    四,Google Earth概况介绍
    五,Google Earth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框架与技术
    一,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硬件环境
    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软件环境
    三,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方法
    四,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结构与组成
        (一) 旅游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子系统
        (二) 旅游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子系统
        (三) 旅游地理信息数据编辑子系统
        (四) 旅游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五) 旅游地理空间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
        (六) 旅游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应用子系统
        (七) 旅游地理信息输出子系统
    五,Google Earth的软,硬件环境及技术分析
        (一) 硬件环境
        (二) 软件环境
        (三) Google Earth技术分析
第四章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功能及优势
    一,旅游信息查询与检索功能
        (一) 旅游地概况信息查询
        (二) 旅游交通信息查询
        (三) 餐饮娱乐信息查询和酒店预定
        (四) 旅游企业机构信息查询
    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一) 通视分析
        (二) 路径分析
        (三) 断面分析
        (四) 缓冲区分析
    三,空间量算功能
        (一) 坐标量算
        (二) 方位量算
        (三) 距离量算
        (四) 面积量算
    四,旅游专家咨询功能
    五,辅助旅游开发决策功能
    六,旅游信息输出功能
    七,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其它功能
        (一) 动态监测功能
        (二) 虚拟现实旅游功能
        (三) 数据挖掘功能
        (四) 应急预案处理功能
        (五) 系统维护与帮助功能
    八,Google Earth的功能及优势
        (一) Google Earth的各项功能
        (二) Google Earth的应用优势
第五章 TGIS在未来旅游业中运用的展望
    一,TGIS在其他方面的展望——与新技术结合发展
        (一) 基于Web T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三) 与遥感(RS--Remote Sensing)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集成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四) 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五) 将时空效率引入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二,Google Earth在未来旅游业中运用的展望
        (一) Google Earth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 借鉴NASA World Wind软件的优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融雪性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辉.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3]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凯丽比努尔·艾则孜.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3)
  • [4]基于FLEX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范婷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南宇. 兰州大学, 2013(05)
  • [6]新疆潜在旅游人力资源供需关系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旅游高等院校为例[D]. 许兴斌.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7]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 多鲁洪·哈地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8]基于.NET的WebGIS中小城市防震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微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S1)
  • [9]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杨丽. 新疆大学, 2009(01)
  • [10]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Google Earth为例[D]. 凌琳. 复旦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GIS在乌鲁木齐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