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

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

一、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念春,张学强,冯泉霖,徐秋晓,李洪涛,郝杰,吴迪[1](2021)在《基于“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的山东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袁欣然[2](2020)在《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生态污染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日趋严重,加剧了人地矛盾,开发地下设施、加速城市立体化建设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在开发过程中涌现出各种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威胁着地下设施的安全稳定。现阶段适宜性评价多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系统性和总结性研究较少。因此应综合分析地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为地下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文献及案例的对比和统计分析,论文从城市地质环境因素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地下设施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按照工程地质类型、等级和人口规模综合筛选了7种工程地质亚型的22座城市的46个案例,参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这3种理论,为指标和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专家咨询和总结归纳的方式整理出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和生态条件6项一级指标,并详细总结了指标的特点及具体影响。研究统计了7种地质类型城市的一、二级指标权重范围和案例中指标的选取频率,并对一级指标在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对地下设施开发影响较大的是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影响较小的是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影响排序应以研究区域地质状况为准。统计了46个案例中常见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分别对9种常规评价方法和2种特殊评价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步骤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开展适宜性评价时建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研究区域情况较简单时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可拓评价法进行,场地情况复杂、地质数据量大时可结合神经网络法和变权评价法进行,并用3种补充方法排除地质灾害等开发限制区域。基于以上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以重庆某手机生产基地作为实际案例,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开展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适宜性等级分别为Ⅱ级(良)和Ⅰ级(优)。经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场地情况,再根据计算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适宜性评价时推荐优先使用该方法。

苏振华[3](2020)在《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作为山东半岛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创新城市等,烟台市在国家的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城市职能。然而,近几年,随着烟台市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烟台市排水系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城市内涝、污水外溢、河道污染等问题。造成其问题的原因:一是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设计标准低下,而且少量部分地区没有雨水、污水排放设施。雨水地面径流,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附近河道,或者渗入地下。二是烟台市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雨水、污水管道错乱搭接。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直接排放至附近河道及大海,造成水环境污染;雨水管道接入污水管道,排放至污水处理厂,不但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而且增加了处理厂运行成本。三是市政排水管网不完善,城区内部的新建住宅区和商业区,缺少配套的市政主管网,导致雨水、污水无处排放。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落后,很难满足烟台市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本文主要以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实践背景,结合烟台市的早期排水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各学科交叉研究的分析方法,提出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并在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实践中总结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国内典型城市排水历程的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城市在排水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先进经验。并且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排水经验,为以后指导烟台市的排水设施改造做好铺垫。2.结合改造前烟台市排水体制和排水状况,以及对排水体制(合流制、合流式截流制、分流制)的研究和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最适合烟台市发展的排水体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是结合烟台市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和基础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的正确选择,为烟台市城市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3.根据烟台市的排水现状和道路规划情况,将烟台市老城区划分为九个片区。针对每个片区所产生的不同排水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改造方案。在雨、污水管线设计中采用最新的设计参数和设计公式,并对雨、污水构筑物规格、材质进行统一规划。从各类管材的指标比选中,选取了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夹砂管作为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雨、污水管材。4.在雨污分流改造中,针对施工现场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采用大口径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对原有地下设施采取混凝土包封加固与保护措施、对旧管线的迁移与接入问题等。5.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非开挖技术(密闭式顶管、微型隧道法、微型盾构法、水平定向钻法、夯管法)的应用与研究,结合烟台市的交通、环境状况,探索出适合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非开挖技术—密闭式顶管法。由于我国现阶段没有完备的标准和相关规范针对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理论系统,本文通过对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对国内其他的老城区的雨污分流排水设施改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玉魁[4](2019)在《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沿海省市中大量的海洋工程在延伸人类社会的活动空间、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工程周边的海洋环境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涉海桥梁工程是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烟台市滨海西路夹河桥工程为例,就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现有研究成果与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和介绍了本文研究区域—夹河桥工程周边近岸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重点以夹河桥工程为例深入研究了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理分析国内外与涉海桥梁工程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相关的研究现状,包括涉海桥梁工程简介、国内外涉海桥梁工程的现状、涉海桥梁工程对周边环境(包括海洋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烟台市夹河桥工程概况等内容,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2)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述。对经过实地调研和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的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研究区域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自然灾害情况。3)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夹河桥工程为例,研究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通过引入平面二维数值模型、设置计算域与网格等步骤,并且结合实际观测,对工程前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工程建成后的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2)通过引入水质预测模型,并对项目施工环节的泥沙发生点位置进行模拟设置,最后对悬浮泥沙的浓度增量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工程对水质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工程近岸海域泥沙的运移趋势以及影响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地形地貌冲淤数值进行模拟,以此研究工程对近岸海域的地形地貌、冲淤环境的影响。(4)对工程对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施工过程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的影响,施工噪声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5)对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包括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游泳生物以及对底栖生物的影响。4)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法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基于上述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以夹河桥工程为例,研究了针对上述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区规划与管理方法,项目用海生态保护对策,防范风暴潮事故以及施工期围堰挡板失效、营运期通航船舶碰撞桥墩、营运期危险品车辆碰撞泄漏等人为事故的发生及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管理等管理措施,切实减少夹河桥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与破坏。

康明敏[5](2019)在《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城市地质资源急剧消耗,城市地质问题大量涌现,导致城市地质环境系统和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为维持保障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被提出,并在城市地质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本次研究依托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公司开展实施《云南城市地质三维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方法研究——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专项课题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专着资料查阅,对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及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原则、方法、思路以及指标因子选取、量化、计算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研究7种评价方法、5种评价数值模型以及2种权重计算方法,给出相应的优缺点及实用性;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人类工程活动6大类累计选择41个地质环境指标作为参评因子,集成一套综合性的适用于云南省以及相类似的山间盆地城市圈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进行指标体系验证研究。通过搜集研究区大量的地质环境资料,适当的野外补充调查,对研究区的基础地质环境特征、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基于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研究区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软弱粘性土、软土、膨胀土分布及特征以及饱和粉土砂土分区及厚度分布特征、空间展布以及物理力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参照因子选取条件,选择了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岩土体类型、承载力、压缩性等19个指标因子,基于MIDAS数值模拟对指标因子选取合理性进行验证;通过ArcGIS相关模块结合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研究区的高层建筑、低层建筑以及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开展评价,对评价分区结果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工程建设适宜性与建设规划协调性分析结果。验证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同时为研究区工程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地学参考资料。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出如下认识:(1)国外城市地质开始较早,现阶段已经较为成熟,而国内城市地质还在发展期,针对云南省城市地质工作的方法尚属探索阶段,未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尚不明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规程、规范作为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与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尚未达到紧密结合。(2)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整体地势平坦,不受断裂带影响,地震活动较弱;研究区局部分布软弱粘性土、软土、膨胀土的分布以及饱和粉土砂土对城市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基于MIDAS数值模拟验证确定特殊地基土层对研究区工程建设影响程度大小为:膨胀土>有机质土>软弱粘性土>泥炭质土。(3)通过对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适宜综合开发和低层建筑,局部地区适宜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与建设规划协调性整体较好,适宜开展城市规划建设。(4)通过对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进行验证研究,分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集成的适用于云南省以及相类似的山间盆地城市圈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较为科学合理。

杨宁[6](2017)在《烟台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响城市建设及其稳定发展的各类地质要素称之为城市地质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都依靠于地质环境质量的服务。随着烟台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土地、地下空间、地下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影响不断增大,烟台市也面临着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本次对研究区进行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环境地质遥感解译、钻探、抽水试验、岩土测试与水质分析等工作,查明了研究区内各条件,并选取不同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及定性分析等方法对烟台市地下水环境质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烟台市地区地下水质量共划分为较好、较差和极差三个区,总体趋势是内陆好于沿海地带,工业密集区上游好于下游地区,丘陵地区好于第四系分布区。(2)根据环境类型分类地下水腐蚀性属于Ⅲ类。(3)研究区内挥发性酚、氰化物以及重金属中的铁、汞、Cr6+、铜、锌、砷、镉单指标因子未超过地下水背景值,均未受到其污染;Cl-和SO42-整体上属于未污染-较轻污染区,局部地段由于海水入侵导致中度-极重度污染;而三氮在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均未收到污染,在个别地区有一定污染。(4)结合pH值、矿化度、全硬度、CODMno、Mn2+和Pb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区内的基岩区为主要的未污染区,占区内总面积的20.5%;大部分地区为轻度污染区,占58.7%;中度-极重度污染区呈环状分布,占20.8%。(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分为四个区;(6)综合评价了烟台市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五个分区。

连海宁,胡进军[7](2016)在《烟台地区抗震不利地段分布和建筑物类型的选取》文中认为为了加强地区地震监管部门和建筑设计部门对小区划工作的理解,以《烟台市主城区地震小区划》相关成果为基础,分析并给出了烟台地区抗震不利地段的分布范围。通过与烟台地区大量地震安评报告的对比和相互印证,表明抗震不利地段主要位于丘陵、沿海、沿河、岛屿等地区,最后提出了详细的抗震设计建议和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王奎峰[8](2015)在《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文中认为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使得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资源环境负面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过了极限。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也是关系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大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和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中东部,是带动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经济快速粗放增长与资源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并参照山东半岛地区发展规划,以山东半岛五地市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作为研究对象,以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作为研究内容,开展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广泛收集资料、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其互动关系的系统分析,结合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情况,从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文献资料调研与区域资源环境现状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和特性,结合山东半岛研究区的区域特点,从支撑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要素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山东半岛研究范围内五地市的资源环境的实际状况,收集整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相关数据。(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将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复合大系统,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出发,依据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构建了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目标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海洋环境7个单因素承载力为一级准则层指标,耕地承载力、水资源负载指数等19个二级准则层集成性指标以及若干个基础指标为一体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框架。(3)资源与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模型研究:通过分析各基础指标间的相互联系及对集成指标、准则层指标的作用,建立了基于均方差决策方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矿产资源矿种优势评价、潜在价值、保障程度的矿产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旅游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拓扑功能耦合的地质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P(压力)-S(状态)-R(响应)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水环境质量等级的海洋环境承载力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指标体系数据的处理,对山东半岛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分析。(4)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模型的研究:在完成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专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K-means型聚类分析及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的综合评价区划模型,通过可视化成果技术(Map GIS、Arc GIS)手段,进行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区划结果展示与分析,制作了单因素承载力评价区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区划系列GIS可视化图件。(5)模型实现的技术化研究:采用“3S”技术,即Map GIS空间分析功能模块、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功能模块与RS遥感提取等功能实现了模型在网格单元的运算及图件可视化,采用Yaahp V7.5软件模块,实现了层次分析法的建模和快速分析,采用SPSS软件模块,实现了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分析的快速分析与实现,等等,这些技术化手段的研究应用形成了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综合模型实现的集成技术体系。(6)应用研究:针对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区划分析结果,结合山东半岛相关发展规划,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总结提出了适合山东半岛区域特点的资源环境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建议与对策。

万汉斌[9](2013)在《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需求,但是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城市建筑高度与密度的不断上升与地下空间基础的支撑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地面空间十分拥挤,交通拥堵加剧、景观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性化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新世纪来临,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能力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对于消解或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紧张,提升地上空间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空间环境,建立紧凑型、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欧洲城市发展地下空间起始于地铁不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源于早期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战结合需求,缺乏最初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初始契合期,但未来走向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潜力巨大的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地面、地上进一步的空间需求,地铁建设与地下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空间体系。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空间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经济高密度三者交织在一起,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即高密度建设地区的空间容量及需求猛增,从而产生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巨大需求。另外,我国城乡结构发生转变,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后,由注重城镇化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型,也需要探索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下建筑空间、地下交通空间与地下环境安全空间三者之间的融合途径、法则、模式等问题,实现城市紧凑化、高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开发特点与开发方式,通过理清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空间开发属性、空间类型、密度特征,分析高密度地区空间集聚必要性和矛盾性。分析认为城市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轨道(TOD模式)周边高密度开发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性开发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导这些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高密度混合开发、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城市交通立体化开发的发展目标。在论文内容组织安排上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复杂性与需求的现实困境。力求通过理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实证、实践经验总结及开展对一个特定旧城高密度商业区(北京东城区的旧城密集地区)更新改造地上、地下空间需求与矛盾的深入调研,论证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上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出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入手,支撑城市地上空间开发的巨大机遇。其次,文章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的四种典型地区,城市CBD地区、新城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高密度开发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强度、规模与地上空间开发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延伸城市功能、建筑空间组合、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停车的空间组合方法及实践,论证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融合的创新策略与规划设计。再次,针对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在安全及环境品质的高要求,论文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环境质量标准及地下空间开发宏观与微观适应性等问题。针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要求研究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湿热、通风与除菌环境,通过地下空间生态化、艺术化、安全化设计实现建设生态化地下空间标准的策略。最后,论文总结并完善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建构方法上提出“柔性映射”、“紧凑聚合”、“网络岛链”、“捷径追踪”、“持续秩序”5项法则,在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上提出“环形联结”、“脊轴带动”、“枝状生长”3种典型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内容及技术方法。

杜康康[10](2011)在《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半岛是我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包括烟台,威海的全部以及青岛的大部分,是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区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地区。因此,研究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胶东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了胶东半岛地质背景条件,基本查明胶东半岛主要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地震灾害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变形问题、斜坡环境变异问题、海洋流体灾害、水土环境变异问题五类,并对各种主要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对胶东半岛主要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这1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将该区域划分为659个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AHP-FUZZY)对各个单元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了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分析评价结果,并对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化利用提出了建议。(3)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以烟台、威海、青岛三城市为研究单元,确定了由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胶东半岛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加权法,分析了胶东半岛三城市20042008年地质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趋势。(4)为深入研究地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地质环境质量损益度的概念,分析了20042008年胶东半岛三城市地质环境质量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动态关系,得出了20042008年烟台、威海、青岛三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损益度的变化规律。(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得到胶东半岛土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图,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胶东半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以为胶东半岛的环境保护及重大工程规划布局提供决策依据,对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的山东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地质环境概况
2 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2.1“基础-现状-潜力”模型
    2.2 指标体系
3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1 承载基础及状态评价方法
    3.2 承载潜力评价方法
4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地质环境承载力基础评价
    4.2 地质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
    4.3 地质环境承载潜力评价
5 结语

(2)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设施的开发利用
        1.1.2 目前地下设施开发存在的问题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理论研究
    2.1 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
    2.2 城市地下设施开发类型
    2.3 地质环境对地下设施开发的影响
    2.4 地下设施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5 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协调发展理论
        2.5.3 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理论
    2.6 适宜性评价内容
    2.7 研究方法
    2.8 研究对象
        2.8.1 按城市工程地质类型筛选
        2.8.2 按城市等级筛选
        2.8.3 按城市人口规模筛选
        2.8.4 研究案例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研究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分类及等级划分
        3.2.1 地形地貌
        3.2.2 岩土体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3.2.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3.2.6 生态条件
    3.3 评价指标重要性及优先级分析
        3.3.1 一级指标出现频率分析
        3.3.2 一级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4.2 常规评价方法研究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3 综合指数法
        4.2.4 灰色评价法
        4.2.5 聚类分析法
        4.2.6 可拓评价法
        4.2.7 其他方法
    4.3 特殊评价方法研究
        4.3.1 神经网络法
        4.3.2 变权评价法
    4.4 评价方法应用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宜性评价实践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岩土体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1.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5.1.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级标准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建立判断矩阵
        5.3.2 层次权重总排序
    5.4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4.2 综合指数法
    5.5 地下设施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5.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5.2 综合指数法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1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2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调查问卷

(3)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典型城市排水现状
        1.2.2 国内典型城市排水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排水体制的研究
    2.1 排水体制的概念
    2.2 排水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2.2.1 完全直排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2 截流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3 全处理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4 完全分流制概念及特点
        2.2.5 完截流式分流制概念及特点
    2.3 排水体制的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台市早期排水现状调查研究
    3.1 城市概况
        3.1.1 地理概况及行政划分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2 域内河流调查
    3.3 烟台市排水历程及排水问题总结
        3.3.1 烟台市排水历史调查
        3.3.2 改造前排水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设计实践
    4.1 烟台市雨污分流的必要性
    4.2 烟台市雨污分流设计改造
        4.2.1 烟台市总体规划
        4.2.2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方案
    4.3 老城区雨水系统设计原则
        4.3.1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4.3.2 暴雨强度公式及设计参数确定
        4.3.3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4.3.4 雨水管道附属构筑物
        4.3.5 雨水管材的选用
    4.4 老城区污水系统设计原则
        4.4.1 污水量预测
        4.4.2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4.4.3 污水管材选用
    4.5 工程投资
        4.5.1 本工程主要内容
        4.5.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过程重点与难点
    5.1 第一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
        5.1.1 幸福南路段改造
        5.1.2 支农里小区改造
    5.2 雨污分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5.2.1 地下水对施工影响问题
        5.2.2 交通疏导问题
        5.2.3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问题
        5.2.4 原有管线的勘测与保护问题
        5.2.5 管线接入问题
        5.2.6 管线管理工作
    5.3 非开挖技术研究与应用
        5.3.1 非开挖技术简介
        5.3.2 非开挖技的研究与对比
        5.3.3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最适合的非开挖技术(顶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2.1 气象条件
    2.2 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条件
    2.4 工程地质条件
    2.5 自然灾害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工程对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3.2 工程对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3.3 工程对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的影响研究
    3.4 工程对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
    3.5 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
    4.1 区划实施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2 开发协调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3 风险防范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4 监督管理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1.3.2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应用现状
        1.3.3 曲靖地质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及论文进度安排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论文进度安排
第2章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
    2.1 集成评价体系的意义
    2.2 评价原则、方法及思路
        2.2.1 评价原则
        2.2.2 评价方法
        2.2.3 评价思路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4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分级
        2.4.1 评价指标数据提取及参考依据
        2.4.2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2.5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2.5.1 层次分析法
        2.5.2 专家打分法
    2.6 评价模型选取
        2.6.1 综合指数模型
        2.6.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6.3 灰色系统模型
        2.6.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6.5 敏感因子模型
    2.7 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2.8 章节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3.1 自然地理及社会条件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3.3 岩土体特征
        3.3.1 工程地质层划分
        3.3.2 岩土体空间分布特征
    3.4 水文地质条件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5 不良地质作用
        3.5.1 泥石流
        3.5.2 不稳定斜坡
    3.6 章节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4.1 软弱粘性土
        4.1.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1.2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2 软土
        4.2.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2.2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3 饱和液化土
        4.3.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3.2 液化条件
        4.3.3 液化判定
    4.4 膨胀土
        4.4.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4.2 膨胀土的判别
        4.4.3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5 章节小结
第5章 研究区评价体系集成与验证
    5.1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赋值
        5.1.1 水文地质条件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其他条件
    5.2 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赋值
    5.3 基于MIDAS软件进行指标量化赋值数值模拟验证
    5.4 章节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1 研究区网格区划
    6.2 城市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2.1 指标权重计算
        6.2.2 分区评价
    6.3 城市低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3.1 指标权重计算
        6.3.2 分区评价
    6.4 城市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4.1 指标权重计算
        6.4.2 分区评价
    6.5 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价
    6.6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与规划协调性分析
    6.7 章节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结论
        7.1.2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其间参加的工程实践项目)

(6)烟台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烟台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条件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地质环境概况
        2.3.1 地质条件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研究区地下水腐蚀性评价结果
    3.3 地下水污染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地下水污染评价级别的划分
        3.3.3 单指标因子污染评价
        3.3.4 地下水综合污染评价
第4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1 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1 小高层、高层建筑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2 立交桥和主干道路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1.3 历史保护建筑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4.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综合指数法
        4.2.3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4.2.4 指标分级标准及权重确定
    4.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分级
        4.3.1 浅层适宜性评价分级
        4.3.2 深层适宜性评价分级
第5章 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和因子选取
        5.1.1 评价因子量化
        5.1.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2 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
        5.2.1 适宜区
        5.2.2 较适宜区
        5.2.3 中等适宜区
        5.2.4 较不适宜区
        5.2.5 不适宜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烟台地区抗震不利地段分布和建筑物类型的选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小区划工作的基础数据和分析
    1. 1 小区划工作概述
    1. 2 小区划工作热点问题分析
2 抗震措施概述
    2. 1 抗震设计一般性原则:
    2.2烟台主城区为丘陵地带,对地基和山区建筑等一些特别的要求:
    2. 3 针对抗震构造措施
    2. 4 抗震的细部构造措施
3 案例及建议
4 结论和讨论

(8)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环境特征
    2.1 区域经济地理概况
    2.2 基础地质背景
    2.3 地质环境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资源环境现状
    3.1 资源现状分析
    3.2 环境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力专题评价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4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4.5 旅游资源承载力评价
    4.6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4.7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4.8 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
    4.9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过程与步骤
    5.3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议及对策
    6.1 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建议
    6.2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6.3 城市功能探索与有关建议
    6.4 发展规划补充意见
    6.5 对策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框架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念解析
        2.1.1 高密度与紧凑型城市
        2.1.2 城市地下空间
    2.2 地下空间研究综述
        2.2.1 国外地下空间理论
        2.2.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理论及实践
    2.3 城市密度研究综述
        2.3.1 城市高密度研究综述
        2.3.2 紧凑型城市研究综述
    2.4 以往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3.1 当前城市高密度发展状态
    3.2 现状城市空间拥挤与空间矛盾凸显
        3.2.1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开发使用呈现脱节状况
        3.2.2 单一地面交通组织与交通立体化需求不适应
        3.2.3 当前城市环境状况与现代城市品质极不协调
        3.2.4 城市更新改造及历史街区保护地上空间冲突
    3.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功能多样化趋向
        3.3.1 城市土地高密度混合提升空间效能
        3.3.2 人口职住空间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
        3.3.3 城市空间多功能与高度深度的并重发展
    3.4 高密度地区交通组织立体化与复杂化
        3.4.1 轨道交通引导地下交通空间快速发展
        3.4.2 TOD 模式引导空间一体化开发
        3.4.3 静态与步行交通得到高度关注
    3.5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与安全风险较严峻
        3.5.1 地下市政管廊集成化亟待加强
        3.5.2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地下化转变
        3.5.3 地下空间安全水平需大力提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建构
    4.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一体化建构
        4.1.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
        4.1.2 城市高密度开发态势
        4.1.3 高密度地区立体开发实践
    4.2 高密度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典型方式
        4.2.1 城市 CBD 地区空间一体化开发
        4.2.2 新城中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4.2.3 基于旧城保护的地下空间开发
        4.2.4 旧城高密度地区地下商业街开发
    4.3 高密度地区地下交通空间一体化建构
        4.3.1 基于 TOD 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开发
        4.3.2 交通触媒催化的地下空间开发
        4.3.3 轨道站域周边高密度开发
        4.3.4 轨道站域周边立体化开发
        4.3.5 机动及静态交通地下化
        4.3.6 地下步行空间的优化与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安全环境研究
    5.1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评估
        5.1.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
        5.1.2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应用
        5.1.3 地下空间开发宏观适应性
        5.1.4 地下空间开发微观适应性
    5.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1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要素
        5.2.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3 地下空间艺术与生态化设计
    5.3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对策
        5.3.1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优势
        5.3.2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一体化
        5.3.3 地下空间应急及安全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6.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现实价值
        6.1.1 地下空间规划适应空间集聚化需求
        6.1.2 地下空间规划系统化与秩序化需求
    6.2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建构 5 项法则
        6.2.1 地下空间规模强度的“柔性映射”
        6.2.2 地下空间组织方式的“紧凑聚合”
        6.2.3 地下空间形态结构的“网络岛链”
        6.2.4 地下空间交通联系的“捷径追踪”
        6.2.5 地下空间开发导向的“持续秩序”
    6.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6.3.1 “环形联结”模式
        6.3.2 “脊轴带动”模式
        6.3.3 “枝状生长”模式
    6.4 旧城更新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案例实践—以北京东城区内城为例
        6.4.1 北京东城区旧城高密度区现状
        6.4.2 东城区地区整体规划与旧城高密度区更新保护
        6.4.3 东城区内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导向
        6.4.4 重点功能区地下空间设计
    6.5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层次与方法
        6.5.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
        6.5.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方法
        6.5.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技术方法
        6.5.4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技术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胶东半岛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地层
    2.3 岩浆活动
    2.4 大地构造位置与地质构造特征
第3章 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3.1 地震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3.2 地面变形问题
    3.3 斜坡环境变异问题
    3.4 海洋流体灾害
    3.5 水土环境变异问题
第4章 胶东半岛区域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4.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
    4.2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过程
    4.4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与优化利用
第5章 胶东半岛城市地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动态分析
    5.1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5.2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
    5.3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质量分级与评价结果分析
    5.4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5.5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损益度的确定与分析
第6章 胶东半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6.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6.2 土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6.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四、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的山东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 李念春,张学强,冯泉霖,徐秋晓,李洪涛,郝杰,吴迪. 西北地质, 2021(01)
  • [2]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袁欣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D]. 苏振华.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江玉魁.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D]. 康明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烟台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 杨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烟台地区抗震不利地段分布和建筑物类型的选取[J]. 连海宁,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2016(01)
  • [8]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D]. 王奎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9]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万汉斌. 天津大学, 2013(12)
  • [10]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杜康康. 烟台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烟台市城市工程地质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