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脉宽倍频激光在异常皮肤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变脉宽倍频激光在异常皮肤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可变脉宽倍频激光在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陆晓逸[1](2017)在《聚桂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含了一系列病种,包括累及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和动脉的各种疾病。由于该类疾病数目众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所以尽管治疗方法繁多,大多数治疗方法仅能治疗其中一种或几种疾病。聚桂醇又名乙氧硬化醇、聚多卡醇,最早被当做局麻药应用于临床。1967年有研究者发现除外局麻作用,聚桂醇还可以被用于硬化疗法。其作为硬化剂的作用机制是:在血管内注射后,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沉积,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同时由于药物的化学作用,使注射部位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形成肉芽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闭塞血管腔。另外,由于聚桂醇独特的分子特性,可以将其制成泡沫剂型进行治疗。聚桂醇作为硬化剂在临床上有广泛的适应症,对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体表和脏器囊肿、下肢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内痔等均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一共收集到52例血管瘤或脉管畸形患者,通过将聚桂醇制成泡沫剂进行治疗,观察其对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目的:观察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室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血管瘤或脉管畸形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ari法,将1%聚桂醇与空气以1:3的比例混合,推注20次以上制成泡沫剂。将2枚头皮针分别从皮损两侧周围正常组织穿刺入皮损内,回抽有血后无泡沫硬化剂的一侧缓慢回抽血液,另一侧缓慢推注药物,对穿注射到皮损变苍白和肿胀为止。大面积皮损者可采用多点对穿的方式,不能对穿回血者直接采用皮损内注射的方式,病变广泛者应采用分段多次治疗。每2周治疗一次,连续注射不超过6次。按照皮损消退程度,疗效评定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同时观察有无溃疡坏死、感染、变态反应、色素改变及瘢痕增生等不良反应。结果:52例患者平均注射3.4次,治愈33例(63.5%),显效13例(25.0%),好转4例(7.7%),无效2例(3.8%),总有效率96.2%。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干咳、胸闷感,立即停止治疗,休息20min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在治疗时出现头晕,平卧5min后自行缓解,该名患者第二次治疗后局部出现结痂、瘢痕。其余患者未出现感染、溃疡坏死、瘢痕、视力障碍及头晕等局部或系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一方面对诊断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反应出治疗效果。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可以更客观地反应治疗效果。

陈伟[2](2013)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性血管瘤10年回顾性分析背景介绍: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临床应用已10余年,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血管异常性皮肤病已经取得很好疗效。国内有关595nmPDL治疗浅表性血管瘤(Superficial hemangioma,SH)疗效和不良反应未见临床长期随访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随访595nmPDL治疗SH,评价595nmPDL治疗SH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治疗SH病例资料。疗效评价分别采用治疗前后皮损照片的比较,由患者或患者家属、未参与治疗的资深皮肤科医师共同完成。并对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大小、类型、面积等进行分类,总体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评判,应用SASS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037例SH患者在此期间接受了595nmPDL治疗,剔除资料不完整,以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皮损的患者,资料完整且定期随访的病例资料共657例,并完成1~5年定期随访。治疗次数为1~14次,平均为3.85±2.23次;患者接受治疗时年龄0.05~60岁,平均为11.87±12.72岁;疗效分布:痊愈147例(28.00%)、显效387例(28.20%)、有效349例(27.10%)和无效153例(16.70%);年龄越小对应的疗效越好(P=0.034);不同部位疗效有差异,其中四肢皮损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部位(p=0.023);皮损面积对疗效无影响。不良反应主要为接受治疗区域疼痛、紫癜(952例,91.89%)和水肿(457例,44.11%);术后色素沉着182例(17.57%)、色素减退115例(11.10%)、萎缩性疤痕38例(3.67%)、增生性疤痕3例(0.29%)、溃疡4例(0.29%)。结论:595nmPDL治疗SH安全有效。第二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系列研究(一)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部与四肢浅表性血管瘤临床比较研究研究背景:不同部位血管瘤的自然转归或在各种干预后的转归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研究,本研究分析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面部和四肢婴幼儿浅表血管瘤(SH)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治疗面部和四肢部位的SH病例资料。共313例SH入组,其中面部SH患儿214例(Ⅰ组),四肢SH患儿99例(Ⅱ组)。疗效评价分别采用治疗前后皮损照片比较,由患者监护人、未参与治疗的资深皮肤科医师共同完成。对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大小等进行分类,总体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判,并应用SA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Ⅰ组痊愈率35.1%,有效率88.8%,Ⅱ组痊愈率60.6%,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Ⅱ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肢SH对595nmPDL治疗反应优于面部SH,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二)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性别发病存在差异,在疾病的转归中雌激素是否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脉冲染料激光(PDL)能安全有效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不同性别患儿其雌激素水平存在差异,是否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现有的595nmPDL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10年资料,结合部分血管瘤患儿血液中雌二醇(E2)水平的测定,探讨在PDL治疗血管瘤疗中,性别是否对治疗结果发生影响。方法:选自2002年8月到2012年7月在我科激光皮肤美容中心接受PDL治疗的婴幼儿浅表血管瘤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PDL治疗中,不同性别治疗结果的差异;同期采用放免法测定部分治疗前血管瘤患儿和非血管瘤患儿血清中的E2水平,了解E2水平在不同性别血管瘤患儿和非血管瘤患儿的差异。结果:657例血管瘤患儿入组,男261例、女396例。男性患儿痊愈率为41.61%,无效率为10.73%;女性患儿痊愈率为38.64%,无效率为7.58%。采用Wilcoxon-Ranksum test秩和检验,结果效应值Z=-19.807,P<0.001,男女两组疗效等级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秩和大于男性秩和,女性患儿组疗效更好。40例血管瘤患儿(男14例,女26例),20例非血管瘤患儿入组雌二醇测定。治疗前血管瘤组E2值27.245±19.079pg/ml,非血管瘤组E2值11.385±5.506pg/ml,两组E2值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瘤组男患儿E2:18.671±8.935pg/ml,女患儿E2:31.861±21.518pg/ml,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E2浓度可能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有关,血管瘤患儿血清E2浓度高于非血管瘤患儿,女性血管瘤患儿血清E2浓度高于男性患儿。PDL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疗效有差异性,女性患儿疗效优于男性患儿。(三)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预后与开始接受治疗年龄关系分析研究背景:脉冲染料激光(PDL)是婴幼儿浅表血管瘤(S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对血管瘤治疗时期的选择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595nmPDL治疗SH的结果与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合适的治疗时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10年期间采用595nmPDL开始治疗年龄在24月以内的婴幼儿SH病例资料。根据患儿首次接受治疗的年龄段,分为0-3月(A组)、4-9月(B组)、10-18月(C组)和19-24月(D组)四组。主要评价这四组之间首次接受PDL治疗的患儿,其皮损消退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49例患儿入选,其中A组300例,121例痊愈、101例显效、49例有效、29例无效、164例发生不良反应;B组184例,72例痊愈、74例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88例发生不良反应;C组49例,23例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2例发生不良反应;D组16例,8例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0例无效、7例发生不良反应。各组间疗效(P=0.692)及不良反应(P=0.332)均无显着差异。结论:PDL是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2岁以内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对其预后无明显差异性影响。(四)光动力疗法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临床对照研究研究背景: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 PDL)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Superficial Hemangioma, SH)并不能使所有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目的比较ALA局部外用后,以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为辐射光源(ALA-PDL),与单纯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SH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评价局部外涂ALA光动力疗法与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SH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SH患儿者193例,随机分为单独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PDL组)和局部外用ALA后再应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ALA-PDL组)。在最后一次治疗6月后的随访,评价2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疗效的判定以获得完全消退或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比例数为主,不良反应包括色素紊乱和皮肤萎缩等,以及局部感染和溃疡等。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SPSS10.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6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PDL组119例、ALA-PDL组46例;所有患者年龄<24个月,未服用其他药物。最终获得完全消退的患者在PDL组和ALA-PDL组间的分布是(44,37.0%, vs31,67.4%)、皮损几乎无改变的患者在两组间的分布是(11,22.0%vs2,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10.302,p=0.001),ALA-PDL组优于单纯PDL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性(X2=3.32p=0.564)。结论:与单独应用PDL相比,局部应用5-ALA后,以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为辐射光源治疗婴幼儿SH,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不良反应与单纯PDL无明显差别。第三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瘤裸鼠模型瘤体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机制不清楚,缺乏理想的研究模型是阻碍对血管瘤病理机制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将人体增生期血管瘤组织移植至裸鼠皮下制成血管瘤动物模型,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对已经建立的血管瘤裸鼠模型作用,探讨PDL对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人体血管瘤取自1例2月龄男性患儿左腹壁血管瘤,迅速转移至裸鼠生活的无菌恒温实验室中行瘤体移植,自标本活体取下到移植结束不超过2h。血管瘤组织标本切成约5mm×4mm×3mm大小,分别经裸鼠双侧背部近臀部皮肤切口,植入裸鼠皮下。移植后定期观察移植瘤体生长状况,判断移植物是否成活。并于移植2月后取2个不同部位移植成活瘤体,进行组织学观察以判定是否是血管瘤组织。移植60天后,取移植成功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随机对照实验,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A组(595nmPDL组):以595nm PDL照射血管瘤瘤体表面一次;B组(激素组):血管瘤瘤体内均匀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0.5ml一次;C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再连续观察2周,此时对裸鼠模型瘤体分别进行:体积测量、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分别观察瘤体体积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2(TIMP-2)表达。使用SASS10.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成活的血管瘤CD31呈阳性表达, CD31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血管瘤裸鼠模型生长良好,瘤体体积大小均匀,A组和B组与对照组(C组)相比,体积有显着缩小;A组和B组的组织标本观察到血管减少,瘤体萎缩、退化,血管腔闭塞、破裂,血管间纤维脂肪组织浸润。对照组裸鼠模型血管瘤瘤体体积继续增大,呈增生期改变。实验处理后,A组和B组MMP-2、VEGF表达明显降低,而TIMP-2阳性表达升高。结论:将增殖期人血管瘤组织移植于免疫缺陷的裸小鼠体内,可建成异种移植人血管瘤在体动物模型。595nmPDL可能是通过封闭血管瘤,阻止MMP-2和VEGF等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

刘盛秀[3](2012)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介绍:鲜红斑痣是由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畸形所致,组织学上不表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该病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3~0.5%。皮损难自行消退,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厚并出现不同程度结节。近20年来激光与光子治疗技术的发展,使PWS治疗取得进步。脉冲染料激光(PDL)被认为是治疗PWS金标准。PDL治疗PWS大多有效,但仅10%~15%病例经过多次治疗后皮损完全清除,部分PWS病例对PDL治疗表现抵抗。目的:总结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鲜红斑痣(PWS)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595nmPDL治疗抵抗的PWS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595nmPDL治疗PWS的病例资料。疗效的评价采用治疗前后照片的比较,由患者或者患者家人、未参与治疗的皮肤科医师完成。并对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皮损大小、皮损类型等进行分类,总体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判,并统计治疗中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统计学处理,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重点对治疗抵抗型PWS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结果:1285例PWS患者在此期间接受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去除没有详细登记资料患者,以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皮损的患者,最后具备完整病例随访资料患者1036例。年龄为0~60岁,平均为11.87±12.72岁;男性417例、女性619例;FitzpatrickⅢ型660例(63.71%)、Ⅳ型376(36.29%);皮损位于颜面部862例(83.20%)、位于四肢等其他部位174例(16.80%);皮损面积在1~5cm2最多,占35.91%,其次为5~20cm2,占34.17%;皮损类型分布为粉红型色149例(14.09%)、鲜红型719例(69.40%)、紫红型88例(8.49%)和增生型83例(7.80%);治疗次数为1~14次,平均为3.85±2.23次;疗效的分布为痊愈147例(14.19%)、显效387例(37.36%)、有效349例(33.69%)和无效153例(14.77%);56例在接受>6次治疗后达到疗效平台期,再次接受PDL治疗无效,即治疗抵抗型PWS为20.17%(153+56/1036,治疗无效+治疗>6次后疗效平台期病例)。面积越小、年龄越小对应的疗效越好(均为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接受治疗区域疼痛、紫癜(952例,91.89%)和水肿(457例,44.11%);术后色素沉着182例(17.57%)、色素减退115例(11.10%)、萎缩性疤痕38例(3.67%)、增生性疤痕3例(0.29%)、溃疡3例(0.29%)。结论:595nmPDL治疗PWS总体有效率较高,但临床痊愈患者比例不高,部分患者对PDL治疗产生抵抗或无效。背景介绍: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皮肤血管瘤是以光、光敏剂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光敏剂进入体内后富集于瘤体血管内皮细胞中,在合适光源照射下,光敏剂被激活,产生活性氧。活性氧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作用,产生毒性光化学反应,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细胞死亡或凋亡。PDT治疗皮肤PWS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损伤并阻塞真皮浅层扩张畸形的毛细血管网以消除病变,同时又不损伤位于其上的表皮层和真皮深层组织实现。目前普遍受到关注的是ALA局部应用,再在现有激光器的作用下,试图对PWS进行PDT和PDL的治疗尝试。有学者应用鸡冠为动物模型,采用局部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法在鸡冠中测得ALA的代谢产物PpIX高度浓集,提示局部注射可以用于光动力疗法光敏剂给药方式。受其启发,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本研究采用莱亨鸡鸡冠为实验动物模型,局部外用ALA后,再用595nmPDL为作用光源治疗PWS。目的:探讨局部外用ALA涂抹后,再应用595nmPDL治疗PWS作用机制。方法:取6月龄雄性莱亨鸡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鸡冠未处理侧作为自身对照。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右侧面先局部涂抹ALA3-4小时后,再以595nmPDL作用;C组右侧面单纯以595nmPDL作用。观察处理后动物一般情况,并于处理后14d取各组鸡冠组织块行HE染色观察,计算毛细血管减少率,并行TUNEL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三维皮肤CT观察处理后的局部血流变化。电镜观察处理侧和未处理侧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皮肤生理检测处理侧与未处理侧生理指标的变化(PH、水分、油脂、血色素)。结果: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良好,无死亡。A组、B组对照侧和C组对照侧鸡冠外形及色泽无明显变化,其余各组出现灰白斑,组织水肿、紫癜样改变和部分黑痂。组织学观察A组、B组自身对照侧和C组自身对照侧鸡冠无明显变化;B组处理侧、C组处理侧可见组织液渗出、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数目减少、血管管径变小及管腔内血栓形成,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B组处理侧和C组处理侧毛细血管减少率分别为61.16%±14.59%和48.53%±6.02%;凋亡指数分别为101.23±8.16和80.11±7.26;自身对照以及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结论:局部涂抹ALA后可被血管内皮细胞透皮吸收,在595nm PDL作用下,其对血管的封闭作用比单纯应用595nm PDL强。背景介绍:PWS治疗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疗效都有限,而且存在不同的不良反应。结合我们前期所做595nmPDL治疗PWS大样本量研究分析,595nm PDL使大部分PWS皮损得到明显改善,但只有<15%的PWS能达到痊愈,接近20~30%的患者皮损对PDL治疗抵抗,凭借动物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莱亨鸡鸡冠为实验动物模型,局部涂抹ALA后可以透皮吸收,在595nm PDL作用下,其对血管的封闭作用比单纯应用595nm PDL强。运用这一结论于临床,由于PDT和PDL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均选择性破坏血管,对PWS的皮损发挥叠加效应,联合运用PDT+PDL治疗PWS,以期能够提高PWS疗效。目的: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PWS)并不能使所有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目的是比较ALA局部外用后,以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为激发光源治疗,与单纯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PWS患者305例,随机分为单独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PDL组)和局部外用ALA后再应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ALA-PDL组)。在最后一次治疗3~6月后进行随访,评价2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疗效的判定以获得完全消退或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比例数为主,不良反应包括色素紊乱和皮肤萎缩,以及局部感染和溃疡等。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08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PDL组101例、ALA-PDL组107例;最终获得完全消退的患者在PDL组和ALA-PDL组间的分布是(13,12.87%, vs23,21.50%),皮损无改善的患者在两组间的分布是(16,15.84%, vs9,8.41%);ALA-PDL组更容易发生色素减退(25,23.36%, vs11,10.89%)和萎缩(18,16.82%, vs4,3.96%)。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在两组间存在差异,ALA-PDL组明显高于PDL组(76,71.03%, vs53,52.48%)。ALA-PDL治疗增生型PWS疗效优于PDL组。结论:与单独应用PDL相比,局部应用ALA后,以595nmPDL为激发光源的治疗,可以提高PWS的疗效,其治疗即刻反应与PDL相类似,但是在治疗局部更易发生皮肤萎缩和色素改变,在临床应用中值得重视。背景介绍:如今PDL仍是PWS首选治疗方法,但超过20%PWS患者对多次PDL治疗抵抗。随着年龄增长,PWS常伴发淋巴液回流障碍、软组织肥大等。因此,由于受累血管较深以及其他不明确原因导致年长PWS患者难以治疗。静脉注射盐酸氨基酮戊酸(ALA)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PWS疗效好,但要通过静脉注射光敏剂,利用附加光源设备发射黄光作为光源,仅利用光动力原理对血管进行治疗。595nmPDL治疗PWS已经获得了认可,595nmPDL波长也位于ALA吸收光谱范围内,因此以595nmPDL作为激发光源,不仅能起到光动力学效应,同时也能对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发挥作用,也即是对PWS同时发挥光动力效应和光热分离效应。目的:评估一种新的替代治疗难治性PWS方法—应用595nmPDL作为光源,局部外涂ALA治疗PWS,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共87例难治性PWS,其中男41例,女46例;按Fitzpatrick皮肤分型,59例为Ⅲ型皮肤,28例为Ⅳ型皮肤。均在接受>6次PDL治疗后(8~14次)皮损改善不明显,疗效处于平台期或对PDL治疗无反应。随即选择自愿参加的原则,87例难治性PWS患者皮损局部接受20%的氨基酮戊酸敷贴3-4h,595nmPDL为光源,进行ALA-PDL治疗,每次间隔4~6周。经过≥3次治疗,对患者在接受ALA-PDT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照片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87例难治性PWS患者中,52例经过ALA-PDL治疗后比原来单纯接受595nmPDL治疗皮损得以明显改善。不良反应主要为暂时性的红斑、水肿和轻度紫癜,16例患者出现浅表萎缩性疤痕,23例色素减退。结论:局部外用ALA,应用595nm PDL为光源治疗难治性PW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原来接受595nmPDL治疗的基础上提高了疗效,但治疗后会产生局部不良反应如萎缩性瘢痕和色素异常。

蔡咏柔[4](2010)在《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595nm波长可调脉宽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各类型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激光门诊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间的105例选择性皮肤血管性疾病病例。回顾性实境研究皮肤血管性疾病管理数据库中年龄、皮损类型、部位、激光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副作用。并随访超过2个月,了解其不适症状是否较前改善。研究结果:595nm波长可调脉宽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鲜红斑痣79.45%,草莓状血管瘤96.00%,混合性血管瘤25.00%,而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无效。年龄越小,疗效越好(P<0.01~0.05);眼周、头面部及颈部皮损疗效较好(P<0.01~0.05)。术后副作用以充血水肿发生率较高,几乎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暂时性充血水肿,约4-5天即可消退,出现萎缩性疤痕患者2例(1.90%)。结论:595nm波长可调脉宽的脉冲染料激光是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的第三代染料激光,具有穿透较深的波长和脉宽1.5-40ms的长脉宽,几乎适用于各种管径的病变血管,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仅有少部分患者遗留疤痕及色素减退等副作用。595nm波长可调脉宽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北京工商大学[5](2008)在《激光技术》文中指出激光一词来源于英文 LASER(也有人翻译成莱赛光或镭射)是由英文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每一个字的首写字母拼写而成,意思是受激辐射光放大。1960年 Mainman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以后又有红宝石激光、钕玻璃激光、CO2激光、氩激光等相继问世;70年代又发明了 Nd:YAG 激光、氮激光、He-Ne 激光、可调谐染料激光等;80年代发明了金蒸气

姚蕾[6](2008)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草莓状血管瘤患者124例,共135个皮损,采用Cutera公司的Coolglide Vantage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结果135个皮损的治愈率为74.07%,有效率为90.37%。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皮损面积越小,有效率越高(P<0.0001);部位及皮损厚度的不同对疗效均无影响(均为P>0.05);皮损颜色对疗效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颜色为鲜红及紫红色的皮损均有较好疗效。治疗次数、皮损的即刻反应对疗效的影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均为P<0.0001)。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术后水疱发生率为8.89%,萎缩性瘢痕发生率为2.96%,135个皮损术后无紫癜、增生性瘢痕、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发生。结论应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是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毓昭[7](2008)在《Q开关Nd:YAG激光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激光医学的进步,Q开关Nd:YAG激光器在医学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用Q开关Nd:YAG激光技术也发展很快。Q开关Nd:YAG激光器美容的工作原理是采用电光调Q开关技术,使激光瞬间释放形成爆破效应,被相应色素组织吸收,并能有效的穿透皮肤表层,色素组织吸收激光能量,使之膨胀击碎成能被体内巨噬细胞带走的小颗粒,色素逐渐变淡直至消失,达到祛除色素的效果。临床表明,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适合祛除太田痣、咖啡痣、雀斑、纹身、纹眉等黑色、兰色色素[1, 2];Q开关532nm Nd:YAG激光适合祛除鲜红斑痣、浅层咖啡斑等红色、棕色色素[3];而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在治疗毛细血管扩展以及静脉扩张效果显着[4]。本文首先介绍了激光与皮肤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医用激光器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Q开关Nd:YAG激光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了该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所在,然后针对这些重难点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了一种Q开关Nd:YAG激光器的控制系统。本文的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1)通过控制Q开关实现激光器输出调Q和非调Q模式下两种激光。(2)通过控制波长切换实现激光器输出532nm和1064nm波长激光。(3)采用双MCU实现激光器的控制:主MCU实现与用户界面通信,控制从MCU;从MCU实现系统的实际控制,并将系统状态反馈给主MCU。(4)采用TFT液晶显示屏和触摸屏,操作界面人性化、易操作。(5)分析了控制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和系统联机调试的情况。(6)所设计的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实际产品。

张义明[8](2007)在《激光在面部浅表血管性疾病中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面部浅表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疾病,近年来血管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现代激光的出现,以其显着的疗效和较少的副反应,使得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现代激光已成为面部浅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

刘盛秀,杨春俊,杨森,王中影,骆娣凤,唐明俊[9](2007)在《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血管畸形与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396例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毛细血管扩张和蜘蛛痣疗效最好,有效率为100%,其次是草莓状血管瘤,有效率为92.4%,鲜红斑痣为82.8%。面积越小,年龄越小,疗效越好(P<0.05);性别与疗效无明显差异。术中疼痛较轻,术后副作用少。结论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刘盛秀,杨春俊,杨森,王中影,骆娣凤,唐明俊[10](2006)在《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不良反应分析》文中认为脉冲激光的问世,使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大为改观,治疗时不良反应明显减轻,治疗后继发性损害如局部瘢痕形成、色素异常、局部组织坏死和感染等明显减少,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脉冲激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配备DCD冷却系统的595 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表浅部位皮

二、可变脉宽倍频激光在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变脉宽倍频激光在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桂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2)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性血管瘤 10 年回顾
    1 前言
    2 病例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系列研究
    (一)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部与四肢浅表性血管瘤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病例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不同性别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预后与开始接受治疗年龄关系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四)光动力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临床对照研究
        1 前言
        2 病例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对血管瘤裸鼠模型瘤体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致谢
附件
综述一 皮肤血管瘤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性胎记相关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59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病例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以鸡冠为鲜红斑痣动物模型光动力治疗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局部外用 ALA 光动力疗法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临 床随机对照研究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局部外用 ALA 光动力疗法治疗难治性鲜红斑痣临床 研究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参加学术会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综述
    综述一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血管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鲜红斑痣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4)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皮肤血管性疾的部位及类型
        1.3 入院前情况
    2.治疗方法
        2.1 设备
        2.2 方法
    3.疗效观察与评定
        3.1 疗效观察
        3.2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3.3 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VBEAM激光对皮肤血管性疾病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疗效
        4.2 VBEAM激光对皮肤血管性疾病不同部位组患者的疗效
        4.3 VBEAM激光对不同类型皮肤血管性疾病患者的疗效
    5.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6)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综述
参考文献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Q开关Nd:YAG激光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激光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
    1.2 皮肤组织的光学特性
    1.3 激光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1.4 医用激光器的发展及课题的提出
        1.4.1 医用激光器的发展和现状
        1.4.2 课题的提出
        1.4.3 研究内容的介绍
2 医用Q 开关的Nd:YAG 激光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
    2.1 激光调Q 技术
        2.1.1 调Q 原理
        2.1.2 电光调Q 技术
        2.1.3 电光Q 开关的驱动器
        2.1.4 Q 开关的Nd:YAG 激光器的调Q 技术
    2.2 Q 开关的Nd:YAG 激光器波长切换技术
        2.2.1 倍频晶体的选择
        2.2.2 双波长激光切换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结构
    3.3 控制系统与其它功能模块的接口规范
    3.4 控制系统的功能概述
    3.5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5.1 微处理器(MCU)的选择
        3.5.2 液晶屏(带触摸)
        3.5.3 打印机
        3.5.4 开关量输入输出
        3.5.5 D/A 转换
        3.5.6 A/D 转换
        3.5.7 RS-232 串行通讯接口
        3.5.8 时钟电路
        3.5.9 电源电路
        3.5.10 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案
    3.6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的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法
        4.1.1 需求分析
        4.1.2 控制系统分析
        4.1.3 设计方法
        4.1.4 程序编写及调试
    4.2 主程序的模块化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从MCU 控制
        4.2.3 主MCU 与从MCU 的通讯
        4.2.4 主MCU 与LCD、触摸屏的通讯
        4.2.5 报警信息
        4.2.6 能量定标与系统维护
        4.2.7 打印机
        4.2.8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本文工作回顾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Q开关Nd:YAG 控制系统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激光在面部浅表血管性疾病中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血管性疾病的分类及激光治疗适应证的选择1.
    1.1先天性皮肤血管性疾病。
    1.2 继发性皮肤血管性疾病。
2 常用激光技术在皮肤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与选择2.
    2.1 585 nm脉冲染料激光(FPDL)。
    2.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
    2.3 可调脉宽倍频KTP 532 nm激光。
    2.4 长脉宽1 064 nm Nd:
    2.5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2.6 Photo Derm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
3 激光治疗方法与参数的选择
4 疗效标准[23]
    4.1 国内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
    4.2 国际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分4级。①Ⅰ级
5 激光治疗不良反应及对策
6 激光治疗现状及应用前景

(10)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设备与方法:
    3. 术后护理:
二、结果
    1. 疼痛、紫癜和水肿:
    2. 不良反应:
三、讨论

四、可变脉宽倍频激光在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桂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研究[D]. 陆晓逸.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2]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4)
  • [3]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应用研究[D]. 刘盛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12(12)
  • [4]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 蔡咏柔. 浙江大学, 2010(09)
  • [5]激光技术[A]. 北京工商大学. 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6]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分析[D]. 姚蕾. 吉林大学, 2008(10)
  • [7]Q开关Nd:YAG激光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马毓昭.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8]激光在面部浅表血管性疾病中的治疗进展[J]. 张义明. 现代临床医学, 2007(S2)
  • [9]595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疗效分析[J]. 刘盛秀,杨春俊,杨森,王中影,骆娣凤,唐明俊.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01)
  • [10]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不良反应分析[J]. 刘盛秀,杨春俊,杨森,王中影,骆娣凤,唐明俊.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11)

标签:;  ;  ;  ;  ;  

变脉宽倍频激光在异常皮肤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