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黑刺蚂蚁

如何捕捉黑刺蚂蚁

一、拟黑多刺蚁捕捉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辛天怡,闫海霞,李冉郡,娄千,郝利军,廖保生,刘颖,陈晶,陈有根,杜小伟,郭洪祝,傅欣彤,宋经元[1](2021)在《DNA条形码技术在国家药品抽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药品抽验工作中发现中成药红金消结胶囊、红金消结片和柴黄颗粒处方中部分饮片来源复杂,存在掺伪现象,但常规检验方法难以确定混伪品基原物种。故本研究收集其处方中部分中药,包括柴胡、八角莲、黑蚂蚁和鼠妇虫饮片及相关药材样品184份,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原物种鉴定。结果显示, 115份市售柴胡类药材及饮片获得111条ITS2序列,其中71份为柴胡(Bupleurum chinense)、3份为狭叶柴胡(B. scorzonerifolium)、31份为同属混伪品,另检出非同属伪品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1份、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2份、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3份; 22份市售八角莲药材样本获得21条ITS2序列,其中15份为混伪品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6份为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等鬼臼属植物; 22份市售黑蚂蚁饮片基因组DNA降解均未能获得COI序列;38份市售鼠妇虫饮片样本获得24条COI序列,其中9份为平甲虫(寻常卷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11份为光滑鼠妇(Porcellio laevis)、2份为中华蒙潮虫(Mongoloniscus sinensis),另有2份不能判定物种。本研究证实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适用于中成药处方投料的基原鉴定,有助于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

温馨,张永胜,尚禹含,李海微,冀李琼,韩金秀,王非[2](2021)在《大花铁线莲开花物候与传粉昆虫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花铁线莲是我国东北地区兼具优良观赏性状及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了研究野生大花铁线莲在引种地的开花进程和传粉规律,探讨引种环境对其开花特性的影响,该文于2017—2018年间对大花铁线莲在个体、群体水平的开花物候和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测和统计。结果表明:(1)大花铁线莲的群体花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两年个体开花进程基本相似,均呈单峰曲线;群体始花期和末花期时间较短,而盛花期时间较长,约为20 d,单株花期为57 d,种群花期长达30 d以上。群体开花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累计开花比例在开花后一周左右达到100%。两年的开花同步指数(Si)分别为0.76和0.74,说明大花铁线莲两年间的开花特性差异较小。(2)大花铁线莲访花昆虫主要有6目13科18种,它们在访花频率、访花行为以及在单花停留时间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传粉昆虫主要是8种,分属于3目4科。中华蜜蜂、短腹管食蚜蝇和狭带贝蚜蝇访花频率高,在单花上停留时间较长,可以初步认定它们在大花铁线莲的花粉传播中有重要作用。该文对大花铁线莲开花特性和访花昆虫的观查以及盗蜜昆虫行为的研究,为大花铁线莲的迁地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富华,邹翠云,于艺爽,王文华,徐娜,吴诗宝[3](2019)在《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其防治初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目的是报道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防治方法。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救护与保育研究基地,通过对1例发生后肢运动障碍的圈养马来穿山甲DY14临床症状和死亡后尸体解剖症状观察,结合与DY14具有同样临床症状的个体DY10使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的治疗效果以及提供的人工饲料存在B族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初步诊断DY10和DY14两个体为维生素B缺乏症。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穿山甲对B族维生素的需求,回顾了基地内圈养马来穿山甲类似B族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情况,认为有必要在原有饲料基础上适当增加B族维生素的含量以预防此类疾病,本文对圈养穿山甲人工饲料改进及B族维生素缺乏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方睿[4](2019)在《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相关信息物质的学习记忆及与CREB基因表达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信息,寄生蜂通过学习行为高效利用环境中的化学信息物质从而提高其找到寄主的效率。在生物防治的背景下,利用寄生蜂的学习提高其对钻蛀性害虫寄生率的研究需求迫切。本实验基于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的学习行为,以不同学习日龄的川硬皮肿腿蜂雌蜂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分析明确了不同学习日龄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虫粪和受害松树挥发物的学习记忆差异。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CREB(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基因筛选,采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出川硬皮肿腿蜂的2个CREB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REB1、CREB2在不同学习日龄川硬皮肿腿蜂中的转录表达图谱,同时分析CREB基因在不同虫态和不同学习经历成蜂的表达情况,为探究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记忆机制积累研究资料、提供数据支持,取得如下结果:(1)在川硬皮肿腿蜂行为学研究中发现,对于松墨天牛虫粪和受害松树的挥发物成分,不同种挥发物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刺激作用不同,同种挥发物不同浓度的作用也不同。α-蒎烯、β-蒎烯、桉树脑、柠檬烯、3-蒈烯对有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均有引诱作用,β-月桂烯对川硬皮肿腿蜂有显着趋避作用,且对有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趋避作用加强。(2)川硬皮肿腿蜂的转录组包含190451条Transcript序列和110003条Unigene序列。转录组数据Unigene序列经数据库对比,NR数据库注释54349条,NT数据库注释40 917条,KO数据库注释29522条,SwissProt数据库注释44034条,PFAM数据库注释48133条,GO数据库注释48415条,KOG数据库注释28521条。经GO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过程基因、细胞基因、结合基因数目分别为30697条、18573条、29319条;KOG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一般功能预测3995条、信号传导机制3673条、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和伴侣共有3133条,合计占全部unigenes的37.87%。参与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代谢、有机系统的unigenes分别为9078条、8447条、6032条、5198条、5048条。经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共有包括部分CREB基因在内的109条基因在川硬皮肿腿蜂不同虫态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3)试验克隆出2个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序列,CREB1基因编码44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48.06 kDa,与造纸胡蜂(Polistes dominula)CREB基因相似率达77.27%,CREB2基因编码10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2.07 kDa,与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CREB基因相似率达74.14%。(4)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REB1、CREB2在不同学习日龄川硬皮肿腿蜂雌成蜂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REB表达与成蜂学习记忆效果具有相同(近)的趋势,即随成蜂学习日龄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6天达到最高,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雌成蜂学习记忆与CREB基因表达量有关。

闫宝荣[5](2018)在《缠绕蚊蝎蛉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卵子发生》文中研究表明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卵子发生过程在探讨昆虫系统发育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半薄切片法解剖观察了缠绕蚊蝎蛉Terrobittacus implicatus (Huang&Hua,2006)雌性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缠绕蚊蝎蛉雌虫的卵巢由7根多滋式卵巢管组成,各个卵巢管的大小和长度不同。每个卵巢管可分为端丝、生殖区(原卵区)、生长区(卵黄区)和卵巢管柄4个部分。生长区由5到6个线形排列的卵室组成,每个卵室中有1个卵母细胞和3个滋养细胞。卵子发生可以分为3个时期,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以及卵壳形成期。在卵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卵母细胞、滋养细胞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均有明显变化。

纪艳青[6](2018)在《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蜕皮激素受体(ecdysteroid receptor,EcR)是昆虫蜕皮激素信号转导的调节因子。在昆虫中,EcR是目前唯一已知配体的核受体,它的配体是蜕皮激素(ecdysteriid hormnones,EH)。蜕皮激素是无脊椎动物中特有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它控制着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蜕皮及生殖等特性。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是多巴胺(dopamine,DA)和其他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CAs)神经递质生物合成中的第一个酶,也是限速酶。儿茶酚胺类物质调控动物的植物神经反射、行为、循环控制、认知、内分泌功能、运动、疼痛、奖赏和警觉等方面。TH在昆虫的整个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儿茶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DDC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与昆虫的黑化作用有关,参与了昆虫的蜕皮过程。此外,DDC还参与昆虫体色形成、发育及寿命长短的调节等生理活动。拟黑多刺蚁(Polyhachis vicina Roger)是完全变态昆虫,其生命周期经历卵、幼虫(4个龄期)、蛹和成虫四个主要发育阶段,其中,成虫分为三个品级:雌蚁、雄蚁和工蚁,且各品级具有明确的社会劳动分工,是一类典型营群居的社会性昆虫。拟黑多刺蚁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唯一药食兼用型的蚂蚁,作为社会性昆虫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社会性昆虫生长发育及其基因调控机制的良好材料。“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实验室之前已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不同品级成虫体内PvEcR、PvTH、PvDDC正常表达进行了研究,且RNAi实验表明PvDDC和PvTH分别与PvEcR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基于三个基因对于昆虫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影响,现拟通过喂食法和浸润法介导的PvEcR-RNAi技术继续探讨三者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PvTH、PvDDC两者的关系,为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通过喂食法和浸润法介导的PvEcR-RNAi技术处理P.vicina成虫,发现虫体表型发生变化,工蚁及雄蚁体重上升,但体长、头宽变短变窄,腹部多见膨大畸形,雌蚁体重基本不变,幼虫死亡,蛹不能完成正常蜕皮,推测三者对P.vicina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作用。2.采用q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处理后P.vicina三个品级成虫整体表达及工蚁头、胸、腹三部分,通过对PvTH、PvDDC的表达情况比较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表达量均发生一定的改变,PvTH工蚁头部变化较PvDDC更为明显,其余部位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具体为工蚁、雄蚁整体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呈现表达下降的状态,雌蚁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升的状态,工蚁头部、腹部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升,而胸部的表达为下降的状态,结合本实验室先前成果推断,PvEcR与PvDDC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者对于昆虫的发育及学习等行为有一定影响,并可能对胸部发育有直接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在蛋白水平对P.vicina 个品级成虫整体表达及工蚁头、胸、腹三部分进行检测,通过对PvTH、PvDDC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表达,且与其mRNA水平表达情况基本一致,该结果更进一步表明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在mRNA和蛋白水平对P.vicina不同品级的脑部及腹部切片结果显示,PvEcR-RNAi后,PvTH和PvDDC表达都呈一定的下调,且具有一致性,脑部主要集中在蕈形体、脑桥体、中央复合体、视叶、嗅叶阳性反应减弱明显;而腹部主要集中在生殖腔、受精囊以及脂肪体,另外雄蚁的雄性附腺也有阳性表达减弱的现象,由此推断PvTH和PvDDC与PvEcR功能相关,在脑部学习记忆行为以及腹部生殖行为有密切相关。5.结果分析过程中发现,干扰第六天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表达大幅度改变均从第六天开始,建议第六天可以作为经济昆虫开发利用及害虫防治周期的关键时间节点。

秦卫华[7](2013)在《湖北天鹅洲麋鹿生境中接骨草生态位研究》文中提出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区域是历史上中国麋鹿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为让野生麋鹿重新回归家园,国家1991年在这里建立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随着麋鹿数量增多,生境质量逐渐退化,麋鹿食源植物种类和生物量逐渐减少,而以接骨草为代表的麋鹿不采食植物数量不断增多,其中保护区内杨树林下接骨草群落面积已达200h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8%,对天鹅洲生境中的麋鹿就地保护造成巨大威胁。2010年保护区发生了麋鹿感染病原菌大量死亡的突发事件,有专家推测可能与保护区内异常分布的大面积接骨草群落有关系。因此,本文以天鹅洲麋鹿生境中的接骨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在保护区内选择开阔草地、人工意杨林、堤坝坡地和道路旁4种生境,共设置了16个接骨草固定调查样地,从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共进行了4次系统调查,对接骨草及其伴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等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接骨草的化感作用,还分析了天鹅洲生境中接骨草及其伴生动物的相互关系,最后针对天鹅洲生境麋鹿就地保护中存在的威胁因素,为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这些研究结果均为首次报道。1.接骨草群落的生态位研究研究发现:(1)共记录接骨草伴生植物34科、76属、84种,约占保护区植物总数的32.2%。四种生境类型中,接骨草、牛鞭草、葎草、狗牙根、牛膝、荩草、爵床、窃衣、天胡荽、水芹、大巢菜、求米草、透茎冷水花、蹄盖蕨、鹅观草和狗尾草等16种植物的生态重要值最高;生态位宽度最高的为接骨草、葎草、牛膝、附地菜、鹅观草、薹草属、鸡矢藤和苍耳8种;与接骨草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的主要为葎草、附地菜、苍耳、鸡矢藤、牛膝、薹草属、水芹等7种。(2)天鹅洲麋鹿生境接骨草群落中仍然分布有种类不少的麋鹿可采食植物,一定程度下麋鹿仍然可以利用接骨草群落生境作为觅食场所,而不仅仅是作为产仔隐蔽场所。(3)由于保护区采取了较强的人工生境干预与调控措施,导致天鹅洲麋鹿生境中植被的演替具有不规律性,从生态位实验结果来看,除葎草生态位宽度有所下降外,接骨草和豨莶等麋鹿不采食的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显示目前的人工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2.接骨草对5种农作物种子的化感作用本文首次测定了接骨草水提液对萝卜、小白菜、黄瓜、玉米和小麦5种农作物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及生物量方面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接骨草对于普通农作物具有较为显着的化感抑制效应,并且随着接骨草水提液浓度的升高,化感效应也随之逐渐增强。在种子发芽率方面,接骨草水提液对5种供试农作物的化感作用程度不同,萝卜和小白菜最敏感,随着处理浓度升高,抑制效应显着增强;其次是玉米,抑制作用比较显着;仅在高浓度时对黄瓜种子有显着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发芽无抑制作用。在幼苗茎(叶)长方面,接骨草水提液对萝卜在低浓度时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高浓度时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对玉米在低浓度时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无影响;对小麦叶长无影响。在生物量方面,接骨草水提液对萝卜影响显着,随着处理浓度升高,生物量显着降低;对玉米在低浓度时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高浓度时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对小麦影响不显着。由于无法获取成熟度均匀、发芽率一致的野生麋鹿食源植物种子,本试验仅探讨了接骨草对5种农作物种子的化感作用,未对麋鹿食源植物进行实验,也未对接骨草化感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待于后续的深入研究。3.接骨草及其伴生动物关系分析本文首次调查了天鹅洲生境中接骨草伴生动物的种类,并分析了接骨草与伴生动物的关系。结果发现:天鹅洲麋鹿生境中与接骨草群落有关的伴生动物种类至少在3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昆虫,共有33种,占总数的91.7%,其他为蜗牛类和蜘蛛类。接骨草伴生动物可划分为取食者、传粉者和互惠共生者3大类,其中取食者至少在16种以上,为专性有害关系;传粉者至少在12种以上,为专性有益关系;互惠共生者至少在8种以上,为兼性有益关系。本文首次报道了接骨草的伴生动物种类、生活习性、相互关系、遇见率与优势程度等,可以为综合分析接骨草在天鹅洲麋鹿生境中的地位提供支持。但由于受到野外调查时间与频次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接骨草伴生动物种类实际情况可能要远大于实地观察记录结果(36种),针对具体的伴生动物未统计数量、停留时间、拜访频率等定量数据,这些不足还有待于后续的深入研究。本文从群落中种间关系入手,系统查明了天鹅洲麋鹿生境中接骨草所处的生态位,并综合探讨了接骨草与麋鹿食源植物、接骨草与其他伴生植物、接骨草与伴生动物、接骨草与麋鹿生存繁衍等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了接骨草对于天鹅洲麋鹿生境退化的作用,为恢复天鹅洲生态环境质量,实现麋鹿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家明[8](2013)在《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的强烈驱动下,极端强降雨事件及与之相伴的山区流域植被发育斜坡群发性失稳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对该问题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止目前,对降雨诱发型滑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无直接关系的降雨事件与滑坡事件及斜坡岩土体水岩相互作用方面,而对地下水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机制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地下水对降雨响应的第一发生环节是土壤水对降雨的响应,土体结构是影响该响应过程的重要因素。天然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存在各种大孔隙结构,但既有斜坡土体降雨入渗研究多未考虑大孔隙的影响,因此植被发育斜坡土体降雨入渗研究已成为系统理解地下水对降雨响应的瓶颈。因此,本文采用现场亚甲基蓝染色示踪渗透试验法、碘-淀粉可视化方法、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软件HYDRUS-2D数值模拟分析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呈贡段家营试验区和昭通头寨沟试验区植被发育斜坡土体的物理、化学和水力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植被发育斜坡土体的含水率和总孔隙率一般比裸坡土体和耕作土壤大,而容重和比重一般比裸坡土体和耕作土壤小:植被发育斜坡土体有机质含量比耕作土壤多;植被发育斜坡土体的给水度和饱和导水率总体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中饱和导水率普遍大于裸坡土体和耕作土壤。2、选择亚甲基蓝作为染色示踪剂,在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开展染色示踪渗透试验,研究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类型、大孔隙流路径分布模式及植被根系、有机质、土壤颗粒尺寸分布和土壤动物对大孔隙流路径分布模式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主要有植被根系通道(有根皮腐烂根系通道、无根皮腐烂根系通道和根-土间隙),动物通道、洞穴,团聚体间大孔隙和砾-土间隙,其中根-土间隙是最主要的大孔隙;植被根系显着影响大孔隙流路径数量、尺度和分布特征,尤其是铅垂向下和顺坡向下的根系,当根系尺寸增大时,其对大孔隙流路径影响更显着;有机质有利于团聚体间大孔隙的形成;黏粒、粉粒和砂粒对大孔隙流路径形成没有积极功效,但砾粒有利于大孔隙路径形成,尤其是在表土层;土壤动物区系对动物通道网络形态的影响与动物生活习性和土壤质地、根系分布情况有关。3、采用碘-淀粉可视化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水流路径分布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从地表垂直向下,强降雨条件下植被发育斜坡水流路径分布模式异质性逐渐增大;水流路径在顺坡方向的异质性比垂直方向的异质性大。4、土壤水运动理论研究表明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有两次质的飞跃发展,但既有大孔隙流模型研究主要针对农业土壤,不适用于研究植被发育斜坡大孔隙流问题。本文提出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根-土间隙大孔隙流的概念模型。5、基于染色示踪渗透试验、水流路径示踪试验和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讨论植被发育斜坡大孔隙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主要通过截留地下暴雨径流而产生大孔隙流,快速增加降雨入渗进入土体的面积,加速降雨入渗;树干径流也能快速进入土体深部;土壤动物通道或土体的饱和导水率、入渗率与动物通道的生物量、总面积、长度和体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通道的连通性关系不显着;砾-土间隙截留地下暴雨径流或其他类型的大孔隙流,提高土体降雨入渗能力;植被根系通道对降雨入渗的影响远大于土壤动物通道;大孔隙网络系统的非均匀性导致土体含水率空间分布异质性。6、采用有限元软件HYDRUS-2D模拟分析相同降雨条件下,有无大孔隙、大孔隙直径、长度、弯曲率、密度和轴向对植被发育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结论: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加快降雨垂直入渗,减弱表土层地下径流,延缓表土层出现暂态饱和区的时间,导致湿润前锋形态不规则;单根大孔隙直径变化对斜坡剖面含水率分布、压力水头分布和湿润前锋形态影响不大;大孔隙直径增大,优先流流速减小,大孔隙积水响应时间(稍微)推迟,有压入渗面积增大致使大孔隙内积水消散更快;大孔隙长度增大,斜坡剖面湿润前锋形态越不规则,降雨入渗深度越深,延缓大孔隙底部积水响应时间,大孔隙内积水高度减小,大孔隙长度对优先流流速没有显着影响;大孔隙弯曲率增大,其内部积水响应时间先增大后减小,降雨垂直入渗深度减小,大孔隙内积水长度增加,优先流最大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大孔隙弯曲率对湿润前锋形态的影响主要在降雨初期,随着弯曲率增大,湿润前锋形态不规则性逐渐减小;大孔隙群密度增大,湿润前锋形态越复杂,降雨下渗越快,大孔隙积水响应时间延缓,大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显着;大孔隙群轴向与斜坡倾向之间的夹角减小,斜坡坡面湿润前锋形态不规则性减弱,优先流最大流速增大;当大孔隙位于表土层且大孔隙轴向与斜坡坡面近似平行时,大孔隙不利于降雨入渗。

王婧[9](2011)在《拟黑多刺蚁的酶法水解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拟黑多刺蚁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优化了酶解工艺,利用超滤膜和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色谱对酶解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研究了酶解工艺在蚂蚁酒中的应用,以期为拟黑多刺蚁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拟黑多刺蚁蛋白质含量丰富(54.51%),氨基酸结构合理,是一种优质蛋白源;富含VE、VD3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特别是K、Fe、Ca、Mg、Na等;水浸提液中共检出12类36种化合物,主要是小分子的醇类、醛类、胺类。分别采用Alcalase 2.4L、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酶水解拟黑多刺蚁,利用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5个指标衡量酶解物的抗氧化能力,并结合水解度(DH)、蛋白质利用率、多肽生成率等指标,最终选取Alcalase 2.4L为最适蛋白酶。考察了热处理、超声、均质等预处理方式对水解能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发现均质处理效果最好。对比了酶解物及水提物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等营养成分及粒径、平均疏水性、表面疏水性的区别,排除了维生素含量对酶解物抗氧化性的影响。分析了pH值、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对酶解产物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获得了各抗氧化指标的最佳工艺条件,验证实验证实方程的准确率达95%以上。采用超滤膜及离子交换色谱对酶解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发现5-10kDa和1-3kDa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碱性肽对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亚油酸自氧化抑制作用贡献较大,酸性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的贡献较大。SDS-PAGE凝胶电泳和超滤结果显示酶解物中<1kDa(56.78%)及>10kDa(28.76%)组分的含量较高,分子量在1-10kDa间的物质较少,酶解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非蛋白类大分子物质。将酶解工艺引入蚂蚁酒的制备中,发现酶解显着地提高了蚂蚁酒的理化指标和抗氧化性;考察了浸提次数、底物浓度、浸提时间、乙醇浓度对蚂蚁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蚂蚁酒的最佳生产工艺。

王婧,刘通讯[10](2011)在《酶解拟黑多刺蚁制备抗氧化活性肽》文中提出分别采用Alcalase2.4L、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酶水解拟黑多刺蚁,利用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铁离子螯合能力、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6个指标衡量水解物的抗氧化能力,并结合水解度(DH)、蛋白质利用率、多肽含量等理化指标筛选最适蛋白酶。结果表明,酶解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抗氧化肽的剂量呈正相关,其中Alcalase2.4L水解能力、酶解液抗氧化能力最强。还研究了热处理、超声、均质等预处理方式对水解能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发现均质对酶解产物的影响最大。

二、拟黑多刺蚁捕捉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拟黑多刺蚁捕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DNA条形码技术在国家药品抽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材料
    DNA提取
    DNA条形码序列扩增及测序
    数据分析
结果
    1 DNA条形码序列获取结果
    2柴胡类药材及饮片DNA条形码鉴定结果
    3八角莲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结果
    4黑蚂蚁饮片DNA条形码鉴定结果
    5鼠妇虫饮片DNA条形码鉴定结果
讨论

(2)大花铁线莲开花物候与传粉昆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开花物候观测
        1.2.2 访花昆虫及传粉行为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花物候
    2.2 访花昆虫及频率
    2.3 访花行为
3 讨论与结论
    3.1 大花铁线莲开花物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3.2 大花铁线莲访花昆虫

(3)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其防治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维生素B缺乏症的发现
2 维生素B缺乏症治疗
3 饲料维生素B含量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4)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相关信息物质的学习记忆及与CREB基因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川硬皮肿腿蜂
    1.3 寄生蜂记忆的形成机制
    1.4 CREB概述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4 实验方法
    4.1 供试虫源
    4.2 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虫粪和受害松树挥发物的学习行为研究
        4.2.1 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制备
        4.2.2 川硬皮肿腿蜂学习处理
        4.2.3 川硬皮肿腿蜂趋性行为生测
        4.2.4 数据统计
    4.3 川硬皮肿腿蜂转录组文库构建
        4.3.1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4.3.2 文库构建与质量检验
        4.3.3 测序
        4.3.4 数据分析
    4.4 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的克隆
        4.4.1 总RNA的提取
        4.4.2 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扩增目的基因
        4.4.3 c DNA第一链的合成
        4.4.4 目的基因产物的检测及胶回收
        4.4.5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
        4.4.6 重组质粒感受态细胞大肠杆菌的转化
    4.5 不同学习日龄的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的转录表达情况
        4.5.1 总RNA提取
        4.5.2 荧光定量RCR检测
        4.5.3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虫粪和受害松树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5.1.1 混合挥发物
        5.1.2 单一挥发物
    5.2 川硬皮肿腿蜂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过滤与拼接
        5.2.2 样品间相关性检查
        5.2.3 拼接转录本分析
        5.2.4 基因功能注释
        5.2.5 CDS预测
        5.2.6 SNP、InDel变异数据分析
        5.2.7 SSR分析
        5.2.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2.9 转录组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5.2.10 CREB基因筛选
        5.2.11 CREB基因表达差异
    5.3 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5.3.1 目的片段的扩增
        5.3.2 CREB1 基因序列分析
        5.3.3 CREB2 基因序列分析
        5.3.4 不同学习日龄的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表达量
6 讨论
    6.1 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虫粪和受害松树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6.2 川硬皮肿腿蜂转录组文库构建
    6.3 川硬皮肿腿蜂CRE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缠绕蚊蝎蛉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卵子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与保存
    1.2 解剖观察
    1.3 卵巢管外部形态观察
    1.4 半薄切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缠绕蚊蝎蛉雌性生殖系统组成
    2.2 卵子发生
        2.2.1 卵子发生的分期
        2.2.2 卵黄沉积
        2.2.3 卵母细胞的变化
        2.2.4 滋养细胞的变化
        2.2.5 滤泡细胞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6)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拟黑多刺蚁概述
        1.1.1 拟黑多刺蚁生物学特性研究
        1.1.2 拟黑多刺蚁脑部构造
        1.1.3 拟黑多刺蚁胸部
        1.1.4 拟黑多刺蚁腹部
        1.1.5 拟黑多刺蚁经济价值
    1.2 核受体概述
    1.3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概述
    1.4 昆虫酪氨酸羟化酶概述
    1.5 昆虫多巴脱羧酶概述
    1.6 RNA干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第一链cDNA合成
        2.2.3 引物设计及检定
        2.2.4 PCR扩增产物回收与测序
        2.2.5 RNAi实验
        2.2.6 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2.2.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2.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拟黑多刺蚁总RNA提取
    3.2 模板质量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T7启动子添加检测
    3.4 dsRNA稳定性检测
    3.5 干扰效率检测
    3.6 PvEcR-RNAi后拟黑多刺蚁虫体表型及行为变化
        3.6.1 虫体表型变化
        3.6.2 畸形及死亡率统计
        3.6.3 虫体头宽体长及体重的变化统计
    3.7 PvEcR-RNAi后PvTH、 PvDDC mRNA水平表达检测
        3.7.1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整体PvTH、PvDDC mRNA的表达
        3.7.2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雌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
        3.7.3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雄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
        3.7.4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2-4龄幼虫和蛹PvTH、PvDDC的表达
        3.7.5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头部PvTH、PvDDC的表达
        3.7.6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胸部PvTH、 PvDDC的表达
        3.7.7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腹部PvEcR、PvTH、 PvDDC的表达
    3.8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 mRNA水平定位检测
        3.8.1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
        3.8.2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
    3.9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的表达
    3.10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定位检测
        3.10.1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
        3.10.2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PvEcR与PvTH、PvDDC相关性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时荧光定量数据
    附录二 图版
    附录三 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湖北天鹅洲麋鹿生境中接骨草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进展
        1.4.1 麋鹿研究进展
        1.4.2 接骨草研究进展
        1.4.3 生态位研究进展
        1.4.4 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功能区划
        2.1.3 管理现状
        2.1.4 社会经济现状
    2.2 天鹅洲麋鹿生境自然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土壤
        2.2.4 气候与水文
        2.2.5 植物区系、自然植被与植物多样性
        2.2.6 动物区系与动物多样性
        2.2.7 麋鹿种群变化动态
第三章 接骨草生态位调查与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接骨草固定样方设置
        3.2.2 样方调查方法及频次
        3.2.3 生态重要值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测定方法
        3.2.4 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方法
        3.2.5 生态位重叠的测定方法
    3.3 调查结果
        3.3.1 第一年度秋季(2011 年)
        3.3.2 第二年度春季(2012 年)
        3.3.3 第二年度夏季(2012 年)
        3.3.4 第二年度秋季(2012 年)
    3.4 分析与讨论
        3.4.1 生态重要值
        3.4.2 生态位宽度
        3.4.3 生态位重叠
    3.5 总结
第四章 接骨草化感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地点
    4.2 研究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接骨草伴生动物调查
    5.1 接骨草伴生动物种类
    5.2 遇见率
    5.3 接骨草与伴生动物关系分析
        5.3.1 专性有害关系
        5.3.2 专性有益关系
        5.3.3 兼性有益关系
    5.4 讨论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天鹅洲生境麋鹿就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因素分析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参与课题
个人简介
附录
图版
    图版 1:16 个接骨草固定调查样方
    图版 2:接骨草化感作用实验结果
    图版 3:接骨草主要伴生动物图谱
    图版 4:天鹅洲麋鹿生境主要动植物照片

(8)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降雨—地下水—滑坡关系
        1.2.1 降雨与滑坡的关系
        1.2.2 地下水与滑坡的关系
        1.2.3 降雨与地下水的关系
    1.3 斜坡土体降雨入渗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及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基本特性
    2.1 引言
    2.2 试验区基本概况
        2.2.1 段家营试验区
        2.2.1.1 自然地理环境
        2.2.1.2 工程地质环境
        2.2.2 头寨沟试验区
        2.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2 工程地质环境
    2.3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基本特性
        2.3.1 土体物理特性
        2.3.2 土体化学特性
        2.3.3 土体水力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辨识与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大孔隙界定
        3.2.1 定性定义
        3.2.2 定量定义
        3.2.2.1 直接定义
        3.2.2.2 间接定义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工况
        3.3.2 试验步骤
        3.3.3 图像处理
    3.4 大孔隙类型及控制因素
        3.4.1 根系通道与植被根系
        3.4.2 动物洞穴、通道与土壤动物区系
        3.4.3 团聚体间大孔隙与有机质
        3.4.4 土壤管道、砾土间隙与碎石
    3.5 大孔隙流路径分布模式
        3.5.1 大孔隙流路径分布模式
        3.5.2 根系对大孔隙流路径的影响
        3.5.3 有机质对大孔隙流路径的影响
        3.5.4 碎石对大孔隙流路径的影响
        3.5.5 土壤动物对大孔隙流路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降雨条件下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水流路径可视化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工况
        4.2.2 试验原理
        4.2.3 试验步骤
        4.2.4 图像处理
    4.3 水流路径分布模式聚类分析
        4.3.1 垂直方向聚类分析
        4.3.2 顺坡方向聚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土壤水的形态和能态
        5.2.1 土壤水的形态
        5.2.2 土壤水的能态
    5.3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5.3.1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达西定律
        5.3.2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连续方程
        5.3.3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5.3.4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5.4 土壤水运动参数
        5.4.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5.4.2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
        5.4.3 比水容量和扩散率
        5.4.4 土壤水运动参数测定
    5.5 大孔隙流模型
        5.5.1 大孔隙流概念模型
        5.5.2 大孔隙流计算模型
        5.5.3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流概念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孔隙对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降雨入渗的影响
    6.1 引言
    6.2 大孔隙对降雨入渗过程的影响
    6.3 大孔隙对土体入渗性能的影响
        6.3.1 土壤动物通道与土体入渗率
        6.3.2 碎石与土体入渗率
        6.3.3 植被根系通道与土体入渗率
    6.4 大孔隙对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饱和带大孔隙对降雨入渗影响的数值分析
    7.1 引言
    7.2 数值模拟方法
    7.3 计算模型及工况
        7.3.1 计算模型
        7.3.2 计算工况
    7.4 计算结果分析和讨论
        7.4.1 有无大孔隙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4.2 大孔隙直径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4.3 大孔隙长度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4.4 大孔隙弯曲率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4.5 大孔隙密度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4.6 大孔隙群轴向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得奖励)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9)拟黑多刺蚁的酶法水解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蚂蚁概述
        1.1.1 食药两用蚁及其安全性
        1.1.2 蚂蚁成分
        1.1.3 蚂蚁功效
        1.1.4 蚂蚁应用
        1.1.5 蚂蚁蛋白及多肽研究进展
    1.2 生物活性肽研究
        1.2.1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1.2.2 生物活性肽分离纯化
        1.2.3 我国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3 抗氧化肽研究
        1.3.1 抗氧化肽评价体系
        1.3.2 抗氧化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拟黑多刺蚁的理化性质分析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及分析
        2.3.1 常规指标
        2.3.2 氨基酸含量
        2.3.3 不同pH值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4 矿物质含量
        2.3.5 水浸提液风味成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黑多刺蚁酶解及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活测定
        3.3.2 酶种类对酶解的影响
        3.3.3 处理方式对酶解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拟黑多刺蚁酶解工艺优化及其分离纯化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
        4.3.2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4.3.3 超滤法分离纯化酶解物
        4.3.4 DEAE-Sepharose FF分离纯化酶解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蚂蚁酒的制备
    5.1 概述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及分析
        5.3.1 酶解及浸提次数对蚂蚁酒的影响
        5.3.2 乙醇浓度对蚂蚁酒的影响
        5.3.3 浸提时间对蚂蚁酒的影响
        5.3.4 底物浓度对蚂蚁酒的影响
        5.3.5 蚂蚁酒氨基酸含量
        5.3.6 蚂蚁酒平均疏水性
        5.3.7 蚂蚁酒矿物质含量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拟黑多刺蚁捕捉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DNA条形码技术在国家药品抽验中的应用研究[J]. 辛天怡,闫海霞,李冉郡,娄千,郝利军,廖保生,刘颖,陈晶,陈有根,杜小伟,郭洪祝,傅欣彤,宋经元. 药学学报, 2021(05)
  • [2]大花铁线莲开花物候与传粉昆虫的研究[J]. 温馨,张永胜,尚禹含,李海微,冀李琼,韩金秀,王非. 广西植物, 2021(08)
  • [3]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其防治初报[J]. 张富华,邹翠云,于艺爽,王文华,徐娜,吴诗宝.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4)
  • [4]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相关信息物质的学习记忆及与CREB基因表达的关系[D]. 方睿.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缠绕蚊蝎蛉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卵子发生[J]. 闫宝荣.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5)
  • [6]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D]. 纪艳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湖北天鹅洲麋鹿生境中接骨草生态位研究[D]. 秦卫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8]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对降雨入渗影响研究[D]. 张家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9]拟黑多刺蚁的酶法水解及其性质研究[D]. 王婧.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酶解拟黑多刺蚁制备抗氧化活性肽[J]. 王婧,刘通讯.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6)

标签:;  ;  ;  ;  ;  

如何捕捉黑刺蚂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