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比较

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比较

一、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伟,朱文娟,丁振松,刘思琪[1](2017)在《综合化经营下银企关系、信息传递与银行系基金持股》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深化,对商业银行各业务机构间协作的具体途径和机理进行考察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以2008-2013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组回归分析方法,从信息传递视角系统分析综合化经营下银企关系对银行系基金持股决策的影响,考察不同政府干预水平和银行组织模式对银企关系和银行系基金持股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良好的银企关系会显着提升银行系基金对该公司的持股比例,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积累的企业私有信息不仅会影响其自身信贷决策,而且会通过特定渠道传递给银行系基金机构并影响其持股决策。第二,政府干预强度会弱化银企关系对银行系基金持股的影响,而组织模式的一体化水平会强化银企关系对银行系基金持股的影响。第三,银行系基金通过持股银企关系良好公司的股份获得了超额收益,进一步印证了信息优势的存在和价值。研究结果验证了金融综合化经营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效应,也为优化金融综合化发展中的制度环境及组织模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克馨[2](2015)在《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阴霾,至今仍未彻底消散,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常态”,显然也意味着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特殊时期,既充满着较大的风险与压力,同时也又带来了各种机遇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产融结合”发展近年来被誉为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对国内产融结合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当前国内的许多大型产业集团,也的确都正在或已经走上了产融结合发展的道路。回顾过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东风汽车”申请设立“产业银行”,到后来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涉足金融板块,再到如今“央企挑大梁”掀起“产融结合巨浪”,产融结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课题。毫无疑问,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显然也应包括在内。例如,产融结合能够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以及帮助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迅速扩张并实现资本增值与高额回报等。然而,有关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同样一直没有被各方所忽视,尤其是在2004年的“德隆事件”之后。2009年以来,随着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对于“产融结合发展”态度的逐渐明朗化,以及后又传闻可能“设限”,国内以“央企”和各行业龙头企业为首的大型企业集团,都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融结合计划。例如,“中石油”打造了包含银行、信托、租赁、保险等在内的“昆仑系”金融帝国,并几乎拿到了所有类型的金融牌照;“宝钢集团”从1998年开始涉足金融业之后,旗下的华宝信托在其后的10年里创造了连续盈利的奇迹,并一直在致力于其金融版图的扩张。不过,在“央企”与“行业龙头”纷纷实施产融结合的背后,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产融结合绩效作一个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征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如何改善和加强对于产融结合发展的有效监管问题,也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等有关各方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下,国内的产融结合发展究竟是不是一个“必然选择”?产融结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如何选择?面对各种潜在风险如何确保产融结合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对于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问题的研究,正是带着这样一系列的疑问展开的。本文对于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研究,主要以现阶段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与现实国情为背景,通过对产融结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主导模式、利弊分析,以及政府在其中所应当发挥的作用等的分析,对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作为基础条件的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风险防范与政府规制等,依次展开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按照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本文的框架结构可以归结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交代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产融结合的框架分析,主要对产融结合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分析总结产融结合的主导模式、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产融结合的利弊等;第三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主要针对中国产融结合所走过的发展阶段,分析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为新型银企关系构建与资本市场发展分析,这是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部分分别就两者的发展与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根据前文的分析与研究,就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模式选择,所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与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第六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研究,即依据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规划模式,着重分析如何进行相关风险的防范问题;第七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政府规制研究,即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制的方向与着力点;第八部分为全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性建议,总结针对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所能够采取的推动产融结合顺利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产融结合的大量相关研究,要么侧重宏观视角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要么侧重微观视角的企业经营层面的分析。本文在对当前的产融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个产融结合的分析框架,以确定当前产融结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主导模式与利弊等等。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既是对全文研究范围的一个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第二,将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与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作为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笔者对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总结,许多研究对于中国产融结合发展问题的分析,尽管实际上都是将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前提,甚至将银企关系视为“起点”,但是往往也都没有进行明确交代与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在提出分析框架之后,首先对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真正将两者作为基础条件摆在重要位置;第三,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当前与未来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与风险防范,以及政府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奠定了有力基础。尽管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不能算作是创新,但是对于本文研究主题下产融结合发展当前与未来风险的防范问题,这一方法的运用却是相对稀缺的,同时笔者也从业内人士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主要列举分析两个民营企业集团的例子。因此本文在这方面所运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国内产融结合研究的一个必要补充。由于笔者学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时间上的种种制约,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就笔者自身而言,由于长期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的业务,尽管熟悉具体的操作,但同时也显示出笔者对相关理论掌握的不够深入和透彻。这就使得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现象和问题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把握方面;另一方面,从客观的环境条件上来看,本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资料等方面的制约,时间上的紧迫使得有些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资料方面的限制则可能会导致在行文和阐释上说服力的欠缺。不过,对于本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无疑都是笔者今后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吴越[3](2010)在《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史显示,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是后起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全面赶超先进国家进程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产业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最终成就了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但是,产融结合的负效应也是造成11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11年后,由产融结合所形成的混业经营导致了金融体系中原本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和“银行机构”丧失了独立性所引起的次贷危机又席卷全球。两次经济危机警示人们,尽管产融结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产融结合的无效或负效也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危害。从我国这二十年的实践来看,产融结合的效果对产业经济和金融产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既有协同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它既造就了如海尔、光大、中信、鲁能、红塔、希望等成功的大企业,也引发了广泛的危机,它是做大作强的法宝,又是企业崩溃的罪魁。德隆系的崩溃,大宇的倒闭,现代的拆分,都是微观层面的失败案例。由世界经济危机和我国产融结合的实践可见,产融结合的无效用和负效用是切实存在的,两者的结合并非一定带来正效应。这种无效用甚至负效用即有可能带来金融体系的危机而造成宏观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多元发展,造成风险不当积累而最终崩溃。因此,产融结合中以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何种模式导出正效应,避免负效应或无效应,确实是产融结合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论文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科的一些理论成果,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多学科融合的系统方法,并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上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和创新研究。从理论上来看,论文在对产融结合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综述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借助有关理论对产融有效结合的动因、有效结合的本质和方式、有效结合的条件等问题进行深层探讨。并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其判断标准以及标准的理论依据。在论文提出垄断利润是产融结合的直接动力、风险与交易成本是产融结合的间接动力、资本增值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本质基础、市场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结合点、金融发展是促进产融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政府行为决定了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程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产融有效结合的企业层面的标准是效率和效益标准、有效结合的战略目的性标准以及其分析的框架是新竞争理论。从实证上来看,论文就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对我国经济的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文围绕影响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在此基础上,论文以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企业绩效作为切入点,以上市公司为例,以分析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现状为目的,在两个基本假说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产融结合的上市公司(非金融类)绩效通过1999-2008年1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尤其是在检验中发现了产融结合是否有效存在一个有效性临界值假说,并在结合第三、五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承上启下的四个结论:一是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直接原因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二是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根本原因是产融结合的目的性不明确;三是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金融发展;四是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途径创新。接着以1993-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的数据,从层面进一步因A<1证明了产业层面金融资本对产业的无效性。从实现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对策来看,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端先进的技术、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规模更加庞大的产业资本以远非马克思、列宁时代所研究的对象范围和背景,现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使得笔者这个时代所研究的产融结合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特别是中国面临转型期复杂的经济形势,这必然要求在对策研究中就必须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但要考虑到我国全面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现实,也要充分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在产融有效结合中所发挥的作用,论文围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融结合实践有什么基本的经验及对我国有何启示?如何防范和规避我国产融结合的风险?如何选择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模式?如何进行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途径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有效模式的选择上重点研究的是目标模式的确立及应创新的内容。在途径设计上重点研究的是以新型银企关系、企业集团成长和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途径设计。

毛玉霞[4](2010)在《银企关系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持力量,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分析到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银企关系是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银企关系入手,提出的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对策,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理论、信用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研究基础;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问题出发,发现解决信贷融资瓶颈是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然后从分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中发现银企关系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博弈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银企关系研究对中小企业实现信贷融资的重要性与紧密型银企关系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德两国的银企关系模式的对比分析、柳州A企业银企关系的案例分析,得到如何改善中小企业银企关系的一些启示,最后从优化银企关系角度,提出由宏观到微观,政府到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相关对策。如何从优化银企关系角度入手,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难题的思路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路径;对我国银企关系特征进行全面的概括总结,并通过对A企业银企关系的实证案例分析银企关系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改善银企关系,进而帮助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对策措施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吕贝立[5](2008)在《重庆银行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银行和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部门,银企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各自的绩效,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深入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银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的银企关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银行新型银企关系模式的构建研究。文章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论文的第1章是绪论。总体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目标及思路。论文的第2章对银企关系的理论及国外的相关典型实践动态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对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组织经济学的一体化与准一体化的组织理论的介绍,探讨了银企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同时,本章也对银企关系的基础和两个层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企关系的典型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典型模式及其成因的比对分析。希望从中汲取银企关系的有益成分,从而为重构我国的银企关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论文的第3章是对我国银企关系历史演进和现状的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我国银企关系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了当前我国银企关系的成因和现状,其中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做了专门分析,以便为后文中新的银企关系构建提供思路。本章还对我国银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通过对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省份四川重庆两地典型银企关系案例的分析,形象直观的再现了我国银企关系中存在问题。论文第4章是在前文历史分析、实证分析和理论逻辑推导基础上所进行的关于重构新型银企关系模式的探讨,并将以上理论阐述与自身工作的实践结合,在本章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银行银企关系重构的具体思路。受我国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有效的克服银企之间高昂的交易费用,重庆银行的银企关系应以日本主办银行制度、德国主持银行制度为参照系,针对国内银企关系特点,提出以股权关系为基本内涵的一种新型银企一体化组织模式。论文第5章是对策篇,本章就重庆银行的新型银企关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本文的思想核心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借鉴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企关系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化解我国银企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我国银企关系的有效变革。由于我国银企关系重构的背景主要是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银企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此,一体化、准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是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又健康而持久的一种银企关系。

王富华,王红萍[6](2007)在《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目标模式及其制度条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经济关系。它决定着银企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化银企关系的内涵,比较不同的银企关系模式,并结合全球银企关系市场化的趋势,指出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终极目标必然是发展市场化银企关系。同时,依据制度经济学原理,提出银企关系市场化必需的几个制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在我国的缺失,从而为促使银企关系市场化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李清山[7](2007)在《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循着一个新的构思,对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求在比较深刻的意义上;剖析银企关系的运行机理及其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我国银行改革与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同时为设计我国的市场型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王丹丹[8](2007)在《日本主银行制的衰落对中国银企关系的启示》文中提出日本的主银行制度是指包括企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管理当局间一系列非正式的惯例、制度安排和行为在内的公司融资和治理体制。日本在特殊经济时期实行主银行制为日本的经济从恢复到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主银行制本身存在的弊端,主银行制开始呈现衰退的迹象,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障碍性因素。1996年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和部门实行主银行制,希望能用主银行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可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实践看,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主要有松散型和紧密型两种。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类型的银企关系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国内现实情况,提出不应简单的希望采用主银行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债务沉重、银行贷款目标集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博采众长,以市场为基础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银企关系

王秋兰[9](2005)在《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企业制度的视角入手,对东亚家族企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七章。第一章概述了家族企业理论。第二章分析了东亚家族企业所有权制度的形成基础,指出家族所有权制度是投资者对历史的路径依赖因素和既存的经济制度约束做出的制度适应。第三章分析了东亚家族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管理、决策和信息传递以及员工雇佣和激励制度。第四章拓展了家族企业制度的概念,详细分析了环绕企业的外部制度互补结构,包括非市场、弱银行型银企关系、政府统制型政企关系和中间型企业间关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分析了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竞争优势及其经济绩效。第六章则深入剖析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失衡与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变革的成效与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共同对东亚家族企业早期的成功和近期的失败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第七章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其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制度约束,并以东亚家族企业为借鉴,为中国家族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吴正德[10](200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科研的工作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分行委托课题《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研究》,在此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篇论文。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以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为主的银企关系模式已经被打破,银企之间逐渐过渡到双方对各自需求以市场为基础的选择阶段。基于历史的惯性和我国金融领域改革进程中银行系统改造优先原则,证券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市场上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比较少,企业融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信贷交易过程中,由于法律规定银行不能直接持有企业股权,造成企业在得到银行信贷资金后,银行事实上很难再控制资金运营,并且由于银行和企业在信贷中是一一对应关系,银行难于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从信贷关系中退出,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几乎全部集中于银行,银行成为经济效率损失的最终承担者,银企关系出现种种困难,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转换进程是不相适应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是追赶型经济,目标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此,本论文旨在从中国已加入WTO 的平台出发,研究我国银企关系变革及深层次的矛盾运动,试图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健康而持久的银企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规范手段研究银企关系基本理论框架;通过实证手段研究银企关系中的企业融资、公司治理和银行信息生产问题;根据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理论逻辑推导,对中国银企关系历史变革和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政策结论和具体路径。研究内容: 第1 章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信用理论与银行和企业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银企信用契约关系的信息非对称性及其完善、银企关系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银行资金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模型、信贷配给理论,探讨银企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第2 章现代西方银企关系模式及演变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下的市场性银企关系,日本和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下的主办银行制度和主持银行制度,研究不同模式下银企关系发展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融资,银行与企业的公司治理、银行信息生产,希望从对他们的研究中汲取银企关系的有益部分,为中国银企关系构建所借鉴。第3 章中国银企关系分析。主要是通过中国银企关系的历史回顾,分析中国银企关系现状和成因,其中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复杂性,专门对此做出分析,以便为新的银企关系构建提供思路。第4 章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构建。在中国银企关系历史分析和逻辑推导基础上,提出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模式选择,并就该模式下企业融资、银行与企业的公司治理、银行的信息生产等展开讨论;由于市场性银企关系银企关系是必由之路,因此提出创造条件向市场性银企关系转变和具体路经。研究过程: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的拟订——调查分析——资料及数据的取得和整理——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的修订——资料及数据的补充和整理——

二、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化经营下银企关系、信息传递与银行系基金持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献综述
    1. 金融综合化经营效应研究
    2. 银企关系及其影响效应
    3.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银企关系、信息传递与银行系基金持股
    2. 政府干预对银企关系与银行系基金持股的调节效应
    3. 组织模式对银企关系与银行系基金持股关系的调节效应
三、实证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4)调节变量
    3. 模型设定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2. 实证结果分析
        (1)银企关系与银行系基金持股的检验结果
        (2)政府干预和组织模式的调节效应
        (3)稳健性检验
        (1)银行系基金持股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
        (2)考虑银行系基金持股与银企关系相互加强关系的检验
        (3)银企关系信息公开市场效应的排除
五、进一步讨论
    1. 持股比例高低分组T检验
    2. 银行系基金持股的回归分析
六、研究结论
    1. 良好的银企关系会提高银行系基金持股比例。
    2. 政府干预水平会弱化银企关系与银行系基金持股间的正向关系。
    3. 商业银行组织模式一体化水平会强化银企关系和银行系基金持股间的关系。
    4. 银行系基金基于银行传递的信息优势持股能获得超额收益。

(2)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1.4.2 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
        1.4.3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产融结合的框架分析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1.3 政府规制理论
    2.2 产融结合的主导模式
        2.2.1 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2 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3 企业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4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3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
        2.3.1 产融结合的规模经济效应
        2.3.2 产融结合的资源配置效应
        2.3.3 产融结合的先导示范效应
3 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1987-1992)
        3.1.2 治理阶段(1993-2003)
        3.1.3 快速发展阶段(2004至今)
    3.2.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3.2.1 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3.2.2 基于国内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3.2.3 当前产融结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础构建
    4.1 银企关系与产融结合发展
        4.1.1 中国银企关系及其发展
        4.1.2 产融结合发展中的银企关系
        4.1.3 基于产融结合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构建
    4.2 资本市场与产融结合发展
        4.2.1 中国的资本市场及其发展
        4.2.2 资本市场对产融结合发展的影响路径
        4.2.3 资本市场产融结合推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4.2.4 基于产融结合发展的资本市场改革
5 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5.1 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5.1.1 服务型模式:以集团财务公司为平台提供内部服务
        5.1.2 投资型模式:以参/控股形式投资金融板块谋求回报
        5.1.3 发展型模式:以多个金融平台的设立实现独立发展
        5.1.4 当前产融结合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现阶段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5.2.1 以主业为中心保持产业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5.2.2 理智选择适应自身条件和实际的发展路径
        5.2.3 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产融结合发展的有效监管
    5.3 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的案例分析——新希望集团
        5.3.1 新希望集团发展概况
        5.3.2 新希望集团的产业布局
        5.3.3 新希望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分析
6 中国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
    6.1 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面临的四大风险
        6.1.1 风险之一:经营与财务杠杆风险
        6.1.2 风险之二:内部交易与管理风险
        6.1.3 风险之三:市场投机与系统风险
        6.1.4 风险之四:金融政策与监管风险
    6.2 现阶段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6.2.1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的方法基础
        6.2.2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3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的评估与预警
    6.3 防范和控制产融结合发展风险的主要对策
        6.3.1 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6.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6.3.3 制定合理产融战略,实施整体风险管理
        6.3.4 创新产融监管体系,推动有效产融结合
    6.4 产融结合风险防范案例分析——复星集团
        6.4.1 复星集团发展概况
        6.4.2 复星集团的产融结合
        6.4.3 复星集团的产融结合风险防范
7 中国产融结合的政府规制
    7.1 发达的国家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1 美国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2 德国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3 日本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2 产融结合中政府规制的方向与着力点
        7.2.1 营造有利于产融结合的政策环境
        7.2.2 规划产融结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7.2.3 控制产融结合发展的风险水平
        7.2.4 提升产融结合发展的竞争能力
    7.3 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产融结合发展之路
        7.3.1 明确产融结合发展战略定位与具体路径
        7.3.2 健全符合实际的产融结合风险控制体系
        7.3.3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
        7.3.4 通过合理布局与平衡发展助推经济转型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3)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产融结合概念的界定
    2.2 国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2.2.1 国外早期产融结合研究综述及评价
        2.2.2 国外现代产融结合研究综述及评价
    2.3 国内研究综述与评价
3 产融结合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垄断利润是产融结合的直接动力
        3.1.1 垄断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
        3.1.2 垄断利润是产、融资本结合的动力和源泉
    3.2 风险与交易成本是产融结合的间接动力
        3.2.1 交易成本
        3.2.2 风险
        3.2.3 制度创新是实现产融有效结合的关键
    3.3 资本增值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本质基础
    3.4 市场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结合点
    3.5 金融发展是促进产融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
        3.5.1 "货币中性论"和"信用媒介论"
        3.5.2 货币数量决定论
        3.5.3 信用创造论
        3.5.4 金融发展理论
    3.6 政府行为决定了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程度
        3.6.1 金融抑制与产融有效结合机制
        3.6.2 金融自由化与产融有效结合机制
4 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分析框架及经济效应
    4.1 企业层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4.1.1 企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概念的梳理
        4.1.2 企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判断的标准
        4.1.3 企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判断标准的分析框架
    4.2 产业层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4.2.1 产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概念的梳理
        4.2.2 产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判断的标准
        4.2.3 产业层面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判断的分析框架
    4.3 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
        4.3.1 有效产融结合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
        4.3.2 有效产融结合与我国企业集团成长
        4.3.3 有效产融结合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4.3.4 有效产融结合与新型银企关系
5 中国产融结合的环境、历史、现状与问题
    5.1 影响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5.2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5.3 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与特点
        5.3.1 非银行金融资本通过多种途径向产业资本渗透
        5.3.2 产业资本通过并购和收购等途径大量参股、控股金融机构
        5.3.3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债权转股权向产业资本渗透
        5.3.4 企业集团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化
    5.4 我国产融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4.1 产融结合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5.4.2 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目标不明确
        5.4.3 产融结合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5.4.4 金融政策建设的滞后性
6 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6.1 产融有效结合的企业层面绩效评价
    6.2 产融结合有效性的企业绩效定量分析
        6.2.1 假说1及其检验分析
        6.2.2 假说2及其检验分析
    6.3 结论及分析
        6.3.1 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直接原因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
        6.3.2 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根本原因是产融结合的目的性不明确
        6.3.3 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金融发展
        6.3.4 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途径创新
    6.4 产融有效结合的产业层面绩效评价-金融对产业支持的资本效益分析
7 有效产融结合的国际借鉴及风险分析
    7.1 影响产融有效结合环境因素的国际借鉴
    7.2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历史与借鉴
    7.3 有效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经验
        7.3.1 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模式
        7.3.2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模式
    7.4 产融结合的风险及规避
        7.4.1 企业产融结合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7.4.2 产融结合风险的基本特征
8 我国有效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及实现途径
    8.1 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
        8.1.1 海尔—新希望集团模式
        8.1.2 中信模式
        8.1.3 东风模式
        8.1.4 华晨模式
    8.2 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
    8.3 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途径设计
        8.3.1 以新型银企关系为目标的途径设计
        8.3.2 以控制风险和财团、企业集团成长目标的途径设计
        8.3.3 以金融控股集团及其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途径设计
    8.4 实现有效产融结合目标模式的政策建议
        8.4.1 创新以产权联系和产权融合为基础的银企关系
        8.4.2 建立和完善以投资银行为中心的专业性中介组织
        8.4.3 拓展新型产融结合的投融资方式
        8.4.4 应用金融衍生工具
        8.4.5 有效拓展和培育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
9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银企关系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2.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3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4 我国信贷融资中的银企关系及其特征
第3章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实践及启示
    3.1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3.2 国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模式
    3.3 国外银企关系模式的启示
第4章 银企关系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4.1 银企关系博弈分析的合作解
    4.2 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性分析
    4.3 A 企业信贷融资中的银企关系分析
第5章 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相关对策
    5.1 宏观角度:打造金融生态
    5.2 微观角度:树立银、企新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重庆银行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银企关系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银企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2 银企关系基础理论及模式研究
    2.1 银企关系的基础和内涵
        2.1.1 银企关系的基础——风险控制
        2.1.2 银企关系的基本内涵
    2.2 银企关系的相关理论
        2.2.1 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
        2.2.2 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
        2.2.3 组织经济学一体化与与准一体化的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外三种典型的银企关系模式及其比较
        2.3.1 日本银行主导型银企关系模式
        2.3.2 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银企关系模式
        2.3.3 德国银行主持型的银企关系模式
        2.3.4 国外三种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分析
    2.4 小结
3 重庆银行银企关系发展背景研究
    3.1 中国银企关系的两个阶段划分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银企关系
        3.1.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企关系(1979-现在)
    3.2 中国银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2.1 中国银企关系的弊端
        3.2.2 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深入分析
    3.3 基于川渝典型案例的银企关系研究
    3.4 川渝典型银企关系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构建重庆银行新型银企关系模式的策略研究
    4.1 建立良好银企关系的意义
    4.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模式特点
        4.2.1 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
        4.2.2 货币资金的买方与卖方关系
        4.2.3 联营合作关系
        4.2.4 竞争对手关系
        4.2.5 风险共同防范关系
    4.3 建立重庆银行新型银企关系模式的策略
        4.3.1 建立重庆银行对企业的过程治理机制
        4.3.2 建立重庆银行与企业的交叉持股制度
        4.3.3 完善重庆银行的主办银行制度
        4.3.4 赋予重庆银行股票代理控制权
    4.4 本章小结
5 构建重庆银行银企关系的策略的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重庆银行银企一体化的实施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目标模式及其制度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我国银企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市场化银企关系
3.市场化银企关系形成的几个必要的制度条件
    3.1 银行与企业拥有明确的产权主体
    3.2 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3.3 完善的信用环境与有效的产权保护
4.小结

(8)日本主银行制的衰落对中国银企关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主银行制与银企关系
    (一) 主银行制的概念
    (二) 银企关系的两种主要类型
    (三) 两种类型银企关系的比较
    (四) 主银行制下的银企关系
二、日本主银行制下的银企关系
    (一) 主银行制在日本的产生和发展
    (二) 主银行制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 日本主银行制发展趋势
三、日本银企模式的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 中国银企关系的转变
    (二) 我国银企关系存在的问题
    (三) 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银企关系
结论
注释
参考资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及作者简介

(9)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本文研究涉及的范围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论文结构安排与观点说明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家族企业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含义及分类
        一、家族企业的含义
        二、家族企业的分类
    第二节 家族企业起源的理论解释
        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二、艾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第三节 西方家族企业的历史演变与所有权变迁
        一、古典家族企业阶段(从15、16 世纪到19 世纪中叶)
        二、近代家族企业(19 世纪60、70 年代-20 世纪40 年代)..
        三、现代家族企业(20 世纪40 年代以后)
        四、家族企业所有权变迁的其他推动因素
    第四节 家族企业与经济发展
        一、家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代表性观点
        二、家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动态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东亚家族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 企业所有权及其决定
        一、企业所有权的含义及意义
        二、企业所有权决定的不同维度
    第二节 东亚家族所有权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一、儒家伦理维护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传统的影响
        二、华人移民历史的影响
        三、韩国殖民历史的影响
    第三节 二战后东亚家族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面临的制度约束
        一、非正式的制度约束: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正式的制度约束:法律制度与市场体系
    第四节 制度适应:制度互补、制度替代
        一、制度互补:家族所有权与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制度替代:家族所有权与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
第三章 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内部体制
    第一节 东亚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安排
        一、东亚家族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在家族手中
        二、家族控股股东通过现金流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对企业实行超额控制
        三、家族控股股东获得超额控制权的具体方式
    第二节 东亚家族企业的管理、决策和信息传递体制
        一、经营管理权多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
        二、家长制管理:泛家族主义
        三、家长制管理:权威型决策机制
        四、A 型信息传递体制
    第三节 双重雇佣与激励制度
        一、东亚的人际关系模式与劳动契约
        二、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双重员工聘用与激励制度
第四章 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环绕企业的外部制度互补结构
    第一节 非市场、弱银行型银企关系
        一、东亚家族企业银企关系的内容
        二、东亚家族企业银企关系的特点:非市场、弱银行型
        三、非市场、弱银行型银企关系形成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中间型企业间关系
        一、企业、市场与中间组织
        二、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网络
        三、家族企业集团内外部网络
    第三节 政府统制型政企关系
        一、发达市场经济中的政企关系
        二、赶超型经济与权威主义政府对政企关系的影响
        三、东亚政府统制型政企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竞争优势及经济绩效
    第一节 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竞争优势
        一、家族企业具有创业优势
        二、家族企业具有决策优势
        三、家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四、家族企业具有关系网络优势
    第二节 东亚家族企业的实力及其在东亚经济中的地位
        一、东亚家族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实力
        二、家族企业在东亚各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节 东亚家族企业与经济发展
        一、家族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二、家族企业在出口中的作用
        三、家族企业在提供就业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失衡与变革
    第一节 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内在矛盾与缺陷
        一、获得金融资本和管理资本与家族控制权之间的矛盾
        二、创业者有限的生命周期与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三、家族式经营管理制度的弊端
        四、家族上市公司中家族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
        五、家族企业的外部制度互补结构会滋生企业道德风险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失衡
        一、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家族企业面临的经济制度环境
        二、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失衡与金融危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直接挑战
    第三节 东亚家族企业制度的变革
        一、东亚家族企业制度变革的内容
        二、东亚家族企业制度变革的成效
        三、东亚家族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中国的家族企业及其未来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家族企业内部体制的制约
        二、融资体系的制约
        三、法律法规及外部政策环境的制约
    第三节 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循序渐进向现代企业转型,尽量延长两权合一的有效期
        二、完善家族企业的融资体系,建立良性银企合作关系
        三、理顺政企关系,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四、建立家族企业协作网络,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10)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问题提出
    0.2 文献回顾
    0.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0.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5 主要结论
    0.6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1章 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
    1.1 信用理论与银行和企业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
        1.1.1 信用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
        1.1.2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
    1.2 银企信用契约关系的信息非对称性及其完善
        1.2.1 银企信用契约关系的信息非对称性
        1.2.2 信息对称路径和信用关系完善
    1.3 银企关系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1.3.1 有关交易费用理论
        1.3.2 银企交易费用与合约安排
    1.4 银行资金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模型
        1.4.1 模型的基本框架
        1.4.2 模型的扩展
    1.5 信贷配给理论
第2章 现代西方银企关系模式及演变
    2.1 美国市场主导型银企关系
        2.1.1 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性质
        2.1.2 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的运行
        2.1.3 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形成环境与发展
    2.2 日本高速成长时期的主办银行制度
        2.2.1 日本主办银行的含义与性质
        2.2.2 日本主办银行制度的运行
        2.2.3 日本主办银行制度的形成及其衰落
    2.3 德国主持银行制度
        2.3.1 德国主持银行制度性质
        2.3.2 德国主持银行制度运行
        2.3.3 德国主持银行制度形成因素与发展
第3章 中国银企关系分析
    3.1 中国银企关系的历史回顾
        3.1.1 中国银企关系的历史回顾
    3.2 中国银企关系现状
        3.2.1 银企关系的市场性基础在加强,市场化进程在加快
        3.2.2 银行融资长期占据主渠道,直接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高
        3.2.3 银行体系大量不良资产成为银企关系中最大障碍
        3.2.4 商业银行与企业公司治理和银行信息生产
    3.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3.3.1 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产生的背景
        3.3.2 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成因
第4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构建
    4.1 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模式选择
    4.2 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运行
        4.2.1 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下银行的信息生产
        4.2.2 商业银行信息生产活动主要业务范围
        4.2.3 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下银行的融资功能
        4.2.4 长期协调与合作型银企关系与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4.2.5 商业银行的代理监督与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4.3 创造条件向市场性银企关系转变
        4.3.1 银企关系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4.3.2 推进银行商业化、股份化和企业公司化,核心是完善银行和企业的公司治理
        4.3.3 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4.3.4 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与教学成果
致 谢

四、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化经营下银企关系、信息传递与银行系基金持股[J]. 张耀伟,朱文娟,丁振松,刘思琪. 南开管理评论, 2017(02)
  • [2]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D]. 王克馨.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3]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 吴越. 西北大学, 2010(07)
  • [4]银企关系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研究[D]. 毛玉霞. 广西工学院, 2010(05)
  • [5]重庆银行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策略研究及应用[D]. 吕贝立. 重庆大学, 2008(06)
  • [6]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目标模式及其制度条件[J]. 王富华,王红萍. 开发研究, 2007(03)
  • [7]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J]. 李清山.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09)
  • [8]日本主银行制的衰落对中国银企关系的启示[D]. 王丹丹. 吉林大学, 2007(04)
  • [9]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D]. 王秋兰. 吉林大学, 2005(03)
  • [10]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D]. 吴正德.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