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叶病的防治

小麦黄叶病的防治

一、小麦黄叶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买提西热扑·吉力力[1](2019)在《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对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保证。当下在现代化农业的帮助下,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但是一些隐患的问题也逐渐突显,为此有必要收集整理民间传统农业智慧,尤其农业防灾知识。因各地农业灾害类型不同,故挖掘地方农业防灾知识,对发展地方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对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调查研究,整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地方性农业防灾知识,并剖析其中的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习惯、饮食居住文化等。首先,自古以来世界任何地方农业灾害都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于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最南端,气候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因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较多,所以对农业防灾知识的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于田县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模式和生态环境,根据当地主要农作物和农业灾害类型,调查当地农民防御不同农业灾害的生产生活实践、技巧方法与防灾故事,探讨造成农业灾害的环境、地形、生物、气象等因素。其二,通过为期半年的实地田野调查和大量文献阅读,笔者分析了于田县农业生态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发生频率和产生原因,认为于田县农业生态灾害分为荒漠化、沙尘暴两类,于田县农业生物灾害分为害虫灾害、鼠兽鸟类灾害、野草蔓延和农业作物病害四类等,农业气象灾害分为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霜冻灾害三类等。在实地田野调查中笔者搜集和分析其内容丰富的农业防灾知识和经验。其三,在本文最后一部分中,笔者指出地方农业灾害知识在我国大力强调发展“绿色农业”,“低碳生活”中的前景和研究价值,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指出当下农业防灾知识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几点建议。

李贵喜,于建平,栾欣,李刚[2](2016)在《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编制方法之探讨》文中指出针对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编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地方标准结构中技术要素的调整、测报调查规范及测报技术编写,以及地标规范化提出了建议。

陈丕庭[3](2014)在《植物源抗病毒剂VFB配方优化及其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提出VFB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以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L)等几种植物材料提取加工而成的一种植物源抗病毒剂。前期研究表明,VFB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毒病均有良好的预防和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植物源抗病毒剂,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确定了其基础工艺,但还存在治疗效果一般、成本偏高等问题,故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其配方。本研究调配和优化了 VFB配方,获得了 2种成本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的新配方VFB-Ⅰ和VFB-Ⅱ,并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源增效剂TK和生物源助剂ZM均对TM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在VFB中加入增效剂TK和助剂ZM后,活性显着提高,故确定VFB-Ⅰ的配方为:59.8%VFB原液+0.2%增效剂TK+40%助剂ZM;该配方对TMV具有较好的钝化、抗初侵染和抑制复制增殖作用;50倍稀释液钝化5min后,对TMV的抑制率达83.41%,24 h的抗初侵染抑制率达69.80%,24 h的复制增殖抑制率达54.06%,活性均显着高于VFB原配方;(3)在VFB-Ⅰ基础上,以马齿苋提取液代替VFB,得到新配方VFB-Ⅱ,配方为:54%马齿苋提取液+36%ZM+0.2%TK+9.8%助剂;其100倍稀释液对TMV的钝化率达82.58%,初侵染抑制率为58.63%,复制增殖抑制率为48.80%,均明显高于VFB原配方。(4)盆栽试验表明,VFB-Ⅰ和VFB-Ⅱ对TMV均表现出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一定的治疗作用,均优于VFB原配方,且预防效果明显高于治疗效果。(5)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VFB-Ⅰ和VFB-Ⅱ 200倍稀释液常量喷雾处理对烟草病毒病均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显着优于VFB原配方;而400倍稀释液和相同浓度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当。(6)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了 VFB中4种单体化合物,山奈酚、甘草素、熊果酸和芥子酸对TM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mg/mL的剂量下,甘草素和山奈酚对TMV病毒粒子钝化效果分别为51.75%和45.98%;预防TMV对寄主的初侵染抑制率分别为48.17%和41.43%;对TMV复制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在30.26%和26.44%;而熊果酸和芥子酸对TMV的抑制作用较弱,故推断山奈酚和甘草素可能为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中主要抗病毒活性物质。(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467.6-2003)的检测方法,对VFB-Ⅰ水剂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VFB-Ⅰ的水不溶物质质量分数为0.65%,pH为6.4,稀释、低温和热储后表现均为均一、无沉淀,符合中华人名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综上,对VFB配方进行优化,获得新配方VFB-Ⅰ和VFB-Ⅱ,这2种抗病毒制剂抗病毒效果较VFB更好,成本较VFB更低,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黎菊[4](2013)在《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黄花叶病是严重危害小麦的病毒病害,该病害由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田间症状为叶片黄化、褪绿,严重时植物矮小,分蘖减少,引起小麦品质和产量下降,可导致30%-70%的产量损失。该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33。冬麦区,主要包括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有蔓延趋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呈现的最大特点是暴发性、间隙性,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有很大波动,其流行的主要原因为小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因素。小麦品种抗病性强弱对病毒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实际生产中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常常会忽视小麦病毒病的抗病性评价,从而使得感病品种在病区大面积种植,加快了病害的蔓延和流行。以北纬33。冬小麦生产区为例,小麦黄花叶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已经超过1000万亩),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平均减产20-30%),亟需提高监测预防力度。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水肥条件的改变,小麦黄花叶病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亟需提供不同生态区,与小麦丰产稳产的栽培模式相结合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20122013年,我们调查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老病区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情况,同时在山东临沂、河南安阳、安徽六安、安徽定远等地设立了病害监测点,对各地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两年共计采集监测点样品401份,各地寄送样品78份,于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鉴定。479份样品中,439份检测出病毒。20112012年,我们选择了江苏扬州、河南西平、山东烟台和山东荣成4个病区进行小麦品种的田间抗病性鉴定,又于20122013年选择江苏扬州地区进行抗性品种重复性筛选,鉴定并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各地推广的抗病品种,能直接用于生产。2012年,各病圃鉴定了684份小麦品种,江苏扬州病圃筛选出了113份抗病品种,河南西平病圃筛选出了173份抗病品种,山东烟台病圃筛选出了21份抗病品种,山东荣成病圃筛选出了4份抗病品种。2013年在扬州病圃选取393份材料进行重复性鉴定,筛选出表现抗病的品种217个作为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和重病区的典型生态区,我们选取了江苏省扬州市、山东省烟台市、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及南阳地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病害发展的不同时期与相关单位合作完成小麦黄花叶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作。建立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适当晚播、返青期追施或叶面喷施氮肥等农事操作为辅的小麦黄花叶病防控示范田2000亩。示范区的展示极大地促进了病区抗病、防病的意识,对周围农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根据研究,我们归纳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主要措施:对前期筛选、鉴定的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在江苏、河南、山东等重病区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主导,结合土肥、晚播等农事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李晨[5](2012)在《植物源抗病毒剂VFB的配方及加工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VFB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以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等几种植物材料提取加工而成的一种植物源抗病毒剂。前期研究表明,VFB生物活性高,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毒病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植物源抗病毒剂,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确定了其基础工艺,但还存在成本高、部分工艺参数尚不明确等问题,故有必要对其配方及加工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拟在VFB基础配方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并开展较为系统的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VFB水剂中的不同助剂组合对于抗TMV活性影响较大,经筛选,最终确定仅保留4%的助剂A作为VFB的主要助剂。(2)对VFB中植物材料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料比等参数进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确定了较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0h,提取次数5次,液料比9:1。(3)对VFB中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VFB的活性影响几乎都在一个水平上,只有当VFB中加入复配表面活性剂5%OP-10和1%APG时,VFB的活性显着增高。(4)VFB新制剂对TMV具有较好的钝化、抗初侵染和抑制复制增殖作用。50倍液剂量下,钝化5min,抑制率分别达到了83.33%和88.00%,较旧配方分别提高了39.33%和48.80%;50倍液剂量下,6h的抗初侵染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4.20%和77.15%,较旧配方分别提高了20.20%和26.50%;50倍液剂量下,6h的抑制复制增殖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6.67%和69.00%,较旧配方分别提高了29.34%和29.60%,且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药剂20%的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5)盆栽试验表明,VFB新制剂对TMV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均优于对照药剂20%的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且预防效果明显高于治疗效果。(6)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VFB新制剂100倍液3种施药方式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20%的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且100倍液喷雾加灌根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最好。

李贵喜,栾敖武,杨金云[6](2007)在《陇东冬小麦病虫无公害防治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陇东冬小麦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从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做好测报工作;利用薄弱环节防治病虫;立足全局预防远距离传播;利用农业防治措施;利用天敌资源及合理采用化学防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陇东冬小麦病虫无公害防治策略。

赵纪阔[7](2000)在《《山西农业》帮了我的忙》文中研究指明 爱好科技的我,每年都自费订阅数十种农业科普刊物,看的文章多,学的农业技术更多。今年我出于好奇心,订了一份《山西农业》,我被《山西农业》杂志的内容所吸引,杂志第1期第28页的“小麦黄叶病防治”一文,帮了

韩玉桂,于锁英,张汝霖[8](2000)在《小麦黄叶病的防治》文中认为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小麦上又发现一种新的病害——小麦黄叶病(WYCV)。对小麦的为害比黄矮病更甚。因此近年来就其发生,分布症状,造成的损失,传播介体,田间寄主范围以及病

苑森行,乔合心[9](1996)在《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病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8~1994年,利用蚜传、病毒提纯、浸出制片电镜观察和ELISA的酶结合抗体诊断等方法,对80年代山西省冬麦区新出现的几种黄化型病毒病进行了致病毒种类的系统研究。排除了细菌鞭毛的干扰,确定为BYDV侵染所致,而不是小麦黄叶病病毒。

张秦风,安德荣,朱象三[10](1995)在《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文中指出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上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BYDV)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WSSMV)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MBD)为间套作和覆盖高产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丛矮病(NCMV)常有发生,小麦黄叶病(WYLV)偶有发生,拟小麦线条花叶病(pseudo-WSMV)干旱麦区零星发生,小麦条纹花叶病(WSMV)和丛生病零星发生。

二、小麦黄叶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黄叶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1、农业防灾知识的研究背景
        2、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研究目的
    (二) 农业防灾知识的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 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难点
一、于田县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概况
    (一) 于田县自然地理环境
        1、于田县的地理位置
        2、于田县的自然环境
    (二) 于田县农作物类型
    (三) 于田县农业生产概况
        1、于田县农业生产现状
        2、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传统传承方式
二、于田县农业灾害及防灾知识的领域
    (二) 于田县农业环境(生态) 灾害与防灾知识
        1、沙尘暴与防灾知识
        2、荒漠化与农业防灾知识
    (二) 于田县农业生物灾害与防灾知识
        1、害虫灾害与防治知识
        2、鼠兽鸟类害与农业防灾知识
        3、野(杂) 草蔓延与防治知识
        4、农作物病害与防治知识
    (三) 于田县农业气象灾害与防灾知识
        1、洪涝灾害与农田水利工程防灾知识
        2、干旱灾害与防灾知识
        3、霜冻灾害与的防灾知识
三、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传承与保护
    (一) 农业防灾知识的现状和思考
    (二) 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
        1、农业防灾书籍少
        2、农业防灾知识重视不够
        3、农业防灾知识的宣传渠道单一
    (三) 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媒体宣传途径
        2、社会宣传途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编制方法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标准结构中技术要素的调整
    1.1 地域性病虫发生规律是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的重要内容
        1.1.1 明确远距离传播病虫的初发生源及传播路线
        1.1.2 注重数量指标,强化规律与测报技术的联系
        1.1.3 掌握关键环节,叙述简明扼要
    1.2充实害虫生活史和历期内容,为准确预报害虫发生期提供依据
    1.3 作好易混淆病害的症状描述
    1.4科学划分病虫发生区域,提高测报技术标准的针对性
2 测报调查应规范化编写
    2.1 修正、完善现行测报调查规范,体现其法规性和权威性
    2.2 立足地域病虫发生规律,完善测报调查项目和方法
        (1)根据病虫在本地域的发生规律,增补测报调查项目
        (2)选择地域特有的病虫种类,制定测报技术地方标准
3 突出地域实际,提升测报技术标准水平
    3.1 科学确定测报因子,细化测报因子同发生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
    3.2 从宏观和定量入手,编写综合分析章节
    3.3 数理统计测报在地方标准中的应用
4 精雕细琢,编制规范化的地方标准
    4.1 文字表述应规范
    4.2 规范使用单位、量、符号及规范化制表
    4.3 规范病虫害年度发生概况简述
    4.4 精心安排章节,体现标准的严谨和逻辑性

(3)植物源抗病毒剂VFB配方优化及其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1.2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及其发展应用现状
        1.2.1 农业措施
        1.2.2 种苗脱毒和无病毒种苗繁育
        1.2.3 转基因抗病毒育种
        1.2.4 清除传毒介体
        1.2.5 病毒弱毒株系交叉保护
        1.2.6 卫星RNA的使用
        1.2.7 药剂防治
    1.3 植物源抗病毒剂的研究进展
        1.3.1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筛选方法
        1.3.2 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的种类
        1.3.3 植物源物质抗病毒机理研究
        1.3.4 植物源抗病毒剂的应用现状
    1.4 植物源抗病毒剂VFB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植物源抗病毒剂VFB的研究现状
        1.4.2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枯斑寄主
        2.1.2 供试毒源
        2.1.3 供试药剂和化合物单体
        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VFB制剂配方优化方法
    2.3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2.3.1 对TMV体外钝化作用测定
        2.3.2 抑制TMV初侵染作用测定
        2.3.3 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测定
    2.4 盆栽试验方法
        2.4.1 预防作用试验方法
        2.4.2 治疗作用试验方法
    2.5 田间小区试验方法
        2.5.1 实验设计
        2.5.2 结果计算及统计方法
    2.6 VFB水剂质检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2.6.1 水不溶物质量分数的测定
        2.6.2 pH值范围的测定
        2.6.3 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2.6.4 低温稳定性的测定
        2.6.5 热贮稳定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源抗病毒制剂VFB配方优化
        3.1.1 增效剂TK和助剂ZM对VFB抗TMV活性的影响
        3.1.2 VFB中增效剂TK与助剂ZM含量的确定
        3.1.3 新配方VFB-Ⅰ的抗TMV活性
        3.1.4 新配方VFB-Ⅱ的抗TMV活性
    3.2 VFB中单体化合物抗TMV活性测定结果
        3.2.1 供试单体对TMV体外钝化作用的测定结果
        3.2.2 供试单体抑制TMV初侵染作用测定结果
        3.2.3 供试单体化合物对TMV复制增殖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3.3 VFB-Ⅰ水剂质检各项指标的确定
    3.4 盆栽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防治烟草病毒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5.1 VFB对烟草病毒病的保护作用
        3.5.2 VFB对烟草病毒病的治疗作用
        3.5.3 VFB-Ⅰ和VFB-Ⅱ对烟草病毒病的保护作用
        3.5.4 VFB-Ⅰ和VFB-Ⅱ对烟草病毒病的治疗作用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与VFB相比,VFB-Ⅰ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有所提高
    4.2 VFB- Ⅱ与VFB-Ⅰ的活性相当,但成本降低
    4.3 VFB-Ⅰ和VFB-Ⅱ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复杂
    4.4 VFB制剂的应用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
    4.5 VFB4种单体的抗病毒活性均低于VFB制剂本身,有待进一步研究
    4.6 VFB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真菌传小麦病毒病害
        1 病毒种类
        1.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1.2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
        2 症状与危害
        3 寄主范围
        4 病毒分布
        5 传播介体
        5.1 寄主范围
        5.2 形态、生理特征
        5.3 生活史
    第二章 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流行与综合防治
        1 病害发生规律
        2 病害流行特点
        2.1 品种抗性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2.2 气候因素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2.3 小麦播期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3 病害综合防治
    第三章 植物病毒检测鉴定方法
        1 生物测定法
        2 血清学方法
        2.1 ELISA
        2.2 DIBA
        2.3 EBIA
        2.4 RIPA
        3 电镜诊断
        3.1 负染色法
        3.2 超薄切片法
        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4.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2 双链RNA(dsRNA)电泳技术
        4.3 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病害调查与监测
    第二章 抗病品种鉴定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麦品种
        1.2 试验地点及设计
        1.3 调查时间
        1.4 调查标准
        1.5 间接ELISA检测
        1.5.1 实验步骤
        1.5.2 试剂及缓冲液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
        2.1.1 江苏扬州试验田品种抗病性鉴定情况
        2.1.2 河南西平试验田品种抗病性鉴定情况
        2.1.3 山东烟台试验田品种抗病性鉴定情况
        2.1.4 山东荣成试验田品种抗病性鉴定情况
        2.2 不同区域小麦品种抗病性分析
        2.2.1 江苏扬州与河南西平
        2.2.2 山东烟台与荣成
        2.2.3 江苏扬州、河南西平、山东烟台
        2.3 不同年份小麦品种抗病性分析
        2.3.1 扬州2012年与2013年鉴定结果
        2.3.2 扬州2012年与2013年鉴定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综合防治示范与推广
        1 建立不同生态区小麦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示范区
        2 初步评价重病区综合示范田品种布局对病害防控的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植物源抗病毒剂VFB的配方及加工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毒病发生概况
    1.2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及其现状
        1.2.1 清除病毒的初侵染源
        1.2.2 防治传毒介体
        1.2.3 培育和利用抗病及耐病品种
        1.2.4 病毒病的药剂防治
        1.2.5 农业措施
    1.3 植物的抗病毒活性研究现状
        1.3.1 商陆科植物
        1.3.2 藜科植物
        1.3.3 苋科植物
        1.3.4 紫茉莉科植物
        1.3.5 其它科植物
        1.3.6 中草药
    1.4 VFB 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毒源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加工工艺研究方法
        2.2.1 植物材料提取方法
        2.2.2 助剂筛选方法
        2.2.3 植物材料提取工艺研究
        2.2.4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3.1 对 TMV 体外钝化作用测定方法
        2.3.2 对 TMV 初侵染和复制增殖作用测定方法
    2.4 VFB 水剂质检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2.4.1 水不溶物质量分数的测定
        2.4.2 pH 值范围的测定
        2.4.3 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2.4.4 低温稳定性的测定
        2.4.5 热贮稳定性的测定
    2.5 盆栽试验方法
        2.5.1 保护作用试验方法
        2.5.2 治疗作用试验方法
    2.6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方法
        2.6.1 试验设计
        2.6.2 结果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VFB 加工工艺研究
        3.1.1 VFB 加工助剂筛选结果
        3.1.2 植物材料提取工艺研究
        3.1.3 助剂甘露醇含量对 VFB 活性的影响
        3.1.4 主要组分马齿苋配比的确定
        3.1.5 野生和栽培甘草对 VFB 活性的影响
        3.1.6 VFB 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1.7 优化后 VFB 对 TMV 病毒粒子体外钝化的研究
        3.1.8 优化后 VFB 抗 TMV 初侵染和复制增殖抑制作用比较
    3.2 VFB 水剂质检各项指标的确定
    3.3 VFB 盆栽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VFB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优化后 VFB 的活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4.2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
    4.3 VFB 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黄叶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于田县农业防灾知识的调查研究[D]. 买提西热扑·吉力力. 新疆大学, 2019(10)
  • [2]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编制方法之探讨[J]. 李贵喜,于建平,栾欣,李刚. 中国标准化, 2016(06)
  • [3]植物源抗病毒剂VFB配方优化及其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D]. 陈丕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4]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 黎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植物源抗病毒剂VFB的配方及加工工艺优化[D]. 李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6]陇东冬小麦病虫无公害防治策略初探[J]. 李贵喜,栾敖武,杨金云. 甘肃农业科技, 2007(05)
  • [7]《山西农业》帮了我的忙[J]. 赵纪阔. 山西农业, 2000(08)
  • [8]小麦黄叶病的防治[J]. 韩玉桂,于锁英,张汝霖. 山西农业, 2000(01)
  • [9]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病原的研究[J]. 苑森行,乔合心. 山西农业科学, 1996(03)
  • [10]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J]. 张秦风,安德荣,朱象三. 陕西农业科学, 1995(05)

标签:;  ;  ;  ;  ;  

小麦黄叶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