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预防与康复科普项目率先启动

肝病预防与康复科普项目率先启动

一、肝病防治康复科普工程首先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为KXRG抗肝纤维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观察KXRG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及肝组织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的影响。随后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将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观察KXRG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影响肝内免疫及炎症相关因子,进一步探讨KXRG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KXRG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作用靶点。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肠道菌群的影响。8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组(44例)使用ETV联合使用中药KXRG治疗,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LSM),并用16S r RNA技术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2.采用40%CCl4橄榄油溶液间断性皮下注射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予以KXRG水溶液(3.9g/kg)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16S r R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3.予以肝纤维化小鼠混合抗生素(氨苄西林1g/L、万古霉素0.5g/L、硫酸锌霉素1g/L、甲硝唑1g/L)灌胃7天,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运用FMT将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的小鼠粪菌混悬液以200μl/只进行灌胃移植至正常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control)、模型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model)、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KXRG),以未处理的C57BL/6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差异及治疗前肝功能肝脏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影响的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GGT行组间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显着(P<0.05)。(3)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LSM影响的结果显示: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LSM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TU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治疗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显着增高(P<0.05);PCo A及UPGMA样本间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界限明显。菌群结构及丰度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毛螺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明显升高,肠杆菌科、梭杆菌科、韦荣氏菌科、链球菌科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毛螺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梭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基于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对两组差异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肠道感染、细胞凋亡、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m TO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紧密连接、胆汁分泌、转录相关因子、VEGF信号通路、抗原的处理与提呈、内质网的蛋白加工、细菌毒素、ECM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昼夜节律、p53信号通路等301种生物功能相关。2.实验研究第一节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肝脏指数上升,ALT、AS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体重明显上调、肝脏指数下调,肝功能指标ALT、AST表达下调(P<0.05)。(2)KXRG可以改善CCl4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模型组与KXRG组在OTU指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体现菌群差异的LEf Se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脱铁杆菌门、GCA_900066575、脱铁杆菌科、Coriobacteriia、Coriobacteriaceae_UCG_002、脱铁杆菌目、红蝽菌目、Atopobiaceae、Mucispirillum、Faecalibaculum的丰度明显降低,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凸腹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红游动菌属、Paenalcaligenes、产液阿德勒克罗伊茨菌丰度明显增加。(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改变,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肠道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上调(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损害和胶原纤维化沉积明显,血清内毒素LPS、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及胶原沉积减轻,LPS、IL-1β、IL-6、TNF-α表达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P<0.05)。3.实验研究第二节结果显示:(1)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AST、ALT、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AST、ALT及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下调(P<0.05)。(2)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炎症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LPS、IL-1β、IL-6、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有所改善,内毒素LPS及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显着下降(P<0.05)。结论:1.KXRG可以改善乙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同时可以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丰度。2.KXRG可以通过调节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调肝TLR4/My D88/NF-κB通路,改善肝内炎症及胶原沉积,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毛和荣[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汪哲宇[3](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韩逸飞[5](2020)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推广策略研究 ——以K市中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医疗系统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医院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医疗市场从过去的“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倒逼公立医院参与到市场竞争体系当中,其生存、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公立医院必须迫切认识到服务推广的重要性,以稳定现有的患者群体,积极抢占医疗市场。由于公立医院的非盈利公益属性,决定了其运营不应以利润为目的,而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患者”放在核心地位,以满足患者需求、最大限度维护患者利益为导向,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探索服务推广策略。现阶段,公立医院在服务推广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竞争力削弱、新型领域拓展不足,对此,必须发挥公立医院质优、价廉、便捷的优势,提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以此增强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文献、K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年鉴、K市中医院财务报表、K市中医院满意度调查问卷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围绕医院的服务推广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国内外医院服务推广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专家学者针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四线城市公立中医医院——K市中医院为例,对其服务推广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详细介绍K市中医院的基本情况,并利用PEST、SWOT等方法分析K市中医院的宏观、微观环境。再次,从市场定位、渠道拓展、产品开发以及服务提升四个方面,分别介绍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的现行策略,深入剖析K市中医院现阶段服务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诸如营销观念淡薄、产品观念浓厚、服务针对性不强、就医便利性不足、医联体建设流于形式等。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内外学者和实务案例的先进理念经验,在服务对象细分基础上,借鉴4Cs服务营销策略,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从患者、便利、成本、沟通四个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对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如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推出“互联网+中医”服务、推行分级诊疗服务、开辟服务推广新渠道、打造“中医+直播”新态势、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等措施,全面提升医院的服务推广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院知名度。本文通过对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策略的分析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期为规模相近、类型趋同的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提升我国医疗领域服务推广水平。

刘慧鸿[6](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肖翔[7](2020)在《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2015年发布的《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中,明确显示了一个现状:中医“治未病”严重缺乏上工。到目前为止,各级医院组建“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时,依然存在不少仓促上马、带有一定迎合性的组建方式等问题,在“治未病”专业人才的整合上捉襟见肘。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才的缺乏,归根结底在于“治未病”理论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逐渐丧失模糊。本文通过论文整理、总结、归纳对道家思想及“治未病”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比较有助于完善“治未病”理论,填补“治未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丰富“治未病”的试验教学,增加“治未病”的实践方法,推动“治未病”科室的建立。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符合“健康中国2030”中说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要求。“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于儒释道三家学说,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倡礼乐教化;佛家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讲因果轮回;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比较三家学术思想的核心发现道家更为注重本我的修炼,其认为人生天地间,人人得一生,这就为其影响“治未病”的形成打下基础。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更好的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治未病”理论及道家思想的群众知晓率。方法本文通过用顺查法查询“治未病”及道家思想的相关文献,将搜集到的文献依据来源进行分类,对搜集的全部文献一一辨别其来源、真伪,以辨别其是否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去伪存真,再将剩余文献依据内容进行分类,接着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梳理,以此来比较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乃至对现代的影响。结果论述了道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回答了道家思想在“治未病”理论从萌芽、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等对“治未病”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在“治未病”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重要作用,解决了“治未病”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⑴为何要治未病?道家“贵人、防患”思想的提出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个哲学基础。指出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告知防患的必要性。⑵如何治未病?通过“天人合一、守中节欲、阴阳五行”等三个方面总结了道家思想在具体“治未病”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受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并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完善扩展,时至今日“治未病”已经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其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多样的临床治疗手段,已足以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传承和发展。

阿布都合力里·阿布都卡迪尔[8](2020)在《基于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为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疆居民健康体检基本情况及疾病检出顺位,探讨与分析不同年份全疆各类疾病检出顺位变化,比较不同年份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州各类疾病检出率差异,以期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疾病检出特征,为有针对性地识别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及高发地区开展相关健康管理措施提供信息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体检者性别、年龄、所在地州市等基本人口学特征,并对2017、2018年全疆疾病检出率前10位的疾病进行排序,进而分析主要慢性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州全民健康体检各类疾病检出率及检出顺位,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州各类疾病检出率差异。结果: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集了新疆(14个地州市不包含兵团)15岁及以上居民健康体检信息共27448566份,其中2017年9609970人次,占35.02%;2018年17838596人次,占64.98%。2017年健康体检检出率前十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胆囊炎、冠心病、支气管炎、贫血、肾结石、肾囊肿、结核;2018年为: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炎、支气管炎、结核、贫血、冠心病、肾囊肿、肾结石。2018年高血压、胆囊炎、冠心病、肾结石等疾病检出率低于2017年,而糖尿病、脂肪肝、支气管炎、结核、贫血、肾囊肿等疾病检出率高于2017年。与2017年相比,2018年顺位上升的有糖尿病、支气管炎、结核;顺位下降的有脂肪肝、冠心病、肾结石。不同性别各类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份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女性则低于全疆平均水平,且不同年份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不同年份男性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检出顺位不同,其中脂肪肝检出顺位上升,而高血压检出顺位下降。2018年男性脂肪肝、糖尿病检出率较2017年分别升高了3.72%和1.38%,而高血压检出率较2017年降低了8.88%。不同年份女性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检出顺位相同。2018年女性脂肪肝、糖尿病检出率较2017年分别升高了0.01%和3.06%,而高血压检出率较2017年降低了8.54%。不同年龄段各类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居民健康体检疾病检出率前三的疾病顺位不同。35-45岁居民健康体检检出率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与2017年相比脂肪肝检出顺位有所上升;而45岁以上者为: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与2017年相比糖尿病检出顺位有所上升。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各类疾病检出率不同,其中65岁以上者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且随着年龄的升高,检出率逐渐升高。不同年份南、北、东疆各类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7、2018年北疆地区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东疆和南疆地区,东疆地区糖尿病检出率高于北疆和南疆地区。糖尿病和脂肪肝在不同年份地州间差异不同,2017年东疆地区糖尿病和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北疆和南疆地区,而2018年为南疆地区高于北疆和东疆地区;结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服务得到显着提高,但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新疆居民体检结果显示检出率较高的疾病均为与个体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且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地区居民疾病检出情况不同,采取个性化管理和控制措施,加强合理膳食、增强体育锻炼及改变戒烟戒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科学健康干预率和疾病知晓率,可对预防慢性病、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疾病患病率,有效减轻个人、社会医疗经济负担和国家医疗保险支出有重要的意义。

李元浩[9](2019)在《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调查中、青年人群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现状。2探析膝关节周围大腿下部四个测量点及小腿中、上部三个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是否影响膝骨关节炎发病,并试探讨影响测量点处软组织张力的因素;通过对膝周软组织张力的研究,探讨膝骨关节炎的治未病思路方法。研究方法1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骨伤研究所骨科门诊就诊的中、青年和少部分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对膝骨关节炎(KOA)的认知情况数据,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半腱肌点、腘横纹点、腓肠肌点、胫骨前肌点的软组织张力,并采用组间配对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研究结果1问卷得分在21分以下者(认知程度差及一般)约占总人数的75%,得分在21~31分者(认知程度达优)仅占25%。被调查者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差(34.7%)。经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不同特征人群对KOA的认知差异仅表现在个别方面;不同特征人群对KOA的整体认知无明显差异。2膝周软组织张力与KOA相关性研究结果:①若不考虑组间基线差异时,且经统计股内侧肌点和半腱肌点的测量距离无组间差异,BMI异常的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内侧肌点处软组织张力较健康志愿组大,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较健康志愿组小,股内侧肌点和半腱肌点的软组织刚度较健康志愿组小。②中老年男性KOA患者组股内侧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较未患KOA的中老年男性组大。③患KOA和未患KOA的中老年女性在股四头肌各测量点处的软组织张力相比较无显着差异。④性别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⑤超重和肥胖时,股四头肌各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在中老年KOA患者组和中老年未患KOA组间无明显差异;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内侧肌点软组织刚度较未患KOA的中老年组小。⑥BMI正常时,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直肌点和股外侧肌点的软组织张力比未患KOA的中老年组大。⑦BMI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偏瘦、超重和肥胖时,体表测量的软组织张力大小可能不能反应真实的软组织张力大小。⑧健康志愿组中,中老年人的股直肌点软组织张力较青壮年大,腓肠肌点软组织刚度较青壮年小。⑨年龄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年龄越大,软组织张力可能越大,软组织刚度也有可能越小。⑩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超重、肥胖、高龄是KOA的危险因素。女性患KOA的风险是男性的3.596倍,肥胖者患KOA的风险是BMI正常者的21.6倍,超重者患KOA的风险是BMI正常者的5.486倍。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腓肠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保护因素;股内侧肌点、股外侧肌点、半腱肌点、腘横纹点和胫骨前肌点处的软组织刚度以及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危险因素。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对KOA的危险性仅次于女性。1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所得年龄的OR值为1.269,OR 95%CI(1.121,1.436),属于KOA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患KOA的风险增加 26.9%。股内侧肌点 L200g的OR 值为 0.158,OR 95%CI(0.031,0.806),属于KOA的保护因素。股内侧肌点L200 g每增加1mm,患KOA的风险降低84.2%。本研究所涉及的众多因素中,年龄和股内侧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较其它影响因素对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本质的作用。12以上研究结果是基于本研究测量所得的数据而言。由于样本量较小且部分软组织张力体表测量结果受骨性结构干扰,组间基线差异无法完全消除,因此结果外推需谨慎。研究结论1受过高等教育、工作性质为脑力劳动、有着低、中等收入和医疗保险的北京中青年人群对KOA认知不全面,整体认知较差。膝骨关节炎的治未病方案应首先从提高中青年人群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出发,努力使广大医生、患者自觉把对膝骨关节炎的健康教育作为应知应会的内容并自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在公共媒体的黄金时段播放有趣味及通俗易懂的KOA科普视频对提高群众的膝骨关节炎认知有很大作用。2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腓肠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保护因素;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女性、超重、肥胖、高龄为KOA的危险因素。3 BMI、年龄、性别和KOA对膝周各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大小均有影响。4体表测量中、后期KOA患者软组织张力的大小时易受骨性结构影响,应结合测量部位的软组织临床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注意年龄、性别、BMI、所患疾病及其它因素对测量部位软组织张力的影响。5早期预防KOA应筋骨并重,以筋为主,应优先重点锻炼股四头肌。膝周肌肉软组织的张力尤其是股内侧肌点的软组织张力缓慢持续增大到合理范围内,可以预防KOA发病并改善KOA远期预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方便、有效地增大股四头肌张力,避免了等张收缩运动加重膝关节不适感,更适合症状性KOA患者。同时应重点对中青年人群KOA认知差者宣教此研究结果,以提高KOA预防成效。

喻静娴[10](2019)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系统的基础上,以杭州市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现状,并探究阻碍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障碍因素,从而为基层医疗机构更好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发展建议。研究内容: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和研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文献,了解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相关概念、模式以及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其次,通过访谈了解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开展概况,并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供需方问卷,对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提供现状以及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健康服务的认知、需求、利用、满意度和意愿等情况进行调查。再次,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管理的障碍因素。最后,针对障碍因素提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考虑调查的支持资源,选取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杭州地区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地区。调研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杭州主城区抽取六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六家机构及其随机抽取的120名医务人员进行供方调查,另外,随机抽取690名居民进行需方问卷调查。研究结论: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发展存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乏成熟有效的流程与技术、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不完全、专业人才缺乏、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居民服务认知和服务意识不足等诸多障碍因素。为此,应加强政府责任,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和服务规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应有效整合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和技术手段,完善科室设置,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宣传,多领域拓展中医优势项目,医务人员应提高自身的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居民应主动参与健康服务,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自我健康素养,积极配合基层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

二、肝病防治康复科普工程首先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病防治康复科普工程首先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纤维化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2 中医“从脾治肝”历史沿革
    3 粪菌移植研究进展
    4 肠道菌群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治疗新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抗纤软肝颗粒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粪菌移植对伪无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作用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综述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部分实验结果
致谢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推广策略研究 ——以K市中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创新
        (二)研究对象创新
        (三)观点创新
第一章 K市中医院医疗服务推广现状
    一、K市中医院基本情况
        (一)K市中医院概况
        (二)K市中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二、K市中医院医疗服务环境PEST分析
        (一)政策层面
        (二)经济层面
        (三)社会层面
        (四)技术层面
    三、K市中医院医疗服务环境SWOT分析
        (一)优势(S)
        (二)劣势(W)
        (三)机遇(O)
        (四)威胁(T)
    四、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现行措施
        (一)市场定位
        (二)渠道拓展
        (三)产品开发
        (四)服务提升
    五、K市中医院患者满意度现状
第二章 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淡薄
        (二)产品观念浓厚
        (三)服务针对性不强
        (四)就医便利性不足
        (五)医联体建设流于形式
    二、K市中医院服务推广问题成因分析
        (一)营销体系不健全
        (二)需求导向性不足
        (三)市场定位不精准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
        (五)分级诊疗意愿不强
第三章 K市中医院服务对象细分与定位
    一、K市中医院服务对象细分
        (一)按疾病细分
        (二)按区域细分
        (三)按年龄细分
        (四)按健康状况细分
        (五)按消费水平细分
        (六)按决策类型细分
    二、K市中医院服务对象选择
        (一)按疾病选择
        (二)按区域选择
        (三)按年龄选择
        (四)按健康状况选择
        (五)按消费水平选择
        (六)按决策类型选择
    三、K市中医院医疗服务定位
        (一)坚持中医特色
        (二)正视服务营销
        (三)突出品牌形象
        (四)挖掘技术优势
第四章 K市中医院探索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4Cs服务推广策略
    一、患者层面
        (一)提供中医特色服务
        (二)开展特需医疗服务
    二、便利层面
        (一)推出“互联网+中医”服务
        (二)推行分级诊疗服务
        (三)实施预约就诊服务
    三、成本层面
        (一)降低患者货币成本
        (二)节省患者非货币成本
    四、沟通层面
        (一)开辟服务推广新渠道
        (二)打造“中医+直播”新态势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道家思想对“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4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治未病”理论的意义
5 “治未病”理论的现代发展展望
6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治未病”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数据来源
        1.2 相关定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健康体检居民基本信息
    2 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3 不同性别疾病检出情况
    4 不同年龄段疾病检出情况
    5 不同地州疾病检出情况
        5.1 高血压
        5.2 糖尿病
        5.3 脂肪肝
讨论
    1 健康体检疾病检出情况
    2 健康管理路径
        2.1 高血压健康管理路径
        2.2 糖尿病健康管理路径
        2.3 脂肪肝健康管理路径
    3 新疆健康管理措施的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健康管理内涵建设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青年人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度调查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确定调查对象
        2.2 设计调查问卷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时间段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被调查者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情况
        4.3 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差异
        4.4 问卷得分情况
    5 讨论
        5.1 健康教育在KOA预防中的积极作用
        5.2 主动防范意识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性
        5.3 提高中青年对KOA认知度的必要性
    6 结论
    7 结语
第二部分 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3 测量点
        2.4 测量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统计
        3.1 一般资料
        3.2 组间配对分析
        3.3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4 研究结果
        4.1 整体数据分析结果
        4.2 性别对张力的影响
        4.3 BMI对张力的影响
        4.4 年龄对张力的影响
        4.5 影响KOA的因素
        4.6 对KOA影响最重要的因素
    5 讨论
        5.1 软组织张力概说
        5.2 筋骨并重、以筋为主预防KOA
        5.3 膝周软组织张力与KOA预后的相关性
    6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支撑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2 文献回顾
    2.1 治未病健康服务概述
    2.2 治未病健康服务研究现状
    2.3 研究小结
3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系统
    3.1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
    3.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系统
4 调查过程
    4.1 调查目标
    4.2 调查内容
    4.3 调查对象
    4.4 调查方法
5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开展现状
    5.1 服务开展情况
    5.2 服务条件
    5.3 服务认知
    5.4 服务需求
    5.5 服务利用
    5.6 服务满意度
    5.7 服务意愿
6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
    6.1 制度层面
    6.2 机构层面
    6.3 医务人员层面
    6.4 居民层面
7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发展对策
    7.1 政府层面
    7.2 机构层面
    7.3 医务人员层面
    7.4 居民层面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四、肝病防治康复科普工程首先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徐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推广策略研究 ——以K市中医院为例[D]. 韩逸飞. 河南大学, 2020(06)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D]. 肖翔.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基于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为例[D]. 阿布都合力里·阿布都卡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4)
  • [9]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D]. 李元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D]. 喻静娴.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肝病预防与康复科普项目率先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