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游”欧洲鳗鲡外周血细胞病理变化

“狂游”欧洲鳗鲡外周血细胞病理变化

一、养殖欧洲鳗鲡“狂游病”外周血细胞的病理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吕子君[1](2016)在《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生长、营养、消化和免疫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对海南长臀鮠(Cranoglanis multiradiatus)生长、营养、消化和免疫的影响。用基础饲料驯养海南长臀鮠鱼种7天后,选取初始体重为5.78±0.01g、规格一致的健康鱼种750尾,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50尾鱼,分别在15个循环水系统养殖。每组分别用添加量为0、0.5%、1%、2%和3%的钝顶螺旋藻饲料喂养。养殖试验60d结束后,停饲24h,测定生长性能、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血液生理生化、消化酶和HSP70表达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各组海南长臀鮠的存活率差异不显着。钝顶螺旋藻添加组的形体指标,如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等,与对照组(0%)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生长指标方面,1%添加组长臀鮠最高,其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7.50%、45.87%和26.14%,差异显着(p<0.05)。饵料系数以1%添加组最低,比对照组下降了29.71%(p<0.05)。本试验各组的常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但随着螺旋藻添加量的增加,粗蛋白也有所增加,而粗脂肪有下降的趋势。每组营养成分中,谷氨酸在每一组的含量均为最高,天门冬氨酸次之。试验各组含量最低的胱氨酸为长臀鮠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2%添加组的长臀鮠在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均比其它组高。在必需氨基酸指数方面,2%添加组>3%添加组>0.5%添加组>1%添加组>对照组(0%)。饱和脂肪酸总量以3%添加组最低,比对照组下降了1.5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3%添加组最高,比对照组高了0.65%。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0.5%添加组>对照组(0%)>2%添加组>1%添加组>3%添加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螺旋藻添加量的增加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螺旋藻添加组的SOD、CAT、总蛋白、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比对照组均有所提高,葡萄糖含量变化不大,MDA、TC和TG含量则随螺旋藻添加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肝脏中的SOD活性和CAT活性比血清中的高,血清中的MDA活性比肝脏中的高。肝脏和肠道的淀粉酶和肝脏的胰蛋白酶无显着差异(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性1%添加组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7.53%(p<0.05)。3%添加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比对照组显着提高58.18%(p<0.05),2%添加组和3%添加组肠道脂肪酶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0.88%和38.29%(p<0.05)。在HSP70表达量方面,螺旋藻对各组的作用效果明显,各添加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85.03%、93.30%、117.51%和136.94%(p<0.05)。结论:一定添加量的螺旋藻能加快长臀鮠生长效率、节约饵料、改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提高肌肉营养价值、增强对饵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增强抗氧化活力、降低血脂水平、提高免疫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螺旋藻添加量对长臀鮠作用不同的依据,分别制定适合不同生长阶段的配合饲料。

刘文枝,曾令兵,张辉,杨星,徐进,江南,周勇,马杰[2](2013)在《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HV-2)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严重病毒性疾病,已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缺乏有关该病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以CyHV-2感染异育银鲫的患病鱼内脏组织超微过滤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异育银鲫,分别对感染组与对照组鲫尾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细胞活性检测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鲫血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上升,其中淋巴细胞上升呈极显着差异(P<0.01),单核细胞上升呈显着差异(0.01<P<0.05);嗜中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显着下降,均呈显着性差异(0.01<P<0.05)。单核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感染组鲫血清总蛋白为(34.32±2.52)mmol/L,对照组为(28.00±2.17)mmol/L,呈显着差异(0.01<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为(21.50±1.58)U/L,谷草转氨酶为(407.50±4.52)U/L,碱性磷酸酶为(51.00±5.27)U/L,极显着高于相应的对照组(12.67±1.32)U/L,(346.50±3.07)U/L,(17.50±4.88)U/L(P<0.01);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糖则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

王芳[3](2013)在《血液学指标在大鲵虹彩病毒病诊断与免疫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鲵病毒性出血病在我国大鲵养殖区域广泛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原为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属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成员。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方法,本研究对大鲵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大鲵红细胞有多种类型与发育形态,包括成熟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幼稚型红细胞、无核红细胞、梨形红细胞以及分裂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为长椭圆形,长径为(45.17±3.46)μm,短径为(22.92±2.20)μm。白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或近似圆形,其中,嗜中性粒细胞长径(33.36±4.93)μm,短径(30.44±3.93)μm;大淋巴细胞长径(28.25±3.64)μm,短径(25.49±2.39)μm;小淋巴细胞长径(21.08±2.61)μm,短径(19.38±2.07)μm;单核细胞长径(37.32±7.46)μm,短径(32.34±7.02)μm;血栓细胞体积较小,呈梭形或瓜子形,常数个聚在一起,也有单个存在。本研究对患虹彩病毒病大鲵和健康大鲵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健康大鲵,患病大鲵的白细胞数显着上升(P<0.05);淋巴细胞的比例显着下降(P<0.05),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上升(P<0.05),其他白细胞的分类比差异不显着(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上升(P<0.05),血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甘油三酯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一氧化氮合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的上升(P<0.05)。以大鲵虹彩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为免疫原,腹腔注射2龄健康大鲵,于免疫后第1、2、4、7、14、21、28d采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并测定血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免疫大鲵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的分类比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比均在免疫后1周内显着上升(P<0.05),随后淋巴细胞数量上升,并在第21d达到峰值。免疫大鲵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于免疫后21d达到峰值。免疫大鲵攻毒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其相对免疫保护力为75%。

张墨[4](2013)在《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初始体重约243g/尾)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D1(6kg/m3)、SD2(9kg/m3)、SD3(12kg/m3)、SD4(15kg/m3)四个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摄食、生长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肌肉组分的影响,经70d的养殖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的行为有影响,低密度鱼集群性较低,大部分鱼都在水体底层活动,体色较浅;高密度组相互碰撞与避让频率高,体色较深。密度对大杂交鲟肥满度影响差异不显着,SD2组(9kg/m3)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下降;过高的养殖密度不仅不利于鱼体健康并且造成饲料浪费,增加了养殖成本。2、在不同的养殖密度下,大杂交鲟血液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密度组红细胞又显着下降;白细胞数量无显着差异,推测可能是由于密度效应对大杂交鲟造成低氧胁迫,促使鱼体产生更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携氧能力来抵抗密度胁迫。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大杂交鲟葡萄糖和总胆固醇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但是最终总蛋白浓度在各密度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血糖浓度降低,可能是由于鱼机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抵抗胁迫,而这可促进葡萄糖和胆固醇的分解。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高密度对鱼体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3、大杂交鲟肌肉组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密度升高显着降低,而灰分和水分显着升高。随着密度的升高无机物质的含量升高,有机物质含量有所下降,说明鱼体在面临拥挤胁迫时动用大量消耗体内能量的有机物质,先通过消耗脂肪提供能量,粗脂肪变化很明显;由于鱼体很少或几乎不消耗体内储存的蛋白质,因此粗蛋白含量的变化不明显。

关秀芝[5](2012)在《丁鱥(Tinca tinca)腐皮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腐皮病是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的病原体复杂、感染动物种类繁多,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严重。随着丁鱥养殖的普及和养殖规模的扩大,腐皮病的发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目前,关于丁鱥腐皮病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因此,开展丁鱥腐皮病致病菌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从患腐皮病丁鱥体表病灶部位、内脏及血液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GXZ01,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为丁鱥腐皮病的致病菌。人工注射致病菌菌液,感染丁鱥的半致死浓度LC5o为2.4×108CFU/ml。菌株GXZO1为短杆状,长度约为0.7~1.1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通过API-32E细菌鉴定系统、细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一系列的鉴定,确定致病菌GXZ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菌必治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丙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利用人工检测与血液自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患有腐皮病的丁鱥进行了血液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丁鱥的红细胞[(2.01±0.46)×1012ind/L],粒细胞[(143.74±33.93)×109ind/L],淋巴细胞[(35.01±17.96)×109ind/L],与健康丁鱥相比,白细胞数量显薪升高。温和气单胞菌是水产养殖病害常见病原菌,但作为丁鱥腐皮病的致病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本研究旨在为该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韩娜娜[6](2011)在《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鱼类的养殖技术得到高速发展。鱼类是生活在淡水或者海水中的低等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反映了对水环境的适应性。鱼类的血液是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组织,具有参与体内运输、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和防御等功能。正常鱼类的血液指标值能反映物种的属性和动物的正常生理状态。它与机体的代谢、营养和疾病有重要的联系,当鱼体发生疾病等变化时,其血液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分析鱼的血液指标可以评价鱼的健康状况,以及为鱼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半滑舌鳎,是一种近海温水性大型底层鱼类,雌性个体大,雄性个体小,成年个体平均体长为280 mm。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海域。塞内加尔鳎,分布于大西洋东部法国比斯开湾至非洲加那利群岛以及地中海西部沿岸,栖息于沿岸100 m以内泥沙底的淡水湖和浅水水域。它有一种微妙、香甜的独特风味,肉质细嫩鲜美,脂肪含量低,而且体形优美。塞内加尔鳎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地广有市场,并于2001年引进我国。关于鱼类的血液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但主要是很多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相关研究较少。除王珂(2008)对半滑舌鳎的生理指标进行研究外,还未见对半滑舌鳎生化指标以及塞内加尔鳎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研究。本实验首次对健康状态下的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初步综合研究,得到在正常状态下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的血液指标。同时,对健康的两种鱼进行鳗弧菌感染监测相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60尾(雄性30尾,雌性30尾)半滑舌鳎进行血液正常生理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半滑舌鳎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红细胞数目上,半滑舌鳎雄性为(1.89±0.16)×106个/mm3,雌性为(1.60±0.21)×106个/mm3,雄性指标偏高。对半滑舌鳎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半滑舌鳎的白细胞主要由4类组成: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比例为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数目上也存在性别差异,半滑舌鳎雄性为(4.77±0.46)×104个/mm3,雌性为(4.25±0.50)×104个/mm3,同样是雄性指标偏高。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雄性活动量大,需氧量大,红细胞增加。对60尾塞内加尔鳎的血液进行生理指标的研究发现,塞内加尔鳎的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数量分别为(1.36±0.21)×106个/mm3和(1.15±0.16 )104个/mm3。白细胞组成为: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4类。比例为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半滑舌鳎的白细胞比例相同。生化指标的测定主要通过测定代谢类指标(血糖、总蛋白和白蛋白等)、酶类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和碱性磷酸酶)和无机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和无机磷)等14项指标。对两种鱼分别进行生化指标的研究发现,半滑舌鳎的雄性和雌性存在生化指标的差异,雌性的指标偏高,可能于雌鱼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有关。对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进行鳗弧菌感染和对照实验,研究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鱼的感染组和对照组在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种鱼的感染组存在红细胞数量和体积减小的趋势,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对生化指标的研究发现,感染组的TG、CHOL、TP、ALB和GLU等代谢类指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ALT、AST、CK和ALP酶类指标明显活力升高,CREA和UREA也增高,Ca2+、Mg2和P等无机离子指标无明显差异。代谢指标的降低表明鱼的糖、蛋白质和脂类的代谢受阻;酶类指标的活性升高表明鱼体的肝脏和肾脏等脏器严重受损。整个实验表明,鱼体患病后不仅外观上有症状,其内在的某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也会发生改变,特别是生化指标的酶类指标有升高的趋势。通过对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能够为鱼类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提供血液学上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韩娜娜,史成银[7](2010)在《血液指标在鱼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血液是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组织,与机体的代谢、营养状况及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鱼类血液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对血液指标在鱼类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赵海鹏,王志坚,张富生,张耀光[8](2010)在《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鱼类血液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为进一步驯养提供借鉴。[方法]对29尾铜鱼、27尾圆口铜鱼和17尾长鳍吻鮈尾静脉取血,常规方法每尾制作血涂片2~5张,Gime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Nikon-DXM1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观察和拍照,Image Proplus软件随机测量各类血细胞。[结果]观察到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5种血细胞;红细胞有直接分裂现象;成红细胞有2种类型,单核细胞呈不规则球形,淋巴细胞有"大"、"小"2型。[结论]共有5种血细胞,无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大"、"小"2型淋巴细胞并无定量区别;各种血细胞单核细胞最少,血栓细胞最多。

程波[9](2009)在《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突眼”症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病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状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较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的致病菌。采用肌肉注射的石斑鱼幼鱼半致死浓度LC50为3.78×106CFU/ml,采用腹腔注射的石斑鱼幼鱼半致死浓度LC50为5.98×106CFU/ml。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通过API-32E细菌鉴定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菌株CB100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氟哌酸、氟罗沙星等5种药物较为敏感。对患有“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石斑鱼相比,病鱼的红细胞[(1.42±0.37)×109ind/ml]、白细胞[(1.05±0.44)×107ind/ml]、血红蛋白(96.60±11.50g/L)、总胆红素(0.86±0.29μmol/L)、总蛋白(14.23±1.91g/L)、钙(3.48±0.25mmol/L)等含量显着减少,而红细胞脆性[(0.32±0.07)%NaCl]、尿素氮(0.77±0.30mmol/L)、肌酐(14.80±9.60μmol/L)、尿酸(2.30±1.06μmol/L)、钾(3.64±0.27mmol/L)、镁(1.52±0.08mmol/L)、氯(161.63±5.15mmol/L)等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4.60±3.53U/L)、谷草转氨酶(21.20±13.21U/L)、乳酸脱氢酶(199±156.42U/L)、碱性磷酸酶(94.6±28.66U/L)、γ-谷氨酰转肽酶(4.80±3.88U/L)活性显着增加。由此说明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具有极强的致病性,经哈维氏弧菌感染后,七带石斑鱼的肝、肾、肌肉等重要组织发生病变,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严重失调。哈维氏弧菌是水产养殖病害常见病原菌,作为七带石斑鱼的病原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本文旨在为该鱼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赵海鹏[10](2008)在《长江中上游几种经济鱼类的血液学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分秋、冬、春、夏对长江中上游三种重要经济鱼类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各季节三种鱼的血液学常值并分析了季节间的变化,同时对三种鱼各季节鱼体生物学指标和血液学指标及血液学指标内部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另外,也比较了嘉陵江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健康鱼和肌肉溃烂病鱼血液学指标间的差异。春、夏、秋和冬季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各项血液生理指标平均值列举如下。铜鱼,红细胞数量:1.51×106mm-3、2.04×106mm-3、2.01×106mm-3和2.00×106mm-3;血细胞压积:27.20%、36.35%、38.70%和30.54%;血红蛋白含量:66.89g/L、85.05g/L、79.84g/L和86.52g/L;MCV:205.59fl、179.88fl、197.22fl和144.49fl,MCH:51.97pg、41.32pg、40.61pg和44.13pg,MCHC:248.89g/L、236.13g/L、211.95g/L和292.13g/L。圆口铜鱼,红细胞数量:1.74×106mm-3、1.61×106mm-3、1.87×106mm-3和2.01×106mm-3,血细胞压积:30.74%、31.36%、34.97%和29.40%;血红蛋白含量:74.78g/L、71.21g/L、72.8g/L和82.45 g/L;MCV:177.52fl、198.16fl、188.59fl和150.21fl,MCH:43.48pg、45.02pg、39.62pg和50.42pg,MCHC:246.30g/L、229.55g/L、219.03g/L和281.97g/L。长鳍吻鮈,红细胞数量:2.08×106mm-3、1.77×106mm-3、2.21×106mm-3和2.41×106mm-3,血细胞压积:36.12%、29.81%、40.59%和33.36%,MCV:175.62fl、171.89fl、186.88f1和140.01fl,MCH:46.97pg、45.56pg、44.49pg和34.68pg,MCHC:264.65g/L、270.84g/L、240.74g/L和248.42g/L;血红蛋白含量:95.32g/L、79.17g/L、97.03g/L和82.73g/L。相对于两种铜鱼,长鳍吻鮈的RBC和Hb较高,这和野外调查发现长鳍吻鮈相对两种铜鱼而言活动性强相一致。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红细胞数量春夏较低而秋冬较高,血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高值均在秋季,结合他人成果分析可见随季节而来的水温变化并不是影响鱼类血液生理指标的决定性的因素。结合已有的关于性别、生态类型、运动性或食性和鱼类血液生理指标关系的观点分析讨论并提出了质疑和自己的观点,认为不同种类鱼类雌雄血液生理指标的差异其和性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在情况不一致;RBC,HCT和Hb并不是线性相关:一定范围内鱼类生境、习性、运动性或食性等和血液生理指标存在关联,但随着范围扩大,生境、习性、运动性或食性迥异的鱼类会在血液生理指标方面表现出趋同;用鱼类RBC、MCV和HCT等血液指标衡量物种进化高低是不准确的。春、夏、秋和冬季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平均值列举如下。铜鱼,血糖浓度:10.07mmol/L、8.74mmol/L、15.21mmol/L和24.16mmol/L;总蛋:33.58g/L、24.37g/L、31.54g/L和23.99g/L;白蛋白:17.52g/L、17.41g/L、16.16g/L和11.63g/L;球蛋白:15.77g/L、6.93g/L、15.38g/L和12.36g/L;甘油三酯:6.24mmol/L、4.27mmol/L、3.96mmol/L和1.57mmol/L;胆固醇:10.10mmol/L、8.57mmol/L、7.74mmol/L和6.81mmol/L;谷丙转氨酶:408.42u/L、549.73u/L、321.14u/L和136.82u/L;谷草转氨酶:708.86u/L、554.75u/L、597.61u/L和463.10u/L;碱性磷酸酶:441.43u/L、996.66u/L、238.76u/L和163.12u/L。圆口铜鱼,血糖浓度:9.65mmol/L、2.69mmol/L、9.26mmol/L和8.61mmol/L;总蛋白:34.87g/L、34.16g/L、34.48g/L和23.85g/L;白蛋白:20.56g/L、19.96g/L、17.51g/L和11.11g/L;球蛋白:13.52g/L、14.1g/L、16.97g/L和12.74g/L;甘油三酯:2.50mmol/L、1.49mmol/L、1.15mmol/L和0.82mmol/L;胆固醇:6.86mmol/L、10.30mmol/L、9.46mmol/L和9.22mmol/L;谷丙转氨酶:574.13u/L、450.16u/L、260.63u/L和81.54u/L;谷草转氨酶:701.53u/L、653.08u/L、496.88u/L和414.16u/L;碱性磷酸酶:586.07u/L、347.09u/L、306.54u/L和106.91u/L。长鳍吻鮈,血糖浓度:16.97mmol/L、5.24mmol/L、5.97mmol/L和32.57mmol/L;总蛋白:38.76g/L、33.10g/L、41.85g/L和27.45g/L;白蛋白浓度:23.97g/L、24.76g/L、16.37g/L和10.78g/L;球蛋白:14.79g/L、8.35g/L、25.47g/L和16.67g/L;甘油三酯:2.29mmol/L、2.50mmol/L、3.02mmol/L和1.71mmol/L;胆固醇:9.69mmol/L、10.04mmol/L、7.92mmol/L和4.47mmol/L;谷丙转氨酶:139.91u/L、205.59u/L、39.76u/L和22.65u/L;谷草转氨酶:2137.66u/L、1802.61u/L、585.28u/L和411.84u/L;碱性磷酸酶:246.78u/L、352.59u/L、227.38u/L和97.87u/L。多数情况下,长鳍吻鮈的血清蛋白含量高于两种铜鱼,两种铜鱼中圆口铜鱼的蛋白含量在数值上多低于铜鱼,这和实际驯养工作中发现的长鳍吻鮈的生存能力较两种铜鱼的强,且圆口铜鱼对疾病抵抗力最弱也易死亡的情况相符合。对比发现多数血液指标存在季节差异,夏季总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较高而血糖含量较低,冬季总蛋白和甘油三酯较低而血糖含量较高,提示三种鱼夏季主要能源物质是蛋白质及脂肪而不是碳水化合物,而冬季动用的能源物质以糖类为主。结合前人观点,分析认为不能孤立地用血糖含量来衡量鱼体生长状况;三种鱼血清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应和饵料丰寡变化有关;三种鱼夏季甘油三酯浓度并未降至最低的原因是其尚未性成熟,能量物质未因繁殖而被大量消耗;体脂高的鱼并不一定血脂也高。各个季节血清酶指标的离散范围较大外,四季之间各血清酶的变化也很大,结合他人成果,认为鱼类血清酶变化范围广泛。鱼类血液指标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或相异,难以体现种属特异性。三种鱼体长与RBC及Hb,RBC和Hb、RBC和HCT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但HCT和Hb总呈正相关,多数季节的MCV和MCH显着正相关,意味着对于同一种鱼类,其红细胞体积越大(小)则该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越高(高)。三种鱼除冬季的铜鱼外CHOL和TP在四季均呈显着正相关,提示三种鱼的CHOL和TP的关系是密切和稳定的。结合已研究成果发现,不同鱼类以及同一种鱼在不同季节,鱼体生物学指标和血液学指标间、血液学指标间相关性有所差异,对同一种鱼做此类相关分析,应考虑季节间的差异。嘉陵江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鲤健康鱼和肌肉溃烂病病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存在差异。病鱼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白细胞数目极显着增加,红细胞有变小趋势,表明肌肉溃烂对中华倒刺鲃红细胞有一定破坏作用;相对于健康鱼,病鱼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表明在病理情况下,鱼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吞噬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强。相对于健康鱼,病鱼的血清生化指标也有明显变化:(1)TP、GLB、ALB和CHOL极显着降低;(2)ALT和AST显着升高而AKP显着降低;(3)CL极显着升高;(4)GLU、TG、UREA和CREA虽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但两组间有较大差别。整体而言,中华倒刺鲍感染致病菌后,引起肌肉、肝、肾等多种重要组织器官病变,使鱼体多种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严重者导致死亡,而病变会在血液指标中得以体现。

二、养殖欧洲鳗鲡“狂游病”外周血细胞的病理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欧洲鳗鲡“狂游病”外周血细胞的病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生长、营养、消化和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长臀鮠
        1.1.1 长臀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1.1.2 长臀鮠资源与养殖状况
    1.2 螺旋藻
        1.2.1 螺旋藻的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1.2.2 螺旋藻的营养概况
        1.2.3 螺旋藻的生长特性
        1.2.4 影响螺旋藻生长的因素
        1.2.5 螺旋藻干燥工艺
        1.2.6 螺旋藻的活性成分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1.3 螺旋藻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饲料
    2.2 饲养管理
    2.3 采样与处理
        2.3.1 生长和形态测定
        2.3.2 肌肉常规营养分析
        2.3.3 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测定
        2.3.4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5 消化酶活性测定
        2.3.6 HSP70测定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生长性能
        3.1.1 生长指标
    3.2 营养指标
        3.2.1 常规营养成分
        3.2.2 氨基酸含量及营养评价
        3.2.3 脂肪酸含量
    3.3 血液生理生化
        3.3.1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
        3.3.2 脂代谢指标
        3.3.3 其它生理生化指标
    3.4 消化酶活性
    3.5 HSP70测定
4 讨论
    4.1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营养指标的影响
        4.2.1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2.3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4.3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4.3.1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2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脂代谢的影响
        4.3.3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血液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HSP70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鲫
    1.2 病毒与吞噬原制备
    1.3 人工感染试验及血样采集
    1.4 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1.4.1 血细胞计数
        1.4.2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cocyte count,DLC)
        1.4.3 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1.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疾病症状
    2.2 血细胞数量的变化
    2.3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的变化
    2.4 外周血细胞的吞噬活性
    2.5 外周血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变化
    2.6 外周血细胞吞噬指数的变化
    2.7 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3)血液学指标在大鲵虹彩病毒病诊断与免疫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鲵简介
        1.1.1 大鲵的分类和形态
        1.1.2 生物学特征
        1.1.3 经济意义和保护现状
    1.2 两栖类虹彩病毒病的研究概况
        1.2.1 病原学研究
        1.2.2 流行病学及危害
    1.3 血液指标研究
        1.3.1 血液生理指标
        1.3.2 血液生化指标
    1.4 两栖类免疫系统
        1.4.1 免疫系统概述
        1.4.2 两栖类的免疫系统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鲵血液的有形成分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各有形成分的形态
        2.2.2 各有形成分的大小
    2.3 讨论
        2.3.1 红细胞
        2.3.2 粒细胞
        2.3.3 单核细胞
        2.3.4 淋巴细胞
        2.3.5 血栓细胞
    2.4 小结
第三章 患虹彩病毒病大鲵和健康大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与器皿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患虹彩病毒病大鲵症状
        3.2.2 患虹彩病毒病大鲵与健康大鲵生理指标的比较
        3.2.3 患虹彩病毒病大鲵与健康大鲵生化指标的比较
        3.2.4 患虹彩病毒病大鲵与健康大鲵血清酶指标的比较
    3.3 讨论
        3.3.1 虹彩病毒病对大鲵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虹彩病毒病对大鲵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虹彩病毒病对大鲵血液血清酶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大鲵对GSIV灭活疫苗免疫应答中血液学指标变化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器皿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安全性实验
        4.2.2 血细胞计数
        4.2.3 白细胞分类计数
        4.2.4 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4.2.5 血清抗体效价
        4.2.6 相对免疫保护力
    4.3 讨论
        4.3.1 疫苗诱导后大鲵免疫力的发展过程
        4.3.2 非特异性免疫
        4.3.3 特异性免疫
        4.3.4 免疫效应期、免疫高峰期
        4.3.5 血液指标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鲟鱼
        2.1 背景
        2.2 大杂交鲟
        2.3 大杂交鲟生物学特征
    3 鲟鱼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发展、研究、开发利用情况
        3.2 国内研究现状
    4 养殖密度的研究
        4.1 养殖密度对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4.2 养殖密度对生长指标、摄食水平的影响
        4.3 养殖密度对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养殖密度对肌肉组分的影响
        4.5 养殖密度对鱼类应激的影响
    5 鲟鱼的资源保护及其研究意义
        5.1 鲟鱼资源保护状况
        5.2 鲟鱼的经济价值
        5.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条件和试验管理
        1.2 试验设计
        1.3 生长率与摄食率计算
        1.4 行为观察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水质指标
        2.2 游泳行为
        2.3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鱼来源及处理
        1.2 血液的采集
        1.3 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1.4 血液生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密度下大杂交鲟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
        2.2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血清中血糖、总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鱼肌肉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来源和管理
        1.2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肌肉水分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大杂交鲟鱼灰分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肌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丁鱥(Tinca tinca)腐皮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丁鱥的生物学特性
    1.2 丁鱥的养殖概况
    1.3 丁鱥常见疾病的危害与防治
    1.4 水产动物腐皮病概述
    1.5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的技术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丁鱥“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人工感染试验的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丁鱥腐皮病致病菌生理生化特性及药物敏感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丁鱥腐皮病致病菌的分子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患腐皮病丁鱥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2 丁鱥养殖中腐皮病的防治建议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血液生理指标
        1.1.1 红细胞数量和大小
        1.1.2 白细胞数量和分类
    1.2 血液生化指标
        1.2.1 血液中的无机成分
        1.2.2 血液中的有机成分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鳗弧菌感染后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1 人工感染用菌株
        2.2.2 实验用鱼
        2.2.3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指标的分析
    3.1 各种细胞的形态
        3.1.1 红细胞
        3.1.2 血栓细胞
        3.1.3 淋巴细胞
        3.1.4 嗜中性粒细胞
        3.1.5 单核细胞
    3.2 红细胞计数和大小
    3.3 白细胞分类计数
    3.4 半滑舌鳎雌鱼、雄鱼的血液生理指标比较
    3.5 讨论
        3.5.1 取血方法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5.2 红细胞的大小与进化关系
        3.5.3 白细胞分类
        3.5.4 半滑舌鳎性别差异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第四章 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
    4.1 结果
    4.2 讨论
第五章 鳗弧菌感染后的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5.1 人工感染后症状
    5.2 血细胞形态
    5.3 红细胞计数和大小
    5.4 白细胞分类计数
    5.5 讨论
第六章 鳗弧菌感染后的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6.1 人工感染后的血液生化指标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7)血液指标在鱼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生理指标
    1.1 红细胞参数
    1.2 白细胞参数
2 血液生化指标
    2.1 血液中的无机成分
    2.2 血液中的有机成分
        2.2.1 血糖。
        2.2.2 尿素和肌酐。
        2.2.3 酶学指标。
3 结语

(9)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突眼”症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石斑鱼主要疾病及其预防诊断措施
    1.1 石斑鱼养殖现状
        1.1.1 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1.1.2 石斑鱼养殖概况
    1.2 石斑鱼主要疾病及其危害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寄生虫性疾病
        1.2.4 石斑鱼疾病防治措施
    1.3 石斑鱼病害诊断方法
        1.3.1 常规病害诊断技术
        1.3.2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病害的诊断
    1.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1.4.1 本研究的背景
        1.4.2 本研究的内容
        1.4.3 本研究的意义
    1.5 结语
第二章 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病原菌分离及其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病症观察
        2.1.3 细菌分离与纯化
        2.1.4 人工感染试验
    2.2 结果
        2.2.1 患病鱼症状
        2.2.2 细菌分离
        2.2.3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药物敏感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原菌形态观察
        3.1.2 病原菌(NaCl、pH值和温度)生长特性的测定
        3.1.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1.4 药物敏感试验
    3.2 结果
        3.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3.2.2 病原菌(NaCl、pH值和温度)生长特性
        3.2.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3.2.4 药物敏感试验
    3.3 讨论
第四章 病原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4.1.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4.1.3 测序与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4.2.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4.2.3 测序与数据处理
    4.3 讨论
第五章 七带石斑鱼血细胞分类与计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材料与数据处理
        5.1.3 血涂片制作与观察
        5.1.4 血细胞计数
    5.2 结果
        5.2.1 七带石斑鱼血细胞形态
        5.2.2 血细胞的分类与大小
    5.3 讨论
第六章 七带石斑鱼"突眼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
        6.2.1 七带石斑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6.2.2 七带石斑鱼血清胆红素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
        6.2.3 七带石斑鱼血清蛋白质及酶活性的变化
        6.2.4 七带石斑鱼血清中电解质含量的变化
    6.3 讨论
        6.3.1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6.3.2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肝脏的影响
        6.3.3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肾脏的影响
        6.3.4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肌肉组织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长江中上游几种经济鱼类的血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细胞指标研究
        1.1.1 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
        1.1.2 白细胞分类及分类计数:
        1.1.3 不同因子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1.2 血液生化指标
        1.2.1 鱼类血液中的无机成分
        1.2.2 鱼类血液中的有机成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三种长江经济鱼类的血液学指标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用以对比的鱼类
    2.3 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液学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2.4.1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血液学数据分析
        2.4.2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液学数据分析
第三章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有形成分
    3.1 各有形成分描述
        3.1.1 红细胞
        3.1.2 嗜中性粒细胞
        3.1.3 单核细胞
        3.1.4 淋巴细胞
        3.1.6 白细胞分类计数
    3.2.讨论
        3.2.1 成熟红细胞和成红细胞
        3.2.2 进化地位与红细胞大小及核的存在
        3.2.3 红细胞与白细胞的体积
        3.2.4 粒细胞
        3.2.5 单核细胞
        3.2.6 淋巴细胞
        3.2.7 血栓细胞
        3.2.8 白细胞分类计数
第四章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生理指标
    4.1 结果
        4.1.1 铜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季节变化
        4.1.2 圆口铜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季节变化
        4.1.3 长鳍吻鮈血液生理指标的季节变化
    4.2 讨论
        4.2.1 性别与血液生理指标
        4.2.2 季节、水温变化与血液生理指标
        4.2.3 红细胞数量、血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
        4.2.4 活动性及食性与血液生理指标
        4.2.5 各季三种鱼血液生理指标比较
        4.2.6 RBC、HCT和MCV与进化地位
        4.2.7 关于实验方法
第五章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血液的生化指标
    5.1 结果
        5.1.1 铜鱼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能量物质的季节变化
        5.1.2 圆口铜鱼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能量物质的季节变化
        5.1.3 长鳍吻鮈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能量物质的季节变化
        5.1.4 三种鱼同一季节的各指标相互比较
    5.2 讨论
        5.2.1 血糖
        5.2.2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5.2.3 血清蛋白
        5.2.4 血清酶类
        5.2.5 肝脏指数及肥满度和血液生化指标
        5.2.6 血液指标与种属特性
第六章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鱼体及血液学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6.1 结果
        6.1.1 三种鱼常规生物学指标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6.1.2 三种鱼血液生理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6.1.3 三种鱼血液生化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6.2 讨论
第七章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液学变化
    7.1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细胞数量及血式
    7.2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形态
        7.2.1 红细胞形态
        7.2.2 白细胞形态
    7.3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7.4 讨论
        7.4.1 患肌肉溃烂病对中华倒刺鱼巴血液生理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7.4.2 患肌肉溃烂病对中华倒刺鲃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八章 总结
    8.1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有形成分
    8.2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生理指标
    8.3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的血液生化指标
    8.4 相关性分析
    8.5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的血液学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的学术概况

四、养殖欧洲鳗鲡“狂游病”外周血细胞的病理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钝顶螺旋藻对海南长臀鮠生长、营养、消化和免疫的影响[D]. 吕子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2]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J]. 刘文枝,曾令兵,张辉,杨星,徐进,江南,周勇,马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06)
  • [3]血液学指标在大鲵虹彩病毒病诊断与免疫评估中的应用[D]. 王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4]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墨.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5]丁鱥(Tinca tinca)腐皮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D]. 关秀芝.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6)
  • [6]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D]. 韩娜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血液指标在鱼类学研究中的应用[J]. 韩娜娜,史成银.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3)
  • [8]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J]. 赵海鹏,王志坚,张富生,张耀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0)
  • [9]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突眼”症病原菌鉴定及其血液病理研究[D]. 程波.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2)
  • [10]长江中上游几种经济鱼类的血液学研究[D]. 赵海鹏.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狂游”欧洲鳗鲡外周血细胞病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